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鑫源中学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年级:初一 科目:历史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1.根据片段联想,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①现于周口店的山洞里 ②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着猿的体质特征 ③使用天然火 ④过着群居生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④ 河姆渡原始居民 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3.原始农耕生活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 A.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B.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在半坡遗址发掘过程,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罐子里存储芥菜籽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5.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于贤德之人的制度被称为()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民主制 D.分封制
6.你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的遗址,应到()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
7.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8.《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9.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这是中国 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商代的哪一位国王将都城迁到了这 里()A.汤 B.盘庚 C.纣 D.武丁 10.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C.大盂鼎 11.以下故事可以通过甲骨文考证的是()
A.尧的传说 B.舜的故事 C.大禹治水 D.武王伐纣 12.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不包括()A.铁农具的应用 B.牛耕的推广 C.水利工程的修建 D.金属货币的流通 13.下列哪一位诸侯国的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A.晋文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14.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16.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17.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18.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蜀汉 19.根据商鞅制定的法令,秦国有很多人获得国君奖赏的爵位和土地。这些人获得奖赏时的身份应该是()。A.农民 B.军人 C.商人 D.铁匠 20.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 D.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21小题12分,22小题12分,共24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 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右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轩辕”指的是传说中哪个部落?(1分)“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次战役?(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指谁?(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4分)
(3)材料二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材料二: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材料三: 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的 ;二是反对“攻伐
无罪之国”,即所谓的。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最能体现老子的思想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4分)(2)材料二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此思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4分)(3)材料三的横线处的内容分别所反映出墨子的哪些主张?(2分)(4)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2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16分)
12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请写出促进秦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4分)(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4分)
(3)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4分)(4)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举措?(4分)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初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姓名:班级:得分:
注意:
1、本试卷分第І卷(选择题)和第ІІ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时,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相应的答案括号内。简答题答在相应空白处,请认真读题,祝你取的好成绩!
第І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ІІ卷答案表中。
1.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其中闻名世界陶瓷工艺的珍品是()
A.唐三彩B.青瓷C.青花瓷D.白瓷
2.下列关于隋朝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B.国力强盛,“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开凿了大运河D.因存在时间很短,对后世没有多大影响
3.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犁 ③翻车 ④筒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
A.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魏征的直言敢谏
C.受到“三省六部”的牵制D.《唐律疏议》等法令的威慑作用
5.下列叙述不属于科举制影响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D.抑制了士族门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6.小组讨论中,几位同学对武则天进行了评价,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准确()
A.武则天由妃子到皇后、皇太后,由废掉两个皇帝,到自己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说明她是个大野心家
B.她重用酷吏,排除异己,滥杀无辜,凶狠恶毒,是个暴君
C.她重用人才,发展科举,注重经济发展,减轻百姓负担,是个明君
D.对武则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从她统治采取的措施及结果看,她是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7.玄奘与鉴真的不同..之处是()
A.是唐朝著名的高僧B.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和苦难
C.求取佛经精义D.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8.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B.重用人才C.善于纳谏D.减轻刑罚
9.你能指出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A.B.C.D.10.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是从何时开始的?()
A.隋初B.隋末C.唐朝D.北宋
11.穿越时光隧道,假设你是一个宋朝人,下列事情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吃香喷喷的占城稻米饭B.到四川用“交子”买东西
C.用煤烧火做饭D.在“蕃坊”里居住
12.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A.吴道子——画圣B.李白——诗仙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D.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13.唐朝时的回鹘政权瓦解之后,部众大部分西迁到今天的哪几个省份?()
A.甘肃、青海等地B.甘肃、新疆等地
C.新疆、西藏等地D.青海、西藏等地
14.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
A.秦朝B.东汉C.明朝D.南宋
15下列有关宋辽议和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失败
B.宋辽议和的内容是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C.宋辽议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澶渊之盟)
D.宋辽议和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16.唐朝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的是()
A.鉴真B.阿倍仲麻吕C.玄奘D.崔致远
17.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国的是()
A.安禄山B.朱温C.石敬塘D.韩颜徽
18.北宋前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
A.山东B.东京C.杭州D.四川
19.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特权
20.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
A.元宵B.除夕C.元旦D.守岁
21.吐蕃的最高首领称()
A.赞普B.可汗C.藏王D.渤海郡王
22.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颜真卿B.柳公权C.欧阳询D.张旭
23.山东半岛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口,下列隋唐时期的港口中不属此类的是()
A.登B.泉州C.莱州D.成山(今威海市)
24.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
2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当贤明君主B.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D.维护封建统治
二、填空题:本大题5小题10空,每空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在第ІІ卷规定的横线上。
1.________年,隋灭,重新统一全国。
2.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它们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的______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______朝印
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5.“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唐朝诗人______的诗句。作者被称为“______”。
三、综合题:第31小题11分,第32小题8分,第33小题12分,第34小题9分,共40分
31.在《隋朝运河》图中填注:(11分)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为___,北至B为____,南至C为____。(3分)
(2)隋朝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其中①为____水,②为___江。(2分)
(3)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你能说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1分)
(5)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2分)
32.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皇帝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8分)
(1)这段话最早是出自谁的名言?(2分)
(2)他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4分)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过去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做今天的事,通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你认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一、二两段的共同点是什么?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4分)
(2)材料一中王勃这两句诗句我们认为也很确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国的巨大潜力。这个潜
力在哪里?(2分)
(3)请写出隋唐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3分)
(4)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下隋唐时期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3分)
34.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2分)
(2)为什么从唐朝中晚期起南方的农业发展较快,并逐渐超过了北方?((3)试述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3分)
4分)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分析报告
马埠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分析报告
2012-2013学上学期期中考试业已结束,现根据考试情况对本次考试试题进行分析。
本套试题总共三种题型,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解析题。其中选择题共25个题目,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填空题5小题共计10分,占10%,材料解析题共三个大题12个小题,40分,占40%。本试卷题目选材广泛,能典型地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既强调用材料中所蕴含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历史现象,又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好的避了死记硬背的弊端,对进一步深化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命题特点
1、着重考查了本册上半部分教材主要知识点。本套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把教材中的内容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提升,往往通过引用教材以外的大量素材,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形成新的问题情景,如试题第33题,四个问题分别引用了教材外的四段材料。但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还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大体浏览一下,此次七年级其中试题考查的本次主要知识点有: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址;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禹的传说;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高鞅变法的史实;春秋战国时的科技文化;秦的统一;汉武帝的大一统等。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评价、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学会评价历史现象
和历史事件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2、凸出素质,关注情感。试题以巩固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所学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第25题、30题,即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第32题等无不隐含了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较为全面地考查。
3、联系热点、关注生活。历史学习和运用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和关注世界。因而,在考查历史试题时通过启发考生对现实的思考已是中考命题的思路之一。本次试题以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关注社会现实。例:第4题、8题、14题、第16题,等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生活现象为载体,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注世界,体现了新课改一以贯之的理念。
总的来说,此次命题难易适中,区分度适中,即考查考生的历史基本功和历史素养,又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从考试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综合性强,注重理解判断的题失分较多,可见,试题既很好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注重了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查,区分度适中。
三、考后反思及教学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的历史课的学习要求师生能“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课标》,做到以本(课本)为本,把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训练,提高能力。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尚可,但是分析、归纳、理解和运用能力欠缺,致使整体成绩不理想,今后要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1、构建知识网络。每学完一课,要求学生对本课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从事件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纳,最终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构建好自己的知识网络。
2、加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历史试题越来越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考生练好基本功,记准史实,理解历史原因,掌握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3、纵横对比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试题中都有纵向或横向对比分析题,属于“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是有较好区分度的试题,体现试题的选拔性功能。而学生往往就在此类题上易失分。因而,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宏观知识、纵向综合、横向联系。
4、关注热点问题,国际焦点问题。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现实是过去的延续,将来是今天的延伸。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以史为鉴”,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为此,在学习有关历史知识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5、有必要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从解题原则来说,可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共十六个字,“即精析题意”、“回归教材”、“注重发散”、“力求完美”。从解题方法来说,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是“阅读理解材料”,两个基本点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读懂是前提、获取是关键、利用是目的。解题的步聚是:三个环节,即读、找、答。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能动性,重视历史双基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第四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2.元谋人发现于我国的()。
A.陕西省 B.浙江省 C.北京市 D.云南省 3.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A.交流 B.劳动 C.语言 D.运动
4.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是()。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5.炎帝和黄帝是下列哪一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辽河流域 D.珠江流域
6.第一个采取“禅让”办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A.黄帝 B.尧 C.舜 D.禹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建立的。A.启 B.禹 C.舜 D.尧
8.西周初年,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 9.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开始的。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0.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A.秦穆公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11.经过(),东方六国再也没有力量抵抗秦国的进攻。
A.巨鹿之战 B.马陵之战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2.我国最迟在()已使用牛耕。
A.夏朝末年 B.西周末年 C.春秋末年 D.战国末年
13.下列哪一水利工程,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
国()
A.郑国渠 B.灵渠 C.白渠 D.都江堰 14.()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老子 B.墨子 C.庄子 D.孔子
1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A.秦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6.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A.韩非 B.庄子 C.墨子 D.孔子 17.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发动了()。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战争 D.黄巾军起义
18.秦灭亡后,()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楚汉战争”。
A.项羽和刘邦 B.吴广和陈胜 C.武王和纣王 D.黄帝和蚩尤
19.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他就是汉高祖。
A.项羽 B.陈胜 C.刘邦 D.嬴政 20.秦统一中国是在()
A.前221年 B.前230年C.前317年D.前226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我国境内发现的已知最早人类化石是。2.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不能制造和使用。
3.的体质特征已经和现代人没多大区别了。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之一。5.原始居民,已经处于阶级社会的边缘。
6.和 被后代尊称为中华文明之祖。7.因治水有功,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8.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结束,“家天下”时代开始于 时期。9.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0.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后人称之为“ ”。11.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秦国蜀守。12.在中国封建时代被尊为圣人。
13.秦朝时期修建的“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
三、连线搭配(每线1分,共6分)。学派 代表人物 相关著作
儒家 墨子 《道德经》 道家 孔子 《墨子》 墨家 老子 《论语》
四、列举题(每题4分,共12分)
1、列举出商周时期两件著名的青铜器。
2、分别列举出春秋五霸。
3、列举出战国七雄。
五、材料分析(共4分)。
材料: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学说,并宣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道德观念。请回答: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言论收在哪一本书中?
六、请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1班和2班历史考试成绩很差,大部分同学非选择题没有得分,及格率低。失分原因分析如下:
(1)综合分析能力差,对题意理解困难,这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也是七年级历史的一个难点,学生分析能力不够。
(2)组织语言能力差,对题目要求把握不准确。意思能懂,书面语言表达不了或者表达错误。
(3)不认真,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干根本没有读准确就开始答题,导致会做的题也没答上!
(4)汉字不会写,非选择题的答题部分,题目会做,但是汉字写错导致失分。反复强调的易错字词还是错。
(5)没有正确的态度对待考试,强调的考试重点不用心记。记下来了不会写。
四、以后的教学改进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结:作为接触历史的新老师,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学方法,掌握重点和难点,争取早点适应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