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养老制度改革先并轨再延迟退休

时间:2019-05-14 23: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家:养老制度改革先并轨再延迟退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家:养老制度改革先并轨再延迟退休》。

第一篇:专家:养老制度改革先并轨再延迟退休

专家:养老制度改革先并轨再延迟退休

据悉,已有多个专家团队向人保部提交了各自的改革方案和意见,分别由来自社科院、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订,部分方案已打印成册,作为交流材料还发送到了内部相关部门。

不过,调查人员随后打听到的消息是,尽管传言不断,方案版本也是层出不穷,养老制度改革近期依然不会有较大动作。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部门人士对调查人员称:“即便未来有实质性突破,官方对延迟退休也会慎之又慎,反倒是养老金并轨更有可能先实行。”

“专家团队向人保部提交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并不能代表什么,近两年一直都有。就此,人保部会研究汇总,但总体方案不可能那么快出来,近期都不会有任何明显的动静。”对于养老制度改革,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原所长苏海南称。

在每一个决策出台前,相关部门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团队的意见,养老体制改革也不例外。

早在6月份,就有消息爆出,财政部、人保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已组成工作小组,领导制订养老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多个院校的各专家团队也正在制订多套改革的备选方案。

此间,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正式提交给了人保部,成为众多专家团中最早公布出来的方案。

“6月初,我们就向人保部提交了方案,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战略、8个问题,是个一揽子解决方案。”8月15日,提交方案之一的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清华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接受调查人员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方案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延期退休,而是认为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应该有个更好的规定,毕竟,我国的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延期退休只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案之一,不是全部。

调查人员通过浏览“清华版”的养老改革方案发现,内容包括国民基础养老金方案设计、个人储蓄养老金方案设计、不同人群进入新制度的步骤安排、资金筹集和补足空账的措施等8个问题。

众多专家团提交改革方案消息虽然已逐渐明朗,但除了“清华版”的方案外,尚没有其它任何团队方案被公布出来。

“提交养老体制改革方案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清华团队已经研究了多年,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方案。”杨燕绥表示,其他部分专家团虽然也提交了方案,但大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意见,方案本身并不是很完整。

但杨燕绥非常肯定地称,各家团队方案内容将有很大差距。而事实上,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不久前就曾明确表示过“反对推行延迟退休”的观点。

调查人员从苏海南处了解到,各专家团的方案的确众说纷纭,其中,尤以涉及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年龄、做实个人账户、合理降低替代率等方案最多。

专家团各自为政,改革方案众说纷纭,但对于议论概率最高的延期退休一说,人保部似乎并不感冒。

“很多专家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最佳办法,我并不否认这类说法;但是,延迟退休的涉及面比较广、难度比较大,当前形势下这个方案并不太适用。”8月15日,调查人员从上述相关部门人士处了解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比较严重,就业问题不解决,延迟退休则无法实现。

事实上,“延迟退休说”甚至一度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偏低的法定退休年龄已威胁到制度长期的财务可持续性和支付能力,通过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来调整我国养老金制度中的各项参数势在必行。就此,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曾测算出这样一组数据: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调查人员了解到,从实践情况来看,延迟退休的效果似乎未如预期般乐观。XX年10月,上海市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可以柔性延迟退休年龄。虽然3年来上海一直没有公布过对延迟退休政策效果的评估,但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征缴收入一直低于支出却是事实。

“效果是一方面,社会影响同样需要考虑。”上述相关部门人士表示,就目前而言,涉及养老金的改革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关注度最高的是养老金并轨问题,养老金一旦实现并轨,哪怕养老金真的少点,也并非是少数人的事情。因此,相对延迟退休方案而言,首先推进养老金并轨方案的概率更高。

而调查人员留意到,近段时间,无论是人保部官方发布的信息还是接受媒体专访的相关官员,对“养老金并轨”的提及频率当属最高。

8月初,人保部副部长公开表示,养老保险最终“并轨”方向明确。

第二篇:养老并轨与盒饭退休生活

养老并轨与盒饭退休生活

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养老机制一直是近几年社会的焦点话题。日前,《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公布,期待多年的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的改革方案终于落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收困难重重时,拿出这一既要“为养老金池蓄水”,又要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设置职业年金的决定,实属不易,展现了改革者的决心与锐气。

而《钱经》杂志曾披露一组数据,假设一个人的寿命80岁,50岁退休。如果按照现在的盒饭价格10元和4%的通胀率计算,30年后的盒饭价格要涨到32元,一日三餐都吃盒饭要花100元,30年的盒饭钱也要超过100万元。这样层次的退休生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从去年开始,经济学界普遍议论的一个话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可能会从前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到今后一段时间的中速增长时期。在这些制约因素当中,人口老龄化到来,人口红利即将消耗殆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使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从在职和退休人员比例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改革时,平均每名退休人口对应约7名工作年龄人口,目前大概是三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也就是3:1的数值。照目前趋势发展,到2030年,这一比例会降到2:1,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进入“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而到2065年进一步降到1:1。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面临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总体上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二是内部的多轨制差距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部分,一个是统筹账户基金挪用个人账户的部分,也叫空账。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牵头撰写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推算,到2013年末,中国养老金的缺口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报告称,在不改革的情况下,养老金缺口到2020年将达到0.2%的GDP,2030年达1.4%的GDP,2040年达3.1%的GDP,2050年达5.5%的GDP。而2014年12月2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4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上,作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向名义账户制转型》的分报告之一,名为《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测算》的报告称,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由于目前养老基金统筹层次在省一级,对当期支付有缺口的地区,财政部不得不每年向养老金缺口各省进行转移支付。据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在,则相应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2010年有15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2011年达766.5亿元。虽然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看,到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但这种结余并不意味着社保基金没有面临极大压力,因为近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 D 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尽管大家对上述研究数据还存有疑问,但养老金缺口在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养老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有这么大的缺口该怎么补?应该尽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实现养老金账户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调整我国的财政开支结构。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比例也在20%以上。由于财政承担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兜底责任,如果通过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化解了养老金支付压力,也相应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未来支付风险。财政之所以应出资弥补养老基金历史缺口,进而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是保证财政自身持续支付能力的需要。另外,也可考虑增加社会整体财富,通过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收益分红等手段,补足养老金缺口。

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挑战,不光是资金缺口,更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公平。说到底,养老保险是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首先要解决的是公平性问题。尽管近十年来,国家在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社会立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对解决企业养老金偏低的问题也作了很多努力——比如,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翻了一番,但因其基数过低,差距仍然很大,一些地方甚至呈现越拉越大。特别是当前仍然存在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制度实行的“双轨制”,造成“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三个高工不如一个小学教师”的怪现象,正如网友们留言所说:在职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单位职工待遇上有所差别,尚能理解;但是,退休后大家都是“社会人”,如果待遇差别过大,就违背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原则,也不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亿多退休职工,其中8000万企业职工,2000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前者养老金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后者平均每人4000元。两者有两倍之差。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不公平上,更重要的是资金来源不公平,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完全由财政给付,企业职工养老金的8%则由个人支付。

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格言“人口就是命运”或许言过其实,但人口力量确实能持久影响国家前途。一个和谐的老龄化社会会让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达到和谐,让很多社会问题消弭于无形,从而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需要政府在养老上迈出更大的改革步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此次并轨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一次公平的回归,也有利于释放社会活力。不过养老金改革关涉面广,确定并轨方案还只是第一步,能否真正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的公平,并以此推动和完善国家社保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革方案延伸至党政机关,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财政养老”的情况不再出现。消息一出,一些公务员就盘算起自己退休后的钱会不会减少,有些人甚至产生抱怨。其实出现这样的不适应,并不是“并轨后呆不下去了”,而是他们享受高福利的时间太久了。此前,在部分地区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试点了多年始终停滞不前。改革之所以无功而返无果而终,正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本属体制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连体人”,改革试点要将他们切割出来,显然谁也不愿承担被切除出来的“阵痛”。本次改革堪称“化复杂为简单”“快刀斩乱?”,一举解开了多年解不开的死结。

当然,对并轨方案的确定也应理性看待。养老保险改革,实质是13亿人养老利益的大调整,要一下子要破除这么多年双轨制的积弊并不现实,养老金的缺口也需要巨额财政的支持,非朝夕间所能完成,还需要一系列后续改革措施的制定和约束。

第三篇:事业单位养老并轨试点6年无进展 专家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试点6年无进展 专家:这次真来了 2014年06月16日 08:18

来源:半月谈

备受关注的事业单位养老“并轨”启动信号再次释放。近日公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从7月1日起正式实施“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此条例的出台,回应了年初人们对此项改革的期待。专家表示,这次“并轨”真的来了。

但是,那些曾经存在的“梗阻”问题是否有转机?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并轨工作已经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开展6年的试点,如今运转得如何呢? 多数试点实质性进展不多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项改革虽已推进6年多时间,但至今在上述试点地区普遍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记者从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了解到,多地对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虽然一直在进行中,一些地方也相应地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实际上多数事业单位仍然在沿用旧的养老金制度、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上海市1993年就发布了《上海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统筹暂行办法》,规定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全市统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统筹项目中包括按个人累计缴费储存额的一定比例增发的基本养老金,从而由此开始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在制度设计上与企业存在分割,实际执行中依然没有实现“并轨”。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坦言,此前虽已出台试点方案,但因缺乏国家相关配套政策,除了在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进展较大外,广东在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方面“进展不大”。

浙江、山西、重庆等地相关部门人士也普遍表示,此前试点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并未能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因此地方上对于此次新条例的实施细则的出台颇为期待。改革是大势所趋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人士表示,7月1日将实施这一条例,并不是说7月1日起事业单位人员就要交社保了,两个意思不能混淆。这次的条例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有些表达比较简单,不具可操作性。他表示,落实养老保险改革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有关部门的态度很明确、思路很清晰,取消养老金“双轨制”是坚决的。所以,具体的方案细则预计也会较快出台。

该人士还表示,改革试点“原地踏步”,主要还是因为养老金问题牵扯的面太广,很多利益问题不好协调,地方上很难真正推进。

对于事业单位的人来说,此次改革是利好消息吗?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人可说是„一出去就死了‟,因为离开原单位后养老保险或者需补缴、或者归零重算,就仿佛以前都白干了。”浙江杭州一位有打算离开原事业单位、加入某企业的人士表示。在他看来,倘若事业单位今后真正落实了养老保险改革,也算是免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事业单位人员流动长期存在的“肠梗阻”现象也将有望得到解决。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有关人士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但“中间人”的处理办法才是最大的难题。有些地方试点采取了基本养老金加职业年金的模式,而职业年金能比较好地保障事业单位人员的权益,避免由于缺乏个人养老基金积累、离开事业单位后“一无所有”状况的出现。但目前来说,职业年金由个人、企业还是财政来承担,都还无定论、尚待研究。

这位人士表示,落实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之后,对事业单位人员保障还是比较有利的,就是说离开事业单位后不用担心“这么多年白干了”。相应地,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难以实现“能进能出”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这也将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

配套政策的新期待

在采访中,有部分事业单位人员提出,如果改革只动事业单位、不改机关单位,那就让人感觉“很不平衡”,也不算是真正的“并轨”。一些受访专家也认为,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否则各方博弈又会把问题弄复杂,而同步进行才能彻底消除长期以来的“双轨制”困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郑秉文说,此次改革路线图清晰,表示了坚定改革的决心,将带动公务员的相关条例出台。他说,养老金并轨后涉及的筹资机制问题,根据财政拨款类型不同,面临挑战主要有三:一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将或多或少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付;二是部分于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事业单位,先期进行了缴费,由于历史原因改革没有彻底进行,它们与“从零开始”的单位不尽相同,如何处理是个问题;三是差额或零拨款的事业单位,一旦启动改革,事业单位人员需要缴费,其收入肯定要降低,或将遭遇改革阻力。

不少受访者还认为,仅仅对照现有的条例,事业单位社保改革是没法落实的,还需要有很多相关配套措施,譬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问题、合同聘用问题、公开招聘问题、竞争上岗问题,都与事业单位究竟怎么缴社保、如何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和退休公务员的待遇差距目前有扩大的趋势。上海市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介绍说,由于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制度属国家保险模式,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实行统账结合的改革方案后,已经退休的部分职工和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账户上没有积累基金,同样形成空账,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其中“中间人”是改革的焦点。

有学者测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中少缴费用达720亿元,财政承担的压力较大。

胡苏云说,社会保障制度也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在健全和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余,根据退休人员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体现养老金一定程度的差异也是应该的。

胡苏云认为,随着我国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或将借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由中央政府统筹的方式,对不同“轨道”上的养老保险都采用基础养老金中央政府统筹,加权部分由地方、企业、个人等自行进行选择,在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水平差距不大、相互衔接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养老保障体系。(记者 吕昂 孙亮全 周蕊 邱明 徐博 罗鑫 杨丽萍

第四篇: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延迟退休将全面推进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延迟退休将全面推

2013年03月12日07:08京华时报[微博]文静我要评论(143)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3月9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北京团参与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京华时报记者 张斌摄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的问题,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以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例,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王晓初还表示,延迟退休制度必将全面推进,目前上海正在探索试点,未来的趋势将全面普及,但是否延迟退休将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意愿。

职称制度

职称不应过多挂钩工资待遇

记者:在很多单位,职称与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密切相关,这使得很多人拼命追逐职称,在这方面,是否有相关改革计划?

王晓初:我也了解到,社会上对职称制度有不少诟病,其中包括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商业媒体以及许多企业人员参评职称存在障碍。我个人感觉,这反映出现行职称制度设计有缺陷。我们正在对职称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记者:将如何改革呢?王晓初:这里有个认识误区,以为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其实按原来的制度设计,职称评定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不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在职称制度的定位上,我们希望把它变为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另外,正如你说的,现在跟职称评定挂钩的东西太多,包括福利待遇等。职称本来应该是一个评价制度,要强化它的评价功能。我们将在职称制度改革中,把它和现在的用人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用人制度是分类的,企业是劳动合同制度,机关是公务员(微博)制度,事业单位一直在推行聘用制度。职称制度改革要跟用人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

记者: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王晓初:人社部正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要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也就是说,之前的试点城市将全面扩大范围,此外同时推进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一步,将逐步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

小学教师也可参评正高职称

记者:选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是如何考虑的?

王晓初:中小学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最多的群体,有1200万人,试点意义非常大,国务院非常重视,两次召开常务会议批准了试点方案和扩大试点方案。我们已经启动的首批试点是在三个市进行的,今年将扩大试点范围,从每个省选取两到三个市扩大试点。目前,扩大试点的方案基本完成,今年除了西藏之外,扩大试点工作将全部完成。总体来说,按照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小学教师也可参评正高职称,并且公办、民办学校平等对待。以往小学教师最高职称是副高,今后就可以评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研究员。

记者:除了小学教师能够参评正高职称,这项改革试点还有什么要点?

王晓初:具体来说,一是中、小学不再分开评价,而是合并成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第二,完善制度等级、层级,中小学开设正高级职称,也就是说小学老师也有可能拿到和教授、研究员一样的正高职称。同时完善标准,使评价标准更符合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实际,被广为诟病的论文将大大弱化,参评中级以下职称不再要求论文,副高、正高不以论文作为最主要依据;第三,创新评价办法,不只是考试,不只看论文数量,更多看教书育人的结果,评价方法包括能力和工作实际,包括考试、考核、讲课等各种评价的形式和办法;第四,完善聘用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再搞没有使用机会的评价。不再像过去,评出一堆没有岗位、没有在做这个工作的人。

记者:除了中小学教师,下一步还有哪些领域将进行改革?思路是什么?

王晓初:工程师、会计、医卫等领域的职称制度改革也将逐步分类推进,大的原则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类似,各个行业类型会有不同,基本制度模式一样,具体办法会符合各个大的职业类型的特点。目前,我们正在向国务院报告。

职称外语

职称外语将变为职业外语

记者:很多人对职称考试考英语不理解,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没用。

王晓初:社会上对职称外语有一些诟病,我们也在研究讨论,但有一些信息是不实的。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对县以下的基层提出过要求,对中医、汉语等一些特殊职业,也从来没有过职称外语上的要求,对年龄大的同志也不做要求,一些媒体的报道与事实不符。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掌握一些外语,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必要的,外语上的基本要求是应该有的。你作为一个高级专家,如果不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发展,就很难有很高的专业研究水平。人社部曾在全国搞过一个1.5万人参加的大调查,超过90%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是必要的。

记者:在具体操作层面,是否会作出一些调整?

王晓初:我们正在进行试点,是要把职称外语转变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外语,就是按他所从事的职业,从大的方面做一些领域划分,并且提出实践要求,有助于从事实际工作。这项试点工作由人社部联合外文局、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一起进行,在一部分类型的职业中进行试点,目的是让职称外语更加实用,对实际工作有效。

延迟退休

如何延迟退休需更多试点

记者:关于延迟退休讨论很多,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怎样的?

王晓初:总的方向是明确的,符合政策的可以延迟退休。但我们不会草率地作出决定,比如说如何延迟,什么年纪延迟,以什么方式来延迟,肯定要好好研究。延迟退休肯定是个趋势,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身体健康,有工作精力,肯定会延迟退休,但要考虑到个人选择的权利。上海已经在做试点。我们改革的方向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延迟退休,同时给个人选择的权利。

记者:延迟退休是明确的,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台方案?

王晓初:目前十二五规划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因为涉及全国人民的利益,需要更长时间,需要我们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最终才能出方案来推广。

记者:上海的试点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

王晓初:上海在进行的探索,是根据上海本身的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性质决定的,但上海老龄化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增人口的数量减少导致,出生率非常低,这一点就跟北京不一样。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试点的城市必须足够多,考虑到不同特性,比如有的城市出生率并不低,但同样老龄化,这样不同的城市我们都要探索,要总结经验,再推出更适合的政策。

您认为,教师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是否合理?

1085

合理

6541

不合理

第五篇: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延迟退休将全面推进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延迟退休将全面推进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的问题,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以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例,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王晓初还表示,延迟退休制度必将全面推进,目前上海正在探索试点,未来的趋势将全面普及,但是否延迟退休将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意愿。职称制度

职称不应过多挂钩工资待遇

记者:在很多单位,职称与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密切相关,这使得很多人拼命追逐职称,在这方面,是否有相关改革计划?

王晓初:我也了解到,社会上对职称制度有不少诟病,其中包括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商业媒体以及许多企业人员参评职称存在障碍。我个人感觉,这反映出现行职称制度设计有缺陷。我们正在对职称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记者:将如何改革呢?王晓初:这里有个认识误区,以为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其实按原来的制度设计,职称评定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不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在职称制度的定位上,我们希望把它变为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另外,正如你说的,现在跟职称评定挂钩的东西太多,包括福利待遇等。职称本来应该是一个评价制度,要强化它的评价功能。我们将在职称制度改革中,把它和现在的用人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用人制度是分类的,企业是劳动合同制度,机关是公务员(微博)制度,事业单位一直在推行聘用制度。职称制度改革要跟用人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

记者: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王晓初:人社部正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要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也就是说,之前的试点城市将全面扩大范围,此外同时推进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一步,将逐步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

小学教师也可参评正高职称

记者:选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是如何考虑的?

王晓初:中小学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最多的群体,有1200万人,试点意义非常大,国务院非常重视,两次召开常务会议批准了试点方案和扩大试点方案。我们已经启动的首批试点是在三个市进行的,今年将扩大试点范围,从每个省选取两到三个市扩大试点。目前,扩大试点的方案基本完成,今年除了西藏之外,扩大试点工作将全部完成。总体来说,按照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小学教师也可参评正高职称,并且公办、民办学校平等对待。以往小学教师最高职称是副高,今后就可以评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研究员。记者:除了小学教师能够参评正高职称,这项改革试点还有什么要点?王晓初:具体来说,一是中、小学不再分开评价,而是合并成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第二,完善制度等级、层级,中小学开设正高级职称,也就是说小学老师也有可能拿到和教授、研究员一样的正高职称。同时完善标准,使评价标准更符合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实际,被广为诟病的论文将大大弱化,参评中级以下职称不再要求论文,副高、正高不以论文作为最主要依据;第三,创新评价办法,不只是考试,不只看论文数量,更多看教书育人的结果,评价方法包括能力和工作实际,包括考试、考核、讲课等各种评价的形式和办法;第四,完善聘用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再搞没有使用机会的评价。不再像过去,评出一堆没有岗位、没有在做这个工作的人。

记者:除了中小学教师,下一步还有哪些领域将进行改革?思路是什么?王晓初:工程师、会计、医卫等领域的职称制度改革也将逐步分类推进,大的原则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类似,各个行业类型会有不同,基本制度模式一样,具体办法会符合各个大的职业类型的特点。目前,我们正在向国务院报告。职称外语

职称外语将变为职业外语

记者:很多人对职称考试考英语不理解,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没用。

王晓初:社会上对职称外语有一些诟病,我们也在研究讨论,但有一些信息是不实的。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对县以下的基层提出过要求,对中医、汉语等一些特殊职业,也从来没有过职称外语上的要求,对年龄大的同志也不做要求,一些媒体的报道与事实不符。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掌握一些外语,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必要的,外语上的基本要求是应该有的。你作为一个高级专家,如果不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发展,就很难有很高的专业研究水平。人社部曾在全国搞过一个1.5万人参加的大调查,超过90%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是必要的。

记者:在具体操作层面,是否会作出一些调整?

王晓初:我们正在进行试点,是要把职称外语转变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外语,就是按他所从事的职业,从大的方面做一些领域划分,并且提出实践要求,有助于从事实际工作。这项试点工作由人社部联合外文局、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一起进行,在一部分类型的职业中进行试点,目的是让职称外语更加实用,对实际工作有效。

延迟退休

如何延迟退休需更多试点

记者:关于延迟退休讨论很多,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怎样的?

王晓初:总的方向是明确的,符合政策的可以延迟退休。但我们不会草率地作出决定,比如说如何延迟,什么年纪延迟,以什么方式来延迟,肯定要好好研究。延迟退休肯定是个趋势,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身体健康,有工作精力,肯定会延迟退休,但要考虑到个人选择的权利。上海已经在做试点。我们改革的方向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延迟退休,同时给个人选择的权利。

记者:延迟退休是明确的,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台方案?

王晓初:目前十二五规划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因为涉及全国人民的利益,需要更长时间,需要我们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最终才能出方案来推广。

记者:上海的试点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

王晓初:上海在进行的探索,是根据上海本身的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性质决定的,但上海老龄化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增人口的数量减少导致,出生率非常低,这一点就跟北京不一样。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试点的城市必须足够多,考虑到不同特性,比如有的城市出生率并不低,但同样老龄化,这样不同的城市我们都要探索,要总结经验,再推出更适合的政策。

下载专家:养老制度改革先并轨再延迟退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家:养老制度改革先并轨再延迟退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