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度教文化对种姓制度的影响(最终版)
种姓制度是世界文明史上一种具有奇特性质的等级制度,它覆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民族等因素,但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印度教文化对其的影响,及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因此而遭受的苦难。
印度教有两大教义构成了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根据这些教义建立了一套关于区分超越现世﹑超越有限历史的永恒正义的理论,将种姓制度建立在既玄秘不实而又似乎“无懈可击”的神﹑哲学基础之上。第一个是洁净和污秽观念。印度教认为世界森罗万象的背后有一个终极的存在,“梵”,世界皆为这个终极存在所幻化并最终复归于梵。但万事万物同梵的距离是不同的,复归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印度教趋于把世界看成一个有差别的长长的序列,人类社会只是这个长序列中的一段。人生来就有差别。这种观念用于人类社会,便成为种姓划分的重要依据。社会中职业划分出洁净与不净,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划分出洁净与不净。“污秽”被看成是可以传染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而传染。于是产生了种姓隔离﹑内婚制等。第二个是业报和轮回思想。宇宙万物皆为梵自我展现的结果,且梵对现实世界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力。于是,这种超自然的存在对人们有了一种永恒的恐怖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意味着现实中人们的地位﹑财富﹑权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受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制约预先安排好的。人的灵魂永恒不灭,但灵魂总要从一个躯壳转到另一个躯壳。灵魂的这种不断转世就是轮回,而轮回的推动力是“业力”。“业力”是人的行动,包括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全部活动。业有善恶,善恶导致不同的果报。业报轮回思想就这样让人们相信,现实中的不平等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永恒的平等,而且,正是这种现世的不平等,在维护着永恒平等的正义。于是,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相信了对此世命运的怨恨和反抗只会加重自己的恶业,使来世更悲惨。“业报﹑轮回思想就像一副强有力的粘着剂,把各种姓永久的固定下来。它又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个人牢牢地束缚于种姓的桩柱上。它要求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阶位而不得谮越。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人对改变自己现实地位的任何世俗努力,从而也阻止了对种姓制度的彻底批判和改造。”(引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章第67页)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活动,而文化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印度教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影响正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印度教自产生时候起,逐渐在这片土地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想上扎根,最终产生了独特的种姓制度。下面笔者引用一段对话,1965年,印度社会福利部组成了一个表列种姓的不可接触制﹑经济和教育发展委员会,对印度各邦进行不可接触制度的调查。调查者问一个不可接触者“你知道你为什么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吗?”。答“不知道,先生。一定是由于我的祖先犯了什么罪,或者由于我的前生做了什么恶。”问“那么,你怎样改变不可接触制呢?”。答“神创造了它,只有神才能改变它。”。问“你知道,在我们的圣典中,没有一处关于不可接触制的记载。不是神创造了它。”。答“神可能没有创造它,但至少,神希望我们存在。”。笔者认为那位不可接触者的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也可代表一般的不可接触者。即使在遭受了西方思想冲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近现代,种姓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衰落,比如现代工业发展,破坏了旧的以种姓为基础的分工体制,种姓对职业的限制逐渐松弛;贾吉曼尼制度衰落,种姓关系随之松弛;种姓日渐失去其传统的政治和司法职能;种姓实践和种姓意识弱化等,但种姓制度对人的影响仍未减弱。且先不谈受教育水平低下的低种姓的不可接触者,而说印度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如何保护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及少数派的利益的问题上也未能逃脱这个制度的束缚。所以,当甘地在1931年英﹑印第二次圆桌会议上劝说他的人民“先赶走英国人再说”时,他彻底 地孤立了。以甘地为代表的许多印度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看到了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性,但并不认为是 一制度本身 的罪恶。他们想在不铲除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一种“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理想制度。然而,不平等之于种姓制度,犹如辣之于辣椒一样,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就更不可能明白他们所处的不平等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能坚守对种姓意识的不怀疑,在一个处处受限的牢笼里“冲撞”种姓制度。
文化对人的影响更重要的体现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印度教文化包裹下的种姓制度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刃,把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无情的阻挡在“平等”的大门前,任凭那群被“莫须有”的谎言蒙蔽的可怜虫苦苦挣扎,然后无知地接受所谓现实的安排。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也对他们的低贱的地位感到不满,但他们这样愤恨的情绪却没有走上正轨,而是被根深蒂固的无形的力量引入了歧途,并为此坚信不移,乐此不疲。他们声称自己属于或曾今属于某一高种姓,只因偶然的机会,他们丧失了高种姓地位。企图提高种姓地位的集团,不仅在口头上宣称自己属于某一个高种姓往往也采取和高种姓一样的宗教信仰和模仿高种姓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活有严格的要求。这个过程被称为“梵化”,贯穿于印度的整个历史,今天仍在继续。“梵化一般伴随着种姓向上的流动,不过,与种姓相联系的社会流动。只能引起种姓地位的改变,而不能导致结构性的变化。一个种姓地位升高了,其他种姓的地位相对降低了,种姓制度本身并不发生变化。”。(引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八章第279页)。这个无形的力量还表现在它在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中造成的种种隔阂和排斥,不利于人们团结。为此。印度历史上出现的多起旨在废除种姓制度的斗 争,但都失败了。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贱民”出身的深受种姓歧视和迫害的安培德卡尔领导的“新佛教运动”。他激烈批判种姓制度和印度教,曾当着万人之众烧掉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并带领几十万贱民皈依佛教,以达到他们和印度教彻底决裂的目的,但结果仍未对种姓制度产生多大的触动。安培德卡尔领导的信佛教运动也没有超出种姓制度的范畴,并且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马哈尔贱民中,种姓观念 也未能“彻底根除”,他们内部划分为许多相互排斥的集团,没有形成目标一致的力量。
那么,在印度教社会实现其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种姓未来的命运如何?印度教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又该如何从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心中消除?笔者认为消除种姓意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有着“欲灭一国,先破其文化”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即印度教文化对种姓制度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美国文化人类学者费兰西斯指出:“印度的种姓表现了印度教徒生活方式固有的﹑根本的冲突。种姓是基于‘万物皆一’这样一个理论命题。这个命题把许多自我封闭的种姓壁围视作整体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再生而得以重生的个人则被视为连接壁围与壁围的桥梁。所以,种姓主义并非一种在将来可以修正的缺陷。它表现了一种永远无法解决的冲突。”。从本质上说,现存的种姓制度已成为一种根植于印度教信仰的等级制度,它同印度教追求解脱﹑业报轮回等思想﹑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度教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种姓制度的存在的文化基础,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废除种姓意识,就等于废除印度教,也等于废除印度教徒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尽管种姓制度及其诸种价值观不太可能被彻底废除,但它们也不可能拥有万事不变的价值。笔者认为它们的命运不是被“彻底废除”,而是被整合。所谓文化整合,它是一个社会人类学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发生接触和冲撞时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概括说来,它就是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朝着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向做出调整。包括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价值观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内容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结构的需要;对新的或外来的价值观理论或生活模式内在化。比如圣雄甘地和维维卡南达在许多方面都重新解释了印度教教义,以使他们的改革主张符合广大印度教徒的习惯和文化心理。他们认为种姓制度有弊端,且这种弊端阻碍着印度教社会的进步,但都认为消灭种姓是困难的,故都提出引进现代社会的“平等主义”价值观来净化种姓。未来的印度教社会,种姓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在经过整合之后它仍将成为未来印度社会的一部分。M.缪勒对印度的种姓曾做过预言“种姓在印度是废除不了的。废除种姓的尝试是过去政治上进行的最危险的行动之一。作为一种宗教组织,种姓将灭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将存在下去并或得发展。”。(Max Muller,Chips from a Genman Worhshop,VolumeⅠ,New York:Charles Seribner and Company,1869,p.353.转引自Kolenda,Caste in Contemporary India,p1.)
文化的生命不是一个看的见的产生﹑发展最后衰败的过程,而是在悄然中让人们沉醉其中。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又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特性。当印度教文化如毒蛇般噬入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思想,他们注定祖祖辈辈陷入这个无法挣脱的谎言。但是,历史总能做个最完美的解铃人。当印度被迫离开传统的轨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沦为殖民地,直至成为现代独立的国家,文化的力量终抵不过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发生了适应历史的缓慢的变化。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仍受到祖辈的束缚,但能清晰的预见他们的未来在光明。
姓名:廖权英
学号:3120101017 备注:老师您好,我之前已经发过一篇,但我觉得写得不好,所以现在再发一篇,以代替之前那篇。
第二篇:《种姓与印度教社会》读书报告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读书报告
【摘要】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重要的特征。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代历史上, 也曾存在过种姓制度, 但印度的种姓制度最森严, 存在的时间最久, 直到今天, 它仍在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种姓制度的构成、种姓的特征、文化思想及其影响。
【关键词】种姓制度 特征 文化思想 影响
尚会鹏先生于2001年出版的《种姓与印度教社会》这本书利用社会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和大量的文献材料,对种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印度教社会的理论等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共十一章,内容详实,我主要选取了部分章节对印度种姓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种姓制度与瓦尔纳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除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为数较多的贱民阶层——不可接触者。贱民的来源是复杂的, 但总的来看由两大类构成:第一类大多数是居住在雅利安社会圈以外的落后部落。第二类来自瓦尔纳社会的分化,如世代从事“ 不净”的职业,而成为不可接触者或是由于战乱、迁移、违犯种姓法规、杂婚、犯罪等原因离开或被开除种姓集团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备受歧视。
二、种姓的隔离与对立 印度种姓的隔离与对立可归为以下六点:
(一)血缘。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生下来就被认为属于他父母所属的集团。种姓成员的资格不是由于自己的选择, 而是由出身决定的。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基本上取决于职业、学历、基于、能力等后天因素,而是取决于其侥幸出生的那个种姓。
(二)等级制。除了四个“瓦尔纳” 等级之外,各瓦尔纳中又有很多以职业区分的种姓集团——阁提, 他们又分为很多等级, 并一直为各自等级的高低争吵不休。
(三)饮食与社交的限制。一般说来, 一个人只能接受本种姓成员的食物, 但低等种姓可接受高等种姓的食物, 而后者则绝不能接受前者的食物。高等种姓不能和低等种姓接触, 而且要保持一定即离, 以免受到沽污。
(四)职业的限制。每个种姓或种姓集团都有其世袭的职业, 职业的贵贱和种姓的高低相符合。但农业和从军却似乎是人人都能从事的职业。一个印度教徒出生后必须按照其种姓的职业谋求生路, 如果违反规定, 从事高于或者低于自己种姓的职业, 都会被视为有罪而受到惩罚。地位最高的职业是从事祭祀的婆罗门, 地位最低的则是那些从事清扫工作的贱民。
(五)婚姻的限制。种姓内婚制是种姓制度的主要特征。按照印度教法典的规定,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通婚。如果违反规定, 就会受到处罚。由于印度教重男轻女, 在婚姻制度上也对男子网开一面, 允许高种姓的男子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子为妻,这种情况称为“顺婚”, 虽不鼓励, 但可以容忍。而一个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被称为“逆婚”, 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被开除出种姓, 他们的子女沦为“贱民”, 在社会上永远抬不起头来。
三、种姓的结合
种姓制度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而且至今还如此有生命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入手的,即贾吉曼尼制度和印度教宗教哲学。
(一)贾吉曼尼制度——种姓结合的纽带
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将社会中的人隔离起来,但是同时这种隔离是相对的,在另一方面由于种姓制度中贾吉曼尼制度的存在,使得种姓制度成为一种高度协调而精妙的机器,它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不同种姓集团之间的冲突。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分工同种姓法规的结合。在这种体制下,服务种姓处在奴役地位,为高种姓提供的服务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一切杂役。双方没有任何协议、合同,完全凭感情和信用维持。报酬一般也是不计量的,除了付给粮食和提供服务外,有时还给予小块土地或借给耕牛、农具,在重大节庆日子给一些礼物和“小费”等。而所有这些交换都是由礼仪和习俗规定了的,世代不变。在这种以劳动分工为主要内容的贾吉曼尼制度下,种姓间的利益要求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种姓法规的规定,某些种姓不能从事种职业而只能依赖其它职业种姓。比如,清扫、搬运尸体、洗衣等被认为是污秽的,高种姓不能从事,只能由“污秽”种姓来完成。这样,便把彼此对立的种姓集团从经济上联系起来了,就连那些最下层的不可接触者,也成为这个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印度教的宗教哲学——种姓结合的胶合剂
仅仅是社会的宗教追求方面的事实上的需要, 还不足以必然地促成对不同种姓的区分。而在宗教理论上为区分出高低贵贱的种姓制度提供必然性根据的主要思想, 是印度教的业报轮回学说、洁净与污秽观念。
1、业报轮回学说 轮回转生观念是印度教最基本的信条之一。按照印度教的轮回学说, 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有灵魂, 而个人灵魂(阿特曼)则是宇宙精神(梵)的直接表现, 它是永恒不灭的。个人灵魂寓于现世的身体之中, 随着此世生命的结束, 灵魂从朽坏了的身体又转生入另一个新的身体。灵魂在世界上的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轮回流转中, 其自身所施行的一切行为的总和, 构成了一个连续的、首尾一贯的因果报应的链条, 这就是印度教徒所相信的、神秘地决定人生命运的“业”, 而人们在现实身体、能力、财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就是由这种神秘的“业力”所决定的——不管有没有一种隐秘的超自然力量,在背后记录每个人的行迹并安排其命运。更具体地说, 在灵魂不断转生的过程中, 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实际上是业力在伦理上的善恶属性: 善业有善果, 恶业则有恶报。
2、洁净与污秽观念 以上所说的个人灵魂的业力, 实际上是难以被用来具体地测量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神圣性程度的, 因为它太过于抽象精微, 不便切实掌握。然而, 印度教关于洁净与污秽的思想, 却提供了具体到现实社会中种姓划割所依据的可以操作的标准,尽管这种划分有些模糊。印度教倾向于把宇宙万物看作一个有差等的序列,人类世界只是其中的一段。在复归于梵的阶梯上每一个人都处于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种姓地位实际上表明了人和梵的距离,或者说是人在这个阶梯上所处的位置。而在这个序列中, 自然界、超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物, 同时又是依据“洁净” 与“污秽”的标准来分类定级的。
这种观念用之于人类社会, 便成为种姓划分的重要思想依据。社会中各类职业连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 也划分出洁净与不净来, 并依此排列人的地位。祭神、讲诵吠陀经典等与神有关的职业, 被认为是最洁净的, 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婆罗门)当然也是最洁净的。被认为最污秽的职业则是与杀生有关的职业和接触人畜排泄物的职业, 以及亵读牛的职业。从事这类职业的人, 也被看作是最污秽的, 他们通常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四、种姓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种姓制度使等级观念成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它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社会。其一,它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百姓的思想。受剥削、受压迫最深重的贫困阶层对于社会压迫和歧视逆来顺受, 从而减少了对国家统一和文化传统构成严重冲击的大的社会动荡, 一定程度保护了传统社会、文化的继承。同时, 这种保守的思想特性也直接影响了社会进步的速度, 使得许多陋习糟粕继续存在, 不少人抵制新鲜事物、特别是吸纳外国文化等, 对引进外资等方面顾虑较多。其二,种姓意识妨碍了受压迫最深重的人民的团结。不同种姓集团因利益的差异相互倾轧以及印度教扩散分离的世界观使得他们无法团结一致, 从而削弱了其战斗力, 其作用也相应受到影响。而不同种姓间的冲突至今仍是一些地区血腥仇杀的导火索, 成为社会暴力的起源之一。其三,有些低种姓人一方面通过反对高种姓婆罗门的运动争取平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仿效高种姓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改变自己的宗教仪式和传统, 直至宣称自己为较高种姓。某些亚种姓群体通过这种做法提升了自己的等级。体现了在消除歧视、争取平等的过程中, 不少人依然看重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的作用。
总之, 种姓作为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的社会制度, 其特点和作用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但短期内难以彻底消亡, 它对印度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值得研究。
第三篇: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
我学习世界文明史的作用就是通过了解不同文明的演进史,以便于在观察世界时事时,能站在文明的角度上,从宗教背景`艺术修养`等方面来解读时事。印度作为亚洲重要的大国,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对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印度,学习他们的文明。下面的内容就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印度的种姓制度,重点在于分析种姓制度在现在印度社会中的作用
有关种姓制度的产生,有三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雅利安入侵的社会历史的解释。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部落从印度西北部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主要和达罗毗荼人以及澳大利亚类型的黑人冲突,占据了印度北方地区,并把其他的部族向南方或者向北方的山地、森林地带驱赶。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Rajayana,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我们熟悉的,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许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首陀罗,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生的混血后代。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在雅利安征服后,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
种姓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二个特征是种姓和职业挂钩,从事干净职业的人地位就高些,从事不洁职业的人地位就地低。第三个特征是世袭的原则,你父母的种姓决定了你的种姓,你的种姓决定了你子女的种姓,一个人生下来种姓就决定了,职业也决定了,一生无法改变。第四个特征种姓之间有隔离性,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生活禁忌与风俗,彼此之间不能相通。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其他来源和特征,以及一些具体细节,不再具体解释,重点介绍印度种姓制度在现在印度社会的现状,以及对印度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同古代相比,印度现代的种姓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自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否定种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至少在今天,种姓隔离和种姓歧视是不合法了。
但是种姓制度在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却十分不同。在城市受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影响,印度大城市里对种姓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了。但在乡村种姓制度的影响仍十分巨大,在印度农村走动,便会发现村落的居住方式基本是以种姓区分开来,种姓制度的许多特征在乡村仍有保留。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特有的国情,它的影响牵扯到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不考虑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不会对印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下面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在政治上,现在印度走的是西方议会民主制。一方面由于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人数共占印度总人口10%,而首陀罗占45%,不可接触者约占18%。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多数,有利于选出维护他们自身利益的政党,从而有利于提高低级种姓的社会地位。一批代表中低种姓阶层利益的地方性政党孕育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壮大,从积极方面来看,政治的种姓化推动印度议会民主制,使印度由一党独大转向多党并存发展。从另一方面,各个种姓各自为首,互相对立,维护自身利益,不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也是印度在历
史上为什么易受外族侵略的原因。而且,印度许多的政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不得不将一些重要的职位让给以些地方的种姓头目,以保证绝对的选票。一个印度政治家感慨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争取自由运动中产生的具有远见和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领袖正让位于那些具有狭隘地方主义、种姓主义的政治上的新人。”[5](p.79)这无形中给政党冲突、地区冲突、种姓冲突,埋下深深伏笔。
在经济上,职业世袭这一局面却尚未被根本改变。因此,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印度现代经济的发展都受到种姓制度的严重束缚和阻碍,把持社会高层的高级种姓不接纳低级种姓的人。而在一个现代社会里,职业间的改变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往往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如教育业、服务业等。而种姓制度将人们的才能和职业分割,同时规定职业世袭制。这无形中阻碍了职业间的转换,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当今印度的现实是:一方面号称IT大国,另一方面是10亿多人口中有1/3仍然居住在缺电少水的闭塞的农村;拥有世界上3/5的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拥有世界1/4贫困人口;每年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全国妇女中有一半是文盲。”[11]究其根源就是受到种姓制度及其观念的影响。若不解决这种现象,印度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受到长期的严重的制约
在文化上,印度的种姓观念是印度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而种姓又将印度人划分为不同的种姓集团,而相同种姓在不同地区有不尽相同。因此,印度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多层次、多地区的各个民族文化体。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中提到:“这些集团在地里、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相互依附,而在社会关系、思维方式,甚至在语言上却从未彼此同化。”[12](p.182)这就意味着印度这么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从古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和统一的文化。究其根源,就在于印度种姓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分裂性。种姓与种姓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排斥等等。他们自成一派,遵守各自的规定,不会容纳其它种姓的文化,也决不接受其它种姓的思想。因此,印度人在种姓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排斥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印度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进一步诱发了不同民族、种姓、宗教之间的矛盾。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保留印度的文化遗产,不易与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正如尼赫鲁所说“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14](p.202)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印度人们保持着种姓制度的条件下,印度终归是印度;但是从他们与这个制度脱离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复存在了。”[15](p.315)
种姓制度对现在印度的影响非常的复杂,并不能单一的认为某些影响的绝对性。例如印度政府的“保留政策”,在提高印度低级种姓地位的同时,也阻碍了一部分高级种姓的人才获得同等的受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权利,造成新的不公,不能做到任人唯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利于各种姓内部之间的团结,有利于他们内部的合作与交流,举个例子,印度人在硅谷就比中国人吃香,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外工作的印度人大多数属于高级种姓。由于低级种姓的选民占大多数,而他们的大多数又缺乏对科学的基本常识,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施行,不如节制生育的政策,还有一些政策的通过反而使高级种姓成为弱势群体。
在面对种姓制度这个问题上,印度面临着着一个两难抉择。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特征,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却又弊端重重,限制印度的现代化。如何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走向现代化,是一个摆在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十分棘手的问题。而且,从古至今,印度的种姓制度都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因此,我认为种姓制度
还将继续在印度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印度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逐渐淡化,但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第四篇: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河南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摘 要:种姓制度在印度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是一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印度社会的重要者特征之一。长期的束缚着人们,严重的阻碍了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种姓制度印度社会消极影响
Abstract: The caste system in India has a long history, is sure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ose features of Indian society, the important one.Long-term constraints on people, severely hampered the Indian society's political, economic,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quality.Key words: Caste system Indian society Negative affect
前言
印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那里有着肥沃土地,遍地的珠宝,有着西方人梦寐以求的香料。一直以来我对印度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所以我很喜欢看有关印度的东西,然而每当我看到印度的残酷的种性制度时,我总很是揪心,于是就产生一种冲动或者是一时的好奇吧,我就决定探求一下印度种性制度的起源,发展但更愿意注重的是印度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所以就写写喽!
(一)论种姓制度的概念
种姓制度正式产生于后期的吠陀时代,而他的萌芽需要追溯到早期的吠陀时代。公元前6000年前东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达了印度次大陆。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他们认为自己很高贵(雅利安含有“高贵”的意思)为把自己白色的皮肤
1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比荼人区别开来,他们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瓦尔2
纳”含有“颜色”的意思),因此在雅利安人占领的地区出现了“雅丽安瓦尔纳”与“达萨瓦尔纳”,在这两种不同的肤色种族的斗争与磨合的过程中,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雅丽人了开始分化了,在印度出现了四个种族。于是印度社会开始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祭祀僧侣)刹帝利(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这两个种姓是特权等级,吠舍(雅利安得一般民众),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奴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阶级进一步的分化,婆罗门主管宗教事务,影响国王的政治与军事事务,有时直接出任国家的高级官职,是社会上势力最大的特权阶层。刹帝利则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武士阶层,处于统治地位。吠舍是印度社会最广泛的阶层,而他们必须交纳赋税来供养特权阶层,他们主要是一些平民大众,从事农,牧,商和手工业等职业。而首陀罗的地位更是低贱,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洗衣,理发,清扫,屠宰,制革,收尸等。他们是劳动的主要的承担者,处于奴隶地位。
种姓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职业世袭,在职业上各种种姓在原则上时世袭不变的。根据《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贫穷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但是低级种姓不能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内部通婚,在婚姻上,各种种姓原则上是同姓通婚的,《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之男由于贫困可以娶低级种姓之女,但是低级种姓之男不能娶高级种姓找之女。前者称为“顺婚”后者称为“逆婚”也就是说婆罗门只能从婆罗门种姓内娶妻,而首陀罗即使腰缠万贯也不能娶婆罗门的之女为妻;宗教的界限森严,在宗教上,有着严格的区分和界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他们有权参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经过入门式(入教式)称为“再生人”而首陀罗则不能参加一些宗教生活,称为“非再生人”;在法律面前时不平等,法律对于“再生人”与“非再生人”的刑事犯罪,债务和继承等民事纠纷都有不1雅利安(含有“高贵”之意)瓦尔纳(“颜色”)
同的规定,《摩奴法典》规定,低级种性用肢体的哪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性的人,必须将那一部分的肢体斩断,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杀死婆罗门的要处以“死刑”,但是高级种姓若是杀死了则可以用牲畜来抵偿或或者守戒六个月即可。同样是杀人,如果杀害婆罗门,罪犯就要被处死,杀害刹帝利罪犯需要守戒六年,并支出一千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吠舍,罪犯需守戒三年,并交出一百头母牛和一头公牛,但是如果要是杀害了首陀罗,罪犯只需要守戒一年并交出十头母牛和一头公牛,如果在遗产继承上产生了问题,假如一个婆罗门有四个妻子,而四个妻子分别来自不同的种姓的话,则他们的子女得到的遗产的份额按照高到低的种姓顺序。分别为40%,30%,20%,和10%。
此外为了维护种姓制度,《摩奴法典》还宣言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婆罗门的财产,由于地位优越于出生高贵,婆罗门有资格拥有一切;婆罗门可以毫不犹豫的拿首陀罗的东西,因为他们不存在任何的财产,他们的钱财本来就应该被主人拿,不仅这样而且每个种姓都有自己处理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而且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和他们自己的传统的习惯,如果有触犯《摩奴法典》的轻则有婆罗门的祭师们给以处罚,而重则而被开除自己的种姓之外,这就意味这他们不能够居住在村内,之能够居住在村外,不能与婆罗门的人接触,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理发,抬死尸,清扫等工作,他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如果他们想要进城,必须敲打着锣鼓来向人们警示,告诉人们他们是‘不可接触者’这是周围的人就会赶紧躲起来,就像瘟疫一样的躲开。”
可以说在印度这个种姓制度很严重的国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并不取决与他们的能力,而仅仅取决于他们家庭的出生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不变,当你父亲是一个首陀罗时,那么即使你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也只能是首陀罗,相反的如果你的父亲是一个婆罗门的时候,那么即使你是一个白痴,那么你也是婆罗门。
(二)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种姓制度一种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长期存在于印度,对印度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种姓制度对印度的政治的影响
种姓制度是一种阶级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的种姓之间有着严格的阶级利益的差别,他们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婆罗门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他们是处于社会的特权阶层,掌握着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印度社会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作为军事贵族的刹帝利,他们同样也是统治阶层,掌握着除神权以外的一切权利,然而吠舍与首陀罗则处以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实际上来说种姓制度就是一种专制制度,这就严重阻碍了印度的民族化进程。正是由于这种传统的种姓制的影响,在今天的印度的大选中我们任然可以看到种姓制这个看不见的大手在影响者印度的选举,也就是说种姓制在今天的印度社会任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与中国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农们的选票对于每一个政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农民在投票的时候则往往会取决于自己的种姓意思和阶级利益,因此他们会就投代表自己利益的候选人,因此在印度的大选中,印度的候选人他们会仔细的研究各个地区的种姓势力,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会在当地选投那些在当地的优势种姓中有些声望的候选人,这样做就产生了两种后果,被人们推选的候选人不一定是党内的优秀人才或者是让人才,但是他们会为了维护当初支持他们进入政界的社会团体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了其他阶层的利益,严重的影响了印度社会政治的透明性,阻碍了印度社会政治的发展。
(二)种姓制度对印度的政治的影响
种姓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职业的世袭,不同的种性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每个人从事每个职业不是依据他们自身的能力而是他们的出身,贱民从事低贱的职业,清扫,抬死尸等,而吠舍这一阶层的人不管他们有多大的能力与才华,他们只能从事农业,牧业,这既不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也阻碍了印度社会的经济发展。当婆罗门的势力不断发展的时候,他们获得了大量的土地的赠赐,而且还获得了丰厚的财务布施,称为很有经济实力的封建主,他们建立了大量的神庙,有的神庙有数额巨大的资金能向商业行会投资收取利润,有点向农村团体放债取利,朱罗国的一些大神庙就是这样,即向商业投资资金,又向农村提供贷款,这些神庙的管理机构甚至吸收当地的商业行会和农村会议的代表参加,最大的神庙有的雇佣千百名奴仆,工资由神庙支付。同时这种职业世袭也导致了人们之间缺乏竞争,合作的精神,他们只对自己的种姓负责,忠心,办事情,想问题就只从眼前的出发,不能从全局出发,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另外也是由于这种职业的世袭,有些人不努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从事好的职业,得到优厚的待遇,这样就使有些人产生懒惰的思想,缺乏奋斗的精神。而有些人属于低级种姓,只能受苦,逆来顺受,认为是命中注定,不可以更改,这样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种姓制度对印度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种姓制度实行內婚制并且宗教界限森严,法律面前不公正,首陀罗不须听颂和学习,而吠陀他们也不许进神庙,玄奘曾经这样描述印度的婚姻制度“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支,姻媾不杂”人们还把高级种姓接收低级种姓的食物与低级种姓同坐一条凳子说成是玷污。在如今印度国家不仅仅建立了各种种姓文化协会,而且建立了许多的种姓大学,更有甚者有的种姓大学还由种姓把持,在印度內婚制的影响下,近亲结婚很盛行,者严重的影响了印度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
印度的已故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们反对教派主义,地方主义,然而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中有谁,是你还是我,是完全摆脱这种东西的”我想
答案是否定的!
结语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转眼间已该到本文结束的时候了,但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如此,但总要结尾的,对于本文我确实是花了不少的力气查阅了一些书籍也上网找了些相关的资料,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总是有很多的欠缺与瑕疵,不过总还是把自己的想法给表达出来了,也不辜负自己这个“印度迷吧”。
参考文献:
[1].印度史.林承节.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2].印度文明.刘建 朱明忠 葛维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
[3].新编世界五千年.夏国梁 夏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4].世界上古史.晏绍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5].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致谢
曾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关于介绍印度的书籍,随手翻了看了看,然而就是这个无心的随手,让我从此对印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我开始关注印度,关注有关他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对印度的歌舞更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喜爱。这种喜爱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当学到印度这一课时,我很激动。不仅因为我喜欢印度,同样也因为有您这样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在您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下,我对印度的认识进一步的深入,提高。在此,真的很感谢老师您的指导与点播。
曾伟伟
2010年6月于河南师范大学
第五篇:印度种姓制度
浅析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及其影响
当有人说起印度,你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泰姬陵,也有可能想到的是种姓制度。而人们一说起种姓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对印度人们人性的压抑。的确,当我们看到印度贱民“屈辱的出生,屈辱的生活,又屈辱的死去”,当我们看到许多印度人从出生起就被限定在狭小的职业集团内而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当我们看到无数高种姓女子与低种姓男子的爱情被残酷镇压时,我们心中肯定会升腾起熊熊怒火。那么到底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它的历史影响以及现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以种族和职业为基础的一种独特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约公元前1500年,古代印度遭到了一群自称为雅利安人的外来部落的入侵,他们把安家定居的地方称为雅利瓦尔塔(Aryavarta),即雅利安人之国。他们似乎对当地以前的文明不屑一顾,也知道自己的体态特征和他们所征服的土著大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和当地原住民的关系也逐渐固定下来。雅利安人非常清楚自己和当地土著在肤色上的差别,称土著为“达萨”中人,即奴隶。出于这种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被他们鄙视的居民混合,逐渐发展起具有种族和阶级隔离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四大种姓。前三个种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司(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留给当地原住民,即达萨人。达萨人不得参加宗教仪式,也没有其征服者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最初刹帝利种姓最为高贵,后来随着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婆罗门种姓才成为印度的第一种姓。当时的种姓制度还有其神圣的宗教渊源,《摩奴法典》中记载,在种姓制度产生之时,造物主梵天“为了诸界的繁荣,他从口、臂、腿和脚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样种姓制度就打上了神圣的烙印。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影响
1.种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的淡化,是历史上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分容易入侵的重
要原因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上,印度经常遭到外来民族的入侵,在雅利安征服者建立种姓制度后,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征服过印度的一部甚至大部。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种姓之间具有隔离性。种姓之间有许多限制。比如,《摩奴法典》第十卷第51条:“旃陀罗和什弗巴格的住处必须在村落外。他们必须被当做离钵者,他们的财产必须是狗和驴。”高种姓不可从低种姓处接受食物,以免被“玷污”等等。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法”,即道德准则,用以规定各种义务和责任,由于每一个种姓都根据自己的职业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规范自己的行动,所以就形成了每个种姓自己独特的生活禁忌与风俗。这样每个种姓就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不能相通,逐渐导致了印度民族概念的淡化。民族凝聚力不强,就容易给外族以入侵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印度长期被奴役的现实。
2.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使整个社会具有超稳定性。种姓制度具有
严格的等级制,各种姓之间一般不得接触。每个种姓的职业也是固定的,贱民们注
定只可从事商业或者那些被认为不洁的行业,他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城镇外面的住房里,他们不可与其他种姓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也就是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是固定的。印度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事件,都未能撼动种姓制度。印度也曾发生许多次企图改造种姓制度的运动,但最后所有这些运动要么消失了,要么它们自己也变成了特殊的种姓,如佛教、伊斯兰教等。事实证明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能将各种异质文化一一消融,最后都纳入它自己的框架之中。
3.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法中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内容,其他所有部门法中都渗透着种姓制
度的气息。《摩奴法典》第一卷第102条宣布:“为将婆罗门的义务与其他种姓的义务以适当顺序加以区分,生于自存神的摩奴特编纂了本法典。”由此可见,维护种姓特权是立法的首要目的。而从权利的设置看,古印度法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确立了各种姓之间权利的不平等,从而确立了一个等级分明的阶级社会。种姓制度渗透到法律当中,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印度种姓制度的现实影响
虽然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现代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当今种姓文化作为古印度文明的遗产,在现代印度社会依然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对社会稳定起到双重性的作用,一方面,稳定的作用使得印度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印度的种姓制度使社会固化,印度本已十分巨大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会从根本上制约印度社会的总体性的发展和印度大国的建构。
1.积极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作为社会各利益阶层的“维稳”体系的关键,在很大程度
上可以防止国家政策的严重脱轨、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化而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从而保证转型期间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印度种姓制度在各种姓层次之间,尤其是在高等种姓与占印人口三分之一的贱民之间形成了一道天堑,客观上减少了高低种姓间的直接的社会冲突,相当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底层人民的社会政治越迁和经济利益扩大的欲望没有出现像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尖锐的社会矛盾。2005年10月,欧洲一家民调机构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都市中,若论GDP,印度首都新德里只能排名第108位,但其居民幸福指数却排名第4位。印度人如此之高的幸福感的来源在相当大程度上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种姓文化,种姓文化倡导各个种姓安分守纪,不要妄想所谓的地位与财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印度人往往和自己的前代相比,稍许的物质进步就使其得到满足。这种惯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使得印度的各个种姓阶层都感到满意,对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满足使得其充满愉悦感。
2.消极影响: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
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种姓制度在造成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种姓制度下,各个种姓安于现状,在“种姓主义”的经济
思想的指导下,只强调种姓的内部经济合作,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无从实现,使得印度经济的发展缺乏内部的动力。种姓制度导致贫富分化的必然存在,导致内部总体消费力的提高缓慢,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扩大化,从而影响印度的总体经济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外国法制史》,郭义贵、方立新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文明的历程》沈坚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摩奴法典》(法)迭朗善 译,马香雪 转译,商务印书馆
《印度教种姓制度:3000年的枷锁与磐石》,中华论坛网
《印度种姓文化与印度大国建构 ——历史的赠礼抑或现实的挑战》,湘西教师交流论坛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