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鞭再上鞍,我们将永远在路上
——对学本式卓越课堂理念学习有感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当今推行课堂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一个响亮的词汇就是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解释为: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的关系,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高效”本是一个综合性描述结果的词语,而实际在教学中显现“高效”的主要指标就是考试成绩。问题由此就产生了。为了追求教学结果的高效化(即高分数),可能扭曲过程的科学化,影响教育的道德化,最终可能导致教育对象的异化。
案例一:
时间:2009年4月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某中学
位置:该校学生厕所外面墙上——尽快调整生理节律,彻底杜绝上课如厕。
学校说法:“挂此横幅是推行到外地取经回来的‘高效课堂’教学法的一部分”;“高效课堂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每一分钟时间。……
”
“一些学生如果课间上厕所,容易打乱老师上课思路;而很多学生说出去上厕所,其实是到学校闲逛。……
舆论评说:“学生假借上厕所的名义宁可在学校偷闲,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听课,是学生纪律性不强,还是老师的课上得太差所致呢?再说,学校有什么好逛的呢?照本宣科、乏味无趣、刻板生硬是一些老师教学的通病,如此拙劣的教学方式不改,只让学生‘憋尿’,升学率就能高上去?才是见鬼了!
——‘高效课堂’不应从生理节律下手!”
“人都有‘三急’,要真来了有时还真憋不住,即便憋住了对身体也有害。即便上课如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甚至打断老师的上课思路,但我们也绝不能玩‘一刀切’的‘杜绝’。如果女生来了例假不让其如厕,难不成真让该生‘血洒教室’?——学校如此名言‘禁止’,还走‘高调’,让条幅横行,是教育的悲哀!实在令人深思!……”
与此还有类似的学校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看来这样的课堂高效已经被异化了,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名,直奔应试教育之实,高效课堂已经开始成为替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工具,或者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应试教育的一种新的形态。在老师眼里获得高分才是真正的高效,而学生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他们花了多少时间,他们真正快乐吗,身心真正健康吗?如果为争取高分而剥夺学生的全面发展、兴趣爱好,甚至造成学生身心的问题,这样的价值取向是真正的高效吗?这样的所谓“高效”课堂,不是我们最理想的追求,它是用时间和生命换来的。
案例二:2013年各地高考成绩和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各省高考状元陆续出炉,每个人都意气风发。崇州20岁高考失意女孩却服毒自尽,她只是成绩差本科线6分而已。她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盘点一下,近年来因为高考而自杀时间不在少数,2010年湖北两名考生在高考期间自杀身亡。高三女生因无北京户口不能报名高考自杀。2011年武昌一女生查完成绩不理想后投江,2005年某校高三学生逃避高考跳井自杀。2012年5月,19岁男孩王硕为备战高考不堪重负跳楼自杀。
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在追求高分上重点大学的重压下,有多少孩子能完全健康地成长?且不说患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高中生达到了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童年的快乐,没有学习的快乐,没有做人的快乐,他们的脑中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当身上的压力到了自身不能承受时,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所以教学在追求所谓高效实质是高分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人生态度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不要为分数和升学的压力感到忧愁烦恼,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珍爱生命,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生命绽放的快乐,懂得享受生活,懂得爱与被爱,不懂得身上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这就必须要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一切的改革没有过程的优化都不可能有结果的优质化。
优质化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先学后导、互助展评,即在教学中体现为三个环节:自学、互学、展学。也就是由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型,由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型,体现学生学习为本,体现学生发展为本。
一、自学——学习前提
为什么要先自学,然后才教呢?这里举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向学生教高斯曾经做过的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向高斯学习,善于动脑,找规律,简便算,开拓学生思维。走进教室,同学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有名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叫高斯。小时候,高斯的老师出了一道:1+2+3+4……+99+100.高斯很快算出来,他是怎么算的呢?1+100=101,2+99=101,3+98=101,像这样的算式,一共有50个,所以最后结果是50个101,于是用101×50=5050.同学懂了吗?你能用高斯的方法算一算1+2+3+4……+99等于多少吗?全班47名学生也很快算完了,全部都是用1+99=100,2+98=100,3+97=100……这样的方式来计算,唯独不同的是有的同学发现这样的算式一共只有49个,再加中间的一个数50,合起来是4950.有的孩子是用99÷
2=49.5,得出一共有49.5个100,从而也得出4950.,但是却没有哪个同学用到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5050—100=4950.。什么数学,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让人越学越聪明,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的学科。而这位老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想到最简单的方法呢?那就是先教的结果,先教学生往往思维被老师的方法所禁锢,一味的模仿和记忆导致学生创新的思维被逐渐扼杀。
最近的《人民教育》(13、14合刊)有一个“尝试教学专辑”。里面有篇文章: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这使我想到我家女儿,国庆节假的一天,她从街上买了一条鱼回家,一道家门口,就对我们大人说,今天由我我煎鱼,你们先不准来看我是怎么弄,也不告诉我怎么弄,等我弄好了,再来看,也许她弄得鱼不如大人弄得鱼好吃,但是她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她记忆很深,也很快乐。吃饭的时候,我们夸奖她你弄的鱼真好吃,她特别开心。
所以《人民教育》中明确指出:从
“先教后学”
到“先学后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
我们为什么要先学后教,主要是为了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是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因此,教学当中一定要让学生先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自学要解决三个问题:
(1)自学的时间:建议留在课内,而非课外,原因有:一是学生本身有家庭作业,再让他自学,加重负担,二是学生在家自学质量存在问题,学生自学没有,自学的效果怎么样,不能得到保障,与其让学生在家走过场的自学,养成了不完成或敷衍了事的坏习惯,还不如直接在课前留点时间给学生自学,而且有老师监督,还可以指导给学生如何自学。
(2)自学的方式:课堂上自学,老师都要给学生有明确目标,自学什么,要思考什么,要解决什么,只有这种有明确目标的自学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参与,有深度思维的参与引发学习行为的参与,如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这才真正的自学。
(3)自学的工具: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导学案,或导学题单等。当前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导学案教学的浪潮铺天盖地。但感觉在导学案使用上出现两大误区:一是导学案的泛化,一些学校照搬模式,组织老师编写导学案或者干脆向有成功经验的学校购买导学案,每个学科,每节课都要用到导学案,花费了较多的财力和人力。有专家指出真正的导学案是如何准确的把握教材难点和重点,挖掘知识的深度,针对核心知识的问题的有效设计,导学案的形式不一定在纸上,在小黑板、黑板上、幻灯片上板书几个精要的学习探究问题,也是在导学,何必将导学的方式弄得那么僵化呢?其实数学书上例题旁边的一些思考性的问题都是导学,导学案重在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启发和引领,而是导学案形式化的东西。昌乐而中国的导学案分为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而且预习案下面分几个环节,探究案下面又分几个环节,老师在编写上就是很大的负担(昌乐二中的老师们,你知道多苦吗?每晚12点左右睡,这是常事),因此导学案要简化,要精要,这样才能减轻师生的负担。二是导学案的虚化。一些导学案弱化了自学中的引导,强化了自学后的检测,导学案编成了难题、考题集合起来的习题集,导学案就成了学生“做题”的重要载体,表面看上去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实质是学生在从课本、教参或复习资料上寻找标准答案。
因此,编写导学案要编写适用、要精要。重庆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原校长龚雄飞给我们指引了编写的思路;
1、教学目标
2、学习探究:对于导学案的中学习探究部分的设计,应该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设计两个或几个学习探究的问题,每个大问题下面可以有些子问题,这样以问题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研究,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的放矢,围绕问题展开,层层抽丝剥茧,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
为什么不写成合作探究呢?这里必须弄清合作的本质是什么?合作,为何而合作,是因为由问题需要合作。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合作学习的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肯定有人在某一方面比我更优秀,可以充当我的老师。在这样的人中选择他的优点跟他学习,对于有缺点人,有问题的人,要帮助他改正或给他讲解。合作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叫合作,比如一年级小学生读拼音的a,读不来,请哥哥或姐姐来教一教,这就是合作。那问题怎样产生呢?那就自学,而且是深度的学习,才能产生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就是合作学习的纽带,没有问题就不能合作。但是同样是自学同样的知识,对于某些同学、某些小组就能自学自通,因此,对他们来说就没有问题,而对某些同学、某些小组来说却搞不清就成了问题,所以老师不能武断决定,某个知识全班都必须合作学习,有的组已经没有问题了,还让他们合作干嘛?老师规定必须合作探究,那叫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掌握有的题可以合作探究,有的题不需要合作探究,就是独立能解决的。
二、互学——学习的重心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世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第一种方法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
第二种是教育与纪律;
第三种是交流。交流是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亮、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的对话。
课堂上通过小组内部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使学习充满吸引力,使课堂洋溢着生命激情和充盈着幸福体验,这就是有“温度”的课堂。
合作学习实际是将学生的“盲点”,做亮;将学生的“误点”,做对;将学生的“弱点”,做强。优生向差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差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优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美国学者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两周后还能记住50%,如果马上去教别人或者应用两周以后还可以记住90%。所以参与团队的学习,主动的参与式学习是效果比个人独立学习或被动学习效果好很多。
在互助学习中,通过学生解题思路的启迪和分享,课堂开始形成一股一股的思维对流,相互碰撞和激荡,学生的思维视野被不断拓宽,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创新性、变通性被大大激活,为最后的课堂展学,让课堂进入最优化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展学——学习的关键
“展学”本质就是全班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互助”,依然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成功的渴望。
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大胆表现,并由此对课堂进行升级,把传统的“讲堂”升级为“学堂”,再将“学堂”升级为学生展示才华的“殿堂”。
在学生展示汇报的时候,尽量让差来汇报,为了调动积极性,建立评分标准,差生汇报可以最多得考核分3分,中等生汇报最多得2分,优生来回报最多得1分,一个组的同学都希望差的同学来汇报,汇报时要用我们组内的观点或意见,不能说我的意见或观点,这样做目的是强化团队意识,营造小组文化。差生汇报时,如果思维受阻,下面组内的同学可以上台补充,补充得好不影响得最高分。在汇报时,其他同学做什么,做两件事。已经学会的同学专心听,然后给予评价或者补充或者质疑,不会的同学听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纠正。当展示后,师生都要真诚欣赏,掌声鼓励,同时老师给予激励性评价,量化打分。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最高级的两个层次——“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生活的主要意义。教师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能够满足学生这两种需要,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这两种需要时,就会逐渐产生学习的热情、信心、自豪感和成功的欢乐,并由此激发出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万马奔腾”地开赴学习的前线,课堂开始逐渐变成一个巨大的“引力场”。
在展学或者互学阶段,老师不是不讲,但要处理老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
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学本式课堂对教和学的关系,用简单的四句话概括就是——“以学论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决定着“教”的先后、多少、方式。其次,体现学为中心的特点。即五学——“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学”居于课堂的核心地位,课堂的一切活动是以“学”为主线展开的。因此,老师要做到三不讲
第一、学生自学能学懂的教师不教;
第二、学生自学有困难但“互学”能解决的教师不教;
第三、学生自学有困难、“互学”依然有困难但“展学”中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教。有些学校要求老师一堂课只能讲多少分钟,这些都是很教条的。当学生弄不懂的时候,当然可以多讲,但学生基本上都能弄懂的时候,可以不讲或少讲,讲与不讲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而定。学生在讲的时候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老师适时引导性的追问——让知识的深度延伸,和关键性的提示——让学生茅塞顿开。十多年前,一群具有教育理想和共同愿景的人,基于严峻的中国教育现实和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希望通过改革追寻到中国人的“教育梦”。这样的梦想,最终在新世纪初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开启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的基础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课程改革打上了“中国梦”的烙印。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设计都定位于学生的“学”,基本思路是从教师知识传授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青春飞扬的舞台。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追寻“教育梦”,我们已经上路,我们还得远航,这是一条不归之路。我们才刚刚迈开脚步,求索的道路没有尽头。扬鞭再上鞍,我们将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