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反腐倡廉理论文章)

时间:2019-05-13 12: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反腐倡廉理论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反腐倡廉理论文章)》。

第一篇:关于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反腐倡廉理论文章)

“庆祝建国60周年”党风建设

和反腐倡廉理论研讨论文

关于基层领导干部

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

华聚能源公司鲍店矿电厂张鲁生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普通职工群众接触、直接服务于基层职工群众,直接决定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过程中是否走样,因此,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分析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研究预防腐败的对策,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此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基层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是“软指标”,没有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缺乏具体办法和有效措施,基本上放任不管;有的则认为基层组织权力小,抓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会出大问题,不会影响大局;少数干部综合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学习,工

1作常常搞“公私兼顾”,权钱交易,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

2.政治素质不高。放松了自身的政治学习,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原则认识不足或认识不端正,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反腐败斗争时紧时松、“一手软”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对腐败打击不力。致使部分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些领导干部在职务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步形成了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少数人思想滑坡,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竟而不择手段弄权捞钱。

3.制度监督体系不完善。一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基层行都是相对独立的一级机构,基层行领导常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对其监督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个别基层行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个人说了算,民主集体制受到破坏,内部的监督部门不敢监督,上级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二是职能监督不到位。对单位领导的监督个别流于形式,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三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员工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告官,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一些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肆意妄为、有恃无恐地进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

4.监督机制作用乏力。监督的作用在于及时地发现和

解决“苗头”问题,“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如果经常性的监督到位、措施得力,不仅可以减少上级的调查工作量,而且可有效防止不廉洁行为发生。基层监督机关存在一种“上级太远、同级太弱,下级太难”的现象,使监督作用很乏力,另外就是基层单位分布点多、线长,所管干部人多量大,容易出现上级管得着、但不一定看得见,本单位看得见、但管不着的现象,实际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点”。

二、防治基层领导干部腐败的对策建议

一要狠抓政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前。一方面要强化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性质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警示教育,切实加强学习法纪条规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另一方面要紧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发展形势,突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理论创新,提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思想认识。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工作中,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各种思想教育,切实做到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要全面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

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讲话精神,在工作中,要在基层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上级部署的工作落实下去;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党和国家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堵漏建制,防微杜渐。第一,必须认真落实中纪委制定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对权力,对党掌握和行使权力的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和规范各种办事程序,加强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和其它相关职能部门的相互支持、配合、监督和制约。一方面要将监督的重心和关口前移,立足于教育防范,采取谈话、诫勉、打招呼、亮黄牌等方式,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执纪,加大对违法乱纪领导干部的惩治力度,并要运用案例教育,以案说纪,不断增强惩处腐败的震慑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第二,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基层行领导班子要真正担负起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加强领导,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职责,党政领导班子正职要负总责,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部门要各负其责,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基层行要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根本制度,巩固和完善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和配套制度建设工作平台,狠抓责任落实,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了该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篇:浅议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浅议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历史性课题。从近年来出现的部分领导干部腐败原因看,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是主观因素所致。他们从人民信赖的公仆退变为腐败分子,成了人民的敌人,给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笔者试图对领导干部腐败原因的分析,研究拒腐防变的对策措施,并告诫领导干部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

一、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

(一)、一些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忘记了党的宗旨,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他们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再次深刻说明,不讲学习,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二)、目无党纪国法,不受监督制约,是一些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堕落的重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导致腐败。最近党中央查处的陈良宇等案件再一次警示人们,在我们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任何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党规党法。对那些严重践踏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恶劣行径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决不姑息迁就。

(三)、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认识不足、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的温床。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行为,而腐败行为又使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对一些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一是送礼金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奢华、吃喝玩乐问题,三是与工程老板过于亲密问题。领导干部中的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纠正,其影响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正之风必然会带坏风气,一些干部在不良风气的长久污染下,丧失了是非鉴别力,不但不抵制,还认为这是“时尚”。因此,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着力提高同各种违反规定、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制度约束,真正做到违纪必查,违法必究。

(四)、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不到位,是“一把手”轻而易举就能腐败的主要原因。对“一把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我们看到,很多重特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都是单位的“一把手”,这说明在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上,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同级监督机关难以监督,上级监督机关又无法监督。一个地区和部门,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清正廉洁的班长,至关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防领导干部腐败的对策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清醒的头脑,加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性原则,不为亲情友情所动。真正做到强化自律意识,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自己,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抓学习,提高拒腐防变的防线。许多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等到被立案审查,被绳之以法,被关进牢狱,一个个才如梦初醒,痛哭流涕,懊悔自己平时不注意学习,怪罪自己放松了思想改造,其实这里有许多讲的是假话。究其原因,根本还是一个学风问题。被金钱腐蚀了灵魂的他们,只相信金钱和权力,根本不相信组织、不相信什么教育,长期放松学习,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素质低下,因而就不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容易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就很难避免被腐朽思想侵蚀,中箭落马。因此,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让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同时,要系统学习党内的有关纪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做了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抓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根本着眼点,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要完善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坚持教育为先的方针,充分利用党课教育、廉政文化教育活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活动等,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观念,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纪律作风、道德法治、科学文化等教育,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效能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保证领导干部在改革前列,树立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要在工作中有所作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要做到爱岗敬业,工作上有特色、有成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全力促使经济社会发展。

(三)、抓制度,用制度有效遏制权力的腐败。党风廉政应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通过一系列制度,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规范。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和领域,必须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强化科学管理,强化民主决策,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的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真正实现按制度行政、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理的有效机制。

(四)、抓监督,规范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规范从政行为意识,增强廉洁行政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公务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事调动、选拔干部、资金运行、工程招标等方面,勇于接受纪检机关和社会的监督。要构建“不敢腐败”和“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做到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制度监督与法律监督、公开监督与隐蔽监督相结合,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保证权力行使公平、公正、公开,做到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五)、抓预防,做到警钟长鸣。要注意防微杜渐,千里长堤,往往溃于一蚁之穴。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表明,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是偶然发生的,他们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放松到滑坡再到崩溃的这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腐朽思想对一些手中有权的领导干部侵蚀更多,更直接,更广泛,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党的肌体的侵蚀无孔不入,相当严重。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坚持从我做起。既要廉洁自律,做好表率,又要大胆工作,敢抓敢管,认真负责,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把事业、权力、矛盾“三个中心”统一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总之,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新时期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重要前提,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改革开放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为管好干部、爱护干部,每个领导干部都能自觉用党的纪律规范和约束自己,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三篇: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__县国税局

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消极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遏制的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反腐败形势仍很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职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把惩治腐败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对新形势下产生腐败的成因进行再透析,并进一步探究反腐败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权力腐败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贪污受贿,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公开索贿,非法攫取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四是少数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五是有的地区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凡此种种,虽发生在个别地区和部门或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现象是政治系统的痼疾,它的形成与蔓延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并动摇一部分党员的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

(二)设权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有些是党政交叉任职,削弱了党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二是因人设职,权力设置过多过滥,用人失当也就造成了设权失当。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对于关系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往往少数人说了算或个人说了算。

(三)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很健全,监督乏力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表现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好人主义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所以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你不告,我不动;告了也不一定管用”。且不说有的案子很难查清楚,就算查了个,作了严肃处理,这种处理也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行政行为不规范,是造成权力腐败的温床。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繁,环节过多,自由栽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为一些权力部门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掌管人、财、物和证照发放、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如工程建筑、金融证券、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具有特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干部人事工作部门等。

三、遏制权力腐败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目前,在立法制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阻挠,权力主体这种对权力监督的破坏,

第四篇: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__县国税局

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消极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遏制的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反腐败形势仍很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职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把惩治腐败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对新形势下产生腐败的成因进行再透析,并进一步探究反腐败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权力腐败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贪污受贿,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公开索贿,非法攫取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四是少数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五是有的地区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凡此种种,虽发生在个别地区和部门或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现象是政治系统的痼疾,它的形成与蔓延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并动摇一部分党员的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

(二)设权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有些是党政交叉任职,削弱了党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二是因人设职,权力设置过多过滥,用人失当也就造成了设权失当。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对于关系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往往少数人说了算或个人说了算。

(三)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很健全,监督乏力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表现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好人主义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所以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你不告,我不动;告了也不一定管用”。且不说有的案子很难查清楚,就算查了个,作了严肃处理,这种处理也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行政行为不规范,是造成权力腐败的温床。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繁,环节过多,自由栽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为一些权力部门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掌管人、财、物和证照发放、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如工程建筑、金融证券、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具有特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干部人事工作部门等。

三、遏制权力腐败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目前,在立法制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阻挠,权力主体这种对权力监督的破坏,其

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规范,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监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

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

(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任何人都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监督,这才是合理的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由于主要领导掌握了决策权,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方法,使监督沿着个人意志方向实施,掌权者掌握了决策权也就掌握了内部监督权,掌权者不仅可以让监督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使得监督者慑于自己的权威不敢进行监督,实际上脱离了监督的控制。权力的过分集中极易导致对权力的滥用,是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二是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三是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制约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例如,有的领导本身就是违法乱纪者,他们不仅不让纪检监察机关插手,而且设置重重障碍。光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监察,有些问题,或一些具体性实质问题很难抓住,因为这种远距离的监督,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隔层次较多,彼此很少接触,导致监督者耳目闭塞,信息不灵。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慨,坚持不懈地同权力腐败作斗争。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地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所说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才能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五)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权力腐败是古今中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它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期内无法消除而等闲视之,否则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因权力腐败而亡国丢权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遏制权力腐败的警示。

《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第五篇: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__县国税局

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消极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遏制的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级阶段,反腐败形势仍很严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职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把惩治腐败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对新形势下产生腐败的成因进行再透析,并进一步探究反腐败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权力腐败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员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贪污受贿,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公开索贿,非法攫取经济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为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三是个别领导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四是少数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五是有的地区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凡此种种,虽发生在个别地区和部门或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权力腐败现象是政治系统的痼疾,它的形成与蔓延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主观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体制交替,分配不合理,是滋生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体制的某些做法还在起作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很容易受到权力的左右,给权钱交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并动摇一部分党员的信念,致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金钱至上”的误区。

(二)设权失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在具体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有些是党政交叉任职,削弱了党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二是因人设职,权力设置过多过滥,用人失当也就造成了设权失当。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对于关系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往往少数人说了算或个人说了算。

(三)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很健全,监督乏力是造成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太远。“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二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太难。表现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三是同级对同级的监督太软。好人主义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所以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四是法纪监督太晚。现在执纪执法多是一种事后监督。“你不告,我不动;告了也不一定管用”。且不说有的案子很难查清楚,就算查了个,作了严肃处理,这种处理也只能起到警示作用。

(四)行政行为不规范,是造成权力腐败的温床。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繁,环节过多,自由栽量权过大,政策透明度低,为一些权力部门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掌管人、财、物和证照发放、项目审批等部门容易滋生权力腐败现象。如工程建筑、金融证券、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具有特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组织干部人事部门等。

三、遏制权力腐败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一)权力监督法制化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制约机制。目前,在立法制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阻挠,权力主体这种对权力监督的破坏,

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规范,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监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

(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任何人都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监督,这才是合理的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由于主要领导掌握了决策权,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方法,使监督沿着个人意志方向实施,掌权者掌握了决策权也就掌握了内部监督权,掌权者不仅可以让监督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使得监督者慑于自己的权威不敢进行监督,实际上脱离了监督的控制。权力的过分集中极易导致对权力的滥用,是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二是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三是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制约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例如,有的领导本身就是违法乱纪者,他们不仅不让纪检监察机关插手,而且设置重重障碍。光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监察,有些问题,或一些具体性实质问题很难抓住,因为这种远距离的监督,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隔层次较多,彼此很少接触,导致监督者耳目闭塞,信息不灵。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慨,坚持不懈地同权力腐败作斗争。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地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所说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才能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五)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权力腐败是古今中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它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期内无法消除而等闲视之,否则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因权力腐败而亡国丢权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遏制权力腐败的警示。

《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d8

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规范,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监督。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监督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扩展监督机关的权限,明确无论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的接受监督。

(二)完善适度分解权力的制衡机制

任何人都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监督,这才是合理的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由于主要领导掌握了决策权,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方法,使监督沿着个人意志方向实施,掌权者掌握了决策权也就掌握了内部监督权,掌权者不仅可以让监督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使得监督者慑于自己的权威不敢进行监督,实际上脱离了监督的控制。权力的过分集中极易导致对权力的滥用,是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权力进行分割和制约是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不影响主要领导正确行使其领导权的前提下,根据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将主要领导拥有的过分集中的权力适当分散,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由分工领导组织实施。二是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三是公开行政程序,对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标、人事调配、收入分配等行政事项在实施前公布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并且将实施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分权,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防止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纪检监察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

纪检监察制度是权力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说,专门机构的监督制约是克服权力腐败现象的组织保障。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实际上是以地方领导为主,这无异于形成被监察者领导监察者进行监察的局面,使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大打折扣。例如,有的领导本身就是违法乱纪者,他们不仅不让纪检监察机关插手,而且设置重重障碍。光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监察,有些问题,或一些具体性实质问题很难抓住,因为这种远距离的监督,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隔层次较多,彼此很少接触,导致监督者耳目闭塞,信息不灵。根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应改变管理体制的双轨制,纪检监察机关宜实行垂直领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干扰,从而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效地开展。同时,也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思想作风过硬,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慨,坚持不懈地同权力腐败作斗争。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政府公务及其人员的行为实施监察和督促,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

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从报纸批评的效果看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时比有形的监督更具有威慑力。自下而上,随时曝光,无须受命,不畏权势,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一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监督。因为腐败行为世人深恶痛绝,只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监督,对腐败的制约才能形成巨大的威力。二是导致腐败者下台。腐败者的职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丑行公诸于世,就很难再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即使有后台,有人保,其官运也在劫难逃。三地督促各类官员洁身自好,媒体曝光,会使官员威信扫地、臭名远扬,绝大多数官员对此会不寒而粟。而且新闻媒体的触角异常敏锐、广泛,许多难为执法部门所知的丑闻,却大多逃不过新闻记者的眼睛,而且,他们不留情面,一般不会发生有关部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此,应尽快出台等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给新闻者更多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新闻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才会使舆论监督避免过多的人治色彩影响,避免那些变了质的、有权势的领导给舆论进行不必要的干涉,才能使舆论监督真正发挥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所说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功能,才能有效地补充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不足,才能使舆论监督更有效,更广泛地开展。

(五)强化对用人权的监督

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权力腐败是古今中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它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短时期内无法消除而等闲视之,否则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因权力腐败而亡国丢权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遏制权力腐败的警示。

《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新形势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第2页)。Dd8

下载关于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反腐倡廉理论文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基层领导干部产生腐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反腐倡廉理论文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