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

时间:2019-05-14 16:2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

第一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

摘 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一种“普照的光”,使中国劳资关系形成跨越了残酷的原始积累阶段,避免了劳资关系发展初期易发的尖锐冲突,使中国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需要而且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使市场经济的作用得到有益发挥。必须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劳资关系;改革开放;市场化;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34-04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成果,它被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以建立。当时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二十二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会对劳资关系的形成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历史就是这样神奇,并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使中国劳资关系形成跨越了残酷的原始积累阶段

什么是原始积累?马克思指出:“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1]这里所说的生产者是直接生产者,拥有自己土地和劳动工具的小土地所有者,即自耕农。“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1]在最典型的原始积累样本――英国原始积累之前,自耕农人数众多且过着怡然自得的小康生活。“用自己双手耕种自己的田地并满足于小康生活的小土地所有者……当时在国民中所占的部分比现在重要得多……至少有16万个土地所有者靠耕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自己的小块Freehold[自由地](Freehold是完全自由支配的财产)为生,他们连同家属在内要占总人口的1/7以上。这些小土地所有者的平均收入……估计为60~70磅。根据计算,耕种自己土地的人多于租种别人土地的人。”[2]正是这种惬意的小农生活使农民根本不愿意背井离乡进城受人雇佣,于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上演了:整个乡村在圈地运动中遭到灭顶之灾,“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3]农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沦为城市流浪汉,而英国政府为了迫使这些不习惯城市生活和工厂严格纪律的流浪汉接受雇佣劳动剥削,他们披着法律的文明外衣炮制了“流浪汉”的罪名,采取了毒辣而血腥的酷刑――鞭笞、监禁、割耳、烙印和处死等来迫使农民就范,“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1509―1547),就有72 000人因流浪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3]

改革开放后,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蓬勃地发展起来,而其雇佣的劳动者也主要是同样处于国有经济体制之外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劳资关系于是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形成,而这些进城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第一批雇佣劳动者的主体。同样是从农村走入城市受人雇佣,但中国农民与英国农民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半工半农,在农村有土地作为根基,而后者是从土地上连根拔起地被赶向城市。两者的差异在于中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它不是重新回到土地改革时期的土地制度即恢复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而是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给予农民耕种土地的自主权和收益权。外出打工的农民没有被剥夺作为集体一份子拥有土地、耕种土地和居住的权利,农民工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返乡种田和居住,家乡永远是他们最后的避难所,不存在像英国农民那样离开土地后一旦在城市没有工作就只能流离失所的情形,这样就使得中国劳资关系的形成没有经过或者说直接跨越了工业化初期残酷的原始积累阶段。虽然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强制征收农民耕地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近郊农村,不具有全国范围的普遍性,在政策上也是受到否定的,而且得到了较快地纠正。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使中国劳资关系避免了发展初期易发的尖锐冲突

世界工业化先发国家的劳资关系无不经过了一个发展初期的尖锐对抗,而后逐步走向合作的过程。美国学者Harbison和Coleman于1951年提出了劳资关系发展连续带理论,即劳资关系会经历一个冲突(confrontation)、对峙(armed truce)、协调(working harmony)、合作(Cooperation)连续演进的过程[4]。劳资关系之所以在发展初期易于产生尖锐对抗的局面,从内部原因看是因为企业正处于创业期,资金和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资金薄弱导致资本积累欲望特别强烈,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不惜牺牲工人的利益、健康、生命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技术薄弱使得社会财富创造能力较低和缺乏劳动安全的防护手段,这时工人工资和劳动安全保障都很低。从外部原因看,在劳资关系发展初期,社会还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和规范劳资关系的制度体系,这时资本的剥削性表现得最为露骨、也最为残酷,导致劳资尖锐对抗。而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大为提升,尽管资本剥削的本性没有改变,但是剥削的方式文明许多,从获得绝对剩余价值转变为获得相对剩余价值,阶级矛盾开始趋向缓和。随着社会民主法制意识提升和制度健全,劳资关系在政府、雇主组织、工会三方协商机制下逐步走向合作。

中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里,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和规范上出现了不少的空白区,加上受到自身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的制约,农民工遭受到了很不公平的对待,尤其是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险之外。据北京市1999年的一份调查,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占31.3%,参加失业保险的仅占13.4%,参加工伤保险的仅占7.5%,大部分企业没有医疗保险[5]。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劳资冲突也时有发生,如“1989年6月至1990年10月,仅深圳、珠海两市,发生工人罢工、停工、怠工事件达74起,参加职工近万人,这些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三资’和私营企业。”[6]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劳资冲突的程度和范围都比较小,没有发生像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那样规模浩大、时间持久的劳资冲突。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农民工“之所以能承受这种工资水平,并且不享有任何的社会福利和养老保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和农村的土地割断联系。土地在当前的打工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背后支撑作用,虽然离开了农业,但很多农民工并没有离开土地的保障。”[7]的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定时期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增强了农民工对劳资关系形成初期相对恶劣状况的耐受程度,从而在劳资关系发展初期避免了易发的尖锐冲突。

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使中国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

一边是现代气派的城市,一边是城市周边大片的贫民窟,这是拉美、中东的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工业化后发国家与英国等先发国家不同,后者是在技术层次低、人口高死亡和可以大量海外殖民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化的,而当前者发展工业化时所处的境况是技术层次高、人口低死亡而又无海外殖民空间,因而面临着人口过剩特别是农村人口严重过剩的问题。当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快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那些不能被工业和城市吸纳的农村人口只有在城市边缘地带生存,于是就形成了大片大片的贫民窟。而造成贫民窟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尽管拉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了土地改革,让部分农民得到了小块土地,但是没有改变土地集中于大、中地产者的状况,更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度,甚至农村土地在私有制和市场化作用下向外国人手中集中,“新的土地外国化的浪潮将造成大量土地集中的进程,使土地的价格失去控制,比如乌拉圭的土地最近十年价格上涨了6倍。”[8]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无法与大、中地产者相抗衡,破产后的农民只有拖家带口地流落城市,住进贫民窟里苟且求生,造成城市人口过量,进而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工资低下,使劳资分配长期向资本倾斜,也许一次解雇就可能使一个家庭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劳资关系的紧张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改革开放时,中国面临的农村人口过剩问题比拉美等国家严重得多,可谓世所罕见。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的国家。英国地广人稀,允许存在大量的自耕农,就是那些受雇于地主的佃农“实际上也是自耕农,因为除了工资,他们还分得四英亩或更多一些的耕地和小屋。”[1]而中国在解放前,人均耕地面积就只有2.8市亩[9],仅相当于英国在工业化前一个佃农所拥有的私人土地的10%,因而已经积蓄了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建国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可是重工业有机构成高,吸纳劳动力有限。然而,计划经济体制又不允许私人投资,导致吸纳劳动力较强的轻工业企业严重匮乏。为了制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中国用城乡二元管理的户籍制度筑起了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闸门,农村人除了考学、参军和少量招工是很难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村剩余人口不得不继续滞留在农村。由于没有得到工业文明的洗礼,农村延续着“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在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农村人口激增,从1949年的4.84亿增加到1978年的7.9亿。而据推测,中国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大约只是1.14亿[10]。此时,中国还有1 7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等待回城,而且公有制企业里也积累了6 000多万冗员。很显然,这时城市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中国农村剩余人口也像拉美、中东等国在短时间内举家搬迁到城市,那么贫民窟的规模将是超级巨大的,必然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这种可怕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原因就在于中国实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土地所有权市场化买卖,只能转让经营权,农户都能基于村庄成员资格获得土地经营权。在中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土地细碎化使小土地所有者无力抵抗天灾人祸等自然灾害,更无力抵抗市场风险,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制,那么变卖土地成为佃农或者颠沛流离是绝大多数农民必然的宿命。由于有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中国农民向城市的流动是以土地为保障、以农村为基地的,这不同于拉美国家农民单向不可逆的进城方式,而是一种可进可退、适时而动的候鸟式的农业人口流动。一些能力较强的农民先让自己在城市里安定下来,然后再将家眷带进城里,老人们则大多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择待在农村。而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民即使不能在城市定居下来,但他们随时可以回到农村的栖身之地,也不用担心家眷是否有容身之地。这种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保持着与城市化同步,解决了城市短时间无法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难题。在人口最多的中国,迄今为止没有出现拉美式的城市化问题,在国际上被称为“可同美国科技进步并论的21世纪最伟大的两项成就之一”,而这个成就的根基就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也正是有了这个制度,中国劳资关系在形成时不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那种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与资本的关系,而是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农民工与资本的关系,然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劳资关系进一步发展为不断增多的有较强的城市生活能力的农村转移人口与资本的关系,这大大降低了劳资关系这个新生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的冲击,实现了平稳过渡和发展。

四、结论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使土地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土地集体所有,这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沧桑巨变,一举消灭了土地食利者阶层,彻底地扭转了农民千百年来的历史宿命。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这个制度本身。改革开放以市场化为取向,在市场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必然产生劳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他们的特点。”[11]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这种“普照的光”,对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的劳资关系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市场化改革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又在较大程度上消解了市场化改革易于引发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动荡。尽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用的完全发挥还需要其他体制机制的完善,但是这项基本制度不能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需要而且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而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需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劳资对抗、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12]比作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使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猜想得到了证实。这说明,工业化后发国家,尤其是中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先发国家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任何事物的作用及其作用的大小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本文探讨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中国当代劳资关系形成过程的积极影响,而当前新一代农民工已经不满足于候鸟式的流动,他们要求在城市居住下来,进入城市主流生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一代农民工的要求,因对劳资关系的积极影响也逐渐变弱。因此,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公租房制度,通过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加快城市化步伐,更好地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83-785.[2] 马考莱.英国史:第1卷[M].伦敦,1854:333-334.[3] 瞿季木,黄鸿剑.世界近代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8.[4] F.H.Harbison,J.R.Coleman.Goals and Strategy in Collective Bargaining [M].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1951:20.[5] 北京市总工会研究室.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研究[J].工运研究,1999,(13).[6] 王文慧.中国劳资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走势初探[J].上海企业,1995,(2):25.[7] 郭亮.需坚持农村上地集体所有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5(005).[8] 赵凌云.以深刻变革赢得未来――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EB/OL].http://www.xiexiebang.com/typenews.asp?id=4503,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10-12-01.[9]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G]//宁可史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8.[10] 马晓河,马建蕾.How Large Is 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J].China Economist,2008,(3):89.[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1.Abstract:Collective ownership of rural land as a“shining light”,makes the labor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is formed across the stage of the cruel primitive accumulation,avoids the sharp confrontation that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labor relations prone to greatly,makes the labor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coordinated develop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need to but also can be combined with market economy,and makes the role of the market economy beneficial to play.We must not to move or retreat to take the socialist road,and actively exerting superiority of socialist basic system,better and faster to promote Chinese modernization,realizing the great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Key words:rural;land collective ownership;labor relations;reform and open;market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一场关于文字的白话文革命也随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当我们站在现在回顾这场革命,我们无疑要感谢我们的先烈们对此作出的巨大贡献。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在古代文言文以其言简意赅、便于书写的特点,而适用于书写工具较为落后、纸张比较昂贵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晦涩难懂的弊病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达到了“中国的文字艰深难写、古文难读难懂,妨碍老百姓说话。”(——鲁迅)的地步,作为一门语言,如果已经让人交流都感到困难,那自然就更加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语言符号越简单越易于交流的这是永恒的定律。因此简单、易懂的白话文便迅速推广开来,很多人开始加入到文学的队伍中,积极地进行阅读、写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同时也使得国民素质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

另外由于文言文的难懂,对于某一概念或者现象的描述,不同的人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结论。自然不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所以在文言的影响下,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必然很缓慢。白话文的出现则为之带来了生机。首先其简散的语言更加准确的表达了某一事实。其次国民素质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开始阅读更多的国内外的书籍、报纸、杂志,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进行研究、创新,从另一方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点早在易峻的《评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中就有提到“该白话文因其词句组织之平易解放,活动自由,故其表现作用,有较文言文之须受法度声律等约束,为易于骋其奥衍曲折之致,以达其透切深密之旨,而能明白晓畅者,此殆可公认。则以学术思想之随时代进步,愈趋繁复精密,其文字上书写所使用之方式,亦必使之趋于繁复精密,以全其功用。白话文适应此种要求而起,亦不能否认者也。”同时这也道出了白话文于艺术和功用的意义。由此可见白话文的推广另一方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白话文的兴起还带动了符号的发展。在文言文中是没有没有标点符号、无句读的,不仅读起来困难,而起意思含混,易于出现分歧。如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被后人理解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种,而这反应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通过白话文运动,刘半农等语言学家将西方的标点加以改造,编入汉语中,使得白话文更加完整,同时也避免了文言文存在分歧的弊病。从而将中国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一种文化,其是具有时代性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讲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遁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作为遍览古今、通融中西的胡适对此也发表过见解称“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早在清末裘延梁也提到“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吾中国而不欲智天下斯已矣,敬欲智之,而犹以文言树天下之的,则吾前所云八益者,以反比例求之,其败坏天下才智之民亦已甚矣!”为使得天下智,则白话须将文言取而代之。因此说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篇: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题 目:新传播媒介-网络对青少年成长与认知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罗佳佩 学号:0802090121

指导教师:

院(系):

专 业: 吴应驹 西财行知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班级:

2008级 1班

新传播媒介-网络对青少年成长与认知的积极影响

内 容 摘 要

网络是传播媒介中的新生力量。自产生以来,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类社会中的青少年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网络密不可分。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就是青少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使青少年大大开阔了视野。作为社会教育的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网络更新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使其对各种社会问题能作出准确的判断。网络让青少年不断了解并接触新鲜事物,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网络还通过其强大的社交功能丰富了青少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网络正在不断的更新青少年群体的认知结构,使青少年向一个更为全面、健康、积极、成熟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网络媒介 青少年 影响

序 言

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中的新生血液,它除了具有三大传统媒体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也是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传播媒介中的主要力量的重要原因。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对人类文化最深刻、最内在的影响在于人类认知与思维方式的转变。青少年作为正在建立认知与思维方式的人类群体,网络对其的影响就变得尤为明显,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关键。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明确的划分为正负两面。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网络带给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正面影响,即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青少年与网络的交集概况

青少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这一群体能否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迄今为止,世界总人口数的22%为10-20岁的青少年群体,可以说,对青少年的保护、引导以及教育至关重要。而网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4.85亿,其中将近一半为青少年群体。可见,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那么,青少年上网究竟做些什么,青少年与网络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交集,这应该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一)查找资料、阅读书籍、了解新闻等以涉入信息和知识为目的的交集

青少年是以受教育为主的一个群体。在青少年时期,每天离不开的便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涉入并积累新的知识,书籍、教师授课、电视报纸等等。在这些途径中,网络无疑是最迅速、最直接、信息量最大的一种。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任何方面的知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以及对信息的需求。网络甚至弥补了正规校园教育中不足的地方,使得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在学校或通过

老师了解不到的知识与信息。所以,青少年与网络的第一个交集便是以涉入信息与知识为目的的。

(二)使用虚拟社交平台、网络聊天工具等以交友、聊天为主要内容的交集

青少年一般指10—20岁的群体,这个年龄段中的人群已经逐渐具有了一个社会人的正常情感,希望得到认可、期待交到朋友、情绪的发泄等等。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虚拟的情感环境。在网络上,青少年交到了不同的朋友、大胆的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可以发泄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发泄的情绪······青少年感受到了网络通过虚拟社交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心理上的满足。所以网络交友、聊天等内容是青少年与网络第二个大的交集。

(三)游戏、影音娱乐为主体的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交集

青少年群体易被外界影响、学习压力较大、娱乐方式和时间较少,所以游戏或电影这种无需环境,利用网络直接进行的娱乐活动成为了青少年群体首选的休闲、娱乐方式。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成长和受教育阶段,比较缺乏社会认同感。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他们可以找到一定的认同感并得到满足。电影、电视等是青少年了解世界的另一种窗口,并且这种方式易为青少年所接受。所以,青少年娱乐的方式是其与网络的一大交集。

二、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

经常和网络接触的青少年得到的信息量之大和占有的知识面之宽,是过去的书刊人不能相比的。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求学的广阔空间、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对青少年的认知过程、行为方式、情感、价值观与世界观等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群体正值建立与更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建立自己的观念。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对青少年各种现代观念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1.网络有助于青少年自主观念的培养

依赖心理强、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则性不强等都是处于受教育时期的青少年群体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简单地总结为缺乏自主观念。而与网络的交集完全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自主观念。青少年上网首先是一个自主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完全由自己思考并处理,

第四篇: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摘 要】公益广告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是一种教育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广告形式,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特点。公益广告中蕴含着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及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优势,如公益广告满足了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创新了青少年的道德学习理念、净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但是,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有些明显的不足、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与分配不太合理、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未得到学校和家庭应有的重视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展公益广告、学校和家庭应转变观念给予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足够的认识,以进一步促进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公益广告;青少年;道德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123-03

公益广告本身是一种教育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广告形式,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特点,公益广告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及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优势,对青少年道德养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青少年,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主要是指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群。

一、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优势

1.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使公益广告具有隐性的德育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多种媒体传播渠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的传播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方向转变。公益广告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德育的一种新型载体,公益广告生动、传神地将德育信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给社会大众,使其耳濡目染。我国媒体参与的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活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公益广告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部分青少年接触过公益广告。在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中,绝大部分青少年是通过电视接触公益广告的,其他途径分别是网络、报刊和广播等。

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青少年,对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适应性和亲和性。而且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使他们热衷参与新鲜事物,喜欢上网、浏览新资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借助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改变作为权威的传统德育的信息传播和流通模式,改变在德育结构中作为道德主体的青少年的客体地位,从而使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2.公益广告的生动性、艺术性、生活化使其具有显性的德育优势

一些公益广告的德育信息能长久地驻留在青少年的记忆中,公益广告能给青少年留下比较深的印象,这就说明公益广告具有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显性优势。

首先,公益广告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受到青少年认同的,在青少年中是有受众基础的。公益广告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和旁白,用丰富的视觉、听觉信号冲击着青少年的感官,令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在日常生活、潜意识中按照公益广告所宣传的公益观念和伦理精神行为处事。

其次,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迎合了青少年成长和品德发展的特点,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说教、命令等形式。而是从身边日常发生的小事着手,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情节表现出来有可能发生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其实就是选择善。

二、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公益广告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与传统德育相比,对青少年道德养成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具时代性、创新性。

1.满足了青少年的道德需求

在自我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的道德认识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道德选择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会在现实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选择,这就需要获取更多的道德认识。青少年获取道德认识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德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容易出现盲点。当学校和家庭中得到的道德认识不足以应对现实中的道德选择时,青少年就会产生完善道德认识的需求。由于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青少年从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会接触到公益广告,而公益广告中的道德信息恰好能解决青少年当时面临的道德选择问题。公益广告作为新媒体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度的超前性特征,能反应社会现实,洞悉社会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青少年可以通过公益广告这一快速有效的传播渠道获取道德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有选择地接受。这些经过选择的道德信息完善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因此,公益广告中的伦理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成为青少年对理想人格、道德完善的“信息追求”,让青少年在不自觉地接受中满足道德需求。

2.创新了青少年的道德学习理念

在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关键时期,公益广告开放式的、大范围的道德教育与家庭、?W校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道德教育的对接性更强,组合教育的效果更佳,能起到协同作用。相对封闭的、正式的学校道德教育和开放的、渗透性的公益广告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公益广告是采用倡导、提醒和规劝方式,通过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文字、声音、画面,传播德育信息,传达给青少年一种你和我是平等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它打破了封闭单一的、小范围的学校德育模式,提供了学校之外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开辟了青少年获取道德信息的渠道,是学校开展的固定时间和场所的道德教育所无法提供的。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道德教育又结合当下实际,贴近青少年生活,带给了青少年全新的视觉、听觉感受,减弱了青少年对道德教育的抵触心理,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直观性,使青少年的道德学习更富有成效。

3.净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

处于自我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一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注意力从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内心世界,逐渐变得理性;另一方面,尚未完成社会化,其心智和思想还不成熟,对社会的理解认识过于主观。由于信息的良莠不齐很容易让青少年感到迷茫,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这时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引导,使青少年走出自己狭窄的天地,让自我意识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成长。要完成这一引导就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公益广告所宣扬的皆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主流价值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与家庭和学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中的各部分相互补充、协调一致,无任何的对立和冲突。公益广告依靠本身所宣扬的道德教育能够形成比较和谐的社会外部环境,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培养道德意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很好地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影响的范围比较大,影响的深度比较广,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强的。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一旦形成,就能丰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解决青少年的道德选择问题,完善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公益广告利用传媒丰富的表现手法与青少年建立起一种从沟通、理解到参与的互动关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

三、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制约因素

日益繁荣的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制约因素。

1.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是市场经济,制作公益广告需要占用有限的媒体资源和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公益广告是一种为了达到传播效果的教育性广告,传播的是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没有金钱上的利益,不像商业广告能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在我国,公益广告相较于商业广告在制作和创意上明显不足,从公益广告的效用来说,公益广告的创意要求水平是要远高于商业广告的。现实是国内的大部分公益广告本身的创意很平常,很多的广告甚至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这类创意不足的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不够的,而且简单、直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道德影响的效果得不到保证,从而导致公益广告的无效果播出,这样就造成了公共传媒资源的巨大浪费。

2.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与分配不太合理

青少年接受公益广告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电视外,户外媒体、报刊及网络都占有相当比重。据有关学者调研,目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在众多的平台中,公益广告播放最多的还是电视,而网络这种新的广告平台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公益广告没有发展起来,而商业广告则是网络这种新的广告平台的常客。另外,公益广告的播放时间和频次不尽合理。电视台安排的公益广告都有固定的播放时间和频次,青少年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商业广告的出现频次远大于公益广告,有时看很长时间的电视节目都没有一条公益广告。青少年就无法受到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保证不了公益广告应有的播放效果,也就浪费了媒体资源。因此,媒体要合理安排公益广告的播放时间和频次,公益广告播放的时间应该与青少年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时间吻合,以期使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尽可能多的积极影响。

3.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未得到学校和家庭应有的重视

公益广告可以得到青少年的广泛认可,说明优秀的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的公益广告寥寥无几。公益广告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利用,也没有将公益广告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扩大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但是,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

除学校之外,家庭对青少年道德也有较大的影响。青少年没有机会接触公益广告,只有放学回家吃饭、休息时,才有机会接触网络、电视等,在网络和电视上看到公益广告。本来家长可以在此时积极引导青少年接受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弥补学校对公益广告积极影响的不足,但是家长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所以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在家长心中也缺乏一席之地。

四、促进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措施

1.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创意水平

政府重视和企业参与,公益广告制作的资金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要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就必须有好的创意。优秀的公益广告是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就为公益广告的创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在公益广告中加入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都可以为公益广告服务。在公益广告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使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在公益广告中得到体现。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展公益广告

由于青少年更多的是在电视上接触公益广告,这就需要加大公益广告在电视上的宣传力度,同时也需要拓展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网络公益广告。网络公益广告是网络广告的一个分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针对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通过网络传播公益广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公益广告必须具有趣味性。公益广告要迎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二,公益广告要有针对性。创意普通的公益广告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广告的选题要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特点来定;第三,公益广告播放要有时机性。需要从时间和播放的数量上进行精心安排,找到公益?V告和青少年之间的时间契合点,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确定开始的播放数量,然后经过反复播放来加深记忆。同时,为了避免播放单一广告导致的审美疲劳,可以多个公益广告交叉进行播放。

3.学校和家庭应转变观念,对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学校来说,传统的德育手段略显不足,需要利用新的手段,而公益广告就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学校对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在学校中多多发布和传播公益广告,可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报刊进行传播,也可充分利用黑板报、布告栏、展板等发布公益广告,还能在课堂上结合公益广告进行教学。通过这些途径,营造公益广告积极影响的良好氛围,使青少年对公益广告的印象更加深刻。

家庭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在家里,青少年可以接触到网络和电视等媒体,所以就需要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接触公益广告,在观看的同时与孩子就公益广告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对青少年的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振祥,刘艳娥.青少年道德现代性成长: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考察与反思[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5.[2] 叶雷.大众传媒的发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3,(9):42.[3] 黄少华.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4.(编辑:易继斌)

第五篇:关于高尔基的童年对他的积极影响

学 年 论 文

题 目学 生 指导教师 年 级 专 业 系 别 学 院

关于高尔基的童年对他的积极影响

论文

提要

每个人的童年都对其本身有很大的影响,童年若是幸福,其人格必然更完善一些,相反,童年若是不幸,人格的缺陷就更加突出一些。纵观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的外祖父家里生活,他遭受了外祖父对他的毒打,目睹了舅舅们的斗殴,也认识了向小茨冈这样的好朋友;经历了火灾,也见识到外祖母临危不乱的勇敢。既有俄罗斯底层人民对亲情的单薄,又有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同样是在这里,高尔基见证了外祖父家的破产,母亲的再嫁和外祖父与外祖母的分家。直到母亲的死去,让高尔基不得不走向人间。然而这种童年的经历为什么还是会成长成高尔基这样的伟人呢?这就要谈及到对高尔基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人们。

关于高尔基的童年对他的积极影响

陈旭

摘 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高尔基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关键词:高尔基 童年 影响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每个人的童年都对其本身有很大的影响,童年若是幸福,其人格必然更完善一些,相反,童年若是不幸,人格的缺陷就更加突出一些。然而,纵观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的外祖父家里生活,然而外祖父由于所经营染坊的日渐落败导致了脾气愈发的暴躁,高尔基经历了外祖父对他的毒打,既让人惨不忍睹,但在外祖父去病床前探望阿廖沙的时候讲起自己的身世,又让人情不自禁的对他的身世产生同情。在这里,高尔基目睹了舅舅们的斗殴,也认识了向小茨冈这样的好朋友;经历了火灾,也见识到外祖母临危不乱的勇敢。既有俄罗斯底层人民对亲情的单薄,又有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同样是在这里,高尔基见证了外祖父家的破产,母亲的再嫁和外祖父与外祖母的分家。直到母亲的死去,让高尔基不得不走向人间。然而这种童年的经历为什么还是会成长成高尔基这样的伟人呢?这就要谈及到对高尔基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人们。一. 外祖母

外祖母无疑是对高尔基产生影响最为巨大的一个光辉人物。她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高尔基的心。在高尔基的著作里是这样描写第一次见到外祖母的情形:“круглая, большеголовая, с огромными глазами и смешным рыхлым носом;она вся черная, мягкая и удивительно интересная… она говорила ласково, весело, складно.Я с первого же дня подружился с нею.” 外祖母是高尔基童年最亲密的朋友,在整篇小说中,外祖母这一主线贯穿高尔基的童年,她作为一个温和,慈祥的老人的形象,带给阿廖沙温暖。事实上,外祖母从来都只以最温和的形象来对待阿廖沙(童年的高尔基)。外祖母的身世也十分令人同情,幼年丧父,跟随母亲沿街乞讨,后来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嫁给了外祖父,与外祖父共同挣到小康家境。她乐观积极,无私的将爱付出给周围的所有人,人们感觉的到她的善良,感受到她的正直,感受到她的爱。她是勇敢的,在染坊着火的时候,外祖母一个人突出火焰的包围,抢救出了一桶硫酸,避免火势的扩大。高尔基在她的身上,学习到了正直,勇敢,以及无私。外祖母常常给童年时期的高尔基讲关于上帝的童话和诗。在当时,高尔基的文学天才就已经显露出来,外祖母讲过的每一个童话、诗,高尔基都能准确的记住。外祖母对上帝是虔诚的,相对,外祖母的上帝也是慈祥的,主宰一切,洞察万物,高尔基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描写外祖母的祷告。外祖母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二. 母亲

母亲无疑是每个人最爱的人。高尔基也不例外。然而高尔基的母亲的命运是痛苦的。她最爱的丈夫死亡后,带着阿廖沙回到外祖父家,却因忍受不了那里的家庭氛围而再次出走。等到她再回来的时候,却面临着父亲对她再嫁的逼迫,经过她强烈的反抗之后,生活好不容易平淡了下来。然而由于父亲的破产,使她不得不再嫁。她的再嫁使她陷入到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生活的痛苦导致母亲对高尔基的态度冷淡而严厉。然而她对高尔基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她让高尔基背许多诗,让高尔基去上学,这都是对他开启文学之路的启蒙。然而她最后的死亡却使得高尔基不得不离开家,去人间。高尔基的母亲是善良聪明的,但也是任性的。她的再嫁是高尔基童年更加悲惨的序幕。三. 外祖父

外祖父在阿廖沙的心中是粗暴的,吝啬并且贪婪的。但是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外祖父给阿廖沙讲他的身世,又教阿廖沙识字和人生的哲理的时候,也让大家看到了他慈祥的一面。然而生活日益窘迫,外祖父的脾气愈加暴躁,到开始殴打外祖母,与外祖母分家的时候,贪婪与吝啬的本性暴露无遗,让原本对他的同情都化为乌有。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很幸运可以遇到这些美好的人们作为朋友。使得他在以后苦难是人生中坚持自我,勇往直前。四. 小茨冈

小茨冈是高尔基到了外祖父家的第一个好朋友。他活泼开朗,乐观纯朴,是家里不可多得的一个好助手。他本是外祖母的养子,有着一双金不换的好手,既干得一手好活,又能在外出替家人买东西的时候偷东西来省钱。在家庭舞会上,跳非常棒的舞蹈,让大家都很欢乐。然而却遭到高尔基几个舅舅的嫉妒,在一次搬运十字架的时候被砸到脊梁惨死。高尔基在描写此段时加入的大量的感情色彩,催人泪下,同时让人看到了他另个舅舅卑劣自私的特点。五. 格里高利

格里高利是外祖父家的一位老雇工,为外祖父家劳累了一生。他年事已高,双目接近失明。高尔基对他的描写并没有像其他人那么集中,而是分散开来,让我们对格里高利的正直有了别样的理解。格里高利每天都被高尔基的两个舅舅恶作剧,然而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忍受。他还具有外祖父家不具备的另一个优点:尊敬女人。在染坊失火之后,高尔基的舅妈临产,外祖母被烧伤还要去接生的时候,格里高利就教育高尔基要学会尊敬女人,尊敬女人就是尊敬母亲。高尔基还一度希望和双眼失明的格里高利一起沿街乞讨。然而在格里高利真正上街乞讨的时候,高尔基却无颜面对他,因为这是他的吝啬、贪婪的外祖父赶他出去乞讨的。在这里高尔基还特别提到了他的外祖父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上街乞讨。从而说明高尔基是一个善恶分明,富有正义感的人。六. “好事情”

“好事情”是外祖父的一个房客。他沉默寡言,总是说:好事情。于是就有了“好事情”这个外号。他是一个做药剂实验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很穷,并且行为古怪,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他,包括高尔基的外祖母。但是高尔基还是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和“好事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高尔基的眼中是一名进步的优秀知识分子,是一名感情丰富的人。在听了外祖母讲的童话后大声的说要记下来,听到阿廖沙讲述外祖母帮助被殴打的乡下人驱赶小混混时激动的叫好。对事物有很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阿廖沙喜欢乱编造一些故事,但他总是被“好事情”戳穿,所以阿廖沙有时候为了试验他这种能力就总爱说些瞎话,可“好事情”总能不受骗。最后,阿廖沙的母亲要回来,他为了腾出房间来终于离开了,作者为他的离去而十分难受,还因为这个在吃饭的时候恨恨地折断了汤匙,结果挨了一顿打。在本章的最末,高尔基描述与他的友谊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第一个,足以让人明了他对高尔基幼年的影响以及高尔基对他们友谊的不舍。七. 隔壁的三少爷 在高尔基童年时期,他还不熟悉隔壁的三少爷的时候,他对他们是很羡慕的。高尔基生活的环境导致他从未认识过这样团结,友爱,互助的孩子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高尔基对他们的羡慕与好感充满了小说的字里行间。然而外祖父和三少爷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都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伯伯也反对,只有外祖母赞同。后来在高尔基母亲回来后,高尔基的注意力转移,导致他们之间的这段友谊无疾而终了。八. 偷木板的小伙伴

这是高尔基在人间生活的前奏。他和这些在河边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偷木板卖钱来贴补家用。他们都有着穷困的家庭,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善良正直的心。艰苦的生活反而将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纵观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然而他也很幸运,有许多优秀的人物陪伴他一起成长。

[1]“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

[2]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高尔基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高尔基的哲理性的语言。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高尔基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

[3]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无疑,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善良——富有人性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对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苏

[4]醒这一不可摧毁的希望。”整个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2]高尔基:《童年》第二章节 [3] [4]高尔基:《童年》简介

下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劳资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网络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 英语教学 影响[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

    浅析拉丁舞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浅析拉丁舞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於佩 200212394 摘要:拉丁舞属于体育舞蹈的两大项群之一,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它包括缠绵抒情、婀娜多姿的伦巴,幽默风趣、生动活......

    浅析中国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一步就是构建合适企业发展的科学的企业文化,而构建一个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能......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来源:国土资源报作者:李珂 高晓巍2010-08-30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农协提供服务日本的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买卖和租赁两种方式。日本的农地改革和1952年制......

    浅谈马克思道德形成理论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链板式输送机 论文摘要:通过对马克思道德形成理论的分析,结合分析现实环境中对师德影响较大的因素,提出高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从而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

    浅谈中长跑运动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写写帮推荐)

    浅谈中长跑运动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隆林中学 黄如海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 ,对中长跑运动的概念、内容、作用、影响因素的评定,结合当今中学生学习繁重的情况,认为中......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王明星11063124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管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小到家庭内部的管理,大到国家的管理,人们总是在寻求着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期达到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