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式卓越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生本式卓越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2013年1月23日,合川区中小学“卓越课堂”建设工作会规划出未来五年的新蓝图,“前三年,100%达到‘有效课堂’标准,后两年4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10%达到‘卓越课堂’标准。”在合川区教委指导下,区教科所研制了“生本式卓越课堂模式框架”,初步构建了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卓越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生本式卓越课堂”内涵特征
“生本式卓越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课堂,由最优化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独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系统。基本特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落实“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第二,强化“先学后导,评价反馈”的核心理念。第三,坚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评价训练”的教学基本程序。第四,明确“学、导、评、练”作为师生互动的四种教学行为。各模块所占时间比例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
二、“生本式卓越课堂”的推进举措
课题形式整体推进。“卓越课堂”建设需要科研引领。区教科所设立了“卓越课堂”专项课题,组建了区级、学区、学校三级研究共同体,整合力量,克难攻坚,努力探索“卓越课堂”建设的策略、途径与方法,初步构建了具有我区特色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各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了课程辅助活动体系和“卓越课堂”教学资源库等。
教师分类分层推进。充分考虑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采取了教师分类分层推进的策略。一是不同类别的学校要求不同。要求100%的教师达到“有效课堂”标准要求,力争薄弱学校教师10%达到 “高效课堂”标准;一般学校教师2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5%达到“卓越课堂”标准;优质学校教师5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20%达到“卓越课堂”标准。二是不同的教师要求也不同。普通教师上“达标课”,合格基础上追求高效;区级骨干教师上“展示课”,高效基础上追求卓越;市级以上骨干教师、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研究员教师上“示范课”,力争全面达到“卓越课堂”的标准。
学校分片分类互动共进。一是着力实施“领雁工程”,让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使其共研、共享、共进;二是积极开展“学区教研”,优质学校作为对口帮扶和教研援助单位,采取分片定点的方式开展“送教”活动、片区开放周活动及专题研究等,引领片区内学校共同发展。三是构建“卓越课堂学习共同体”,全区共建立了8个“卓越课堂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体内各学校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搭建多个互动共进平台。通过卓越课堂论坛、专题讲座、校本课程展示等活动,丰富教育学识,更新育人理念;通过卓越课堂基本功比赛活动,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卓越课堂片区联动,扩大成果交流,促进均衡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和行为。课堂教学质效高低的关键是备课、上课和评价。因此,备课、上课和评价是“卓越课堂”建设的重点内容。我们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卓越课堂评价标准》,侧重在备课、上课和评价三个环节进行了优化规范,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生本式卓越课堂”成效初现
在区教委行政指挥下、区教科所发挥专业优势,引领各学区组织中小学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卓越课堂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面貌整体变化明显,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提升显著。到2013年底,我区已有80%的学校填补了教学模式缺失的空白,其中有10余个模式比较成熟。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质效更优。
第二篇:“‘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实践研究
大学城第三小学‚‘学本式’绿色课堂‛实践研究方案
沙坪坝区大学城第三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课堂教学变革也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与学的规律。重庆市教委于2012年出台《‚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沙区也出台了相应的《‚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如何有效地顺利推进历时五年的课堂教学变革行动,需要我们深刻地思考,努力地研究,积极地推进。
我校前身为重庆虎溪电机厂子弟校,创办于1970年,当时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曾培养出几十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毕业后留学海外博士,现办学定位为小学教育,校名也更名为重庆大学城第三小学校,并以‚绿色浸润人生‛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改革,我校提出了‚‘学本式’绿色课堂‛。
‚‘学本式’绿色课堂‛必须回答‚什么是‘学本式’绿色课堂?‛ ‚构建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本课题正是要在实践中研究和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以期保证我校课堂变革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从而确保改革实践的有效性。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的学科,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宗旨,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发展,要求教师信任和尊重学生,提供资源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及其八条原则:(1)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学习。(2)促进者提供的是‚学习资源‛。(3)让学生独自或合作计划自己的学习。(4)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真实、互信的心理氛围。(5)怎样学而不是学到什么是学习的重点。(6)学生自我训练而不是外部指导的训练。(7)学生自己评价自我的学习。(8)更快更深刻的学习。
(二)绿色教育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偏离受教育者的根本需要,以选拔少数人升学为目的,以牺牲学生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和自然发展为代价,去获取所谓的“成功”。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中失去天性、失去童真。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自主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焕发生命活力,充满心智撞击。“绿色教育”,就是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和谐发展,让孩子的生命在“绿色教育”中熠熠闪光,让孩子的童年在“绿色教育”中绽放希望。
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福禄倍尔谈到《人的教育》时说:‚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引起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该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被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 可见,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发人的自由和天性,培养有教养的人、精神丰富的人、身心强健的人。
三、核心概念界定
本课题中,有两个核心概念需要作出界定。
‚学本式‛:指的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所遵循的基本教育价值和立场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即: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
与‚学本式‛相对的概念是‚师本式‛和‚教本式‛。应当指出,就办学的软硬件条件创设而言,以师为本、教师第一的观念毋庸置疑;从教学得以维持、推进的条件而言,没有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活动组织,就没有‚教学‛意义上的学,教师的‚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正是‚教‛的品质决定着学的品质。但是,从教学的目标指向而言,教是为了学,教师更好地教恰恰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也就是说,教必须围着学转,而不是学围着教转。
因此,‚学本式‛教学就是要充分、深刻地研究和揭示学的规律,从而寻求教如何为学服务的途径、方法、措施和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引起教师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重估,引起教师对自我角色的重新塑造,促进教师走向‚新生‛,进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绿色课堂‛: 绿色是一种充满灵动和生命气息的颜色,它是象征生命,象征着自然和谐、蓬勃发展,是自然界中富有生命力的表征。孩子喜爱的应该是一种毫无任何压力而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有错误、有失败、有争论,而作为教师的我喜爱的也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的、真实的、不做作的、不经刻意雕琢的环保型课堂,那应该是一种充满了绿色的课堂。绿色课堂是‚激趣求真‛的课堂,是‚合作求实‛的课堂,是‚交流求新‛的课堂,是‚游戏益智‛的课堂,是‚领悟真谛‛的课堂。
四、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创新之处
1.将沙区倡导的‚卓越课堂‛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我校的操作模式,变革旧的课堂文化,形成新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假设
在‚先学后导、互助展评‛总体模式统领下,根据学校、学科等特点,探索‚‘学本式’绿色课堂‛模式。能确保我校‚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从而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学本式’绿色课堂‛教学模式; 2.探索‚‘学本式’绿色课堂‛的有效策略; 3.促进我校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和质量提升。
(二)研究内容
1.‚三三六‛学本式绿色课堂模式探究
在遵守全区‚‘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内涵、特征和结构等基础上,根据本校的特点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三三六‛学本式绿色课堂模式。
三生:生态、生长、生活; 三动:主动、生动、互动;
六环节:设置情景——自学互助——展示互评——教师导学——检测反馈——拓展深化。
2.‚‘学本式’绿色课堂‛的有效策略研究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校所有年级和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
2.行动研究法
在‚计划——行动——反思——改进‛的螺旋式运动中不断破解难题,促进探索性实践与发展。
3.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
八、研究计划及步骤
1.全面达标阶段(2012.9~2015.7)
(1)启动阶段(2012.9~2013.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制定我校‚卓越课堂‛—— ‚学本式绿色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职责任务,组织召开‚学本式绿色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启动会。(2)实施阶段(2013.2~2015.1)。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建构‚三三六‛学本式绿色课堂教学模式,建设‚规范课堂‛,培育‚高效课堂‛,追求‚精品课堂‛。
(3)小结阶段(2015.2~2015.7)。加强巡课,确保所有常态课普遍达到‚规范课堂‛标准;对3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思考并制定制学校‚学本式绿色课堂‛后两年的行动实施方案。
2.巩固提高阶段(2015.9~2017.7)
认真实施‚学本式绿色课堂‛后两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规范课堂‛,认真培育‚高效课堂‛,执著追求‚精品课堂‛,全面完成沙坪坝区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九、预期成果
1.大三小‚‘学本式’绿色课堂‛结题报告; 2.课题相关论文;
3.形成一本‚‘学本式’绿色课堂‛教案及反思集。
十、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课题组长:梁灿 大三小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 鞠小兵 大三小副校长 胡利华 大三小教科室主任 谢可 大三小教务主任 课题主研人员:大三小全体教师
十一、课题经费预算
本课题经费预算为()元。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绿色_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09,(21)] 2.绿色教育_理念下的教师管理[教学与管理, 2006年 11期] 3.构建绿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小学教学参考, 2008年 30期] 4.绿色课堂_打造课堂中的生态系统[吉林教育, 2007年 12期]
执笔人:胡利华 2013-1-29
第三篇:书写--学本式卓越课堂[最终版]
书法学科中心组成员书写内容
1.‚学本式卓越课堂‛倡导‚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学论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的改革方向。
——摘自《沙坪坝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2.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策略:
三管齐下,提升干部教师课程能力;多维组合,建设行动共同体;同中求异,建构‚学本‛教学模式群;开发导学精要,优化学习资源;研制评价标准,引导课堂变革方向 ——摘自《聚焦课堂 变革创新 让梦想在现实中生根开花》
3.与传统讲授式课堂相比,‚学本式卓越课堂‛最大变化莫过于‚还课堂于学生‛.4.‚卓越课堂‛的三层含义:卓越是一种态度,卓越是一种过程,卓越是一种可以实现的理想
5.‚‘学本式’卓越课堂‛突出‚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核心要义,提高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追求‚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的课堂形态。
——摘自《沙坪坝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6.全面推动‚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将重点实施以下六大行动计划:学校课程建设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课程能力提升行动、教学研究引领行动、教育技术助推行动、学校工作评估行动
7.课堂教学改革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抱着永不停歇、勇创一流的态度,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8.‚学本式卓越课堂‛具有生命性、系统性、优质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
9.‚学本式卓越课堂‛是由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独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系统。
10.也许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艺术的修炼中逐步完善自我,享受渐入佳境的愉悦,这样才不枉在教育的神圣殿堂走一遭。开发学科导学精要基本理念:功能导学化、导学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基本结构:目标定向、自学引导、达标检测
——摘自《聚焦课堂 变革创新 让梦想在现实中生根开花》
11.开发学科导学精要基本原则:学本性原则、必要性原则、问题性原则、课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2.对待‚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有三点具体要求: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将工作重心下沉到课堂;进一步改进培训和教研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区级层面、学校共同体层面和校内各层面对‚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的领导、管理和考评,确保实施全过程方向明,措施硬,不松劲,不动摇,出成果
——摘自肖长树主任在卓越课堂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3.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更进一步就是教会学生自学、互学、展学。
——摘自肖长树主任在卓越课堂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4.‚学本式卓越课堂‛分两步实施,三层达标:前3年转型升级,全面达标;后2年巩固提高,再上水平。
——摘自肖长树主任在卓越课堂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5.‚学本式卓越课堂‛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我们聚焦‚卓越课堂‛行动,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加快全区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为把我区建设成重庆市现代化教育强区而努力奋斗
——摘自肖长树主任在卓越课堂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6.‚内涵发展的本质是学校的文化自觉,内容有教师专业化、课堂优质化、管理科学化‛
‚课堂优质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
‚课堂优质化既包含课堂内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优质化,也包含课堂外部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管理科学化‛。
实施‚卓越课堂‛行动,是深化内涵发展的‚核心点‛和‚引爆点‛
——摘自肖长树主任在卓越课堂大讲堂上的讲话
17.我们构建教学模式、编制导学单、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培训干部教师、强化共同体和学校工作考评等,都是手段。‚加快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教授为本向学生学习为本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摘自肖长树主任在卓越课堂大讲堂上的讲话
18.课堂转型要注意三点:要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要体现学为中心的特点、要建构基本的教学模式。
19.‚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其实也是在继承沙区课堂改革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希望能够不负众望,乘势而上,追求卓越,再上新高。
——摘自龚雄飞院长在沙坪坝区‚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第四篇:关于“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反思
关于“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反思
沙坪坝区实验外语学校 李雪莲
本学期学校全面推进了课改,贯彻沙区的“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尝试,我深有感触。总的感受是课改无论怎么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根本,回归本质还是重在于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教师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为了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以前的教师主讲转向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前的个体学习转向了小组互助学习,以前的教师一家之言转向了互动式的答疑解惑,这无疑给沉寂的课堂增添了一些原动力和活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超越他人的竞争意识,课后有了可以继续学习的精神食粮。俗话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具体的目标,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课堂上,我亲身感受到了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获得快乐。同组学生能在小组学习中既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小组这个集体的温暖,这样,将老师的个体关爱转移到小组这个群体的关爱,这无疑增强了后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差生的脸上也能看到阳光般的笑脸,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同时,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材料上也看到了教师的辛苦,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不是随手可以拈来的东西,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不是解放了教师,相反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钻教材,提炼教材中所包涵的思想依然是我们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能不能大胆放手,能否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加以改变,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也就是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义务阶段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我们课堂教学追求卓越,那么何为卓越实在是说不怎么清楚。我想以前讲的“高效”应该是一个体现吧。而课堂应该是我们实施“高效”的主阵地,我认为,如果为了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如果为了能使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所谓“轻松”,而把课堂中该学习的任务布置到课外,这种所谓的高效我不敢苟同。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厌倦,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实施教学的有效时间,应该是在课堂40分钟。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学生怎么学才是最快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课堂不失为我们追求高质量教学的一途径,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尽相同,教育对象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更是参差不齐,教育学生,传授知识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仍然不妥,也就是说,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让我们的教学生搬硬套,形成一种所谓的定式,这实际也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因此,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如何去把握教与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让学生学得好,身心也得到发展,成为我以及所有同行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学本式”卓越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第五篇:践行生本教育追求卓越课堂(范文)
践行生本教育追求卓越课堂
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乐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
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你问我答”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从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学生。它需要教师不但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还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
因此,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也有所改变。教师课前是设计者,在课堂上是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数学的课堂。
二、先行导学,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造就生本数学课堂的精彩。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
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清晰,合作的协调,积极的发言,满怀的自信等最佳表现。在我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们非常喜欢做前置性学习小研究,提前收集上课时所需的资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最好,表现最棒!”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旨在引发每个学生思维,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三个前置任务:第一,找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例子;第二,画几个平行四边形,并猜想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或结论;第三,如何验证你的猜想。这三个问题,涵盖整节的学习内容,且简单、根本、开放,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学生拥有自由的探索空间,兴致必然极高,思维必然十分活跃。因此,本节课上,教材中共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结果学生共讨论出六条,不仅仅是学生的结论远远地超越了教材,重要的是学生的获取过程与验证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可谓是:课堂上的一切精彩缘自于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精彩。
三、自由开放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既减少了劳动量,又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同样,教育怎样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提高自己,调动其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邓小平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这一难题的做法就是把土地还给农民;而教育怎样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呢?就是把学习交还给学生,即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
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我们口头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把学生可以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学习。
四、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习的课堂。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改变教学模式,践行生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把自己先学中遇到的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步骤,把讲台让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登台亮相。
学生4-6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无言之美”
例如:我在上《圆柱和圆锥》的数学单元感受课时,学生在教师设计三个活动方案的引领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讲台作为展示的舞台,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设有主持组长,组长指派本组人员确定发言内容,指定发言人,组员中有的用语言表述,有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还有的用自制教具演示等等,将自己做圆柱,拆卸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究并归纳出圆柱的特征,和推导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的自由地质疑争辩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通过实践推导出了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学习目标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正如老师最后总结时所说:“我只是给了你们一只桶,你们却把它装满了水。”
生本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
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再由学生传授给学生。老师讲解比较少,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老师才作适当的讲解,而老师的“无为”,却造就了学生的课堂上的精彩。
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本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教学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着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