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时间:2019-05-14 23:3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第一篇: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新疆股份公司:陈建江

职务犯罪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职务犯罪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损国家公务员活动的廉洁性,还造成国家和个人财产的损失;不仅对国家稳定、经济运行造成危害,还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乃至个人家庭造成了损害。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有效抑制腐败行为,从以下三项内容展开分析。

一、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

(一)贪污受贿的多,尤其是受贿比例较高,渎职侵权的相对少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最近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类职务犯罪案件165787件218639人,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7054件50796人。贪污贿赂犯罪数量远远高于渎职侵权犯罪。而在贪污贿赂犯罪中受贿罪是多发性犯罪。主要是由于受贿犯罪一方面操作上便捷、隐蔽,一般不会在帐册、单据等材料上留下痕迹,由于证据的原因,案件很难突破,对受贿人而言,保险系数较大;另一方面,受贿犯罪往往在双重主动的动下进行的,受贿方和行贿方都有谋取利益的主动性,容易促使形成;再者,行贿的手法多种多样,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使受贿主犯罪感和受迫究的顾虑减轻,常陷入犯罪难以自拔。

(二)犯罪方式日益多样,呈现隐性化、期权化趋势

作案手段越来越隐瞒,由直接转向间接,并且不断变化新的花样。

有的用表面上的礼尚往来掩盖事实上的权钱交易,为未来的谋利作铺垫、打基础;有的在工程建设、政策优惠等方面为家属、子女打招呼、批条子,变利益交易为权权交易;有的不直接收受大批钱物,而大肆收受各名人的字画、古董古玩及信用卡、购物卡、会员卡等,给非法所得罩上合法的外衣;有的事前精心策划,事中隐匿证据,订立攻守同盟,事后一旦败露,则潜逃国外。以上情况表明当前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狡猾,方式越来越隐蔽,这给查处犯罪带来了新的考验。

(三)某些热点岗位成发案率极高,‚一把手‛犯罪问题突出

‚一把手‛相对其他领导干部权力更大。近年来多名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国企主要负责人严重违法犯罪受到查处,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这些年来,交通厅长岗位案件频发,河南省连续四任交通厅长皆因受贿落马;其他省份也多有交通厅长副厅长落马。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热,国土局长、规划局长等成为腐败高发岗位。在人民网组织的民意调查中,国土局长位列十大高危岗位之首。

(四)与特定关系人共同犯罪较多

许多领导干部还与配偶、子女、情妇共同犯罪,让‚权‛、‚钱‛交易分开进行,企图利用法律的不完善和举证的困难来使得受贿行为无罪化或轻罪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接受的巨额贿赂,大部分经由其妻子、儿子收受;薄谷开来也利用丈夫的权力与万达老总开展权钱交易,最终被认定共同受贿。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内在原因

1.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上发生蜕变。几乎所有职务犯罪的领导干部在反思犯罪原因时,均认为是自己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

2.面对诱惑心理失衡,利用手中权力寻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一部分人快速暴富,导致少数官员心理失衡,产生权力寻租、聚敛财富的心理,热衷于与企业老板交往。同时,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利益,刻意拉拢腐蚀有关领导干部,不惜重金行贿,双方各取所需,形成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3.从众心理,随波逐流,认为‚法不责众‛。‚法不责众‛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有些人认为时下就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在所难免,什么‚过节费‛、‚拜年费‛,你拿我拿大家拿,你拿我不拿,人家以为你不近人情,拿了又不是我一个,因此随波逐流。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

(二)外部原因

1.领导干部权力过大、无法监督制约。拒绝监督或无法监督也是

领导干部敢实施受贿犯罪的重要诱因。在现行监督体制之下,对于领导干部,同级或本单位的纪委监察部门往往难以起到监督作用,要想领导干部不腐败,更多的是靠道德自律,而非严格的监督。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偏重于向国家机构授予比较宽泛的权力,但在授权的同时却没有强调对于这些权力的限制。这样的立法实践,不利于促使公共权力成为有限的权力,也不利于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2.惩罚机制流于形式,未能做到一视同仁。惩治腐败威慑力不够,腐败分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被查处的案件来看,这些腐败分子在实施犯罪时,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对逃避追究有幻想、对规避法律抱有自信等几种心态。这说明查案工作力度不够,威慑作用发挥不够,打击贪污受贿的一般预防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这是领导干部敢于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风气不正,办事权钱交易已被大众心里默认。社会的不正之风是职务犯罪的温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使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淡薄了精神追求,私欲膨胀、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捞钱。当前送礼风、吃喝风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笑贫不笑贪‛的现象,被社会所接受,容易让人忘记守法的底线,执法犯法,最终堕落为罪犯。

三、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大力宣传清正廉明、勤政为民的优秀

领导干部形象,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学习榜样;深化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从反面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2.要加强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相关法律知识教育。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教育,解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问题,使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控能力和廉洁自律意识,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法律约束。

3.要加强领导干部对权力运行的正确认识教育。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认清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自古而来对为官的要求。要防止权力滥用,‚权力是柄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滥用权力会惹民怒,犯众怒,最终走上不归路。要坚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必追究。

(二)全方位加强监督,有效防止权力滥用

一是反腐败专门机关的专门监督,要依靠检察机关的反贪污贿赂局的作用,要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党内监督作用,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派出的巡视组屡屡查处大案要案,挖出一批高级别的蛀虫,把习总书记所提到的‚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落到了实处,充分显示了纪检监察部门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高度重视和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功能,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有各种法定的监督方式,不能流于形式,而政协的民主监督则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这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政治制度。

三是要鼓励新闻媒体发挥监督功能,通过公开暴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得以收敛,要确保新闻自由对滥用权力的来自公众的制约,要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监督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

五要正确引导网络监督。网络监督具有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论坛、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再到微博、微信甚至专门的维权网站的出现,使得网络监督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中国有近3亿网民,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和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的落马都有网友的功劳。

(三)完善惩治腐败法律,加大查处案件力度

1.加强针对职务犯罪的专项法制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制网络。具体来说,可以出台反贪污腐败的专门法律,在制度上作出系统、详尽

和全面的规定,起到一般预防作用,同时提供法律依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依据专门的反贪污腐败法律建立独立有效的执法机构,加强执法力度。

2.完善证据制度。由于职务犯罪行为颇具隐蔽性,依照传统的证据规则,针对职务犯罪,只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属于有限的举证责任倒臵,而其他犯罪则仍然由检察机关承担全部证明责任,在贿赂犯罪中,尤其是共同受贿案件中检察机关很难收集到对被告不利的证据。因此,除有针对性地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采取完全的举证责任倒臵,还可以采取推定共同受贿和习惯不能成为证据原则,以有效地打击该类犯罪。

3.严格执行法律规定,防止明紧暗松。对于领导干部职务犯罪,要慎用缓刑。对于已被判处监禁刑的,要严格监督减刑假释的适用。同时对于保外就医应修改相关规定,提高保外就医的标准,严格保外就医的审查批准,以免出现判刑却不执行的情况。

(四)严惩行贿人,提高贿赂成本

严惩行贿,使行贿成为高风险的行为,使行贿者不敢轻易碰触‚高压线‛,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犯罪的蔓延。行贿和受贿本身就是一种对应关系,行贿者明知是在让对方受贿,完全可以按照受贿罪共同犯罪论处,刑法单列行贿罪已经是对行贿行为的最大宽容,不需要对行贿者有更多的从轻减轻对待。但是,为了更好的打击贿赂犯罪,防止出现‚进退同盟‛,给检察机关举证造成极大困难,对于行贿者主动交代罪行的可以减轻处罚,如果受贿者先交代了罪行则对行贿者从重处

罚。

(五)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正常待遇

‚从严治吏‛是历史的经验,‚敬相爱臣‛也是历史的经验。在待遇上切实维护领导干部的正当权益,保证领导干部体面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较高的收入并不一定带来廉洁,但是过低的收入是根本无法保证廉洁。同时不仅要让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得到惩处,还要让廉洁守法,埋头干事的干部得到提拔和奖励。反腐倡廉两手都要抓,反腐从反面震慑领导干部不敢去犯罪,倡廉可以带动大批干部主动奉公守法。

第二篇: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预防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预防

------张远煌 北京师范大学

一、反腐倡廉的总体形势和现阶段领导干部面临的职务犯罪风险态势

社会新常态下领导干部面临的职务犯罪风险应该说正在显著的增加,切实增强职务犯罪风险防范意识和提高职务犯罪风险防范能力,不仅已经成为政府层面加强领导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保障自身履职安全的重要条件。

职务犯罪风险增大表现的三个方面

(一)计划时代延续的权利不规范运用导致的官商伴生犯罪。

各级领导干部身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手中还掌握着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许多不合时宜的重要的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权利的不规范运用都可以转换成高额的利润或者巨大的利益。因此,手握公共权利的领导干部很容易成为市场主体围猎的重点对象。官员的职务犯罪与企业家犯罪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伴生关系。那么这种伴生关系具体表现在党政官员犯罪的背后存在企业家对公共权利的收买行为。而在企业家犯罪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党政官员职务犯罪的支持,由此形成了官商合谋,利益均沾的大大小小 的利益联盟。

例:原南京市市场季建业自述:

回过头来看看我的主要问题发生在一个20多年来的朋友圈。这是一个典型的双方都能获得好处的政商朋友圈,已经查明的一千多万元受贿款基本上都是商人朋友所给予的。

(二)不良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面对新要求蕴含重大职务犯罪风险。

在缺乏监督机制的体制下,加上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滋生和形成公共权利的私有化、部门化或行使权利不规范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而这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即使没有外界的强烈诱惑,面对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其本身也蕴含着重大的职务发最风险。

(三)现阶段的反腐斗争,已经呈现出常态化和系统化的良好态势。

两个特点:

A、新一届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意志力十分坚定,反腐败活动的组织体系十分有力。

B、新一届党中央比先前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职务犯罪后被揭露被查出的概率比先前任何时候都要高。从2014年的统计看,本被查出的官员总数为改革开放36年来的最高。常态性反腐败五大体现:

1、从四风问题抓起,以小见大,通过作风建设夯实反腐败的基础。

2、主义在打击现阶段的同时,清理腐败存量。

3、注重加强反腐败专门机构,包括党的纪检监察部门和人民检察院的反贪机关的自身建设。

4、大力推进反腐败郭集合作,监理和完善海外追赃追逃制度,阻断贪官外逃和转移赃款的退路。

5、严密反腐败法律制度,加大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1)在执法层面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的现象正在被着力的纠正。

以前存在对职务犯罪的起诉率偏低,判处力刑法较轻,缓刑和假释率过高的现象现在已经得到有力的纠正。一批不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官员,陆陆续续地都被收监执行。更为重要的是,司法改革已经启动,犯罪就要遭受惩罚的必然性大大的提高。

(2)制度完善方面,我们党内的预防性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中,对职务犯罪的刑罚规定也日趋严密。

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

(九),通过并实施之后,我们的官员贪污受贿的数额即使不满5000元,如果情节严重,也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而不再是先前的仅仅是违纪违法的问题了。不仅 如此,刑法修正案

(九)还新规定了专门针对职务犯罪的一些预防性措施。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

职务犯罪的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因为不正当地履行职责,或者不履行职责要求,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赖,依法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领导干部所触及的职务犯罪包括以下三类

1、腐败犯罪,最常见的就是受贿罪、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

2、渎职犯罪,这类犯罪属于实质性犯罪,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最为常见。

3、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比如破坏选举罪、非法拘禁罪和刑讯逼供罪。

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往往是多种罪名同时并发,并且各种职务犯罪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如收受贿赂后,就超越职权乱办事,或者放弃自己应当履行的监管职责,致使发生危害结果。

例:(1)贵州省常委廖少华:在犯受贿罪同时也犯了滥用职权罪。

(2)衡阳贿选案: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以破坏选举罪、行贿罪、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提起公诉。

三、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地预防自身的职务犯罪风险 就犯罪发生的基本规律而言,不良的社会环境无疑是诱发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不良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自己,以及不良环境能否真正改变自己,那么主动权始终在我们自己手上。领导干部要远离职务犯罪的风险,关键在于立足于自身的职权特点,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有效避免职务犯罪的两个关键:

1、预防职务犯罪风险,必须首先把自己摆进去。如果只注意到对他人在政治上、纪律上提要求,忘记了更应对自己提要求,各种“有利于犯罪的思想”就会滋生。而存在“有利于犯罪的思想”,正是个体成为犯罪人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原因。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 一是自视身份地位特殊; 二是有了特权思想;

三是自视是领导干部,尤其是处于大权独揽的一把手位臵,即使有违规违法行为,也认为不会查到自己身上。

有利于犯罪的思想----其实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犯罪的欲望,二是寻找犯罪的合理化辩解。

犯罪的欲望是超出了个体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欲望的满足难以通过合法方式来达成,只能通过权力与利益交换来实现。犯罪的合理化辩解:个体为自己实施犯罪行为为寻找合适的借口或者根据,种种犯罪的合理化辩解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比如权力为我所有,权力是私人的,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守本分吃亏,违法违纪占便宜,以及没有功劳有苦劳,不能亏待自己。

增强能力:身居领导岗位的同志,在社会交往和工作中注意检讨和反思,有助于阻止犯罪欲望和犯罪自我辩解的形成,增强面对诱惑的抵抗能力。(1)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的心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情阻力、面子文化根深蒂固,而人情化和关系网很容易使人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因为情面难却而放弃原则。尤其在与职务犯罪做斗争的新常态下,这种心理蕴含着很大的职务犯罪风险。

例:广东省纪检部门查处了一起72名干部涉案的乐昌市收受红包腐败窝案。该市9名常委涉案,收受的红包礼金共计450万元。这种塌方式的腐败之所以发生,会找到很多的原因。从涉案官员的思想层面看,无疑不是有这样的意识,婚丧嫁娶、生病住院、逢年过节,收一点下属或者朋友的红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2)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也是助长犯罪自我辩解的一种主要心理现象。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看到身边比自己学历低能力差的人 都发了财,觉得自己吃了亏。二是在职务升迁没有希望的时候,转而牟取实惠。三是接近了退休的年龄,认为再不捞一把就没有机会了。

例:原湖南省衢州市政协主席郑樟林:我快要退休了,自己退休后连现有的生活水平都维持不了,就产生了趁现在收点钱,把房子改变一下的想法。(3)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心存犯罪后不会被查处,或者即使查处也可以获得从轻从宽的处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种心理个往往要更为突出,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有特权思想,认为自己地位高、权力大,党纪国法管不了自己,另一方面产生这种心理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比如说有职务行为做掩护,犯罪方式比较隐蔽,在客观上增加了法律困难,有靠山、有关系作庇护等等。(4)法不责众心理

法不责众心理也是促成实施犯罪的一种常见的心理因素,实际中为什么窝案大量发生?这种塌方式的腐败、系统性的腐败,不时地见诸报端。从心理上看,这种法不责众心理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阶段这种心理的盲区已经被打破。(5)为公无过的心理

为公无过的心理是认为在履职过程中只要没有把好处 往口袋里装,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单位或者集体,就不应当被当作犯罪。这种心理在职务犯罪中常见,这也正是滥用权力牟取地方利益和小单位利益,臵国家与人民利益不顾的主要心理基础。

例:原国家体育总局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赵蕾:利用职务便利为湖南省跆拳道项目提供帮助,并收受了30万元贿赂款。本案行贿人是湖南省体育局的局长,局长为了完成湖南省所提出的在全运会上夺取跆拳道项目金牌的任务。

2、切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识别和抵御职务犯罪风险的能力。

职务犯罪风险的高低始终与我们自身法治意识的强弱,和履行职务行为的规范性如影相随。各位领导干部要有效预防职务犯罪风险,必须牢固地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法治理念。对于习惯了按照经验和长官意志办事的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

法治精神在我国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正如四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领导干部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亟待提高。而这种法律意识淡薄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不足,正是职务犯罪风险增大的一个主要的现实因素之一。

三个镜头: 镜头一:记者跟随一位市委书记调研时,这位书记在车上对记者大谈加强法治建设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的重要性。但一下车指挥撤迁的时候,很难感觉到他的法治思维。

镜头二:一位领导干部告诉记者当年他当市委书记时,一位朋友想让他干预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件。他要搞法治,但是别人不相信。

镜头三:一位律师辞去法律顾问职位,原因是其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一遇到法律的红线就要求他想办法突破,甚至做假文书来对付上面的监督,他实在受不到这样的煎熬,于是决定辞去法律顾问的职务。

以上三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法治现状,就是我们具体的国情。法治之路可以漫漫,慢慢而修成,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亟待克服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倾向:(1)认为犯罪风险距离自己很远。

职务犯罪风险对领导干部而言并没有特殊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领导干部比一般老百姓、一般公务员更接近。犯罪风险始终存在或贯穿于履行职务的全过程。同时我们更要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违纪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无鸿沟,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念之差。

犯罪与非犯罪的差别并不在于行为的动机本身,人类的 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物质或精神需要,所以犯罪与非犯罪在公认价值上它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手段和方式上不同。我们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为正人君子,反之如果取之不道则为小偷或盗贼,那么道理就是这样地简单。可以说有无职务犯罪风险就在身边的这种紧迫或者危机意识,直觉决定了自己所面临的职务犯罪风险的高低。(2)职务一升迁,地位一提高就忘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规训。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主观上认为法律或者制度都是管别人的,不是管自己的,往往只是在东窗事发之后才想到法律也能管自己,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身为领导干部,按章办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就应当更强烈,更自觉。这也是对担任更高级职务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要求。如果只意识到自己权力更大了,地位更高了,能管自己的人少了,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办事了,那么这种职务上的升迁无疑是把自己推向了职务犯罪的深渊,并同时给社会、给国家造成更大的危害。不少领导干部正是载在这种自我认识上的偏差上,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

(3)行使权力时,重为我所用,轻规范约束。一些领导干部潜意识里没有真正的把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或办事的根据,片面强调依法享有的权力。比 如做党委书记的在大会小会上,都强调自己是领导班子的班长角色,所以忽视了履行作为领导班子班长的应有的义务或模范带头作用。

对自己有利的规定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规定就不执行,甚至有法不依、独断专横。那么这就是实践中所谓的能人腐败的一种典型的特征。所以我们讲能人腐败就其实质而言,是个人能力比较强,但是按主观意识、按经验办事,忽视无视法律规定,不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4)重灵活变通,轻守法理念。

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法治口头强调,行动违反,原则承认,具体违反。尤其是在对一些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时候,不讲程序、不讲议事规则。每当遇到问题或矛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如何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来处理,而是想着找关系、走后路,甚至规避法治政策,寻求捷径。

(5)犯罪后用“不知者不为过”的理由进行搪塞。有些领导干部在犯了罪在总结原因的时候说没有认真学法,不知道是犯罪,这实际上是在找节奏,推脱法律责任。比如说受贿人把受贿视为灰色收入或者正常的人情往来,把拍脑袋决策造成的重大损失看作是好心办坏事。

上述种种又发职务犯罪风险的观念、认识和行为模式,集中体现的是法治精神的群体性缺失,与人治传统的根深蒂 固分不开。只有切实的增强我们自身的法治意识,努力提高识别或抵御职务犯罪风险的能力,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大格局下,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履职安全。

四、领导干部如何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的职务犯罪预防活动。

1、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以身作则;

2、通过教化使围观者能够形成清正廉洁不想腐败的自律意识;

领导干部通过教化使围观者能够形成清正廉洁不想腐败的自律意识,贯彻预防腐败或者职务犯罪的这一境界的形成需要众多的前提性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地压缩职务犯罪的空间、条件和机会,形成不容易犯罪或犯罪后也能够较快发现的一种制度环境,才是符合规律的一种现实追求。在这方面着眼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提升,强调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修路原则,第二个是零容忍原则。

(一)修路原则

修路原则强调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两次出现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差错,那一定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有问题。此时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不是去管人,不是去要求犯错的人不要再犯作物,和对他进行追责,而是要着力完善和制定规则,以此杜 绝和尽量减少类似错误或者差错的出现

法治思维:确立一个正确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思维十分地重要,这个思维就是法治思维,通过法治的途径来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忽视“路”的危害:作为领导者,如果一味地盯住思想不廉洁、自我要求不严格等这类个体性的犯罪原因,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就其行为的性质而言,这是领导干部在推卸在其位应谋其政的一种领导责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忽视了是路不好或者制度不好这一主要原因,即使一再地进行廉洁自律的教育,并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也阻止不了不断有人摔跤,不断有人违规的现象的发生。那么周而复始,由于制度的缺失,违规者、摔倒者就会越来越多。

处理职务犯罪预防中制度与人的关系的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和核心是要及时发现或完善制度本身的问题,离开了制度完善的支撑,思想教育、事后惩罚,或者自裁都是苍白无力或难以为继的。

第二条:制度建设非一日之功,最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现有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完善,最终达成本地区、本系统的系统性完善,那么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就能形成不便于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微观环境,就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就能抵御社会大环境的不良信息。

第三条: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公职人员的 职业素养也很重要。这种重要性在于任何制度本身都不大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是由缺陷的,因为制度所要关住和管住的只是一般的情况。而对于个别的或者特殊的情况往往制度难以规范,因此通过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就可以增强其面对规则缺陷或遭遇特殊情况时的识别能力或处理能力,同时公职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可以增强对制度的认同感,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二)“零容忍”原则

零容忍政策要求对即使是偶然的或者轻微的违法行为,也要及时地加以制止和追责,要杜绝下不为例的处理方式。包括反腐败在内的许多社会领域,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相关的制度多,但有效的执行的少,其结果是违反制度的现象不断蔓延,在某些方面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这就是典型的一种破窗现象。

破窗现象:起源于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一场实验。心理学家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把其中一辆放到环境较好的社区,另一辆放臵环境比较差的社区,别且把后者车窗玻璃打坏,并把顶棚打开。观察的结果是这辆车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环境较好一点的社区的那辆车,一个星期也没人理睬。那么后来实验者又用锤子把这辆车的车窗玻璃敲碎,几个小时以后这辆车也被人偷走了。

如果有人打坏了移动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 又得不到及时的修护,那么别人就会因受到示范性的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信息就是无人监管的无序状态。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法犯罪进而会大量滋生。

破窗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第一扇长湖常常是导致事情恶化的起点。面对第一扇破窗户,人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暗示,窗子是可以被打破的,并且没有惩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打破窗户的第二双手、第三双手的出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无序现象的产生,便是由此而引发的,这就是对初次违规行为也必须实行零容忍的根据所在,要防止不良效应的扩散,那就必须从违规行为的起点、初始阶段就强有力的加以介入。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是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最灵魂的东西往往就是法治精神。所以我们讲在很多方面如果我们的政府管理能够借鉴现代的一些企业的制度,对提高我们依法治理的能力,对提高我们依法办事的能力大有帮助和好处。

例:资深车工为了早点完工,把切割机前面的防护挡板卸下来放在了一边,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但是防护挡板就埋下了安全的隐患。车工的这举动被车间巡视的主管发现了,主管见此情景大发雷霆。车工触碰到的事公司安全的灵魂,所以不容姑息。上述案例的思考:对于工作人员由于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所犯的过错我们可以原谅,可以帮助他改正,但是在涉及到核心价值层面的一些东西,那么即使是初次的欧燕的这种小过错,都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能够做一名被打破窗户的修护者,既是预防职务犯罪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衡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标准。在这方面千万不能出现抓大放小的事情,要预防只能从小错做起,从早做起,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也可能无力去改变环境,但我们确实可以也应当作出这样的努力,那就是我们首先要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容易遭受外界侵袭的破窗户,这是保障尽忠职责和履职安全的根本所在,也是保障我们自身幸福和家庭幸福的根本所在。

第三篇: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预防(DOC)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预防

------张远煌

北京师范大学

一、反腐倡廉的总体形势和现阶段领导干部面临的职务犯罪风险态势

社会新常态下领导干部面临的职务犯罪风险应该说正在显著的增加,切实增强职务犯罪风险防范意识和提高职务犯罪风险防范能力,不仅已经成为政府层面加强领导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保障自身履职安全的重要条件。

职务犯罪风险增大表现的三个方面

(一)计划时代延续的权利不规范运用导致的官商伴生犯罪。

各级领导干部身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手中还掌握着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许多不合时宜的重要的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权利的不规范运用都可以转换成高额的利润或者巨大的利益。因此,手握公共权利的领导干部很容易成为市场主体围猎的重点对象。官员的职务犯罪与企业家犯罪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伴生关系。那么这种伴生关系具体表现在党政官员犯罪的背后存在企业家对公共权利的收买行为。而在企业家犯罪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党政官员职 务犯罪的支持,由此形成了官商合谋,利益均沾的大大小小的利益联盟。

例:原南京市市场季建业自述:

回过头来看看我的主要问题发生在一个20多年来的朋友圈。这是一个典型的双方都能获得好处的政商朋友圈,已经查明的一千多万元受贿款基本上都是商人朋友所给予的。

(二)不良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面对新要求蕴含重大职务犯罪风险。

在缺乏监督机制的体制下,加上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滋生和形成公共权利的私有化、部门化或行使权利不规范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而这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即使没有外界的强烈诱惑,面对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其本身也蕴含着重大的职务发最风险。

(三)现阶段的反腐斗争,已经呈现出常态化和系统化的良好态势。

两个特点:

A、新一届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意志力十分坚定,反腐败活动的组织体系十分有力。

B、新一届党中央比先前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职务犯罪后被揭露被查出的概率比先前任何时候都要高。从2014年的统计看,本被查出的官员总数为改革 开放36年来的最高。

常态性反腐败五大体现:

1、从四风问题抓起,以小见大,通过作风建设夯实反腐败的基础。

2、主义在打击现阶段的同时,清理腐败存量。

3、注重加强反腐败专门机构,包括党的纪检监察部门和人民检察院的反贪机关的自身建设。

4、大力推进反腐败郭集合作,监理和完善海外追赃追逃制度,阻断贪官外逃和转移赃款的退路。

5、严密反腐败法律制度,加大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1)在执法层面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的现象正在被着力的纠正。

以前存在对职务犯罪的起诉率偏低,判处力刑法较轻,缓刑和假释率过高的现象现在已经得到有力的纠正。一批不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官员,陆陆续续地都被收监执行。更为重要的是,司法改革已经启动,犯罪就要遭受惩罚的必然性大大的提高。

(2)制度完善方面,我们党内的预防性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中,对职务犯罪的刑罚规定也日趋严密。

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

(九),通过并实施之后,我们的官员贪污受贿的数额即使不满5000元,如果情节严重,也有可能被追究 刑事责任,而不再是先前的仅仅是违纪违法的问题了。不仅如此,刑法修正案

(九)还新规定了专门针对职务犯罪的一些预防性措施。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

职务犯罪的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因为不正当地履行职责,或者不履行职责要求,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赖,依法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领导干部所触及的职务犯罪包括以下三类

1、腐败犯罪,最常见的就是受贿罪、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

2、渎职犯罪,这类犯罪属于实质性犯罪,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最为常见。

3、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比如破坏选举罪、非法拘禁罪和刑讯逼供罪。

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往往是多种罪名同时并发,并且各种职务犯罪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如收受贿赂后,就超越职权乱办事,或者放弃自己应当履行的监管职责,致使发生危害结果。

例:(1)贵州省常委廖少华:在犯受贿罪同时也犯了滥用职权罪。

(2)衡阳贿选案: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以破坏选举罪、行贿罪、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提起公诉。

三、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地预防自身的职务犯罪风险 就犯罪发生的基本规律而言,不良的社会环境无疑是诱发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不良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自己,以及不良环境能否真正改变自己,那么主动权始终在我们自己手上。领导干部要远离职务犯罪的风险,关键在于立足于自身的职权特点,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有效避免职务犯罪的两个关键:

1、预防职务犯罪风险,必须首先把自己摆进去。如果只注意到对他人在政治上、纪律上提要求,忘记了更应对自己提要求,各种“有利于犯罪的思想”就会滋生。而存在“有利于犯罪的思想”,正是个体成为犯罪人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原因。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 一是自视身份地位特殊; 二是有了特权思想;

三是自视是领导干部,尤其是处于大权独揽的一把手位置,即使有违规违法行为,也认为不会查到自己身上。

有利于犯罪的思想----其实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犯罪的欲望,二是寻找犯罪的合理化辩解。

犯罪的欲望是超出了个体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欲望的满足难以通过合法方式来达成,只能 通过权力与利益交换来实现。

犯罪的合理化辩解:个体为自己实施犯罪行为为寻找合适的借口或者根据,种种犯罪的合理化辩解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比如权力为我所有,权力是私人的,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守本分吃亏,违法违纪占便宜,以及没有功劳有苦劳,不能亏待自己。

增强能力:身居领导岗位的同志,在社会交往和工作中注意检讨和反思,有助于阻止犯罪欲望和犯罪自我辩解的形成,增强面对诱惑的抵抗能力。(1)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的心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情阻力、面子文化根深蒂固,而人情化和关系网很容易使人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因为情面难却而放弃原则。尤其在与职务犯罪做斗争的新常态下,这种心理蕴含着很大的职务犯罪风险。

例:广东省纪检部门查处了一起72名干部涉案的乐昌市收受红包腐败窝案。该市9名常委涉案,收受的红包礼金共计450万元。这种塌方式的腐败之所以发生,会找到很多的原因。从涉案官员的思想层面看,无疑不是有这样的意识,婚丧嫁娶、生病住院、逢年过节,收一点下属或者朋友的红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2)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也是助长犯罪自我辩解的一种主要心理现象。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看到身边比自己学历低能力差的人都发了财,觉得自己吃了亏。二是在职务升迁没有希望的时候,转而牟取实惠。三是接近了退休的年龄,认为再不捞一把就没有机会了。

例:原湖南省衢州市政协主席郑樟林:我快要退休了,自己退休后连现有的生活水平都维持不了,就产生了趁现在收点钱,把房子改变一下的想法。(3)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心存犯罪后不会被查处,或者即使查处也可以获得从轻从宽的处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种心理个往往要更为突出,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有特权思想,认为自己地位高、权力大,党纪国法管不了自己,另一方面产生这种心理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比如说有职务行为做掩护,犯罪方式比较隐蔽,在客观上增加了法律困难,有靠山、有关系作庇护等等。(4)法不责众心理

法不责众心理也是促成实施犯罪的一种常见的心理因素,实际中为什么窝案大量发生?这种塌方式的腐败、系统性的腐败,不时地见诸报端。从心理上看,这种法不责众心理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阶段这种心理的盲区已经被打破。(5)为公无过的心理 为公无过的心理是认为在履职过程中只要没有把好处往口袋里装,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单位或者集体,就不应当被当作犯罪。这种心理在职务犯罪中常见,这也正是滥用权力牟取地方利益和小单位利益,置国家与人民利益不顾的主要心理基础。

例:原国家体育总局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赵蕾:利用职务便利为湖南省跆拳道项目提供帮助,并收受了30万元贿赂款。本案行贿人是湖南省体育局的局长,局长为了完成湖南省所提出的在全运会上夺取跆拳道项目金牌的任务。

2、切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识别和抵御职务犯罪风险的能力。

职务犯罪风险的高低始终与我们自身法治意识的强弱,和履行职务行为的规范性如影相随。各位领导干部要有效预防职务犯罪风险,必须牢固地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法治理念。对于习惯了按照经验和长官意志办事的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

法治精神在我国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正如四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领导干部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亟待提高。而这种法律意识淡薄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不足,正是职务犯罪风险增大的一个主要的现实因素之一。三个镜头:

镜头一:记者跟随一位市委书记调研时,这位书记在车上对记者大谈加强法治建设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的重要性。但一下车指挥撤迁的时候,很难感觉到他的法治思维。

镜头二:一位领导干部告诉记者当年他当市委书记时,一位朋友想让他干预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件。他要搞法治,但是别人不相信。

镜头三:一位律师辞去法律顾问职位,原因是其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一遇到法律的红线就要求他想办法突破,甚至做假文书来对付上面的监督,他实在受不到这样的煎熬,于是决定辞去法律顾问的职务。

以上三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法治现状,就是我们具体的国情。法治之路可以漫漫,慢慢而修成,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亟待克服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倾向:(1)认为犯罪风险距离自己很远。

职务犯罪风险对领导干部而言并没有特殊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领导干部比一般老百姓、一般公务员更接近。犯罪风险始终存在或贯穿于履行职务的全过程。同时我们更要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违纪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无鸿沟,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念之差。犯罪与非犯罪的差别并不在于行为的动机本身,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物质或精神需要,所以犯罪与非犯罪在公认价值上它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手段和方式上不同。我们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为正人君子,反之如果取之不道则为小偷或盗贼,那么道理就是这样地简单。可以说有无职务犯罪风险就在身边的这种紧迫或者危机意识,直觉决定了自己所面临的职务犯罪风险的高低。(2)职务一升迁,地位一提高就忘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规训。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主观上认为法律或者制度都是管别人的,不是管自己的,往往只是在东窗事发之后才想到法律也能管自己,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身为领导干部,按章办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就应当更强烈,更自觉。这也是对担任更高级职务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要求。如果只意识到自己权力更大了,地位更高了,能管自己的人少了,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办事了,那么这种职务上的升迁无疑是把自己推向了职务犯罪的深渊,并同时给社会、给国家造成更大的危害。不少领导干部正是载在这种自我认识上的偏差上,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

(3)行使权力时,重为我所用,轻规范约束。

一些领导干部潜意识里没有真正的把法律规范作为自 己的行为准则或办事的根据,片面强调依法享有的权力。比如做党委书记的在大会小会上,都强调自己是领导班子的班长角色,所以忽视了履行作为领导班子班长的应有的义务或模范带头作用。

对自己有利的规定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规定就不执行,甚至有法不依、独断专横。那么这就是实践中所谓的能人腐败的一种典型的特征。所以我们讲能人腐败就其实质而言,是个人能力比较强,但是按主观意识、按经验办事,忽视无视法律规定,不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4)重灵活变通,轻守法理念。

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法治口头强调,行动违反,原则承认,具体违反。尤其是在对一些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时候,不讲程序、不讲议事规则。每当遇到问题或矛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如何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来处理,而是想着找关系、走后路,甚至规避法治政策,寻求捷径。

(5)犯罪后用“不知者不为过”的理由进行搪塞。有些领导干部在犯了罪在总结原因的时候说没有认真学法,不知道是犯罪,这实际上是在找节奏,推脱法律责任。比如说受贿人把受贿视为灰色收入或者正常的人情往来,把拍脑袋决策造成的重大损失看作是好心办坏事。

上述种种又发职务犯罪风险的观念、认识和行为模式,集中体现的是法治精神的群体性缺失,与人治传统的根深蒂固分不开。只有切实的增强我们自身的法治意识,努力提高识别或抵御职务犯罪风险的能力,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大格局下,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履职安全。

四、领导干部如何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的职务犯罪预防活动。

1、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以身作则;

2、通过教化使围观者能够形成清正廉洁不想腐败的自律意识;

领导干部通过教化使围观者能够形成清正廉洁不想腐败的自律意识,贯彻预防腐败或者职务犯罪的这一境界的形成需要众多的前提性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地压缩职务犯罪的空间、条件和机会,形成不容易犯罪或犯罪后也能够较快发现的一种制度环境,才是符合规律的一种现实追求。在这方面着眼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提升,强调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修路原则,第二个是零容忍原则。

(一)修路原则

修路原则强调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两次出现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差错,那一定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有问题。此时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不是去管人,不是去要求犯错的人不要再犯作 物,和对他进行追责,而是要着力完善和制定规则,以此杜绝和尽量减少类似错误或者差错的出现

法治思维:确立一个正确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思维十分地重要,这个思维就是法治思维,通过法治的途径来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忽视“路”的危害:作为领导者,如果一味地盯住思想不廉洁、自我要求不严格等这类个体性的犯罪原因,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就其行为的性质而言,这是领导干部在推卸在其位应谋其政的一种领导责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忽视了是路不好或者制度不好这一主要原因,即使一再地进行廉洁自律的教育,并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也阻止不了不断有人摔跤,不断有人违规的现象的发生。那么周而复始,由于制度的缺失,违规者、摔倒者就会越来越多。

处理职务犯罪预防中制度与人的关系的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和核心是要及时发现或完善制度本身的问题,离开了制度完善的支撑,思想教育、事后惩罚,或者自裁都是苍白无力或难以为继的。

第二条:制度建设非一日之功,最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现有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完善,最终达成本地区、本系统的系统性完善,那么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就能形成不便于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微观环境,就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就能抵御社会大环境的不良信息。第三条: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也很重要。这种重要性在于任何制度本身都不大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是由缺陷的,因为制度所要关住和管住的只是一般的情况。而对于个别的或者特殊的情况往往制度难以规范,因此通过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就可以增强其面对规则缺陷或遭遇特殊情况时的识别能力或处理能力,同时公职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也可以增强对制度的认同感,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二)“零容忍”原则

零容忍政策要求对即使是偶然的或者轻微的违法行为,也要及时地加以制止和追责,要杜绝下不为例的处理方式。包括反腐败在内的许多社会领域,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相关的制度多,但有效的执行的少,其结果是违反制度的现象不断蔓延,在某些方面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这就是典型的一种破窗现象。

破窗现象:起源于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一场实验。心理学家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把其中一辆放到环境较好的社区,另一辆放置环境比较差的社区,别且把后者车窗玻璃打坏,并把顶棚打开。观察的结果是这辆车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环境较好一点的社区的那辆车,一个星期也没人理睬。那么后来实验者又用锤子把这辆车的车窗玻璃敲碎,几个小时以后这辆车也被人偷走了。如果有人打坏了移动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护,那么别人就会因受到示范性的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信息就是无人监管的无序状态。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法犯罪进而会大量滋生。

破窗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第一扇长湖常常是导致事情恶化的起点。面对第一扇破窗户,人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暗示,窗子是可以被打破的,并且没有惩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打破窗户的第二双手、第三双手的出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无序现象的产生,便是由此而引发的,这就是对初次违规行为也必须实行零容忍的根据所在,要防止不良效应的扩散,那就必须从违规行为的起点、初始阶段就强有力的加以介入。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是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最灵魂的东西往往就是法治精神。所以我们讲在很多方面如果我们的政府管理能够借鉴现代的一些企业的制度,对提高我们依法治理的能力,对提高我们依法办事的能力大有帮助和好处。

例:资深车工为了早点完工,把切割机前面的防护挡板卸下来放在了一边,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但是防护挡板就埋下了安全的隐患。车工的这举动被车间巡视的主管发现了,主管见此情景大发雷霆。车工触碰到的事公司安全的灵 魂,所以不容姑息。

上述案例的思考:对于工作人员由于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所犯的过错我们可以原谅,可以帮助他改正,但是在涉及到核心价值层面的一些东西,那么即使是初次的欧燕的这种小过错,都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能够做一名被打破窗户的修护者,既是预防职务犯罪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衡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标准。在这方面千万不能出现抓大放小的事情,要预防只能从小错做起,从早做起,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也可能无力去改变环境,但我们确实可以也应当作出这样的努力,那就是我们首先要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容易遭受外界侵袭的破窗户,这是保障尽忠职责和履职安全的根本所在,也是保障我们自身幸福和家庭幸福的根本所在。

第四篇: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精选)

加强警示宣传教育,大力开展预防犯罪

袁建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有关职务犯罪预防知识的机会。可以坦诚地说,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无论是在全县财政收入的实际效果上,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上,取得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连续多年来,在行风评比中,我县很多部门位居前列,充分体现了,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对我县机关形象和在座各位国家工作人员形象的双重认同。那么有的同志也许会问,既然各方面都很好,何必要高这次预防讲座呢?很有必要!原因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廉政教育是长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叫煮青蛙的故事。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中,因为对环境的强烈反映,它会马上从水里跳出来。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冷水中,然后逐渐地加温,开始时,它会很舒服地游来游去。等到水热了以后,当它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它已经没有力量从水中跳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潜在的危机存在但又不明显的时候,是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真正成了现实危险的时候,发现又为时已晚.对我们在座的各位而言,大家都是政府各重要职能部门的领导,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权力,是被拉拢、被腐蚀的重点对象,处在风口浪尖上,稍不留神就会被风吹倒,陷入违法违纪的泥潭,因此,教育必须是经常性的。

另一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任务是长期和艰巨的,职务犯罪危害是巨大的。就职务犯罪本身而言,说大了,害国害民害形象。说小了,就是害自己,害家庭。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的存在,严重制约依法治国的进程,影响党

政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职务犯罪是任何国家工作人员都试不起,也不能试的游戏。大家也许有人到监狱看过,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那整齐如一的号服吗?是那半斤一个的馒头吗?是那几乎没有油星的菜汤吗?我想都不是,印象最深的,是犯罪分子的眼神。这种眼神里,有羞愧、有对狱内生活的无奈,但更多的,我想是对我们这些参观者的忌妒,忌妒什么,忌妒我们有自由,而他们没有,这种眼神,这种对自由的渴望是很吓人的。可以这样说,准备这堂课,就是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廉政教育和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谋),如果我们这堂课,能使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职务犯罪的危害,能唤起大家一些由心而发的思考也就达到了目的。

今天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民检察院的主要职能

2、刑法体系中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种类;

3、当前机关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特点及原因 ;

4、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一、人民检察院的主要职能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具体讲,它的法律监督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六大职权中:

1、刑事案件侦查权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所有触及刑律的420余种犯罪,分别由公、检、法、安四机关管辖。

公安机关:承担80%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如: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财产罪、侵犯人身权利罪等等。

安全机关:承担对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侦查。如:间谍罪、投敌叛变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等。

人民法院:主要管辖不需要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和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检察机关:负责直接侦查贪污、贿赂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侵权案件,共涉及54个罪名。

2、批准和决定逮捕权

(1)对公安、安全机关侦查后提请逮捕的案件,审查后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2)对检察机关直接侦查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则作出决定逮捕;(3)批准逮捕和决定逮捕有着法定的条件。即: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3、公诉权

对公安机关、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案件,侦查终结后,认为涉嫌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本院公诉部门审查后,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4、刑事诉讼监督权

即对所有的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进行监督,包括:

(1)立案监督。对公民举报侦查机关有案不立进行监督;发现应立而未立的,通知侦查机关立案。主要解决有罪不究的问题。

(2)侦查监督。主要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发现有违法活动的,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3)审判监督。即对法定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判决、裁定是否正确进行监督,对量刑畸轻畸重,或审判活动明显违法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由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二审。

(4)执行监督。即对刑罚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活动有无违法进行监督。

5、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权

即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判决或裁定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请抗诉,主要解决民事、行政案件判决、裁定已经生效,但有明显错误的问题。

6、预防职能

根据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示精神,各级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调参与,各负其责,检察机关专门预防与社会预防有机结合的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网络。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之一,与侦查、逮捕、公诉

等职能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于其它各项职能始终。因为侦、捕、诉作为打击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惩治来实现减少和杜绝职务犯罪的目的,而预防工作则是通过教育、感化、堵塞漏洞、完善制度等方式,达到从源头上遏制犯罪、减少犯罪、杜绝犯罪的目的,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重要作用。

二、职务犯罪的概念及种类

什么是职务犯罪,各国理论界和司法部门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我国,认识比较统一的职务犯罪概念,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的总称。概括的讲,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进行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活动。

根据犯罪行为的具体特点,可将职务犯罪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占有型职务犯罪。二是交易型职务犯罪。三是渎职型职务犯罪。常见的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私分国有财产罪。

1、贪污、挪用公款罪

《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刑法》39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规定定罪处罚。贪污罪的立案标准是5000元以上。

2、《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是:进行非法活动5000元;其他20000元。挪用公款犯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出于帮忙或哥们义气将自己管理的公款借给熟人、朋友,或用于贴补家中急需或作生意等。根据法律规定挪用公款后携款潜逃的按贪污论处。

案例 邱美春贪污案

邱美春于2005年至2009年担任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糖厂厂长、德宏州糖业办副主任。在任职期间,邱美春利用手上的权利大肆收受贿赂,数额达497.8万元,并先后5次侵吞糖厂公款80余万元。邱美春还伙同德宏州烟草公司经理杨恩昌、潞西市运输公司经理邓力行,挪用德宏州烟草公司的公款370万元进行营利活动。涉案金额达947万余元。云南省景贫族自治州中级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三罪并罚,判处邱美春死刑。

3、受贿罪

《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受贿罪立案标准是5000元。《刑法》第385条中,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案例一

广药集团原老总李益民受贿一审被判无期

2000年至2004年初,李益民利用其职务的便利,先后多次收受他人贿送的款项共计人民币20.9万元、港币329万元、美元2.5万元。案法后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案例二

厂长受贿17万被判10年徒刑

重庆长江钢厂原厂长 沈文轩,2001年11月重庆长江钢厂宣告破产后,在清算组的安排下先后任重庆长江钢厂破产留守领导小组组长、综合协调组副组长,负责全厂综合协调及对本厂热轧生产线的管理。2002年底至2003年初,热轧生产线的负责人郭某为了感谢沈文轩多年对热轧生产线的支持,先后3次安排会计周某从热轧生产线自有资金中拿出17万元现金送给沈文轩作为“感谢费”。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2004年8月23日以被告人沈文轩构成受贿罪向区法院提起公诉。9月23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11月5日,宣

告沈文轩无罪。后经检察院抗诉,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后,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依法判处被告人沈文轩有期徒刑十年。

3、单位受贿罪。

《刑法》第387条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前款所列单位,在经济往来中,在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受贿论,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受贿罪的立案标准是10万元。

4、行贿罪

《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5、对单位行贿罪

《刑法》第391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6、单位行贿罪

《刑法》第393条规定: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取得违法收入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389条、第390条规定定罪处罚。单位行贿罪立案标准是20万元。

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且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刑法》第39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8、私分国有资产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有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刑法》第396条规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立案标准是:10万元。

三,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特点及原因。

(一)、内心因素:

(1)、随波逐流的从众心态。“法不责众”意识在传统法文化中由来已久,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有些人员认为现在是商品社会,时下社会风气不正,商品交流、经济发展,总是与钱打交道的,什么“过节费”、“拜年费”,名目繁多的“礼尚往来”,你拿我拿大家拿,你拿我不拿,人家以为你不近人情,不拿白不拿,拿了又不是我一个,因此随波逐流。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

(2)、相互攀比失衡的心态。当看到百万、千万富翁、大款,甚至外商的生活阔气,一掷千金,自己工作了那么多年,还不及一个老板一、二个月的收入,看到别人发财,就觉得自己吃亏,“我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还不如人家搞一年”,“自己手中有权力,为什么不能去致富?”,逐步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了以权谋私,趁势“捞一把”的心理偷吃禁果。

(3)、玩弄权术的回报心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以权谋私的筹码,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这些人把行贿看作办事的敲“门砖”、获利的“润滑剂”,产生了受贿行贿的“孪生兄弟”。

(4)、过分自信的侥幸心态。这是腐败分子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征,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自慰。有的人认为不是

有许多腐败的人安全过关了吗?忘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有的面对东窗事发,组织领导找其谈话时,仍抱着侥幸过关的一线希望,就近舍远,谈轻避重。在职务犯罪中,行为人的职权身份、靠山与关系以及作案手段的隐蔽性等,更是强化了其侥幸过关心理。

(5)、胆大妄为的贪婪心态。上述部分人员中从小心到大胆,从被动收取到主动索取,产生了“一切向钱看”。如老舍说过的:“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这些人胆大妄为,贪心不足,能捞则捞,要捞就捞大的。胆大和贪婪使他们跌进犯罪的深渊。

(6)、为公无过心理。一些人头脑中存在“只要为公,自然无过”的认识,“我不是为了自己”成为理直气壮的辩解。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他们曲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滥用权力谋取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臵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顾。

(7)、吃亏补偿心理。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干部,感到自己快要退下来了,有“船到码头车到站”、“松口气”的思想,自觉不自觉中放松了对自己要求,认为可以最后抓紧捞一把,不然就没有机会了,结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还有一些年轻的干部,在升迁无望的情况下,心理失衡,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世界观的改造,把手中的权利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腐化堕落、以权谋私。

(二)外部因素

1、风气不正,法制淡薄。社会的不正之风是职务犯罪的温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使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淡薄的精神追求,物欲膨胀、见利忘义,因而不择手段捞钱。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是导致职务犯罪的不容忽视因素。当前送礼风、吃喝风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笑廉不笑贪”的现象,被社会所接受,容易忘记自己做人的底线,执法犯法,最终堕落为罪犯

2、制度原因

应当说,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的单位和个人不能全面落实,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将其束之高阁,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不去落实,该公开的内容不公开,该走的程序不走,大搞“暗箱操作”、“变通处理”,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枉法弄权、徇私舞弊,为职务犯罪埋下了隐患。同时,个别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也使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而引发职务犯罪。

3、机制原因

监督机制弱化是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同级之间怕得罪人不愿监督的问题,个别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往往是“拨出萝卜带出泥”,造成内部监督制约流于形式、走过场。

四、对国家机关开展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一要脑子里绷紧一根筋,那就是严守职业道理。在老百姓眼里,我们都是官,是部门领导。可以说是百里选一!我们的工资、待遇又好,很多人都很羡慕我们。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就比我们服务的那些对象,或者说最低层的那些百姓优秀吗,不尽然吧,无非是我们可能有比他们更好的

命运或机遇。既然如此,我们怎么样做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为百姓所称道的领导干部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牢记我们来自人民,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和组织上选择我做了领导,我们就必须为人民行使好权。我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百姓全靠一官;食百姓之黍(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你我来自百姓。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自觉接受教育,穿好防弹衣,系好安全带,敢于在廉政方面叫响向我看齐,对我监督,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清正廉洁形象,树立国家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要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二要狠刹两股歪风。社会上对国家机关反映最强烈的,据我了解有两种歪风,当然这些在我们这里不一定存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这两种歪风就是,收送红包、礼金、礼品和吃、拿、卡、要、报、占、借。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不少违法违纪问题就出在这里,更何况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心怀叵测的人还可能设臵陷阱,这个方面都有教训。我想请大家自觉做到不该收的坚决不收,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同时,建议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真正做到谁砸机关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以铁的纪律和强硬的手段坚决刹住两股歪风。

三要过好三道关。第一是过好人情关。做人应该助人为乐,当官应该情为民所系。但权利,通常都被别有用心的人作为人情攻关的重点对象。总是想法设法结识你,千方百计拉拢你,想尽所能晓你以情,送你以礼。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慎交朋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分清哪些是真情,哪些是糖衣炮弹式的人情,保证不为情所误。第二是过好权力关。权力在有些人手中出问题,主要是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甚至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手段,过不了权力关。历史的教训反复告诉我们,权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风险;有一份权力,就有一份义务、一份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责任,多一份风险。使用权力过程,应当是一种奉献和付出的过程。同时,权力又是一种约束,是用来约束使用权力的人的。我希望大家真正为各自肩负的重任而自重,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自省,为保持操守、拒腐防变而自警,为奋发有为、先忧后乐而自励,时刻把握住自己,经常约束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是过好金钱关。有钱是好事,可以给你带来幸福。但钱也能害人,能送人进大狱,送人上断头台,送人入坟墓。现在我们公职人员的待遇是不错的,我们应该知足常乐。千万不能见钱眼开,甚至不惜以权换钱,以身试法。一定要汲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收人一文,其身不值一文的古训,时刻保持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四要算好四笔帐。在廉政问题上,我希望大家算好四笔帐。一要算好政治帐。经常回顾自己走过的风雨历程,算算自己经历了多长时间的奋斗,才达到今天的地位。腐败将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于公是党和人民培养干部资源的浪费,于私是自己光辉前途和宝贵尊严甚至生命的丧失。二要算好人身帐。放眼世界,看多姿多彩的生活,领略自由的可贵。一旦违法犯罪,身陷囹圄,丧失人身自由有多可悲。三要算好经济帐。看自己一年拿多少工资奖金,一生能拿多少工资奖金,再与企事业单位人员,与下岗职工相比,知道我们的收入是很不错的,对社会上许多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自己违法乱纪必然落入法网,丢掉饭碗,在经济上也是多么不值得的。四要算好家庭帐。在座的各位,现在几代人亲情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如果违法锒铛入狱,不仅无法孝敬父母,照顾妻儿,还会使父母妻儿人前抬不起头,人后暗自落泪,多么惨淡凄凉。大家一定要记好、算好这四笔帐,千万不要算错帐、走错路、摔跟斗。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讲的这些,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这次警示教育,告诫自己,要自重、自省、自警,激发自己那种潜在的积极、乐观、正直的品质和心态。希望大家把

握好方向盘,时刻提醒自己穿好防弹衣,系好安全带,为家庭幸福,事业顺心,廉洁自律,警钟长鸣,把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谢谢大家。

第五篇: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预防职务犯罪的指示精神,围绕“堵源头,抓建制,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增强全局干部队伍防范意识”的预防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使我局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条例》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从根本

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做好本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委书记陈祖芳为组长,纪委书记王国栋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按照《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把单位目标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权利职责与工作人员的年终考评结合起来,规范本单位的依法行政行为。

二、以预防为主,狠抓思想教育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从思想教育上抓起,做到警钟长鸣。一是根据水务行业特点,我局仔细研究分析可能引发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领域和环节,重点关注水务工程建设。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方案,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构筑思想政治防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利用每周开展的政治学习时机,组织领导干部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学习《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工作实际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服务,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四是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在思想上敲警钟,在行动上行规范。组织观看《盛世警钟》、《公仆本色》等反腐倡廉录像片,在观看中邀请局主要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共同参与。通过典型的案例剖析,加深干部职工对手中权利和肩负职责的认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积极争做“廉内助”,不利用亲情、友情做人情交易。五是开展思想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大家撰写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开辟学习专栏和以会议的方式交流学习体会。局党委班子之间,党委班子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坦诚交换意见和看法,解决工作和思想上的矛盾,增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通过教育使大家对“预防职务犯罪”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增强了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抓好措施落实,建立自律机制

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廉洁不贪占,勤政不失职。一是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决策,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的原则。敢于说真话讲实话,以事论事,有根据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使领导在大事上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各项文秘家园工作正确实施。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五不许”规定,坚持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责任

下载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务犯罪及其预防

    职务犯罪及其预防 目 录 内容提要—————————————————————————1 职务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职务犯罪的特点—......

    预防职务犯罪

    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讲座 邀请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科的领导为全体干部职工举行了一场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 该讲座结合近阶段典型案例,重点围绕职务犯罪的特点、发展趋势、......

    浅谈预防职务犯罪

    论预防职务犯罪的三个机制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反腐倡廉的经验,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坚持标本兼......

    预防职务犯罪

    预防职务犯罪,刻不容缓银行是金融管理货币资金的行业,干部员工整天与现金、票据打交道,责任重大。银行工作的特殊,其工作人员既有各岗位各职级相关职责及权利,同时又存在各岗位各......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立党为公,廉政为民,严明工作纪律,改变工作作风,并以此为戒,举一反三,筑牢广大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和......

    预防职务犯罪

    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1.1.1职务犯罪概念及其种类顾名思义,职务犯罪是与职务有关的犯罪①。职务犯罪不是我国刑 法的法定罪名,而是基于对犯罪的研究根据各类犯罪的行为......

    112预防职务犯罪

    112国道(杨各庄至保定界段)养护改造工程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112国道(杨各庄至保定界段)养护改造工程第一次工地会议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将反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