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
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
《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如何让孩子的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创造能力和情操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他们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们乐于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美术活动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样,为了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尤为显得重要。
指导策略非常多,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我们都要采用到多种指导策略,那哪些指导策略是有效的呢?怎样指导才是最合适的呢?对于不同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下面根据我们班级开展的几个活动谈谈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导入指导策略
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活动的内容,都能同时运用到多种指导策略,而一些常见的教师指导策略在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
1.语言讲述法。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总是先讲解今天的活动主题,让孩子一下子就了解了活动内容,接下来教师的步骤讲解让孩子更深一步知道了操作方法。例如色彩活动《送给妈妈的花》《表情罐》,一开始就告诉小朋友今天要送给妈妈的花,并且请小朋友用皱纹纸来为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做一朵花,并让孩子边听边跟着学习如何折;而表情罐也是向孩子解说今天在罐子上画出各种不一样的表情,然后孩子根据要求开始作画。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也决定整个活动是否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老师的语言丰富了,整个导入才是成功的。
2.图片视频欣赏法。
图片欣赏法和视频欣赏法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比以上的语言讲述法更为适合幼儿园的孩子。美术活动主要就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总的说来就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美术欣赏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指导方法也更好体现《纲要》中讲到过的适合幼儿理解的形象直观特点,孩子们在观看后就马上能理解操作的内容,不过这样的方法也是需要一点语言讲解才能起到超级效果。例如在色彩活动《牙刷蜻蜓》中,让孩子观看真正的蜻蜓与牙刷蜻蜓,孩子们马上就发现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它装饰上又薄又大的翅膀和圆鼓鼓的大眼睛,因为长长的牙刷就是蜻蜓那细长的身体。通过直观的观看,不要老师一直在那讲,孩子们都能看出来操作要求是什么。
3.情境导入法。
美术本就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美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创设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视觉、听学、触觉等感受,让儿童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使他们由“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情境导入法是颇受孩子们喜欢的,这样的方法更活泼,直接把孩子们带入到设置的情境中了,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例如在色彩活动《炎热的夏天》中,我请两位幼儿扮演在沙滩散步的人们,以太阳太毒辣可以怎样办呢?有什么东西可以挡住它的光芒引起幼儿的想象;同时让他们赤着脚假装沙子烫脚有啥好办法,从而引起孩子们为他们设计拖鞋的欲望;同时孩子们自己也能想出为他们设计扇子,不一样的冰激凌车子等,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介入指导策略
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既不能干预太多,又不能错失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经过实践我们可以尝试做到:活动前心中有目标,环境及时换,活动中观察分析同步走,注重因材施教,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在了解了这些后,我们还要注意介入指导的时机,我们要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介入,而不是干预。这时我们除了运用语言介入策略,欣赏介入策略,在一些色彩创意活动中,我还用到了一些特殊的指导策略。
1.模特示范法。
合作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创作活动的提神良药。在活动中,如果好朋友能做自己的小模特可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瞧,孩子们在色彩活动《表情罐》中,有的孩子对于表情有一些困难,只对嘴巴有点了解,其他呢?看,面对面的便宜相互做模特,笑一个、生气一下、沮丧一会、吼叫一下„„小模特丰富的表情给作画困难的孩子一个大大的帮助。这样及时的指导策略,一下子就解决了孩子们之间一些小小困难。
2.重复反问法。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成人往往习惯于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事物自身特征来表现事物。例如校草是绿色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等等,这样的情况在整个活动中会引起幼儿的不自信,然而不自信会导致孩子们频频向教室提出问题,“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画?”“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贴?”“老师,我这样放对不对啊?”„„然而这时老师的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孩子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在色彩创意活动《彩色陀螺》中,孩子在自由探索大胆操作中,有的孩子发现了我的陀螺可以灵活转动,而他们的陀螺只能转一圈,有的甚至一圈也转不起来。有的孩子就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陀螺转不了,你的却能转呢?”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不断反问“我的怎么可以转呢?你的怎么转不了呢?”孩子们见我没有告诉他,自己研究起我的陀螺来,从而知道了牙签必须戳在中心,下面必须绑上透明胶,就不会松动了。这样他们较容易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成功的乐趣。慢慢地,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瞧,这样不断从夫反问的指导策略可是不错的哦。
三、评价指导策略
评价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成反比,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仍然较差,他们往往是将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多运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方式表扬幼儿,同时多用肯定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尤其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的幼儿,从不轻易否定,而是注重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在美术活动中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逐渐从教师正确的评价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
1.鼓励式指导策略。
及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表扬,鼓励,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只要是纵向比较进步了,那么就是应该表扬,让孩子充满自信心。
2.游戏式指导策略。
用游戏的方法结束整个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就如《牙刷蜻蜓》活动,最后孩子做好了自己认为最可爱的蜻蜓,那么就请你的蜻蜓到草地上去嬉戏吧来结束,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蜻蜓,一会飞到树干上,一会飞到草地上,开心极了,同时也对工具大变身活动充满了期待。
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我们都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合理指导幼儿创作,激发他们大胆想象,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同时,要关注每位幼儿的作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以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同时激发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大胆表现的勇气,让他们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快乐的表达和成长!
第二篇:美术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三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
学习时间:2009、11、2
3一、美术欣赏活动(发言人:游琳)
一、如何激发兴趣,引起幼儿对欣赏对象的关注
策略:
1、情感带动,积极关注
2、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3、注重欣赏对象的呈现方式,突出美的意境
二、如何使幼儿理解有一定艺术高度或与之有一定距离的作品
策略:
1、情景再现
2、创设多通道体验的条件,引发情感共鸣
3、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欣赏对象的形式美
三、如何让幼儿充分表达和评价
策略:
1、创设宽松、平等的对话环境
2、提出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
3、允许和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四、如何让孩子对所欣赏的内容进行再创作表达,从而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激发对欣赏活动的持久兴趣?
策略:
1、模仿或表演
2、拓展创作
3、寻找类似
4、给作品取名字
5、回归生活
三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
学习时间:2009、11、23
◆ 手工活动(发言人:卢德蓉)
手工活动不同于欣赏活动的是,它是一种造型艺术。幼儿的手工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意图阶段(引导幼儿体验、感知生活)、构思阶段(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制作阶段(引导、指导幼儿创造)。下面我就从这三个阶段
产生意图阶段的策略:
1、创设情境,比如:教师自身的衣着、配饰,周围环境、活动材料构成的环境,教师的言语动作等;
2、由浅入深的策略;
3、由简到繁的策略;
4、情感熏陶的策略。
构思阶段的策略:
1、启发式示范;
2、注入式示范;
3、实物范例;
4、多样性范例;
5、提问的策略;
6、参与与退出的策略;
7、整体观察——局部观察——整体观察的策略。
运用以上策略时注意几种方式相互转换,根据内容难易不同选择不同的策略,还要便于幼儿迁移经验。
制作阶段的策略:
1、行动暗示的策略;
2、提问的策略;
3、分层指导的策略:
(1)目标分层: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2)材料分层:根据孩子能力不同投放难易不同的材料;
(3)指导分层:先指导能力强的孩子,再指导中等水平的孩子克服缺点,最后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完成作品;
(3)评价分层:注重幼儿个体的纵向发展。
4、游戏练习的策略:回归生活,美化生活;
5、正面鼓励的策略;
6、同伴互助的策略。
三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
学习时间:2009、10、27
绘画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发言人:卢金兰)
一、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对于这类对画画缺乏自信的孩子,教师该如何指导?
1、语言安抚与鼓励,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减轻对画画的畏惧和压力。
2、寻找原因。了解孩子不会画的原因,如没有掌握好相关技能、对绘画对象陌生而不感兴趣或其他原因等,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3、降低难度。对孩子提出低层次的要求,如教师画好主体或孩子不能掌握的部分,让孩子进行添画;或引导孩子画结构较为简单的作品。
4、经验迁移。从孩子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迁移经验、调动兴趣,激发其想画的愿望。
5、正面强化。寻找孩子绘画中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增强自信。
二、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示范或出示范画?
1、抓教学重、难点进行局部示范
2、抓幼儿学习困难进行个别示范。因为个体差异,在对孩子进行指导时应观察到孩子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示范。
3、多局部示范,少整体示范。
4、教师示范延迟出现,多采用幼儿间同伴示范。
5、运用其它媒介代替示范。
6、淡化教画痕迹,在情境氛围中进行巧妙示范。
三、如何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1、给孩子解释和交流的机会。
2、多元化评价,丰富评价形式,多同伴互评和自评。
3、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不要用统一标准衡量孩子的作品。
第三篇: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探讨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幼儿阶段其思维特点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幼儿的经验获得更多依赖于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直接经验。幼儿园有必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层次和丰富的操作材料,给予更多的操作机会,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支持,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基于“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的教育理念,积极通过《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园本教研,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实践中对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展中快乐健康成长。
一、区域活动设置的因素分析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区域活动的设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幼儿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在充分考虑幼儿“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首先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二是要考虑《纲要》和《指南》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三是要考虑幼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发展需求。幼儿教师设置的区域活动,要结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综合考虑幼儿园或班级近期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教学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认知规律,并指向幼儿未来的发展需求。当然,还需要考虑场地、人数、光线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并遵循动静分区、干湿分区、相对封闭、就近方便等基本原则。
二、进入区域前的教育引导策略
教师要提前熟悉区域功能,并作好介入指导的准备。一是要充分了解区域的名称、内容、规则;二是要清楚材料投放的层次和数量;三是要明确观察记录指标,制订有相应的观察表格;四是要知道适宜介入的显性信号;五是要运用适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活动前,教师需要给幼儿有意识介绍相关主题及知识,介绍区域内的新材料、新玩法、新规则,要充分信任幼儿,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幼儿进入新区域和尝试新玩法。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开始前,采用唱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吸引幼儿对区域产生兴趣,产生想进入区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性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特别是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透露出相关的信息。幼儿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分析孩子的每一个具有介入指导意义的表征行为。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善于利用操作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鼓励孩子一物多玩,多物联玩,为不同水平、能力、兴趣、性格的孩子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孩子提供着充满探索、发现的空间。有效地指导介入,首先要为区域制订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设定好稳妥的阶段和步骤。幼儿教师要了解区域的同时,关注幼儿,熟悉幼儿。在自由自主的前提下,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权和操作权。
四、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反思指导策略
《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提问回答、点评反思等策略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区域活动开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而调整和改进区域活动。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记录幼儿的区域活动过程,在回放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回忆区域活动操作和游戏过程,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幼儿的社会化水平。正如《指南》中所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开展区域活动,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创新能力。在区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提前设计,合理布局,适当介入,科学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一切为了幼儿,为了幼儿一切”的宗旨。
第四篇:美术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很多时候幼儿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经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在美术活动区中总会捡到画了一个圆圈、画了几根线的被孩子废弃的画。是画得不好吗?其实不是,只是幼儿的自信心不够罢了,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画错了,于是总丢画。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
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有很多图案其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效果,在幼儿尝试修改自己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添画、修改成各种新的图案,来完善作品。
案例1:美术区域——圆形的变化(小班)
小班幼儿很喜欢拓印活动,经常会把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模板,蘸上水粉颜料拓印在纸上,可是拓印好的图形又能做什么呢?这时有的孩子发
现,原来小小的圆形就像小鸡的身体,圆圆的、毛茸茸的,也有的发现可以把圆圆的图形画成太阳、小花,于是我给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和小棉签,请孩子们自己在原来的拓印画上进行修改、添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画一副新的图画作品。
案例2:美术区域——废弃画添画(中班)
我将幼儿之前觉得不满意或“失败的”滴墨吹画作品放入了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的观察,感受同一形态在不同方向中可
以呈现不一样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已有的半成品图(横看、竖看)变换方向观察,看看它与什么物品更接近,然后进行添画完成作品。这是就有孩子发现,其实这块红色块就像螃蟹的身体,而那个蓝色块就像小池塘,还有的孩子高兴地说:“我看出来了,这圆圆的就像我们的笑脸,我想把我画上去。”这时,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第五篇:大班美术欣赏中教师指导策略
大班美术欣赏中教师指导策略
艺术教育所指向的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包括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更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及想象力、创造力。但是,在目前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直接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儿童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那么,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与作品对话、感受作品的内涵呢?
1.在欣赏作品中,教师都没有事先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让幼儿自己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实际教学中,幼儿也确实感受到了作品的内涵。你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如果你觉得这样教学可能有困难,那么你认为可以怎么设计?
2.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封闭问题少,开放问 题多,你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无好处?为什么?
3.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多次让幼儿做动作来感受作品,你认为这样的设计是 否必要?为什么?
4. 执教教师认为,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一方面是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
面是又是儿童发展的组织者,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感受作品你有什么想法? 美术活动中开展欣赏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幼儿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幼儿 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就是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且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也就是欣赏、探索的开始。美术欣赏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微妙的、变化多端的剌激,这不仅需要培育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能力,还需要培育一种对复杂的视觉以及它的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幼儿美术欣赏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才能从对作品的最初印象到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
指导方法多样化
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单纯采用灌输法。灌输法也就是高支配低 统整的指导方法。它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幼儿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而,教师在本案例中主要采用了对话法,并与联想法、动作法相结合。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美术欣赏教育中运用协同合作式的对话,教师、儿童与艺术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在本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和利用了 2 多通道感受和体验的条件,如优美的萨克斯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让幼儿做动作、自由讨论等,使幼儿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知、想像、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把画家的情思意念审美创造,弥散、渗透融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联想法就是引导幼儿积极大胆地对作品进行想像,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如欣赏《蒙娜丽莎》时,教师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想像“在一个天气很好的日子里,天空飘着几条白云,茂密的森林里,没有动物的吵闹„„”丰富的想像使画面变得有声有色,更加生动起来,同时也渲染和加强了作品宁静、富有诗意的气氛。在油画的欣赏中,除了对线条、色彩、形象等直接因素的感知以外,还有对隐含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为了加深幼儿对画面中表现情感的形成因素的理解,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体验,这就是动作法。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让幼儿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手势、姿势等。通过这些体验,使幼儿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优雅等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注重每个阶段的指导
美术欣赏活动可分为描述、形式、解释、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指导侧重各有不同。而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本案例中,教师对每个阶段的指导重点都不一样。如在描述阶段时,为了让幼儿对作品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了一个画廊,挂的是大小不同的蒙娜丽沙肖像画,使幼儿对作品产生一种瞬间的强烈感受和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教师留给了幼儿足够的观看欣赏 3 时间,再问:画上画的是什么?让幼儿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让幼儿充分表达,使幼儿能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形式分析阶段,能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这是一个关键环节。为此,教师通过一糸列问题:表情怎样?她在想什么?等,启发幼儿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同时,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如你感觉怎样?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宁静、富有诗意。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形式思考以后并进行了小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印象。在解释阶段,教师在引导幼儿对这幅作品的部分形式进行感知,描述以后,就让幼儿学蒙娜丽莎的微笑、姿势等,让他们体验和理解这幅作品的意义,并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脸时,教师问:她的表情怎样:那她在想什么?问答的幼儿答案各不相同,则充分体现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在最后的评价阶段中,教师让幼儿摆一个安静的姿势,并用摄像机摄下几名幼儿的安静姿势,放给幼儿看,这使幼儿更加理解“安静”的内涵,加深了儿童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教师再用一个问题:这样的情景,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幼儿都说出了自己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他们有的说“我感觉很美!”“我感觉很舒服”“很温柔”“很轻松”“很安静”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了一幅肖像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评价作品阶段并不是重点,能够说出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和吸收作品的有些方面,进行自己创作这已经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1.建议
如何改进追问的技巧。根据幼儿的回答,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追问或 转问,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点对作品进行独立自由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