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摘 要】公益广告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是一种教育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广告形式,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特点。公益广告中蕴含着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及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优势,如公益广告满足了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创新了青少年的道德学习理念、净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但是,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有些明显的不足、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与分配不太合理、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未得到学校和家庭应有的重视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展公益广告、学校和家庭应转变观念给予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足够的认识,以进一步促进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公益广告;青少年;道德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123-03
公益广告本身是一种教育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广告形式,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特点,公益广告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及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优势,对青少年道德养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青少年,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主要是指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群。
一、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优势
1.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使公益广告具有隐性的德育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多种媒体传播渠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的传播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方向转变。公益广告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德育的一种新型载体,公益广告生动、传神地将德育信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给社会大众,使其耳濡目染。我国媒体参与的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活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公益广告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部分青少年接触过公益广告。在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中,绝大部分青少年是通过电视接触公益广告的,其他途径分别是网络、报刊和广播等。
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青少年,对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适应性和亲和性。而且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使他们热衷参与新鲜事物,喜欢上网、浏览新资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借助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改变作为权威的传统德育的信息传播和流通模式,改变在德育结构中作为道德主体的青少年的客体地位,从而使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2.公益广告的生动性、艺术性、生活化使其具有显性的德育优势
一些公益广告的德育信息能长久地驻留在青少年的记忆中,公益广告能给青少年留下比较深的印象,这就说明公益广告具有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显性优势。
首先,公益广告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受到青少年认同的,在青少年中是有受众基础的。公益广告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和旁白,用丰富的视觉、听觉信号冲击着青少年的感官,令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在日常生活、潜意识中按照公益广告所宣传的公益观念和伦理精神行为处事。
其次,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迎合了青少年成长和品德发展的特点,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说教、命令等形式。而是从身边日常发生的小事着手,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情节表现出来有可能发生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其实就是选择善。
二、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公益广告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与传统德育相比,对青少年道德养成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具时代性、创新性。
1.满足了青少年的道德需求
在自我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的道德认识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道德选择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会在现实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选择,这就需要获取更多的道德认识。青少年获取道德认识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德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容易出现盲点。当学校和家庭中得到的道德认识不足以应对现实中的道德选择时,青少年就会产生完善道德认识的需求。由于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青少年从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会接触到公益广告,而公益广告中的道德信息恰好能解决青少年当时面临的道德选择问题。公益广告作为新媒体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度的超前性特征,能反应社会现实,洞悉社会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青少年可以通过公益广告这一快速有效的传播渠道获取道德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有选择地接受。这些经过选择的道德信息完善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因此,公益广告中的伦理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成为青少年对理想人格、道德完善的“信息追求”,让青少年在不自觉地接受中满足道德需求。
2.创新了青少年的道德学习理念
在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关键时期,公益广告开放式的、大范围的道德教育与家庭、?W校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道德教育的对接性更强,组合教育的效果更佳,能起到协同作用。相对封闭的、正式的学校道德教育和开放的、渗透性的公益广告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公益广告是采用倡导、提醒和规劝方式,通过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文字、声音、画面,传播德育信息,传达给青少年一种你和我是平等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它打破了封闭单一的、小范围的学校德育模式,提供了学校之外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开辟了青少年获取道德信息的渠道,是学校开展的固定时间和场所的道德教育所无法提供的。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道德教育又结合当下实际,贴近青少年生活,带给了青少年全新的视觉、听觉感受,减弱了青少年对道德教育的抵触心理,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直观性,使青少年的道德学习更富有成效。
3.净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
处于自我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一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注意力从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内心世界,逐渐变得理性;另一方面,尚未完成社会化,其心智和思想还不成熟,对社会的理解认识过于主观。由于信息的良莠不齐很容易让青少年感到迷茫,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这时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引导,使青少年走出自己狭窄的天地,让自我意识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成长。要完成这一引导就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公益广告所宣扬的皆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主流价值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与家庭和学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中的各部分相互补充、协调一致,无任何的对立和冲突。公益广告依靠本身所宣扬的道德教育能够形成比较和谐的社会外部环境,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培养道德意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很好地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影响的范围比较大,影响的深度比较广,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强的。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一旦形成,就能丰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解决青少年的道德选择问题,完善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公益广告利用传媒丰富的表现手法与青少年建立起一种从沟通、理解到参与的互动关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
三、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制约因素
日益繁荣的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制约因素。
1.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是市场经济,制作公益广告需要占用有限的媒体资源和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公益广告是一种为了达到传播效果的教育性广告,传播的是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没有金钱上的利益,不像商业广告能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在我国,公益广告相较于商业广告在制作和创意上明显不足,从公益广告的效用来说,公益广告的创意要求水平是要远高于商业广告的。现实是国内的大部分公益广告本身的创意很平常,很多的广告甚至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这类创意不足的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不够的,而且简单、直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道德影响的效果得不到保证,从而导致公益广告的无效果播出,这样就造成了公共传媒资源的巨大浪费。
2.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与分配不太合理
青少年接受公益广告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电视外,户外媒体、报刊及网络都占有相当比重。据有关学者调研,目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在众多的平台中,公益广告播放最多的还是电视,而网络这种新的广告平台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公益广告没有发展起来,而商业广告则是网络这种新的广告平台的常客。另外,公益广告的播放时间和频次不尽合理。电视台安排的公益广告都有固定的播放时间和频次,青少年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商业广告的出现频次远大于公益广告,有时看很长时间的电视节目都没有一条公益广告。青少年就无法受到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保证不了公益广告应有的播放效果,也就浪费了媒体资源。因此,媒体要合理安排公益广告的播放时间和频次,公益广告播放的时间应该与青少年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时间吻合,以期使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尽可能多的积极影响。
3.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未得到学校和家庭应有的重视
公益广告可以得到青少年的广泛认可,说明优秀的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的公益广告寥寥无几。公益广告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利用,也没有将公益广告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扩大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但是,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
除学校之外,家庭对青少年道德也有较大的影响。青少年没有机会接触公益广告,只有放学回家吃饭、休息时,才有机会接触网络、电视等,在网络和电视上看到公益广告。本来家长可以在此时积极引导青少年接受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弥补学校对公益广告积极影响的不足,但是家长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所以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在家长心中也缺乏一席之地。
四、促进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措施
1.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创意水平
政府重视和企业参与,公益广告制作的资金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要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就必须有好的创意。优秀的公益广告是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就为公益广告的创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在公益广告中加入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都可以为公益广告服务。在公益广告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使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在公益广告中得到体现。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展公益广告
由于青少年更多的是在电视上接触公益广告,这就需要加大公益广告在电视上的宣传力度,同时也需要拓展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网络公益广告。网络公益广告是网络广告的一个分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针对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通过网络传播公益广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公益广告必须具有趣味性。公益广告要迎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二,公益广告要有针对性。创意普通的公益广告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广告的选题要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特点来定;第三,公益广告播放要有时机性。需要从时间和播放的数量上进行精心安排,找到公益?V告和青少年之间的时间契合点,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确定开始的播放数量,然后经过反复播放来加深记忆。同时,为了避免播放单一广告导致的审美疲劳,可以多个公益广告交叉进行播放。
3.学校和家庭应转变观念,对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学校来说,传统的德育手段略显不足,需要利用新的手段,而公益广告就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学校对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在学校中多多发布和传播公益广告,可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报刊进行传播,也可充分利用黑板报、布告栏、展板等发布公益广告,还能在课堂上结合公益广告进行教学。通过这些途径,营造公益广告积极影响的良好氛围,使青少年对公益广告的印象更加深刻。
家庭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在家里,青少年可以接触到网络和电视等媒体,所以就需要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接触公益广告,在观看的同时与孩子就公益广告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对青少年的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振祥,刘艳娥.青少年道德现代性成长: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考察与反思[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5.[2] 叶雷.大众传媒的发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3,(9):42.[3] 黄少华.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4.(编辑:易继斌)
第二篇: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题 目:新传播媒介-网络对青少年成长与认知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罗佳佩 学号:0802090121
指导教师:
院(系):
专 业: 吴应驹 西财行知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班级:
2008级 1班
新传播媒介-网络对青少年成长与认知的积极影响
内 容 摘 要
网络是传播媒介中的新生力量。自产生以来,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类社会中的青少年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网络密不可分。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就是青少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使青少年大大开阔了视野。作为社会教育的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网络更新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使其对各种社会问题能作出准确的判断。网络让青少年不断了解并接触新鲜事物,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网络还通过其强大的社交功能丰富了青少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网络正在不断的更新青少年群体的认知结构,使青少年向一个更为全面、健康、积极、成熟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网络媒介 青少年 影响
序 言
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中的新生血液,它除了具有三大传统媒体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传播媒介中的主要力量的重要原因。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对人类文化最深刻、最内在的影响在于人类认知与思维方式的转变。青少年作为正在建立认知与思维方式的人类群体,网络对其的影响就变得尤为明显,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关键。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明确的划分为正负两面。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网络带给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正面影响,即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青少年与网络的交集概况
青少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这一群体能否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迄今为止,世界总人口数的22%为10-20岁的青少年群体,可以说,对青少年的保护、引导以及教育至关重要。而网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4.85亿,其中将近一半为青少年群体。可见,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那么,青少年上网究竟做些什么,青少年与网络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交集,这应该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一)查找资料、阅读书籍、了解新闻等以涉入信息和知识为目的的交集
青少年是以受教育为主的一个群体。在青少年时期,每天离不开的便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涉入并积累新的知识,书籍、教师授课、电视报纸等等。在这些途径中,网络无疑是最迅速、最直接、信息量最大的一种。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任何方面的知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以及对信息的需求。网络甚至弥补了正规校园教育中不足的地方,使得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在学校或通过
老师了解不到的知识与信息。所以,青少年与网络的第一个交集便是以涉入信息与知识为目的的。
(二)使用虚拟社交平台、网络聊天工具等以交友、聊天为主要内容的交集
青少年一般指10—20岁的群体,这个年龄段中的人群已经逐渐具有了一个社会人的正常情感,希望得到认可、期待交到朋友、情绪的发泄等等。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的情感环境。在网络上,青少年交到了不同的朋友、大胆的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可以发泄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泄的情绪······青少年感受到了网络通过虚拟社交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心理上的满足。所以网络交友、聊天等内容是青少年与网络第二个大的交集。
(三)游戏、影音娱乐为主体的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交集
青少年群体易被外界影响、学习压力较大、娱乐方式和时间较少,所以游戏或电影这种无需环境,利用网络直接进行的娱乐活动成为了青少年群体首选的休闲、娱乐方式。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成长和受教育阶段,比较缺乏社会认同感。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他们可以找到一定的认同感并得到满足。电影、电视等是青少年了解世界的另一种窗口,并且这种方式易为青少年所接受。所以,青少年娱乐的方式是其与网络的一大交集。
二、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
经常和网络接触的青少年得到的信息量之大和占有的知识面之宽,是过去的书刊人不能相比的。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求学的广阔空间、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对青少年的认知过程、行为方式、情感、价值观与世界观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群体正值建立与更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建立自己的观念。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对青少年各种现代观念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1.网络有助于青少年自主观念的培养
依赖心理强、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则性不强等都是处于受教育时期的青少年群体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简单地总结为缺乏自主观念。而与网络的交集完全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自主观念。青少年上网首先是一个自主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完全由自己思考并处理,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一场关于文字的白话文革命也随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当我们站在现在回顾这场革命,我们无疑要感谢我们的先烈们对此作出的巨大贡献。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在古代文言文以其言简意赅、便于书写的特点,而适用于书写工具较为落后、纸张比较昂贵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晦涩难懂的弊病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达到了“中国的文字艰深难写、古文难读难懂,妨碍老百姓说话。”(——鲁迅)的地步,作为一门语言,如果已经让人交流都感到困难,那自然就更加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语言符号越简单越易于交流的这是永恒的定律。因此简单、易懂的白话文便迅速推广开来,很多人开始加入到文学的队伍中,积极地进行阅读、写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同时也使得国民素质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
另外由于文言文的难懂,对于某一概念或者现象的描述,不同的人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结论。自然不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所以在文言的影响下,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必然很缓慢。白话文的出现则为之带来了生机。首先其简散的语言更加准确的表达了某一事实。其次国民素质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开始阅读更多的国内外的书籍、报纸、杂志,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进行研究、创新,从另一方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点早在易峻的《评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中就有提到“该白话文因其词句组织之平易解放,活动自由,故其表现作用,有较文言文之须受法度声律等约束,为易于骋其奥衍曲折之致,以达其透切深密之旨,而能明白晓畅者,此殆可公认。则以学术思想之随时代进步,愈趋繁复精密,其文字上书写所使用之方式,亦必使之趋于繁复精密,以全其功用。白话文适应此种要求而起,亦不能否认者也。”同时这也道出了白话文于艺术和功用的意义。由此可见白话文的推广另一方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白话文的兴起还带动了符号的发展。在文言文中是没有没有标点符号、无句读的,不仅读起来困难,而起意思含混,易于出现分歧。如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被后人理解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种,而这反应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通过白话文运动,刘半农等语言学家将西方的标点加以改造,编入汉语中,使得白话文更加完整,同时也避免了文言文存在分歧的弊病。从而将中国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一种文化,其是具有时代性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讲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遁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作为遍览古今、通融中西的胡适对此也发表过见解称“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早在清末裘延梁也提到“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吾中国而不欲智天下斯已矣,敬欲智之,而犹以文言树天下之的,则吾前所云八益者,以反比例求之,其败坏天下才智之民亦已甚矣!”为使得天下智,则白话须将文言取而代之。因此说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篇: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切,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培养青少年伦理道德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整个一生。所以,对青少年而言,如果处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那么,对他们伦理道德培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然而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在当前仍然相当突出并呈现新的特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剧增,造成这么严重的青少年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青少年道德败坏,走向犯罪道路的特点是:
1、由于过分宠溺的家庭造成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青少年,一旦步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类青少年若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由于这些青少年的家庭背景,使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在押少年犯胡某,男,21岁,5年前正在一所市属重点中学读书。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大款”,常年在外经商,胡某从小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皇帝”。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说,还经常拿家里的钱物在外面结交朋友,打架斗殴,替别人“摆平”所谓不平事,赢得“小兄弟”们的“尊敬”。老师出于挽救、教育他,经常找其谈心,而他却认为是故意与他过不去。终于有一天,胡犯带一帮“小兄弟”在老师回家途中,先把老师打倒在地,然后用刀子将老师腿部动脉血管刺破。他自己也同时被“刺”进了监狱。胡犯的结果也是家庭溺爱的结果。
2、由于简单粗暴的家庭造成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类青少
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最近,南京市浦口区警方破获的两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中,其成员不满18岁的占80.5%.他们常为一件小事拳脚相加,大动干戈,甚至用猎枪对射,用刀斧乱砍,其状血迹斑斑,惨不忍睹。这些人大多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
3、由于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青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如某校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潢用的金属材料,并且公然放家里再联系销赃给某废品收购站,其父不仅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反而将其儿子身上搜出销赃得来未用尽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这类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4、由于家庭气氛的异常。家庭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有的在垃圾堆里掏摸,有的到商店摊柜上偷窃食物和东西,被人抓住忍受打骂而不愿回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很容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2000年7月,南京铁路警方破获了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案,其成员有10多名青少年组成。他们经常在铁路沿线盗窃过往列车上的物质。这些青少年大多数属于“无家可归”类,他们或者不满家庭的冷漠而出走,或者被离异的父或母抛弃,流浪街头,三五成群纠集在一起,其中不乏女性青少年。
综上所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父母要成为子女的模范、强化家庭科学管理、营造充满温馨友爱的亲情家庭。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1、提高家庭教育水评。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之不善,是父母的罪过。第一,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第二,要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做一个学法、守法、遵法的人。第三,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责任感,在家庭,懂得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在社会,懂得对工作负责,敬岗爱业,乐于奉献;成立家庭,懂得爱护配偶与子女,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第四,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健康的人格,进行奉献、责任、关心、宽容等优秀品德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2、父母要成为子女的楷模。
家庭教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不高、自身行为不端,都会为子女提供错误的行为参照模式,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家庭的父母不但需要重视对子女说服教育,更应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行端表正,诚信友爱,关爱他人,为孩子作出表率。在家庭里,父母应当努力完成“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为了子女而无私地生活的父母,这就是合格父母。父母还应当同时是合格老师,不仅能够教导子女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第一道德榜样。父母同时也应当是合格主人,对整个国家及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与未来持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3、强化家庭科学管理。
未成年人优良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培养,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大量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缺乏家庭管理,特别是缺乏正确家庭管理的情况下形成的。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角度讲,家庭管理应当采取以下科学管教方式:一是积极鼓励。父母当自己的未成年子女表现好时,比如学习取得好成绩、帮助同学、拾金不昧等。应及时给予表扬,必要时送一些小礼物以奖励他们发扬长处,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二是经常沟通、交谈。父母应与自己的子女“打成一片”,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麽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支持他的。而且沟通、交谈要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不能人为地制造地位不平等的障碍。三是树立威信。恩威并施对子女奉行的价值观念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回
答和解决子女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正确地管理自己的家庭,要有使子女信服的能力。四是有效限制。父母发现子女的不良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管制和约束,绝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害,及时纠正偏差,使他们健康成长。
4、营造充满温馨、友爱的亲情家庭。
提倡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注重家庭的亲密度。未成年人父母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对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份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点理解,少一些专横,做子女的良师益友。
总之,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完整,家庭教育功能能否正常发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的健康。所以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过程中,完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的社会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住地,家长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个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家庭是个体成长、素质养成及人格形成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外部环境。”由此可见,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应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第五篇:青少年关于公益广告对其价值观培育的调查问卷
公益广告与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宁波大学的研究生,因撰写毕业论文,需了解您对公益广告的看法。调查结果仅用于毕业论文撰写,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是________?()
A.女
B.男
2.您目前所处的教育阶段是________?()A.初中
B.高中
C.大学
D.研究生 3.您平均每周接触公益广告的频率?()A.从未
B.偶尔
C.有时
D.经常
E.每天 4.您接触公益广告的途径有________?()
A.报纸杂志
B.电视
C.广播
D.公交移动传媒
E.墙体公益广告
F.传统互联网
G.移动互联网
H.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从微信、微博、QQ、手机短信等移动终端接触到的公益广告多吗?()A.几乎没有
B.非常少
C比较少
D.一般
E.比较多
F.非常多
6.在一些公益广告中会出现赞助该广告的企业或者商家的名称,您认为可以接受吗?()
A.完全可以接受,企业和商家毕竟以营利为目的 B.可以接受,传播公益和产品宣传并不矛盾
C.看情况,如果企业或商家做到诚实信用,则可以接受;如果做不到,则不能接受
D.无法接受,公益是出于企业或商家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无私的、无偿的和公益的E.无所谓
7.您认为公益广告对当前社会公众的影响如何?()
A.影响很大
B.影响较大
C.一般
D.影响较小
E.影响很小
F.毫无影响 8.您认为无偿献血公益广告是否会影响您实际参与无偿献血活动?()A.肯定会
B.可能会
C.不一定
D.完全不会
E其他 9.您认为大学生到边远山区进行支教的公益广告,是否会影响您现在或未来参与志愿者活动?()
A.肯定会
B.可能会
C.不一定
D.完全不会
E其他
10.您最喜欢下列哪种类型的公益广告?()A.广播类
B.平面类
C.影视类
D其他
11.目前的公益广告从总体上给您留下的印象如何?()
A.很深刻
B.较为深刻
C.一般
D.较为模糊
E.几乎没什么印象
12.您印象最深的公益广告是哪一类?()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节约资源
C.义务献血
D.希望工程
E.说普通话
F.禁烟
G.保护动物
H.关爱他人
I.禁毒
J.环保
K.交通安全
L.志愿者行动
M.诚信
N.关爱艾滋病患者
O.反腐倡廉
P.尊师重教
Q.打击盗版
R.助人为乐
S.食品安全
T.反对战争
U.关爱老人
V.保护文化遗产
W.创建文明城市
X.其他_____________ 13.您最常接触的公益广告是哪一类?()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节约资源
C.义务献血
D.希望工程
E.说普通话
F.禁烟
G.保护动物
H.关爱他人
I.禁毒
J.环保
K.交通安全
L.志愿者行动
M.诚信
N.关爱艾滋病患者
O.反腐倡廉
P.尊师重教
Q.打击盗版
R.助人为乐
S.食品安全
T.反对战争
U.关爱老人
V.保护文化遗产
W.创建文明城市
X.其他_____________ 14.总体而言,公益广告对您的价值观有影响吗?()
A.影响很大
B.影响较大
C.一般
D.影响较小
E.影响很小
F.毫无影响 15.总体而言,公益广告对您的价值观有何影响?()
A.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
B.帮助改变错误价值观
C.触动内在道德感
D.强化理性思考
E.促进知行合一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公益广告帮助您树立了哪些正确的价值观?(最多选三项)()
A.自由
B.廉洁
C.慈善
D.助学
E.平等
F.诚信
G.保护动物
H.关爱他人
I.敬业
J.环保
K.安全出行
L.无私奉献
M.助人为乐
N.尊老爱幼 O.负责任
P.尊师重教
Q.公正
R.法治
S.有理想
T.民主
U.文明
V.和谐
W.爱国
X.珍爱生命
Y.友善
Z.其他________________ 17.公益广告帮助您改变了哪些错误的价值观?()
A.浪费资源
B.享乐主义
C.拜金主义
D.破坏公物
E.不遵守交通规则
F.歧视弱势群体
G.好吃懒做
H.沉迷游戏
I.不关心他人
J.不乐于助人
K.不尊重他人
L.自私自利
M.说谎
N.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您认为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途径有哪些?()
A.思政课教学
B.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
C.价值观讲座
D.公益广告
E.阅读书籍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益活动
19.公益广告在发挥社会影响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A.创意不足,缺乏吸引力
B.主题局限,缺乏系统性
C.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
D.刊播力度不够
E.资金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 F.商业化色彩逐渐加深
G.与手机等新媒体结合度不高
H.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在全社会传播正能量的作用?()A.创新形式,制作出创意十足的公益广告 B.系统科学选题,使内容更贴近生活
C.举办各具特色的公益广告主题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公益广告 D.举办多种形式的公益广告创作大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E.让群众喜欢的公众人物参与公益广告宣传 F.将公益广告融入社区、校园文化建设
G.加强与手机等新媒体的结合,扩大传播范围 H.健全公益广告运作体制,避免商业化倾向 I.建立健全公益广告相关法律法规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