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保险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
根据专业教程的要求,为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2010年7月20日至2010年7月30日由专业老师指导我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进行了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此次实践是对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及保险方面的相关内容综合技能培养的一种检验,是对本专业学生前期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实践锻炼,也是对专业知识学习成果的考察。
一、实践目的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安排,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7月20日到7月30 日,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进行了专业综合实训。现阶段我国的保险企业大多数还处在一种推销或者说推销营销转变的阶段,营销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保险营销及创新首要目的应先了解保险市场的营销现状。
(一)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市场定位格局仍未形成。1988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即使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6家左右。假如我国算上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3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与保险市场垄断相应的是各家保险公司几乎都未按市场细分的原则定位,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小儿险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企财、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责任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医疗保险等却相对冷落。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在一个大市场上进行竞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相互模拟的冲击,没有明显的经营特色,致使有些险种竞争激烈,有些险种无人问津。(二)近年来,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仍不能适应保险市场需求。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尤其是寿险险种。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比如在抵消通货膨胀因素的保单设计方面,难以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吻合,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三)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严重扭曲了保险营销更适用非价格竞争的原则。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偏,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总人数的30%~40%。许多公司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经过2个星期左右的培训,即上岗推销保险。据调查,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
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二、实习内容
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保险人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障需求和欲望,而展开的总体性的活动。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与猜测、保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合理拟定、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现阶段我国的保险市场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营销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极不适应保险消费市场需求,必须寻求创新。重要的思路有两条:(1)注重关系营销,留住顾客;(2)突出营销中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建立企业文化,塑立漂亮的企业形象。
(一)保险营销并非等于保险推销。保险营销的重点在于投保人的需要,是围绕满足投保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整体营销,即从搜寻保险市场上的需求一直到完成险种设计以及对投保 人投保后的服务等一整套营销活动。而保险推销的重点则在于保险产品本身,主要是为了销售保险产品而进行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保险营销不仅仅包含保险推销,而且还包括保险市场猜测、设计新险种、协调保险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经营活动的目标,促进保险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等内容;保险营销还是一种注重长远利益的保险企业活动,也就是在注重促销的同时还注重树立保险企业的形象,为保险企业的发展作出猜测与决策,而保险推销则侧重于短期利益,是一种为获得眼前的销售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行为。虽然保险营销和保险推销都以盈利为目的,但保险营销是通过投保人的满足而获得利润,而保险推销则是通过直接的销售来获得利润,所以,从营业员的角度来看,营业员要与顾客很好地沟通以保持密切的联系,淡化卖保单的商业行为,强化作客户永远朋友的服务行为。从保险企业的角度来看,保险营销要求保险企业建立一套远比保单推销复杂的营销系统,来完 成包括调查分析、实际营销、售后服务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二)保险营销更适于非价格竞争原则。保险商品价格(费率)是保险人或保险主管机关依据对风险、保额损失率、利率、保险期限等多种因素的分析,并通过精确的计算而确定的,因而它是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为了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这一价格一般不能轻易提高或降低。因此,为了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了促进规范竞争,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保险价格进行统一治理。所以,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相反
而非价格竟争在保险营销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保险营销人员,保险企业应建立企业文化来治理。人是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当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很高的生活标准,充分满足了人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人们在追求自尊、交际、自我成就等更高层次需要时,报酬、允诺、刺激、威胁和其他强制手段就不会太起作用。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把人的精神属性和价值追求提到首位的治理方法,正好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就保险而言,它通过仪式、典礼、文化沙龙等一系列形式,把保险企业价值观念变成所在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共有价值观念进行内在控制,使本企业成员以这种共有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借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齐心协力实现保险企业的目标。
三、实践总结与感受
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内容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工作能力。主动参与保险市场调查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我们同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我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我们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我们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我们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我们实习工作日记,把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我们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
4. 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论述我国淡水养殖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
姓名:尹玲学号:20105071101
班级:生科1班指导老师:黄斌
摘要:本文概述了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推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及我国淡水养殖的前景。淡水养殖品种混乱,养殖饲料的配比严重不足,鱼类爆发性疾病比较多,危害很大,为此提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几点思考并论述了淡水养殖的前景。
关键词:淡水养殖;前景;存在的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problems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analyze our thinking and outlook points to promote freshwater aquaculture freshwater aquacultur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reshwater aquaculture species confusion, a serious shortage of aquaculture feed ratio, more fish disease outbreaks, causing great harm, for proposed Thinking about these issues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Keywords: Freshwater aquaculture;prospects;Problems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内陆水域,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活动。淡水养殖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分布于我国包括沿海和内陆的广大农村,是分布最广的产业之一。在淡水养殖中,最主要的是池塘养殖,它以鱼类养殖为主,生产水平较高,具有产量较稳定、投资小、收益大等特点。1.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1.2 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
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2.推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淡水养殖业发展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产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从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促进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1 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池塘基础设施改造
对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生产性能差的池塘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具备一定连片规模,面积大小适中、水深达到最佳养殖性能、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路网电网规范的标准化池塘。这样,有利于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养殖,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减少水质污染和病害发生;有利于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有利于提高池塘生产能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土地资源有限,通过池塘基础设施改造,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可起到节约土地资源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其中之一是我国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我国是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国家,池塘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要加强池塘基础设施改造,提高池塘的生产性能。各级政府应该从财政预算中列出池塘改造专项资金,开展池塘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池塘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淡水养殖的基础设施水平,为淡水养殖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2 促进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淡水养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淡水养殖的产业化程度低,不但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影响到经营管理成本,影响到规范化、标准化的实施,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监管的难度,导致养殖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问题。池塘的承包经营权问题限制了淡水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因此,政府应加强管理和服务,促进池塘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培植养殖大户。同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淡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和科技的引领作用,促进淡水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养殖结构调整,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结构,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
农业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当今发达国家,以农业标准化为技术支撑的组织化、产业化及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而且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支撑体系。我国淡水养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严重制约着淡水养殖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要提高我国淡水养殖业的标准化水平,必须在解决经营主体弱小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的基础上,加快淡水养殖主要品种的养殖环境、种苗、药物、饲料、养殖技术、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相应标准规范的制定,使各个环节的操作均有
规范可参照,有标准可执行。各级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督促和监管有关标准规范的实施与执行,提高淡水养殖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淡水养殖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4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促进新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
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在水产品种培育、水产健康养殖、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装备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对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科技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是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因此,要在加强池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淡水养殖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水产育种工作,培育出能大规模生产的抗病、抗逆新品种,提高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开展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加快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
总结
发展淡水养殖,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市场对渔业产品的需求与淡水养殖业对市场的供应关系,然后相关研究者积极研究,找出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一一攻克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促进淡水养殖业发展的最佳对策,最后再进行市场调查,努力开发市场,拓宽淡水渔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销路,将淡水养殖渔业产品的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三篇: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保险业现状 发展趋势 挑战 潜力 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
(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
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
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 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
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
(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
(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
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
(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
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1.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2-01 2.
第四篇:担保公司的发展前景分析与存在问题
担保公司的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在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机构中,担保公司成为了一个特例,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坎坷,也有阳光大道。那么担保公司的前景如何呢?
从客观上来说,融资担保公司这个行业还很年轻,相比较有上百年历史的银行业、证券业,担保行业在国内不过不到20年的历史,所以现在普遍的市场认可度不高,群众一提到担保公司就觉得像中介一样,银行则对大量的担保公司收取高额保证金才认可其担保资格,加上行业机制不健全,使得担保公司良莠不齐,其中存在大量投机分子,借担保之名放高利贷、商业行骗等。
不过由于当前信贷紧缩的大环境影响,以及国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给融资担保公司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加上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力提倡,这些都有助于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当前国家也开始出台政策开始规范担保行业,最密切相关的当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范了担保业的基本进入门槛,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其他要求各个地区根据自身情况略有不同。
总得来说融资担保公司正在高速发展,不过新的一轮行业洗牌已经开始,在国家的金融体制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担保公司,也要面临新的发展局面了。
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担保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担保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其规模直接影响它的抗风险能力,而担保公司资本金少,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几十笔担保业务收入才能弥补损失。目前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担保公司存入一定的保证金,按照一定的比例金额给予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在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中,难免出现企业已出现欠息或逾期记录,如果金融机构追究担保责任,扣收其保证金,担保公司将面临担保能力缺失,或者面临破产的风险。
(二)风险补偿、分担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完善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公司以担保基金承担担保责任后,只能依靠它的业务经营收入来弥补亏损。政府仅仅依靠减免税来刺激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提供担保,而担保产生的风险却没有完善的配套补偿、分摊措施,担保公司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二是内部风险补偿机制难执行。虽然财政部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担保机构应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但实际操作中,担保公司没有遵循相关规定,风险拨备严重不足。三是未建立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目前担保公司通常通过反担保或反抵押的方式来转移或化解代偿风险,但实际情况是提供反担保公司本身的经济实力不被金融机构认可,反抵押的财产权证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变现存在一定困难,不能直接抵押给金融机构。
(三)担保机构缺乏专业人才,识别、控制风险的能力欠缺。担保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担保公司的人员普遍较少,难以满足业务需要。在提供贷款时,要求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各自独立进行调查和决策,互不受影响,形成风险的双重防控。但担保机构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系统,给自身带来较大的风险,再者存在人情担保、行政干预担保现象,加大了担保公司自身经营风险。
(四)担保公司资本金不够真实,存在较大风险。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都在几千万至上亿元,注册资本不真实是其通病,绝大部分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都没有足额及时到位或以五花八门的资产充抵资本、违规抽逃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现象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担保公司的实际担保能力和赔付能力。
(五)法律制度建设滞后、行业监管缺位。担保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单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许多金融风险。一是收费没有行业标准:担保公司收费较为混乱,各担保公司收费没有一个标准,有的担保公司按担保金额的多少及笔数收费,有的按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收费,有的甚至超贷款基准利率的50%,这就给企业造成较大的负担。二是对担保机构最低资本金要求、机构的准入与退出、从业人员与资格认定、业务范围与操作程序、风险控制与风险处臵、财务制度与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缺少法律规范。作为一个高风险的机构,缺乏对其监督和指导的部门,担保公司各自为政,业务经营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利率市场化对担保公司的影响
目前,担保行业主要经营以下几大业务类型,不同的业务类型所面临的影响也不相同。
1.融资担保业务。这部分业务是寄生于银行的信贷业务而生存的,其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银行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粗放经营,导致一部分有价值的贷款客户被排除在银行的选择之外,构成担保公司的业务空间;二是在现有管制利率条件下,在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利率水平和客户愿意接受的贷款利率水平之间有一个差,这个差则构成担保公司的利润空间。
利率市场化将可能影响担保公司的业务空间和盈利空间,表现在,银行内部竞争激烈,导致其利差缩小从而盈利空间缩小,必然使得这些银行深度挖掘贷款零售业务,寻求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更是如此,这可能会挤压担保公司的业务空间;而且,由于银行对大机构的贷款利率竞争有可能使其贷款利率水平下降,相应的会挤压贷款担保业务盈利空间。
2.保函业务。这部分业务与利率市场化虽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总的看来,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寻求其他的利润增长渠道的动机,可能会增加银行保函业务的开拓,相应的会加剧保函类业务的市场竞争,挤压担保公司开拓此类业务的市场空间。
3.中小企业联合票据担保、联合发债担保业务。利率市场化挤压银行利差带来的利润空间,使得银行转而开拓中间业务成为必然选择,发债承销业务也在其中,因此可能会促进发债担保业务的增长;而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家会鼓励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会促进此类业务的增长。
4.搭桥贷款等投资业务。金融市场化条件下,监管部门给予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应会有相应的改变,具体说来,政策对于银行借新还旧等贷款政策可能会相应进行调整;或者由于企业贷款的多种选择使得企业借新还旧的时间差不再存在,担保公司的这部分业务机会也就不复存在。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1.在融资担保业务中,争取与大银行合作,机会相对较多;加强与银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新机会,找到新的业务来源;强化服务优势,并利用自身服务与管理优势,将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零售业务做成批发业务,争取银行贷款利率的较大优惠幅度。
2.充分重视保函业务,对于未来前景明朗的几类业务,早布局早下手,明察市场信息,捕捉市场机会,培育品牌与知名度,从靠政策生存到靠市场生存。
3.在发展战略上,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业务作为核心业务,加强研究,将直接融资担保(如中小企业联合发债担保)作为主要研究的业务领域,努力挖掘市场机会,抢占市场先机。
此外,应注意的是,要加强产品创新力度,要研究政策,未雨绸缪,长远规划。
第五篇:保险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保险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一、保险市场现状
(一)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1.保费规模增长较快。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7035.8亿,前后只用了27年时间,保费规模增长了1590倍,进入世界前第9位。其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997.7亿元,增长了434倍;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1982年的0.016亿元发展到2007年为5038.1亿元,增长了314881倍,整的来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
2、保险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底,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29003.92亿元,比年初增加9272.60亿元,同比增长46.99%,是1980年的58007.84倍。从各保险公司资产来看,其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洋、中国平安集团是我国当前保险市场排名前四位的保险企业,它们的总资产规模占比分别为40.27%、5.07%、10.67%、18.13%,四家保险公司的总资产占全国保险总资产的74.14%,说明我国保险公司资产优势差距太大,会影响新保险公司的快速成长,阻碍中国保险业的市场化、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步伐。
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仍然较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国家(地区保险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保险深度是指一国家(地区全部保费收入与该国(地区的GDP总额的比率,是衡量一国(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重要指标。198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为0.1%,保险行业的全部保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的保险深度达到2.85%,是1980年的28.5倍,不过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8%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国家(地区的全部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国家(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1980年,我国保险密度为的0.48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保险密度达到523.49元,是1980年的1091倍,但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1/3),仍然属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地区)行列。
(二)保险市场主体发展概况
1.保险供给主体增多,结构多元化,但竞争依然不充分。从最初只有一家保险公司经营发展到2007年的110家,其中43家为外资保险公司。保险主体也从中资国有制发展为中资、中外合资、外资股份制并存的市场格局。但是从财产市场占有率看,截至2007年底,人保市场占有率为42.5%;平财保为10.3%;太财保为11.2%,三家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为64%,其余财产保险公司的占市场份额仅为36%;从寿产市场占有率看,国寿市场占有率为39.7%;平寿保为16%;太寿保为10.2%,三家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为65.9%,其余寿险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仅为34.1%。说明我国保险市场虽然主体增多,结构多元化,但竞争依然不充分,仍由极少数公司主宰市场。
2.保险中介成为保险业务主要渠道。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展业渠道最初是以保险公司直接展业为主,随着保险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中介逐步成为销售保险产品的主要渠道。截至2007年底,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5793.38亿元,同比增长29.39%,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34%,同比上升2.97个百分点。
(三)保险市场的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保险业务大多集中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保险业务,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保险企业开拓市场能力不高的限制而发展相对落后。2007年,东部16省市的保费收入为4341.52亿元,保费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62%;中部地区保费收入为1487.12亿元,保费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21%;西部地区保费收入为1192.98亿元,保费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17%,。
2007年,以广东、江苏、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市场供给主体较多、需求量较大,竞争也较激烈。广东省以625.6亿元的保费收入排名第一,其次是江苏、北京、上海,它们的保费收入分别为576.64亿元、498.05亿元、428.64亿元,这四省市的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9.57%,排名前四位的省市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保费收入排名最后的省市分别是宁夏、海南、青海、西藏,它们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3.98亿无、22.64亿元、10.74亿元、2.68亿元,这四个省市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0.81%,还不及中部地区1省的份额,它们其中三个都在西部地区。
(四)国民的参保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公众保险知识不够、保险意识不强、或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买保险会不吉利,或者消费者存在着侥幸心理,造成个人主动买保险寥寥无几。很多消费者宁愿相信银行存单,也不愿相信保险保单,导致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此外,有些保险公司或代理人在经营上尚欠规范,外加有些舆论不适当传播,造成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不信任、也不想了解的原因,导致公众保险意识不强,投保意愿不高。
二、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行业风险也得到有效防范,行业竞争力也不断提高,但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与国际上一些发达的保险市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行业恶性竞争、形象不佳和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等问题十分突出。
(一)保险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供给主体的增加,而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保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低折扣和高手续费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地禁止恶性竞争,出台了相关的限折令,引导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自律,但违规打折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1、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各保险公司产品、条款全国系统内大统一,没有充分考虑各地保险市场需求的特性,很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同时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上。在财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车险、企财险等几个大险种上,其中车险为主,而保证、农业等方面保险发展非常缓慢,特别是保证这一方面产品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在寿险上,主要各公司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分红险产品这偏重投资型产品,保障型产品发展也相对缓慢。
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保险产品从国外引进较多,针对我国实际需求自主开发的少,各保险公司产品之间相互模仿现象也非常严重。虽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但产品往往没有特色,也缺乏系列性及差异性,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一家公司推出新产品,其他公司稍加改头换面即可上市,其实产品的实质基本相同,只是它们在险种组合方式、宣传包装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已。
3、违规现象相当严重。2007年,全国各保监局对127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其中检查产险机构606家;寿险机构363家。共对813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实施830家次行政处罚,同比增加93.47%,其中受处罚的产险机构占56.63%,寿险机构占19.52%,中介机构占23.86%,其中保险机构受处罚率高达63.88%。由于各保险公司都在争夺市场,追求以保费规模称王,主要是通过采取高手续费、高返还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当交易,而不是通过创新产品、改进服务等方式赢得市场。财产险市场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通过非正常批单退费、擅自变更承保条件、滥用费率调节系数或违规协议承保等方式,变相下调承保费率,给予投保单位或经办人不正当利益。寿险市场主要表现为长险短做、违规退保、短期退保套现、退保金不退回原单位、现金支付退保金等。这些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同时,这些违规行为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也加剧了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使保险机构的经营效益、财务稳定和偿付能力不同程度降低。
(二)保险中介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市场稳步发展,保险中介市场也实现快速发展,机构、人员、业务规模、经营效益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保险行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2007年,全国各保监局共检查保险中介机构520家,其中专业中介机构349家,占全国专业中介机构总数的15%,兼业代理机构171家。对125家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其中专业中介机构101家。本年现场检查共计对保险中介机构实施警告65家次,对个人警告28次,吊销许可证7家,不予换发许可证10家,注销许可证1220个,监管谈话86人次,下发监管意见函197份。从各地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情况来看,保险中介市场存在主要在问题表现为:
1、依法经营意识薄弱,社会形象不佳。第一,仍然有不少保险中介机构未向保监局、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办理登记、审批手续,非法开展保险代理活动。第二,个别兼业代理机构为追逐眼前利益,参与制造假赔案,牟取非法利益。第三,个别保险代理机构招募业务人员过程中,进行虚假宣传、采用涉嫌传销的手段开展业务活动。第四,个别保险代理机构假冒保险公司名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第五,部分中介机构虚开保险中介统一发票,为保险公司套取费用或向投保人支付额外利益,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保险中介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中介的长期稳定发展。
2、保险代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不少保险代理人员保险知识不足,素质不够高。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其次,保险代理人敬业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以至于某些人趁财务管理漏洞,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代收保险费、赔款等,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并损坏保险行业形象,给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理赔服务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7年保监会受理销售误导投诉770件,理赔难投诉1794件,分别占总有效投诉的13%和30%。说明我国保险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理赔难”、“纠纷多”现象比较突出:
1、理赔难。保险理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保险标的涉及面很广,而且标的风险的成因也十分复杂。虽然大多数保险公司实行7*24小时接报案,要求第一现场查勘率达100%,而实践中,由于保险人方或被保险人方的种种原因,如被保险不知道出险要报案或保险人不能及时到现场等,造成第一现场查勘率并不乐观。保险人为了准确认定责任损失,防止骗保现象的发生,很多工作要依赖公检法等代表国家权威部门或关联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作为理赔的重要证据。例如在火灾保险中,保险公司需要公安消防机关作起火原因及损失的结论;在交通案件中,需要交通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原因及事故责任的分析和结论。但是,目前取得证明文件的手续过于繁琐,时间长,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带来了较多的麻烦。同时在理赔实务中,不论索赔金额大小,情况是否清楚,都要经过复杂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程序,使整个理赔时效过长,让被保险人感到“理赔难”。
2、纠纷多。我国保险市场强调业务为导向,以保费多少论英雄,使得很多代理人为求个人私利,在展业时只说明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会得到多少赔偿,而对一些限制性条款及责任免除条款则讲解很少,甚至不提。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受益人对保险赔偿金额期望值高,而实际赔付往往达不到期望时的要求,或不符合条款保障责任范围,或因除外责任而被拒赔,甚至有些保险公司为了短期的利润而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索赔要求故意进行压赔、限赔或拖赔,造成被保险人不满,从而引起纠纷。
此外,由于被保险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而相关法律法规与相应条款之间存在着冲突,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晰,造成理赔实务中,出现“娘说娘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疆局,也经常因此引起纠纷。
(四)法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保险法制滞后,相关司法解释又未出台。现行《保险法》是1995年制订、2002年底修改的,但对《保险法》的修改基本上都是围绕保险业法展开的,没有触及保险合同法的内容,但现实中保险纠纷基本上都是保险合同纠纷,主要是保险合同法存在很多不够明确和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健康告知方面的不可抗辩条款、保证与弃权制度以及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近因原则等方面,都过于笼统,都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定和制度。
另外,自1998年11月18日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来,虽然颁布了一些有关保险监管法规及相关文件,加强了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在监管内容上虽然很注重市场行为监管,但处罚力度仍然不强,没起到威慑作用;对偿付能力监管上也缺乏完整的考评体系。
三、发展对策
良好的保险市场秩序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险市场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不仅损害保险业的信誉,而且破坏保险资源,增大市场风险[14]。针对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环境建设,从制度和法制上逐步解决造成市场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保险创新,满足全社会对
保险的需求;通过树立理赔服务新理念,使服务更贴近客户;同时,广泛开展保险宣传教育,提高国民参保意识,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执行落实
进一步完善公司内控制度、行业自律制度、社会监督制度,大力强化执行力度。第一、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先进的考核机制,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培训、激励、管理等机制,营造人才兴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二、完善业务控制制度。制订和完善各项业务制度,加强培训教育,规范业务流程,防范以扩大风险和成本为代价发展业务。同时加强信息建设水平。实现数据、财务和后援的集中管理,切实解决数据的真实性问题,提升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第三、完善行业自律制度。我国保险系统要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形成团结协作的行业精神,行业协会要制定完善费率、手续费等自律协议,遏制行业出现非理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而造成保险资源浪费。同时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管理,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将违法违规的保险机构、保险中介、保险从业人员列入黑名单,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起到警示威慑作用,以此督促保险机构、保险中介、保险从业增强法制观念,从而促进保险行业步入规范自律经营的良性竞争轨道。第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保监局外网、新闻媒体、报纸等方式,加大对保险服务、违法违规、行政处罚、重大事项等信息的披露,提高保险公司经营透明度,加强社会对保险业的监督作用,促进保险市场的无序竞争向理性竞争发展。第五、完善市场动态行为监管制度。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监会应逐步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保险公司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执行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将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风险隐患较大的公司,进行重点监管及曝光。
(二)以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是保险业的生命之源,没有创新,保险业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保险功能的丰富、营销概念的延伸和代理渠道的挖掘,都会推动着保险业向前发展。保险业的创新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等很多方面,而产品开发的创新又是最主要的。
在产品的创新方面,保险公司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保险险种开发与设计的专业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市场需要、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和特点,改进老险种,推进产品创新,丰富保险产品功能,增强产品的针对性,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化的、市场前景好、效益不错、保障全面的产品,适应保险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如我国沿海地
区每年都会发生台风等灾害,在这些地方则应该在产品条款中将台风灾害保险条款加入进去;四川等地会遭受地震危险,则在这些地方推出的保险产品中应该覆盖地震险条款;而像东部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保险责任范围和保险费率下,应适当增加保障额度,使产品更贴近市场需求。
同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有形市场的概念,积极开展电话保险、网上保险等保险产品,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销渠道。如目前旅游责任险、机动车辆保险已迈入网上、电话投保。形成不同渠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树立服务新理念,提高理赔服务质量
在保险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逐浙转向服务竞争。保险应从专业、品牌、公平、公正、快捷等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理赔服务质量,通过优质的理赔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企业的服务品牌。第一,保险机构建立统一的高质量的理赔服务标准,以适当、公平和透明的操作流程,为被保险人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协助,确保赔付迅捷安全;同时,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与被保险人产生矛盾。第二,加强外部合作机构服务网络建设,如天气局、公估、公检部门等专业部门建立长期、稳定、互利的业务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外部协作机构的专业资源,为查勘、理赔队伍提供专业支持,加强对案件的风险管控,遏制案件中的不合理“水份”,促进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同时,延伸并丰富理赔服务内容,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使服务更贴近客户。第三,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管理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远程定损、远程理赔等客户服务,实现更快捷、更周到、更贴心的理赔服务。
(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国民参保意识
以保险知识教育、风险教育和保险消费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保险教材、保险知识宣传画册、新闻稿、论文、媒体或保险知识进社区活动等方式进行保险教育与宣传,培养公众保险意识,使公众明确清楚保险的本质属性,从转移风险的角度科学认识保险产品。既要宣传保险知识,也要宣传保险的功能,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也要宣传保险的特点,不是只要交了保费出了事故都要赔。同时,引导公众在遭受销售误导、无理拒赔等违法违规行为侵犯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典型事例,增强保险消费者信心,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完善法制环境建设
以新《保险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大力加强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完善以新保险法为核心的配套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完成《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做好新修订出台的《保险法》、《合同法》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升行业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依法经营水平,进一步建立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的监管规章制度体系。
四、结论
党十六大指出“…保险业发挥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形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追求经济的高效益、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高质量,需要保险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保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保险是支持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这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认识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新的思路研究解决的保险现状及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通过保险创新来满足全社会对保险的需求。保险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也将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保障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内在潜力,又蕴含挑战。
1、我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三项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了。巨大的差距说明我国保险业还比较落后,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潜力。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必然会对综合保险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多。相信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主动购买保险或者以保险作为投资手段,保险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保险业将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2、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业全球化的趋势将不断加强。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度和竞争激烈度的增加,中国的保险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将会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应该支持经营机制完善、经营和管理技术先进的大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成长,鼓励其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发展市场规模,使其盈利水平和资本积累能力将不断提高,增强其自身资本实力,提高其品牌认知度,才能确保保险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行业代表中国人寿,2007年,其净资产收益率为16.5%,基本达到世界领先保险集团10%到20%左右的水平,同时入选全球企业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并连续五年荣登《财富》500强,名列192位,跻身世界领先保险集团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