201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最全参考书状元答题方法专业指导

时间:2019-05-14 23:0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最全参考书状元答题方法专业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最全参考书状元答题方法专业指导》。

第一篇:201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最全参考书状元答题方法专业指导

201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最全参考书状元答题方法专业指导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美术学专业研究生,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课考2门;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政治 英语。官方的划线是专业课必须高于90,政治,英语 必须高于50分,政英的分数相对来说容易达到一些,专业课满分150分,虽然说分数线是90分,但你真要考90分恐怕和调剂都无缘了,专业课每年难度不一样,所以每年分数线也不一样,有的同学喜欢问去年分数线多少,其实前一年的分数对后年的参考是没有价值的,毕竟是按照名词录取的,你只能竭尽所力考最高的分数,尤其是专业课,平时练习是要求自己按满分的标准答,让每道题题答的没有修改的余地。政治

政治我是从9月份当年的政治大纲出来后才开始复**的,得分70分。推荐资料主要是政治大纲解析、肖秀荣四套题等。平时复**政治的时候,单选题范围大,灵活,所以要多做选择题,通过做题来理解、掌握政治的出题方向。大题的话只要平时熟悉那些基本知识点,学会用政治语言答题,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同时注意每年发生的热点问题,结合政治理论分析。英语

英语基础差,是艺术生的通病。我英语就很差,所以复习的很早,最终是考了68分,这个分数真的算是我有史以来考的最好的。英语基础即单词量使很重要的,要重视平时积累,除此之外冲刺阶段的复习也很重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词汇量,这对阅读和写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背单词是要讲究技巧的。可以边阅读边背单词。平时一周至少写一篇作文来练习。同时把做真题当成是练兵,现在可以试着做两套真题,看看自己的实力大概是多少分,然后看看自己哪个部分比较弱,最后冲刺阶段要学会合理安排答题顺序和时间,把自己把握大的分值高的部分先做,保证会做的不会因为没有时间而丢分。专业课重重之中:

专业课重重之中,北大没有推荐复习考研书目,但其实只要找导师们的著作和论文就基本够了。特别是对着你要考的方向找,上网查一下导师们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选择跟你的考研方向相近的就好。艺术学理论、影视戏剧还有文化产业都是同理的,我看文产的同胞们就是学的向勇教授的书~导师的书是考试问题的来源,但不代表就一定有问题的标准答案。不给参考书目就是希望你博览群书,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重点说一下专业课,北大的美术学没有官方指定参考书,在综合了新祥旭指导老师的考研经验加上自己直观感受,我有一些参考书可以推荐,但推荐的参考书每一本怎么使用也是很大的问题。

中外美术史:《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央美调研室《中国美术史讲座》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王朝闻主编12卷本)《西方美术史15讲》(丁宁)《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加德纳艺术通史》,《詹森美术史》如果时间充裕,这些书就全读,如果时间不充裕,就读两本简史。《中国美术史》讲座分专题读,主要是借鉴书中中国美术史山水画划分时代的思想和书中的写作方法。可以给我们答题很多启发。12卷本的中国美术史主要是为了做论述题如果没有话说的话可以运用,不断丰富自己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当然作为背景资料的扩充,也可以去中国知网下载论文作为参考,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非常重要,语音轻松有趣,十分好读,而且布里希的艺术思想是:艺术发展中表现和再现之间不断摇摆的两极思想也值得我们论述题时候借鉴,《加德纳艺术通史》和《詹森美术史》可以作为西方美术史学习的资料扩充,就读一两遍即可,没空也可以不通读,只在做题是差所需的资料。

美术理论:

中国美术理论主要是对中国画和中国美学的关注,西方美术理论主要是西方美学和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关注,当然答题时候不要硬性去划分哪道题是中国的哪一个是西方的,可以用全局的观念答,中国美学和画论有些是重复的,主要看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张法的《中国美学史》可以选择一部分有用的去看,葛路的《中国画论史》写的很有实用性,很薄的一本,画论的小问题基本都涉及到,葛路的《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也可以去看看,开拓一下答题思路,如果有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学历程》也都要看看,西方美学理论我当时看的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和陈平的《西方美术史学史》为主,顾丞峰的《西方美术理论教程》也非常适合作为教材,再就是王宏建,袁宝林的《美术概论》,书虽然老,但是很有用,作为教材应该好好读一读。答题经验;

以上说的每本书,我都读了5遍左右,有的是通读 有的还是挑着读的。答题建议在考研前一个月到2个月,再开始密集联系,前期主要把书读明白打好基础,不同时代的美术史自己提纲穿线,各种画派,绘画器材,绘画门类,美学思想某一种学说,都要形成自己的体系并记住,重点图像也要对重点图像的内容构成有一定的形象记忆,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基础打好了后可以试着给自己出点题做试试,也可以用历年真题,北大的专业课真题都是论述题,以后变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有的时候是5选3,有的时候是6选5,有时一科5选3,一科6选5,大家进考场一定要有心里准备,无论发生什么都有积极应答,答论述题不要只简单直白的陈列知识,要像写一篇小论文一样,开头中间和结尾,有理有据,整篇文章都能够和开头呼应,也不用写的太多,把自己观点写清楚就好,建议一道题答1000字左右,我当时的专业课理论是四选三,美术史是五选三,其中美术理论中的第一题是:“论述艺术家个人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跟14年考题的“论述风格即人”非常相似。而15年和16年都考察了波提切利的艺术风格问题,这几年也经常考对美术史写作方法的相关问题,考生们要学会掌握知识点,并掌握美术史的思辨方式,这样的题目就万变不离其宗,怎么问都不会倒,不全是用知识点来答题,而是用思路来答题,由于问的是论述题,北大考题问的其实很广考察大家的不仅是基础知识,还是一个宏观角度。经验其实就是这些了,就是读书。

第一轮:通读,整理逻辑,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轮:细化,把内容概括成问题。

第三轮:给自己提问,联系各种理论和学说回答自己的疑问。第四轮;做真题,我收集了08年到15年的真题,针对真题和看书来消化看书的知识,看书与背书还有做题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好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多看书,增加自己的见识和眼光,喜欢美学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好好复习。北大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希望你们2017年考研胜利。

北大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三四二二八六

第二篇: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发布时间:2011-5-6 浏览人数:320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

参考答案: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挥出自己的答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技巧的运用要靠平时去练、去实践。笔者浅谈旨在说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好的成绩。

第三篇: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

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

(二)教与学 2010-02-24 09:49:46 阅读4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

(二)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老 章 第二部分:娴熟解题方法

一、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原则: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四大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示例:(09全国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有时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取舍)。

【答案】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意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第一步,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词分析为什么。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2008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1)(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第三步)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第四步)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答案】(第一步总写)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二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传出了一种空空寂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解题方法及步骤 【一】意象、意境类(一)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示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问1: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

答案:(步骤一)诗中刻画了一个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步骤二)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渔翁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步骤三)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示例2: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3、点绛唇·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二步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人们也将这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诗中琴的特点为“弦直”,棋的特点为“局方”。

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3、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示例1:(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示例2: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示例3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例1:(09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二步分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二)、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达到的一种情境氛围。

意境类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图景;②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1、(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⑴(4分)(第一步)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山东威海09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菩萨蛮·宜兴作·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总写)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分析)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

三、四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总结)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凄冷压抑意境,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寄寓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三)意象、意境类出题方式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2、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3)分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1:2008年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第二步)营造了一种幽寂澄淡的意境,(第三步)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示例2:2009年四川模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步骤一)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而来。(步骤二)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意境。(2分)(步骤三)作者静观风雨春潮,(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2分)示例3:(09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 [宋]严羽 瞑色葭外,苍茫旅眺情。残云和雁断,新月带潮生。人到水中游,舟随树梢行。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案】景:⑵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

情:诗中借“舟行所见” 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二】语言鉴赏类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设问方式及变体:

(1)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某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联中哪个字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4)某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是什么?(5)某字(某词)妙在何处?(6)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7)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8)第几联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9)诗歌开篇用一“×”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10)这首词上阙有一个字统摄了下阙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题策略及要点:

1)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或答出是哪一个字。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本义和语境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出具体景象。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在结构上(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例1:(09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4分)“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例2:(成都2009高三诊断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离亭燕·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答:“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设问方式及变体:

1)“×××××”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3)“×××××”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4)“×××××”在本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6)某某句是什么意思?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③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1:(09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参考答案】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比的手法,以悲景写哀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这两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为后面的喜悦之情作了有力的烘托。

示例2:(08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高蟾·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韦庄·金陵图》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C#@T,Os#u(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设问方式及变体: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题策略及要点: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的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如有表现手法要指出)。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1: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语言持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步骤一)。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步骤二)。

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答:全诗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类单列)。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要领,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其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再次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营造的意境(答案要点三)。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答案要点四)。

设问方式及变体: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4)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答题策略及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指出手法(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内容上和表达上)

赏析表达方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赏析表现手法: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意境、情感、主旨)。

【解题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示例1:(09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 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4分)

【答案分析】 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杜 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明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释运用)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析效果)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释运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析效果)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9广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照彻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步)颔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写得非常细致。(第二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微风初起,或水底游鱼微动,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小船划过时,能听到草丛传来的声音。(第三步)这两句,极写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四】篇章结构(结构思路)类

诗歌的脉搏,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这就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例:《谢眺·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

1、《唐·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

2、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示例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示例2《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涵盖于七字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例: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为炼字炼句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以至于我们在一千余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正如古人所说“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例1:《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

2、揭示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题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要点】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示例1:唐·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提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一)。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二)。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步骤三)。

示例2:唐·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诗人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提问: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步骤一)。“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两句,从而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之间起了结合作用(步骤二)。示例3: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五】评价鉴赏类

(一)评价情感、主旨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题: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要点:(1)情感类提问: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主旨类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记游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月夜美景。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情绪的?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是诗中的过渡,“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2.评价阐释类

提问方式:先列举几首诗,再引用古代诗辞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然后阐明理由。

答题思路:1.深入阅读理解诗词,2.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评论语一定要出现在答案中)答题。

示例1: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同意(步骤一)。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步骤二)。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步骤三)。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中前人的评语。

2、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别院”、“深深”、“清”三词层层深入,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展现榴花盛开的明艳的风姿。第三句不写树,而写阴,想见绿树成林,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流莺”一声,既见得树林之茂密深邃,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3.比较评价类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1: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提问: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两首诗各有特点。(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步骤一)。(2)不同点: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步骤二)。

示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唐·武元衡《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宋·周敦颐《题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⑴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答案应该这样组织:首先回答:不相同(步骤一)。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二)。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三)。

示例3:广东台山高三 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寒 食 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分析即可,2分)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分)示例4.(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4分)

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4.综合表述类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此题型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

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

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

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示例1: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提问: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答案: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步骤一)。诗中以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步骤二)。作者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以源头活水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步骤三)。

附: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

示例:《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示例一: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1、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示例: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示例2。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3。这三首诗都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三位诗人评价有何不同?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杜牧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认为项羽气概豪壮,令人敬仰。(赞成哪一种观点都可,只要言之成理)

总结: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祝考试成功!

第四篇:2018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考研招生人数、考研科目、专业指导、参考书目经验

2018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考研招生人数、考研科目、专业指导、参考书目经验

招生人数、考研科目、01中国美术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1艺术概论 ④841中国美术史

⑤951专业论文(中国美术史)

02外国美术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1艺术概论 ④842外国美术史

⑤952专业论文(外国美术史)

03中国画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1艺术概论 ④843中国画论

⑤953专业论文(中国画论)

04书画美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1艺术概论 ④844美学

⑤954专业论文(书画美学)05美术批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1艺术概论 ④846美术批评

⑤902专业论文(美术批评)

06书法(篆刻)理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1艺术概论

④840书法(篆刻)理论

⑤904专业论文(书法(篆刻)理论)

07中国古代美术思想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1艺术概论 ④810中国美学史

⑤900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美术思想史)

参考书目、01中国美术史

1.《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3.《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阮荣春、胡光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02外国美术史

1.《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剑桥艺术史》,[英]苏珊、武德福特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中国画论

1.《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3.《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04书画美学

1.《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樊波著,吉林美术出版社;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5.《新编西方美学史》,章启群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2月;

6.《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05美术批评

1.《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20世纪中国艺术史》,吕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美术批评方法论》,王林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西方美术理论教程》,顾丞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世纪末的艺术反思》,段炼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6.中国美术批评家个人文集(任选5人),如李小山著《我们面对什么》、栗宪庭著《重要的不是艺术》、彭德著《中国式批评》等。

06书法(篆刻)理论

1.《艺术概论》部级教材,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中国书法史》,黄惇等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3.《书法篆刻》,黄惇、李昌集、庄熙祖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4.《中国书法通论》,徐利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5.《印学史》,沙孟海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07中国古代美术思想史

1.《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4.《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张文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

5.《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专业指导:

我属于跨地区跨院校跨专业三跨考生,而且在毕业工作之后再次辞职考研,压力还是蛮大的,不过为了自己的梦想吧,不想再在一个自己做的没劲的岗位上一直耗尽青春和人生,最后嫁人沦为人妇围着家庭团团转。那么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兴趣性专业性技能性,跳出中国应试教育的迷茫怪圈,对于我这个专业进校深造也许 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很大,而且有相应的环境和人脉资源。考研经验

英语:我成绩不高,不到60,所以以下建议仅供参考。单词最好一开始早点记,可是我总觉得自己没有阅读背景很难记住单词,于是先是做真题,不过到最后又把单词急急的过了三遍,效果肯定没有一开始慢慢背好,这一点算是失误,不好。真题用铅笔做,我当时用的是旧版的05-12年的真题解析,8套卷,实际做了后6套07-12的,13和14的就在网上简单看了一下。第一遍做是熟悉真题,判断自己的水平,虽然我大学过了六级,但是真题做起来还是错误百出,很多 都是蒙的,但不要着急,做完之后对照真题解析就是张剑的黄皮书,看下错在哪里,把错的题目对照的原文意义搞明白了,这个阶段用了20天吧。

然后开始做第二遍,第二遍做之前把答案擦了,这回对的概率就很大了,这样自己继续学习的信心就有了,做完之后把真题的翻译对照着原文仔细阅读下,把不会的单词用铅笔在原文中标出,把长难句不懂的结构要分析清楚了,最好找个笔记本,把认为比较生的不会的知识点如单词短语,句子,还有专业性名词等等都写到本子 上,方便以后翻看加强记忆,这个阶段用了1个月。

第三遍做的时候就更轻松了,同样做之前把做过 的铅笔印擦了重做,基本答案已经有很深的印象了。这个阶段我做完了,就把每篇文章一句一句的边抄边背一遍,会发现还有一些句子有点生疏,不知道什么意思,再加强分析一下,同时在笔记本上补充一下,这个阶段用了1个月。最后就是选几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背下来,这个阶段就一个星期吧;这样下来,你会觉得英语真题就在心中了,觉得都没有什么长难句了,记得每天早晨都复习一下自己做的笔记,标上页数,一天翻几页,几天就能过一轮,很有用。

我是最后复习作文的,离考试估计就还有两个星期了,有点拖得晚了,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就是把历年真题的范文背了下来,应用文背了7篇,大作文背了6 篇,今年考试算是幸运,正好考的推荐信,推荐一本新书,和07年的推荐信推荐一部电影比较相似,于是模板就用上了,大作文是关于现在当下手机控现象的,与 09年“网络近与远”有点相似,还是能套一点,也可以根据实际写一些自己的感想。不过建议大家还是早些准备背的广泛一点比较好。考试的时候题目我觉得不难,和做过的真题一个水平,细细分析就好,也就有一篇文章读不太懂。我当时状态不好,前一天晚上突击政治比较晚,所以第二天大脑很疲劳,可能是影响成绩的 一个因素。

政治:

政治大部分是突击的,马原是涉及到哲学的,看着很有意思多看了2遍,毛概思想和时政都是突击,前一天深夜抢背,差点影响了考试,还好分数还说得过 去,60+。考前两个月考试复习看政治红宝书,除了马原剩下的就看了一遍之后就看不进去了。还有40多天的时候我考试做风中劲草的题目,总共加起来做了两 遍不到。临考还有5天我才做肖秀荣四套题,基本都是边做边看答案,最后三天把后面大题背了一遍,临进考场还在背。不过背还是很有用的,在考前三天还看了肖秀荣试卷中给的点题视频,大概记了几个热门专题的可能出题点,最后一道大题全部押中,而且前面的一些毛概当代政治题目也有几问可以用上之前背的,第一道马 原的题比较灵活,多想想就能写点,今年的政治选择题很灵活,需要转个弯,似乎不是直接考的原文。想考高分的孩子乖乖跟着辅导班走,新祥旭还不错,辅导班把政治这种公共课抓的还是很全面的。

专业课

最后大块专业课,一门是中外美术史,一门是艺术学理论,都是新东西,是我最下功夫的两门。不过喜欢这块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也不见得跨专业的就比原专业的学起来困难。

在去年工作之余,我就想着要考研,6月份开始去图书馆接了中外美术史的一些书籍浏览地看一些,决定考上大还是九月份左右的事,九月份之后才开始置办考研用的专业书,洪再新的中国美术史和潘耀昌欧阳英的外国美术史,还有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以及金丹元的比较文化。

专业课真题很重要,不过上大艺理的专业真题很难找很难找,网上几乎没有免费的(我没有找到),虽然真题很重要,但也只能告诉你题型难度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复习还是一定要全面。南艺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三四二二八六。根据考的情况,中外美术史是填空和主观题两种,最后的大题是要写一千字的论文哒,所以一定要好好准备,中国美术史和欧洲美术史是重点,基本日本和美洲和非洲的都没考过;艺术学概论要看考试大纲,很重要,要考的就是每一章节中的大点,比如说造型艺术是什么啊,表演艺术的特征啊,文化系统中艺术和其他如科学,宗教的关系等等,不过这些仅仅是看这两年的考题的个人总结,不排除以后范围有变啊。

之前没有艺术学的基础,只是从小对视觉艺术比较感兴趣,所有专业的东西算是从头学起。一开始担心自己记不住,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但是还是硬着头皮背了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找方法。

具体的复习情况呢,先说艺术学理论,主要以彭吉象的那本书为主吧,金丹元的那本没有怎么看(网上没有原版,只有淘宝旧书店的复印版有卖)。第一,先把 书看三遍,第一遍浏览,半个月吧,大概知道轮廓了;第二遍就细细读,1个月,其实看起来挺有趣的,上面有对很多艺术例子的分析,涨姿势啊,自己边看可以边在网上找找作品欣赏一下,比如说新大陆交响曲,《罗生门》等等,也可以自己找些例子如电影,绘画作品什么的标在相应的知识点上,这样会有一个动脑子的过 程,更好记住知识点。

看完之后列了思维导图或者框架图,思路就更清晰了,不过一定要自己去做,用别人做过的没有自己制作的那种思维过程的熟悉感,不容易变成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笔记也是一样,自己整理的以后用起来回忆会更快,而且做完了绝对有种成就感。第三遍要结合大纲和真题了,把重要的点用记号笔划下来,不到1个月;第四遍就是背了,考前3个星期吧,这是个相对头疼的过程,我的方法是对着窗户把它 背出声来,不过前三遍做得好的话,第四遍不会很难熬。艺术学理论是相对简单的,试卷答完后感觉也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有信心。对了,网上有彭吉象讲艺术学概论的视频,可以搜索看下,应该是有帮助的,我临考一个星期的时候才发现,草草的看了一遍算是最后过一遍书了,没有充分利用。

中外美术史

中外美术史挺难的,一本一本说,在读洪再新的《中国美术史》之前,我翻看其他的中国美术史类的书籍,是那种一条一条的史料列的很细的书,看过之后觉得洪再新的没条理,看起来很费劲,第一遍读的囫囵吞枣,9月份读的,到10月份读第二遍开始细一些了,慢慢搞清楚作者的逻辑,发现其实这位大学者有对中国美术史的思考在里面,层次是在我看过的美术史类书籍之上的,慢慢有些滋味了,在读的过程中把其中涉及到的重点人物和画作都标记了出来,之后又读了一遍,算是 把他的逻辑以及重要的一些点重点记忆了一下,共用了1个月的时间;11月份在知道真题之后,又结合之前学姐的经验分享,开始整理课后习题答案,没买学姐的笔记,自己整理,各种在网上和图书馆找答案,真心不容易,到了十二月初了才大致整理完。之后就是背了,先看一个章节的书,再背笔记,这个过程会有新的思 考,就加到笔记里,花了20天吧,最后算是记下来了,对考试最后主观题的论述有很大帮助的。

欧阳英潘耀昌的《外国美术史》比较薄,入门型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读,基本方法和复习中国美术史差不多,先大致看第一遍,9月份中旬开始看的,9月底 就读完了;10月读第二遍,把重点流派,人物,画作都做好标记,做些纸片,每个纸片对应一个流派,上面写上人物和画作,把人物和画作的特征概括成几个关键词,标在纸片上,有助于记忆;11月份就是整理课后习题了,也是有些书上有,有些书上没有,各种找,这个过程中看了很多资料,在网上和图书馆里搜了很多作者的彩色原画及作品分析看,收获很大的,同样忙到了12月份上旬。最后也是背了,先看一个章节的书,再背笔记。

中外美术史题目 不偏,但也比较活,考的不一定是书上写的,但也是美术史的基本知识,尤其中国美术史,最好看看别的书籍补充一下,考试并不是按书中的重点考的,不过也绝不出基本美术史的范围。考完之后我把专业考题全部记了下来,包括填空。我的成绩艺术学概论120+,中外美术史130+。

第五篇:中考语言运用题答题方法指导

中考语言运用题答题方法指导

语言运用题

(一)口语交际题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者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纷纷命制了“口语交际”题对考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查。中考口语交际题,除了选择题外,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我们组织答案时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身份等,那么我们的答案无论是直接,或含蓄,或委婉,或机智,都能得到一定的分数。典例解析:

一、学会表达观点:

1.体育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在班上宣布:从今天起,体育课改上英语课。班长小青认为这样做不好,于是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虽然体育考试结束了,但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的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希望继续上体育课吧!”

解析:在说话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称谓,接着要说清楚“这样做不好”的原因,最后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学会要旨概括:

2.阅读一面的小品,然后回答问题。

田埂上。一中年男子扛着犁把,牵着一头半大水牛往田里走,一老年男子双手抓住牛尾巴使劲往后拽。中年男子:爹,你拽牛干啥呢?

老年男子:真是胡闹!这牛还不会耕田,你怎么就让它下田呢?

甲 中年男子:爹,你不让它下田,它咋能学会耕田?

父子俩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请根据对话简要归纳。中年男子的观点:实践中才能成才。老年男子的观点:先学本领,再去做事。

解析:这类试题考查考生的语意要旨提炼能力。阅读时一定抓住关键句词进行揣摩,然后概括出主要意思。如这道题,我们抓住中年男子“不让它下田咋能学会耕田”、老年男子“还不会耕田怎么就让它下田”,就不难捕捉出他们话语的主要意思。

三、学会动员他人:

3.“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表达对灾区师生的支持与关爱,初三某班将举行一次主题班会活动,如果活动中的“爱心捐款”环节由你来主持,你将怎样向同学们发出呼吁? 同学们,当我们在宽敞的校园里悠闲地漫步,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中朗朗地读书,与我们同样年华的灾区伙伴们正忍受大地震带来的伤痛。为了帮助他们重返课堂,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吧!解析:呼吁就是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这道题其实就是动员同学们参加爱心捐款,因此动员时应强调捐款的目的、意义,话语要富有鼓动性。

四、学会安慰他人:

4.芜湖市一些中小学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主动接纳了十多名受灾学生入学。在震灾中,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学校,有的还失去了

乙 亲人。如果你们班也转来这么一位新同学小李,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呢?

小李,你好,你们的家园在这次地震中遭到重创,我们深表同情。天灾无情人有情,这里就是你的家,我们就是你的亲人,希望你能化悲痛为力量,在这儿安心学习,学好本领以后为重建家园出力。-解析:安慰他人的目的是要让他人宽心解忧,其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无论如何安慰,都需要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自己一颗真诚的心。

五、学会采访他人:

5. 2009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22个世界无烟日。你在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看到这一现象:虽然学校关于禁止学生吸烟的管理规定非常严格,但还是有不少同学下课后偷偷躲在厕所等地方吸烟。假如你是学校广播站记者小明,你将如何采访学校校长? 校长您好,我是校广播站记者小明。我最近发现有些同学课后躲到厕所抽烟,请问学校将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采访前要明确采访的主题、所采访的对象以及要提出的问题等。解答这道题时要先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所看到的现象,而后针对现象提出自己拟设的问题。

六、学会劝阻他人:

6.江西省第二届花博会于2009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在南昌举行,在花博会上,人们感受到浓浓秋情花意,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游客攀枝摘花、乱丢乱吐等不文明行为令人扫兴。如果

丙 你是花博会的青年志愿者,你会对这些人说些什么,怎样礼貌地进行提醒和劝阻?

尊敬的游客,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精心维护,我相信您一定不愿意让身边的花木流泪,让脚下的土地蒙羞的。

解析: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劝告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处于平等地位,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如果正面劝告,就对被劝告者直陈道理,注意因势利导,层层深入;也可以直话曲说,通过曲折含蓄的语言旁敲侧击,以达到劝告的目的。

七、学会邀请他人:

7.自全国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后,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并认真落实。但面对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因忙于学业,疏于体育锻炼;同时仍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存在缩水现象,特别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体育课往往只是一种回忆„„体育课上,你是怎样邀请不爱运动的小强同学参加体育活动?

小强,我们一起出去活动吧,这样可以使你的大脑得到放松,学习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

解析:邀请他人,首先一定要说明邀请对方参加什么活动,邀请的原因是什么,其次是要将活动安排的相关细节及注意事项告诉对方,诸如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做些什么样的准备等。这道题邀请事项比较简单,只要在语言中讲清目的、发出邀请,同时注意委婉,称呼得当即可。

(二)理解概括

一、学习目标搜索

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分辨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意思。

二、自学方法点击

理解概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是:

①审题目,明确要求。题目就是指挥棒,只有跟着指挥棒的指挥,我们的劳动才是有效的,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可见,这一步是多么的重要。

②抓题眼,确立重点。任何题干的表述都是有重点的,如果我们眉毛胡须一把抓,那么将永远不得要领,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③读材料,寻找根据。题目的答案决不是孔穴来风,它一定是有根有据的,只不过这种根据显得比较隐蔽罢了,这时需要我们认真寻找材料之间的内部关系,找出它与题目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

④善思考,挖掘深意。任何题目的答案都不会直接进入我们的大脑,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从表层的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探寻出作者的深意。

⑤选语言,灵活作答。很多时候,对于某个问题,我们思考得很清楚了,可是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整理自己的思维结果,选择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了。

三、经典妙题回放

1: 将下面的简讯改为一句话消息。

据新华社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透露,“神舟”六号将

戊 于2005年发射,并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目前各项研究进展顺利。王永志说,现在初步考虑,“神舟”六准备上两个人,飞行5到7天,继续考验飞船的实际能力。他还透露,“神舟”六号还将是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和“神舟”五号基本一致。而与“神舟”五号最大的不同是,两位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轨道舱,在太空中进行对地观测等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同时,“神舟”六号还将继续进行空间科学的搭载实验,这些实验也将首次由两位航天员完成。

参考答案:“神舟”六号明年升空,并将实现两人5到7天飞行。2: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__行动重于语言 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己 把以上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在法国揭幕。(“世界和平女士神像”、“在法国”“揭幕”为三个得分点,只答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②世界和平女神像的造型具有哪些象征意义?(3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和平终将实现。(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4:阅读下面这个小故事,请用简单的话概括两封信的内容:(2分)

据说,歌德在《浮士德》这一著作完成后,稿件发给出版商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的:

“?──歌德”

不久出版商也写了同样形式的一封信:

“!──出版商”

结果可想而知,时间不长,这部文学著作终于问世了。

歌德是意思是:

出版商的意思是: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记者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

庚 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众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多种陈列和展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参考答案: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免票”、“未成年人”)

训练2: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本报北京5月16日讯:在今天举行的中国少年科学院第三届小院士表彰大会上,徐芳硕等来自全国的50位小院士受到表彰。这是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全国少儿中开展体验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是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科学院为引导和鼓励少年儿童学习科学家精神,热爱科学、参与科普实践活动而设立的最高荣誉称号。小院士表彰活动作为2004年国家“科技活动周”的重点活动,在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重在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答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举行)(关键信息单位、人物、内容,语句通顺)

训练3: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

辛 ②有关媒体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等“快餐”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文章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写不出来。”

③针对这种“快餐”造成的营养不良现象,专家呼吁:提高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多摄取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是学校和社会的当务之急。

⑴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和第②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未成年人过量读图导致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答出“读图过量”或“图像依赖”)

⑵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绿色食品: 健康有益的文字读物(或:名著)训练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

李雪健这句话的意思是: 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

训练5:下面是盐城市某报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本报讯3月29日,在上海世博局举行的世博会会徽设计颁奖仪式上,壬 上海市有关领导为世博会会徽中标者、盐城市青年广告设计师邵宏庚颁发了获奖证书和20万元奖金。

邵宏庚今年34岁。去年年底,当他得知上海世博会正在征集会徽后马上行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设计中。今年2月他将自己最满意的第1加1件作品(如图)送到上海,这件作品最终从904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徽。参考答案: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要包含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示例一:上海世博局重奖盐城小伙邵宏庚示例二:盐城青年邵宏庚获世博会会徽设计大奖(答“盐城青年邵宏庚作品被确定为世博会会徽”等给一半分)癸

下载201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最全参考书状元答题方法专业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最全参考书状元答题方法专业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