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古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 语文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第二篇:《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训练点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2.背诵全部诗歌。3.品味精妙的语言。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二)能力训练点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四)美育渗透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学法引导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重点、难点、疑点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解决办法: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教具学具投影仪师生互动活动1.朗读比赛。2.背诵比赛。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一)明确目标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二)整体感知《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三)教学过程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2.诗歌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整体感知: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曲径通幽。(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讲读前两句,提问:(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别云间》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诗句分析。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
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
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骈文、唐之诗、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词,作者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他们都是重要的宋词作家,前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后者是婉约派代表。他们的词虽风格迥异,但都是词中上品。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收获知识。(一)明确目标1.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宋词。2.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二)整体感知1.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闻强识,诗文皆能。本词写在一个漫长的白天,适逢薄雾浓云,更加愁闷。尽管屋里烧着香料,在这重阳佳节,睡在考究的寝帐里,半夜醒来感到周围的凉气侵入肌骨,精神和肉体都痛苦得难以承受。她在黄昏之后,借酒消愁,虽然有满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过度伤感的时候,身体也像菊花那样消瘦。整首词围着“愁”字作文章,缘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三)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背诵1-3册学过的词。(以小组为单位,哪组背的多,哪组获胜)2.作者、背景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谏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较擅长。有《东坡乐府》。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有《漱玉集》。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古诗五首》秋兴八首阅读 语文版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第四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课堂实录-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课堂实录-免费语文教学资源.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
教学设想:这两首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三、四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五言律诗,都写景,但两首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大差别,我想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与教材对话、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
朗读和背诵训练。
第一板块:与教材对话,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注释,理解诗意,加强
(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师板书课题后,指名朗读题目。)生: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停顿是否正确? 生:不正确,应该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师:从题目推断一下,这首写的是破山寺还是破山寺的后禅院? 生:写的是破山寺的后禅院。师:好,那么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生朗读。)师:读得如何? 生:“曲”不读qǔ,应该读qū。师:你用“”和“曲qū”分别组两个词。生:歌曲qǔ,曲qǔ调;弯曲qū,曲qū折。师:最后一联中“磬”怎么写的?还有“馨”“罄”“磐” 师:好!大家齐读一面。(学生读。)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
师:有问题请提出来,——
生:“禅房花木深”
师:谁告诉他这句诗的意思?
生:禅房周围的花树非常茂盛。
生: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树之中。
生:“万籁此都寂”
师:“籁”是什么意思呢?
生:声音。
师:“万籁”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好,这句诗的意思是——
生:„„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生:„„
师:(小结)同学们对这首诗的意思理解得很到位了,大家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下面我们学习第四诗
(二)学习《望岳》
(师指名朗读,生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确实不错。节奏处理得很好,前三联的气势也读出来了,只是第四联我觉得气势还不足。大家把第四联齐读一遍。(生齐读)很好!我们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
师:有什么困难吗?没有——,那好,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讲一讲。
/
/ / /
/ / /
/ /
/ ______ / /
_ _ _ /
___ /
生:„„ 师:“阴阳割昏晓”,他刚才解释为“山南山北”,孰南孰北?(图示)山南水北:阳(向阳)山北水南:阴(背阴)北 /_/ _ _ _/ 南 师:在中国文化中,“阴”和“阳”还有哪些指意? 生:男人、女人。师:是的,说什么阳刚之气,下一句是说—— 生:阴柔之美。生:八卦中的阴阳,阴间、阳间„„ 生:阴历、阳历„„
师:篆刻中的阴刻、阳刻知道不?
生:不知道。
师:老师也不知道。谁知道后请你告诉我,好不好?——刚才他说鸟在脚下,是吧?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四联“会当”是“定要”的意思,说明他还没有登泰山,是说将来有一天“定要”登上泰山。
师:确实。大家再看看诗的题目是“望岳”而不是“登岳”,你看,前三联都是写“望”中所见,第四联写的是“望”中的“愿望”。
师:(小结)对这首诗的意思,同学们都清楚了吧——,好!大家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
第二板块:与诗歌对话,这个板块以学生探究为主,体会两诗的思想感情。重点明确写景诗中景与情之间的联系。
师:今天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来学习,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写景。(板书:写景)
师:两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写山中,一写山外。
生:„„
师: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师:还有呢?
生:禅房、花木、鸟、人„„
师:还有呢
生:(笑。)?
师:钟磬音。
生:这也是景物?
师:这也是景物!前三联都写的是视觉形象,这一句写的是听觉形象。前三联为什么没有写到声音呀?
生:因为没有声音,很幽静。
师:第四联,写了声音,那就不“幽静”了吧?
生:„„
师: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不是有一句诗说“鸟鸣山更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这一联还是写静,静得只有“钟磬音”了。
师:(小结)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画面。谁来说说《望岳》?
生:就是写泰山。
师: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呢?
生:高大雄伟。
师:你把写泰山高大雄伟的句子念一面。
生:(念)“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师:这两句诗虽然都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其实各有侧重,请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生:“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师:分析得很好。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什么情呢? 生:宁静。(师板书“宁静”)
生:壮志凌云。(师板书“壮志凌云”)
生:豪迈气概。
师:《题破山寺后禅院》因环境的幽静产生心境的宁静;《望岳》见高大雄伟的泰山顿生凌云壮志。同学们我们可不可把这种感情进行一下重组?
生:不可以。„„
师:(小结)情因景生,“触景生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板块:与诗人对话,这个板块以学生探究为主,触摸诗人情感。
师:景和情是通过哪句诗关联起来的?
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生:“荡胸生层云”
生:“荡胸”
师:“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人心”和“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朗读,交流。)
„„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歌颂隐逸生活。
生:两首诗都可以看出作者是热爱大自然的。
生:《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
师:(总结)今天我们的探究就到这里,这两首诗都是唐朝名诗,可以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写景的顺序,《题破山寺后禅院》用移步换景,《望岳》则是定点观察,等等。(下课)
第五篇: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致,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深切体会诗词意境。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意境,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常建苦心孤诣为我们构建的“另一个世界”吧。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2.整体感知
破山寺指江苏常熟兴福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3.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胜,过着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有《常建集》。4.理解诗意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5.品评赏析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2)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景色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诗对仗非常工整,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3)整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却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
6、问题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四、随堂检测
第二课时《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2、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背景简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三、朗读诗歌
四、理解诗意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五、品评赏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情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六、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七、比较赏析
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比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八、随堂检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