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石榴班(大班张月华
幼儿绘画活动, 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活动, 幼儿绘画的过程是幼 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本文以幼儿绘画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幼儿 绘画的定义和意义, 描述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并指出教师对幼儿绘画活 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是指 3— 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 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绘画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既直 观又形象, 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说来, 孩子的绘画往往 早期就有显露,表现为对颜色的敏感,喜欢涂抹,能分辨线条曲直、方圆以及物 体大小。幼儿的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强,观察事物比较全面细致、准确, 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总是喜欢写字、画画。幼儿是绘画教育的对象,是绘画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绘画教育,在整个 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1、绘画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 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 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 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 右脑锻炼 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 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 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 促进右脑 的发育。
绘画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 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 通过手的操作, 锻炼幼儿 的小肌肉群, 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 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增强幼儿的 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画“金鱼”,幼儿先画圆形的头,再画半圆形的身体、最后画上三角形的尾巴, 画的时候必须紧靠在一起, 最后画上嘴和眼睛, 再涂上
颜色, 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金鱼。经常这样锻炼幼儿, 可以促进幼儿 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2、绘画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 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 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系统的形象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 以绘画为手段, 以游戏活动 为主要形式,与各学科有机配合,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具有 丰富感情和审美情趣及良好个性品质。
3、绘画教育能够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
幼儿对美的追求, 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 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 热爱上, 那些美的形象景色, 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正如郭沫若所描绘的那 样:“幼儿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使他心中发出一种快乐的情趣, 他便连声叫到:啊,蝴蝶呀,蝴蝶呀,好看的蝴蝶呀!这是情趣的直写,这是幼 儿的诗, 但等他稍长大了, 他便模仿着画只蝴蝶或者还要添些花草上去”。这段 话十分概括地描述了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 正是由于有了美的感受, 幼 儿才能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
4、绘画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一个人哇哇落地之时, 犹如一张白纸, 涂成什 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家长、老师的责任重大。教育是个很大的范畴,绘 画教育虽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但是不可分割, 至关重要。与其他教育相比 较,绘画教育这一过程。它的独特功能表现为: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 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 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 正是在进行绘画教育的过 程中,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绘画教育 “潜移
默化”的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润物细无声,儿童就是在这感受美, 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心理素质逐渐提高了。
5、绘画教育能够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绘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 个性特征。如: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会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 有更强的信心, 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绘画教育活动, 能增加幼儿对生 活的热情。在绘画创造的活动中, 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 这种活动会 使他们感到兴奋, 令他们向往, 由多种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 往往会令 他们感到惊喜并渴望通过美丽的图画描绘自己的未来。
二、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 的颁布也使幼儿教育 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 学 ” 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 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 严重的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 缺 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我们所说的 “ 儿童画 ” 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 一幅 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童趣, 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 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 幼儿思维和情感, 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 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犷,分别表现幼儿对生活 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绘 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 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 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 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 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像非像;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但画中 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 缺 少想象的情节, 这一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和欲望, 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 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 原来 “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 ” 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中班进行。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 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是从小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 引导幼儿身心、意志、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绘画教学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 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 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 的形象记忆。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散思维及在绘画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 能力为主。
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 造未来。
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好多家长朋友认为绘画教育只仅仅是让幼儿画画, 于是乎:“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找个地方约束他们, 省得在外打闹出 危险”„„孩子被送到了兴趣班学画画,家长们成了“主宰者”,到了兴趣班、包括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成了“主宰者”, 教学的模式一般是一张范画, 幼儿跟着学, 教师个别指导, 很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先前经验的激活与迁移, 她们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 忽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摒弃了幼儿 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从而会有许多枯燥的涂色练习和大量的临摹活动, 幼儿 缺乏想象和创造。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谁画得像, 谁画得好”来评 价幼儿的作品, 忽视他们的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 那么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当通 过教师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要求, 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 以积极运用感官为
原则, 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 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 才能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 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 产生表现美的情趣, 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表现为以下面三个方面:(一要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绘画活动就是通过手的动作将眼睛所见的引起内心冲动描绘 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 幼儿的涂抹实际上包含着积 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 处不在, 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 感受生活, 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 的想法。在实习中, 我和指导教师一起组织了一次中班幼儿的春游写生活动, 在 目的地我们先组织幼儿先对周围的景致景物作详细的观察比较, 再引导幼儿运用 多种感官,闻闻花香,摸摸枝条,抱抱枝干,在充分的观察讨论、嬉戏娱乐后, 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自己的心情画下来,那次写生活动的效果特好,画面 丰富且少有雷同。在幼儿讲述画面的内容时, 幼儿更是踊跃发言, 充分表达了自 己的所思所想。有了鲜活的生活体验, 幼儿表现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表现形式 上, 教师也应采用各种形式, 不要局限于一支笔一张纸的绘画, 不要采用固定不 变的示范讲解模式,其实诸如刮画、彩墨画、手印画等等都可以作为手段,可采 用写生、实物临摹、示范讲解等形式,手段为内容服务,只要幼儿能充分表达自 己的内心想法就好。
(二 要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使幼儿乐在其 中。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美的体验注重真正乐趣的获得, 教师教幼儿 绘画, 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 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 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 境, 使孩子至始自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 教师要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与 态
度倾向, 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 活动时,要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1、不要墨守常规,每一次活动都以上课的形 式进行, 讲究过程的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殊不知在这样的过
程中,幼儿看似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但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从中得 到愉悦就不得而知了,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 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 乐趣。
2、组织活动时,不要太注重结果,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在引导观察其外部形态 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幼儿被激起的积极 情感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要不时纠错、在结束环节 则令还没完成作品的幼儿去听去看老师选出的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讲评内容,其 实事实情况又有多少人在看在听呢,他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意犹未尽,教师的 纠错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教师对少部分作品的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 击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些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要强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读懂幼儿的作品,走进幼儿的心灵。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 着幼儿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 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 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对于评价幼儿的作品我认为 合适的做法是: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 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 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此 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 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 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注重激励保护。由于幼儿年龄小,认
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 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 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总之,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性格教育的 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 声,对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吸收 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 幼儿走向美的世界,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篇: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幼儿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绘画的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本文以幼儿绘画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幼儿绘画的定义和意义,描述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关键词:绘画;幼儿绘画;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绘画的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
幼儿绘画是指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绘画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既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说来,孩子的绘画往往早期就有显露,表现为对颜色的敏感,喜欢涂抹,能分辨线条曲直、方圆以及物体大小。幼儿的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强,观察事物比较全面细致、准确,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总是喜欢写字、画画。
(二)意义
幼儿是绘画教育的对象,是绘画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绘画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1、绘画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促进右脑的发育。
绘画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画“金鱼”,幼儿先画圆形的头,再画半圆形的身体、最后画上三角形的尾巴,画的时候必须紧靠在一起,最后画上嘴和眼睛,再涂上颜色,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金鱼。经常这样锻炼幼儿,可以促进幼儿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2、绘画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系统的形象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以绘画为手段,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与各学科有机配合,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具有丰富感情和审美情趣及良好个性品质。
3、绘画教育能够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
幼儿对美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正如郭沫若所描绘的那样:“幼儿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使他心中发出一种快乐的情趣,他便连声叫到:啊,蝴蝶呀,蝴蝶呀,好看的蝴蝶呀!这是情趣的直写,这是幼儿的诗,但等他稍长大了,他便模仿着画只蝴蝶或者还要添些花草上去”。这段话十分概括地描述了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正是由于有了美的感受,幼儿才能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
4、绘画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一个人哇哇落地之时,犹如一张白纸,涂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家长、老师的责任重大。教育是个很大的范畴,绘画教育虽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不可分割,至关重要。与其他教育相比较,绘画教育这一过程。它的独特功能表现为: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正是在进行绘画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绘画教育 “潜移默化”的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润物细无声,儿童就是在这感受美,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心理素质逐渐提高了。
5、绘画教育能够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绘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会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有更强的信心,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能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在绘画创造的活动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令他们向往,由多种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往往会令他们感到惊喜并渴望通过美丽的图画描绘自己的未来。
二、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也使幼儿教育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严重的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我们所说的“儿童画”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童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犷,分别表现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 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像非像;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但画中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节,这一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和欲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原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中班进行。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是从小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引导幼儿身心、意志、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绘画教学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的形象记忆。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散思维及在绘画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为主。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造未来。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好多家长朋友认为绘画教育只仅仅是让幼儿画画,于是乎:“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找个地方约束他们,省得在外打闹出危险”„„孩子被送到了兴趣班学画画,家长们成了“主宰者”,到了兴趣班、包括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成了“主宰者”,教学的模式一般是一张范画,幼儿跟着学,教师个别指导,很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先前经验的激活与迁移,她们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摒弃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会有许多枯燥的涂色练习和大量的临摹活动,幼儿缺乏想象和创造。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谁画得像,谁画得好”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忽视他们的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通过教师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要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表现为以下面三个方面:
(一)要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通过手的动作将眼睛所见的引起内心冲动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抹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实习中,我和指导教师一起组织了一次中班幼儿的春游写生活动,在目的地我们先组织幼儿先对周围的景致景物作详细的观察比较,再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闻闻花香,摸摸枝条,抱抱枝干,在充分的观察讨论、嬉戏娱乐后,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自己的心情画下来,那次写生活动的效果特好,画面丰富且少有雷同。在幼儿讲述画面的内容时,幼儿更是踊跃发言,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了鲜活的生活体验,幼儿表现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表现形式上,教师也应采用各种形式,不要局限于一支笔一张纸的绘画,不要采用固定不变的示范讲解模式,其实诸如刮画、彩墨画、手印画等等都可以作为手段,可采用写生、实物临摹、示范讲解等形式,手段为内容服务,只要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好。
(二)要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使幼儿乐在其中。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注重真正乐趣的获得,教师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至始自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教师要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1、不要墨守常规,每一次活动都以上课的形式进行,讲究过程的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殊不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看似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但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从中得到愉悦就不得而知了,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2、组织活动时,不要太注重结果,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在引导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幼儿被激起的积极情感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要不时纠错、在结束环节则令还没完成作品的幼儿去听去看老师选出的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讲评内容,其实事实情况又有多少人在看在听呢,他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意犹未尽,教师的纠错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教师对少部分作品的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些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要强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读懂幼儿的作品,走进幼儿的心灵。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对于评价幼儿的作品我认为合适的做法是: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注重激励保护。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总之,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性格教育的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声,对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吸收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幼儿走向美的世界,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
第三篇: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摘 要]: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个画家和艺术家,而是在于启迪幼儿的思维打开想象力,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天赋和潜能,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表现,使儿童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教给幼儿绘画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通过绘画活动去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绘画;幼儿教师;大班幼儿;指导
幼儿绘画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及从内容美到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一、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绘画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和丰富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合理的组织幼儿的绘画教学活动也非常的重要。而现在许多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室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过于看重创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幼儿在创作过程当中的情感体验 绘画对于每个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他们凭借手中的作画工具表现自己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他们画画的初因仅仅是因为觉得好玩,所以画起来也是随心所欲,他们享受的和感受到的是这个过程带给他们的愉快情绪。
我们教师教幼儿绘画,并不是要把幼儿都培养成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幼儿心情愉悦的参与绘画活动,通过绘画使他们的认知,并在情感、审美和智力等各方面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二)教师指导的次数过高
幼儿绘画的思维活动是属于具体的、活跃的、直观的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初级的形象思维。所以幼儿在自由创作时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会边想边画,会边画边自言自语,不会有意识的去思考怎样构图、整幅图的比例、色彩的搭配及画面中的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幼儿想象的形象都是比较零碎的、不完整的,他们往往会把实际中不可能存在的现象创造性的表现在画纸上,如:他们会在天空画上两个太阳,或者在水面上画上一辆卡车。这也是幼儿活跃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充分的尊重幼儿的思维特点,不该在幼儿创作时指责幼儿“你不能这样画”、“要那样画”,或者干脆握住幼儿的手根据教师自己的思路直接表现。要让幼儿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教师不可随便的去打断幼儿的思路,过多的介入幼儿的创作,让绘画活动失去其重要的意义。
(三)指导中的语言和态度影响幼儿接受
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画画时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我觉得教师用商量的口吻比较容易被幼儿接受,比如:“你画的小鸟飞的真好,可是它好孤单,你能在它的旁边再画一只,好吗?”这样教师在肯定该幼儿的同时又提出了要求,幼儿就能愉快的接受。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也直接影响孩子创作的积极性,教师鼓励的语言、肯定的态度必定引起幼儿更多创作的激情,反之教师指责的语言、批评的态度就会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同时让幼儿有挫败感,削减了幼儿创作的激情。
(四)过度使用范画,限制幼儿想像空间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作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可许多教师喜欢在活动前准备一幅范画,简单讲解后幼儿照着范画临摹,照样画葫芦。自然孩子们的完成的作品都非常接近,大部分甚至全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孩子自身的画画技术上,有的画的好一些,有的画的乱一些。虽然按照老师的范画临摹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绘画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但教师这样过度重视范画的使用,就会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变成单一的临摹,也使整个活动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
二、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师本身教学理念偏差
《纲要》中指出:对幼儿绘画教学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倡运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并把幼儿的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知识和技能无比的渴求。所以教师本身应不断的转变、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指导也应有的方矢,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个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中都能学到东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绘画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绘画的技能和表现能力。
(二)教师自身绘画技能不足
《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也是如此。教师本身具备幼儿美术专业的认知水平、美术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准,是进行有效教学,是让幼儿学习受益的有力保障。“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要不停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努力让自己的绘画技能水平在上一个新台阶,让绘画活动开展的更有实效,更加具体。
三、改进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一)注重引起和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需要有强烈的刺激,促使他们有创作的欲望。幼儿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自愿的去探讨,去学习。所以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绘画主题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方式方法多样化,利用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儿歌、谜语、游戏或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等形式唤起幼儿作画的兴趣。让幼儿在画中乐,乐中画。如在教幼儿画《小鸭子》时:我边画边念有趣的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脑袋提溜圆,身体像小船,脖子上面嘴巴扁,眼睛是半圆。不知不觉中一个小鸭子就画好了,大班的幼儿语言发展已经比较的完整,能很好的理解儿歌的内容,有趣的儿歌引起了幼儿作画的兴趣,同时通过儿歌让幼儿掌握了作画的技巧。引起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也包括:
1.学习美术技能的愿望:如绘画材料的运用、设计的学习、对各种物体的敏感性。让幼儿知道形状、色彩、线条等基本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比如让幼儿收集各种树叶、石头等方便收集的物品,引导观察其形状的相似或差异。又如带领幼儿观察公园的花的颜色,有的红、有的黄、有的紫„„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并提出来讨论。
2.掌握知识的愿望:幼儿只有在经验丰富的基础上,才能画出生动的形象。比如要教幼儿画树,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参观园内外的树木,引发讨论: “树的外形是怎样的” ?、“看看每颗树一样高吗” ?“树干和树叶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当幼儿对树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在请他们作画。
3.想象的愿望:教师要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刺激幼儿的想象力,成功的想象促使幼儿成功的创造出奇特而新颖的画面。
总之,只要是能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孩子们就具备了创作的热情,从孩子感兴趣的当前事物入手,激发绘画的热情,鼓励他们将热情付诸行动是很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从幼儿生活经验中挖掘题材
在绘画创作时,必须让幼儿感到绘画是他自己的事情,是自己要画的,而且相信自己能够独立的完成。教师更是要选择适合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的适中课题,这是指导幼儿绘画的关键。平时幼儿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或者是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让他们惊异和好奇的所有事情。都可以作为绘画的题材。如春天我们组织幼儿去春游,在这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提醒幼儿仔细的观察,然后让幼儿画“春天”、“美丽的须江公园”、“我们去春游”等等命题画,或者让幼儿意愿画。相信幼儿在作画时就会心中有物,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再比如幼儿观看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后,对猪八戒吃西瓜时的搞笑的样子有深刻印象,画起来自然就生动了。当然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应从幼儿最感兴趣的和最熟悉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情节性的内容出发,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情感和作画的愿望。
(三)教师应重视培育幼儿生动的构想
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创设一定的情景,提供各种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启迪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广开思路。教师精心的设计、周密的布置、巧妙的安排,能够使绘画的动机构想、扩展和生长。如幼儿画“马路上的汽车”,如果老师说:“把昨天在大街上看到的汽车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自然不会生动,而且肯定是千篇一律。现在我们不单带孩子到大街上看真的汽车,还要求孩子们收集各种汽车模型和玩具车,并投放在活动室周围,收集有关汽车的图片,粘贴在主题墙上。在绘画前的准备活动中还组织孩子们漫谈所看到的,所想的很多有关汽车的事件,这时幼儿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孩子们联想到的有“我想坐车”、“我当司机”、“开的飞快的汽车”、“救护车”、“公共汽车”„„等等十多种。在主题的特定条件的刺激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观察想像,然后经过头脑的加工改造,就很有可能出现内容丰富,构思独特的画面。
(四)提供丰富的作画工具以及交代涂色的要求和技巧
幼儿的作画工具有很多,如:油画棒、水粉颜料、棉签、荧光笔、水彩笔、绒线、记号笔等。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有效的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但不是每次美术活动都需要用到这些工具和材料,而是根据需要来提供的,从而提高绘画成功率,增强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色彩是造型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所以作品的着色是整个绘画活动的重要环节。涂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画面的美观。教师必须交代涂色的要求和技巧。不要只是笼统叫幼儿涂色要均匀。应具体的教给幼儿涂色的方法。教师可以用示范的方法,但要注意启发性,就是要幼儿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掌握使用的方法。一般在初次涂色时,绝大多数幼儿涂不均匀,画面比较乱,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教幼儿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有规律的涂色方法。小块的地方要涂的更仔细些,涂色时不能留白,不能越过轮廓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在涂色能力上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 幼儿的无意识在创作中起着情感激发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大胆地、不受拘束地、不受外界干扰地画他们心中想要画的东西,而不要交代过细,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如:在幼儿画画时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允许幼儿作画时轻声交谈等都是能使幼儿放松的有效途径。又一次我让孩子们画公鸡,我先示范画了一只正在打鸣很神气的公鸡,然后让孩子们画,可是我在巡回指导时屡次发现徐思周和余欣彤总是在不停地讲话,还不时发出笑声,我用眼神制止她们,她们安静一会后又开始笑谈,我很生气的把他们叫到跟前刚想批评,徐思周很委屈的说:我们是在说有一天公鸡早上睡过头了,没有打鸣她心里很难过,这样的公鸡怎么画。原来是这样。我庆幸自己还没有批评她们,于是我摸摸她们的头说:老师没有生气,只是想告诉你们,说话小声一些,不要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回到位置后,这两位小朋友还是一边讨论一边画,不过声音很轻,后来她们交上来的画特别漂亮,画面丰富颜色鲜艳,一只垂头丧气的公鸡很逼真。
从这个例子我深深地感到在幼儿创作时不能死板的要求孩子不要讲话,保持安静。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前提,特别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精神环境是幼儿获得各方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宽松使幼儿有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而平等能使幼儿充满自信,敢于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六)对幼儿作品的正确评价
在绘画中,幼儿通过独立思考去表现自己的感受,对于他们的艺术创造,教师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作品。如:在一次意愿画活动中,有小朋友告状说:周逸杰把河里的水和天空都涂上了黑色,我去看时确实画面没有美感,我刚刚想提醒他选错了颜色,这时周逸杰主动对我说:我画的是下雨前的天空,要下雨了天上有乌云,水里也有乌云。看看,孩子的观察是多么仔细啊。所以说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让幼儿有机会说说自己的画,还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明确的表示:你画得很漂亮,老师很喜欢。教师的鼓励、表扬等正面的评价带给幼儿的是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的是绘画活动的乐趣,这种乐趣本身又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相反教师的嘲笑、责备只会带给幼儿挫败感,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对绘画活动失去兴趣。而老师的表扬应该是具体的、确实存在的,并不是泛泛的表扬。对孩子的失败之处,也可以讨论。如:孩子在给画上颜料时,在一个地方来回涂,结果纸破了。老师可以说:你画的很认真,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才弄破的,你愿意重新画一张吗?教师在提出改进意见的态度也应该是很诚恳的。如教师说:你的画面很丰富,颜色也搭配的也很好,如果上面的人画的大一些就更好看了。
总之,绘画活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长远的发展。且绘画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易于接受的教育活动。因此,如果想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教师就应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掌握如何指导这把钥匙,让幼儿在主题背景下的绘画活动中插上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李红.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J].云南教育, 2001,(08).[2] 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M].学前教育研究, 2004,(10).[3] 施卫红.解放——美术学期评价初探[J].当代小书画家,2004,(02).[4] 张桂木主编.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胡晓月.绘画工具对中班幼儿绘画表征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7).[6] 王和琴.幼儿园个性化美术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01).[7] 刘乃华.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7.[8] 陈迁.艺术感觉与儿童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2005.[9] 陶亚萍.5-6岁幼儿绘画技能教学的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2007.[10]cathy.A.Mai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浅谈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浅谈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纳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确立了“科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更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掌灯人”,科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获得观察、探索、时间的机会,还要用恰如其分的指导语言,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科学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语言指导类型出发,进一步引出对其指导策略的探讨。【关键词】
科学教育活动;语言指导;启发性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纳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确立了“科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更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是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幼儿园科学教育需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操作,这就要求幼儿园工作者要为幼儿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1] 那让幼儿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更为主动,收获更多,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
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掌灯人”,科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获得观察、探索、时间的机会,还要用恰如其分的指导语言,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普遍类型 1.直接讲述与直观说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常用到的语言指导是讲述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向幼儿讲述活动主题,如活动主题相关的事物概念、活动展示的内容、以及教学材料的作用等。直观说明则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明,包括演示事物的名称、功能说明,实验操作步骤的说明。科学活动相对于语言活动,艺术活动等,是更为具有逻辑性的,为了让幼儿的理解更加清楚明了,教师采用“直接讲述和直观说明”的语言指导更多。具体事例如:
教师:“小朋友们,桌子上有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里面都装着水,但是他们一个粗一些,一个细一些,上个星期我们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过这个实验,小朋友通过实验发现,其实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是一样的嘛?”
这类教师的言语行为教师就是向幼儿直接讲述和说明了实验的内容、目的、步骤等。2.利用提问启发幼儿
提问是抓住幼儿注意力、启发幼儿思考的教育方法,也是教师常常在科学活动中用到的。教师针对科学活动相关的内容、概念、信息等向幼儿提出问题,并请幼儿自主的思考与发言,让幼儿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提问来推进活动开展,引导幼儿深入探索,还能够维持幼儿的注意力。比如:
教师:“怎么冰块快点融化呢?”
教师:“小A,你们小组是怎么记录小兔子的成长的呢?” 3.重复幼儿语言
重复幼儿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常常使用的语言衔接指导方法,其通过重复,一方面是对幼儿语言的一种鼓励与肯定,另一方面是让全部小朋友都能够听清楚,并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但在科学教学活动,教师过多重复会将重复的作用降低,还会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这对科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什么积极作用。二.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1.衔接幼儿已有的经验
幼儿的学习是循序渐进了,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的他们,常常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事物。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语言指导的时候,就要注意,“仅仅是引导学习新知识是不完美的,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有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学习新知识是简历在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因为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水平。
如在探究“奇妙的水”的活动中,教师首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就可以问:“水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哪里可以见到它呢?”。如果幼儿对此不知道,则有必要先进行了解“水的特性”的活动。有时候还需要教师澄清幼儿的一些错误认识,并要引导通过实验去验证结果。
衔接幼儿已有经验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即为让幼儿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运用接下来的科学活动之中,如进行“奇妙的水”的活动之前,进行过“无处不在的水”的科学分享活动,再此教师就可以问:“你们知道水会在那里吗?”从而促进幼儿回忆获得的有关水的经验认识,有助于接下来活动的开展。2.激发幼儿实践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的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展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科学活动的魅力就在于让幼儿能够去体验、感受、操作,而教师就要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用语言去激发他们实践操作的兴趣。激发幼儿实践兴趣,教师就要在语言知道过程中,尊重、鼓励幼儿的自由探索,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兴趣。如在“蜗牛爬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让幼儿猜想“蜗牛喜欢吃什么呢?”,然后再通过“他们真的吃这些吗”的问题引出蜗牛喂养验证活动,而在深入活动中,教师就要去关注幼儿最关注的是蜗牛的那一部分,在听见孩子们说“你看,蜗牛爬出来了,从它的小房子里面爬出来了”,而挖掘出幼儿对蜗牛的兴趣点在蜗牛的外形上,教师就要请幼儿通过观察总结出:
“蜗牛有个重重的壳子” “蜗牛的身体是软软的” “蜗牛的头上有两个犄角”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与自己所设想的是有区别的,因而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启发性语言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活动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的,教师采用启发性语言打开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加主动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启发性的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为主,启发幼儿去思考与探索。如在科学活动任务确定之后,教师请幼儿对科学实验进行一定的猜想,并相互讨论,进一步让他们去大胆尝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实验经常,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实践方向。
比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轮子”中,教师可以这样体悟:“你刚才把轮子放在地板上发现了什么?那把轮子放在地毯上的时候呢?”在引导幼儿对比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会让幼儿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总结规律。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具有关键作用的,可以让幼儿学会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时间探索,从而获得不同的答案,也有助于教学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4.游戏化语言指导幼儿遵守规则 规则是帮助幼儿养成秩序性的有效工具,在科学活动中更需要相应的规则来帮助幼儿进行实践操作。然而,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用成人化的语言去叙述规则,让幼儿对其没有兴趣,更没能理解。如果教师将规则语言变成游戏化的,幼儿应该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吧!比如,在进行“五颜六色的光”的科学活动中,关键点是要引导幼儿将各种颜色的纸在光的照射下,这就涉及到幼儿获得关键经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提出合理的实验规则。如果教师生硬的告诉幼儿:你们必须将每种颜色的纸分开,放在光的照射下,呢么幼儿可能无法理解,并会做出错误的行动。如果教师用游戏化的语言来进行规则描述:“现在这些颜色纸,都说自己有着不一样的颜色,为了验证他们的手法到底正不正正确,我们就要让光能够看见他们,这样才会得到最公平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黄普全,王本陆.现代教育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看图讲述活动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然而,长期以来,这一传统的教学活动却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如:教师注重显性指导,忽视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视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顺序讲述,忽视了趣味性;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等。然而,新《纲要》的颁布,使这些弊端更为显著。为了使看图讲述活动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提出了“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指导方法,调整策略,让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讲述活动,以提高语言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用理论做支撑,解决教师早期阅读理解上的偏差,解决教育实践工作中的难题。
2、让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学会快乐学习、快乐中发展语言能力。
3、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探索多种指导策略。
4、家长在亲子快乐阅读活动中更新观念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第一步:寻找理论依据,广泛收集资料;
第二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并与其它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等形式进行研究;
第三步:实施方案研究,积累活动素材。
(二)研究对象
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
(三)研究原则
互动学习的原则、共享经验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差异的原则、一致教育的原则。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同时运用教育实验法、调查法和自然观察法。
四、研究策略
一、图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图片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图片的教学功效,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
1、适当调整图片顺序,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讲述。
2、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作充分、合理的想象。
3、提供半成品,进一步扩展幼儿的讲述空间。
二、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往往都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表述要求:连贯、完整、清楚地在集体面前表达。教师还往往提出一个固定的、要求幼儿模仿的框架,在指导时一定要把幼儿的思路纳入既定的框架之中。这样,既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也使幼儿的思维很难展开。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并不是“鹦鹉学舌”,只要跟着老师的话讲就行。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另外,《纲要》中还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由此,我在制定看图讲述的目标时,更注重了以下两点:①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才能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制定讲述的进一步目标,如:不重复别人的讲述,或能补充和修改别人的讲述等等。②立足不同层次的幼儿制定目标。每个班,总有几个或优秀或较差的幼儿,以往我们制定目标时,总是去头尾保中间,致使在教学中,两头的幼儿很难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也很难顺利进行。而有了不同层次的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用再为两头的幼儿发愁,而能根据分层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不再操之过急。我们也从中掌握了降一降、升一升的技巧,学会了等待幼儿的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把层次的发展目标作为活动的重点贯穿始终,看图讲述活动也就摈弃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
三、组织
1、讲述的形式多样。
2、提问。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艺术对幼儿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述构思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设计提问时:
①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为幼儿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学习和发现。
②多提目的性强的问题,这样不至于幼儿无从答起,使活动陷入困境。
③提问指向范围扩大。
另外,也是提问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问要注意灵活机动。每个幼儿都是活动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虽然教师课前备课中也做了多方预设,但还是很难捕捉到每个幼儿的灵动。因而,当计划和实践出现差异,个体差异显著时,我们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包括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等。
3、评价。评价对幼儿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时可促进幼儿间的互相学习。因而在活动过程中,应用“肯定、鼓励”等语言支持、吸引幼儿。对孩子们的回答,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多么准确或优美的语言,而是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地说,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我都不会去否定他们,而是更进一步的去鼓励他。这也是《纲要》所体现的教学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励,与幼儿共同体验语言的乐趣,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而在活动结束时,考虑到幼儿的注意呈消退状态,可以经常向幼儿提一个小任务或设置一个小悬念,激励幼儿下次再参加讲述活动的兴趣。
六、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活动设计、论文;
3、幼儿动态的活动展示。
七、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长:蒋慧萍
组员:贺亦琴 符妍
张素英 吴红芬
张丽华 王丽华
陈小凤 王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