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4 23:5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

第一篇:浅谈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

浅谈当前我国腐败的成因及应对对策

提要:腐败是权力的腐化,其实质为权力的变质和异化。它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当前我国腐败的成因主要有: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旧体制固有的弊端给腐败的产生保留了土壤;新旧体制转轨过程必然伴随的消极作用;法制建设不健全,缺乏完备的监督机制等。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治理方略: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提倡和建立道德自律、政治责任感,强化廉政意识。

关键词:腐败

成因 预防 对策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

腐败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权力异化的结果,这是由权力的性质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腐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重负。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是历史上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产物。在所有制社会,权力是剥削阶级用来剥夺劳动人民财富的手段。尤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做官和发财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给予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即做官者以种种物质利益,并赋予他们利用政治权力谋取私人经济利益的特权,这种封建糟粕是今天的腐败思想得以产生的历史渊源。

2、初始形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形态相交汇,是产生腐败现象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制和管理机制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空隙和漏洞,客观上给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以可乘之机。这样一些有钱无权的经营者与有权无钱的政府官员之间,就容易发生权钱交易,成了产生腐败现象的温床。

3、政府官员经不起腐败思想的侵蚀和金钱物质的引诱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观原因。改革开放敞开国门接受外国现代科学和文明的八面来风,同时有污浊之气带入。在这种情况下,党的机关和企业单位的某些公职人员由于本人素质不高,受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和侵蚀,使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在金钱和物质引诱面前失去了抑制能力。而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与政治存在不合理方面,又为这些不坚定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就使得少数公职人员当官做老爷和以权谋私的欲望恶性膨胀起来,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大搞权钱交易,为了私欲不惜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4、法制不健全,缺乏完备的监督机制。现有的制衡机制是靠命令、政治教育和不完善的纪检监察制度进行制约,刚性不足,柔性有余。当前的制衡机制为什么逐渐减小了威力呢?这是个值得大家都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带来的复杂多变的环境,加上轻视思想作风建设,个别人蜕变变质,用人不当,裙带关系,以钱买官、买权的腐败现象,使个别品质恶劣的人混进公职人员的队伍,制衡部门的工作无所适从,有些问题难辨是非,势必畏首畏尾,不敢主动行使职权,对违反乱纪者查处不严。“摸着石头过河”,旧的制衡机制不健全,新的制衡机制又没建立健全,出现了空门和缝隙,如何堵住漏洞还在探索中,制衡部门的干部素质不高,知识缺乏,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式,致使对腐败分子查处打击不够,或无力查实难以实施惩处。如此,就难以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衡。

三、对腐败的“标本兼治”

腐败活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腐化作用,且具有极强的繁殖力、传染性、牵制性。因此,治理腐败不仅要注重治标,从制度层面上去遏制腐败现象,更要从道德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等方面去清除腐败得以滋生的土壤,彻底根除腐败之本,做到“标本兼治”。

首先,深化改革。尽快完成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使经济活动市场化,尽力削弱或消除权力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做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确立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恰当位置,配置合理的政府职能,为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服务。

其次,完善监督体制。“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因此,强化监督机制是反腐败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手段。监督机制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二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其主要内容是完善新闻舆论的监督,强调公众参与。将公众对国家权力行使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揭发权利落到实处。三是政府活动应该公开。政府活动的公开是政府权力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前提,包括政府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必须制定各种反腐败的法律,建立和完善立体的、多方位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不给有贪欲者留有模糊、疏漏等可趁之机。如公务员法、监察法、党政关系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程序法、关于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刑法中关于惩治腐败的法律制度等等。其次,注重执法。要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树立法律权威,严禁以党纪、政纪抵充法律制裁。再次,鉴于腐败风行的严峻形势,应加大惩罚力度,使腐败者望而生畏,收支相抵不合算。严刑峻法用当其时,往往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四,道德自律和政治责任感的建立。任何良好的制度都必须依赖于人去执行,人的素质高低是关键。仅仅依靠外部制约机制去抑制腐败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加强道德制约,依靠道德和正义的力量,根据政府官员的行为和实际利益,通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监督,以达到制约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的目的。道德制约手段主要有:一是通过新闻媒介等舆论作用对腐败行为形成强大压力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是培养政府官员的廉洁意识,自觉形成腐败可耻、廉洁光荣的道德意识。同时,由道德修养的加强进而建立政府官员自觉自愿的政治责任感。这是法制建设和实现法治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条件之一。

总之,对腐败现象的蔓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根源,并对症下药,不仅治标,健全各项制度,更要治本,提高民众民主意识,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可以相信,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彻底根治的。不久的将来,清正廉明、风气纯正必将成为我们社会风气的主流。

第二篇: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__县国税局

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消极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遏制的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反腐败形势仍很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职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把惩治腐败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对新形势下产生腐败的成因进行再透析,并进一步探究反腐败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权力腐败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贪污受贿,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公开索贿,非法攫取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四是少数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五是有的地区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凡此种种,虽发生在个别地区和部门或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现象是政治系统的痼疾,它的形成与蔓延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并动摇一部分党员的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

(二)设权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有些是党政交叉任职,削弱了党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二是因人设职,权力设置过多过滥,用人失当也就造成了设权失当。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对于关系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往往少数人说了算或个人说了算。

(三)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很健全,监督乏力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表现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好人主义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所以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你不告,我不动;告了也不一定管用”。且不说有的案子很难查清楚,就算查了个,作了严肃处理,这种处理也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行政行为不规范,是造成权力腐败的温床。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繁,环节过多,自由栽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为一些权力部门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掌管人、财、物和证照发放、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如工程建筑、金融证券、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具有特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干部人事工作部门等。

三、遏制权力腐败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目前,在立法制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阻挠,权力主体这种对权力监督的破坏,

第三篇: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__县国税局

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消极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遏制的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反腐败形势仍很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职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把惩治腐败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对新形势下产生腐败的成因进行再透析,并进一步探究反腐败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权力腐败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贪污受贿,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公开索贿,非法攫取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四是少数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五是有的地区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凡此种种,虽发生在个别地区和部门或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现象是政治系统的痼疾,它的形成与蔓延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并动摇一部分党员的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

(二)设权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有些是党政交叉任职,削弱了党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二是因人设职,权力设置过多过滥,用人失当也就造成了设权失当。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对于关系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往往少数人说了算或个人说了算。

(三)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很健全,监督乏力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表现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好人主义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所以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你不告,我不动;告了也不一定管用”。且不说有的案子很难查清楚,就算查了个,作了严肃处理,这种处理也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行政行为不规范,是造成权力腐败的温床。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繁,环节过多,自由栽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为一些权力部门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掌管人、财、物和证照发放、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如工程建筑、金融证券、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具有特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干部人事工作部门等。

三、遏制权力腐败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目前,在立法制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阻挠,权力主体这种对权力监督的破坏,其

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规范,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监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

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

(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任何人都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监督,这才是合理的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由于主要领导掌握了决策权,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方法,使监督沿着个人意志方向实施,掌权者掌握了决策权也就掌握了内部监督权,掌权者不仅可以让监督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使得监督者慑于自己的权威不敢进行监督,实际上脱离了监督的控制。权力的过分集中极易导致对权力的滥用,是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二是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三是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制约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例如,有的领导本身就是违法乱纪者,他们不仅不让纪检监察机关插手,而且设置重重障碍。光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监察,有些问题,或一些具体性实质问题很难抓住,因为这种远距离的监督,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隔层次较多,彼此很少接触,导致监督者耳目闭塞,信息不灵。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慨,坚持不懈地同权力腐败作斗争。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地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所说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才能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五)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权力腐败是古今中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它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期内无法消除而等闲视之,否则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因权力腐败而亡国丢权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遏制权力腐败的警示。

《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第四篇: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__县国税局

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消极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遏制的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反腐败形势仍很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职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把惩治腐败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对新形势下产生腐败的成因进行再透析,并进一步探究反腐败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权力腐败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贪污受贿,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公开索贿,非法攫取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四是少数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五是有的地区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凡此种种,虽发生在个别地区和部门或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现象是政治系统的痼疾,它的形成与蔓延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并动摇一部分党员的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

(二)设权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在具体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有些是党政交叉任职,削弱了党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二是因人设职,权力设置过多过滥,用人失当也就造成了设权失当。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对于关系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往往少数人说了算或个人说了算。

(三)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很健全,监督乏力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表现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好人主义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所以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你不告,我不动;告了也不一定管用”。且不说有的案子很难查清楚,就算查了个,作了严肃处理,这种处理也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行政行为不规范,是造成权力腐败的温床。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繁,环节过多,自由栽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为一些权力部门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掌管人、财、物和证照发放、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如工程建筑、金融证券、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具有特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干部人事部门等。

三、遏制权力腐败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目前,在立法制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阻挠,权力主体这种对权力监督的破坏,

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规范,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监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

(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任何人都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监督,这才是合理的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由于主要领导掌握了决策权,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方法,使监督沿着个人意志方向实施,掌权者掌握了决策权也就掌握了内部监督权,掌权者不仅可以让监督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使得监督者慑于自己的权威不敢进行监督,实际上脱离了监督的控制。权力的过分集中极易导致对权力的滥用,是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二是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三是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制约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例如,有的领导本身就是违法乱纪者,他们不仅不让纪检监察机关插手,而且设置重重障碍。光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监察,有些问题,或一些具体性实质问题很难抓住,因为这种远距离的监督,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隔层次较多,彼此很少接触,导致监督者耳目闭塞,信息不灵。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慨,坚持不懈地同权力腐败作斗争。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地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所说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才能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五)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权力腐败是古今中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它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期内无法消除而等闲视之,否则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因权力腐败而亡国丢权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遏制权力腐败的警示。

《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d8

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规范,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监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

(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任何人都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监督,这才是合理的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由于主要领导掌握了决策权,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方法,使监督沿着个人意志方向实施,掌权者掌握了决策权也就掌握了内部监督权,掌权者不仅可以让监督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使得监督者慑于自己的权威不敢进行监督,实际上脱离了监督的控制。权力的过分集中极易导致对权力的滥用,是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二是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三是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制约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例如,有的领导本身就是违法乱纪者,他们不仅不让纪检监察机关插手,而且设置重重障碍。光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监察,有些问题,或一些具体性实质问题很难抓住,因为这种远距离的监督,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隔层次较多,彼此很少接触,导致监督者耳目闭塞,信息不灵。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慨,坚持不懈地同权力腐败作斗争。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

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地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所说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才能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五)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权力腐败是古今中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它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期内无法消除而等闲视之,否则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因权力腐败而亡国丢权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遏制权力腐败的警示。

《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第2页)。Dd8

第五篇:朝鲜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中国对策

朝鲜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中国对策

一、朝核问题因何而起

朝鲜核问题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间谍卫星发现朝鲜平壤以北约90公里处宁边的核研发基地有些异动,怀疑朝鲜正在秘密研制核武器,便以朝鲜已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为名要求核查。对此,朝鲜方面坚决拒绝。于是,1993年前后形成第一次朝核危机。据报道,当时美国政府已制定了一项对朝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计划,但由于韩国坚决反对而未曾实施。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赴朝同当时的朝领导人金日成会晤,朝核问题暂告缓解。不料这年7月8日金日成突然去世,计划中的朝韩峰会告吹,但这年10月美朝还是在日内瓦达成了一项框架协议,规定朝鲜放弃其核计划,美国负责筹款为之建设两座采用轻水反应堆的电站,电站运转前美国将向朝提供用作燃料的重油。这样,第一次朝核危机宣告化解。

但是朝美框架协议执行情况并不好。原计划2003年完工的电站工程至今仅仅完成约24%。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情报部门宣称发现了朝鲜的秘密核计划,并称已掌握了近年来朝鲜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核技术和设备采购的证据。2002年10月3日,美国派出特使凯利赴朝鲜追究朝鲜“违约”责任。双方会谈时,朝方代表起初否认,但第二天新任主谈径直承认朝鲜业已恢复核计划,并称如果美国答应双方签订和平条约等4项条件,朝鲜就准备放弃核计划。但美国方面认为这是“讹诈”,并确定了其对朝基本政策:不谈判,不做交易,同时准备对朝施压,迫使朝鲜首先放弃核计划,“回到协议上”,然后再谈其他。双方互不让步,第二次朝核危机形成。

2002年10月16日,美国公布朝鲜“违约”秘密恢复核计划后,即同韩国和日本协调步伐对朝施压。11月14日,美国主导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决定自12月起中断向朝提供重油。朝鲜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12月12日,朝鲜宣布由于美方中断供油,朝鲜决定解除对核计划的冻结,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12月22日,朝宣布撕掉核封条,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视设备,随后驱逐其监控人员。

在今年4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中、朝、美3方北京会谈中,朝鲜代表以非正式的方式,但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告诉美国代表凯利:朝鲜已经制造出若干枚原子弹,“你们打算怎么办”?此后,朝鲜于5月22日宣布退出1992年它与韩国签署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6月18日朝鲜政府正式宣布朝鲜已拥有核武器。在此期间,美、日、韩多次协调政策,宣布“决不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朝美双方都表现出决不退让的决心,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

二、朝核问题向何处去

国际舆论对朝鲜研制核武器的理由主要有如下看法:

一是“打牌说”。这种解释认为朝鲜不是真的想拥有核武器,朝实际上也不具有这种能力。朝公布核计划,甚至宣布拥有核武器,只是佯攻,用以阻遏美国的威胁。

二是“筹码说”。这种观点认为,朝鲜搞核计划,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同美国做交易,用以换取美国的让步。

三是综合动因说。这种观点认为,朝鲜发展核计划有多种目的和目标。在推进这一计划过程中,可以此为筹码与美谈判,做交易,这是“过程目标”,而“最终目标”则是拥有核武器,以提高阻遏美方攻击能力。同时,核武器的研制还具有鼓舞朝鲜国内人民斗志,提高领袖威信,增加民众凝聚力,显示把发展军事放在优先地位的“先军政治”的正确性等多重使命。

在美国方面,在确认朝鲜业已秘密恢复核计划之后,美国虽然表示在朝核问题上“不谈判、不做交易”,但它还是做好了谈与打的两手准备。不过,它把谈的前提条件和目标定为朝首先放弃核计划。今年4月北京3方会谈时朝鲜正式宣布它已拥有核武器以后,美国明显地调整了其对朝政策,其基本倾向是更加强硬。

首先,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工作重心,从与朝谈判转向动员国际社会孤立朝鲜。因此,美国利用国际社会普遍主张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一立场,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力争组成反核统一战线。5月中旬,美国总统布什邀韩国总统访美,5月下旬,邀日本首相小泉赴美会晤,6月初借参加圣彼得堡庆典之机会晤俄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朝核问题是这些外交会晤中的重要议题。此外,布什还促使八国集团会议和亚太安全会议等通过了有关反对朝鲜有核内容的决议。自从4月20日澳大利亚查获朝鲜商船走私50公斤毒品以后,美、澳、日等国纷纷指责朝鲜长期从事贩毒和走私、制造假钞等“不法活动”,并开始分别对朝采取措施。

其次,美国开始认真考虑对朝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并已制订了空袭方案。5月11日,《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防部已着手制订用精确制导导弹打击朝鲜领导中枢的方案,该方案同伊拉克战争开始时针对萨达姆的“斩首行动”类似。5月20日,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通过决议取消业已遵守10年的一条禁令,准许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据行家称,这种低当量核武器实际上是专门对付诸如伊拉克、朝鲜那种地下深层建筑物的。

美国目前已提出进行中、美、朝、韩、日5国参加的5方会谈方案,以“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但是,朝鲜认为5方会谈将形成对其不利态势,为反击日本制裁朝鲜,朝提出排除日本,举行4方会谈。美国认为,为维护美、日、韩3国同盟,必须要日本参加,而且,万一达成某种协议,还需要日本出钱呢。

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努力。4月下旬,中方邀请朝鲜和美国来华进行北京会谈。外交部副部长王毅表示,朝鲜半岛核问题有着复杂的背景,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和各方的不懈努力,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继续显示诚意,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朝鲜半岛核问题纳入和平解决的轨道作出努力。

7月中旬,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一行先后访问朝鲜和美国,分别同朝美双方就朝核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与此同时,历时4天的朝鲜和韩国第11次部长级会谈7月12日结束。双方首席代表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表示将通过适当的对话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洛修科夫7月17日发表谈话说,俄正采取措施以防朝鲜半岛发生冲突。关于朝鲜和韩国7月17日发生交火事件,洛修科夫说,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朝韩分界线局势的紧张,这再次证明朝鲜半岛局势在继续恶化,应通过谈判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势。>>总之,当前朝鲜核问题武力解决和谈判解决的可能性都在增加,朝鲜核问题僵局短时间内难以打破。

三、中国的对策

对待目前朝鲜的事,中国宜以静制动,不出牌,根据情况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对策。金正日怎么闹腾,都不会闹出多大的名堂,不予理会。中国要有信心:没有中国的参与,朝鲜的核问题不会妥善的解决。真想解决的问题的国家,最后一定会邀请中国出面。朝鲜单凭自己的能力,能搞出核武器来吗?我看在近十年内,是搞不出来的,因为朝鲜缺乏搞原子弹所需的,最起码的人、财、力。最基本的核武器是原子弹,即铀弹或者是钚弹,原理倒是简单,从互联网上都能找到制造原子弹的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大了。别的国家怎么搞原子弹的不清楚,就比照着中国当年搞原子弹的情况,推算一下朝鲜搞原子弹的可行性。

世界上的国家凡是能搞出搞原子弹的,都离不开人。当年中国搞原子弹的时候,集中了几个世界级的一流人才:邓稼先,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其中有的科学家国防价值据说抵上几个(装甲)师。现阶段的朝鲜,就没听说过有世界级的科学家,特别是核物理学家。现在的朝鲜,比当年中国的国力还差,当年中国为了搞原子弹,陈毅元帅都说过要当掉裤子搞原子弹的狠话。搞原子弹需要的钱是用亿来计的,就是一个爆轰实验,也要花掉上千万人民币,这笔钱朝鲜跟本拿不出来。当年苏联专家撤退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重型机床,这是工业基础的基础,由此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铀分离提纯厂,这是生产武器级核装炸药的第一步。我还比较相信这条消息:苏联当年还留下一颗原子弹模型,搞工程的人都知道,有没有个东西参照着,设计起来是大不一样的,照猫画虎可是比闭门造车容易得多。从公开的消息上看,目前朝鲜统统没有这些条件。至于那些不公开的消息,大家只能只能自已去推断了,数一下在美国的各国留学生,有几个是朝鲜人,就可以推出朝鲜在人才方面的不足。科学是最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怎么说,我也看不出朝鲜能在这十年内搞出核武器。

为什么朝鲜在核问题上越闹越厉害?我想主要是闹给美国人看的:’你断我的能源之路,我就给你搞些麻烦’。这一招说穿了就是相信能哭的孩子有奶吃,为什么要闹给美国人看呢?是小金想给美国人施压,以提高自己在美国人心中的份里。从骨子里小金就想绕开中国,而与美国人直接打交道。只要美国人真接与小金打交道,就增加了小金对中国打交道的法码,从而小金就占了主动。这些年来,金家受中国的窝馕气实在是太多了。从中国人的观点出发,小金有点忘恩负义,但如果我们能从朝鲜人观点与利益出发,就能较好的理解朝鲜对中国的恩恩怨怨了。人心都差不多,当年苏联援助咱们多少东西!就说东北吧,三大动力厂,长春一汽,连原子弹都给了一个模型。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后来不是还债了吗?其实不对,还债绝大部分是还当年的军火钱。苏联一撤专家,中国人民心中,老大哥一下子就变成了苏修,不共戴天了。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小金肯定对中国愤愤不平,只是没公开撕破脸罢了。

国际上公认,朝鲜是一个问题多多的国家,但说句公道话,在处理朝鲜问题上,邓公时代,与江核心时代,都很失算,这里就说两件事。当年,邓公与南韩建交,连个招呼都不跟老金打一声,老金还是从公开媒体上知道的中国与南韩建交的事情,就等于老邓当着大伙的面打老金的耳光。当时就把老金气得背过气,到医院急救才缓过来,由此做下病根,不久老金辞世。九八年之后,朝鲜一场大旱,饿死人无数,中国官方那点援助,跟本救不了几条人命,倒是民间的粮食交易真的救了不少人命,但朝鲜也是国力大伤,粮贬子只管挣钱,哪管活命?没钱,拿金条找!就这场旱灾,朝鲜的黄金流失多少,怕是小金也统计不出来,发财的都是中国人粮食贬子,其中就包括扬斌。至于最近中国对待朝鲜的难民、小金钦点的新义州杨特首的事情,小金心里的感受就不用多说了吧?

虽然当年中国为金家保住了半壁江山,但任何重要的事情,即使不是人为的故意忘却,也会被时间冲刷成淡淡的记忆。如今的中国,已不是当年的中国,对小金而言,中国也许是家仇国恨的代名词,而美国,也不似当年的不共戴天,在小金看来,也许是一根救命稻草呢由于地缘的关系,朝鲜一时不会与中国撕破脸,越南与中国撕破脸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金家父子也看到了。最重要的,在生死关头,真正能为朝鲜站出来的,也只有中国,这与中朝关系无关,完全是地缘因素决定的。所以,不管小金怎么闹,都无法摆脱中国的控制阴影。中国不怕小金在那闹,没有中国在背后撑腰,小金那是瞎闹,相当于武侠小说中,中国不出掌导入真气,朝鲜就徒有架子,没有功力。

北朝鲜,对美国而言是一块可取可弃之地,因为美国已经驻军于日本、南朝鲜,在东北亚有立足点,朝鲜只要别发神经主动对南韩出击,美国也懒得理小金,世界上比朝鲜更闹心的事多着呢;对中国而言,北朝鲜则是大门,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至关重要。美国动了朝鲜,大家就没有战略缓冲地了。目前,恐怖主义才是美国实实在在的危胁,搞掂萨达姆大叔才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北朝鲜在核问题上的所有举动,给美国造成的是声誉与脸面上的难堪:即然都是邪恶国家,美国有本事就动一动我朝鲜?美国坚持要对伊拉克动武的口实就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我朝鲜已经有了,有本事你打过来吧。美国没精力腾出手来,给小金一巴掌,也没有心理准备真与朝鲜开战。小金大概也是看到了这点,才敢如此恶心美国一回。很可能最终美国会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还能够与小金说两句话,真假的与朝鲜还有点外交关系的,世界上就那么几家,中国还算是其中的一家。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对美国一直处于弱势状态,甚至有些取悦献媚美国,但中国是唯一的一个在战场上让美国难堪的国家,而且其中的一个战场就是在朝鲜。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美国不可能绕过中国,原因无它,还是中国地缘因素决定的:让中、美两国到中东,或者是太来洋上单打独斗,中国肯定不是美国的对手;但如果中、美两国在靠近中国的陆地上,说白了,就是朝鲜这个地方较量较量,中国未必会输!至于中、美两家较量过火,互相攻击对方本土,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也许大家都来不及讲这个故事,就都成了地下工作者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俄罗斯这几年国力虚弱,美国又落井下石,九九年潇洒的揍了南斯拉夫一顿,相当于抽了俄罗斯一个耳光;今年美国又退出七二年与苏联签定的反导条约,狠狠地给了俄罗斯一掏心拳;北约最近正张罗着邀请波罗地海五国加入北约,不蒂是再给俄罗斯一记扫堂腿。所以,凡是出点能让美国难堪的事,俄罗斯都会偷着乐。俄罗斯巴不得小金把事儿闹大,给美国下不来台才好呢,如果朝鲜这事能让中、美两国闹个脸红脖子粗的,普京这哥们睡觉都会乐得抱着伏特加喝呢。普京现在的心里,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热闹的就怕事闹的不大。不给俄罗斯足够的好处,俄罗斯是不会出面的,等待事情的发展。别看俄罗斯发表谈话:要尽一切努力解决朝鲜半岛的核危机。尽一切努力的潜台词就是什么也不努力,如果俄罗斯真的想出面,不用这个努力,那个努力,断了朝鲜的核燃料棒来源,不就釜底抽薪了吗?大家都清楚,凭朝鲜的力量,是搞不出核电厂的,朝鲜的核电厂、核技术,俄罗斯怎么也摆脱不了干系的。中国不用担心俄罗斯会插手平息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俄罗斯插手,只会想着怎么将这事儿弄大。

最着急的应该是南韩,朝鲜这么一搞,许多南韩人认为金大中阳光政策已经失败了。还好,最近卢武玄当选下届总统说明南韩人还没有对阳光政策失去信心。南韩人看来是不希望小金将事情闹大,美国大兵撞死南韩学生,搞得南韩人反美声浪一波再起,如果小金将自己刻意弄成一付反美的形象,赢得一片南韩人心,南韩政府那才叫被动呢。所以,才有了卢武玄呼吁中、美、俄、日、欧联手解决朝鲜问题。而卢武玄就任总统后,访问美国的重要行程一定是解决朝鲜的核问题。现在韩、美关系因为美国大兵的事正搞得两家都很闹心,谁都不想在朝鲜半岛上再添不确实因素。中国可以静观韩国的举动,在不损失中国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助韩国一臂之力,给卢武玄好处,在卢武玄任期内,加强中、韩两国合作,对中国的经济有好处,加强与南韩的合作,同时也可以给小金点颜色看看---不听哥哥的话,哥哥也懒得理你。日本的想法最让人搞不清楚,可能日本会找到借口,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是中国及亚州国家不想看到的事情。中国要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日本的动向上,如果日本借朝鲜这事想搞点事情,要坚决给予揭露。从历史与现实上看,朝鲜对日本的恨,远比对中国的恨要大得多。如果小金搞成了核武器,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就是日本,所以,日本朝鲜搞火箭,核武器之事一向反应很敏感。

欧盟对朝鲜这件事儿,无所谓,欧盟是真正的观众,不说也罢。说穿了,朝鲜也就是想闹一闹,最后一个闹剧收场,对朝鲜来说,这几年小金搞闹剧就没停过,再搞一部大家也见怪不怪了;美国可能找个台阶,换个方式给朝鲜点援助,两家关系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进展,对中国是件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朝鲜人民吃饱了,到中国的“朝鲜难民“就少了,中国也不想总背着这个包袱;卢武玄如果能利用好这个机会,继续打金大中留下的“阳光政策“的牌,会为自己在国内、国际上增加不少分数,当年金大中就是凭“阳光政策“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对话,和解毕竟是世界的主潮流;日本最好别吱声,不然会惹一身臊。

中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私下里可以与其它国家通通气,现阶段不出招。在联合国中,中国有否决权,在朝鲜问题上,任何对中国不利的决议,中国都要行使否决权。中国与朝鲜一江之隔,伸一个手指头,就比美国、欧盟打一拳效果要大。朝鲜与美国,关系好起来,对中国没损失,没什么不好。小金永远是个白眼狼,喂不出来,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美国的附庸;朝鲜是中国的邻居,中国没办法,有时东西不给不行,给多了中国也太累。所以,美国给朝鲜的援助越多,中国才越高兴,应该想办法主美国替中国多背一会儿朝鲜这个包袱。朝鲜与美国,关系坏起来,两家顶牛顶够了,想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找中国。不过,中国要注意:朝鲜与美国关系坏起来,要有个底线,就是两家顶牛可以,别真打,如果真打起来,中国就难办了。

下载浅谈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医疗纠纷主要变现为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机构信任度减低,对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不满意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投诉 索赔 上访诉讼甚至暴力冲突等 外部原因 2......

    腐败产生的原因及根治办法--论文

    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前苏联模式。建国以来,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行政体制对我国医治战争创伤、粉碎反动残余势力的颠覆破坏活动......

    当前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什么叫腐败? 腐败是违法与犯罪的总称,是渎职与谋私的结合,是作为与不作为的双向,是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行为的......

    中国腐败原因及防治措施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措施主题班会总结 学 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机制3班 姓 名:乔珍楼 学 号:20120607336 2012年12月06日 前言: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

    当前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腐败原因及对策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双学位)专业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行政伦理研究》课程结业论文题目:当前我国国家机关人员腐败原因及对策 学院:机电工程 专业:测......

    浅议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浅议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历史性课题。从近年来出现的......

    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共5篇)

    摘 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这样企业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得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生......

    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5篇]

    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背景自从我国政府1998年取消了福利化的住房分配体制实施政策性住宅和商品住宅之后,商品房的比例逐渐增大。这十几年,房地产业以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