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不腐”党风廉政建设的三剂良药
“三不腐”党风廉政建设的三剂良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在中央重要文件中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败工作上的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对于指导今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为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
腐败和反腐败,一直是我们国家很多年来从上到下、全党全民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点话题,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广大党员和民众的忧虑。人们对腐败能否真正遏制,多多少少有所怀疑。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反腐力度明显加强,一批“老虎”和“苍蝇”类的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充分展示了中央反腐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但是惩治贪官仅仅只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如何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治标还需治本,只有从根本上防止腐败的发生,使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到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才是真正地关心干部、爱护干部、保护干部和挽救干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殚精竭力,呕心沥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可是其中一些人经不起各种诱惑,因为腐败问题纷纷落马。如何避免“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落马官员层出不穷”的现象,如何打破经济越是发展、腐败越是严重的魔咒,如何从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保护和挽救那些思想认识模糊、仍然执迷不悟、随时都有可能成为落马官员的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三不腐”的提出,就是希望建立一个清正廉洁、科学理想的政治体制;也是一个惩治贪官、杜绝腐败的有力武器;更是从根本上正本清源、保护党员领导干部的良药。
不想腐。怎么才能让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到“不想腐”,这是一个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把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对党的奋斗目标半信半疑,对党的宗旨阳奉阴违,入党不是因为对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认可,而是出于个人名利考量或者干脆就是抱着混入党内谋取私利的动机,那就不可能树立“当官别发财、发财别当官”的理念,也不可能固守当官的底线,一旦遇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等各种诱惑的时候,一定会在糖衣炮弹面前束手就擒,甚至被打倒。所以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定力来自于个人坚定的意志、献身的胸怀和牺牲的精神,这一切都需要信仰的支撑。如果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政治上的坚定追求,让血肉之躯抵挡现实的各种诱惑,做到一点都不动摇,一点都不去想,这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信仰坚定,是真正做到“不想腐”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如何确保党员和领导干部“不想腐”,理想信念教育是基础。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开展党纪法规教育,使所有公职人员知道高压线在哪里,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们还要深入开展典型示范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使公职人员时刻绷紧清正廉洁这根弦,就像拒绝毒品一样拒绝腐败。
不能腐。怎么才能让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到“不能腐”,这就要加强制度的约束。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在一定的内因和外因条件下,一切事物就会发生转化。腐败也是这样,也需要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比如权力高度集中问题,有了“一言堂”的土壤或一个人能够发号施令的空间,就会为腐败创造条件;比如监督虚设,上级很难监督、下级监督很难、群众监督无力,这就在制度上为贪官留下了一条贪污腐败的通道。“不能腐”,就是要在制度上设定权力运行的程序,使权力之车只能行驶在限定的轨道之上,一旦离轨必然停摆。如此一来,任何人都不能自行其是,都不能为所欲为。一旦私欲在制度面前受到管控,也就失去了自由泛滥的可能。如何确保党员和领导干部“不能腐”,制度建设是根本。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研究出台反腐倡廉的相关操作细则,注重实体性制度的程序化。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同时完善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权力运行流程。要抓好制度落实。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问责机制。要强化监督,既要重视层级监督、党纪政纪监督,又要注重舆论和群众监督。要在阳光下“晒”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腐败行为无所遁形。
不敢腐。要让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到“不敢腐”,就要经常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只有对腐败现象实行零容忍,才能刹住各种歪风邪气。
我们应该看到,再好的制度都很难做到百密无疏,就像篱笆再紧也有空隙一样。所以要在制度之外,全方位跟进反腐败的配套措施,使体系更加完整、制度互为支撑。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发现一个,惩治一个,发现一窝,查处一窝,绝不姑息迁就,绝不心慈手软,绝不养痈为患,让所有贪官看到贪污腐败得不偿失,后果不堪设想,不仅身败名裂,甚至可能家破人亡。任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任何官员都会计算腐败的成本,都会明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都会想象一旦事发会不会有牢狱之灾。这样就会减少党员和领导干部冒险贪腐的的“胆量”和行为。如何确保党员和领导干部“不敢腐”,严查腐败案件是关键。我们要对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提高案件的查处率,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不管涉及到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要通过严查各种腐败案件,在全社会形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震慑效应。任何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也有覆盖不到的角落,腐败行为还是需要靠严惩来遏制,对腐败案件的严肃查办,一定会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使想腐者“不敢腐”,让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处于腐败案件的多发时期,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复杂,中央反腐的力度也空前加大。“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就是在研究腐败发生机理基础上提出的有效对策。通过形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使执纪执法机关不断发现、揭露和查处腐败,使违纪违法者在政治、经济、精神上付出应有的代价,使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对搞腐败望而生畏,使有各种轻微违纪者收手收敛。形成“不能腐”的有效机制,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使腐败分子不能轻易得逞。形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其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严于律己,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所以,“三不腐”是一个力求标本兼治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全力打造好“三不腐”的政治体制和反腐机制,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只有实现“三不腐”的氛围,通过干部思想教育做到不想腐,扎紧制度篱笆做到不能腐,保持高压态势做到不敢腐,才能使我们的干部队伍真正保持清正廉洁。
(作者系呼和浩特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郭 志
相关链接
总书记反腐讲话里的比喻之一:“执行党的纪律不能有任何含糊,不能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凡是违反党章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的行为,都不能放过,更不能放纵。”
第二篇:党组研讨材料:正确认识一体推进“三不腐”
党组研讨材料:正确认识一体推进“三不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学习时强调:“要加深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现实警醒我们,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就要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推进有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下面我结合认识“三不腐”的重要意义,将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谈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正确认识“三不腐”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很明显,这里“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是“构建”的客体。只有走出对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内涵的认识误区,准确把握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才能在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道路上找准方向。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必须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领导干部必须挖掘“三不腐”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三不腐”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作用,把“三不腐”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运用,协同推进。
党的领导是包括反腐败斗争在内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反腐败斗争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做到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针对性极强的有效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而且还直接推动具体反腐败问题的解决,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党的引领与协调是各类反腐败主体协同配合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具有反腐败职能的各类反腐败机构才能有效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协同工作,才能高效推动党的反腐败工作。
二、正确认识推进“三不腐”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的科学总结。我们党一贯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反腐的很多工作都体现着“三不”一体理念。正是运用一体推进“三不”思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才使我们党实现从里到外的深度重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必然要求一体推进“三不”。一方面,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整合反腐败资源和力量,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扩大监督覆盖面,增强监督有效性,有利于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另一方面,一体推进“三不”,不断提升腐败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印证监督制约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果,坚定全党全社会健全监督体系的共识和信心。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也需要我们一体推进“三不”惩治可以形成强烈震慑,但不能内化为心灵深处的自我约束;制度和监督可以减少腐败机会,但不能让人自觉向善;教育可以使人向善,但不能用来惩恶。它们功效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但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一体推进“三不”,用好治标利器、夯实治本基础,才能增强反腐败工作主动性、系统性、实效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三、将“三不腐”要求贯彻到底
全面从严管党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深刻认识到X队伍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要结合X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引领全面从严管党走深走实。
要以从严惩处确保“不敢腐”。X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主动配合纪检监察部门以“零容忍”的力度坚决严惩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行为,做到有腐必反、有案必查,坚决惩治检察系统腐败问题,让尚有侥幸心理的丢掉幻想、心存敬畏,强化“不敢腐”的强大威慑效能。
要以狠抓制度落实确保“不能腐”。要坚持具体务实狠抓制度执行,把通过X建立起来的制度规范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健全完善制度规定落实、督导、问责机制,防止制度规定成为“橡皮筋”“稻草人”,把“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抓实抓好。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家教家风建设,以身作则管好自身,管好家人亲属,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落到实处,确保本分做人、干净做事。
要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确保“不想腐”。要常态化抓实党史学习教育,结合X工作实际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X干部党性觉悟,增强初心使命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从X等案件中汲取教训,以案促改,以身边的反面典型警醒“梦中人”,持续筑牢“不想腐”思想堤坝。X部门“一把手”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和X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一岗双责”,通过上门家访、谈话谈心等了解身边干部的思想动态、行为作风,做到早预防、早提醒,抓前端、治未病,以溯源治理举措严防违纪违法。
第三篇:构建“三不腐”机制的路径思考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路径思考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三不腐”理念的提出,为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强化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的“两个习惯”作风养成,着力构建完善“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纪检监察机关的战斗力、惩腐肃贪的威慑力和执纪监督的保障力。
加强作风建设,构筑“不想腐”的思想堤防,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养成乐受监督的习惯。法律要发挥作用,既需要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法治精神理念的漫长过程,也需要一个党员干部养成“两个习惯”好作风的曲折过程。因此,构建“三不腐”机制,首先要从培养党员干部的法律信仰、法制观念、法治精神和守法习惯着手。组织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自觉把法治作为精神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敬畏法律、敬畏民意。坚持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严查违反纪律的人和事,让党员干部自警自律成为常态,接受监督成为习惯。
完善预防机制,构筑“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养成依法行政的习惯。要关住权力,首先要建好笼子,包括防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工作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要加强立法工作,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规范权力行使、强化党内监督。针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制定实践需要、群众期待的法规制度,密织权力运行法律制度“笼子”,让“苍蝇”飞不出,“老虎”关得住,逐步由主要依靠政策治理的方式向主要依靠法制治理的方式转变。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加大反腐败立法力度的同时,更要加强执法工作,把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强化司法功能,着力解决执法工作中失之于宽、软的瓶颈,提升反腐败法律制度的执行力,保证立法意图的顺利实现。
坚决惩治腐败,构筑“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要健全查办案件组织协调机制。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凝聚反腐合力。积极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纪委机构设置、职能任务和工作制度,提升反腐效能。完善与司法机关、执法部门的沟通协办机制,健全跨地区、跨部门反腐败协作机制。要完善揭露和发现腐败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平台,拓宽案源线索渠道。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完善网上举报平台,实现各级信访举报系统联网。要推进查办案件工作科技化。强化“制度+科技”的反腐理念,提高查案惩腐的科技含量。坚持依法办案与科学办案相促进,提升依纪依法查办案件水平。建设完善涉案信息查询、安全办案全程监管、案件管理信息等科技办案平台。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控制技术,对查办案件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全程录像,促进安全文明办案,逐步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办案手段科技化、办案人才专业化、办案程序规范化、办案力量集约化,提高查办案件科技化水平。(陈志扬 江苏省徐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第四篇:警示教育心得体会:确保“三不腐”须釜底抽薪
警示教育心得体会:确保“三不腐”须釜底抽薪
**月**日上午,按照安排,我同同事一同前往县廉政教育中心参观学习,接受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参观中,一张张警示教育图片,一个个典型腐败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反腐倡廉的态度是坚决的,无论任何人,无论以前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少有益的事,如果腐化堕落,违了规、犯了纪、触了法,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壮士割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能因为成绩,而对腐败的顽固性和危害性低估,党员干部务必对腐败现象“釜底抽薪”,守护不敢腐的防线,扎密不能腐的笼子,筑牢不想腐的堤坝,确保始终做到政治上不变质、思想上不变色、行动上不变味。
抽掉贪欲之“薪”,守护“不敢腐”的防线,确保政治上不变质。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如果在政治上不过关,管不住、灭不掉内心的贪欲,极可能滑入腐败的深渊,毁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损害政府的权威,伤了民心。为此,党员干部要常思物腐虫生的危害,时刻加强政治修养,不断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积极参加党性教育和警示教育,以敬畏之心严于律己,自觉维护清清爽爽、规规矩矩的人际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充分认清形势,用坚定的党性修养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守住不敢腐的防线,确保在政治上永不变质。
抽掉侥幸之“薪”,扎密“不能腐”的笼子,确保思想上不变色。腐败现象的滋生,往往来自对腐败行为心存侥幸、放松警惕。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深刻领会流水不腐的道理,坚决克服侥幸心理,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自觉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做到反腐的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尺度不松,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用好用实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这两个有力武器,坚持刀刃向内,坚决不当对党阳奉阴违的两面人。要在实践的第一线始终强化权力约束,始终坚守底线、远离红线、不碰“高压线”。要砥砺斗争精神,以零容忍的态度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扎密不能腐的制度笼子,确保在思想上永不变色。
抽掉麻痹之“薪”,筑牢“不想腐”的堤坝,确保行动上不变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没有了这个灵魂,就失去了精神支撑,必将导致信仰迷茫,在麻痹大意中迷失自我。为此,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中,自觉以共产党人的行为标准,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时处处在行动上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要时刻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以坚定党性筑牢不想腐的堤坝,确保在行动上永不变味。
第五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腐”有效机制探析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腐”有效机制探析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腐”有效机制探析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党风廉政建设长期艰巨的规划,需要全党全社会一起努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在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工作上的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实践的深化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及类似的观点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就提出过。有的侧重于效果,比如,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能力,做到“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有的侧重于防线,比如,构筑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防线;有的侧重于机制,比如,建立“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不能”腐败的惩治机制、“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把惩治腐败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深刻分析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随后一年反腐败的进展使全党深刻认识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严肃纪律,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总书记科学总结反腐败成功经验,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贯彻“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的精神,遏制腐败蔓延的各项工作实际上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逻辑向前推进,持续强劲地纠正“四风”,大力审查违纪违法案件,“四风”问题得到有力遏制,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不敢腐”震慑效应初步显现。在深化认识、把握特点的基础上,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的提法作了微调,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王岐山同志撰文指出,强化“不敢腐”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这样使“三不腐”的提法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更加有力。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直捣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我们正处于腐败多发期,中央反腐力度空前。从审查的违纪违法案件和巡视工作发现的问题看,强的腐败动机和低的腐败成本是腐败发生最直接的原因。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训。作为执政的党员干部,人人皆有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的危险。李纪周之类之所以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从动机来看,主要是看到别人收钱送礼、干坏事没出事而心怀侥幸、胆大妄为,以至于官商勾结、牟取非法利益。胡长清之流既敢腐败,也能腐败,用他的话讲,“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恶劣的政治生态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了反面。“有腐的危险”加上“有腐的条件”,再加上“不得已腐”的推波助澜,使塌方式的、系统性的腐败一再出现,触目惊心的情节不断挑战人们的神经。但也要看到,在我们党的队伍里,有很多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牢固的党员干部,即使“有腐的条件”、“有腐的便利”,也能独善其身、清白做人、奉献人民。比如,革命时期的方志敏,和平年代的杨善洲、孔繁森等等。“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在研究腐败发生内在机理基础上提出的有效对策。通过形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就是使执纪执法机关严格依纪依法发现、揭露和查处腐败,使违纪违法者在政治、经济、精神上付出应有的代价,加大腐败行为的成本,使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对搞腐败望而生畏,使有各种轻微违纪者收手收敛。形成“不能腐”的有效机制,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使腐败分子不能轻易得逞,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福祉。形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其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严于律己,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一个力求标本兼治的过程,也是对反腐败工作的长期规划
中医治病,视病情辨证施治。若标危甚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则应先治其标,等病情稳定后,再治其本病,这就是“急则治标”。若标病不急,应找病根进行救治,这就是“缓则治本”。若标病与本病都很重,治当标本兼顾,收相辅相成之功,这就是“标本兼治”。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上,治标和治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形势决定任务,首要的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指出,治病树、拔烂树,强化“不敢”的氛围。惩是为了治,要加大治本力度,选对人、用好人,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逐步实现“不能”。反腐败最终要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真正做到使之“不想”。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斗争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过程。“不敢腐”是治标。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铿锵之声中,从中央八项规定“先禁其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从严治党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正风肃纪与铁腕反腐强劲激荡,持续“高压严打”所产生的强力震慑,使得“不敢腐”已初见成效。只有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形势才会向有利于治本的方向转化,治本才有前提和希望。“不能腐”、“不想腐”是治本的两个境界。反腐反到深处,是制度、管理、监督的博弈,是文化的对决,是信念的较量。“不能腐”是治本的较高境界,“不想腐”是治本的最高境界。因此,“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是党风廉政建设长期艰巨的规划,需要全党全社会一起努力。
“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关键在强化“两个责任”的落实
能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直接关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的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两个责任”的落实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对党员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执纪监督不严、查办案件力度不够等问题。落实“两个责任”,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项任务还相当艰巨而繁重。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时代担当,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各级党委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在遏制腐败蔓延的过程中加快形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要以惩促治,在深化改革、刷新吏治、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过程中,逐步形成“不能腐”的有效机制。要坚定党员干部队伍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最终形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应立足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党员干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重要保证。(孙志勇)
链接·“三不腐”提法的由来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严肃纪律,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三不腐”的提法作了微调,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