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时间:2019-05-15 02: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第一篇: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绘画是非言语交流和问题图形表征的一种形式。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边缘幼儿绘画指导方法的研究。以下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说明。

案例一

我在本班曾经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其中有两幅比较“离谱”的作品。

莹莹(化名)的绘画作品显得特别的简单。据平常观察,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这次她却只画了三个圆圈(代表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并且整张画面只用了一种颜色覆盖。我先向其他老师了解了莹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的父母比较重男轻女,莹莹从小只由奶奶照顾。父母感情长期不合。莹莹从来没有体验过家庭温暖,她对妈妈的感到很疏远,感情很复杂。因此,我明白她在画画时,看起来只是粗心敷衍地完成作品。我可以想象,她其实多想逃避这个主题的绘画。在她心里,妈妈的形象十分模糊。或许,当班上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时,莹莹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另一幅“离谱”的作品是小泽(化名)的。大家都能按主题画自己的妈妈,他却坚持画了自己的爸爸。从平时的观察看,每天接送小泽的都是他的爸爸,他和爸爸的感情也更深。小泽的妈妈脾气比较暴躁,孩子一犯错就会打孩子,平时她的工作很忙,也很少照顾小泽。小泽对妈妈带着讨厌的情绪。小泽坚持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和妈妈存在矛盾。

其实,我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初衷是引导幼儿能关爱自己的妈妈,一般孩子都和妈妈比较亲密,但我忽视了幼儿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幼儿不按要求作画的行为,并不是有意挑战教师的权威,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幼儿不喜欢画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按老师的要求作画,束缚了他们的创作。第二次绘画活动时我选择了相对开放的主题“我的一家”。幼儿在创作这个主题时,选择的余地变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自己喜爱的家庭成员。

案例二

在我担任大班班主任期间,我在大一班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研究做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利用几次主题绘画课,我做了一些对比和初步探索。文文(化名)是一名社会交往能力很差的幼儿。她从来不会主动融入到集体中,更不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平常总喜欢一个人做着自己的事。但我发现,她经常会有意识地注意在附近玩耍的同伴,有时还模仿他们的动作。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第一次的主题绘画课上把她安排在了性格都比较内向的一组。这一组在绘画过程中都比较安静,所画出的作品内容差别比较大。在第二次的绘画活动中,我把文文安排在了性格都十分外向的一组。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这一组的孩子显得比较吵闹。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经常用语言交流,甚至比划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文文仍然显得很安静。但是,我发现这一组的作品都有一些共性。文文虽然没有主动参与幼儿间的交流,但是,无形中她一直接收着其他幼儿传来的讯息,然后把这些讯息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知道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除了使用普遍的指导方法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而且从这两个案例中发现,在一般指导方法的基础上,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还有以下几点特殊性:

1.情境教学,激发创作

蒙台梭利主张:“在新环境发挥其魅力时,即为建设性活动提供动机的时候,所有的能力就会联合起来,偏差就会消失。一个独特的儿童——‘新儿童’就会产生。” [1]幼儿会把绘画活动当做是一种游戏,一种刺激体验。幼儿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想象力才能充分显现。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幼儿需要一个轻松、自由的绘画环境。边缘幼儿在社会性上处于不良状态,他们更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

幼儿绘画时总是边画边说或比动作。皮亚杰提出过前运算时期的儿童,语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体独白,自己与自己进行的对话。他们绘画时自我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产生了一种开心而放松的感觉。这就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绘画氛围。从而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相互之间营造出的良好氛围来激发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边缘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教师要倾注一腔热情,给他们耐心亲切的引导。这样教师可以逐渐地从情感上和边缘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使他们缓解心里的紧张气氛,让他们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边缘幼儿的细微进步,用语言和动作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给边缘幼儿树立了信心,增加了勇气,从而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学会以境激情,让边缘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胆表现,获取灵感,发挥创意。

2.调和生态,获取灵感

在幼儿的实际交往活动中,交往的质量要比交往的数量更为重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配合,能为边缘幼儿地位的改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时的态度转变、关注程度、说话语气等等,都会对边缘幼儿产生影响。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应无条件地积极认同这名幼儿,防止忽视幼儿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幼儿适宜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奖赏。教师的关注可以营造一种班级氛围,引导全体幼儿关心和帮助平时受到忽略的边缘幼儿。调整边缘幼儿在班级中的座位,让边缘幼儿获得更多融入同伴群体的机会。在进行绘画活动时,教师还可通过将边缘幼儿安排在能力较强的同伴中间,通过同伴的照顾和引领,获得创作经验。

3.开放主题,自由绘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注特殊幼儿的需要,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什么是特殊幼儿?不仅指那些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而且还包括在情感上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因此,我们在组织绘画创作活动时也必须顾及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对绘画主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开放性。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倡导自由绘画。

在案例一中,幼儿园在第二次时把绘画主题换成了开放式的,让幼儿在绘画创作中选择的余地变大,同时也不会限制边缘幼儿的绘画创作的素材,束缚他们的创作空间。在案例二中教师倡导自由绘画,幼儿通过交流不断抒发灵感,为边缘幼儿提供了各种绘画灵感。首先教师在设计绘画主题前,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其次,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仍然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整体情况,倡导和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最后,绘画活动进行中,教师要从细节做起,随时关边缘注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纲要》中又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边缘幼儿的发展。通过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的研究,达到因教施材,促进他们绘画创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人不经意间可能会错过许多发现和了解儿童的机会。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绘画表现或许反映了儿童对于某个事件或现象的理解,有些相同的绘画主题可能会重复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用相互联系的、纵向分析的立场去分析和看待儿童的绘画表现,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次简单的玩耍或乱涂乱画,就会多拥有一种观察了解儿童的途径,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当然本文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的研究还比较浅显,而且未能得以实际验证,定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深刻研究和改进。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肯用“心”观察,用“意”创造,用“情”耕耘,在以后的工作上加强实践,多给予边缘幼儿一份关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已有的理论实践上一定会有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span>罗恩菲尔德著 李叡明译.儿童美术与成长[M].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91,52-53.

第二篇:如何指导孩子绘画创作

如何指导孩子绘画创作

一、取材“ 小”一点。

孩子天生就具有及强的概括能力,他们的笔下可以让繁杂的东西变的简洁和明白,也可以让简单的东西变的丰富和具体。鼓励孩子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捕捉生活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细节,它不一定要有什么深刻的主题,但一定要生动真实而有情趣,如孩子们画的“老师生气了”“妈妈给我梳头”等题材。

二、形象“大”一点。

形象尽量要画大一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许多孩子都把形象画的很小,零零散散地摆在画面上,相互之间缺少内在联系,画面显得平板、单调,要鼓励孩子尽量画大一点,即使大的变了形也比平平淡淡、中规中矩的画面要好的多。

三、构图“满”一点。

鼓励孩子将内容画多一点,构图尽量饱满,前后层次丰富,表现出孩子五彩斑斓、丰富多姿的内心世界。

四、比例“变”一点。

绘画不同于摄影,不是生活的照搬和复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放大和缩小物体的比例,认为美的地方可以放大,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缩小,有时可能人比房子还高,蜻蜓比长颈鹿还大,这样的画出的画面可能不符和生活的真实,但更符合艺术的真实,也更有情趣。

五、造型“异”一点。

不要太多考虑客观对象是什么样子,鼓励孩子们大胆的造型,可以无中生有、可以张冠李戴、可以异想天开,还可以移花接木,塑造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形象,每个孩子笔下的小鸟都是不同的,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中造型不同的小鸟。

六、表现“新”一点。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采取多种综合材料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力求独特。表现内容无拘无束,随心所欲,鼓励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一切界限,消除时间差,将远古和现代、白天和夜晚等不同时间里的特有现象或事物综合在一起,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空间上打破天上地下、水面陆地等一切空间限制,让学生重新构筑一个新的理想的世界。

七、色彩“怪”一点。

自然界的色彩丰富多姿,变化无穷,但如果按照真实的色彩来表现对象就不一定很美,鼓励孩子按照画面的需求或根据自己的心情任意改变色彩,打破常理来涂色,把树叶涂成红色、紫色,人的脸部可以涂肉色,也可以涂黄色、蓝色,甚至半边红半边蓝。这样的涂色方法会使画面更有情趣,也更具个性。

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这些特点直接体现儿童的思维。分析儿童思维和绘画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绘画。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情况,结合儿童的绘画特点,来指导儿童学习绘画。

通过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儿童绘画特点

儿童在绘画时,不断地将现实、主观意向和绘画活动几个方面进行协调。而绘画本身也是一个协调过程,通过儿童的绘画表现可以更直接地体察到其心灵轨迹。

透明儿童在绘画时,有很多的形象表现就象说话一样,总是想要说的清楚。在处理形象时想要画的全面。遇到被遮挡的情况,有时就用透明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多地表现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

俯视儿童在画比较大的场面时,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的进行表现。很多的时候用了“鸟瞰”的方法。就像画一张比较具象的地图。这种方法有很强的示意性。

多视点有些时候儿童想把各个方向看到的形象表现在一张画中,采用的一种把很多视点看到的形象画在一幅画中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视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结合问题。比如:画河的两岸;表现公路的两边;画一幅比较长的画。)适合形象求全而不被遮挡,是一种能够满足儿童求全需要的一种方法。也是对真实的空间关系缺乏认识的表现。参照在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时,邻近的形象参照比较多,整体的参照较少。注重局部的观察和感受。是整体把握能力、整体意识不强的表现。

水平根据水平视点的感受,水平线分割画面。追求形象与水平线的相对位置,表现不同的环境或远近关系采用的一种安排画面的一种方法。是处理形象与环境关系的较为简单的方法。

通过绘画中表现出的特性看儿童绘画特点

率真性很多儿童通过绘画表现出诚实、坦率和真诚的特点。他们的真实与成人的客观写实不一样。客观的真实和逼真他们是做不到的。儿童绘画标准更侧重的是对不对,而不是象不象。孩子不断地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状况,往往没有成人的伪装,而是自然流露。

求全性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并且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画成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这种求全性,还表现为宁肯让部分重叠出现,也不肯少画。如画侧面的人像也要画两只眼睛。求全性表现出了儿童的认知特点。这种求全性源于儿童对事物认识的渴求,源于儿童对世界认识的不完整性。

夸张性儿童在绘画时表现的夸张与感受特点和注意力有关。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感兴趣的形象上。在绘画时,有兴趣的形象和部位表现较大,相对具体,有夸张倾向。其它形象相对简单、概括。在色彩方面,一般是主观意向色彩和个人偏爱的色彩。特点是色彩强烈、明确。

抽象性不如实摹写客观物象及其许多特征,仅仅保留其最基本的形式。比如: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画人像是抽掉了人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外貌的人物特征,仅保留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特征。这种抽象性是儿童无意识的,力不从心的表现,是对描绘对象的简化和概括。

稚拙性所画物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或扭曲。表现为绘画形象与客观形象差距较大。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的显著,动作幅度夸大,这种稚拙性是儿童认识事物不完善,表现力不足决定的。

动态性指儿童喜欢画有趣的、活动的对象,不喜欢画静止状态的对象。比如:喜欢画各种动态的人、动物、车船、飞机等等。常常边画边说,模拟物象的声音,进入绘画中的角色,甚至忘掉自己。这种动态性,反应了儿童好奇好动,富于幻想的特点。

开放性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对儿童自身来讲约束少、定式少。思维开放、动作开放、绘画要素开放。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看起来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

总之,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办法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还缺乏理解和认识。更不能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扩大知识面。提高各种能力(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让孩子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

儿童为什么要学画画?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在家到处乱涂乱画比较喜欢画画,于是找个地方让他学画,期望孩子以后在绘画方面有所出息。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家精力充沛,只顾看电视和玩耍,于是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免得荒废了孩子的时光。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比较调皮,担心空余的时间孩子在外面打闹,家里又无人照应到孩子,于是找个地方学习,既可以约束一下孩子,又多少能学到一点东西……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似乎都没有真正明白孩子学画的目的。

我们平常在教学中最常强调的教学目标就是:敞开心灵,提高素质,教会绘画,培养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仅仅是教会儿童画画,更主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在绘画中充分表现自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已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耐力。所以说培养孩子学画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而不仅仅是有绘画天赋的孩子。

例如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画了一幅画,题目为《妈妈生气了》,画面表现的是爸爸躺在床上睡大觉,小朋友坐在地上摆弄玩具,房里摊得乱七八糟,这时,妈妈回来了,看见这情景很是生气,既气小朋友只顾玩耍不学习,又气爸爸只顾自己睡大觉而对孩子不闻不问。

通过画面作者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表现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受。因此说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幅作品后来在全国世纪之星儿童绘画大赛中获得金奖。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由于其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局限,绘画成为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孩子们通过涂鸦,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培养儿童绘画兴趣是美术教育的先导。儿童绘画有一个心理发生过程和规律,画面是与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的,儿童学画画应表现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应具有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具有天真、童稚。有的人不理解这些,用成人化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对儿童的画妄加评论,过份挑剔。常有家长在教孩子画画时说:“这东西画得一点都不象,应该这样画,应该照书上画,照老师的画”“这孩子尽瞎画,哪有把鱼画在天上的?”“这张画颜色涂得一点都不均匀,用的颜色也不对,人的脸哪有绿色的,难看死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儿童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再画!”反复的指责和否定,限制了儿童的自由想象空间,使儿童对画画产生畏缩情绪和厌烦情绪,最终导致孩子失去对绘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注意对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按儿童心理特征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式教学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自由表现内心想法。在辅导过程中多引导,多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其学画的积极性。例如:在故事创作绘画《龟兔赛跑》一课中,我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改编故事内容和情节,在画画过程中进行辅导,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们从绘画的形式到内容都有各不相同的表现,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具体作品进行点评,让孩子相互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有的孩子一连画了三四张还要画,兴致很高。此外,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绘画热情,对画的好作品奖励评优,举办画展,网上发表……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肯定。其次,我们还要求家长对儿童画有个正确的认识,学会保管好孩子的绘画作品,在家庭教育中循循善诱,扩大孩子的思路和眼界,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陶冶美的情操。

如今的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接触的新信息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宽,语言能力强,思维能力发展快,加上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儿童往往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缺陷,只喜欢听表扬,当宠儿,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儿童成才除要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之外,最重要的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美术教育培养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同时,绘画能促使儿童身体机能的成长和发育,通过绘画可以使儿童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同时也能充分锻炼孩子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总之,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来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篇: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策略反思

小班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策略反思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开发幼儿智力及潜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绘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幼儿园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一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认识。

新《纲要》中将儿童画定位为“自主性”绘画,这一科学地定位促使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绘画教学前,必须先理解新《纲要》的艺术教育理念。

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绘画现状,我们对在绘画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小班幼儿绘画进行策略性指导。

一、小班幼儿绘画现状分析。

孩子不爱画画的原因:

一、初入园的不适应;

二、恐惧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解决对策:一,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三、变评价过程为过程中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3岁至4岁的幼儿一般都喜欢涂涂画画,可是,我发现班上的幼儿不爱画画,有的孩子甚至一参与绘画活动就哭。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我班幼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爱画画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6%,为此,我与幼儿家长进行了接触,发现孩子不爱画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初入园的不适应性,导致有些幼儿拒绝参与绘画及其他活动。

第二,在“涂鸦期”,有的孩子没受到良好的的启蒙教育,导致其对绘画活动有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家长不了解涂鸦对孩子发展的意义而断然制止其“乱涂乱画”,或嘲笑,责怪孩子画得不好而造成。

第三,幼儿园教师组织的集体绘画活动挫伤了部分幼儿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厌恶,害怕画画。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没有尊重孩子之间绘画基础的差异,无论选材还是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都不能做到面向全体,注重个别,使集体中出现“画得好的爱画——多画——画得更好”和“不会的怕画——不画—— 更不会画”两个极端。

2、教师没有遵循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到表现阶段和再现阶段之后逐步进入写实追求阶段的循序渐进规律,而是强迫孩子跨越应有的发展阶段。如,在小班组织大量临摹活动以及枯燥无味的涂色训练,结果使孩子们怕画画。

3、教师忽略了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培养情感是绘画学习的根本,思维及想像是绘画学习的中心,创造表现是绘画学习的生命,而一间斗室,一幅范画加说教是目前很多幼儿绘画教学的真实写照。这不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4、幼儿最重视老师的评价,师评由于通常在绘画结束部分进行而常被教师忽略。教师即便进行了评价,也往往流于形式或者着重于评价画面效果,而忽略对创作过程的评价。再加上教师评价画画的标准受成人审美情趣的影响,使有些思维活跃却画不像的幼儿,由于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肯定,失去了参与活动的信心。

小班幼儿绘画发展主要处于以涂鸦期为主并逐步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这时的涂鸦并非是早期未分化的涂鸦,而是从开始时的一种认识探究活动发展为有意识地命名涂鸦活动。幼儿虽然仍未能画出具体的形象,但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或实物已明显地想表达自己意图。在画面上常常是一些类似象征符号那样的线条和简单的图形,单单只是摆在画面上,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总的来说,命名活动是在画出图形之后出现,而在这一阶段末期,开始形成简单象形图样,图样与图样之间无联系,即向幼儿绘画象征阶段发展。

总之,涂鸦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涂鸦是绘画活动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小班,让幼儿自主地画、让幼儿感受到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班幼儿绘画指导中的几个“误区”。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基本按照讲解、模仿、教师评价三段体的模式组织活动。下面就以活动“房子”为例,我们看一下传统的以活动的组织、指导、评价三段体模式的绘画教学活动实录。

案例实录:

活动名称:我喜欢的房子

活动目标:

1、能用三角形、半圆形等图形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房子。

2、能适当进行添画,情节合理。

3、用过的蜡笔归回蜡笔盒。

活动准备:教学图片“房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家的房子的外形特点。

教师导语:“每个小朋友都有家,有的住在楼房里,有的住在平房里,家里的门和窗也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想想,然后说说,你住的房子是怎么样的?从外面看是什么想什么形状?它有几层?你家的周围有什么?”

幼:我家住楼房。

师:房子是什么形状?

幼:方的。

师:房顶呢?

幼:长长的。

师 :是长方形吗?

幼:点头。

师:窗户是什么形状?

幼:窗子也是长方形的。

师:你家的房子周围有什么?

幼:我家楼下有大树、花还有玩的东西。

2、出示范画,交代作画要求。

对话实录:

师:“这里老师画了一幅画,上面有马路,树木和老师的家,今天请小朋友也把你的家用笔画出来,好吗?”

幼:“好。”

师:“看看老师画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

幼:“三角形、长方形。”

师:“窗户是什么形状?”

幼:“长方形的。”

师:“小朋友画房子的时候,想想好画在什么地方合适,想一想房子的样子,然后再下笔。用过的蜡笔送回蜡笔盒。”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幼儿绘画的位置、大小及房子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

4、总结评价活动。

对话实录: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幼:“我画的房子,三角形的房顶,我家住新街口。”

师:“他画的房子好不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幼儿:“好看。”

师:“老师也很喜欢他的画,因为他画的房子很大,颜色涂的很均匀,线条都朝一个方向

—从上往下,我们小朋友涂色时也要向他学习,要细心。”

从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绘画教学的弊端:

误区一:拔苗助长。

1、目标定位起点高。小班幼儿绘画发展处于以涂鸦期为主并逐步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即使能够添画,画面上图样间也是无联系的。

2、不允许幼儿“犯错”。其实幼儿在绘画时,所谓的“错误”

是教师认为幼儿画的和自己原先设想的有差距,在指导过程中,对其加以批评、指责,使幼儿丧失了绘画兴趣。

误区二:忽视带给幼儿丰富的审美愉悦体验。

新《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单纯的一张教师的范画,并不能给幼儿丰富的审美愉悦体验。

误区三:重技能技巧的传授。

新《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案例中,教师注重讲解范画,使幼儿获得错误信息━━房子就是老师画的这种,同时忽略了小班幼儿也有进行自我表达的需求,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使自主地绘画变得不自主。

误区四:过分热心指导与帮助幼儿。

教师往往不管自己是否看懂幼儿的画就帮助其修改画面,例如,案例中有的幼儿画了会飞的房子,画面上添画了小鸡,教师看了画,帮助幼儿将小鸡改成小鸟,告诉幼儿这样更好。这样的帮助是教师强加的,让幼儿觉得无所适从,它背离幼儿个人意志,剥夺了幼儿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

误区五:过分重视绘画结果。

教师对绘画活动的评价,常常以教师出示的范画为参照,以与范画相似程度为评价,且在案例中,教师在评价时用自己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代替幼儿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其实,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角度,谁也无法相互代替。

误区六:没给幼儿创作后从作品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由于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对教师有较强的依恋和信任,加上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来源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因此,教师的接纳、赞许和分享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通过对教师好评的反馈,幼儿会从内心品味着成就感。

三、小班幼儿绘画教育指导反思与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让小班幼儿爱画画”的研究活动(重点是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从迅速消除幼儿对绘画活动的恐惧、培养他们参与此项活动的信心着手,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针对传统教学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进行如下的反思:

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以幼儿习得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以画的象不象作为绘画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也按老师意图基本固定,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封闭式的技法训练。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这种封闭性之绘画教学显然是应摒弃的,必须加以改革。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反思━━如何打破传统的绘画教学方法“模仿画教学”,即改变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式教学。如何借鉴自由画优点,使幼儿在绘画创作中更好地发挥自主性的反思。在幼儿自主性绘画中,教师怎样突出主导地位和如何发挥的指导作用的反思。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绘画教学的束缚,挖掘绘画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注重幼儿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的培养,绘画活动内容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也不一定从临摹开始,幼儿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教师要将选择内容之出发点由以老师为主的“我要他画什么”转到以孩子为主的“孩子想要画什么”上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二)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手工活动包括泥工,纸工活动。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手工与绘画相

结合的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撕纸或折纸、粘贴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理解对称,我们先让幼儿玩染纸。通过折叠、印染等一系列活动,幼儿感知了对称,在绘画时,他们对画对称物丝毫不觉得困难。再如,用棉签画“串儿红”前,先进行撕纸、有序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三)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涂鸦期、表现期,因此,我们认为小班幼儿不适宜学习临摹及练习大面积涂色。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两套活动方案,一套活动方案是通过在玩中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情感及激发兴趣、活动中思维想像,达到主动地创造表现的“故事情境想像画”活动模式。例如,幼儿学画短竖线,多数老师会让幼儿画草来进行练习。我也选择画草,但不是让幼儿临摹,而且是设计了“请可爱的小白兔来做客”这样一个绘画活动。我们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玩,引导他们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即玩中观察。然后,根据小班幼儿特别喜爱小白兔等温顺小动物的特点,在室内设置情境,出示木偶小兔,通过表演向幼儿提出一系列要求,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接着,教师紧密围绕情境表演中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像的问题,如,“小朋友知道草长得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吗?”或者提供线索,如,“谁的草地大,草长得多,谁的草地能吸引来许多小兔”等等。教师既面向全体,又对那些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但决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画同样内容。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与表现的过程。这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励给孩子们。对作品画面丰满、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造型大胆的孩子多奖励些兔子,并仍以情境语言表述:“这片草长得又多又绿,小兔请了许多好朋友来。”这些鼓励会提醒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以致画得不够好的孩子再努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和幼儿兴趣之间的联系而创编故事,设计情境。在活动过程

中,情境表演要自然、贴切地为教学要求服务,决不能牵强附会。特别要注意给孩子充实的创作时间,因此,情境导入应当简短、明了,并且突出教学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另一套方案是:看大师的画,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像创作的“欣赏——想像——画”活动模式。例如:画笑的表情。教师搜集名画家的画、优秀儿童画、戏剧脸谱,教师创作的各类反映笑的头像图片(不超过5幅),提前几天张贴于幼儿能看到的地方。正式活动时,教师向幼儿提问,“他们为什么不同”(从五官大小及疏密、色彩的不同及表现对象的不同,拓展幼儿的思维及想像)。然后,让幼儿创作并讲述。结果,孩子们创作了《自己的笑》、《小猫的笑》、《妈妈的笑》等,每一幅画的笑都是一个有趣的事故。

(四)变评价过程为过程中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大胆想像的幼儿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思维、想像。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有肋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和发现灵光闪现的儿童画,较之以往活动结尾处的评价要全面、准确。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求老师有责任心、能不厌其烦;第二,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好的表现及时加以鼓励;第三,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允许幼儿边活动边说话,以表达思维——这个年龄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教师不能为了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说话。

此外,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从构思是否稚嫩,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富这些方面去评价。关于色彩,我们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爱单色线条画,可引导其自然选择搭配鲜艳色彩,而不作大块涂色要求。因此,对幼儿绘画的色彩效果不作过多的要求。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觉得要体现新《纲要》的精神“让绘画活动成为孩子感受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绘画教学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的策略性指导:

1、帮助幼儿摄入丰富的审美表象。

(1)在各领域选择多种途径,给幼儿不同感官刺激来欣赏感知的对象。

实施策略:扩大幼儿视野,帮助积累经验、将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提炼、为幼儿提供平面的经验。

(2)感知过程中,感知的内容应是科学的,感知的方法应是合理的。

实施策略:感知的内容应是能够揭示事物的表现性(或审美属性)的特殊的感知、遵循一定的感知顺序进行感知

(3)感知过程中的语言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知时的语言指导策略大致分为四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实施策略:运用启发探索性语言、运用和蔼可亲的语言。

2、对幼儿艺术体验进行加工。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实施策略:信任幼儿,相信幼儿的绘画创作有潜在的可能、减少幼儿绘画中的各种要求、给小班幼儿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

(2)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3)引导幼儿进行想象体验。

实施策略: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时,要注意自身审美情感的表达,以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儿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根据小班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及泛灵化特点进行“拟人”和“移情”。

3、对小班幼儿操作表现的指导。

实施策略:手的动作:手眼协调、手的控制能力、对工具材料的认识和初步运用、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

经过连续几次的实验论证,上述这些方法对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效果是明显的,并且使幼儿情绪轻松、愉快,思维活跃,言语表现能力明显增强,绘画水平提高很快。

总之,不要把孩子看成是美术家,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鼓励,满足幼儿的表达欲和创作欲,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第四篇: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幼儿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绘画的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本文以幼儿绘画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幼儿绘画的定义和意义,描述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关键词:绘画;幼儿绘画;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绘画的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

幼儿绘画是指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绘画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既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说来,孩子的绘画往往早期就有显露,表现为对颜色的敏感,喜欢涂抹,能分辨线条曲直、方圆以及物体大小。幼儿的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强,观察事物比较全面细致、准确,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总是喜欢写字、画画。

(二)意义

幼儿是绘画教育的对象,是绘画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绘画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1、绘画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促进右脑的发育。

绘画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画“金鱼”,幼儿先画圆形的头,再画半圆形的身体、最后画上三角形的尾巴,画的时候必须紧靠在一起,最后画上嘴和眼睛,再涂上颜色,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金鱼。经常这样锻炼幼儿,可以促进幼儿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2、绘画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系统的形象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以绘画为手段,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与各学科有机配合,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具有丰富感情和审美情趣及良好个性品质。

3、绘画教育能够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

幼儿对美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正如郭沫若所描绘的那样:“幼儿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使他心中发出一种快乐的情趣,他便连声叫到:啊,蝴蝶呀,蝴蝶呀,好看的蝴蝶呀!这是情趣的直写,这是幼儿的诗,但等他稍长大了,他便模仿着画只蝴蝶或者还要添些花草上去”。这段话十分概括地描述了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正是由于有了美的感受,幼儿才能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

4、绘画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一个人哇哇落地之时,犹如一张白纸,涂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家长、老师的责任重大。教育是个很大的范畴,绘画教育虽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不可分割,至关重要。与其他教育相比较,绘画教育这一过程。它的独特功能表现为: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正是在进行绘画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绘画教育 “潜移默化”的特点就像“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润物细无声,儿童就是在这感受美,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心理素质逐渐提高了。

5、绘画教育能够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绘画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会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有更强的信心,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能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在绘画创造的活动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令他们向往,由多种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往往会令他们感到惊喜并渴望通过美丽的图画描绘自己的未来。

二、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也使幼儿教育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严重的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我们所说的“儿童画”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童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犷,分别表现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 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像非像;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但画中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节,这一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和欲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原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中班进行。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是从小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引导幼儿身心、意志、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绘画教学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的形象记忆。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散思维及在绘画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为主。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造未来。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好多家长朋友认为绘画教育只仅仅是让幼儿画画,于是乎:“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找个地方约束他们,省得在外打闹出危险”„„孩子被送到了兴趣班学画画,家长们成了“主宰者”,到了兴趣班、包括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成了“主宰者”,教学的模式一般是一张范画,幼儿跟着学,教师个别指导,很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先前经验的激活与迁移,她们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摒弃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会有许多枯燥的涂色练习和大量的临摹活动,幼儿缺乏想象和创造。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谁画得像,谁画得好”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忽视他们的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通过教师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要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表现为以下面三个方面:

(一)要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采用多种绘画形式,让幼儿自由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通过手的动作将眼睛所见的引起内心冲动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抹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实习中,我和指导教师一起组织了一次中班幼儿的春游写生活动,在目的地我们先组织幼儿先对周围的景致景物作详细的观察比较,再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闻闻花香,摸摸枝条,抱抱枝干,在充分的观察讨论、嬉戏娱乐后,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自己的心情画下来,那次写生活动的效果特好,画面丰富且少有雷同。在幼儿讲述画面的内容时,幼儿更是踊跃发言,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了鲜活的生活体验,幼儿表现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表现形式上,教师也应采用各种形式,不要局限于一支笔一张纸的绘画,不要采用固定不变的示范讲解模式,其实诸如刮画、彩墨画、手印画等等都可以作为手段,可采用写生、实物临摹、示范讲解等形式,手段为内容服务,只要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好。

(二)要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使幼儿乐在其中。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注重真正乐趣的获得,教师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至始自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教师要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要避免几种不妥的做法。

1、不要墨守常规,每一次活动都以上课的形式进行,讲究过程的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殊不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看似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但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从中得到愉悦就不得而知了,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2、组织活动时,不要太注重结果,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在引导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幼儿被激起的积极情感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要不时纠错、在结束环节则令还没完成作品的幼儿去听去看老师选出的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讲评内容,其实事实情况又有多少人在看在听呢,他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意犹未尽,教师的纠错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教师对少部分作品的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些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要强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读懂幼儿的作品,走进幼儿的心灵。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信心、成功感的体验。传统评价只重视结果,注重对幼儿最终作品给予评价,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是不能读懂幼儿作品的。这种不能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的做法,不能对幼儿独特思维予以肯定的做法极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对于评价幼儿的作品我认为合适的做法是: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注重激励保护。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总之,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性格教育的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声,对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吸收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幼儿走向美的世界,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

第五篇:如何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灵感

如何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灵感

(来源:幼儿园教案网)

一、心中有目标: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绘画的直接指导者,心中有目标是进行指导的重要前提。这个目标,大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绘画这一领域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小到每一个绘画教育活动甚至每一个教育细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绘画教育活动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通过绘画活动我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提高孩子什么样的水平?我要通过怎样的形式和手段来开展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应该怎样解决?能思考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心中有目标的体现。

有了目标,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幼儿的绘画技能才能正真得到提高。我对此深有体会:在一个题为《拾穗子》的绘画活动中,首先我依着绘画活动的一般模式备好了活动的全部的环节,然后便不假思索地开展活动,讲述经验-欣赏范画-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欣赏讲评,但当幼儿作画时问题出现了,大部分幼儿所画的拾穗子的人都是正面画,一点没有拾的感觉,都是站着的手中拿着穗子的人。由此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即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明确,没有研究这个活动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开展了。

其实只要稍微细致地作一下考虑,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重点是绘画侧面的人物形象,而难点则是体现出人物蹲的动作。如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在这一方面进行讲解和示范,相信绘画的效果会好很多。由此可见,心中有目标是一个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有了目标,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就知道怎样指导幼儿进行活动。

二、眼中有孩子:

所谓眼中有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知道我面对着什么样的孩子?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绘画基础怎样?他们的个别差异是什么?……总之,就是要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孩子。甚至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身体动作的发展等,都对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才有效;就知道对什么样的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就知道对什么样的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因此,眼中有孩子能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绘画技能的培养。例如:绘画活动《秋天的树林》,在备课时,我设想了两种绘画的方式:一种是勾画轮廓后用渐变的颜色来涂色,另一种是用刮蜡的方法来进行绘画。

在确定使用何种方式开展活动时,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们,估算了一下他们的绘画水平,如果选用前者,效果应该不错,因为他们已经是大班的孩子,具有较好的涂色能力;而如果选用后者,效果可能稍逊色些,但幼儿能接触另一种绘画的技能。综合多种因素后我选择了后者。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用亮丽的范画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用当场示范引导幼儿了解其中的技能技巧,从而为创作奠定了基础。也预示着良好的活动效果的产生。由此可见,只有把幼儿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幼儿真正得到发展。

三、材料要丰富:

我们应认识到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与工具可以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丰富幼儿绘画技能的表现。这是幼儿学习技能的准备,若教师单一地指导幼儿学习认识一种材料,重复使用一种工具,则幼儿只会掌握一种绘画技能,也相应地会削弱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兴趣。而幼儿对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得越多,那他对形状、色彩、空间的认识也会更丰富。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活动时,首先要保证材料的丰富性,任何材料在美学意义上均有价值,无论新与旧,大与小,粗糙与精细等等。教师必须让幼儿认识到无论何种材质,只要运用得合理得当,对画面来说和谐美观,它就是合理的材料。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让幼儿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绘画材料与工具,探索与讨论各种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不同的美感表现力,提高幼儿对多种

绘画材料的认识,对培养幼儿绘画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材料的选择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

(1)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介绍适当的材料给幼儿。

(2)要发挥每一种材料的独特功效。

(3)教师要注意发展幼儿的个别技巧。

(4)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需要,一次活动同时使用不同的材料,给幼儿自主选择表达绘画的材料与工具,使幼儿大胆探索使用多种绘画工具,探索不同的绘画技能。

四、指导有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指导幼儿绘画。皮亚杰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游戏化的绘画指导方式适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能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

特别是一些幼儿难以掌握的、学习有难度的美术技能,教师应采用游戏化的情景,儿童化的语言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参与绘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地接受技能的学习。例如:在《堆雪人》这个绘画活动中,为了提高幼儿对这个绘画内容的兴趣,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堆雪人时人物的不同动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一个较大的玩具充当雪人,然后请若干幼儿模仿堆雪人的各种动作,让其他幼儿仔细观察同伴的姿态。这样一来,幼儿都对现场模仿堆雪人的游戏十分感兴趣,同时也真正了解到了堆雪人时人物的动态,为正式绘画奠定了基础。

五、把技能学习与培养创造力整合起来。

新《纲要》下的美术教育观,提醒了我们要摆正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性培养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观念思潮的澎湃涌动下,幼儿美术教育技能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重视技能,忽略创造性培养,或不谈技能,只求创造的教育观念都是片面的,都会严重制约和阻碍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是要和创造力的培养整合起来的。我们要在引导幼儿学好技能的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幼儿用心地画,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另外,我们还应增加幼儿获取生活经验的机会,要多带幼儿观察自然与社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与精彩。激发幼儿的绘画创作灵感,鼓励幼儿运用学到的绘画技能,创造性地表达。本资料有 宝宝食谱网 精选整编.

下载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摘 要]: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个画家和艺术家,而是在于启迪幼儿的思维打开想象力,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天赋和潜能,教师应为幼儿提......

    怎样指导幼儿的绘画

    编导语:一般在3岁以后的幼儿已能有目的、有意识的画,并通过绘画反映自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那么,如何指导幼儿的绘画呢? 绘画是一种感受、思考与幻想相结合的活动,著名......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

    小班幼儿绘画初期指导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他们表现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特殊形式,小班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手的动作不......

    指导幼儿绘画的几点体会

    绘画是幼儿的视觉语言,幼儿早期的绘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因此,绘画已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应怎样去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呢?下面......

    《托班幼儿绘画行为指导》

    放飞想象 快乐涂鸦 ————托班幼儿绘画行为指导 【内容摘要】: 托班幼儿的绘画行为以涂鸦形式呈现,他们对绘画有着天然的兴趣,有着独特的观察角度,有着天真的想象空间。教师要......

    幼儿绘画

    内容摘要: 孩子画画,是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何让孩子从小喜欢画画,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很关键:第一、利用各种形式,调动起孩子的绘画积极性非常重要。第二、由浅 入深、由简到繁......

    速写与绘画创作

    速写与绘画创作 ——李松杰 速写在绘画创作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速写艺术是快速提高造型能力,塑造优美形象最便捷的方法。实践证明,速写艺术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艺术品质和......

    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浅谈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方式 【摘要】:在学龄前期,儿童绘画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三个阶段, 这个时期的幼儿应该是最喜欢绘画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