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延迟退休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延迟退休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我国延迟退休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将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双向影响,本文基于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对延退改革方案的初步建议,主要分析延退改革下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浅析延退改革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延迟退休 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金 改革
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参数,近年来,受老龄化日趋严重及社会统筹养老金计划收支失衡现象的影响,国际社会退休年龄延后改革现象日趋普遍,延迟退休改革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OECD(2013)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将陆续出台延退相关政策及改革方案。例如在澳大利亚,1952年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将在2017―2023年期间从65岁延至67岁;在德国,1964年以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将在2014―2029年期间从65岁延至67岁。在中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始于1978年,男性、女工人、女干部的退休年龄分别为年满60周岁、50周岁和55周岁,特殊职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将退休年龄提前5―10岁。这一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显著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预期余寿持续增长,为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将法定退休年龄进行延长。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0.16》,其中涉及我国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的建议,在当前背景下,中国延迟退休改革势在必行,而对于与退休年龄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势必在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分析延迟退休给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退休年龄机制的调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根据《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以下简称《绿皮书》)中相关研究人员阐述的延迟退休方案两步走设想,基本奠定了我国下一步延迟退休改革的基调和大致方向,本文正是基于《绿皮书》对延退改革方案的建议进行分析,其建议如下:
第一步,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同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女性退休年龄将统一为年满55岁。
第二步,在2018―2045年之间,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同时延迟至年满65岁。
另外绿皮书中的延退方案,提出引入延迟退休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弹性退休制度意味着个人可通过自身需要选择退休年龄,退休年龄不同所享受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有所差异,以此应对不同的养老需求。各国延迟退休改革过程中为了保护不同人群的利益,通常秉承“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理念。因此,我国延退改革实行过程中也会将会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及工作时长将参保人员划分为成老中新三个群体。三类人群的分离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走向多样化,以应对人群划分后引起的养老金给付差异问题,这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延退改革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随着退休年龄的延迟,缴费年限的延长,应退休者的养老金支出将会不断增长。对现行养老金积累制度来讲,养老金账户中个人账户资金持续累积,能够对我国养老保险金统筹与给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引入弹性机制的建议,在目前分性别、分年龄、分时期但不分职业的延退改革建议下,养老金给付方面难以避免引发新的养老待遇不公问题。退休期望与难度的不同造成退休门槛的不同,个人账户积累将出现差异,形成差异的进而会影响到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的运作,如养老金社会统筹方面不能在各行业人群或老中新三类人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与过渡点,那么公平的问题将逐步显露;此外,根据张熠(2011)的观点,在因退休年龄延迟引发的工作期增长的年限内,参保人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动持续变动,而现阶段我国工资增长水平高于养老金增长水平,工资变动影响社会统筹部分,这种差异将导致延迟退休后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水平提高,养老金支出将会增加。延迟退休一定能够改善养老金收支状况说法过于理想,应辩证客观地分析在延退改革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延退改革对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机遇
(一)延退改革有助于养老金收益水平提高
依照我国现行养老保险金计算公式,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储存额增加,退休后余寿的减少使得养老金计发月数减少,个人账户养老金拿的更多;同时缴费年限增加,基础养老金养老金的收益提高;综合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养老金收益水平将整体提高。
(二)延退改革为养老金收支平衡提供出路
我国养老金并轨制度改革持续进行,但制度的实行无法有效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问题,并且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转轨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养老金社会统筹方面产生大量隐性债务。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省份养老金面临“空账”的情形成为我国养老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据郑秉文(2013)测算,以现阶段养老金待遇平均水平,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个人年度缴纳养老金可增长40亿元,统筹基金支出可减少160亿元,基金缺口将缓解200亿元。在我国经济形势与劳动力市场变动不大的前提下,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能够为现阶段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提供一条出路。
(三)延退改革影响养老金社会统筹
以南京市为例,根据庚莉萍(2009)参考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实际数据的预测,以一年期,新增办理退休手续2万人,所得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1386元来计算,退休年龄每延后一年,养老社会统筹基金一年期内可多出约3.3亿元。就养老金年度留存方面来看,延迟退休能够“省”出大额养老统社会筹基金。在我国养老金市场投资规模扩大化的背景下,养老金年度留存数额的增长有利于养老金运作和社会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1-08-03 13:08:54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举行的第20次“北大英杰华(AVIVA)保险系列讲座”上,华信惠悦(WatsonWyatt)中国投资顾问部总经理、世界银行社会保障部旗下的全球养老金部前总监、养老金问题资深专家冼懿敏应邀出席演讲。
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举行的第20次“北大英杰华(AVIVA)保险系列讲座”上,华信惠悦(WatsonWyatt)中国投资顾问部总经理、世界银行社会保障部旗下的全球养老金部前总监、养老金问题资深专家冼懿敏应邀出席演讲。
会后,就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冼懿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冼懿敏拥有逾30年的社会保险及雇员福利方面经验,曾为各国养老金不同的注资体系开发应用金融模型,并为20多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公务机构改革提供过政策上的技术咨询。她从1999年起为我国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技术咨询。在世行工作期间,她还参与了世行自身的人力资源政策及替换养老金政策的改革。2007年3月,冼懿敏加盟华信惠悦。
记者: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什么?
冼懿敏:未富先老。一般发达国家老龄化时,人均GDP多在2万-3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才刚到5000美元左右,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已达到3∶1,预计在203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每4个人中就会有1位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必然对现行的现收现付制产生巨大压力。举例来说,目前中国抚养比是34%,按照60%的养老金替代率,测算出来的缴费率是20.4%;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假设抚养比增至100%,替代率维持60%不变,缴费率将高达60.0%,这是完全不可行的。
记者:您认为,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冼懿敏:中国政府采纳了世界银行建议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层次是最低生活保障;第二层次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第三层次是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第四层次是个人储蓄;第五层次是非正式支持,如家庭扶持等。
按照世行的观点,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足够的、可承受的、可持续的以及稳定的老年收入,然后是要有利于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是养老金制度未能达到预期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76990万劳动人口,其中近1/3的劳动人口参加4个政府资助的养老金计划之一(包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国家机关或组织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还有2/3的劳动人口没有任何养老保障;二是养老金制度的成本和待遇分配存在精算不平衡和不公平的问题;三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长期不可持续性导致占用了其他社会服务所需要的开支;四是养老保险制度不可持续性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在2005年我曾测算过,截至2001年底,中国养老保险的负债超过12万亿元,而资产不足1万亿元;五是大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营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六是公共管理的资产投资表现往往不佳,如省级的资金主要投资在政府债券和银行提供的协议定期存单,涉及的银行包括一些财务管理有问题的银行和资本充足率差的银行,投资回报率低于工资增长率,这将导致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
记者: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
冼懿敏:基本原则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中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体制,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尽快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弥补不断下滑的养老保险待遇和较低的工资基准,推广建立自愿性养老保险计划。此外,要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实行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增加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要推广建立自愿性养老保险计划,这应该包括企业年金在内,您对于企业年金目前的发展情况有何评价?
冼懿敏:推广补充养老保险,应以企业年金为平台。中国效仿美国401(k)体系建立起了本土的企业年金体系,其特点是自愿建立,以就业为基础、由私营机构管理、由政府监管的缴费确定型(DC)的养老金。
我认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甚至令人失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中,有5.36%的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降到了4.61%。2007年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519亿元,只占我国养老金体系10%左右。
政府和服务提供商都在十分积极地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但还有很多头绪不清。2006年底,大约有24万个企业的1000万名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总资产为910亿元。但是,其中绝大多数资产并不是按照企业年金条例的规定管理的,而是由三类不同的管理机构管理。这些存量补充养老储蓄计划只有在建立了符合企业年金条例规定的管理模式后,才能享受税收优惠。
此外,还有许多以其他方式管理的私营企业职工的补充养老储蓄——包括由不同机构管理的资产,保险合同或一些公司或有资产支持或无资产支持的账面储备。尚不明确是否所有诸如此类的退休金计划都应纳入企业年金法规管辖之内。
记者:造成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扭转这一态势?
冼懿敏:主要原因有启动成本高,设立和审批程序复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托法的概念与中国法律体系的不协调;缺乏清晰的对雇主和雇员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的投资范围造成可投资产品单一,限制了投资回报等。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外部原因,如保险业在保监会的支持下,推出了灵活创新的产品,包括一些待遇确定型产品(DB),它们也是补充养老金市场份额的有力竞争者。另外,一些建立补充养老计划或养老储蓄计划的私营部门的雇主,对企业年金持怀疑态度,将其养老金负债只记为账面储备,期望在企业年金制度能够提供对其有利的条件时,再转为企业年金,这也将进一步推迟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我认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是否能成长为中国的401(k),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几年里的政策环境,如推出全国统一的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以免税或延迟税收的方式,吸引雇主和雇员参加补充养老计划;务实地致力于建立受托人体系,强调受托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执行监管,在养老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受托人的法律地位;采取具体措施降低年金计划的初始成本。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由人保部制定相关法律,允许多个雇主共同建立集合信托计划,将汇集的资金投资于共同认可的投资组合;放宽对投资范围的限制,允许投资更加多样化和分散,最终允许更高的养老金支付,从而提高职工参加养老计划的积极性。
我相信,在经历“成长的烦恼”之后,企业年金将成为中国补充养老储蓄的主要渠道。保守的估计是:在企业年金发展早期,每年的缴费积累可达150亿-2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总积累有可能达到4000亿-8000亿元人民币
第三篇: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最开始保障对象是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工,主要是由国家规定统一的基本保险待遇,各单位和企业支付养老费用,这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对象经限定的由国家统一管理并保证养老金发放的养老保险体系。在文革期间,工会组织被取消,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处于停滞、倒退的状态。国家不再统一筹集养老保险基金每个企业按自己的养老金负担筹集费用,养老保险制度也丧失了期应有的在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再分配的功能。从20世纪80年代期起,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我国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1年的恢复性改革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1~2000年的探索性改革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0~2006年的“做实”试点阶段,第四个阶段是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阶段。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50年代开始摸索着建立的,虽然是不完善的,但已养老保险制度的雏形。经过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国刚刚出现的养老保险被扼杀在摇篮中。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而1978~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维持、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养老保障制度。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一些改革措施也积极促进了“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例如,从1984年开始,中国开始尝试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其目的是“还原”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职能。并在多地区试行退休人员退休费社会筹集。在统筹方面,自1986年起首先实现了全国县、市一级的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进而又推进省一级的统筹工作。
二、1991~2000年探索性改革阶段
1991~2000年这1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
第一,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在养老保险的筹资方面,确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筹资,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制度结构上,确定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其中,一个最重大的突破是关于个人账户的设置;“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实际上就是社会统筹和积累制的结合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
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本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多种方案并存的破碎局面,采取了以下果断的措施:(1)在养老保险费的筹集方面,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其中个人缴费最终上升到8%,企业缴费划入的部分最终降低到3%;
(2)在企业缴费的控制方面,企业缴费(含划入个人账户部分)的费率以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0%;(3)养老金的构成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4)将11个行业统筹划归地方社会保险机构管理。5)为了加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务院还决定在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统一管理的同时,加大推进省级养老保险统筹的力度,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金制度的推进计划。确定到2000年,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要基本实现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
三、2000~2006年“做实”试点阶段
由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型的弊端,造成统筹账户存在巨大的支付缺口,歌地社保部门均调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当期支付,个人账户有名无实,长年“空转”。
200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试点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将个人账户的规模从11%降到8%;第二,逐渐将个人账户由个人全部“做实”,到2003年11月底,全省参加企业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87万人,累计征收做实个人账户资金83.6亿元,个人账户计清率为99.9%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进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提出在总结辽宁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省的试点,为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积累经验。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起又将试点改革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八个省、区、市,包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
四、2006年至今“全覆盖”改革阶段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中国政府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做到全民保障。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同时,这个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四篇:第三章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章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一部分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发展及其改革的历史沿革 第二部分是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主要政策规定和待遇计发 第三部分是养老保险面临的形式、主要问题和原因 第四部分是养老保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养老金替代率
三、养老保险赡养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政府强制组织实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参加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就业期间,用人单位和个人履行缴费义务,在劳动者符合法定退休条件退休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劳动者支付基本养老待遇,并根据在岗职工收入增长情况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养老金替代率:反映养老金占在职工资的比例水平,它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主要参考目标。养老保险赡养率:为某一统筹地区离退休人员占参保人员的比例. 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及其改革的历史沿革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政策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退职;1957年发布第一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人、职员退休暂行办法,对职工退休作了全面的政策规定;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干部、工人退休两个安置办法,即104号文件,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改革,到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制度转型。
(一)计划经济时期养老金计发办法概述
1、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
①正常退休: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工作年限10年以上;
②因病提前退休: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工作年限10年以上;以上;
③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从事高空、井下、高温、低温,特别繁重体力和有毒有害工种,其中:从事特别繁重体力工作累计满10年,从事高空、井下工作累计满9年,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累计满8年,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④工残退休: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另外,对不符合退休条件的职工,规定了退职条件。即: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工作年限不足10年,或者达不到因病退休年龄,经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办理退职。
上述退休条件至今没有做大的修订,发生变化的有,职工工作年限改为缴费年限,并且将缴费年限规定为满15年。由于国家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执行伤残补助金制度,不再作退休安置。同时提高了因病退职的基本条件,即缴费年限规定满15年以上。
退休金的计算:
计划经济时期,不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实行的是25级行政级别工资,工人实行8级工资制度,因此不论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标准是相同的,这就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普遍实行的标准工资制度。在这种情形下,养老金计发采用的是“待遇确定型”的制度模式。职工退休按照工作年限长短发给本人原标准工资的60%-90%,即正常退休为60%-75%,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发给80%-90%。
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基于当时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责任和企业责任是统一的,政府的各项保障政策是通过企业来实施的。二是国家统一决定分配政策,企业没有分配权利,因此退休待遇是国家统一控制的。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政府和企业的责任逐步明确,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截然分开,因此养老金的计发必然要改革。
(二)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企业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直接推动了养老金计发政策改革:
一是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变化,工资分配还权于企业,标准工资已经成为历史,以标准工资作为基数计发退休金的办法失去存在基础。
二是用人制度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导致国有经济比重降低,非公有制企业日益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分配上已不受标准工资束缚,以标准工资计发退休金再也无法适应企业分配制度的发展和用人制度改革变化。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推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四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自身需要,养老保险改革原则是遵循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特别是实行个人缴费后,养老保险待遇的多少和缴费水平挂钩,决定养老金水平的因素是缴费而不单纯是工资,从 1996年1月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之后,养老金计发随之改革。199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6]26号),养老金计发模式由“待遇确定型”转变为“缴费确定型”,具体计发办法也由原来的按照本人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折算,改为实行结构养老金组成:
①基础养老金,按照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发给; ②个人帐户养老金,为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的1/120;
③过渡性养老金,对建立统账结合制度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职工,为体现他们在实施统账结合制度建立个人帐户之前这段时间的养老金权益,由省规定发给
④根据相关的规定,在发给过渡性养老金的同时还另发给调节金,标准为月人均50(60)元。
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关政策
(一)参保范围:
1、哪些人员属于企业职工参保的对象:本市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城镇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基金会聘用专职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雇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在编人员,均应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强制)。
2、哪些人员属于个人身份参保的对象
(1)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2)个体劳动者;(3)尚未就业的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4)城镇居民和被征地农民;(5)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非强制)。
(二)参保缴费规定
1、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组成。
2、缴费基数:(1)参保当事人的上月均实际收入;
(2)新参加工作或重新就业人员,按参加工作或再就业起薪当月的实际收入作为缴费基数。
如实际收入高于全省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或低于60%的,其缴费基数则分别按300%或60%确定。
3、缴费费率:企业缴费费率为28%,其中用人单位为20%,个人为8%。城镇个体缴费费率为20%,全部由本人承担。
3、个人缴费基数的确定:企业职工本人每年对单位为其申报的缴费基数予以确认。未经本人确认导致少、漏缴费的,2年内可办理补缴,逾期不再允许补缴。造成个人养老待遇损失的,单位给予补偿,具体办法:
补偿金额=Σ少报缴费工资基数×8%×15
(三)补缴费规定
应参保未参保的企业应主动办理参保并补缴保险费。
1、补缴费的起始时间为我省统一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时间,不早于1996年1月。1996年1月后成立的单位,从单位成立之月起补缴;
2、补缴基数为历年省平工资或60%;
3、费率统一为28%,其中:单位20%,个人8%
4、补缴利息
5、原为企业固定职工,现从事个体劳动,且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未参保人员,办理参保时,原在企业工作期间养老保险费补缴可参照办理;
6、已经参保的企业和个人不得采取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办法,提高以前的缴费基数。
7、中断缴费人员如何补费
(1)补费对象。我市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企业改制及其他各种原因中断缴费的人员(不含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各类人员)。(2)补费起始时间。中断缴费的次月补缴养老保险费。(3)补费基数。历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困难人员,经本人申请,可以历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为基数补缴。(4)补费费率。20%。(5)补缴利息。
7、如何理解缴费(含视同)年满15年
由于理解上错误,不少人认为“缴费满15年就可以不再继续缴费”,其实不然,正确的理解是参保职工的“缴费年限与计发的养老金待遇直接挂钩”。这是因为:(1)根据规定,职工依法履行缴费义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及其以上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应予退休,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城镇个体劳动者依法履行缴费义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及其以上的,与企业职工一样,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个人帐户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因此,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是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职工的缴费年限的最低要求。
(2)“依法参保履行缴费义务”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是职工享受养老待遇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义务并不因为缴费满15年而可以免除。对劳动者来说,无论缴费年限有多长,只要有劳动收入或其他固定收入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法律规定的,带有强制性。缴费年限即使累计满15年,仍需继续缴费。
(3)缴费年限和申报的缴费工资基数,都与职工将来退休计发的养老金待遇密切相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工资基数申报得越高,将来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因此,认为缴费年满15年了就可以不缴费,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四)个人账户管理政策
1、建账时间
2、账户规模
3、账户计息
4、账户转移
5、账户支付
6、账户继承
7、对账 ????
8、参保缴费后税收上有哪些优惠
(1)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在国家征收企业所得税前提取,列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纳入所得税的计税基数。(2)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在计征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中扣除,免缴个人所得税。
(五)养老金计发政策规定
1、目前企业职工退休年龄规定:
(1)国家规定企业职工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
a、正常退休: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
b、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从事高空、高温、井下、有毒有害及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职工,其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作时间已满国家规定年限(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工种10年以上,高温、井下工种9年以上,有毒有害工种8年以上),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
c、因病提前退休: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经当地劳动鉴定机构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D、因病提前退职: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年龄男年不满50周岁,女年不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经当地劳动鉴定机构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2、特殊情况(1)原为企业干部身份的女职工,年龄达到50周岁以上,已到工人岗位连续工作满2年或与企业协议保留养老保险关系、办理企业内部退养和企业破产或解除劳动合同失业满2年以上,可按照女工人的退休条件办理退休。参保企业女工人,年满50周岁,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可在55周岁前办理退休。退休待遇按办理退休当年政策执行,并自批准退休次月起发给养老金。
(2)2003年3月以后新参保且无视同缴费年限的城镇个体劳动者,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
???2.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 59号文件计发办法过程简介。根据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作了以下一些主要政策规定:
(一)基本养老金的构成
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另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二)养老金构成
P基本=p基础+p帐户+p过渡 P基本--------基本养老金 p基础---------基础养老金 p帐户---------个人帐户养老金 p过渡---------过渡性养老金(1)基础养老金:
p基础=(w社平+ w指数)÷2×N% w社平----参保人员退休时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w指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与本人退休时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乘积;N----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以参保人员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含视同缴费)每满1年发给1%。基础养老金=(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指数为:本人各月平均缴费基数(1991—1995年为标准工资加统标补贴),与各相应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991—1995年为标准工资加统标补贴)比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个人累计缴费年限时,结果保留(截取)1位小数。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本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执行。
(3)过渡性养老金:依据职工视同缴费年限计发。视同缴费每满一年,发给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3%。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3%×视同缴费年限
(4)调节金:2006年退休的每月发给50元,2007年退休的每月40元,2008年退休的每月30元,2009年退休的每月20元,2010年退休的每月10元,2011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发展历程
(二)国际情况
(三)国发[2008]10号文
(四)试点地区进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
(一)发展过程
(二)主要做法
(三)改革现状
(四)存在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分离—合并—分离过程。
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和1955年《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分开实行退休养老制度;
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将其合为一体; 1978年两个暂行办法,再次将两类职工退休制度分离。退休条件--年龄:男60、65、70;女50、55 退休形式--退休、离休、退职 计发办法
机关工作人员:工龄工资和基础工资的100%;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工作年限20-35年,分75%、82%、88%三个标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和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90%、85%、80%)。
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人: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和奖金之和的一定比例(90%、85%和80%)。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对改革后,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退休(退职)人员的待遇进行了规定。
公务员以本人退休前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之和的70%计发。工作年限不满10年,按50%计发;
机关技术工人,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两项之和的70%计发;机关普通工人,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的70%计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项之和的70%计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退职后的退职生活费,根据本人工作年限及退休前基本工资的60%计发。不满10年,按50%,满20年及以上工作年限的,按70%计发。
(二)主要做法 实施时间
1991年国发[1991]33号文和1992年人退发[1992]2号文开始,各地相继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除西藏、青海、宁夏外,其余28个省市中有230个地市的1844个县区不用程度的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1、参保范围和对象,四种类型
2、单位缴费,20--34%
3、个人缴费,3-8%
4、计发办法;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处理
5、管理部门—人事;财;劳
4、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劳社部发[2001]13号
(1)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缴费和待遇都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原有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
机关公务员及参公单位人员,根据在原单位工作年限给与一次性补贴,由原单位通过经办机构转入本人个人账户,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
补贴标准:本人离开机关上月平均基本工资×在机关工作年限×0.3%×120个月。(2)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原单位的连续工龄与新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机关事业单位的办法计发养老金。
已建立的个人账户继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退休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按机关事业单位办法计发的养老金。
(3)公务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原给予的一次性补贴的本金和利息要上缴同级财政。其个人账户管理、退休后养老金计发等,比照由企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职工的相关政策办理。
(三)改革现状
机关公务员
退休干部由单位负责 待遇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
待遇与工资挂钩;调待与在职人员同步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计发方法也有差异 特别是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分为统筹内和统筹外项目 突出问题:
由于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随着人口老龄化,基金没有积累,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待遇计发不尽合理,没有和一生的工资相联系,影响了制度的效率; 没有和缴费挂钩,影响工作效率; 统筹外项目发放困难。引发社会现象:
机关事业单位临近退休的工作人员,出现突击提高职务、涨工资现象; 由于两种群体待遇差距逐年增大,成为近年社会主要矛盾; 出现企业人员通过各种关系在即将退休时回流到机关事业单位; 造成机构臃肿,进一步加大财政和养老基金支付压力。
(四)存在问题
1、制度不统一,自下而上摸索,各地方案五花八门。
2、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
3、个人缴费未与待遇挂钩
4、征缴率下降
5、欠发养老金情况严重
6、制度多头管理,造成责权分离
7、制度缺乏综合考虑
1、制度不统一,自下而上摸索,各地方案五花八门。实施范围不同
缴费基数不固定,单、双
单位缴费比例不一致,固定、浮动和差别费率,比例差距大
2、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
个人账户从无到有,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难,造成人员滞留; 与企业计发办法和调待机制不一致,待遇差距逐年扩大;
财政负担重,个人账户补助不到位,养老金降低幅度大,转制单位养老保险续接难。
3、个人缴费未与待遇挂钩
沿用老的计发办法,个人账户未能发挥作用。形成缴与不缴一个样,不利于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
4、征缴率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单位效益较低,无法按时缴纳保险费,单位和个人参保积极性不高。
5、欠发养老金严重
一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单位撤销或无人问津。二是经营不善,单位没有能力缴费,但大多数省市实行即缴即拨政策,即单位不缴费, 经办机构因收支缺口大也不发退休金。
6、制度多头管理,造成责权分离
人员人事管、基金财政管、待遇发放劳动管,审、管、发职能分离。
7、政策缺乏统一考虑,影响了改革步伐。
如大学教师,企业技校教师要求享受教师待遇。
二、国际经验
(一)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一般情况
(二)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四)对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的启示
(一)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一般情况
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统计,在全球172个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78个国家单独建立了公职人员制度,占总数的45%。其中,OECD30个国家中有13个单独建立公职人员制度,占总数的43%;欧盟27国中有8个单独建立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占总数的29%。
.制度类型大体分为三种:
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澳大利亚、意大利 建立单独的公职人员制度,如韩国、日本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方面体现差距,如英国。
建立较早的国家,为某些特殊职业人员建立特殊保险制度,如公务员、教师、铁路等特殊行业的雇员。
一些计划经济国家,一开始就力求综合和完善,公务人员不另设专门制度,即使有的话,基本上也是两种管理制度一套待遇标准。 特征:
1、公职人员养老保险一般早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2、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有单独养老保险立法
3、不同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差异较大
4、与企业相比待遇相对优厚
5、养老保险费用筹集模式因国而异
6、养老金构成及保障水平各异
7、管理服务模式不同,发达国家社会化水平较高
8、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走向统一
1、公职人员养老保险一般早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法国在1669年《年金法典》退休制度正式建立。1790年法国政府正式对公务员实行退休制度,但是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普及。
1834年英国制定了公务员退休保障的法律,1859年英国为公职人员制定了《老年退休法》,而将企业包括在内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直到1908年才正式建立。英国也与大多数国家一样,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早于企业的雇佣劳动者。
2、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有单独养老保险立法 加拿大,针对不同类别公务员颁布了多部与公务员制度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保障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公务员养老保险法》、《公务员退休条例—为受雇于加拿大公用事业的个人提供的有关养老金政策》、《政府文职机关和养老金退休法案》、《加拿大军队养老金法案》、《加拿大皇家警察养老金法案》。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具体规范某类公职人员的法律法规。
3、不同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差异较大
德国对于那些在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但本人又不是公务员、法官或军人的人员,基本上都参加了法定养老保险。他们养老金的最高额低于公务员养老金水平。但在不少情况下,公务员与非公务员完成的工作任务相同,所以养老保险应不留差异,趋于一致。为实现这个目标,德国各级政府建立了相应的福利机构,设立了补充性养老保险和遗属福利制度,通过这种形式,起到了类似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4、与企业相比待遇相对优厚 两种方式:一种是公职人员除享受全民共享的养老保险待遇外,还补充一块公职人员特有的养老保险待遇;一种是公职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高于企业雇员的水平。瑞典:根据瑞典法律,瑞典公职人员享受面向全体国民的国民养老保险和面向公务员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此外,瑞典公职人员还享受其他津贴,并且养老金主要由财政供款,个人不缴费,但领取养老金必须缴纳所得税。
5、养老保险费用筹集模式因国而异
养老金筹集模式分为:统筹基金部分积累制;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制;现收现付制等。费用来源:
一是由国家(单位)统包,个人不缴费。如德国,根据《官员供养法》规定其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列入财政预算。
二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如美国1920年和1986年新老《联邦公务员退休制度》,前者由用人单位和公务员本人各自负担缴纳资金的50%,后者由雇主和雇员分别按照个人工资和工资总额的6%纳税,除了这两种制度外,还为公务员建立了个人账户储蓄计划,公务员以最高不超过工资10%,政府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最高到5%,全部划入公务员个人账户中。
6、养老金构成及保障水平各异
瑞士公职人员的养老金结构由退休金、退休补贴、遗属补助金三大部分构成。公务员以工龄和职级为退休条件:
1、一般公务员退休后每年可领到原工资的40%-60%;
2、退休补贴根据公务员的工作时间长短领取不同标准的数额;
3、一定数额的遗属补贴。
意大利则根据缴费标准和工龄领取,养老金比较单一。公务员如每月缴纳本人工资2.5%的保险费,退休后根据本人工龄可领取退休前最后一个月月工资的20%-80%;如果缴费提高到本人工资的3%,工龄满40年以上的可领取退休前最后一个月月工资的100%。同时,还可拿到一次性解雇费,金额为本人最后三个月平均工资与工龄的积,一次性解雇费每满一年给一个月。
7、管理服务模式不同,发达国家社会化水平较高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没有设置管理机构,公务员退休后不再依附于原工作单位而是转向社会,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或通过银行代为发放。
在公务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发放上,普遍分为统一管理和分别管理两种形式:统一管理,即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公职人员养老金的运营、发放和管理。如美国。分别管理,即按照退休审核、养老金预算、公用事业单位性质即内部人员性质等类别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如法国。
8、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走向统一
美国公务员养老保险过去一直单独立法,1987年开始实行新的退休制度,新规定的退休待遇包括:国民社会保险津贴,基本津贴及个人储蓄计划,其中第一项纳入整个国民保险体系,第二项的管理方式与私营企业的补充保险一样。并且各项待遇具有可携带性,即公务员离开公务员队伍后仍然能够享受应有待遇,使得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日本1985年实行年金改革,将原先分离的公职人员共济年金与企业雇员及私营人员的厚生年金、国民年金融和重组,在统一的国民年金基础上,实行附加的共济年金。
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根据物价指数或工资变动每年调整。但也有一些国家有特殊调整机制,如澳大利亚,在每年的3月和7月份根据物价指数调整;英国根据物价指数每年调整,调整幅度根据上年九月的零售价格指数计算。
(二)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变化的社会条件 建立在“长期服务于政府直至退休”前提下的保险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很多人将会在岗位变动中失去原已积累的养老保险权益,导致不少人宁可在原单位忍受价值不能实现的痛苦也不轻易变动工作,影响了劳动力的正常合理流动,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影响了政府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
2、财务危机
退休人数增长速度过快,退休人员寿命延长带来养老金支出速度逐渐上升,使现收现付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面临着财务危机。
据预测巴巴多斯到2010年公务员养老金开支超出缴费收入的80.6%。广泛进行的机构调整和高失业率,更加剧了养老基金的承受能力。提高缴费率、限制待遇水平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负担比增加带来的问题,而且提高缴费率会产生收缴率下降、收缴成本上升等问题,降低待遇水平又会影响社会保险的公众形象和公众的参与配合。
3、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冲击
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使各国纷纷改革其养老保险制度。
主要措施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延长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工作年限、提高缴费率、降低长期待遇水平、调整养老金调整机制、提高基金积累程度等等。公职人员本身的制度也亟需调整,进行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匹配的改革已难以回避。
(三)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1、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将特殊养老保险纳入统一制度,利用补充养老保险体现公职人员与工商业的不同特点,似乎已成为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的共同方向。
智利(1982年12月31日)、美国(1984年1月1日)、爱尔兰(1995年4月6日)、墨西哥(1997年7月1日)、卢森堡(1998年12月31日)
2、进行与基本养老保险相一致的改革
在法国,由于退休人员寿命延长、缴费人数逐渐缩减,1993年政府进行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定从1993年起将享受全额养老金的缴费年限由37.5年提高到40年,计发基数由平均10年的最高收入改为25年的最高平均水平。1995年11月政府决定将这一改革推行至公职人员养老保险。
3、建立养老保险基金
不少国家探索实行部分或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 通过个人账户建立缴费与待遇的紧密联系;基金积累式改革方案能降低供养老人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实行资金积累、进行市场化投资似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改革的趋势;
养老保险基金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运营。
4、提高养老保险权益的可转移性
英、美等国主要做法:根据统一的精算假设,计算出个人所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再根据缴费年限做不同的规定。若缴费超过一定期限(一般要求二年以上),变动工作时可由个人决定是否将权益留在原计划直至退休时领取延迟养老金,或将积累的资金转至另一保险计划,用于合并计算新养老金。若缴费年限低于某一期限,一般将积累的资金退还本人。这样做各类人员可在公共与私营部门等不同职业间自由流动而不受养老权益损失的妨碍。
5、建立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
在尚未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国家,采取措施保持养老金的购买力,已成为养老保险改革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1、逐步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
将公职人员等特殊人员或行业的单独保险纳入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利用补充养老保险体现差别。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类人员在不同职业间的正常合理流动,也不损害公职人员的既得利益,便于推行。
2、实行基金积累,应对老龄化社会引起的财务危机
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财务危机。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套,对公职人员实行个人缴费,并建立适当规模的实账户,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
3、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体现权力与义务、工资福利、人事制度等方面与企业的差别
一般来说,公务人员的收入低于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优厚的养老待遇是吸引和保留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
4、建立正常的调整机制 提高养老权益的流动性,使各类人员在正常变动工作时以往积累的养老保险权益不受损害。
与企业养老保险相配套,根据物价指数或工资增长指数建立养老金正常的调整机制,保持养老金的购买力。
三、国发[2008]10号文
指导思想: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金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
改革内容:本方案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事业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建立统账结合缴费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调待机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统账结合:社会统筹(20%)+个人账户(8%);建立个人账户(8%);做实比例3%起步;个人账户余额可继承。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实现社会化发放。
计发办法:缴费满15年,计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不满15年,一次性返还个人账户储蓄额;基础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每满一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蓄额/计发月数
中人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调待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建立健全省级调剂金,实现省级统筹;
单独建账,与企业分别管理使用,具备条件时统一管理使用; 财政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
养老关系转移:继续执行劳社部发[2001]13号文,同一统筹地区流动,只转关系不转基金;跨统筹地区流动,关系和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
四、试点地区进展情况
《国务院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保障措施和适用范围。文件下发后,各试点地区开展了数据测算和实施方案拟定等试点准备工作。
试点工作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缴费基数;老办法的标准;过渡系数;实施范围;实施时间和步骤等。
1、缴费基数 以基本工资 以基本工资和规定津补贴
以全部工资收入(基本工资+规定津补贴+单位津贴奖金)
2、老办法的标准
老办法待遇水平是制定过渡办法的基础
3、过渡系数;
为确保中人待遇水平不降低,需要对中人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4、实施范围
10号文是适用于分类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目前分类尚未完成,养老保险改革的实施对象还难以认定。
5、实施时间和步骤
同步启动,包括缴费制度、过渡办法改革等;
或分步启动,先建立缴费制度,再进行其它改革。
根据试点省市试点工作情况,我部经过研究,于2009年2月发布部内明电,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包括机构分类、人事制度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政策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五方面内容。
2、政府将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
目前,我部初步考虑:明年1月1日起,先开展参保缴费工作;6月份完成过渡办法备案。
第五篇:浅析当前国际环境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当前国际环境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一个拥有激情热血的大学生一名心系祖国的国华儿女,我不得不去关注当今的国际形势。并且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将更多的眼光瞄向了军事,所以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将主要从军事方面剖析当前国际环境对我国的机遇和挑战。并分为形势篇、危机篇、机遇篇、、展望篇。
形势篇:自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的两大军事主体(北约、华约)相互对立,进行军事竞赛。到之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旧格局终结,世界再转向多极化发展。目前,美国素有霸权主义阴谋,成为超级大国;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共体成为欧洲联盟,全方位扩展其影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内政、外交生气勃勃,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格局正朝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形势,一方面使得美国政府主宰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于是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两极格局解体留下的空间,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盟、日本、中国、俄国(不包括印度、巴西等国)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统一和自主、自强的速度和规模令人关注。欧盟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推行统一的宪制改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扩大,使欧洲不事声张地切实地成为多元世界里的重要成员。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树立起了一个力量整体的形象。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遵循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经济增长迅速,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政治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中国的国力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坚守原则,不结盟,不当头,不怕压,不信邪的严正态度,不能不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至此,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危机篇:从国际环境中看仿佛中国前景一片光明,其实不然,中国周边是步步危机,步步惊心。我国国土辽阔,邻国众多,潜在的危险时时刻刻的存在着我们周围。首先,美国对我国安全存在着综合性的威胁。虽然美国与我国不接壤,但从美国的战略目标、政策走向来看其实质都是企图延缓中国上升为世界强国地位的速度。为此美国对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处处制造事端,鼓动、唆使我国周边国家与我国对抗,从而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对我威胁最大的国家。政治上,加紧实施“西化”、“分化”,企图将我国纳入美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对我全面遏制和防范。美国利用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绝对经济和军事优势,不断对我周边国家进行军事渗透,逐步缩小对我的军事包围圈。从“银河号”事件、“小鹰号”事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等一系列事件不难看出美对我构成的威胁时最大的、全局性的也是长期的。其次,日本是我国依旧不可忽视的一支,存在着潜在的威胁。20世纪的那场战争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虽然日本输了,但不断的靖国神社表明其从未真正的忏悔。一直以来,日本追随着美国,而美国始终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日本当然当仁不让地助纣为虐。发展至今日,日本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大,其军事实力更不容轻视。虽然暂时日本没有核武器,但一旦战争发生,日本绝对有实力在短时短时间内制造出核武器。
近期钓鱼岛事件的发生表明了日本的野心,开始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并在美国的保护下肆无忌惮地袒露野心,全力突破和平宪法,俄国位居我国北方,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接壤,且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是我国安全的另一大威胁。历史上的俄国对邻国从来不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其与中国始终都是利益关系,一旦利益关系不存在,俄国将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在领土问题上,俄国强占我国黑瞎子岛,且至今并未洗除中国北方领土的不法性。一旦关于领土的矛盾扩大,俄国将是一颗时刻会爆炸的潜在炸弹。印度位居我国西方。从60年代的中印战争开始,几十年来印度一直将矛头对准中国,视中国为其潜在敌人,因此印度始终把遏制中国作为坚定不移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一是利用大国关系遏制中国。二是利用西藏问题分化中国,企图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
机遇篇:俗话说“危机与机遇并存”,中国周边虽是处处危机,但也有自身的机遇。第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日益从国际舞台的边缘 走向中心。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背景下,中国政府并没 中有采取诸如贸易保护或货币贬值等伤及他国的手 段而是率先宣布实行刺激经济计划,扩大内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出了 4 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和欢迎从而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 年中国取得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贸出口世界第一 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再次,科技方面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发展迅速,跃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当中。中国是第一个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制造了超级计算机的国家,2011年中国拥有世界最快的500个超级计算机中的74个。世界排名前五的计算机我国拥有两台。最后是军事方面,中国正发展至少两种第五代隐形战机,而且正在积极发展一种隐形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而且,航母也已部署,并拥有舰载机。
展望篇:由此可见我国未来前景并不悲观。我国与俄罗斯开展的火星(萤火)计划,我国可以此为基础,加深与俄罗斯的交流。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提升和树立大国形象。在国际上采取全方位的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有的大国作用。相信我国未来必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