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庆抒怀-─为山西中阳一中校庆而作
·校庆抒怀-─为山西中阳一中校庆而作(1956─1996.10.1)
山西省中阳县一中 张锁应
尊敬的领导师长,亲爱的朋友同学,今朝来相会,秋风送爽,重归故校园,歌在唱,舞在跳,歌舞的是母校真情永远在召唤,啊!旧日的同窗,今朝欢聚为了谁?为了你,为了我,为了我们当年那段纯真的情怀,为了那摇篮中的梦更美好!四十载风雨逝,我们再相逢,那时的旧桌椅,字痕依然在,年华易,颜容改,不变的是母校的心仍然在等待!
啊!亲爱的校友,今朝欢聚为了啥?为过去,为未来,为了母校明天的容颜更艳丽!
凤凰山,南川水,悠远而古老; 东山人,西山民,智慧而勤劳; 南川源,北川头,源源而流长; 宁乡山,宁乡水,滋润着中阳的一草一木; 中阳一中,人生的摇篮,哺育着莘莘学子; 中阳人民,中阳山水,养育着中华儿女; 寒暑易节,又是一个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 十月金秋,迎来了中阳一中建校四十周年喜庆的日子; 金秋十月,也是我们一中新老师新同学会聚的时刻; 十月金秋,更是一中培养的优秀学子继续深造的吉庆之际; 春华秋实,幼小的树苗长大了,一颗颗合抱成材、成林; 贫脊的土地膏腴了,千万顷荒土变良田; 落后贫穷的人民富裕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307国道、孝柳铁路开通了;
一批批建设人才挣摇蓝,89 一批批栋梁之材,在宁乡,遍吕梁,跨三晋,赴神州,飘洋过海,浪迹全球,震响环宇……
第二篇:济宁一中110年校庆
“古任城,运河边;太白楼旁,老槐树间。一座百年有素的学府,一片芳香贻人的花园……”词界泰斗乔羽用他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母校——济宁一中。
10月18日,济宁一中110周年校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济宁一中著名校友,原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人工喉之父”杨仁中教授在济宁一中校友报告会上做精彩讲演。
老校友分享难忘的经历
“我虽然在很多国家做了很多的报告,但与像你们这般年轻的学生们交流,可是第一次啊。”张德广的开场白,让台下倾听的学生们都十分高兴,距离被一下子拉近了。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张德广不仅与同学们分享了半个世纪前他在济宁一中是如何度过的,而且通过解读他多年的外交经验,教导同学们要在未来的成长中,养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人工喉之父”杨仁中教授则以一句济宁话做开场白,立刻引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而他也已一句《易经》上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母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随后,张德广和杨仁中共同为“建校110周年纪念碑”揭幕。据介绍,该纪念碑是以济宁一中校长李岩为代表的1980级校友共同捐赠的。而在济宁一中太白校区内的道路两侧,则是济宁一中校友事迹图片展和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展,这些展览不仅囊括了济宁一中获得的种种辉煌,也融入了一中人在世界各地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据悉,本次济宁一中110周年校庆活动,以“文化校庆、和谐校庆”为主题,旨在宣传和展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壮大自身的辉煌业绩和巨大成就,同时建立校友总会。通过扎实有效的筹备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对百余年的办学文化进行回顾、发掘和提炼,使新老校区都能呈现百年名校的神韵,使百余年办学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老照片让大家倍感自豪
虽说因为学业繁重,高三(19)班的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呆在教室里学习。但逛一逛校史展览馆,仍然让他们颇为自豪。赵振国轻轻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细想想,很多大学可能都没有100年的历史,我们一中却有110年了,能不令人佩服吗!”
站在很多老照片前,19班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看到古老的“一中红楼”,这些“90后”的学生们显然并不知道“红楼”的具体位置。“这楼到底在哪啊?只闻其名,未见其影啊?”王哲指着半个世纪前的一张老照片说。他们彼此左看看右看看,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站在一旁的老师告诉他们:“这„红楼‟就是咱们东校区进门那幢办公楼位置所在,想当年也是济宁市最高的建筑物,站在运河大堤上放眼整座济宁城,能看到的建筑物就是这座红楼和铁塔寺的铁塔。”
听了老师的解读,同学们都发出了赞叹声。就在大家准备离开校史馆的时候,同学们又围在大厅里摆放的济宁一中两个校区的微观模型,每个人指着学校的各个教学楼,回忆自己读高
一、高二时都在哪间教室里上过课,“这是我们在一中的最后一年了,看着这些学校的缩影,我们心中很是不舍。”
“两年一中生活,影响我一生”
张德广:1941年2月生于山东省济宁市。1958年-1960年就读于济宁一中,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95年至200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2001年至200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
再次回到母校济宁一中,张德广感叹:除了还是这片热土,其他的早已经见不到自己儿时的记忆了。提及上次来济宁一中,张德广告诉记者,那是在七八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和夫人难得抽出时间来校园里看了看,没有惊动任何人。
张德广1958年考入济宁一中,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张德广笑眯眯地说:“那会我是家里第一个识字的,来济宁上学之后,每个星期带一筐子菜干粮上学,吃到后来都发霉了,就在学校热一热继续吃。菜嘛,也就是辣椒、咸菜疙瘩这些东西。那种生活,是你们现在的同学们难
以想象的。”
“难以想象”,是张德广在报告上提到最多的词。半个世纪的距离,将现在一中学子们的生活,与那个时代拉得很远很远。因为数学不好,张德广第一年并没有考上高中,第二年因为更擅长文科,而考上了只需两年就能毕业的文史班。他开玩笑似地说:“我数学确实不好,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晓得自己的工资是多少。”说完,会场内的同学们都发出了阵阵笑声,而掌声也随之响起,大家都被张德广的幽默所感染。
“刚进一中,我便赶上了不少大事件。”张德广顿了顿说,“1958年那会儿提倡农业种植要„密植‟。”说着他伸出手指着一中操场的方向,“就是现在操场这个位置,那时候我们在学校就开始种小麦,撒下去那么厚的种子。”张德广用手比划了一个接近10厘米的厚度,看到这情景,同学们都忍不住笑起来。“在一中经历了这些大事之后,对我产生了我最大影响,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对于母校,张德广告诉记者,济宁一中有一支很强大的教师队伍,当年历史老师讲授的历史课,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走出报告厅,张德广环视了一番如今的济宁一中,他告诉记者,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母校的变迁带给他的第一感受仍然是:“这片土地真的是一直在不断发展的。”
“我永远都是一中的学生”
杨仁中:1933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语音康复专家,中国人工喉创造者,我国著名的语音康复医学开拓者之一。1953年毕业于济宁一中。他发明的人工喉等系列语音康复设施,使失去发音能力的3000余例国内外“半路哑人”重新开口讲话。
刚刚站到主席台上,杨仁中深深地向台下的学生们鞠了一躬,起身后嘴里突然吐出一句:“大家好,我是„燕儿里‟(昨天)到的。”台下还稍稍有些嘈杂的同学们,被杨仁中的这一句济宁话突然说楞了。停顿几秒后,全场立即爆出了热烈的掌声,杨仁中又笑眯眯地的说:“准确的说,我是„燕儿里后晌‟(昨天晚上)到的济宁。”短短两句话,立刻拉近了杨仁中和台下学生们的距离。
杨仁中1950年刚刚考入济宁一中时,心怀报复的他一心想当兵。因为成绩优异而被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可一次去岱庄慰问志愿军的活动,彻底改变了他的选择,“看到那些志愿军战士有的失去了胳膊,有的失去了腿,对我的震撼很大很大,看到他们如此艰难的生活,我决定弃军从医,努力帮助更多的人。”于是杨仁中放弃了保送的机会,转而努力备战考取医科专业。时过境迁,杨仁中颇是怀念地望了望曾经盖着“红楼”的方向,“以前那红楼前头有块地,我们经常在那块地里做实验。”稍作停顿,杨仁中又露出了他惯有的十分亲切的微笑,“我在一中时住校,四个人一间屋,到现在走了两个,还剩两个。”
杨仁中今年已经80高龄,却仍然十分精神健硕,一中对于他就像是一座医院,这里有各种科室,为学生们补充各种营养,“我们的老师就像是医生,在这里为学生们补充营养,没有偏食的,更没有营养不良的。”
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杨仁中胸前戴着一枚白底的校徽。一中的学生们都是白底校徽,老师们别的则是红底校徽,而原本给予了红底校徽的杨仁中,却专门换成了白底的,“那是因为我永远都是一中的学生,理应佩戴白底校徽。”
距离上次来一中参加百年校庆,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杨仁中告诉记者,这次来和上次来相比,一中有很大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过去一中的形象永远烙印在他心中。
济宁一中 的前世今生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最早的“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成为省教育厅确
定的首批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
学校现分太白、古槐、北湖三个校区。其中太白校区和古槐校区占地面积160亩,现有83个教学班,学生5006名;北湖校区占地523亩。
2011年,学校有在职教职工467人,专任教师340名,在聘高级教师186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6名,省、市级优秀教师39名,省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学能手93名,硕士、教育硕士116名,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6项、子课题70余项,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
学校依托丰厚的文化积淀,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使之拥有一个智慧人生”教育理念和“教师为本,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全省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办学目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德育为主,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高素质为目标”的育人格局,形成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创造型学校组织。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育人目标和“奥赛、艺术、自主招生、飞行员、运动员”五位一体的特长人才培养结构,走出了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发展新路。
第三篇:一中60周年校庆欢迎辞
**一中60周年校庆欢迎辞
**县人民政府县长***
(200*年 月 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金秋送爽、举国沉浸在国庆大喜之中的日子里,我们无比激动地迎来了**一中60华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莅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远道而来的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中全体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教育和**一中建设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六十年前的今天,**人民顺应山区学子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愿望,创立了**县立初级中学。学校几经变更,于1960年正式定名为**县第一中学。六十年风雨,六十年沧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一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环境幽雅、教学设备先进、师资队伍精锐、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市首批重点中学。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治学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市前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中的教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传承文明,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育人之路,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从**一中走出的莘莘学子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有的还走出了国门,面向世界。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
国、人类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一中建校60周年,既是对学
校六十年来办学历程的回顾、总结,更是对学校美好未来的展望、憧憬;既是对俊才英贤的崇高赞誉,更是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激励。
同志们、朋友们,社会发展,教育先行。当前,举国上下正
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快**地区开发,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这些,给**一中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巧借机遇,全力加快**一中的各项建设,使之成为镶嵌在**山城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要达此目的,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爱护,离不开每位教职工的智慧和心血,离不开学子的拼搏和汗水,更离不开各位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衷心希望各级领导继续关注**一中的发展,希望各位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关心和支持**一中的建设,希望广大教师继续发扬奉献精神,以推进教育创新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厚德博学、追求卓越,希望**一中的全体同学继续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以一流的成绩回报社会和人民。我们坚信,**一中一定会人才辈出,明天比今天更加美好。
最后,祝**一中60周年校庆圆满成功!在创建**省示范性
普通高中的进程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祝各位领导、来宾、校友和全体师生健康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四篇:嘉禾一中校庆校史馆解说词
嘉禾一中校庆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校友:
欢迎参观嘉禾一中校史展览馆!校史馆本着“尊重历史,重在当代”的精神,主要从8个方面,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作了简略地回顾、介绍和展望;其主旨是为了给学校历史做一次见证。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校史馆,去感受,去思考。
1、校训
首先你们看到的是校训。我校把嘉禾一中的这种精神概括地提炼为“端品植树学”。他传承的是品德的修炼,学问的耕植。你进入展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嘉禾一中校训,就是让你可以直接触摸到我们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记住它,就好像记住千年的教诲。
2、校史概略
说到嘉禾一中的历史,虽然没有百年,但却有着百年的辉煌。他创办于1923年,前身是1822年的珠泉书院,是郴州地区最早的三所完全中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48亩,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丰富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切让人沉醉流连!这里有经验丰富, 敬业奉献的名师,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3位,市级骨干教师40余人,高级职称57人。他们以严谨的教风,精湛的技艺使嘉禾一中的成绩屡创新高。
3、历史悠久 三源合一
刚才我们讲到的珠泉书院其实更有历史内涵。他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由时任嘉禾知县的福建籍举人鄢翔倡导修建,清道光三年(1823)基本竣工。在这里我们追溯校史,嘉禾一中三源合一:其一源为珠泉书院,其一源为塘村校区,其一源为蓝山永启乡锡楼村筹办的私立初级中学——“私立兴夏初级中学”。世易时移,几易校名,几易校址。2005年再迁新址——嘉禾大道南一号。在这里不得不提两幅对联,“珠自辉,玉自媚,怀抱有真,一出便为稀世宝;泉名廉,水名让,鉴光不远,他年应记在山清。“ “ 去后何思,劝学莫先乎我; 立言有要,当仁不让于师。”这两幅对联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嘉禾一中的特色中,去感受他的魅力。
(1)红色摇篮 凝望时代风云,聚焦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在历史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嘉禾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风云人物。他们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彪炳千秋,光耀汗青。首先是萧克,他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25岁任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万里长征的序幕。战争年代,曾任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后,历任军训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
李国柱 1905年留学日本期间,结识黄兴、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先后任湖南省政府抚恤调查处副处长、湖南都督府军事顾问、广州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参议、护法军第3游击司令。1919年率部参加驱张(敬尧)运动。1924年任建国巩卫军混成旅旅长,被孙中山称为“湖南最热心之革命同志”。
李崇本,1912 年,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员。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于1923年创办甲种师范讲习所,任首届所长,后任教育局长。1946年任县中校长,同年逝世。国民党中央政府特颁发“热心教育”的光荣匾。
除了他们,还有唐朝英、彭传新、李昌祉、李韶
九、唐仁宅、黄益善、李晓因、陈新民、雷飞鹏、肖武惠都是革命英烈,为中国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2)文学风韵
还是要提萧克,离休后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浴血罗霄获矛盾文学奖。古华,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1981年发表作品《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古华作品还有《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等。
肖建国,曾任《湖南文学》编辑部副主任,湖南永兴县副县长,省作协党组成员兼组联部主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兼《芙蓉》主编,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现为广东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编审。
李沥青,中华诗词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还有本土作家尹亮国、李水德 刘建安。学校非常重视文学新人的培养,我校144班学生李建凤的作品《祈盼》获得特等奖。2006年3月,我校学生李春涛作品《春景》发表在刊物《散文诗》,嘉禾作协牵手一中“绿梦窗”文学社联谊会。
5、科研兴校。
我校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研究是学校的水平线”的理念,着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九五”以来我校有近20个各级规划课题立项,除“十二五”课题外均已结题,其中有十多个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每年都有20篇以上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2012年,我校被省教科院授予“教育科研基地”。高考、会考以及近几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逐年攀升,1990年,我校胡慧珍、李勇锋、谭睿彬三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2001年高考,李婧、李水玲同学考入清华大学。
6、体艺强校。学校坚持“体艺强校”的战略方针,“以举重为龙头,以田径为基础,以高考为生命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近年来,体艺高考持续突破。体艺精英有李儒光,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迪,中共党员,音乐学硕士,现工作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中国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合并而成)。举重有张友谊,在 1992年在日本广岛举办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夺得64公斤级挺举冠军、抓举亚军、总成绩亚军;邓建英,2003年进国家队。2004年4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中获得53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
项冠军;罗梦珍,0804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于2011年被清华大学特招入学。陈会娟,1018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于2013年被北京大学保送入学。
7、。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1988年1月,萧克将军回母校,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健视察我校,原郴州市委书记葛洪元(左二)视察我校。原郴州市副市长王贤国、市教育局局长周余武等领导视察我校
8,翰墨飘香
这里是萧星华将军为我校题写校训,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朝阳为我校九十周年校庆书写校训,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北大书法研究员徐双喜为嘉禾一中90华诞题字。画家李儒光为母校九十周年校庆作画。
结束语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100年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嘉禾一中紧跟时代步伐,领时代风气之先,自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她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灿烂的现在,我们也相信,她也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新老校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母校的明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让母校永葆青春!由于母校历史悠久,历届校友散居全国各地甚至居留海外,联系不便,再加上时间仓促,缺乏资料,这个展览一定存在着许多错误和疏漏。请历届校友和知情人士指正的同时,还多多包涵。展览观看完毕,谢谢大家的光临!
第五篇:济源一中85年校庆发言稿
在河南省济源一中建校八十五周年
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届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济源一中80华诞,恍若昨日。今天我们再次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她85岁生日!恰值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要借这个机会向全校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同时,向各位前来参加校庆的领导、朋友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和帮助济源一中建设和发展的历届校友及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2006年10月,为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凝聚力量,促进发展,我校举行了建校80华诞盛大庆典。此后五年,全体一中人兵不卸甲,枕戈待旦,聚人心以积蓄力量,增内涵以提升品位,抓机遇以赶超先进,求发展以引领前沿。体艺特色鲜明,国际交流日盛,教师队伍壮大,教学成就辉煌。桃李遍天下,美誉满中原。
这五年,是战略转型、内涵发展的五年。在五届一次教代会上,校党委审时度势,确定了“以生为本,以师为先,质量为上”的内涵发展战略。五年来,我们全力挖潜,苦练内功,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创新学校管理模式,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开展教育教学“四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学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20项;荣获“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十佳中学”、“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省级荣誉32项;荣获“济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党风廉政责任制工作先进单位”等市级荣誉138项。
这五年,是设施更新、资源优化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2400万元,建成了功能完备,设施一流的多功能游泳馆;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可供2000人学习、住宿、就餐的英才苑综合楼;投资110万元,完成了田径场人工足球场地的铺设;投资47万元完成了实验楼改造工程,学生计算机配备生机比达到12:1,教师计算机配备师机比达到1:1。
这五年,是人才强校、师资壮大的五年。我们尊重教师的个性,关注教师的幸福,着眼于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五年来,先后多人次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省优秀专家、省师德标兵、省优秀教师、省十佳班主任、省、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30多名青年教师在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其中5人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先后有68名教师晋升为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我校的班主任
“8+1”工作团队全国知名,荣登《班主任》之友杂志封面,被多家国家、省级媒体报道。
这五年,是春风化雨、桃李争艳的五年。五年来,我校向各级各类高校输送11000余名优秀学子,高考本科上线率由06年的70%飙升至2011年的86.1%。先后有13人考入清华、北大,35人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体育艺术名校,4名学生获全国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这五年,是强化特色、提升品位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建设思路,把体育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学科抓实抓好。我校体育运动队在全省始终处于第一军团的行列,在国家、省级体育比赛中,多次获得团体、单项一等奖或第一名。我校艺术团连续三届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决赛,获 “两金一银一铜”和一个“优秀节目创作奖”。我校与日本奈良高校体育联盟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并成功组织了中日青年学生篮球对抗赛、全国CUBA大学生篮球夏令营、全国CSBA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提升了济源市的形象和对外影响力,使学校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八十五年艰苦求索,彪炳千秋;八十五年春华秋实,绚丽夺目。济源一中8000余名师生员工同舟共济,用“团结
拼搏、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敢于争先”的济源一中精神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史诗,铸造了济源一中今天的荣耀。
我们回顾,回顾使我们开阔视野;我们反思,反思让我们不断超越;我们憧憬,憧憬让我们信心倍增。但此时,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难以言表的感谢: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你们用智慧与汗水催开了满园蓓蕾,学校因你们而骄傲!感谢我们的校友,是你们用成功与喜悦为母校赢得了辉煌,学校因你们而自豪!感谢我们的各级领导,是你们以有力的支持和悉心的关怀,激励着我们奋力拼搏,学校因你们而自信!
待到百年校庆之时,愿我校已成为名彦荟萃,学子莘莘,特色鲜明、享誉全国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成为一所真正的百年名校。在新的岁月里,在新的征程中,我有三点希望与全校师生共勉:一是希望全体师生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二是希望各位教师勇于创新实践,打造高效课堂,开发校本课程,坚持内涵发展道路,作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三是希望所有一中学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发现自我价值,开发自我潜能,发展自我个性,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一个快乐的求学者。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紧紧把握时代主旋律,强化特色建设,实施名生带
动工程,深化内涵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领导们、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校早日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名校而努力奋斗!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济源一中85岁生日快乐!祝愿我们的济源一中,生机勃勃、青春永在、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