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国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一步就是构建合适企业发展的科学的企业文化,而构建一个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能够扎根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对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用儒家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帮助企业树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重民”思想是我国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指导思想,更是儒家思想一直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的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即是“重民”思想的体现。而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来说,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企业能够从多方面进行企业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培养企业员工的认同感,才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发展需要理论文化的指导,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转变为了人才的竞争,人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智力,帮助企业尽快的实现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 “诚信”的价值作用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提升对 “诚信”的重视,认识到“诚信”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做到以“诚”经商,以“信”服人,才能赢得人民对企业的支持,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在《中庸》中更是强调“君子诚之为贵”,其意思是说,那些有修养和品德高尚的人都非常的看重诚信,认为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缩影和体现,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是要遵守诚信,将其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
此外,在儒家思想中认为 “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在企业发展中如果遵守承诺,做到童叟无欺,必能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都是将“契约经济”作为根本,企业之间业务的往来也都是采用合同的方式,合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所以,只有企业认真的履行合同的内容也就体现企业的诚信。
提升企业凝聚力
结合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企业离不开信誉和凝聚力。因此,现代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提升对企业员工的关怀,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同时强烈的关怀感,也正是中国儒家推崇的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更是要重视员工,关心员工,得到员工的拥护,推动企业的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说,企业管理还是采用奖金、福利等方式激烈员工工作,尽管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不具备长久性。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层次,人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高的层次,企业用奖金的方式激励员工工作,只是满足了员工低层次的需求,没有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人人相互关心、尊重的文化氛围,为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更需要企业领导者关心企业员工,推动员工发展,才能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
贯穿企业的仁义精神
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将“仁义”看成道德的重要体现和人的高尚品格,只有学会了关爱他人,做到 “推己及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想要在原先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处理好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着 “义”和“利”的取舍,而儒家崇尚 “以义取利”。所以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要坚持“仁义”精神,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求企业能够树立正确竞争态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强调自身发展和竞争对手的“双赢”,绝对不能盲目的追求利益,而伤害他人;二是,做好企业 “义利并重”。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为国家创造利益。例如,海尔以“海尔,中国造”为企业口号,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企业的民族忧患意识,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帮助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背景下,企业想要赢得人们的尊重,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推崇生态文明,将生态循环系统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同时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进行企业的改造,实现生态平衡。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经济利益的主体的同时,更是生态文明的实体,企业在将经济利益作为其追求目标的同时,更是应该进行生态系统的优化,而一旦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冲突,要无条件地保障生态利益。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强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理念,即天地与人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另外就是儒家更是将人视为“天地万物之灵”,人不能违背生态进行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中树立企业生态化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本位”思想,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企业发展。在现代低碳经济发展中,更是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小结
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的指导,特别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表现更加明显,是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部分。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赢得自身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运用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去,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摘要: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从春秋孔子开创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得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国民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的国学。然而在今天大力倡导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如何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不仅必要,而且对我国社会健康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关键字:儒家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谐社会
一、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所逐渐培养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内涵是深邃而丰富的。通过学者们不懈的思索与追问,人们对其具体内涵的认识已是愈益全面。十六大概括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而像厚德载物、创新求变、理想人格、民族忧患、历史借鉴等等,也都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养育出来的重要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形成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儒家思想居于主流地位。因此, 中国精神, 不可避免地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可以认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较大程度地涵括了中国精神的主要方面。
(一)中国精神之仁爱传统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孝梯也者, 其为仁之木与”。(《论
语·学而》〕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仁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影响并制约着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这是当代德育应该吸取和借鉴的。
(二)中华民族精神之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由儒家思想里“忠”的伦理范畴演化而来的。“忠也
者,„——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
明章第一》里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
解释忠的涵义“尽己之谓忠。”都是对“忠”
字的正确理解。孔子认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论语·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份》)。到了西汉经文经学大师范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之后“忠” 由
原来的儒家〔孔子〕的伦理范畴而一跃成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畴,其含义主要是指对君主忠诚。可见,儒家思想陶铸已久的中国人早已把“重视整体精神、强调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注重国家、注重整体的整体趋势同观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传统,注重个人服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特点。整体观激励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而整体观则孕育了最宝贵的爱国情结, 形成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
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天下兴亡,具忧国优民的博大情怀;形成了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反压迫、反侵略精神。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忧国忧民、以身殉国、忠贞报国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造就万众一心,激励同舟共济, 成为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
(三)中华民族精神之诚信观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说明孔圣把“信”看重到何等程度。《论语》中“信”字共出现过38次,其含义用作“诚实不欺”者24次,用作“相信”或“值得相信”者11次,用作“使相信”或“使信任”者1次,其他用法仅2次。其实,《论语》“信”字的诸多含义中,与“诈”相对的“诚实不欺”应是最基本的规定, 其他如“相信”、“信任”, 乃至通常所说的“信用”等,都不过是“诚实不欺”的引申和拓展、像《论语》说的“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以及“恭、宽、信、敏、惠”,“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等,都表明“信”的基本要义在于“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后汉书马援传》。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来具有诚信的优良传统, 许多杰出分子在贫弱危难之际之所以仍坚持讲诚守信,就是山于不断进行诚信的自我修持所熔铸成的。因此,一个人如果真诚地注重诚信的内在修养,他必定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有同情心的人,也必定在己与人、己与社会的交往中怀着诚实不欺、真实无妄的理念去行动,从而堵住诸如坑蒙诱骗、背信弃义、制假销假等不道德事件的发生。不仅如此,由于儒家诚信观念的修养总是与理想人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其诚信的运用不在于取得工具性价值,而在于给人以心理的需要和自由的扩展 即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精神世界的理解予以提升和拓展。这种诚信道德的修养思想,尽管在历史流变中往往被当作引申制度原则的依据然其梢神却可以游离于实际的制度而存活于人的心灵世界,从而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传承不坠。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具有相当高的超越性,所以它完全有助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精神价值被贬低,而物质财
富价值越来越受尊崇的“金钱拜物教”的异化现象,以便建立起一个以诚换诚、以信任换信任的良性的社会生活环境。故而,儒家以加强心性修养而确立诚信的致思取向并没有过时,它对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仍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以市场价值的效用性或实用性去全盘否定它。
(四)中国精神之“和”为贵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著名命题,肯定差异性事物间的和谐关系。荀子则进而把“和”的观念引申到万物生成的高度“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和而不同”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博大的胸襟去容纳万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使人们注重和谐维护整体,谦让宽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的和平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奉行这一伦理原则,与人为善,推己及人 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二、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才能站在一种新的高度看待历史和现实的发展。
(一)治国方略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观念中得出了实施“仁政”的治国理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贵君轻”都强调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仁,人心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国家的兴旺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对该思想的现代诠释。“以力服人为之霸,以德服人为之王”;“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二者辩证的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建设。
(二)经济建设
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方法论原则,既不冒进、也不保守,既勇于开拓创新、又有所不为,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发展,先富带动后富,不急不躁、稳步前进,迈向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不能以环境的牺牲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文化教育
儒家思想最注重的就是人的思想的改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被称为君子,又有君子才能对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而知识是常学常新的,要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知识的效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无疑是对儒家教育观念的新尝试。
(四)思想道德建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心怀祖国,把社会的进步当作个人前进的动力,只有社会进步了,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将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的现实主义道路。“五伦”中的“朋友有信”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要做到“爱人”,就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独立于世,不仅要胸怀远大理想,而且要有独立的人格意志。“知天命而用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行不言之政,处不为之事”,要有积极进取的开拓。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达到“仁”的最高境界,成为一个思想道德涵养高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间的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别而有所敌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西方资本主义落后的方面我们要引以为鉴,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事业中重复他们的老路;他们进步的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正如孟子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和平促发展”应该是各国都遵循的有效原则。
(六)儒家思想与创新
怎样才能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世界竞争中取胜? 无疑得靠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儒家思想由于在世界观上不像资本主义国家受特定宗教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的思考和探讨问题,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容易吸收新理念形成独具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这无疑是现代化背景下,儒家思想最具时代意义的特征。
三、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
“和”是儒家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之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 携手并进, 团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积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要起到基础性作用。
1.“仁”者“爱人”
1.1“仁者,爱人也。”《论语·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了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要素,这就是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己”。在儒者看来,无“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1.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自己的名子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耻辱感,所谓:“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士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自珍《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2.“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中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了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对人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是“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和道德境界。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儒学倡导“舍生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义。只是说明,当义利发生矛盾激化时,人的行为要去追逐义而放弃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
(《二程论·河南程氏外书》)有高尚德性的人,不是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儒家“非义不居”的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二)礼乐文化的辅助作用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也表述一种最基本的实践主义精神,它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所以弃“礼”而只讲“仁”,肯定无法建构和谐社会。所谓“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条规和人类生活准则。也就是说,礼的社会功能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了以礼节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说得上“和为贵”《论语·学而》。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它以“礼”与“乐”的相互支撑来追求和谐的统一,并以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和”,意味着和合、和谐;“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没有无序而又和谐的状态,也没有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礼”规定了家庭、社会、国家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提供给社会生活稳定的发展秩序。“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的总括,是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的心灵。“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所以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中庸思想为和谐之准则
中庸思想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庸”即“用”,“中庸”即“用中”,就是按“中”的标准去做,中庸不是折中,也不是中立,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处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处,是一种“中正”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行为准则,一种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与“和”有着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解释为: “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一词的含义为按“中”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礼记·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是对“大同”社会状态的描述,也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在为君治国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为端正,为人处事必求合乎“义”。在经济上,必须“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坚决反对“放于利而行”《论语·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中庸准则要求个人在履行道德职责时“无过无不及”,一旦过了应有的度,就会使原有的道德要求变质,所谓物极必反。掌握中庸准则,个人必须崇德徒义,但也必须兼德。所谓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补。所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庸准则在树立个人 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何静、韩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罗国杰等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2003
4.(德)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祝瑞开 当代新儒学[M]1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1)
6.姜林祥 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M] 山东:齐鲁出版社,2002(2)
7.张岂之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J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8.费孝通 从小培养21 世纪的人[J] 东宇经纬,2000(4)1 9.(法)雷蒙·阿隆 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 见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10.《论语》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11.《孟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12.《周易》.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2003.6 13.《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题目: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葛禹彤 学号:1256408031 指导老师:李娟老师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商文化 2011年 第02期
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文/宋继华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流传至今,是一种独立的,特色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
本、贵和尚中,天人合一.诚实守信,义利并重的思想,是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借签和宏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构建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o11)02-0137-0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象征,是 业全面展示。优秀的 企业文化对外可以彰显企业形象,埘内 r以协调、统一群体风 格,凝聚员工心力,促进 业的发展。如令受中围传统文化的影 响社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棚 【L合,以传统文化为基本理 念,来建设现代企业文化,这种构建方式对r企业来说是一个新 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我国企业文化现状
从改革开放直至今日,我国当代的企业文化经历了3O余年,在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企业文化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在我国企业文化仍然 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第一,家族文化传统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的
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民营企业进行的 抽样调查显示,有近8 的企业是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随着 这些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经济实体扩张 成公司,形成了以家族利益为首的,以家b"-~ t缘关系为特点的 企业管理文化。在经营管理中,这些家族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文 化传统,例如,在用人上排斥贤能,唯亲是举,家庭中的亲戚 们担任了企业所有重要职位并绝对地掌握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 权;在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动机论”做为决策的 指导思想,很少考虑最后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往往强调“人重 于事”,重视人际关系和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以及对某一人的 直观印象,强调高度忠诚度。基于家族血缘I生形成的家族文化传 统,虽然在企业创业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长久来 看却对企业的成长壮大产生了很大的阻力,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 在民营企业中推行。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易变性、眼前性,忽视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陛,企业价值 观是企业内部绝大多数人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是企业推崇和信 奉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企业进行价值评价、决定价值取向的内在 依据。但民营企业在创建自身企业文化时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 性,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也 不重视构建企业价值观,在企业中企业价值观仅仅是虚号,民营 企业文化的这种易变性和眼前f生极大地危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借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礼乐制度支持人际 和谐的儒家思想,都为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 想资源。针对我国企业文化所出现的问题,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 深刻变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和发 展适合中国本土的企业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用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理念构筑企业“人尽其才” 的文化氛围
“以人为本”思想起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所谓“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 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 时候才具有意义。因此,儒家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认 为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方 式则是“人治”,即一切都离不开人。早在六七十年代,很多国 外企业就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管 理中重要作用。例如日本很多企业家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 本思想,他们把“民为贵”的思想和日本16世纪武田信玄“人民 就是堡垒,人民就是城墙,人民就是壕沟”的思想融合起来,形 成日本现代企业人力资本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造“终身 雇佣”、“年功序列”、“赢利分红”等项制度,大大提高了企 业员工的参与意识、同人意识和爱厂敬业意识、取得了明显的效 果。近年来,我国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国内国 际日益严竣竞争的过程中,人才是就定胜负的最关键因素,企业 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上的竞争。因此,我国很多企业将“以 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 方面,并且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为 企业和社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价值。
第二,用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构筑“以和为贵、义利 并重”的企业伦理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
第四篇: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
文章标题: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
企业的凝聚力,是指一个企业具有的综合素质所形成的吸引力。具体地说,企业的凝聚力,能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推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和它的凝聚力,是互相影响的:企业有了凝聚力,才能存在和发展,企业的发展又增强凝聚力。反之,企业缺乏
凝聚力,就如一盘散沙,要生存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深深地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之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极其深远,这种深刻的影响发展至今必然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并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
当前,全县正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企业作为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主体,要适应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就必需形成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文化,内在的条件能否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则是企业整合内部资源有效载体。要建设有特色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企业凝聚力文化,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把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儒家思想来指导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仁”。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就是说:人和人要互相亲爱,互以对方为重、和为贵。仁的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是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好范文 wenmi114.com=站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尊重人。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企业发展离不开六大资源,即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中最关键、最宝贵是人力资源,可以说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什么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企业员工工作效能的最大化。事实说明: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亏损倒闭,无不决定于企业的人,决定于人心相背。因此,经营管理企业时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把人本管理放在首位,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以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在管理中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使企业利益与员工价值实现相统一。
首先,要尊重人。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也有受到尊重的需要,任何人都有活着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即使是卑微的人也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儒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的,不要硬给别人。联系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就应提倡相互尊重、上下沟通,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当前,有些企业家在做企业的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着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意识,认为企业是我的、我是一企之主,企业任何事情都要按我的意愿来做,企业主和员工缺少沟通、缺乏信任,过多地强调了“约束”、“限制”和“奉献”,动不动就是“大棒政策”,管理效能低下,形成企业主说员工是“刁民”、员工说企业主是“没人性”。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以实现企业与职工良性互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为目标,尊重员工的本性需求和个人价值,将“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体现在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中,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热情与信任管理。只有充分激发出员工的热情,重视关注人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激励员工奋发上进,实现自身价值,增强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企业才能充满勃勃生机,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要关心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关心人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基本的素质。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后,必然想要得到是受到尊重、人生价值实现等高级别的需求。企业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尊重、依靠员工,把企业发展目标和职工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合理需求,要严格遵守《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凝聚力工程建设为抓手,把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企业家在实现利益的同时,把员工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员工利益无小事的要求落到实处,想职工之所想,解职工之所急,帮职工之所需。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积极主动地帮助困难员工排忧解难,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第三,要培育人。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亦是社会的栋梁。儒家思想主张“人世有为”,强调世人对国家、社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赢利,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和准则,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使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注重企业人才培育,以人才培育推动企业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要以培养“四有”员工队伍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员工成为既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又能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情操的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思想保障。
最后,要凝聚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企业是一个集体,要倡导“团队精神”,鼓励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团结协作,使团队精神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1、率先垂范,以德服人。企业家自身素质往往决定企业存在、发展、壮大的方向。企业家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以德服人,发挥表率作用。
2、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宣传企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以目标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蓬勃向上的企业美好前景来吸引广大员工,形成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使员工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和个人的光明前途,构造员工与企业的生命共同体。
3、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企业是我家”的意识,把自己视为企业中的一员,深刻认识到“企兴我荣,企衰我耻”,使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企业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利益融合、归属于企业的利益中,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力。
企业凝聚力是企业一种良好的群体意识,它对企业的广大员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它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当前,我县工业企业面临招工难、留不住人才等困境,固然有经济欠发达等客观因素,最根本的还是有些企业缺乏人本意识,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首先要注重抓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发挥企业文化激励人、凝聚人的作用,注重关心人和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借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儒家文化的精华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企业成为和谐、奋进向上的健康企业;让企业经济在企业文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繁荣。
《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
第五篇: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育
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
有人类社会就有源远流长的文明,有不同群
体就有不同的文明,作为以群体共同劳动为特
征的企业,文化永远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
生,随企业的差异而存在差异。企业文化是一
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文化
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广大员工共同
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近年来,企业文
化被积极地提倡和深入地研究,这是企业管理
逐步趋向人性化的结果,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
对每一位员工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
向力、辐射力和
一.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符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使其在墨家、道家、法家等各种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中脱颖而出。企业文化建设初期也是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期,既有符合企业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企业发展的消极成分。作为管理层应有意识地择其善者而引导之,并加以推广,使之成为主流。
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不仅以其自身的言行影响着众多弟子,也因为弟子们的尊敬,把思想扩大影响到更多的民众。作为企业管理者,应树立起自身的威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管理者的行为就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的精神会激励员工向着同样的方向努力。
三.孔子并非统治者,他的儒家思想之所以影响到统治阶级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弟子。他的弟子冉有、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季氏要吞并颛臾,孔子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与过”对弟子晓以大义,进而影响到统
05级政史系历史学汉本班:张明坤序号:200505130
405级政史系历史学汉本班:张明坤序号:2005051304
治阶级。企业文化的传播是一个连续不断、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仅仅依靠企业最高管理者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作用,通过层层传播、层层影响,使管理的射线延伸到每一位职工。
四.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精神也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导精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建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培养和建立。教育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以教和学为主要形式的填鸭式教育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作用时效期短,且易产生厌倦的弊端。因此必须辅以其他各种途径,如日常交往,于“不经意”中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于反反复复中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于循序渐进中将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溶为一体。
五.孔子教人循循善诱,重在启发。如,他在与性格各异的弟子谈论志向时并不直接灌输,而是启发弟子们畅所欲言,再对弟子们的才干和个性作出公正的评价,让弟子们在赞同之中接受自己的观点。企业文化的传播也应关注员工的个性,关注他们除工作外的行为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种事情,真正了解他们的个性,以此进行启发、引导,以及奖励他们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让员工在愉快和满足之中,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并引以为荣。日本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由于其员工对企业本身的自豪。
六.儒家思想的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改革开放的今天与春秋末期已是天壤之别,但其依然具有生命力,这缘于随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企业文化建设也并非一劳永逸,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适时调整自己才能更好。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应及时把握各种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在旧有的传播途径外注意开辟新的通道,让员工在接受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及时获得新的观点。而所有这些都可归为:创建以团队协作为基本形式,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基本方法,以实现共同愿景而全力以赴为基本特点的学习型组织。
计算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