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五首》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新)(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23: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五首》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五首》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新)》。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五首》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新)

《诗五首》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

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

1教师范读本诗,读出诗中感情。2学生自由评价,激发诵读兴趣。3教师联系诗意,逐句指导诵读。(1)《回乡偶书》

这是诗人久客异乡,重回故里写的一首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以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含乡情无限。朗读时宜缓读,体会诗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情。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 1 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到这里,宜提升语调,重读“不”、“笑”等字,表现孩子的欢快,来衬托诗人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2)《夜雨寄北》

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景中透情,委婉清新。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池水涨满,当是诗人在室内的合理想象。

三、四句写未来的欢聚。这两句紧扣“夜雨”,将笔锋一宕,另辟新境,由怀念转而写希望。这又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描绘诗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就把眷念亲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更加深切,使全诗的格调明快爽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朗读前两句,要融入作者的思亲之情,朗读后两句,要读出作者心中的希冀。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朗读断句时,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当然,断句时要注意句意,如“巴山夜雨涨秋池”,就只能用“二二三”的方法断句了。

4学生品味诗意,自由朗读背诵。(四)学生自学,积极准备

1结合注释,准确朗读后三首诗。2理解句意,小组讨论诗情和特色。(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回乡偶书》和《夜雨寄北》。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补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另一首(学生可以理解后背诵):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这些诗的理解,推选代表准备下一课发言。(指导学生可从写作背景、作品题材、内容欣赏和朗读要点等方面组织发言内容。)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背诵前两首诗

(二)在小组代表中各选择一人上台带领大家学习后三首诗歌。教师和其他学生可做适当 补充(学生的发言不见得很完备,教师要积极鼓励,在肯定赞扬的基础上指出不足,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以后的课外自学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补充内容参考: 1《淮上与友人别》

这是一首七绝。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出别离,想象一下画面: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反更勾起离人的离愁别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如泣如诉的笛曲。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情。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朗读这首诗,要注意体会和表达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难舍哀婉之情。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首五言律诗。律诗在结构上可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王勃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上句写送别之处,下句写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首联对仗工整,写得十分壮阔。颔联“与君离别意”,紧承首联,欲语还休,怎样的“离别意”呢?不愿明说,故改口为“同是宦游人”来宽慰和鼓励对方:你和我既然同样是出门做官、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那就免不了各奔前程,哪能没有分别呢?颈联奇峰突起,大意是: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这是对杜少府和自己的安慰。因为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想念你,不要因距离远而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纵然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尾联紧接颔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交情很深的朋友总是不愿分离的,然而“儿女情长”,就难免“英雄气短”。这两句诗,既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全诗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

朗读这首诗时,除了要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外,还要把诗人豁达的情怀、昂扬的情致读出来。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律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此番回来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朗读这首诗,可和白居易的诗一起诵读。读时,注意表达出二人情感的交融,体会刘诗振奋昂扬的特色。(三)学生根据讲解,自由诵读这三首诗

(四)组织开展背诵竞赛,选出朗读背诵得最声情并茂的学生(五)布置作业

1《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答案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抓住特点、言之成理就行。)明确:《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2有感情地诵读《诗五首》

第二篇:30、诗五首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教学难点

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

1、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四、作业

试背五首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诵五首诗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问题二]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教师范读《望岳》

1、介绍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问题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四、赏析《观沧海》

1、教师结合图画讲述:一个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中树木茂盛的山岛,看着一轮红日仿佛从海面升起。如果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事连连告捷,正挥师北征,他会作何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具有(心胸开阔、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统江山、囊括宇宙、称霸天下¨予肯定)。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问题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五、默诵《登飞来峰》

[问题一]与《观沧海》相比较,二者在写法、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六、作业

背诵五首诗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 活动目的

1、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学生语文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参与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灿烂文化的感情。

3、激发学生朗诵古典诗歌的兴趣,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修养。课前准备

1、结合六、七单元古诗的学习,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练习正确、有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诵这些作品。

2、收集课外古诗文作品,确定一些补充篇目,练习声情并茂地诵读,做好赛前的积累准备。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结果按组评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各组选出1位,共四位同学与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另选两名主持人,共同讨论确定评分标准。

5、在黑板上写出“古诗文朗读背诵比赛”大字及彩色花边图案等,以营造气氛。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演说,并宣布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2、四个小组按次序每组各齐声朗诵指定的一篇古文和一首诗歌,评委亮分并给予点评。

3、由组长到主持人处抽签得到朗诵篇目若干篇,各小组准备10分钟后开始第二轮比赛。

5、主持人宣布最后得分结果。教师对整修比赛过程做总结,点明意义,多多表扬,提出希望。

第三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设计理念: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正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我们正是透过这些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聆听古人的心声,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但历史的久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准确把握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并且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记忆。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按其词风的不同(豪放与婉约),分成两个课时,即:一课时讲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另一课时教豪放风格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五课,前四篇为文言文,内容也多为人物传记,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而本课选取的五首宋词,简短而精美,如果单从中考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只要学生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达到能熟记默对就可以了。但如果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来处理,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其实,每首词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赏读。对于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结合作者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五首词的精髓。最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词熟读成诵默对,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学情分析: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因此,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引导学生收集背景资料、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得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并以讨论争鸣形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与理解的碰撞,找到正确的理解途径,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与反思中,发挥其学习主体的地位。学法指导: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研讨探究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⑵ 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⑶ 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4)能准确背诵并默写作品。2、过程方法目标:

⑴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理解词的内容。(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3、态度情感价值观: ⑴ 感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⑵ 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望江南》、《武陵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导入:播放音乐(晏殊《浣溪纱》),“无可奈何啊,百花总是要凋零;那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画檐。美丽的事物总是无法挽留,即使再现也与先前决非一样,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怎不令人感伤,“我”只得独自在充满花香的幽径里徘徊彷徨,思量追忆。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抒写的是伤春、好景不常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它的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蕴却极宽广,能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这就是宋词的魅力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宋词的殿堂,一起感受宋词的音韵意境之美。” 听音乐,感受词的魅力,准备进入学习。

2、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五首词的朗诵节奏是否准确,有无读音错误。2)、交流预习体验

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谈阅读感受。

2、格式:我最欣赏„„„这一首,因为„„„

3、引导学生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教师补充提示。

1、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宋词的资料。

2、阅读课件补充材料,加深认识。

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2、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3、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4、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婉约与豪放

4、作品学习一:《望江南》

介绍《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多写闺情。代表作:《温庭筠诗集》等。

了解作者及花间派作品特色

2、展示课件,朗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这怎样的情感?

1、欣赏课件,欣赏教师朗读,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思考作品描绘的画面及抒发的情感。(讨论并交流)

2、朗读作品,读准字音及节奏。倚(yǐ)脉脉(mî)蘋(pín)

3、帮助学生整理大意。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学生描绘画面,交流作品所抒发的情感。

4、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品味词句。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过尽千帆皆不是”体会她的心理变化?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1、分小组讨论问题,分组汇报。在教师引导下分享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品读语言的精妙。

2、观看课件内容,加深理解。参考答案:(1)、“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5)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1)语言美:美在精练。全词仅仅27字,却写得情韵兼胜。2)构思美: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3)意境美: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映入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融情于景,含意隽永,引人沉思遐想。

1、学生汇报学习心得,朗读作品并背诵。

2、将作品改写成小小说并与同学交流。

6、学习作品二:《武陵春》

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展示幻灯片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交流自己搜到的资料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7、教师播放《武陵春》动画,并朗诵作品

学生朗诵作品,并正音

舴艋(zé měng)

8、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作品,教师指正大意。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学生概述作品内容,与组员交流作品抒发的情感。

9、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品味词句。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1、分小组讨论问题,分组汇报。在教师引导下分享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品读语言的精妙。

2、观看课件内容,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10、引导学生将《望江南》与《武陵春》进行比较与品味。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参考: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4、两首词情景交融,都有独特的意境美。

11、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抢答比赛。

学生现场抢答,答出一句10分。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试问闲愁都几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5、“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

12、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品味写作技巧。2)熟读默写这两首作品。3)预习《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查找这三首词的作者、背景资料。了解豪放派词风。

学生再次朗读作品,并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检查导入:检查学生《望江南》、《武陵春》的背诵默写情况。

学生背诵默写两首词。

2、复习豪放词风格。指导学生根据注释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并交流。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组交流阅读三首词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竞赛,进行三首词的学习。

(1)将全班学生分为男女生两个方阵,进行擂台赛。(2)确立赛题: a、作者故事知多少?(要求:以三首词的作者范仲淹、苏轼、辛弃疾为比赛内容,任选一人,说出一个得10分,分数不设上限。可以是轶事、背景故事、生平简介、典故等。

b、我型我秀朗诵赛(男女方阵各派两名代表进行朗诵,要求声情并茂,字音节奏准确无误。错漏一处倒扣5分

1、学生分组,选出代表,组内交流各自准备的资料。

2、学生积极参与比赛。

3、做好自我调控,避免出现混乱。

塞(sài)下 千嶂(zhàng)里 燕(yān)然 羌(qiāng)管 挑(tiǎo)麾(huī)炙(zhì)弦(xián)的(dí)霹(pī)

4、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作品

学生了解并学习,帮助理解作品。

5.教师小结比赛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展示课件。1)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这三首词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情感抒发上有什么异同?

1、学生再读作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观看课件探究题,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答案:

1)

《渔家傲》

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

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

《渔家傲》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6、拓展延伸:

1)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并回答。

7、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李清照等五位词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课内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写作意境。2)、任选一首词,将它改写成小小说并与同学交流。3)、熟读背诵这五首词,模拟中考题型出一份自测题。

第四篇:《教案诗五首》七年级上册

25.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 2.解题

“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了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丝。3.内容分析二、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归家,却年迈,不禁感慨。

一、四句从充满感慨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一问,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无穷的感慨。4.小结

二、学习《夜雨寄北》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潇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时,与亲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

3.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作者简介 2.解题:

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3.内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心情。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4.小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三、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与“初唐四杰” 2.内容分析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写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同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语言形象凝炼,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3.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这两句是承诗人白居易诗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悲痛和岁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两个典故,暗示因贬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主生的生疏,怅惘心情及对当时生活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地分复杂的心情。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示坚信新事物终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联突然振起,一改忧伤低沉情调。

尾联:照应白居易赠诗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同时也是激励友人。

此诗是诗人二十三年来被贬生活的总结,也是诗人对友人赠诗的一首和诗。表达了诗人虽被贬多年,但仍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引用历史典故贴切,是本诗的一个成功之处。巧用对比,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创作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本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之中见豪放。作业。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22.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 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3.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 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瑰丽的传说呢? 华灯初上,漫步街头,放眼满街的明灯,你想到了什么?皓月当头,仰望星空,你又想到些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天上的街市》

1.“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2.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 “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3.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

明确:“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4.第一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明确: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所谓朕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5.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明确: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人由民间的 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 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

6.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明确:诗人用“美丽的”未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 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7.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明确: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8.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 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 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9.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明确: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10.第四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明确: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 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

11.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明确:“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12.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明确: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一生活

(二)学习《太阳船》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2.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3.“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4.“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5.“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6.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四、课堂总结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五、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街灯(联想)明星(写实)

街市——物品——人——生活(想象)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诗两首》导学案中的“探究案”。教学反思

本课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22课。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 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程中注重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讲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五首》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新)(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五首》教学设计(新版)语文版(新)(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