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诗词背诵(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智子疑邻
——节选自《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塞翁失马对照翻译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1《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枥,马槽。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选自《全唐诗》。作者常建(708-765),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怡,调养身心。永年,长寿。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
(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合:环绕。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桑麻,泛指庄稼。)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就:靠近、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形容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夜雨寄北》李商隐(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寄诗给长安的友人或妻子,所以说“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泛指巴蜀之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再。)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此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
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巴山夜雨”,在本诗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却自然天成不漏痕迹。
6《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歌女。)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7《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州(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的上片联系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本词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得,骗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拓展: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选自《诚斋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代诗人。松源,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9《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选自《漱玉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本词表达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接下来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
花美,清新别致。另一首:《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雨疏:雨水稀疏的样子,或译大雨疏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指海棠花叶子肥嫩,花儿却憔悴了。)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词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本词经典之句在于“应是绿肥红瘦”,以红、绿相对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李清照词以外,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印,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蓝绿的深邃江水。此外,此句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10《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光云影共徘徊。(共徘徊,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中一起荡漾)问渠那得清如许?(渠,它,指方塘。那,通“哪”,怎么。)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因为)选自《朱子大全》。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好像一块打开着的铜镜,在镜子中可以明晰地映照出天空的光景和浮云的移动.要问那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澄澈明丽?原来
有一股活水不断地从源头处流来.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道理。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因为常有活水注入,得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拓展:《观书有感》 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第二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4、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看云识天气(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17词语意思
峰峦 fēng luán 山峰和山峦
预兆 yù zhào 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qīng yíng 本文只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匀称 yún chèn平均
崩塌 bēng tā 倒塌
弥漫 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zhēng zhào 即将出现的迹象
一霎间 yí shà jiān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千姿百态 qiān zī bǎi tài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同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biàn huà wú cháng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新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设计教师:
授课课时:10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本书的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家庭亲情
第二单元:学习生活
第三单元: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感悟人生
第五单元:科学世界
第六单元:想象世界
2、教材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其中一、三、五三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二、四、六三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三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标准》与本单元有关的目标叙述: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单元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单元课文特点,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课程内容:
第—单元(16课时)
《散步》
2课时
《秋天的怀念》
3课时 《羚羊木雕》
2课时 《散文诗两首》
2课时 《〈世说新语〉两则》
3课时 《从生活中学会写作》
2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二单元(16课时)
《我的老师》
3课时 《再塑生命的人》
2课时 《我的早年生活》
1课时 《王几何》
2课时 《〈论语〉十二章》
3课时 《说真话 抒真情》
2课时 《漫游语文世界》
1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三单元(16课时)
《春》
3课时 《济南的冬天》
3课时 《风雨》
2课时 《秋天》
1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
3课时 《文从字顺》
2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四单元(17课时)
《紫藤萝瀑布》
3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在山的那边》
2课时 《虽有嘉肴》
3课时 《突出中心》
2课时 《成长的烦恼》
1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五单元(16课时)
《化石吟》
2课时 《看云识天气》
3课时 《绿色蝈蝈》
3课时 《月亮上的足迹》
2课时 《河中石兽》
2课时 《条理清楚》
2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第六单元(18课时)
《小圣施威降大圣》
3课时 《皇帝的新装》
3课时 《女娲造人》
2课时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课时 《寓言四则》
3课时 《发挥联想和想象》
2课时 《少年正是读书时》
1课时 单元学习评价
2课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
4课时 名著导读
2课时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 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五)课程评价
1.阅读评价上注重激发和鼓励,重视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2.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要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并有记录。
3.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单元学习水平测试可采用纸笔测试形式。
第四篇:人教新目标七年级上册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XXXX学校2016-2017学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教师:xxx
任教班级:701班
时光飞逝,一学期匆匆而过。这个学期里,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安排和指导下,我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扬长避短,现在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本学期,我所教学的班级是七年级(1)班。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这个学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以后的初中三年中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率。针对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初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科目较多的情况,结合新课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一下的几项措施:
一、在学习与生活中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多么生气的教育情形下,我都会顾忌学生的自尊心,从不辱骂学生,更不曾动手体罚,其次,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说老师偏爱优生,我觉得我不是这样的,我喜欢态度好,也就是上进的学生。我们班有学生,成绩都只是中等,甚至有的总体成绩偏下,但是他(她)们自控力较强,一心向学,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他们将来成功的基础。再次,是在生活中关爱学生。只要是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只要我可以解决的。对学生在作文中提出的学习、班级、家庭、个人中的难处,我都会尽力开解、劝慰。
总之,摒弃漠不关心,坦然接受学生与己的情感交流,学生就会感其爱听其道。
二、培养并稳定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一次语文课堂作业本收上来时我很无奈、失望:字迹潦草,错漏百出;现在再来看学生的本子、练习册,90%的学生有了力求干净、工整的意识和努力。从做完作业,书上空白一片,到现在出现不同笔迹(红、黑、蓝色)、各种不同的符号的熟练运用,对语文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批注”的实践,这一系列的学习痕迹来看,我们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
三、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三步走。
1、字词的积累。
每一课字词的掌握,要求学生先预习,弄懂读音、含义及用法,老师过一段时间进行抽查:有听写,有检测,有扩展训练。不过,重点的字词在练习册上都有体现,只是落实到位。
2、认真读书的习惯。
要让学生觉得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有答案,这样,学生才会喜欢阅读,也觉得有成就感。
3、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
每篇课文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我在选择这样的文章时,一定要与课内有一点相关性。要么是同类文章,要么是同一个作家。在题目的设计上也力求与课内的知识有关联,这样才可能真正的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四、努力的方向: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2、用自主与探究解放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以阅读写作教学为教学重点,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4、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是厚积薄发的艺术,我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语文工作灵活性比较大,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有相应的办法。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还有一些不到之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2013年人教改版____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1、散步
2、秋天的怀念
3、*羚羊木雕
4、*散文诗两首
5、《世说新语》两则
6、我的老师
7、再塑生命的人
8、*我的早年生活
9、* 王几何
10、《论语》十二章
11、春
12、济南的冬天
13、*风雨
14、*秋天
15、古代诗歌四首
16、紫藤萝瀑布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18、*短文两篇
19、*在山的那边 20、虽有佳肴
21、化石吟
22、看云识天气
23、*绿色蝈蝈
24、*月亮上的足迹
25、河中石兽
26、小圣施威降大圣
27、皇帝的新装
28、*女娲造人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30、寓言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