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付桂.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 付桂
摘要: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谦虚上进教育、责任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等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是处于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的应尽之责。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德育 教育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书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谦虚上进教育、责任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等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是处于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的应尽之责。
一、语文教学中的谦虚上进教育
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好老师。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但作为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都很有限,要准确理解文章中的内涵,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就像韩愈所强调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正是人之为师的价值所在。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点拨,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终生受益。
二、语文教学中的责任感教育
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有所作为的基本因素之一。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感,就不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更难以担负起时代、民族赋予的重任。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有话不由衷的时候,有对自己的言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无所谓的态度。若不及时将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长此以往,恐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作为语文教师,理应主动担起这份担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感想,把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再引导学生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呵护很容易让他们滋生个性强、过于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就我的观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很多学生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然后,让他们谈一谈对老斑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感受。进而,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在感悟、比较的过程中总结出我们的生活也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又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了解:主人公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教授祖国语言文字上,而小弗朗士及其他人则把自己对祖国的爱用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上。然后,让学生针对他们普遍重外语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面对地球距离日益缩短、各国人民联系日益紧密的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适时地给学生以启示,虽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世界的却不一定就是民族的,所以任何时代都必须守住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我方有发言权。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学好外语,学精汉语,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五、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学校教育要首先承担起这一个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的巨大代价,然后让学生去找导致土地沙化的原因尤其是人为原因。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了以后我们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从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但我们的学生却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报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针对这种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应该凭借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光阴流逝的匆匆。针对我们一些学生认为“爱心无用,坑蒙拐骗才能立足”,从而把自己的爱心藏起来的现象,我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最终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惜。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生活在充满爱的天堂。总之,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汉语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化,学习汉语言文化人的优秀品质,养成具有自身特质的汉语言文化继承人气质是我们的最大职责所在。
参考资料:《新课标语文教学优秀教案》(7——9年级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纪人教版)
《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版)
《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吴冰沁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新课标》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
李新蕊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深挖教材,科学使用
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科普的、渗透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等。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不论是选修课本还是必修课本,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又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的契机,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做到育人无声。
三、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渗透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过去的五年多的教学中,我还尝试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开适量的书目,《徐志摩诗歌集》《论语》《史记故事》《家》《巴黎圣母院》《瓦尔登湖》等等作品,每个假期选择一两本让孩子们回去看,并写心得体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或谈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或对某一细节深入挖掘,气氛热烈、浓厚,在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界,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促进了孩子们心智的提高,完善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要做到“活水”长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睿智的思想、丰富的心灵、全新的理念,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美好、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去尽情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画廊里一幅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丽图画,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然滋养学生心灵的土壤。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一、实施依据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
二活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及实施办法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2..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论辩活动。
3.鼓励进行相关的阅读和摘抄体验
三‘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使之身体离行切身感受。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李霞 张林康来源:董场镇学校点击数: 2139 更新时间:2012年05月09日 摘要: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完美的性格,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的职责尤为重要,以教材为依托,教师不进行单独的说教,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内涵,。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文知识有基本的掌握,还应抓住里面的人文色彩陶冶情操,让知识改变学生的整个观念,积淀价值规范,提高道德。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在意识形态转变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还远远不够,还要经常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教育。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易冲动,也重感情。语文课文中经常有一些感人的文章和深刻的道理,其语言优美,逻辑缜密,不仅有对生活道理的揭示,也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学生通过学习,会被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情感所打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并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因而,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起单纯的道德教育来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被学生吸收。以教材为依托课文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那么教材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老师一定不能进行单独的说教,要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我们都知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要从情感教育入手,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中的丰富情感,让他们有个基本的情感框架,再通过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内涵,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因此,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当今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人们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益,这当然无可非议。现在,社会上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呈上升的趋势。一些年轻人道德败坏,他们见利忘义,行骗、偷窃、抢劫、杀人。作奸犯科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里也有一些学生自私自利,凡事只替自己打算,不顾他人利益。更有一些学生不懂得礼貌谦让,同学间稍有龃龉,开口就骂,挥拳就打,他们都缺少做人起码应有的道德。
独生子女的时代,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在温室里,禁不起风吹雨打,稍有不慎就会做出极端的反应,而在这样一个叛逆的时期,单纯的说教只会让他们陷入更危险的境地,只有将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当中,联系实际生活,还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这样的社会下出现的新的人群,他们叫留守儿童,他们心灵脆弱,缺少父母的爱,即便老师,祖辈如何关心他们,也不能替代父母那暖暖的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更能帮助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找到方向,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这是最佳的德育渗透。
一、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克服人生中遇到的困难;《背影》这篇散文,就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关爱父母。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诸如《望岳》、《三峡》等,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敬畏自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至于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似平淡无奇,但稍加琢磨就能发现其中也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象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从课文的题目、人物、事件、文眼、意境、中心以及背景材料中挖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
二、要教师要精于创设情境。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课文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和本校拥有的各项教学设备及科组内“教学资料库”的情况,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为朗诵选配合适的音乐背景,截取有关视频、电视片段补充课文内容等。例如在教学《背影》这课时,一开始导入新课提问“回忆你的父母为你做一些事情”,从学生的表情看的出来,他们毫无感激之情,毫不感动,于是我放出了一段准备好的钢琴曲,再配上一段充满情感的话,音乐缓缓流放,他们也慢慢陷入沉思,眼里饱含着泪花,相信那段音乐将他们带回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那么美好,那么甜蜜。又例如在上《敬畏自然》这课,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杰作,又播放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要爱护大自然,爱护身边的环境。教师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把掌握的情景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运用。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如果教师不注意点拨,学生就如同看一场电影,当时很感动,但过后回到和课文情境不一样的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既要立足于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拉近课文和学生实际的距离,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体验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中,学生学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再逐渐解决小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但很多学生都或许忘记这个方法了,缺乏这样的意志了,所以还得奖这个情景在生活中反复运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有一天,一个学生的周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一到数学题太难了,我根本不想做,但一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到的道理,我鼓起勇气继续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看到这样的结果,老师会感到很欣慰!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初中生正处在意识形态转变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还远远不够,还要经常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教育。语文课文中经常有一些感人的文章和深刻的道理,其语言优美,逻辑缜密,不仅有对生活道理的揭示,也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学生通过学习,会被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情感所打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并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起单纯的道德教育来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被学生吸收。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以教材为依托课文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那么教材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老师一定不能进行单独的说教,要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我们都知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要从情感教育入手,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中的丰富情感,让他们有个基本的情感框架,再通过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内涵,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我班一个留守学生,在她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的天空中没有太阳,是暗淡无光的,没有温暖,留下的只让我感受到令我窒息的寒冷,为什么父母要抛弃我,离我而去,难道钱在他们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面对这样的学生出来对她无微不至的爱,还得依托教材例如《背影》及阅读练习《一碗馄饨》,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让她明白父母对她的爱,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而不是仇恨父母。
(三)要在拓展中进行渗透。拓展渗透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中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二是开展专题活动。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空洞的理论、干燥乏味的说教,既倒学生的胃口,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感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那些好思想、好道理。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写作文,生动活泼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他的话可做指导思想: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出不断的努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德育渗透的素材,坚持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参考文献:
引自《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引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引自 湘西教育e网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作者:邓艳丽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072650 河北省定兴县北田乡内章中学 卢金喜 *** e-mail: ljxzyyx@163.com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 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 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新课标语文教学优秀教案》(7——9年级人教版)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