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论文: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与实施策略
科研论文: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与实施策略
科研论文: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与实施策略
【摘要】众所周知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表明,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是发展幼儿智力和培养幼儿性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扩大幼儿的眼界,增进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整个绘画活动中,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也陶冶了艺术情操。
在《纲要》中也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并明确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就意味着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绘画的创作过程,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更关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可发展的创作条件,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及时的加以适时的、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鼓励幼儿对作品形式进行大胆的表现。
【关键词】绘画教学 教师指导 创造力
在目前幼儿园绘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在绘画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太关注向幼儿传授绘画作品表面上所表达的内容,过多地要求幼儿掌握一些绘画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而忽略幼儿参与绘画活动兴趣与自我表达意愿上的发展。
2、在绘画活动的内容上,幼儿较依赖范例,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也仅停留在观察、临摹和仿照教师范例的阶段,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以上几点问题,探究教师在活动中的教法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具体实施策略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摸索,现谈点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绘画作品内容要符合本阶段幼儿年龄特点的发展状况。
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画内容对幼儿参与的兴趣、创造力的培养、技能的发展和完成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后,再来制定幼儿美术活动的绘画内容,绘画内容的选择应从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出发,所选择的内容应从幼儿所熟悉的,接触较多的事物出发。
小班阶段(3—4岁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刚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形象思维,也对色彩也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教师在作品的选择上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涂鸦开始,如为苹果涂色,给小兔的花衣服涂色等等。同时可以鼓励尝试运用简单的线条对画面进行简单的添画,如学习画直线(土地)、学习画波浪线(小河),学习画圆圈(小花)等等。也可利用棉签蘸颜料进行棉签画,用莲藕、瓶盖进行拓印画等等,以此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中班阶段(4—5岁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基本能够控制自己手部小肌肉,对事物的外型、轮廓进行初步的勾画。对于这个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运用各种图形来替代单一的线条,扩大对物体特征的认识,幼儿可尝试进行图形与图形组合、图形与线条组合等等,尝试变化人物或动物各部图形组合的位置,尝试表现它们的某些细节,使图像更为生动。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写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基本的构图能力。可以尝试运用颜料、水粉等感受颜色组合和变化,如用颜料粉刷石头、制作花馍、宣纸丝巾等印染活动,以此让幼儿感受不同颜色的搭配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美,学习大胆运用颜色。大班阶段(5--7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对所看和所想的事物能够进行大胆和准确的表现,所表现的事物或人物的比例也比较协调和准确,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画面上加上一定的情节,注意合理布局。合理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内容,逐步体会布局的均衡与变化以及美感。可以尝试让幼儿听故事然后把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或者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庆祝儿童节、中秋节或其他有意义的事情画下来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可以利用幼儿已经掌握的美术功底进行其他美术创作,如在图书区自己创作一本故事连环画。手工区给妈妈设计一条围巾或一个手提袋,为表演区设计一些常用的头饰或道具等。
二、教师在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前要详细分析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教育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又要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同样,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的绘画活动也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其绘画对象。
在绘画教学中的内容选择上,教师和幼儿相比具有一定的主导性,教师所选的内容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围绕幼儿熟悉和喜欢的事物或人物为出发点来设计活动。一切以幼儿的角度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绘画的形式上有所提升。因此,如何为幼儿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何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所选内容的内在含义?都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教师选择好一个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本身的教育价值,提炼出作品要表现的内在含义,分析它究竟要向我们表达些什么、传递些什么。对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帮助和提高。再次分析所进行的内容是否适合本阶段幼儿年龄特点,即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宜本年龄段的幼儿,幼儿对老师所选择内容是否理解和感兴趣。难度是否适宜,如果有难度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在实施过程中解决,解决的方法又有哪些等等。最后,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思考教材中的重难点,并围绕活动的目标设计出生动有趣、环节相扣的教学环节,进而带动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艺术活动,注重幼儿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纲要》中提出,尊重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满足和成功。
传统的美术教学常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学习为主要手法,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的结果,以“像”或“不像”来评价幼儿作品的好与坏,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幼儿是否在兴趣和情感方面有所提高与发展。如果经常让幼儿重复临摹教师的绘画作品,让幼儿错误地认为画的跟教师的一样就是好作品。久而久之便会幼儿形成一种依赖范例作品的习惯,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讲解,就无从下手。这样势必压抑孩子对事物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应尊重幼儿个性特点,兴趣,关注幼儿原有发展水平、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作品中要体现自己的想法。
绘画技能的发展是绘画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但教师要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绘画技能又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二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技能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如教师可以设计“图形创意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幼儿去创造和表现,又会让幼儿把各种图形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想法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了幼儿创造的空间。
幼儿天生就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尝试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只有不断地设计、和组织一些更生动,更有趣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幼儿对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和热爱。
(1)形式要多样的导入活动。绘画活动的导入环节一般都采用出示范例画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兴趣,但如果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幼儿感到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情境的方式来感染和调动幼儿参与的活动积极性。如:情境表演、看录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等活动进行导入活动。这些情景游戏既引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包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教师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对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进行绘画“成长的故事”活动中,运用了观看成长录像的方法导入主题,提前搜集了幼儿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做成了PPT,又配上了音乐和讲解,一时间就引起了孩子的关注和共鸣。
(2)观察引导法。绘画活动是视觉艺术感受活动,离不开幼儿的对作品的细致观察。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范例时,首先是启发幼儿对生活和事物的热爱,如引导幼儿观察、回忆生活中最喜爱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或动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进行交流之后让幼儿明白自己所画内容的特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表达出来,使他们的画面生动而充满童真童趣。
(3)过程指导法。在幼儿作画时,教师即不能漫无目的的巡视,也不能过多的询问干扰幼儿的原有思路。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导、因需而导。针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辅导。无论集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我常采用“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画?”了解幼儿所想,以启发幼儿用画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幼儿的创作,给其提供不同的建议,如对自信心不足,不敢下笔的孩子,可以采取手把手或在纸上示意,帮他迈出“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对不知道如何继续丰富画面的幼儿,老师应及时指导其丰富画面,帮他添上关键的几笔,起到拓展、丰富画面的作用。对于创造力丰富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其大胆尝试,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提高作品的美感等等。
(4)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提升。绘画的过程也是孩子们自我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从他们的画中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在作品中,使之成为他们自己天真的语言,他们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互相对话,表述欲望非常强烈
四、幼儿进行作品创作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评价。
在美术活动中评价和欣赏常存在于活动的最后,也常常被我们忽略和淡化。提升幼儿美术作品评价并发展评价的多样化,既是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也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再参与、再创造的重要教育策略。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集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不仅仅在活动结束时才进行评价,而应将评价伴随于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当中,关注一些幼儿的创作思路与独特表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来自同伴、老师和自己的鼓励与启发,从而让思路更开阔,想像更丰富。
评价的方式有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自评能培养幼儿自信、大方的品质,为幼儿提供向他人介绍自己作品和提高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机会,也是教师和其他幼儿聆听其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聆听,给予适时的肯定与鼓励,从而充分理解幼儿创作其作品时的心理,了解幼儿“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如在主题为“树叶粘贴”的美术活动中,有位幼儿没有像其他幼儿一样用树叶粘贴教师范例上的小鱼等,而是仅用了三片树叶粘贴了一幅大家都看不懂的作品,当他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片法国梧桐叶是“火”,上面的两片杨树叶子是煤气灶。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幼儿自己评价的机会,没有聆听孩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诠释,恐怕就会以为这个孩子不过是在调皮捣蛋罢了。这也证实了从幼儿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幼儿作品的重要性,只有在与孩子的充分交流欣赏中,教师才有可能读懂孩子作品想要说的“话”。而只要读懂了,教师往往就会被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深深震撼。
同伴间的互相评价则能让孩子通过对比,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引发新思考,获得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相比之下,教师的评价则应十分讲究和慎重。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幼儿艺术表现的特点,深刻理解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突出特征,如“蝌蚪人”“五颜六色的太阳”等等。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教师都应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并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而不能用“像不像”“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同时,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动手去改动幼儿的作品,相反,应努力启发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这不仅能够逐步培养幼儿的洞察力,让幼儿形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创造力,保持其绘画的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绘画活动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人定教,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绘画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幼儿思维的创造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与表现能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要先鼓励幼儿大胆地想,再引导幼儿有效合理地画。尊重每位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独特、纯真、稚嫩的造型和色彩,挖掘每一位幼儿与众不同的独特潜能,使当前幼儿美术教育适应于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纲要》
2.幼儿园美术教学开展与指导
3.新课程理念下多元化美术活动的开展,儿童与健康,2009,(2)
第二篇:美术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三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
学习时间:2009、11、2
3一、美术欣赏活动(发言人:游琳)
一、如何激发兴趣,引起幼儿对欣赏对象的关注
策略:
1、情感带动,积极关注
2、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3、注重欣赏对象的呈现方式,突出美的意境
二、如何使幼儿理解有一定艺术高度或与之有一定距离的作品
策略:
1、情景再现
2、创设多通道体验的条件,引发情感共鸣
3、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欣赏对象的形式美
三、如何让幼儿充分表达和评价
策略:
1、创设宽松、平等的对话环境
2、提出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
3、允许和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四、如何让孩子对所欣赏的内容进行再创作表达,从而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激发对欣赏活动的持久兴趣?
策略:
1、模仿或表演
2、拓展创作
3、寻找类似
4、给作品取名字
5、回归生活
三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
学习时间:2009、11、23
◆ 手工活动(发言人:卢德蓉)
手工活动不同于欣赏活动的是,它是一种造型艺术。幼儿的手工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意图阶段(引导幼儿体验、感知生活)、构思阶段(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制作阶段(引导、指导幼儿创造)。下面我就从这三个阶段
产生意图阶段的策略:
1、创设情境,比如:教师自身的衣着、配饰,周围环境、活动材料构成的环境,教师的言语动作等;
2、由浅入深的策略;
3、由简到繁的策略;
4、情感熏陶的策略。
构思阶段的策略:
1、启发式示范;
2、注入式示范;
3、实物范例;
4、多样性范例;
5、提问的策略;
6、参与与退出的策略;
7、整体观察——局部观察——整体观察的策略。
运用以上策略时注意几种方式相互转换,根据内容难易不同选择不同的策略,还要便于幼儿迁移经验。
制作阶段的策略:
1、行动暗示的策略;
2、提问的策略;
3、分层指导的策略:
(1)目标分层: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2)材料分层:根据孩子能力不同投放难易不同的材料;
(3)指导分层:先指导能力强的孩子,再指导中等水平的孩子克服缺点,最后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完成作品;
(3)评价分层:注重幼儿个体的纵向发展。
4、游戏练习的策略:回归生活,美化生活;
5、正面鼓励的策略;
6、同伴互助的策略。
三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
学习时间:2009、10、27
绘画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发言人:卢金兰)
一、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对于这类对画画缺乏自信的孩子,教师该如何指导?
1、语言安抚与鼓励,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减轻对画画的畏惧和压力。
2、寻找原因。了解孩子不会画的原因,如没有掌握好相关技能、对绘画对象陌生而不感兴趣或其他原因等,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3、降低难度。对孩子提出低层次的要求,如教师画好主体或孩子不能掌握的部分,让孩子进行添画;或引导孩子画结构较为简单的作品。
4、经验迁移。从孩子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迁移经验、调动兴趣,激发其想画的愿望。
5、正面强化。寻找孩子绘画中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增强自信。
二、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示范或出示范画?
1、抓教学重、难点进行局部示范
2、抓幼儿学习困难进行个别示范。因为个体差异,在对孩子进行指导时应观察到孩子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示范。
3、多局部示范,少整体示范。
4、教师示范延迟出现,多采用幼儿间同伴示范。
5、运用其它媒介代替示范。
6、淡化教画痕迹,在情境氛围中进行巧妙示范。
三、如何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1、给孩子解释和交流的机会。
2、多元化评价,丰富评价形式,多同伴互评和自评。
3、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不要用统一标准衡量孩子的作品。
第三篇:美术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很多时候幼儿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经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在美术活动区中总会捡到画了一个圆圈、画了几根线的被孩子废弃的画。是画得不好吗?其实不是,只是幼儿的自信心不够罢了,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画错了,于是总丢画。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
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有很多图案其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效果,在幼儿尝试修改自己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添画、修改成各种新的图案,来完善作品。
案例1:美术区域——圆形的变化(小班)
小班幼儿很喜欢拓印活动,经常会把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模板,蘸上水粉颜料拓印在纸上,可是拓印好的图形又能做什么呢?这时有的孩子发
现,原来小小的圆形就像小鸡的身体,圆圆的、毛茸茸的,也有的发现可以把圆圆的图形画成太阳、小花,于是我给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和小棉签,请孩子们自己在原来的拓印画上进行修改、添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画一副新的图画作品。
案例2:美术区域——废弃画添画(中班)
我将幼儿之前觉得不满意或“失败的”滴墨吹画作品放入了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的观察,感受同一形态在不同方向中可
以呈现不一样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已有的半成品图(横看、竖看)变换方向观察,看看它与什么物品更接近,然后进行添画完成作品。这是就有孩子发现,其实这块红色块就像螃蟹的身体,而那个蓝色块就像小池塘,还有的孩子高兴地说:“我看出来了,这圆圆的就像我们的笑脸,我想把我画上去。”这时,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第四篇:大班美术欣赏中教师指导策略
大班美术欣赏中教师指导策略
艺术教育所指向的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包括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更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及想象力、创造力。但是,在目前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直接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儿童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那么,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与作品对话、感受作品的内涵呢?
1.在欣赏作品中,教师都没有事先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让幼儿自己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实际教学中,幼儿也确实感受到了作品的内涵。你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如果你觉得这样教学可能有困难,那么你认为可以怎么设计?
2.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封闭问题少,开放问 题多,你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无好处?为什么?
3.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多次让幼儿做动作来感受作品,你认为这样的设计是 否必要?为什么?
4. 执教教师认为,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一方面是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
面是又是儿童发展的组织者,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感受作品你有什么想法? 美术活动中开展欣赏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幼儿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幼儿 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就是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且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也就是欣赏、探索的开始。美术欣赏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微妙的、变化多端的剌激,这不仅需要培育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能力,还需要培育一种对复杂的视觉以及它的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幼儿美术欣赏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才能从对作品的最初印象到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
指导方法多样化
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单纯采用灌输法。灌输法也就是高支配低 统整的指导方法。它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幼儿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而,教师在本案例中主要采用了对话法,并与联想法、动作法相结合。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美术欣赏教育中运用协同合作式的对话,教师、儿童与艺术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在本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和利用了 2 多通道感受和体验的条件,如优美的萨克斯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让幼儿做动作、自由讨论等,使幼儿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知、想像、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把画家的情思意念审美创造,弥散、渗透融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联想法就是引导幼儿积极大胆地对作品进行想像,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如欣赏《蒙娜丽莎》时,教师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想像“在一个天气很好的日子里,天空飘着几条白云,茂密的森林里,没有动物的吵闹„„”丰富的想像使画面变得有声有色,更加生动起来,同时也渲染和加强了作品宁静、富有诗意的气氛。在油画的欣赏中,除了对线条、色彩、形象等直接因素的感知以外,还有对隐含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为了加深幼儿对画面中表现情感的形成因素的理解,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体验,这就是动作法。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让幼儿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手势、姿势等。通过这些体验,使幼儿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优雅等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注重每个阶段的指导
美术欣赏活动可分为描述、形式、解释、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指导侧重各有不同。而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本案例中,教师对每个阶段的指导重点都不一样。如在描述阶段时,为了让幼儿对作品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了一个画廊,挂的是大小不同的蒙娜丽沙肖像画,使幼儿对作品产生一种瞬间的强烈感受和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教师留给了幼儿足够的观看欣赏 3 时间,再问:画上画的是什么?让幼儿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让幼儿充分表达,使幼儿能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形式分析阶段,能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这是一个关键环节。为此,教师通过一糸列问题:表情怎样?她在想什么?等,启发幼儿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同时,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如你感觉怎样?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宁静、富有诗意。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形式思考以后并进行了小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印象。在解释阶段,教师在引导幼儿对这幅作品的部分形式进行感知,描述以后,就让幼儿学蒙娜丽莎的微笑、姿势等,让他们体验和理解这幅作品的意义,并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脸时,教师问:她的表情怎样:那她在想什么?问答的幼儿答案各不相同,则充分体现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在最后的评价阶段中,教师让幼儿摆一个安静的姿势,并用摄像机摄下几名幼儿的安静姿势,放给幼儿看,这使幼儿更加理解“安静”的内涵,加深了儿童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教师再用一个问题:这样的情景,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幼儿都说出了自己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他们有的说“我感觉很美!”“我感觉很舒服”“很温柔”“很轻松”“很安静”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了一幅肖像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评价作品阶段并不是重点,能够说出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和吸收作品的有些方面,进行自己创作这已经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1.建议
如何改进追问的技巧。根据幼儿的回答,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追问或 转问,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点对作品进行独立自由的观察。
第五篇:科研论文: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科研论文: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科研论文: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要了解幼儿,首先要深入观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有效提问,由浅入深地启发幼儿思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有效策略的提问可以让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自由探索;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提问鼓励幼儿开拓思维,通过多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想出别处心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途径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地体现。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较枯燥,难以理解;易给直观形象为主的幼儿在学习中造成困难。为此,教师不仅要准备好充分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要组织好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如果还能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的提问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巧妙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提问的含义及类型——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在集中讨论,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提问应体现层次性,发展性的原则,并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分层提问,逐渐加深层次,体现有效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图形分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先提问:“圆形和三角形想回家,怎么办?请你们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在幼儿按形状分类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圆形家中,它们想按形状住在一起,你能帮他分一分吗?“幼儿根据问题按颜色形状完成了分类后。教师又提问:“你们能按图形的大小再把图形分一分吗?”于是幼儿又进行了第三次分类。教师通过逐层深入的方式提问幼儿,使幼儿参与的每次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导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又使幼儿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进步,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分析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我们再设计一节数学活动时,有时把提问看成是集体教学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已有经验水平上探索发现。然而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整体偏向于教师的主体思路,幼儿的回答也是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一)不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不了解幼儿的知识水平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的提问偏离幼儿实际生活、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和谐等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或备课过程中,由于问题的设计没有充分的思索和考虑或没有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很聪明,先坐下”,“等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活动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失望、不满足等,调动不了幼儿的积极性,使教师在一节课中处于被动状态中。
(二)不会引导和控制氛围的提问。教学活动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教师控制不住,不让说也说;二是幼儿答非所问,幼儿回答的问题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造成课堂混乱;以上两种的出现会让老师不知所措,使数学活动无法进行,活动中心偏离。
(三)教师过多的提问。许多教师认为只要一节课中多提问幼儿与幼儿互动就不是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所以活动中过多的提问从而使自己从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幼儿会顺着提问的方向去思考,而封闭了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让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师产生依赖,不愿意动脑筋,时间一长,最终导致思考意识的丧失。
三、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时刻围绕着我们,它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同样,在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衡量问题,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引导性。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启迪幼儿的思维,正确引导,避免幼儿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益求精、不要颠三倒四,以免弄得幼儿在活动中不知所措。如在小班数学《比多少》探究活动中,教师将沙子分别装在两个容器里,再让启发引导幼儿“怎样才能知道两个容器里面的沙子哪个多哪个少”?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计了一个辅助性问题:“奶奶蒸米饭时该拿多少米呢?用什么方法?”这一巧妙的启发性提问,使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用称称重量的、用碗盛的,也有的说用勺子的,还有的说用水杯来盛的。最后老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总结出:像沙子、面粉、大豆、大米这类不能用数数的方法来知道物体多少的,可以用量和称的方法来知道。
(二)合理性。是指教师既要熟悉幼儿,又要熟悉幼儿教材。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和操作能力范围,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幼儿思考。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太过简单地答“对”与“不对”,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太深奥太难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自信心和积极性,太过于简单的又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的思维得不到开拓。例如小班数学活动《比多少》时,教师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进行导入,6个孩子、5把椅子,游戏开始后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椅子?孩子和椅子分别有多少?哪个多?哪个少?再在椅子上放上装有不同数量水果的篮子,让幼儿进行比较数量的多少。这样用实物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恰到好处,整个教学活动幼儿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师幼配合默契。
(三)趣味性。幼儿园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很容易去探索、想象。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根据3—6岁幼儿的性格特点去设计问题,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激活数学教学活动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大班数学《认识门牌号码》的活动设计中,我们利用ppt给幼儿出示了多张门牌号码,让幼儿初步认识楼号、单元号、楼层号、门牌号,在通过“给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幼儿加以巩固,如:“小兔子住在302号房,那302在哪里?是第几层、第几个房间呢?”整个活动过程,幼儿的参与性很高,气氛活跃,从而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有趣。再如小班数学《图形找家》,教师引导幼儿把迷路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送回它们的“家”里,教师创设这样的游戏情景,幼儿注意力马上集中,这些趣味性的问题有助于幼儿亲近数学。
(四)递进性。是指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牵引着幼儿步步向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之间存在着能力、智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数学活动的实际作用,我们应做到难以结合,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如《比多少》的最后环节,教师准备了大小、高低、粗细不同的几个杯子,引导幼儿操作思考“一样多的沙子舀入粗细不同的一组瓶子里,会怎么样?”紧接着老师进一步设计了第二个问题:“都是装了2勺,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呢?”幼儿被老师的提问所吸引,开始展开讨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瓶子有粗又细、有高有矮,所以同样装有2勺的沙子在不同的杯子里有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实际的容量是一样的。通过这一活动又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比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的单一模式更能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更能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学习的主体来说,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说明幼儿正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我们认为是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扼杀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我们在惯常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的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这种单
一、灌输式的教学,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最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教师是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良好的提问能优化幼儿数学活动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和教师之间一直处于和谐的活动氛围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幼儿和教师之间的纽带,是启发幼儿思考、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美轮美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