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论赛稿
推进企业创新
更应该注重顶层设计还是活跃基层
一辩立论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辩论的主题是推进企业创新更应该注重顶层设计还是活跃基层。开宗明义,企业创新就是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生产经营跟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而充分利用并不断优化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面上进行的创造和革新,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企业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新的多维性。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各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要全盘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基层人员并不具有全盘考虑的眼界)
(二)创新时效性。创新的时效性首先表现在产品的替代过程中,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变化或生产技术更新都会引起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进行产品创新有时效性,其表现在不同创新类型的先后顺序上。(公司创新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基层人员可以决定的)
(三)创新的战略性。企业高层决策往往是战略性的决策。如上所述,重要的创新最终是由高层作出决策,因此,创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四)创新的系统性。企业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其生产经营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企业创新涉及市场调查、预测、决策、研究开发、设计、安装、调试、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过程的系统活动。同时企业创新是由许多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创新具有系统性。(基层人员也不可能对企业管理过程的一系列活动有较深刻的认识)企业创新的契机主要包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二)观念的转变文化。(三)人口情况的变化。
兵法云:“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以往谈到企业创新时,人们往往喜欢强调,要有大局观,要统筹规划、全面设计,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再来看下顶层设计如何理解,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顶层设计的主要特征: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
关于国企改革创新的论述,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节中明确提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正在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迈向体制化和机制化的创新路径,中国国有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规律性。
今年是集团公司确定的“创新转型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各类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复杂,企业经营中各类矛盾和风险增多的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中抓住主要的、重大的矛盾,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十八大报告中的“中国下一步改革不仅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还会进一步强化‘顶层推动’”这句话里读出以下重要信息,这位长期关注、研究改革问题的专家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已至“深水区”,缺乏顶层设计、没有高层推动,难以攻坚克难。
因此我方坚信,推进企业创新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二三辩提问及反驳:
(一)提问对方
1.请问对边辩友怎么看待“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习近平在说明中引用了清朝陈澹然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里的名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想做好具体一个方面,就得从全局出发。
3.近代兵学家李德·哈得在阐述其“大战略”思想时,曾有这样的话:“尽管战斗是一种物质上的行为。可是其指导却是一种心理上的程序,战略愈高明,则愈容易把握有利机会,而只需付出最低的成本。4.5.6.7.(二)反驳对方
四辩总结陈述:
顶层设计的主要原则[1]
顶层设计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一些突出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严重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因此,今天讲改革顶层设计不是进行一般的理论讨论,而是要解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体制机制矛盾,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需求减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后有可能暴露的风险问题,解决收入差距拉大及其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顶层设计应从这些重大问题切入,列出若干个关键问题,拿出对策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顶层设计应抓住重大问题。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既然是顶层设计,就必须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重大问题出发,抓住现象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不回避、敢碰硬、求突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具有“顶层”的意义。有些问题属于日常的改革工作,属于短期问题,不具有全局意义上的“关键性”,对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不必列入顶层设计的内容。顶层设计主要是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抓长期以来导致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的核心问题,抓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纲举目张,为解决其他问题铺平道路。
顶层设计不应设思想框框。在改革开放30多年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不能就经济谈经济。特别是搞顶层设计,就应从国家稳定发展的顶层和最高利益出发,实事求是,不设思想框框,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顶层设计应有全球视野。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顶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密切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问题,是会影响世界投资、消费与贸易的问题。同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策略,也须考虑国际利益、国际博弈以及国际环境的可能变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风险增多。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中抓住主要的、重大的矛盾,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关于国企改革,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节中明确提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分析,中国正在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迈向体制化和机制化的改革路径,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规律性。这将有助于巩固改革既有的成果,使中国现代化范式的内涵更深、外延更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搞好顶层设计的关键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尊重人民群众对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
根据十八大报告,收入分配、征地、户籍等“难啃的硬骨头”依然存在。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曾告诫:“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 “中国下一步改革不仅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还会进一步强化‘顶层推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十八大报告的一句话里读出重要信息,“这句话让我对改革前景充满希望。” 这位长期关注、研究改革问题的专家强调,中国改革已至“深水区”,没有高层推动,难以攻坚克难。
战略性
企业的战略性创新决策往往是在更大范围的市场中考虑的,比如许多有气势的企业往往把市场定位在全方位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来考虑,而世界市场决定其有很大的盲目性,有较大的动荡性,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存在着更大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这就给战略决策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企业创新决策不以此为背景,那么企业的创新就只是局部的创新,不是战略性的创新,而如果企业没有周期性的有计划的创新决策,那就很难创造企业新的核心能力,就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上处于被动的局面,就会使企业的内部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的重要的创新,往往是影响整个企业发展前景的战略决策,因此其决策主要是由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来完成,而由于决策的重要性,决定了这类决策要有智囊团参加,同时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征求不同层次组织的意见,这就涉及决策的层次性中协调问题。时效性
由于一种新的市场需求总是首先表现为产品要求,因而,在创新初期,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产品创新,其次为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在该阶段,企业就会集中精力进行工艺创新。当生产有一定规模后,企业的创新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市场营销的创新上,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这些创新重点的不同时序上,还会伴随着必要的组织创新。
6.实用性
企业的创新需求必产生于当企业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创新将使企业适应新的环境,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而进步。创新是为了发展进步,只有真正能够促使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企业创新的关键[1]
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农业经济时代竞争的主要手段是圈地,谁占有土地,谁就是竞争的胜利者。工业经济时代竞争的主要手段是圈钱,谁占有更多的资本,谁就会享有市场的主动权。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主要手段是圈人,谁掌握能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人才队伍,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创新,直接目标是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选才、留才、用才,是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HRM)是一种管理员工关系的战略方法,它强调开发人的潜力对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通过结合各种员工政策、活动和实践获得这种优势。
面对信息化形势,现代企业所需人才要具有如下素质:
一是基本的管理知识,了解企业当前的管理重点和管理思路,能够对企业目前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是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基本常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符合发展潮流。
三是全面的业务知识,对企业内部的流程和制度全面掌握,并且了解业务开展过程。
四是良好的综合技能,包括团队合作、组织沟通、解决问题、演示汇报等技能。
企业创新的契机[4]
主要包括:
(一)意外的机遇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意外的偶然事件都可以成为现代企业创新的机会,重要的是人们是否善于抓住机会,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如三峡库区的一些企业利用搬迁的机遇,搞合资、转项目、上新产品等,使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
(二)生产或管理的技术变化
技术的变化可能带来生产方法、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和管理方法的变化。如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贸易方式带来的创新——电子商务。
(三)人口情况的变化
人口是市场的重要因素,它的变动既能为某些企业带来市场机会,也能使它们失去市场机会。如老年化社会的来临就可能给一些现代企业带来特殊的机遇。
(四)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迅速增长的经济背景可能给企业带来不断扩大的市场,而整个国民经济的萧条则可能降低企业产品需求者的购买能力。
(五)观念的转变文化
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可能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或劳动者对工作及其报酬的态度。如身体保健方面观念的变化为现代企业创新提供了许多机会。
(六)现实存在的不协调现象
如生产经营中的瓶颈,可能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因而始终困扰着企业的管理人员。这种卡壳环节,既可能是某种材料的质地不够理想,且始终找不到替代品,也可能是某种工艺加工方法的不完善,还可能是某种分配政策的不合理。
(七)实际工作提出的需要
这种需要往往提供现代企业创新机会,如某些现代企业原来环保不能达标,在客观情况的要求下,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等,可能就达标了。
企业创新的基本要素[5]
企业创新的实质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或扬弃,在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竞争优势。通过自我创新,破坏现有市场状态,构建一系列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整合为基于企业整体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过程由远见、资源和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或步骤构成(如图所示)。
第一,远见。企业的创新要么重新启动竞争优势循环,要么开辟新的“无人区”。但是创新的成功必须立足于合理的远见,并选择可行的突破口。远见其实就是发现和把握消费者需要而没有察觉的机会。为了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不能只是满足其当前的消费者,还应该争取未来的消费者。企业不仅应该考虑其当前的市场竞争,而且更应具有先见之明,预期未来的市场状态。合理的远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对既有市场和产品观念的摆脱;对价格与功能的突破;对产业常规的改变;对多个领域的整合;对其他产业的学习和参考;对消费者导向的超越。
第二,资源。在动态环境中,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企业要想在复杂、动荡环境中获取基于企业整体发展的持续
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顶层设计的主要特征
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 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
三是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顶层设计的主要原则[1]
顶层设计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一些突出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严重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因此,今天讲改革顶层设计不是进行一般的理论讨论,而是要解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体制机制矛盾,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需求减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后有可能暴露的风险问题,解决收入差距拉大及其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顶层设计应从这些重大问题切入,列出若干个关键问题,拿出对策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顶层设计应抓住重大问题。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既然是顶层设计,就必须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重大问题出发,抓住现象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不回避、敢碰硬、求突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具有“顶层”的意义。有些问题属于日常的改革工作,属于短期问题,不具有全局意义上的“关键性”,对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不必列入顶层设计的内容。顶层设计主要是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抓长期以来导致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的核心问题,抓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纲举目张,为解决其他问题铺平道路。
顶层设计不应设思想框框。在改革开放30多年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不能就经济谈经济。特别是搞顶层设计,就应从国家稳定发展的顶层和最高利益出发,实事求是,不设思想框框,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顶层设计应有全球视野。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顶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密切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问题,是会影响世界投资、消费与贸易的问题。同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策略,也须考虑国际利益、国际博弈以及国际环境的可能变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风险增多。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中抓住主要的、重大的矛盾,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关于国企改革,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节中明确提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分析,中国正在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迈向体制化和机制化的改革路径,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规律性。这将有助于巩固改革既有的成果,使中国现代化范式的内涵更深、外延更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搞好顶层设计的关键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尊重人民群众对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根据十八大报告,收入分配、征地、户籍等“难啃的硬骨头”依然存在。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曾告诫:“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 “中国下一步改革不仅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还会进一步强化‘顶层推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十八大报告的一句话里读出重要信息,“这句话让我对改革前景充满希望。” 这位长期关注、研究改革问题的专家强调,中国改革已至“深水区”,没有高层推动,难以攻坚克难。
国家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资料图片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成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作为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它还涵盖了管理、制度、战略等各方面的创新。企业创新不仅能为其发展提供动力,还能有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中国企业整体的创新水平不高,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喜欢模仿照搬。一方面,我国不少企业满足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简单模仿或者照抄照搬,进行技术含量低下的简单重复劳动,不对技术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造成企业专利意识薄弱,原创技术难以得到保护,减弱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企业投入资金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企业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而我国企业目前投入到研发方面的资金只占GDP总量的1.2%,相比于发达国家平均3%-5%的投入而言太少。资金投入不足必然会导致技术等方面的创新难产甚至不产,进而影响企业长期生存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当前我国人才构成不合理,企业极其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培养体制和企业招聘体制方面的不足,企业面临着创新人才的缺乏,没有人才,企业创新必然无法进行。
企业创新制度缺乏,内部管理落后。企业的创新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制度和管理问题。企业的创新需要有完善合理的制度来保护和支持。201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指出,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面临着产权不明晰,制度不完善和管理落后的问题。企业在缺乏现代管理制度的情况下,领导层的风格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当没有与创新相匹配的激励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等内部制度保障时,企业创新更容易受到领导风格影响。当领导风格趋于保守时,企业创新就会受限。
企业合作创新不足,忽视市场需求。创新最终能否创造经济价值是企业十分关注的,而这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当前,企业创新主要由企业自主独立完成,较少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沟通合作。这就容易造成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的创新时常并不是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盲目采用先进科技,不考虑消费者的接受度和需求度,也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此外,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及领导权问题,导致合作创新效率不高。推进企业创新的应对之策
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企业要学会吸收先进技术。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后,要善于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国家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企业也应当加强专利保护的意识,保护其成果不被剽窃抄袭,在发现侵权后善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扩大资金投入。创新人才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坚实后盾,企业可以从制度和培养两个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企业应适当提高创新人才的福利待遇,建立基于创新的激励制度,营造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同时,企业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此,企业可将每年销售收入中一定比例的资金固定作为技术研发创新的专项资金,并积极地与当地政府以及金融机构沟通,获得其税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创新制度。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归根结底,要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掌握自主创新所需的知识和管理经验,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企业创新制度体系,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高效的管理和制度安排,让创新事半功倍。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和组织流程,对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提供服务、改进工艺等各个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战略优势。同时,还应建立能够实现有效外部联系的可行规章,以促进创新的识别、资源的分配和方案的实施。这样一来,企业通过内部和外部业务的开展,就能推动创新活动的进行。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定位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过程中,要确立企业的领导地位,要以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为目的构建战略联盟。企业要依托高校实验室,设立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竞争,在全球技术转移中吸收创新资源,加快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的步伐。
增强政府推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创新的保障。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涵盖经济发展的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往往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管辖,因此要协调好创新体系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需要首先在相关政府部门间建立起良好的协作机制,为此,国家可通过设立联合办公机构促进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同时,应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评审和督察制度,开展行政指导,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理念培训,鼓励其参与知识产权贸易与国际合作。
第二篇:辩论赛初稿
1辩:今天很高兴在此与大家进行”在校大学创业是利大还是弊大”的探讨.我方观点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学籍的学生.创业,即创立
事业.和其他活动一样,创业始终是部分人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的发长道路.因此,我方认为此辩题应以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证明其创业活动利大
于弊,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于弊.并不代表着利益
最大化.例如苹果好吃,但并不说明苹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其次,我们来看看在校大学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学生已经接受过12年的基础教育,有相对完善的基础知识和人格.二,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学校园内资源整合的优势是
完全走入社会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特性,我将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来论证我方观点.第一, 从个人角度.首先:专业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充实自我的必由之路.将所有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意识不到不足之后的有的放矢的学习.二者结合起来恰 是练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资源整合的优势.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将学习各门专业的人有机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组 黄金搭档 ,更何况知识渊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对于他们的创业我们翘首以待!
即使创业失败了,丧失了金钱,花费了精力,受到了创伤!正所谓吃一x,长一智,他们从创业过
程,创业失败中所学的,将是他们受用终生啊!
第二,从国家层面上说,创业成功当然好,促进经济发展.即使失败了,也能给其它企业提供经
验 教训,不致重蹈覆辙,提高创业质量,这对国家经济不也是一种促进吗?
第三,最有竞争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不应在别人的民族大力创新进取的时候,悠然地坐在红木椅上闻着茶香.中华民族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努力,将推动了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发扬!
综上所述: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4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们要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表演,刚才我方辩手的发言,若非对方出手相救,恐怕早已离题万里了,真是让我方感激涕零啊。
刚才我们和对方辩友在大学生创业的利弊问题中探讨了这么久,对方辩友雄辩的口才、诚恳的风度确实非常感人,但是细细想来,这似乎并没有遮盖住他们立论上的某些偏误。
1.对方辩友强调,大学生创业会浪费精力耽误学习,那么请问:一个不能学会权衡而找到学习和创业二者完美结合点的人,又怎能处理现代社会各种复杂关系呢?对于聪明而勤奋的对方辩友摸索出一条促进学习的创业之路,应该不是难事吧?
2.对方辩友还强调,大学生创业失败会浪费社会资源,那么请问: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创业就一定会一帆风顺吗?如果把那时的惨败与以前在校期间的小小挫折相比,对方辩友认为孰大孰小呢?
3.究竟是什么原因关键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的成败?是精力吗?不是,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修养问题。就算退学也解决不了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就算是退学了去创业,和在校大学生创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下面我进一步总结我方观点:
1.我方所强调的创业利弊是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我方承认,对于还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而言,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的确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比如:资金和精力的缺乏,还有担负创业失败的风险等等。但是,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是一个利与弊的比较性命题,最终结果的成败以及创业业绩的大小与创业的利弊没有很多必然的联系,创业成功自然是喜事,可就算是失败也可以算是利大于弊,也是一种人生磨练啊。潇洒走一回,理论用于实践,认清自己的优劣势,为下一段充电学习定好方向何乐不为?(国家每年的创业大赛还有我们学校的挑战杯大赛难道仅仅是要看到同学们都实现了什么样的宏伟业绩吗?不是的。得奖的毕竟少数,)关键是参与其中,倡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有所用,在创业中发现自己学习的盲点和死角,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把学术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我们现在的大学缺的不就是把科研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吗?
2.大学生比一般人更有创业优势。大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和头脑来做好自我创业,而且现在国家也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把所学得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清华、北航有创业研究中心。竺可桢学院专门把各个系各方面品学兼优、活动能力很强的学生,组织到一个班,专门培养他们专业知识之外的创业能力。(由此可见,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都是给予了很高的宽容与优惠政策。)而且,即使创业失败,大学生也不必象社会中人那般狼狈,仍然可以风雨过后在课堂上继续读书学习以待将来放手再搏。因为毕竟他们年轻,不用过多地考虑功利的结果,也能够承担或者忍受失败。现在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既然我们有这个能力来做自己的老板,那为什么非要削尖脑袋去挤人才市场,而不在在校期间就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奏响华美的序曲呢?
3.大学生创业可以培养合作精神以及综合能力。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在校大学生创业并不是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创业,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这所人生大学中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更多的知识是在社会中学得的。常言道:商场如战场。而大学生本身在这种创业中得到的竞争意识、先机意识、挑战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还有那种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毅力和精神,难道不会使其收益终生吗?
4.大学生创业可以建立高知识团队,促进技术市场的良性竞争。来自新华网的报道,大学生创业的公司,80%以上的技术成果都是比较先进的。而正因为大学生这种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更有优势去实践自己的所学,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特点,不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话,不可能有人给他们投资,他们也不可能生存。现在的社会创业着重的是科技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大学生群体的高技术含量创业,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企业改良,形成整个市场重技术重知识的优良氛围。火一样的有着绚烂青春的大学生,给中国市场带来的不正是一场革命吗?
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就是人的进步,而人的进步就是人的发展。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中国社会向前飞速发展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身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有勇气、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随着中国迈入WTO的大门,随着外来文化一步步的改变我们的生活,随着社会机遇和挑战正进一步的加大,)我们完全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梦想。我们需要的不但是睿智的大脑和丰厚的课本知识,更需要的是宝贵的社会实践创业经验,我们需要行之、为之。最后,让我们记住阿基米德的名言吧:“给我扛杆和支点,我将撑起地球!”
综上所述,我方重申: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谢谢!
攻辩陈词: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2.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3.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矗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1)对方曲解辩题,还一笑而过。本次辩论的主体是正在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你对一个不吃雪梨的人说雪梨好不好吃纯属对牛弹琴,创业如是,我们要讨论的就是
社会应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这个新生事物的态度!
(2)对方割离了创业与学业,其实啊他们是统一的,是知与行,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创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指南说“创业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课堂”古
语格物致知也与此暗暗相符!所以根本不存在兼不兼得的问题!同时孟子曾说:鱼我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可见不可兼得是指水火不
融,两者只可选其一,而学业,学习绝非水火不融!
(3)对方辩友类比不当,说打工好,毕业后创业好就能否定在校大学生创业好
啊?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利大于弊,而不是最优化选择,比如说喝牛奶对人体是利大于
弊,至于是否最有利,最优化不是今天的讨论的范围!
(4)对方说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经验不够,那我就不明白了,那什么时候是
足呢?农民叔叔没有读过大学去创业是不是就该千刀万剐,比尔。盖兹错了,应该考
上博士才去创业呢?其实啊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已比一般人多些准备了,遇到机遇创业
也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终止,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社会也是最好的大学!
首先,创业有助于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我们要把白纸上的黑字变成自己的,不只要读读背背,还要把读过的背过的放到社会中去实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而我们具体的实践也将成为理论知识新鲜血液的来源。江主席的四个统一中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创业将赋予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新闻了。古时学而优则仕,今日是学而优则食,为了吃饭,我们必须尽早考虑就业的问题。作为人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极佳的知识构成固然重要,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不可少的,而且我们对工作经验的培养只可提前不可滞后。因为我想人才市场的用人单位会很好地以行动来诠释“择优录用”这四个字的。
再有,创业会让大学生早日认识社会。我们一直读书而不是读社会,且不论中小学校园的封闭性,就算如今开放的大学也只是半个社会而已。校园里人际关系的简单和书卷香的浪漫文饰了现实的残酷,以致天之骄子们一走出校园就被社会的复杂和现实吓一大跳而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反差,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社会,慢慢学会承受,不是一个很好的缓冲么?
最后,创业是减轻家庭负担的好途径。我们手心朝上,父母整日奔波。我们要减轻他们的负担,就从现在开始,赚一份自己的薪水,也许并不多,但对于父母和我们自己来说却会是一笔大的财富。在座的各位,你们认为呢?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是一条自我完善之路。学习与工作并进,也许会很忙碌。但四年后我们一定会是这样一个人:他知识过硬而富于变通,他理想远大而敢于直面人生,他稳重成熟而不失青春活力,那是何等的令人向往呢?
也许会有人说,工作会耽误学习,可是,一个不能学会权衡而找到二者完美结合点的人,又怎能处理现代社会各种复杂关系呢?对于聪明而勤奋的你摸索出一条促进学习的创业之路,应该不是难事吧?
基于以上种种,我方有理由再次大声说:大学生创于利大于弊。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利因素:
1、政策条件
国家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民营企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1999年底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生创业没有资金,允许以其技术成果和其他智力资本折股参与创业。”国内诸多省市也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欢迎出国留学生回国创业。
2、自身条件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注意积累实践经验他们积极投入课余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许多学生从中脱颖而出,学生创业随即达到高潮。
3、时代条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的资源,大学生是或将是主要的知识资本拥有者和营运者,虽然在创业时货币资本等有形资本不足,但是他们可以凭借知识资本来实现创业,因为,第一,现有政策允许知识资本折合成相当比例的有形资本,以股权占有形式参与投入,创办实业;第二,还可以通过吸引风险投资等途径募集创业资金;第三,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出现,为大学生自主创办小型知识型企业创造了条件。
对方辨友和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业无非是想说明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但是,在这些例子中,有几个是在校的大学生呢,大学生来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如果我们鼓励一个知识体系并不完善,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的学生直接走出社会接受一切的风吹雨打,于人于己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其实我方观点并不是反对大学生创业,而是不赞同大学生在校创业,如果一个学生把握人生中仅有四年的大学生生活,好好的学习专业技术,提高自己的精神内涵,这样他以后获得的财富远远多于想急于求成,一步登天的在校创业。
长春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卜睿创业做豆腐。当代女大学生版“豆腐西施”一出现,各方质疑声、叫好声纷至沓来,尚未正式毕业的卜睿一时成了“公众人物”。
大学生创业,是件好事,本应该充分肯定,但有一些人并不以为然。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养猪、养兔、卖肉、卖豆腐之类,更是反对有加。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大材小用,“既然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输出知识型、智力型生产力。”,否则就是浪费人才;二是既曰创业,就要高起点。
这两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整,也不客观。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是很理想的境界。但在现今就业形势严峻和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下,往往是很难实现的。你即使有知识、有智力,但招聘单位不需要,专业对口行业又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好改行创业。有人说得好:“找不到工作,卖豆腐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其实,养猪也好,卖豆腐也罢,只要能真正发挥人才的效用,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一个人如果才高八斗,却不思创业,“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做”,这才是真正的浪费人才。
从理论上讲,创业应该高起点。但创办事业谈何容易!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这是基本常识,更何况创业需要资金和才力。与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倒不如脚踏实地,从“低起点”开始,从基础做起,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积累经验,为将来创“大业”做好准备。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致赖少麒》)事实上,大凡成功的创业者一般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过程。养猪卖肉、磨浆卖豆腐,确实很累、很苦,但却能磨砺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才干,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有什么不好?
大学生中不乏人才,但不等于个个都是人才。上了大学,掌握了一些知识,不等于高人一等。大学生也是人,在无业可就的情况下,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实属正常。这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并不相悖。有人觉得大学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问题比较严重”,真不知何“严重”之有?少数大学生“用非所学”搞创业,既然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究竟有多大“问题”?假如有一天人人都不想去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人们的吃穿住等最终岂不成了大问题?
创业需要勇气,更要理智。不要把创业神秘化,更不要理想化。学用结合,对口创业固然很好,但倘一时不能如愿,还是坚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靠船下篙为好,这比无所事事,坐在家里吃闲饭好多了,总比那种“唱高调”、“说现成话”来得强。大学生创业需要公众支持,更要自己执著努力。但愿“做豆腐”之类的创业越来越多!反方辩词:
大学生创业自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但还需要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创业艰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少涉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创新精神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2.创业与学业的取舍尴尬
许多大学生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辍学。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社会实践匮乏,这些东西正是需要在大学阶段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和完善的。
3.技术成果不成熟,大学生创业缺少系统规划
大学生创业主要靠的是科技成果,只有具有市场潜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科研参与不够,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科研成果,即使少数有科研成果,有的成果不成熟或不具市场潜力;此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准备、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产品研发、团队协助、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往往准备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减轻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同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创造财富;其次,大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学校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人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第三,它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成长,克服自身缺陷,及早成熟起来,特别是对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利弊分析
上世纪末起国内著名高校开始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我国大学生创业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其中一些还获得了企业的投资,但创业的艰难使得许多学子的创业以失败告终,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各界都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对大学生创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各有各的看法。本文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
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不利因素: 1.创业教育相对滞后
虽然早在1999年国家就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相应的调整教学,仍停留在就业教育上面,创业教育的开展发展缓慢,导致学生对我国创业环境的不了解,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也没有带动学生的创业激情。
2.我国创业环境的不完善
据了解,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对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调查中仅排在23位,属于中下水平。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很多,包括资金支持、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3.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够
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的去政府部门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尤其是在创办传统行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才进行创业的;而一旦失败,常受到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
第三篇:经典辩论赛
有哪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可以推荐?
1.开山鼻祖,狮城舌战。(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可以说是开启了国内辩论赛的源头,决赛这一场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大陆参加比赛一路打到决赛,力克台湾大学夺得冠军。回来以后出了本书叫《狮城舌战》,一时洛阳纸贵。蒋昌建等四人也从此名留华语辩论史。
1993 国辩 台大vs复旦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1NDIxMjU2.html 2.大神的大神,林正疆(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你知道连续两届国辩最佳,辩论圈内大佬,拥有众多脑残粉的黄执中心中的辩论偶像是谁吗? 对,林正疆。
这个胖子,啊不,这位学长在95国辩的舞台上散发出闪耀的光芒。他的逻辑,他的语言,他的从容不迫。从现在看回19年前那一场比赛,我们记住的,只有林正疆而已。虽然在决赛憾负南京大学,但是不妨碍他与95国辩的决赛一起成为经典。
1995国际大专辩论会 知易行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zMDI2NjA=.html?from=y1.2-1-87.3.15-1.1-1-1-14 3.西交四剑,天下无双。(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如果有那么一支队伍能排进华语辩论史所有队伍的TOP10,不TOP5,那99年国辩的西安交大一定榜上有名。从98的蓝带杯开始(虽然当时不全是99的阵容),到99年国辩决赛。凭借着“铁立论,快思维,美意向”,西交四剑所向披靡,轻取国辩。樊登,郭宇宽,谭琦和路一鸣配合无间。每一场比赛都是好比赛,那就看看决赛吧。
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美是客观存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0ODUzODQ=.html?from=y1.2-1-87.3.14-1.1-1-1-13 4.华语辩论史上最精彩的比赛——金钱辩(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金钱辩,这个神奇词语好似具有魔力,迷倒千百辩手。我几乎都忘了加上“华语辩论史上最精彩的的比赛”这句话,因为不需要。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决不能算一场教科书式的技战术的比赛,它仍是一场经典的比赛。武大的蒋舸,袁丁,余磊,周玄毅。马来亚大学的陈勋亮,陈锦添,陈政鞃,胡渐彪。一边是“一年上北京,两年下南洋"的才俊,一边是马来西亚辩坛的精英。造就了这场华语辩论史上的永恒经典。这场比赛的另一重要性在于,它让大陆辩论队认识到,语言并不是辩论的一切,还有逻辑。
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是万恶之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yMDY3MTky.html 5.大剑宗成名战。(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
现在圈内论影响力,论脑残粉的影响力,莫过于国辩亚军,两届国辩最佳,黄执中。如果说马来亚大学01国辩夺冠让逻辑成为辩论的核心之一,那么以黄执中为代表的剑宗(台湾把打事实的叫气宗,把打价值的叫剑宗,这样子看起来比较有江湖气)从这一场比赛开始,到两届国辩,就是将价值之新风带入华语辩论的过程。而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便是黄执中的成名第一战。那句”人生历练嘛,历练嘛“从此成为圈内著名梗。
2003第2届海峡-复赛2-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大于弊(利)-世新大...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4ODYyOTk2.html?from=y1.2-1-87.3.4-2.1-1-1-3
今天先更到这里,明天继续。--------------继续的分割线-----------6.大马双姝V台湾剑宗(2003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
你以为下一场该到薇薇姐对黄少爷了?no,no,no~ 我要说的是肖慧敏对黄执中。这一场比赛虽然是墨尔本大学对世新大学,但是好在世上有个叫留学生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学生代表大马打比赛,或者如肖慧敏这样大马的学生代表澳洲打比赛。
作为华语辩论历史上TOP10的女辩手,大马双姝之一的肖慧敏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但是还是遗憾输给了阵容整齐又有黄少爷的世新,成为少爷粉丝心中的经验值。其实很多优秀的辩手又何尝不是因为更优秀的对手而泯然于茫茫众人中。剑宗成名战的对手西安交大,当时虽然没有西交四剑那么强大,但陈潇学长这样的好手也算是不坠威名,只是如今世人往往知历练不知陈潇罢了。
广告是否有利于大众消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yOTU1NjUy.html 7.仙人掌V大剑宗(200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古往今来第一女辩手,就影响力而言无人可出其右。何谓仙人掌? “仙人掌——多肉,有刺,不挪窝,深度宅,据说可食用,难吃不负责。” ——摘自马薇薇微博。关于马薇薇,我觉得于兮学长的介绍可谓贴切:
岭南名门出身,享誉华语辩坛,以风格辛辣著称。能力超卓,敢爱敢恨,口味颇重,嬉笑怒骂之间,强敌不撸也会灰飞烟灭。虽已为人妻,却犀利依然。华山群雌论剑,女侠堪为首选。
她嬉笑怒骂不畏人言,她两肋插刀义气当头,她就是她,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她的人格魅力在她辩论水平之前,已俘虏千万少男少女心了。一不留神变成了辩手介绍,这一场比赛虽说是薇薇姐和黄少爷挑大梁,但中山世新的辩手也都是数一数二。最后一分之差胜负出。有多少人想过,如果当初另一方赢了,03年之后的华语辩论圈,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
2003国际大专辩论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才成长 http:// 8.巅峰对决——方言辩(2005顺爽杯 湖北省电视辩论邀请赛)
想了很久,有些比赛我认为很好或者很有意义,比如02大王为代表的法大的比赛,05国辩电科的比赛。但是就影响力来说在圈内大部分人心中算不算经典,或是在辩手心中算不算经典?我不敢妄言。所以先发这一场方言辩。
这一场比赛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成名战,从此华中在湖北开山立柜。在湖北打省赛有多难?这有两个国辩冠军呐!同时,这一场比赛对于武汉大学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用武大贺捷的话说,他在校队的征程,始于一场失败,终于另一场失败。
05顺爽·华中师范大学VS武汉大学·方言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1MTAzMzMy.html 9.手把手教你破剑宗(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
黄少爷的结辩一直是不可解的,他设置情景,让你置身其中,即使是辩手,即使知道”丫是在忽悠我“,你还是会中招。他一生比赛几百场,按他自己话来说,只输过19场。03国辩的决赛算一场,但那一场乃是一分之差,而且虽败犹荣。而这一次——面对最老牌的劲旅,复旦大学。世新大学一如既往的受身,换切点,打价值。大剑宗一如既往的优雅地忽悠完人,坐下。
对面,黄翔站了起来。用4分钟的结辩告诉我们,唯有装x能破剑宗。
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总决赛 复旦vs世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xOTM0NzMy.html------------先更到这,有时间再来-----------喝了个酒回来发现就接近100赞了,还有微博上分享的(此时方知我绑定了微博),感动不已啊我去,为了避免后面点赞的都看不全此答案,那就再更一更,不过因为头有点晕,不排除明天醒了会大幅修改。10.逻辑之风(2005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
思考过后还是把这场比赛放进来了,好马要不要吃回头草。新加坡国立大学对电子科技大学。它不能算是最精彩的的比赛,电子科技大学用02以来的逻辑(这本是01国辩的矫正过往)打掉了05年很是强劲的新国立,而这只是电科三年以来穷究逻辑的冰山一角。它的经典之处在与,你可以从中一窥当年的以电科为代表的大陆辩论队为逻辑疯狂到什么程度。
2005国辩 好马要不要吃回头草
http:// 12.10年,华语辩论的巅峰(10全国大专辩论赛决赛)
10年之前的武大很惨,08年以来是武大的低谷,”煌煌武大,雄辩天下“的武大08年名校杯首轮告负。就在10年全辩(即国辩选拔赛)之前,武大还在天伦律师杯输给了法大(中国政法大学)。然而全国第一的辩论强校,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倒下?武大一直憋足劲,想进国辩,为01年武大四杰复仇。煌煌武大,它的底蕴不减,只等一次涅槃的机会。10年的法大可谓人才济济,陈典,肖磊,吴琼,哪一个,不是在帝都辩论圈,乃至全国辩论圈留下名号的明星辩手?法大的可贵正在于此,从02全辩开始,总能有一些天赋奇高的强大辩手,引领法大走向巅峰。
所以这两所学校在全辩决赛相遇,似乎不足为奇。我们好奇的,是谁能在决赛中以微弱的优势胜出而已。
2010全国大专辩论赛 大决赛 武汉大学VS中国政法大学免费科科通 http:// 13.十年卧薪尝胆,一朝越甲吞吴(10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决赛)
十年前那场金钱辩,是所有辩论人心中的永恒经典,也是武大辩手心中永远的遗憾。武大从来不缺青史留名的辩手,它只缺一个机会。
而马大呢?拥有现役第一女辩手兽王之王郑秋桦,符永健,蒋国兴无一不是在各大比赛中多次历练过的。
十年,好像是宿命,好像是轮回。彭飞宇不惜花费宝贵的立论时间来回顾十年前武大折戟的历史,大概原因也在此,再一次站上国辩的舞台,再一次对阵十年前的对手,这意义,对武大来说,太重要了。
10国辩大决赛-武汉大学VS马来亚大学-用人合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NjAzNTcy.html---------国辩整理差不多就这样了,接下来就是世辩,亚太的经典比赛,明天继续
第四篇:辩论赛
辩题揭晓后,“网评天下”燃起网战“狼烟”。CCTV.com网友先“辩”为快,针对推荐辩题“‘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还是晚辈?”,天下网友以分别以“热冰no.1”、“漫游世界”、“厅苛刻”等为主辩,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版主点题】先“辩”为快,9月4日辩题推荐:“‘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还是晚辈?”精彩在于唇枪舌剑,希望各位择“主”而辩,一抒己见、畅所欲言——但凭辩驳会高朋,不以胜败论英雄。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谁? 正方:主要责任在长辈
【热冰no.1】代沟,应该说,大家都有责任。但是,我认为,主要责任在长辈。因为,他们几乎总是认为自己经验无比,晚辈做的合乎逻辑,他们会认为不合乎常规;晚辈认为的合理,他们会认为不合乎经验,所以出现代沟!
对于我,并没有视长辈的都是陈词滥调,只是感觉好像坚持总是自己的对,这个方面,长辈并不比晚辈差!所以没有地二个人介入的情况下,公理好像只存在于长辈。
可能家长会说,他们也有他们的接受能力。但是,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孩子们的正确!我的父母在没有什么道理的时候,总是说,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信不信现在我也敢打你,所以,我认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告诉我,长辈永远是对的!
以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父母的形象是 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有什么事情就耐心的给我们好好地说,事实是,我们的大多数父母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什么时候长辈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什么时候他们能够和自己的孩子做在同一个凳子上谈话?理解不应该是有不平等的!
【天涯--芳草】并不是说长辈就比晚辈差,而是孩子有他的接受能力,家长的许多要求在孩子看来是无法接受的,如果再不能沟通,代沟也就出现了,主要责任还是在家长。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无法实现互相沟通,这主要还是家长的责任。
经验是很宝贵的,重要的是怎样能让孩子接受这些宝贵经验,从而对孩子有益,而要让孩子接受,就必须通过互相沟通来实现,如果家长不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进行沟通,代沟的主要责任自然也要由家长来承担了。平等的时刻也就是代沟消失的时刻。
【玻璃娃娃~.~】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的确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这不是他们犯错误的借口,社会在发展,世界在改变,他们的思想也应改变!什么叫成为专家学者型是不可能的,现在老年人读大学的事屡见不鲜。我的一个政治老师,他已年过60,但他的思想却是一个年轻人的思想,他愿意用变化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不愿意自己与时代脱节,他很受我们学生的欢迎!这才是长辈们的榜样!时代不同不能成为长辈犯错误的借口!晚辈为什么不愿接受教导呢?那是因为长辈教导无方,他们用他们以为正确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教导,甚至采取暴力方式,叫晚辈们如何接受呢?如果长辈的教导方式正确,晚辈会不接受吗?
【特务_007】我觉得在与长辈,因为未成年人接触社会比较少,和长辈闹矛盾见怪不怪,但是那些自诩为经验丰富的长辈,在和晚辈过不去,就太不应该了!
【付作义】由于时代的不同长辈不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他们只局限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评判现在的标准。我想等咱们老了也不会理解咱们的下一代的行为,因为咱们只局限于现在的标准。
【关心实事】产生代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长辈的教育问题,美国等国外的代沟问题就不是那么突出。
【红军后代】存在“代沟”家长负主要责任,首先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互解不够。其次是迈进的时代与社会观念的变化让两代人接受的不同影响,家庭内部没有很好调剂,思想存在差异,但没有必要形成代沟,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于否自有评论。
【注册昵称很难】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消除代沟的方法是长辈要与时俱进。
【我本善良99】 我的观点:出现代沟的主要(注意,是主要)责任是在长辈身上。我国的传统观念决定了一切。长辈为尊,旧的观念不愿放弃,新的观念接受较少。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而晚辈在接收新鲜事物上要比长辈快得多。最主要的是,长辈很少时间与晚辈进行真正的思想上的沟通。如果一件事是晚辈错了,那么晚辈可以很平常,很自然的向长辈认错。但同样的事是长辈错了,那么,长辈却很少有人能当着晚辈认错的。所为在长辈的眼里,心里。长辈是有尊严的。用他们的话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长辈的诸多类似的观点使得他们不能与晚辈交心。这样一来,长辈就不能真正的了解晚辈内心的思想,也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引导晚辈。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代沟。反方:主要责任在晚辈
【漫游世界】围绕“代沟”谈责任不能一概而论,之所以出现代沟,主要是因为两代之间缺少理解与沟通造成的,论责任是视具体事实而论。作为晚辈的也要从长辈的生活经历、思维习惯等方面来考虑同一个问题,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新见解,视长辈为陈词滥调,经验毕竟也是很宝贵的。
晚辈的过于自信而不愿接受长辈的教导,你说这是谁的责任,有晚辈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还不具备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就一味强调如何如何。
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建立一定的权威是必要的,没有权威的家长一定不是合格的家长,而有权威的家长却不一定是合格的家长。
【木目心戏】我完全赞同你的看法,不能一味把责任往长辈身上推。我想说一个昨天才发生的事,让大家来判断主要责任在谁,儿子要订婚了,母亲拿出省吃俭用的3万多元钱给儿子,并请人看好日子,各地风俗习惯不太相同难免不协调,可是儿子非但不领情,还责怪母亲多事,结果好事闹得不欢而散。
【anndy14】还不至于都怪长辈啊!想想祖孙辈的代沟很少是为什么呢?一般他们都由着小孩子!父辈很难由着孩子的所以才有代沟所以孩子的责任要大一些的!
【猫咪mm】今天来迟了,看了大家的意见,我觉得我比较赞同“漫游世界”的看法。小说两句:《墙,推倒了可以是桥——代沟问题之我见》:
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初中时写的一篇周记《墙,推倒了是桥》,说的正是当时自己与父母间难以兼容的思想差异,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代沟”。记得,当时语文老师在后头给我写了几句话,“我想,你很爱的你的妈妈„„”,其他很多话,我记不得了,惟独这句印象深刻,因为我一直以为自己的作文是充满了抱怨和困惑。>>阅读全文
【厅苛刻】我方观点:产生代沟的主要责任在晚辈!
“代沟”在如今这个社会无所不在,年轻人抱怨自己的长辈落后,而老年人又抱怨年轻人的疯狂。那么产生“代沟”责任究竟在谁呢,我方认为在年轻人。理由如下: 的确,老年人执著,沉稳、多疑,但不要忘了,青年人的善变、偏激、轻信!
如今的青件人越来越感到竞争就是一切,金钱万能,因而注重“个人事业”,根本谈不上什么信赖和依靠。
而老年人呢?在这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遗弃,他们晚年感到孤独、苦闷和恐慌、不安,但造成这种局面的却恰恰是年轻人。
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吹嘘民主,但他们的民主却可以用金钱购买,青年一代从小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自然而然产生金钱至上的心理,也许,很多人会把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归咎于老年一代,但如果老年人也存在这种想法的话,就根本不存在“代沟”了。事实上,老年人更注重亲情。
在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存在“代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不同,经历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观念,但形成这种局面究竟是老一辈的错还是青年一代的错呢?我方认为是后者,因为是后者,想把他们的思维定式,想把他们的观念强加给他们的上一辈。
众所周知,信赖一直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再看看的青年人,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信赖,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利用与被利用,这一点也是老一辈接受不了的。
老年人富于纵向思维,而青年人喜欢横向比较,这本来无可非议,但老年人的纵向思维没有去让青年人接受,青年人的却要老年人溶入他们当中。大家可能有些人喜欢上网、有些喜欢跳舞、有我喜欢追星、有的热衷于蹦迪,有的喜欢溜冰,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因为他们接受了年轻,他们认为这是年轻的应该做的。但再看看青年人,他们却执意要他们的上一辈接受他们的思维,这就是产生“代沟”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产生代沟的主要责任在晚辈。
【秋天的紫百合*】没办法,只能选择一个观点,我就支持你的观点吧!现在许多年轻人没有责任感、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根本没有想过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等等是造成代沟的主要原因!
【若竹非飞】从初为人子,初为晚辈时,我就知道两代人的隔阂是该是家庭矛盾的带名词。渐渐的长大了,明白代沟一词的含义。而我更深的理解是代沟是莫须有的,母子连心天经地义,没什么好说的!即使硬要说有,那肯定是晚辈的错。
首先,身为晚辈的自己没有更多的体谅长辈的辛劳,没有看清自己的各种富足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宜,一味强调与长辈之间(尤其是父母)有种的交流障碍。始终没有想过自己的问题殊不知自己的无知是代沟的祸源!
第二,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与儿女其实有着很多的不协调。处理这种不协调的事理因由儿女来办,毕竟父母的生活已经定固不能随着年轻人的想法来。毕竟父母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难道做儿女的连这些都不能做到吗?讨论:什么是“代沟”?它如何形成?
【漫游世界】作为家长,大多数不具有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晚辈提出某些要求大多是凭直觉判断是非,不会有严谨的推理和判断,对于晚辈来说自然显得生硬和说教,简言之就是不善说教,这与长辈所受教育程较低有直接关系。家长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这又有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要求家长具有专家学者型显然是不可能的,做晚辈的也要善解人意哟。
【天涯--芳草】也不能说长辈在和晚辈过不去,而是长辈和晚辈的经历和经验以及要求等不同,以至于对一些事出现看法不同。是不是代沟,要看二代人之间对问题的看法是不是长期不一致,而不能说一件事看法不一就说是代沟。
【玻璃娃娃~.~】代沟的产生是由于两代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差距,作为长辈,他们应该学会与时俱进,不应用他们那时的思想来对待我们晚辈现在的行为!的确不是所有的分歧都是代沟,但是你觉得祖辈能够理解偶像剧吗?他们大部分会觉得那是垃圾,正如我们觉得老电影过时一样,这不是祖孙喜好不同的差异,而是时代不同而产生代沟的体现!
【小马不恃MLH】我以为所谓代沟,即现代人(晚辈)与古代人(长辈)观念意识上的差异与分歧,出现原因在有的长辈拒绝新鲜事物,忆旧、守旧、颂古非今,对现代生活嗤之以鼻,若干年后,我们若成了长辈,很可能也成为新代沟的制造者。
【康辉3】我觉得是时事变迁,长辈的人生根基于长辈的历史,孩子的人生根基于孩子的历史,两者的内容不同,头脑中的认识就不同啦,这个问题不可能弥补,只能相互理解。
【秋野马】代沟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的,没有代沟是不正常的表现,因为时代和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代沟的存在有它的必然性。
【天涯--芳草】正因为出现代沟,主要是因为两代之间缺少理解与沟通造成的,这就要看为什么不能沟通。
【木目心戏】正是因为晚辈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或者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而不须要长辈的过问,无形之中造成缺少沟通,才会导致“代沟”的出现。
【山海城】代沟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代沟不仅是代与代之间的观念意识差异,更是年龄段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太快,30岁与20,甚至30岁与25岁的人对于社会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说3岁一代沟也不无道理。
【曾谨慎】可能不一定要“辩”吧?代沟的形成在于文化的差异。大家都要辨出一个结论来,自然有这种现象出现了,我们不得不说,这种代沟在于一种文化的差异,至少我们的长辈还是比较封建保守的。
我们的长辈与他(她)们长辈之间的代沟现象就不是那么明显,而且越往上越不明显。原因就在于那些人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而我们这代人相信了马克思主义后,相信了科学之后,代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举例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赶潮流,在我们长辈那儿就会不可理解,更不可思议,具体的就不说了。再说一个现象: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由于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于是长辈的一些行为在我们来看就有问题了,而且没有三纲五常的压制,就不可避免地与长辈发生一些口角。还有就是生死观的问题,可能长辈对于我们动不动就死呀活的一些相关话题都比较反感,还有什么车祸呀,火灾呀,地震呀„„,我们现代学生可能当作一种知识和逃生的技巧来学习,练习,而这些话题就是很难与长辈沟通。
所以我说,这种责任不能归结于谁,我们应该面对这种现实,就应该正视它,将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而相信这种代沟,在以后不久的日子里,这种代沟现象逐步变得不明显,因为人们的代沟现象终将在文化差异上逐步缩小。应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文化的飞速发展,而相信以后的后来者也会对这种文化有所接受,所以我们说这种代沟现象只是暂时的,或许也是一种封建的残余于现代文明交替的一种产物,所以我们有应该把它归结与谁的责任,但尊敬长辈和长辈的观点,还应该是我们这代人应该信奉的,至少这样可以使这种代沟现象得到一些缓解。理解万岁
【〖☆☆☆少帅〗】长辈要不断学习,接收新鲜事物,接收新观念,晚辈要学会理解长辈,毕竟他们的那个年代和只是水平有限,长辈的话晚辈要分析理解不要一味顶撞,等到不惑之年就会明白长辈的很多道理是有用的。
【秋天的菠菜18】我认为:造成代沟的原因是两代人之间在处理问题上没能彼此去想对方的感受,可能都是善意的事情,但因为没能设身处地就会产生代沟。
【乐信】积极一点!代够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单纯的说是谁的责任未免有些武断。我认为最好是没有代沟,如果有了代沟,就应该积极地去弥补。我是一个晚辈,同时又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当我和父母出现代沟时,我会多半认为是自己的错。因为我看到过父母辛勤劳动的背影和他们累弯的腰,我相信他们的任何举动都是为我着想,之所以出现代沟,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现代的或者说是个性的思想相抵触,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也许代沟产生的机会就小多了。也许个人的经历不同,看法也就有所差异。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免有些偏颇。不过我希望天下所有的代沟全部消失,所有的家庭都能幸福美满!
(版主莱蒙湖整理)
第五篇:辩论赛
一、辩论赛流程 立论阶段
(一)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驳立论阶段
(三)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四)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质辩环节
(五)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六)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七)正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八)反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自由辩论
(九)自由辩论
总结陈词
(十)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十一)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二、赛制具体说明:
(一)立论阶段:
由正方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的阐述己方的立场。
(二)驳立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言由双方的二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 的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
(三)质辩环节:
这个阶段是,由双方的三辩来完成这个环节,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观点和本方的立场设计三个问题,由一方的三辩起来提问对方的一辩,二辩,四辩各一个问题,要求被问方必须回答,不能闪躲,提问方的时间每个问题不可超过十五秒,回答方三个问题的回答累计时间是一分三十秒,双方的三辩交替提问,由正方开始,在质辩的环节中,要求双方的语言规范和仪态庄重,表述清晰。在质辩结束后,由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质辩小节,时间一分半,由正方开始。
(四)自由辩论阶段:
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双方都拥有四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
(五)结辩阶段:
针对对方的观点和己方的立场出发,总结本方的观点,阐述最后的立场
家风、校风、家风,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邓小平同志就是因为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风,才有了这么伟大的人格魅力。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但学校的风气又依靠于广大的在校学生,学风是校风的重要体现。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风建设也不可丢弃。一个好的学风单靠一两个同学是很难建立起来的,需要一个集体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学生一起努力来共同建设的。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学风的重要条件。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既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又是学校里的一份子,在家庭中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在学校里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浓厚的学术氛围而努力,使我们沉浸在健康向上的校风中。
一、背景介绍
‘家风是什么’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栏目。伴随着记者的一个个采
访镜头,一个个活灵活现、形式各异的大众人物,栩栩如生的向央视记者纷纷述说、纷纷吐槽自己各自的独特家风。这个系列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二、家风概念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相关评论
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期间搞了一次关于“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的调查。公众普遍感觉很有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他(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凡事要有“风”和“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如果长幼无序,吊儿郎当,任意随便,既不守国法,又不重道德,甚至人际关系很紧张,怄气打架,家庭暴力,不一而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正常维持。家风问题有两个要点: 一是风要正,要有档次;
二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红灯记》里的唱词,包含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的关系。我们分析成功人士的经验之道——比如自立、拼搏、刻苦,比如仁义、助人、涵养: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环境中寻求到基本来源、基本点。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当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朱子治家格言》还涉及了家与国的关系:“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比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说到“家风”问题,有一点值得强调:道德与法律这样两条杠杠到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遵守。
家庭关系中通常涉及的是道德问题,比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谦虚礼让,设身处地,善解人意,甘愿吃亏,等等,注重道德自律的家庭成员,才能够在家庭中享有威信,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当然家庭关系中也有法律问题,比如个人隐私,财产继承等等,这样的问题完全依靠道德自律往往就解决不周全,而且弄不好还会“显失公平”,于是就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财产的婚前公证,家人(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借贷必须有书面的字据,等等。这看起来有失人情之常,实质才是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相互尊重,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发展,许多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拆二代”。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看问题,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对祖宗、父母的“天然继承”。正因为“财富和幸福来得太过容易”,这些年轻人最容易堕入骄奢淫逸,无所作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最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年轻人们就很可能成为类似旧时代的“纨绔子弟”和“恶少”类人物。
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家风”、“家规”的现实和长久意义之一。
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严格自律,讲原则,重正气,他(她)在单位里、社会上也必然能够表现良好;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没规没矩,无法无天,无情无义,耍奸使坏,损人利己,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也不把法律规矩放在眼里,比如在家庭财产问题上,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人,甚至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信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视“吃父母”、“啃老”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当涉及赡养父母、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成员,则就是另外一付恶劣的态度——“拔一毛而不为”。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不免成为家庭的孽子,社会的败类。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青少年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就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其作用举足重轻。可是我们痛心地看到:近些年来一个又一个被揭露出来的贪污腐败分子、“裸官”之类,以及那些尚未被揭露出来的有这样那样经济犯罪问题的干部人等——他们往往都是各自家庭的主要成员,那么他们的这些危险表现,只能说明这样家庭的“家风”教育一定成问题!这些人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违反党纪国法而身败名裂,而且必然祸及他们的家庭成员,请问:当他们罪责加身,锒铛入狱,何以面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妻儿老小?如何侈谈对自己的下一辈去进行“家风”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风、家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且事关党风和社会风气,是时代的事情、国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