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23: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含解析》。

第一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含解析

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A.维护分封制度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中建都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主要分布于宋,且位于王畿以南,故C项错误。答案 D 2.(2018·云南昆明质检)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A.开放扩散

B.等级森严 C.贵贱有序

D.自成体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答案 A 3.(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解析 材料未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答案 D 4.(2018·四川成都模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中“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和“记载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说明西周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的是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侧重于宗法礼仪的传承,不是宗法礼仪渐趋瓦解,故C项错误;材料重点是青铜铭文的内容,不是说明青铜工艺水平,故D项错误。答案 A 5.(2018·河南郑州模拟)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A.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 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解析 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C项正确;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西汉董仲舒提

出的儒家伦理观念,故B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是家族内部关系,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 C 6.(2017·四川宜宾诊断)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的主要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 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 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 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

解析 据材料“等贵贱”“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故选C项;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立礼义,等贵贱”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与辨别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等贵贱”不符,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而不是构建平等社会,故D项错误。答案 C 7.(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 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解析 据材料意思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室势力强大,各诸侯国都听命于周天子的命令,到了东周,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强大起来,大国间的争霸以及其他事宜都不一定听从周王室的命令,故选D项。答案 D

8.(2017·广东惠州三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解析 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就在那里设县,所以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故选B项;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战争只能使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各国对统一的渴望,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未使用科技武器,故D项错误。答案 B 9.(2018·福建福州模拟)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导致土地分散化,不利于发展规模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皇权爵位及土地继承制度,并不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调动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人民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 C 10.(2018·江西南昌模拟)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A.周王用联姻笼络各诸侯国 B.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 D.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

解析 据题干可知,虞阏父先为官员掌管制造陶器即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因为功绩而其子受封是地位尊崇的体现,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 C 11.(2017·湖北黄冈调研)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到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许多工商业主的财富积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出现了“‘贵’‘富’分离”,与此相联系,社会各阶层又得以重新划分,所以工商食官制被打破,故选C项;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不能促进新富阶层产生,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贵贱等级,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8·湖北武汉模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解析 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做法不会导致宗法关系的瓦解,故A项错误;题干中向二男以上家庭多征

税,并不是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对二男以上家庭多征税,并没有广泛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故D项错误。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甘肃兰州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1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8分)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等信息归纳其内容;依据教材内容分析总结其特点。第(2)问,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逐一阐述。

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

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9分)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每点2分,共8分)(2)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每点2分,共8分)14.(2018·吉林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只要罗列转型的表现即可。具体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叙述。

答案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促进了分封制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每点4分,共12分)

第二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孝感模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选A项。答案 A 2.(2018·陕西咸阳调研)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 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得出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天理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C项正确;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主张、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激烈的批判,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 C 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解析 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空泛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选C项。答案 C 4.(2017·山东临沂质检)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解析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可以得出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选B项。答案 B 5.(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解析 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 D 6.(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解析 根据材料中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导致,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 C 7.(2018·四川成都模拟)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对图书的注释和注音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不是学术思想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

科举制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图书的出版,不是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答案 B 8.(2017·山东滨州期末)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解析 据题干材料“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选D项。答案 D 9.(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解析 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

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答案 B 10.(2018·甘肃兰州模拟)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解析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表明八仙的神话故事已经世俗化,故选C项。答案 C 11.(2017·湖南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 据题干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选B项。答案 B 12.(2018·黑龙江大庆调研)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解析 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选A项。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安阳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10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料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民众力量。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10分)(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3分)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12分)14.(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

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 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的人物,结合所学的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2分)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学说,认为只要将人内心固有的仁义礼智发掘、培育起来,就能管理好国家。“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存天理,去人欲”。(10分)示例二 “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2分)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解决西汉思想统一问题,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谋求富强之策。(10分)

第三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 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 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 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答案 D 4.(2017·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解析 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 B 5.(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解析 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

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项。答案 B 6.(2018·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

C.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贵族集团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论削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选D项。答案 D 7.(2017·山东临沂期中)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 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

解析 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李唐政府对昔日旧贵族的打压,一方面是旧贵族依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的现象,故C项正确;非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魏征等李唐名臣虽然依然选择与旧贵族通婚,但却并没有干预朝政的初衷和效果,故B项错误;唐太宗敢于对旧的士族门阀进行正面的打压,就说明这些旧贵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世卿世禄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 C

8.(2017·湖南长沙期末)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

C.外戚势力衰落

B.长期处于分裂 D.皇权相对削弱

解析 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权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选D项;魏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时个别王朝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失,故C项错误。答案 D 9.(2017·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 据题干“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 B 10.(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解析 根据材料中李世民的表现,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但贤明皇帝通过自省自察,接纳劝谏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选D项。答案 D

1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 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 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 唐朝科举制发展较完善的以明经、进士为主体的分科考试制度,根据题干中公私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适合明经科考试的儒家经典,也有进士科考试的诗赋、史学教材等,因而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故选A项。答案 A 12.(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 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解析 根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选A项;题目中房玄龄并未阿谀奉承,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C项错误;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权至上对历史事实叙述的干预,故D项错误。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

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罚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13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罚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罚的改革归纳特点所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每点4分,共12分)(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每点3分,共9分)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4分)14.(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12分)解析 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机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

答案 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8分)据此可知,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唐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4分)

第四篇: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练习题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

1.(2018·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从材料“圆”“直线”等名词可以看出,墨家对自然科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反映了墨家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A项诸子百家的其他派别思想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A项;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完整”科学体系的内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认识能力,难度中等。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是显学,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力量的壮大。儒家思想因为主张仁爱,在春前战国时期与时代不符,得不到重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其它各家的思想也需要掌握。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A“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故A项排除; C项主张礼法并施,排除;

D项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排除。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易错选A。3.已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B“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正确; A春秋时期没有出现司南,故A错误;

C秦汉时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C错误; D隋唐时期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西汉初期实行的是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C正确; A儒家是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 B是秦朝思想家; D代表下层民众。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关键是对材料“(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的准确理解,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西汉初期的无为思想,是属于道家,难度不大。5.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非攻” B.“无为” C.“齐物” D.“严刑” 【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法家主张专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有重要引导作用,D正确; A是墨家思想; B和C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通过材料判断出是法家,在根据儒家,道家,法家各自的特点,做出具体的判断。

6.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A.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 C.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D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材料“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反映了周礼以原始礼仪为基础,为西周统治服务,又影响深远的特点; A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周礼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故A错误; B西周没有皇帝制度,且周公也不是最高统者,故B错误;

C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故C错误。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说明周礼继承了原始礼仪的成分,又进行改造和发展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而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说明了其现实导向,构成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7.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A.“天行有常” B.“小国寡民” C.“以自苦为极” D.“富贵不能淫”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材料当中意思主要是积少成多,强调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实现向他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属于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小国寡民是老子提出思想,B正确; A是荀子思想; C是墨子思想; D是孟子思想。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判断出材料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在根据所学含有辩证法思想的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学生根据识记知识作出判断。

8.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

A.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 B.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 D.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 【答案】D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说明的是火药材料已经被人认识,D正确; A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 B中决定性说法绝对,排除;

此时显然是将硫磺和硝石作为火药使用,并不是说不再作为药材使用,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认识和历史选择题选项的解读,尤其是对排除法的运用,学生一定要知道太绝对历史选项通常是错的。

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下列与材料主张相符的是()

A.“君轻民贵” B.施行仁政 C.克已复礼 D.超越功利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说明仁义是三代治理天下的根本,属于儒家孔子思想,B正确; A是孟子思想;

C属于孔子礼思想; D不符合孔子思想。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抓关键信息的能力,核心关键词为“仁”,根据此判断选择相应的选项。

10.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苏格拉底

【解析】【分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12.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选项材料中强调了《论语》虽然强调的是节欲寡欲,但不是无情和绝情,这说明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文关怀,注重血缘亲情,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

C选项只突出了儒家对情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欲的态度;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理性”。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 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重视,这同宗法制相关,再据此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13.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时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图

【答案】B

【考点】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柏拉图都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重视知识分子治国,重视道德的力量。孔子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故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孔子和柏拉图,故B选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故两者主张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选项错误;孟子也没有强调道德的作用和认同社会等级制度,故C选项错误;韩非属于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4.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项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 A项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 B项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

C项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解读材料中的“五伦”思想的含义,再结合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回答即可。

15.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行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从材料看,二者都强德行修养,这是共通的地方,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论是智、仁、勇,还是敬醒都是德行修养的内容。

16.(2016•海南)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点评】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就是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一知识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必须要重视。

17.《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材料中对比了老子与孔子对天和人的关系的看法情况,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 错误,老子和孔子都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 C选项不符合孔子的观点; 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我们要抛开原有的思维模式,要认清楚材料给出内容的实质,不要被原有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所牵引。材料中说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我们就要肯定和承认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来作答。

18.(2017·新课标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1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等成书年代比孔子更久远,这体现了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

史传统,故B项正确。“五经”是经过孔子编订的,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排除。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故C项排除。儒学传统并未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故D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0分)

2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改革发展时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它一方面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或武器,另一方面,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不断反省自身的精神——有强烈的道德感的人——一言以蔽之,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也就是说,启蒙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那就是自由。——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提出了哪些主张?

(2)17—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列举当时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

【答案】(1)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

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提炼得出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结合所学,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主张改革。

(2)根据所学,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联系所学,回答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即可。

故答案为:(1)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事异责备变”的改革观。

(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靠了两小问壹问是百家争鸣的背景一问是法家思想的内容,相对简单,考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根据所学作答即可。

(2)本题的考点是启蒙运动,考查的是启蒙运动过程中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三个人各自的主张,相对难度也不大,学生需要熟记这三位启蒙思想家的内容,在根据内容作答即可。学生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背诵。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含解析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北黄冈质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 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解析 据题干“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可知,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选A项正确。答案 A 2.(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解析 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选C项;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错在“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答案 C

3.(2018·宁夏调研)《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解析 据材料中省略号前半段内容可知,方进在前一任皇帝在位时倍受信任和赏识,省略号后半段内容可知新皇帝对方进不信任,因而方进自杀。这说明丞相的权力与命运根本上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答案 B 4.(2018·广东广州模拟)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B.农业经济的发展 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解析 据题干,在先秦时期这些祭祀主要是贵族的权力,到了秦汉时期这些传统的节日成为普通人们的习俗,体现了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涉及到了“祭祀土地神”但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的儒学体系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C 5.(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反映汉王朝迁徙地方“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郡国豪富”“强宗大族”等豪族,以打击地方豪族势力,从而加强了朝廷力量,故选D项。

答案 D 6.(2017·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考试)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解析 据题干材料“当大规模的自耕农……农民并没有响应”体现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时,庄园中农民生活相对安定,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东汉庄园经济出现新技术,故A项错误;庄园经济是东汉豪强、军阀称雄地方的经济基础,威胁中央集权,而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矛盾相对缓和而非激化,故D项错误。答案 B 7.(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汉武帝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王安石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出()A.统治者认识到商业的重要价值 B.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有效落实 C.官营商业成为商业发展的主流 D.商业的繁荣主要由统治者推动

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了从汉武帝到王安石由重官商到南宋官私并行发展,并成为主

要税源,可见古代统治者对商业的价值是有共识的,故选A项。答案 A 8.(2018·山东菏泽模拟)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解析 据题干可知,儒家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选A项。答案 A 9.(2017·辽宁大连双基测试)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

解析 根据题干“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刑罚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答案 D 10.(2018·福建福州质检)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 余次。这反映了()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的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140 余次,体现了从秦的法家治国到儒家宽容治国的转变,故选A项正确;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和汉朝大赦百余次,只有秦始皇多年不赦,不能说明君主

专制的加强,故B项错误;仅从赦免制度无法看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答案 A 11.(2018·安徽江南十校考试)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A.“天人合一”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D.“弃恶从善”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强调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答案 B 12.(2018·河北衡水金卷)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的一统要求思想的一统,故选D项;汉初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适合不同时期的汉代社会,故B项错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治思想变化,故C项错误。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广东梅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

制政策。新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自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再评价》

材料二 不言而喻,官营盐铁业……对于规模一般很小的私营盐铁业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铸铁柔化处理技术为例,杨宽先生便明确指出:到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这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巡行全国,“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盐铁收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司马迁对他(桑弘羊)的理财曾给予高度评价,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自己便强调指出:“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与西汉盐铁官营》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盐铁官营”政策在当时的作用。(13分)解析 第(1)问,材料一提到了汉采取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是“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以佐助边费’”,即为了满足征服北方匈奴与西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军费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黄老思想,地方势力膨胀,盐铁官营也是为了增强中央财力。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实行盐铁官营能使工艺成熟,且分布地域普及,盐铁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则指出盐铁官营政策能抑制地方膨胀,强化中央集权。答案(1)原因:汉武帝时期频繁用兵匈奴、西南夷等,战争耗费巨大,财政不足;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富商豪强势力膨胀,影响国计民生。(12分)(2)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豪强兼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官营的规模化有利于盐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便于技术创新和推广。(13分)14.(2018·江西宜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解析 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如: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虽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

答案 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4分)(1)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2分)(2)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2分)(3)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2分)(4)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2分)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