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HINA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前景与问题
目录
一、国内保险业发展现状...............11、市场经营主体增多,监管网络逐渐健全.........12.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3、中资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外资公司发展加快........3二、国内保险业存在的问题...........31、寡头垄断现象十分严重。...........32.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3
3.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3
三、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对策...........41.吸收先进经验,调高保险技术和管理水平。...........4
2.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43.提高从业人员水平,推动专业化经营。...........4
参考文献:..................4
【摘要】在发展和改革的时代,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中国保险业如何发展,作为民族保险业支柱和保险市场领导者的国有保险企业如何进行改革,引起了经济,金融,学术,媒体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业界人士更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呈现出思路万千,观点各异的多元化局面。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也明显滞后。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保险业 ,面对加入 WTO 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外部压力及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差距 ,增强在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我国保险业的现状、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以期为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市场 现状 问题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外部竞争压力,我国的保险业市场站在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重要转折点上。保险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但市场竞争也是激烈的,那么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国保险业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保险业之间的差距,增强自身保险市场的竞争实力,值得我们深思。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国内保险业发展现状
1、市场经营主体增多,监管网络逐渐健全
到2012年底,国内共有65家保险公司,其中,既有国有独资公司,股份制公司,又有中外合资公司,外资分公司。按业务性质划分,既有保险集团公司,财产险公司,又有寿险公司,在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另外,保险中介公司超过200家,可以说,经过大致20年的时间,国内从只有一家国有保险公司,发展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市场格局。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全国保险监管组织体系,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了保监会派出机构,包括10个办公室,一个办事处和20个特派员办事处。同时保监会进一步完善了保险法律法规,制定了保险监管指标体系,促进了寿险业的良性和有序发展。
另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国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99个代表处,他们纷纷看好中国大陆市场,把目标瞄准了中国大陆。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承诺,美,英,法,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一些保险公司已获得进入中国的许可证,他们与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结盟,正在抓紧筹备组建新的合资公司,这预示着中国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在加快。
2.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001年,全国各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达到211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其中,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为688.3亿元,同比增长14.8%,占保费总收入的37.5%;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1424.0亿元,同比增长45.1%。全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459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8%。近些年来,保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有关方面的专家和业界人士一致看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3、中资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外资公司发展加快
近年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作为最大的国有独资公司,一直领衔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其市场份额居于首位。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保费收入分列第二位第三位,这三家中资公司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5.5%。同时,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股份制公司进入业务发展的快车道,一些区域型保险公司在大中城市的业务发展也日益活跃。
2001年,外资保险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达32.8亿元,同比增长32.5%。在市场开放较早的上海广州两地,外资公司的市场份额站到12.7%和8.6%。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繁荣的保险市场中,不同程度的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但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国内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寡头垄断现象十分严重。
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中国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2.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
就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上广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
3.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从保险深度和保险
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而我国2007年的保险深度为2.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我国的107倍,日本是我国的307倍。
三、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对策
1.吸收先进经验,调高保险技术和管理水平。
外资公司管理水平先进,经营经验丰富,保险产品实用,营销技巧灵活。而内地的保险业起步晚,发展历史短,无论是人们的保险意识还是中资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还是市场行为和管理的规范程度,都处于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外国的保险公司和保险市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以合资,独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外保险公司以平等的地位相互竞争,可以使中资保险公司在合作,竞争中看到差距,可以学习到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加健康的发展。
2.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继续深化保险业的企业改革,继续落实各项改变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入深化,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继续培育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继续培育和发展国际的大型保险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增加市场主体,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设立保险公司,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3.提高从业人员水平,推动专业化经营。
中资保险公司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展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而人才只有在竞争的机制下才能脱颖而出。通过与外资公司的交流竞争从而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学习到严谨的管理经验,实现专业化,多元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邹平刘虹 《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孙祁祥 《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平息》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刘经东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网络财富》2008年12期
[4]刘愈《保险风险管理研究》 科学出版社
[5] 2008年中国保险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中国投资咨询网
第二篇:保险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保险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
根据专业教程的要求,为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2010年7月20日至2010年7月30日由专业老师指导我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进行了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此次实践是对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及保险方面的相关内容综合技能培养的一种检验,是对本专业学生前期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实践锻炼,也是对专业知识学习成果的考察。
一、实践目的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安排,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7月20日到7月30 日,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进行了专业综合实训。现阶段我国的保险企业大多数还处在一种推销或者说推销营销转变的阶段,营销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保险营销及创新首要目的应先了解保险市场的营销现状。
(一)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市场定位格局仍未形成。1988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即使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6家左右。假如我国算上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3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与保险市场垄断相应的是各家保险公司几乎都未按市场细分的原则定位,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小儿险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企财、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责任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医疗保险等却相对冷落。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在一个大市场上进行竞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相互模拟的冲击,没有明显的经营特色,致使有些险种竞争激烈,有些险种无人问津。(二)近年来,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仍不能适应保险市场需求。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尤其是寿险险种。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比如在抵消通货膨胀因素的保单设计方面,难以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吻合,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三)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严重扭曲了保险营销更适用非价格竞争的原则。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偏,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总人数的30%~40%。许多公司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经过2个星期左右的培训,即上岗推销保险。据调查,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
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二、实习内容
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保险人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障需求和欲望,而展开的总体性的活动。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与猜测、保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合理拟定、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现阶段我国的保险市场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营销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极不适应保险消费市场需求,必须寻求创新。重要的思路有两条:(1)注重关系营销,留住顾客;(2)突出营销中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建立企业文化,塑立漂亮的企业形象。
(一)保险营销并非等于保险推销。保险营销的重点在于投保人的需要,是围绕满足投保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整体营销,即从搜寻保险市场上的需求一直到完成险种设计以及对投保 人投保后的服务等一整套营销活动。而保险推销的重点则在于保险产品本身,主要是为了销售保险产品而进行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保险营销不仅仅包含保险推销,而且还包括保险市场猜测、设计新险种、协调保险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经营活动的目标,促进保险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等内容;保险营销还是一种注重长远利益的保险企业活动,也就是在注重促销的同时还注重树立保险企业的形象,为保险企业的发展作出猜测与决策,而保险推销则侧重于短期利益,是一种为获得眼前的销售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行为。虽然保险营销和保险推销都以盈利为目的,但保险营销是通过投保人的满足而获得利润,而保险推销则是通过直接的销售来获得利润,所以,从营业员的角度来看,营业员要与顾客很好地沟通以保持密切的联系,淡化卖保单的商业行为,强化作客户永远朋友的服务行为。从保险企业的角度来看,保险营销要求保险企业建立一套远比保单推销复杂的营销系统,来完 成包括调查分析、实际营销、售后服务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二)保险营销更适于非价格竞争原则。保险商品价格(费率)是保险人或保险主管机关依据对风险、保额损失率、利率、保险期限等多种因素的分析,并通过精确的计算而确定的,因而它是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为了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这一价格一般不能轻易提高或降低。因此,为了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了促进规范竞争,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保险价格进行统一治理。所以,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相反
而非价格竟争在保险营销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保险营销人员,保险企业应建立企业文化来治理。人是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当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很高的生活标准,充分满足了人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人们在追求自尊、交际、自我成就等更高层次需要时,报酬、允诺、刺激、威胁和其他强制手段就不会太起作用。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把人的精神属性和价值追求提到首位的治理方法,正好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就保险而言,它通过仪式、典礼、文化沙龙等一系列形式,把保险企业价值观念变成所在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共有价值观念进行内在控制,使本企业成员以这种共有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借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齐心协力实现保险企业的目标。
三、实践总结与感受
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内容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工作能力。主动参与保险市场调查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我们同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我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我们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我们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我们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我们实习工作日记,把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我们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
4. 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保险业现状 发展趋势 挑战 潜力 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
(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
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
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 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
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
(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
(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
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
(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
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1.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2-01 2.
第四篇: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八十年代初首期国库券的发行拉开了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序幕,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2.3.资本市场的起步和成长阶段(1981—1985年)。资本市场的形成阶段(1986—1991年)。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一、现状:
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表现在多个方面。
1.筹集生产资金。我国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这使得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高负债率、高利息率及资产的低回报率。两高一低使企业财务成本偏高。自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2650亿元,其中1140亿元是通过发行B股、H股以及红筹股的方式筹集到的。这些资金扩大了企业的自有资本规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上市公司在经营机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命。上市公司的发展为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3.优化资源配置。在审批上市公司的时候,必须考虑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如果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就可予以批准,对于那些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要给予抑制。同时,上市公司配股时,也要考虑到它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市场,是否有发展前途。另外,最近几年出现的资产重组,也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
4.提高经济效益。从总体上来说,上市公司的业绩比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明显的提高。
5.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通讯行业的发展,而通讯行业的发展,也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
6.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我们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不仅表现在利用资本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在逐渐向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靠拢,这为我们今后融入国际市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只能进行协议转让,而协议转让时的股价很低,有时甚至只值两三块钱。
另外,由于许多公司都进行配股,国家股、法人股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还给市场造成了股市扩容的压力。不少投资者担心一旦政府改变政策,决定让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股价就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跌,造成股市崩盘。所以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成了悬在股东头上的一把剑,但目前让国家股、法人股流通的难度也比较大。
2.股市供求关系不协调。股市刚出现时,由于当时上市的股票很少,而需求很旺,所以有一段时间出现了股价大幅度上升的现象。而现在的股市却相反,利好政策不断,但股市反应冷淡,有时甚至不涨反跌。除了外部环境不太理想,投资者开始不断成熟以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股市扩容速度太快,导致供给过多,而需求相对不足。
3.上市公司的素质参差不齐,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微观基础。而这个微观基础不够理想、不够平衡,有些企业相当不错、有些企业还可以,但有些企业就不怎么样,甚至很差。例如ST股票就是那些业绩不好、需要投资者加以特别关注的企业。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在股市继续圈钱甚至弄虚作假。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状况,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5.证券公司违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几年尽管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对违规者进行严肃的处理,但违规现象仍然时有出现。
三、发展
1.我们要通过股份公司、资本市场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改变筹资结构的需要。
3.分散个人金融资产的需要。
4.发展资本市场是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5、规范、平稳地发展资本市场,放慢上市速度。
第五篇:浅谈我国保险业失信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保险业失信现状与对策
重庆工商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05级保险二班 吕立
指导老师:粟丽历
摘要: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的金融性质、保险产品的特点以及保险业所承担的特有社会的资本金与负债规模相比,是不对称的。如果没有诚信,公众就会丧失对保险业的信心,切断涌向保险业的资金链条,动摇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险作为一种服务商品,其有形载体仅是一份保险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复杂性、长期性、内在价值透明度低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而保险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保险业较其他行业对诚信的要求更高,良好的信用是保险业的生命线。本文通过对当前保险业失信现状以及其危害的描述,进而分析了失信状况发生的原因及根源,针对此对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诚信 保险业失信 诚信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surance market, insurance industr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life.Borne by the insurance of a financial n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urance products and insurance-specific social capital compared to the liability scale is asymmetrical.Without integrity, the public will lose confidence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ut off the chain of funds flock to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undermine the basis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surance as a commodity, its physical carrier is only an insurance contract, the relative general merchandise, intangible, complex, long-term, intrinsic value of transparency and low.In a sense, the insurance company products are actually a credit-based legal protection commitment.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insurance transactions determines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he good faith requirements than the other sectors higher, good credit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In this pap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o lose the trust of the status quo and its hazards, and then lose the trust status of the causes and the root causes for the integrity of the building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Keywords: Integrit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promises
Integrity of the building
我国保险业近年发展十分迅速,保费收入逐年增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存在重业务发展, 轻诚信建设, 以致诚信建设基础脆弱,问题凸显;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成为制约其自身加快发展的瓶颈。对这一现象背后所包含的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诚信,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我们目前最短缺的资源之一。
一、诚信对保险业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保险业存在的基础,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在保险活动中,诚实守信是对保险交易对方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诚信的缺失最终也会使失信者的利益遭到损失。可以说,不诚信就没有信誉, 就没有保险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1、诚信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保险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是以保险公司的信用向客户所做出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承诺。因而,保险公司是否诚实、守信用,在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消费者只会向其认为有信用的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只有诚信,才能为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增强竞争实力,为更广泛地进入市场、扩大交易创造条件。
2、诚信是保险市场活力的信心指数
保险市场上失信行为的扩大化以及诚信制度的缺位,会增加保险交易的风险, 使保险行为主体对保险市场缺乏信心,阻碍保险交易向纵深发展,甚至使保险市场在较长时期处于低迷状态。可以说,保险市场疲软的原因在于诚信不足。一方面,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不诚信,影响到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被保险人及其关系人、保险代理人的违信行为,也损害了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交易行为的信心。
3、保险经营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双方最大诚信
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相对于被保险方,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是不充分的;相对于保险人,被保险方对保险条款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增大,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并直接损害保险合同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只有最大限度地诚实守信,才能降低保险市场的交易成本,保证保险业
的发展。
二、保险业失信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检测中心在对国内公众保险情况调查显示:老百姓认可国内保险公司不到10%,只有6%左右的人认为国内保险公司诚信较好, 70%的人认为诚信一般,持不信任态度的占26%。按国际标准,当一个行业有6.5%的消费者对他不信任时,就表明这个行业进入了危机阶段。
而从去年开始,保险业退保现象也浮出水面。这一趋势在2012年一季度得以延续。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一季度退保金为99.16亿元,同比增加21.27%,退保率为0.76%;新华保险退保金为47.41亿元,同比增长56.4%,退保率为1.5%;新华保险称,这主要是寿险退保金增加所致。中国平安的退保金为12.6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0.5亿元增长20%。中国太保称,由于部分银保产品退保增加,导致一季度退保金同比增长96%至32.02亿元。业界人士分析,销售误导、夸大宣传问题的积累,致使寿险退保率呈上升态势。
寿险销售误导主要集中于银保业务员把保险产品当作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来误导消费者、片面夸大分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等方面。在投资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下,投资收益直接决定部分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由于在销售此类产品时某些保险代理人会使用夸大其产品的生存金收益以及许诺“高红利”等手段手段诱使客户购买,而当客户领取此保险的生存金及红利时,发现受到了蒙蔽、欺骗使得保险产品投资收益未能达到客户心理期望值,导致退保上升。如今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成为制约加快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保险业失信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保险供给者的不诚信
(1)投保容易索赔难。一些代理人为了吸引投保人投保, 保前服务十分周到, 有时甚至偏面夸大保险产品的作用。但一旦投保后, 服务质量随之下降。尤其是当保险事故发生后, 权利人向保险公司索赔时, 往往困难重重。该赔的不能尽快赔付, 不该赔的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客户答复。有时保险公司为了争揽保费, 在核保时不进行严格审查, 不注重承保质量, 单方面相信投保人履行了如实告知义务, 一旦出险, 保险公司就以投保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等种种理由拒绝给付或者以手续证据不全为由使索赔难产。
(2)不能严格履行保险合同。某些保险公司单纯考虑自身效益, 随意改变保险合同内容, 降低给付标准;有的公司为照顾关系 或工作方便, 对一些不该赔付的案件, 通过协议形式给予赔付, 侵占保险责任准备金, 损害公司利益。
(3)压赔案, 压赔款。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年底。某些公司为了完成利润等项考核指标, 把该处理的赔案压着不处理, 把该赔给客户的赔款压着不给客户, 等到次年处理或给付。有的公司甚至从9 月份以后就不再处理理赔案。
(4)代理人误导。有的保险代理人在展业过程中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功能, 突出保险责任而隐瞒除外责任, 对条款的解释避重就轻,如寿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条款文字与医学解释可能存在术语上的差异或矛盾,保险代理人通常会作一些有利于公司的引导,导致理赔时,投保人认为能够得到赔付的疾病,却不符合条款的医学解释, 不能得到有效赔付,致使保户在索赔时发生困难。有的保险代理人为了拓展客户群、提高业绩,过分夸大保险产品的优点,或者强调投资收益而不涉及风险,诱导投保人购买不实用或者不适合的产品。
(5)不能及时收取续期保费。由于代理人频繁流动造成大量孤儿保单。有的公司不能及时通知保户并收取续期保费导致保单失效给客户带来损失。侵占、挪用保费。(6)个别代理人利用公司管理漏洞将收取的保费侵占或挪作他用。有的代理人虽然离开公司但仍持未交回的收费收据收取保费占为己有。
2、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的不诚信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投保人及被保险人不诚信的主要表现。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在不满足投保条件下为获取保险保障而提供虚假信息;更有甚者,骗保骗赔花样翻新,保险欺诈犯罪猖獗等等。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车贷险”骗赔案使财产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广州胡氏四兄弟利用同一车辆的同一事故,先后向3 家保险公司的10个分支机构骗赔34次,骗取保险金141万余元的恶性案件,就是此类问题的代表;而在寿险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的保险公司被迫停办医疗险正是因为无力解决投保人无病却常年称病住院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保险骗赔案件平均比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要高出一倍。这些违背诚信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对保险业的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三、保险业失信带来的危害
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当保险业的诚信缺失升级为诚信危机时,将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兴衰、保险从业人员的个人前途和广大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失信导致了群众群众对保险业的失信,甚至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危害。
1、对社会的危害
由于保险业是与社会各行各业、各种人群联系最广泛和最密切的特殊服务性行业,是三大金融行业支柱之一。如果保险业出现诚信危机,将会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安全保障、整个金融行业的安全运行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保险业的诚信问题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行业健康发展和全体从业人员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2、对保险行业的危害
如果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存在严重的诚信不足,就会使公众对保险行业失去信任,导致现实的保险需求和潜在的保险需求减少,使保险行业失去稳定健康长期发展的基础,将会导致保费下滑最终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发生系统性风险。而一家保险机构或部分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行为会对行业内的其他机构或从业人员产生蔓延效应。比如,保险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误导宣传、模糊真实回报率、逃避保险责任以及展业理赔两张脸等这些不诚信行为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不仅会影响到相关保险机构或从业人员的信誉,而且会引发广大消费者对其他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产生不信任的外部影响。可见,失信行为会扰乱整个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对整个保险业的社会声誉产生损害。
3、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危害
首先,对保险从业人员个人来讲,如果对投保人和保险人不诚信,一旦被对方发现,人格就会受到鄙视,轻则会失去客户,业务开展就非常困难,自然收入就会减少;重则会失去工作和朋友。即使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不诚信的行为迟早也会暴露,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爱赚小便宜者必吃大亏;目光短浅者必不能成大器;急功近利者必不能长远。况且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诚信的行为必然会及时受到道德的谴责和制度的严惩。如我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在实行的保险业务员“黑名单”制度,对不诚信的业务员将在整个保险行业内实行“集体封杀”,轻者三年内不录用,重者进入黑名单,永不录用。
四、保险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剖析
我国保险业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的。保险业失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由于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没有风险约束的条件下,理性人必然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制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通过外部的规范、保障、约束惩戒,使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而我国迄今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恰当的约束惩戒机制、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必然导致人们的心里失衡、没有
归属感、安全感,则投机心理滋生,机会主义盛行,诚信危机的产生成为了一种必然,它产生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诚信的人会获得更多的交易和赢利机会;而在一个不守信用的社会中,守信用者却将付出代价。在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上,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的保证主要是基于人的伦理道德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出现了利己主义动机,产生违反诚信原则的道德风险。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高速发展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目前,我国对违背诚信的行为惩罚机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惩罚规定尚不完善,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不大,约束机制软化,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从人格、伦理上进行谴责,这就难以抑制失信行为的出现,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 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而我国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无法实现对代理人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进而导致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各种有损委托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行为。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
4、较低的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总体还是素质较低,不够专业,诚信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有些从业人员为了提高自己佣金,达到公司所定的保额目标,不择手段欺骗保户。
5、欠完善的保险营销机制
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 %, 这支销售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 缺乏长效激励制度,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提取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直接诱发了营销员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
五、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1、诚信是维持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保险产品作为一种服务商品,是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其外在形式往往表现为一份保险合同。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之后,保险公司便承诺在一定条件下(如出现特定事件后),按约定履行经济补偿或给付义务。由于保险经营涉及时间不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保证履约需要保险机构或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信用。
如果许多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不诚信,保险业发展就没有新的客户,保险业的整个诚信度就会降低,投保人就会将保险产品转移为其他投资领域,就谈不上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诚信与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促进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来看,必须加快保险业诚信建设。
2、诚信是提高保险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诚信作为基础,即便是套利、投机等现代金融交易活动,也要以交易双方的诚信为前提。诚信与盈利能力、公司治理一样,是形成保险机构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诚信度高的保险机构,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客户。反之,诚信度差的保险机构,维护和开发客户会存在困难,业务也难以拓展。因此,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高度诚信往往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充足资本实力、卓越盈利能力、审慎风险控制和先进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保险机构缺乏上述任何一种能力,都会在诚信上有所体现,因此,要从提高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的角度来提高诚信度,增强保险业的竞争实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保险业发展潜力很大。不过,保险业发展潜力要转化为现实,必须以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为前提。与强大的银行业和活跃的证券市场相比较,保险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通过推进诚信建设,努力提高保险产品的吸引力。
3、诚信是充分发挥保险业功能的基本要求
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在于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通过运用好风险转移机制,可以对经济金融风险进行组合管理,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稳定。保险业能否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投保人或消费者的认同,以及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这些都需要以高度的保险业诚信为支撑。
保险业具有资产管理功能。一般来说,保险机构在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也为被保险人进行资产管理。保险机构在推出投连险、万能险等投资型保险品种时,不仅为
被保险人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而且为被保险人提供了投资机会,这种投资机会与储蓄存款、金融投资相替代,因而也是一种资产管理功能。要发挥保险资产管理功能,在投资决策、交易管理、风险管理、信息透明等方面形成高度诚信的保险资产管理架构,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资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供稳健而适当的投资回报。实现资产管理的目标,需要建立高度诚信、透明的资产管理体制。
保险业还具有社会管理功能。保险业与社会经济主体密切联系,通过保险业务开展建立与各市场主体合作的机制。保险业应对各类社会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提供经济补偿的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功能,增强社会抗风险的能力,这些属于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同时,保险业所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就要积极推进保险业诚信建设。
六、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几点建议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亦是如此,尤其是保险这个特殊的行业。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因违反诚信原则而发生的纠纷数不胜数,形式也多种多样。保险业的诚信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规范信用管理体系
目前各有关方面在保险诚信建设上基本是各自为战,要通过制度建设,把这些分散的活动有机协调起来,形成统一、有效、多层次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这是保险诚信建设的当务之急。首先,我们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资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同时要通过信用信息的采集、跟踪和管理,对公司承保理赔过程中不诚信问题实行有效监控, 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切实提高信用管理能力和水平。其次,完善保险信用监管制度,加大对恶性竞争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结合执业证书注册登记、年检、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和其他相关工作,完善保险企业和保险高级管理人员诚信档案。并建立和完善保险市场诚信评估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公布有严重失信行为的案例, 通报处罚情况。最后, 要创造条件建立保险行业协会相应的管理制度, 建立以诚信经营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行业诚信信息和网络资源, 建设数据资料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汇集、分析和发布情报, 向业内提供市场信用走势分析、失信惩戒和风险预警等信息。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代理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2、完善保险诚信法规
建立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保险法规体系,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保险行业法律、法规的先进之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保险的相关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人等各有关方面人员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 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打击各种弄虚作假保骗赔的行为。加强社会对执法情况的监督, 提高案件查的效果和办案质量。通过立法,控制市场风险,细化保险操作规范,加强对保险人及其相关组织的约束,建立起一整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法律体系。
3、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
经济主体只有考虑长远利益,才有积极性创建自己诚实守信的品牌。而要使经济主体重视长远利益,必须有明晰的产权。因为产权制度直接决定着信誉的收益权,如果收益权归别人所有,没有人会为别人的未来收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可以把经济主体建立信誉的积极性归结为产权问题。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时,作为经济人的决策者没有理由重视企业的信誉。因而,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企业运行机制等都是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力所在。
4、建立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
保险公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一般是指对困难或破产的保险公司的被保险人或实施救助的保险公司进行必要的保障的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体系。保险保障基金是指为了减少保险公司破产时对被保险人造成的财务损失,维护救济保险公司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减轻社会震荡,保险监管机构通过立法或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建立的专门基本。其本质是将破产保险公司的债务由各保险公司进行分担,向破产保险公司的客户偿还破产保险公司不能偿还的债务,以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保险公司市场退出保障基金的建立,就是通过法律来保证保险公司对保险消费者履行诚信的最后保证。
5、要建立一套诚信为优的激励措施
对秉持诚信者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忠于职守、诚信待人、诚信服务者给予表彰。在评选展业明星、服务明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时, 要把是否诚信作为重要条件对一线展业人员的考核,要把是否诚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定性、定量两种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在表彰诚信的同时,对员工中存在的欺诈、误导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着力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6、建立一套以诚信为目的的自律机制
保险公司要制定一套技术服务标准,完善业务管理程序、业务考核管理办法。组织
保险从业人员签订行业自律公约,约束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违反公司管理章程、自律公约和管理制度,损害投保人合法权益,参与不正当竞争,致使公司利益和形象受损的从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警告、批评、开除等措施惩戒,以规范保险行为,努力维护良好的保险公司形象。
7、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保险诚信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支持。我们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地方党政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建设的总体工作中,借助教育培训等力量做好保险知识普及工作,进一步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对保险诚信服务质量的社会监督。同时要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力量的合作,推进保险机构信用等级制度建设。
综上所述,保险行业诚信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培训和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的力量。保险监管部门重点做好保险行业诚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保险业的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设,并加强对保险市场的严格监管;保险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诚信管理水平、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各个行业、各个群体同心协力,才能有效改善保险业的失信状况,为我国保险业的长足、健康发展扫清障碍,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靳微.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与建设[J] 保险经纬.2007 [2] 钱小安.《诚信与保险——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论文汇编》 [3] 李洪民.保险业诚信缺失的根源、危害与对策[J].管理观察,2009 [4] 吴定富.加强诚信建设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R].世界经济发展大会报告 [5] 王村平.保险业诚信问题探讨——商品储运与养护[J].2008 [2] 王杭凤.关于保险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2011.8.[6] 卓志.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