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县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建房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历来是农民高度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难点问题。当前,我县农村建房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按照县委领导的安排,2014年7月下旬,调研组对全县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总面积807.64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69%,湖泊水面占12.37%;辖7个乡镇(街道)、72个行政村、345个自然村,434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276718万,其中农业人口218316万,占78.9%;总户数99379户,其中农业户53732户,占54.1%。
住房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性条件,是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民生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随着我县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新建住房数量大量增长,村庄呈快速无序扩张趋势,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据**县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显示,目前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共占地
亩,占辖区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建制镇
亩,村庄
亩,人均居民点用地达
亩(约
平方米),户均居民点用地达
亩(约
平方米)。
— 1 — 农村建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建房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历史遗留原因和农村发展实际的限制,矛盾和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建房需要迫切,住房供需矛盾尖锐。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更加强烈。特别是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及年龄构成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纷纷进入婚育年龄,农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急剧增加。受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制约,我县宅基地审批制度长期不顺畅,农民建房实际审批数量少,住房困难群众不断增多。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村住房困难户约
户,占全县总户数的 %。农村建房难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成为引发农村邻里矛盾纠纷和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2.违法乱建难以遏制,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因土地执法力量薄弱、执法难度大,长期以来农村建房管控不严、执法不到位,不批就建、少批多占、私搭乱建、乱占乱围现象普遍存在。村民随意扩大建房面积,改变生产用房用途,村庄空场、道路等集体资产被侵占蚕食,违法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房时有发生。针对此情况,2012年底,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居民违法占地清理工作的通知》,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了集中清理。由于 — 2 — 本次清理强制拆除建筑为数较少,大多采取罚款处理,违法乱建行为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3.村庄建设布局散乱,村容村貌普遍较差。农村农民建房随意性大,见缝插针,有的在原址拆旧建新,有的围绕原村庄周边扩张,有的沿道路、河流两侧蔓延,有的建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上。大量民房布局分散零乱,基础设施滞后,普遍存在道路不畅、污水乱排、电线乱拉、沟道不畅等问题,村容村貌、卫生状况堪忧,人居环境较差,这一情况在坝区农村尤其突出。此外,近年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规定只有在原址拆除重建方可兑现补助款,实施中难以整合,只能分散改造,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村庄的统一规划建设。2013年4月,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台了《**县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许可实施方案》,但因多方面原因,农户申领较少,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4.宅基地闲臵浪费严重,空心村问题亟待整顿。由于缺乏规划,农村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形成村庄空心化。“一户一宅”规定难落实。宅基地审批后,虽与农户签订了批新交旧协议,但要等新房建好后方能拆除收回旧宅,新房的建成有一个时间周期,村组干部三年一换,缺乏有效监督,“批新交旧”落实不到位。调研中,有的村尽管与农户签订了批旧交新的协议书,并缴纳了保证金,但有的农户宁可不要保证金,也不退出旧宅。此外,由于审批宅基地的农户都是住房困难户,所退出的宅基地
— 3 — 面积小,分布散,权属复杂,可利用率不高。村庄空心化问题,导致农村大量旧宅闲臵浪费。按现有统计数据粗略估算,目前全县农村居民点达0.64亩(约427平方米),按每户不得超过120平米标准,如全面进行空心村改造,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可整理出建设用地面积1600余公顷(24700余亩),约为上级下达我县2010—2020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572.27公顷的2.9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规划整体长期滞后,农村建房无章可循。长期以来,我县规划工作存在着重城镇、重单一项目建设,轻农村、轻统筹发展的问题,村庄规划远滞后于农村发展实际。
1.村庄规划形同虚设。2012年以前,我县农村除少部分实施过地质灾害搬迁、新农村重点村等项目的自然村外,绝大多数村庄从未编制过村庄规划。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2012年7月,我县编制完成了67个行政村的总体规划和327个自然村建设规划,从面上来看,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但因本轮村庄规划资金投入较少,规划内容深度不够,多数规划只注重村庄整体区位划分,对地平、层高等住房建设等没作具体规划说明,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不强。同时规划编制中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度不高,大部分规划内容不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现实中无法实施。
2.不同规划互不衔接。本轮村庄规划编制,虽然之前与《土 — 4 — 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了衔接,但因受保护坝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政策的影响,县国土局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作了大的调整,导致编制的村庄规划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契合甚至存在矛盾。特别是部分村庄规划用地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建设用地布局不相吻合,有规划无土地、有土地无规划,无法办理建房审批手续。
3.规划资金严重缺乏。我县村庄规划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规划资金。一直以来,村庄规划资金主要依靠村集体结余资金和部门扶持资金,以及依托一些项目的实施来解决,村组集体存在等、靠、要思想。目前,尽管全县农村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已有了较大提高,部分村进行村庄规划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因集体经济薄弱,部门扶持资金存在不确定性,且目前实施的美丽家园等项目下达资金时均未匹配规划等前期工作费用,村庄规划编制资金缺乏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强烈。从目前来看,编制一个有一定深度的村庄规划,费用约需10多万元。据此估算,要真正实现全县自然村村庄规划全覆盖,需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财政资金压力巨大。
(二)宅基地审批制度难落实,建房用地难以保障。我县自1997年停止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后,到1999—2004年,为解决宅基地供需矛盾,曾在部分村庄进行过小宗地拍卖,但未能从根
— 5 — 本上解决农村住房困难问题。2009年5月,我县出台了《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农村宅基地重新开通审批。但受诸多因素和条件制约,宅基地审批政策落实不畅,未得到全面实施。据统计,2011—2014年,全县批准宅基地到户的仅200户、面积2.3509公顷,获批对象全为因地质灾害搬迁、旧村改造等项目涉及的农户。我县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未能实现常态化,除受规划因素制约个,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
1.建房用地指标难解决。一是全县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在现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上级下达我县的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共计 公顷,截止目前,已使用指标 公顷,还剩余 公顷。
二是建设指标安排难统筹。上级下达我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保障县委、政府确定的城市建设、工矿企业项目、旅游项目及道路、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由于受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我县共布局了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公顷,目前,已审批使用
公顷,还剩余
公顷
,按4户/亩标准估算,仅够审批
户。
此外,根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我县共布局了村庄建设增减挂钩建新区指标 公顷,目前布局的这 公顷增减挂钩建新区指标所对应的拆旧区基本上是农村居民点,开展土地复垦、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难,布局的建新区指 — 6 — 标无法有效使用。综合以上因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城乡增减挂钩用地指标无法有效使用,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建房用地需求,制约了农村宅基地的审批工作。
2.建房周转用地难调整。村庄建设规划的居住区面对全村的建房农户,必然涉及土地权属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大部分村将土地承包到户,预留的集体土地(机动田地)多少不一,但普遍较少。经多年来,农村项目建设调整占用一部分,农户侵占失掉一部分以及其它原因,目前大部分村组已没有集体土地可用于建房周转用地调整。此外,受农民自我意识、村组干部积极性不高和战斗力不强的影响,农村集体土地用于宅基地审批的土地权属调整十分困难,特别在坝区调整土地的难度更大。建房周转用地难调整,导致宅基地审批选址定点无法进行,制约了农村宅基地的审批工作。
(三)土地执法困难重重,违法建房势头难控。农村土地执法涉及部门多,执法对象点多面广,各种新老问题交织,给执法带来了极大困难,可谓积重难返。乡镇、村组和相关部门普遍存畏难情绪,存在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现象,土地违法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问题仍然突出,土地监管执法整体效果不理想。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
1.执法机制尚未理顺。主要表现为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7 — 执法主体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和权责对等的联合办案机制。乡镇、村组和部门各自为阵,执法中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未能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2.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对照目前土地执法监察的任务,现有执法管理机构和队伍力量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仅有工作人员
人,除对全县范围内的土地、矿产资源进行巡查和执法外,还要兼顾安全、批后监管等多项工作。大部分乡镇国土所仅有1—2人,工作基本处于被动状态。
3.执法手段单一偏软。多数农村违法案件查处时农民已在建盖房屋或已建成,农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能是其多年的积蓄,若强制拆除,执法势必给群众造成较大的损失,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强拆有违执政为民的本质,不拆又将使有关政策形同虚设,土地执法陷于两难境地。目前我县土地执法真正实施强制拆除的较少,多采用罚款方式变通处理。
三、对策和建议
建国后,农村宅基地经历了从农民私有、农民享有宅基地所有权到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端和矛盾,农村住房建设的难题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长期形成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8 — 只有尊重历史,立足实际,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宅基地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空心村改造为重要抓手,以严格土地执法为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长抓不懈,逐步实现规范管理。
(一)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强化农村建房规划管理。1.调整县乡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切实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指标。
一是调整优化建设用地指标布局。建议国土部门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启动新一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调整优化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布局,加强年度用地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在保障项目用地的同时,统筹保障农村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同时,抓住 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指标,努力做大指标增量。
二是盘活用好增减挂钩建新区指标。将增减挂钩工作作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化解用地指标矛盾的重要途径,纳为全县重点工作强势推进。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选择空心化严重,占地面积大,村级领导班子强,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展开。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实现布局于农村居民点的 公顷增减挂钩指标有效使用。
— 9 — 2.抓紧编制完善村庄建设规划,逐步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村庄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宅基地正常审批的要件之一,编制完善我县村庄规划已刻不容缓。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建议县住建规划部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村庄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全县村庄规划编制的实施方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突出重点村落,逐年推进实施,力争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真正实现村庄规划覆盖全县自然村。成立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前期67个行政村总体规划和327个自然村建设规划成果,进一步修编完善规划,提升规划深度,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规划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依托项目建设实施编制村庄规划,逐步实现建设一村、规划一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村庄规划编制,探索通过BT融资建设模式解决规划资金问题。
三要科学编制规划。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多规合一”。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原则,结合美丽家园等项目的实施,在各乡镇(街道)特别是沿 — 10 — 湖周边、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选择一批具备空心村改造条件、村组干部战斗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重点村落,先行先试,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在深入做好村庄土地详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规划,规划要有一定深度,至少要做到控规。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农村风俗、农民意愿三方面因素,规划中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地平等应与农村实际相符。要抓好各类规划的衔接,尤其要确保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杜绝规划实施中“有点无地,有地非点”现象。
四要强化规划硬约束。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增强村民依规划建设的意识。加强规划实施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将村庄规划执行写入村规民约,将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纳入镇村组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辖区内村庄规划实施管理不力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乡镇、村组干部要守土有责,加大对本村庄内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坚决纠正农民不按村庄建设规划违章乱建房行为,确保所编制的村庄规划落实。
(二)坚持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空心村改造建设试点。从本次调研和征求意见的情况看,对于空心村改造问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大多数干部认为,我县规范农村建房管理的突破口在空心村改造,最终的出路也在空心村改造。目前已有部分乡镇对此项工作作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
— 11 — 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如
村、村。从目前来看,开展空心村改造工作,一是有利于落实一户一宅规定,盘活村庄闲臵的存量土地,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问题,为宅基地审批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整体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村庄脏乱差现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是,推进空心村改造也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启动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薄弱,乡镇也没有更多资金投入,以至村庄规划、老宅拆除、场地平整等工作无法开展,基础设施无法配套。二是思想难统一,部分乡镇、村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求稳怕乱,不愿意面对矛盾和问题,推进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多地实践证明,空心村改造既是缓解农村土地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殷切盼望。建议县委、政府将空心村改造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积极稳妥加快推进空心村改造,集中连片安排农民建房,实现村庄统一规划建设。
1.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健全空心村改造组织领导机构,县乡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负责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空心村改造工作有人抓。将空心村改造纳入全县重点工作高位推动,出台全县推进“空心村”改造的实施方案,将空心村改造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明确各乡镇(街道)年度改造任务,先急后缓、分期分批、以点带面,逐年推进实施。
— 12 — 2.坚持抓好试点。以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臵宅基地、空臵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进一步摸清底数。选择村组班子战斗力强、农民群众改造积极性高、有一定集体经济基础、有村庄规划、能落实拆迁改造周转用地的村庄,开展空心村改造试点。强化改造目标任务约束,每个乡镇每年必须完成1—2个村的改造试点任务。
3.落实改造资金。建议将空心村改造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改造积极性高、工作成效明显试点村给予一定资金配套,切实解决改造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加大对空心村改造的资金补助力度,对试点村旧宅拆除、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补助。将空心村改造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汇聚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洼地,加大各部门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改变以往部门各自为阵的局面,合力共建、成果共享,充分发挥综合效应。要有效整合统筹使用好美丽家园、新农村省级重点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安居房、异地搬迁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努力做到空心村改造到哪里,部门项目资金就配套流向哪里,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探索做好金融服务“三农”改革工作,采取财政贴息、集体资产抵押、质押、担保、互保等多种形式,加大银行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力度。
4.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建立空心村改造的利益导向机制,制
— 13 — 定出台空心村改造的配套政策和奖励办法。特别要明确空心村改造后土地处臵和收益分成办法,从土地收益中计提新农村建设资金,按比例返还村集体,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专款专用。改造后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农民建房需要,充分调动乡镇、村组积极性。实施空心村改造必须涉及到宅基地审批收费,目前宅基地审批所需缴纳的费用有堪测定界、环评、地质灾害评估、规划以及耕地占用税等,村组难以负担。调研中有的同志提出,凡涉及空心村改造和宅基地审批的行政性费用给予全免。
(三)坚持依法行政,健全完善土地执法长效机制。1.构建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作配合,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形成土地执法工作合力。按照预防在先、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管,早发现、早制止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街道)为管理单元,国土、村、组联合执法巡查为主要手段的土地违法行为综合防控模式。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情况通报制度、案件调查相互协助配合制度、案件移送工作制度。
2.强化督查问责。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把农村建房管理情况和违法建设治理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及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篇:住房公积金管理调研报告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加强行政执法 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
XX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课题组
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虽近七年,但由于《条例》没有对住房公积金管理的行政执法行为细化,加之各地对建立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视度比“五险”低,导致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行政执法难度加大,城镇职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为此,我们对全市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XX市住房公积金制度自1993年5月建立以来,严格按照“住房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原则,尽心尽力做好住房公积金的扩面增量和个人住房贷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市住房公积金的年归集额从1993年的18个单位、486人、8.64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12个单位、19.7万人、18.53亿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截至2006年8月已达3.75亿元,涉及5152个家庭,这对改变缴存职工居住环境,提升缴存职工生活质量,推动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住房公积金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应建未建情况严重。全市有行政、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按省建设厅规定50万元以上企业为统计口径)约4154个,有城镇职工约57.3万人,其中已建住房公积金制度单位2012个,职工19.7万人,仅占应建职工人数的34.3%。按照《条例》第三十七条之规定,2142个单位应及时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二是滞缴、欠缴问题依然存在。2005年,全市滞缴、欠缴单位760余个,应缴纳住房公积金约计1700余万元,损害了职工合法权益。三是一些党政机关的临聘人员、个别县(市、区)的国家公务人员、部分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和乡镇中、小学教师、卫生院(所)医务工作人员未纳入住房公积金缴交范围,这是行政执法较为困难的对象。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本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解决职工购房困难产生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存在以下执法难题:
1.所赋权力有限,执法难以到位。《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管理中心对不办理缴存登记或不设立账户的单位可以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可以罚款。但《条例》第十一条又界定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属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事业单位,而公众对中心的认知度远远低于行政机关,其执法行为也受到较大限制,执法主体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我们在执行市本级某企业时,由于《条例》所赋权力的限制,中心无法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企业低报数据的行为不能提供翔实而具体的反驳理由,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公积金缴存标准后,企业又申请行政复议,因数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导致行政执法失败;中心在公积金执行未果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缺乏明确标的和可执行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法院起初未预受理;法院后来受理后,由于执行标的没有明确,被强制执行企业仅仅象征性地缴存了一定数额的住房公积金,法院只能以当事人履行了处罚决定而中止执行。
2.处理主体重复设定,执法深、广度难以突破。《条例》第二条、第三条规定: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因其具有强制性,与职工工资有本质区别,如果产生纠纷,执法主体应该是中心。但现实并非如此,我们在某县某企业行政执法逾期不缴、少缴住房公积金时,遇到了同一经济纠纷由两个部门处理、两种结果的现象。由于住房公积金属职工工资的一部分,职工与所在单位就住房公积金缴交事宜而发生的经济纠纷,应属于劳资纠纷的范畴,其行为的调解处理权限归属于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出现了两个管理部门处理住房公积金纠纷。中心不仅仅是解决举报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个人问题,而且要求单位全额补足欠缴资金,以维护单位所有职工的合法权益;而劳动部门仅仅解决举报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个人劳资问题,申请劳动仲裁,平息事端,使中心根本无所作为。
3.拖欠情况特殊,执法难以实施。调研中我们发现,凡拖缴、欠缴住房公积金的,多半属于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包括困难、改制企业)。财政拨款单位一般不会欠缴职工个人部分,而财政补贴部分因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财力有限、盈余资金不足,容易出现拖缴、欠缴现象,行政执法往往难以实施。对困难企业和改制企业行政执法时,也经常遇到阻力,使中心对企业的欠缴问题只能停留在政策宣传与引导层面。
4.力度小、措施少,令行禁止难以实现。两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一问题。2004年12月,我们对某机关不给事业编制人员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了处罚并将所欠公积金解缴入库。2005年,该单位又不履行缴纳义务,我们第二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按照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的原则不予受理,中心除“责令限期办理”这一口头警告外,根本无其他任何处罚措施。2004年,我们对另一企业进行行政执法,该单位由于从业人员较多,人员工资开支相对较高,每月为职工支付的住房公积金近7万元,而按《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管理中心最高执行罚金为5万元,单位从经济角度考虑,接受了罚款,拒绝履行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此外,由于《条例》只规定对逾期不办理的单位处以罚款,而没有明确规定对违法违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责任人如何进行处罚的决定,中心则无法从法律的角度对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依法给予经济、法律以及行政上的制裁或依法提起诉讼来追究其有关责任,所以违反《条例》的行为屡禁不止。
5.《条例》存在法条空白,个贷执法难以开展。随着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变愿望的不断增大,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也逐年增加,截止2006年6月,全市贷款户已经达到5152户,贷款金额3.75亿元,潜在的风险也相应出现。《条例》对逾期、恶意不还、套现、无偿还能力、抵押长期不能落实、转嫁保证金等各种违法行为缺乏明确的惩处规定,中心除了网上通报、上门催收外,均难以开展正常的行政执法。如某民营学校,贷款办理完毕已近两年,仍未落实抵押,虽经中心数次催促,学校仍然置之不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再如某开发企业,明知保证金不能转嫁给贷款户,却明知故犯,对中心多次提出的整改通知不加理睬,造成极大的社会不良影响。
二、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行政执法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法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强力宣传,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基层单位,开展《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办专题培训班,使有关政策深入到千家万户,使广大职工了解住房公积金同自身的密切关系,自发地要求单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缴存住房公积金。
(二)制订公积金管理行政执法实施细则。积极争取人大、政府的支持和法制部门的帮助,依据《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合理、合法、操作性强的行政执法实施细则,明确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促使行政执法顺利开展。
(三)大力开展联合执法。加强与税务、工商和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实施联合执法,做好行政处罚前的调查、取证工作,客观、真实的反映单位违法违规的具体行为,使不确定的行为变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具体行为,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提供法律基础保障。
(四)借鉴工会经费收取与管理办法加强公积金管理。财政拨款单位由同级财政部门统一代扣代缴,企业由地税部门统一代扣代缴。彻底消除财政补贴部分和企业应交部分被单位长期截留或拖欠,损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不稳定因素等现象的发生。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部门在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具体行政执法工作上的支持,妥善协调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和谐与稳定”和“依法行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实施。争取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加大宣传力度,为住房公积金管理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空间和社会氛围。努力创建“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诚信体系。有能力缴交而故意不缴、欠缴的企业,由于减少了经营成本,在同行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行为属不正当竞争行为,除按《条例》要求依法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外,建议应按工商管理条例,对其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处罚,列入不诚信企业名单,从社会监督的角度切实保障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稳步、健康发展。
文章来 源w w
w.5 Y K J.Com 1
第三篇:城北区农村奖励性住房调研报告
青海西宁市城北区农村奖励性建房
工作调研报告
(2010年2月19日)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支持农民建房的精神和省、市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专题会议要求,为准确把握当前辖区内农民建房意向、要求和建议,城北区组织工作组,深入到全区各村,采用直接入户填写问卷和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建房的基本情况
㈠基本区情。城北区位于西宁市西北部,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人口26.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6.6万人。下辖大堡子、二十里铺2个镇和小桥、朝阳、马坊3个街道办事处,38个行政村,总户数约15364户。大堡子镇辖13村;二十里铺镇辖11村,其中北川河以西7村均在园区规划范围内,北川河以东4村因新建兰新铁路涉及拆迁和安臵;马坊街道办事处辖4村,其中城中村1个;朝阳街道办事处辖5村,全部为城中村;小桥街道办事处辖5村,全部为城中村。
㈡农村建房现状。全区农村建房总面积约286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住房约占5.3%,砖木结构住房约占1.96%,砖混结构住房约占91.1%,多为近年所盖。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约42平米,大堡子镇和廿里铺地区人均居住面积相对较小,三个办事处人均居住面积较大。
㈢农户建房意愿情况。城乡结合部农户建房多为二层以上楼房为主,远郊农户建房仍以砖混结构平房为主,但对二层楼房住宅非常向往,若经济条件允许,也愿意建楼房。当问及是否愿意住高楼层的住宅小区时,有 45%的被调查户表示愿意,其余部分表示对二层楼房带独立的院落的住宅结构非常满意。有极个别经济条件较好或有收入来源的农户表示,将在城镇购买商品房,不在农村修造房屋。
调查显示,三年内有建房意愿的7468户,占农户总户数48.6%,涉及人口30860人;2010年有建房能力的2263户,涉及人口9328人,占农户总户数14.7%。其中,按建设地点分类,异地新建230户,占10.2%,原址翻建938户,占41.4%,小城镇集中建设1095户,占48.4%,均为砖混结构住房。按照农房建设的组织形式分类,自行组织建房672户,占29.7%,委托工匠建设266户,占11.8%,集中交给专业施工企业建设1325户,占58.6%。
㈣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北区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新农村规划工作开展以来,辖区内村庄村级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取得一定成效,现已共完成30个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部分村庄已完成村级规划和村庄整治工作,但农村建房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规划布局缺乏衔接。城中村在发展中缺乏统一规划,整
在一定的阻力;四是农民建房,加大以后村庄拆并、土地整备、耕地复垦、推进城镇化的成本,加剧复垦征地拆迁中的社会矛盾;五是城中村建设用地存量小,建设秩序乱,违章建房现象严重,改造难度大。以上问题应尽早加以规范和引导。
㈡农民住房建设基本思路。根据全区人多地少的实际和城市化发展需要,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节约集约原则,积极探索农村节地型住房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异地新建和小城镇集中建设途径,积极引导农民采取集中居住小区式改造等方式,促进农村居住点相对集中,村民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大堡子地区以“三集中”试点晋家湾村为例,对本地区4488户住房按照小城镇集中建设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行建设二层砖混住房;二十里铺地区结合生物园区、物流园区以及兰新铁路的规划和扩建方案,以3个自然村为1个居住小区,对本地区3780户住房按照异地新建的方式,撤村建居,集中建设,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工程;3个办事处下辖的村庄多为城中村,对城中村的改造,应以朝阳村为例,针对地处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存量小的特点,积极向空中发展,建设多层、小高层和高层住宅,集中配套道路、绿化、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大大改善城区建设面貌。
㈢农民住房建设计划。计划利用6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区9958户、建筑规模为144万平方米的农民住房问题。其中,2010年,补贴农民住房 2263户,建设规模为35万平方米;2011年,㈢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奖励性建房的规划。农村奖励性住房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和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与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水电路气配套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三集中”政策相结合,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积极盘活和充分利用农村建设用地资源,为农村奖励性住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㈣严格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管理。要充分认识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开展农户居住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查清每一宗宅基地的位臵、权属、现有住房状况和户主意愿等,保证村民住房登记资料的完整和准确。为杜绝村民违法占地或乱搭乱建,将建房奖励资金统一管理,由各村申报,对达到建设新农村条件的自然村按人口户数的比例进行拨付,作为建设费用和启动资金,使奖励资金起到激励建设的效果。
㈤加大违法建房整治力度。针对农村违法建房普遍、情况复杂的现状,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周密部署,妥善处理。由各职能部门配合、镇政府负责,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组织开展规划区内违法建房的专项整治活动。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镇、街道要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深入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顺利推进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建议
第四篇:农村住房调研报告(报纸发表)
【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材料】
酒泉市农村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
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 史 勇
(2009年4月5日)
农村住房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直观的反映,也是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改造是全面实现小康、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房屋建设和管理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在当前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破解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困境、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农村房屋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农村各项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我市农村住房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市以新农村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取得了较好成效。
1、人均住房面积明显上升。目前,我市大多数农村群
二、农村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住房结构以砖土木、土坯房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我市农村砖土木、土坯房的比例占农村住房总面积的67.42%。该部分房屋建筑标准低、使用年限长、维修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因隐患,防灾、抗灾能力极差。“5.12”汶川地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资料显示,80%的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地震死亡人数90%也在农村。一旦发生地震,这部分房屋就会大量倒塌,给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建房超标准占地,土地浪费严重。目前,国家实行“一户一宅”的私人宅基地政策,农民大多各自修建庭院式住房,前房后圈,占地面积较多。虽然我市规定宅基地使用面积最多一户不超过0.5亩,但实际上农村超标建房、违章搭建现象十分严重,群众戏言“前有广场,后有操场”。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还滋生了相互攀比的不良之风。
3、部分村庄布局不合理,村容村貌亟待改善。受地理条件和传统风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村庄房屋随地势而建,还有的在住宅的布局上论风水、讲朝向,有的村民建新房对上辈遗留下来的老宅舍不得拆除,致使村庄建设布局零乱乱、土地利用率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整体居住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习
口逐年减少,加之,农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部分有钱的农户不愿意在农村重新修建房屋;四是住房规划缺乏指导,在住房建设上仍沿袭祖辈传统模式,风俗习惯难改,攀比心理严重,贪大求阔,质量难以保证。
三、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规划设计管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民自建住房仍是农村住房建设和供给的主要模式。因此,要结合农村住房建设实际和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村住房建设规划,把农村建设纳入全市总体规划布局,统一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严肃性。在具体操作中,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习性,在“节能、节地、节材、环保”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村未来发展趋势,使实用性和前瞻性有机结合。同时,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把握建筑与环境、人文、地理的协调性,营造和提炼农村住宅的建筑美,提高农村住宅的艺术品位。
2、尽快出台农村住房建设配套政策措施。制订出台符合全市实际而且统一的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强化乡(镇)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主体地位,明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在农村房屋建设中的审批权限、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建立考核验收机制,把农村房屋
以修建一套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平房为例,根据今年的物价水平计算,共需7万元左右,农民个人只需花费4.2万元。近几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8年我市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452元,按照当前的收入状况,应该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对确属伤、残、重病、智障以及孤寡老人等无自救能力的特困无房户,政府应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统一解决。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转变农民建房和住房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摈弃建房中贪大求阔、外新内旧和新房不住住旧房、厅房不住住伙房的守旧观念,充分发挥新建房屋的居住和安全功能。
5、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逐年提高。要充分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科学、超前谋划项目,积极争取中央专项投资补助资金。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步伐。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科学的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系统,积极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强村镇综合功能。
6、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改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8-
第五篇:关于某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海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调研报告
科学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镇海区按照城乡一体化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住房集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借鉴意义。
一、镇海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主要做法
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07)107号)和《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的意见》(甬党(2009)7号),镇海区制定出台了《镇海区农村新型居住区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先后编制实施二轮《镇海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方案,将区域村庄布局结构确定为“2016”形态,即在生态带内保留改造20个村民集居点,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及备用地上建设16个集中居住区。同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深化和完善原有村庄建设性详规,做到“二规合一”,使规划落地。目前16个集中居住区,已有13个居住区完成建设规划编制,20个村民集居点中,清水湖等10个集居点已完成建设性规划编制。“2016”工程全部完成后,可节约土地400公顷。
根据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镇海区在实践中摸索了几种不同建设模式。
1、整体拆建。对于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和规划撤并拆迁村,主要实施拆旧建新,建设多层或高层住宅,实施社区化管理。如调研组实地考察的蛟川街道“银凤晓月”安置区,该项目是为适应舟山连岛大桥、宁波绕城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需要建设的,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30万㎡,安置15个自然村1070余户拆迁户和住房困难户,可节约用地122.66亩。
2、集中改建。针对居住比较分散、宅基地占地面积偏大、整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潜力的规划保留村,主要是拆并整合空壳自然村、小型自然村,按照农村社区标准进行集中改建,鼓励建设多层住宅,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逐步实现人口集聚。如正在建设中的清水湖村民集居点,将村庄改造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探索成本价购新拆旧,实行集体土地住宅就地集中安置,把13个自然村逐步拆并整合为一个中心村,可节约土地100亩。
3、特色创建。针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庄,注重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和开发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巧借田园风光,塑造山水美景,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风格的特色乡村。如澥浦镇十七房村按照郑氏十七房景区开发建设需要,注重保护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实施既有多户联排、又有多层住宅的集居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郑氏十七房建设拆迁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安置和村庄迁建等问题。
二、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的主要成效
调研发现,通过四年多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镇海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群众建房难和居住环境差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现。全区农村集中居住区人均用地控制在50-60平方米,村民集居点人均用地控制在90-110平方米,“2016”工程全部建成后,较好解决了农村宅基地粗放式利用和农民居住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问题。
3、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农村集中居住区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标准参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同时统筹考虑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工作,推进“一站式”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农村新社区文明程度整体提高。
4、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农民拆建安置后,一套集体土地性质的旧房,可置换2—3套有完全产权的等面积新房,可增加财产100-200万元,使农户得到了实惠。
三、镇海区农村住房建设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全省各地农村住房建设推进中,不约而同碰到土地、资金等各类问题:一是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2011年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农村住房建设用地保障。同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影响,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二是总体推进不平衡。区位条件好、项目带动型的集中居住区,推进较快;地域偏远、自筹平衡的项目,受资金影响推进积极性不高。3 三是征地拆迁难度不断增大。部分区块无法实现“清零”目标,延缓了项目建设进度。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镇海区在解决“谁来建”、“地哪来”、“钱哪来”等方面的做法,具有操作性、可借鉴性。
1、要解决“谁来建”问题,需做到多方联动建设。镇海区在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中,推进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建立了镇(街道)、村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的开发建设体制。一是以镇(街道)为主体实施开发建设。由各镇(街道)成立协调小组,负责本区域内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并成立农房集中建设投资公司,负责项目筹资、建设和管理。如九龙湖镇成立了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九龙新天地”集中居住区项目开发建设,总投资7.47亿元,用地面积16.05万㎡,建筑面积29.38万㎡,两年内拆除勤山、河山、鸿岙桥3个自然村,拆迁安置农户877户,整理盘活宅基地239亩。二是以行政村为主体实施开发建设。需经区农村新型居住区建设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准,如骆驼街道清水湖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就采用这样模式。三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实施开发建设。吸引区内一些实力资金雄厚的企业参与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如庄市街道吸引镇海新城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开发建设建筑面积为36万㎡、总房数为2600套的锦绣曙光集中居住区,主要用于安置庄市区域内的农房集中改建拆迁户和新城各开发区块的拆迁户。
2、要解决“地哪来”问题,需集约利用土地,拓展建设空间。为切实保障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用地的落地,镇海区通过多 4 种方式落实农房集中建设所需土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通过规划整合获得土地。在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调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对集中居住区和村民集居点周边的零星土地进行合理归并和整合,为农房集中建设增加用地空间。二是通过土地改性生成土地。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适时通过变更部分产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性质,由工业用地调整为农村集中居住区用地,为农房集中建设用地拓展了空间。三是通过政策倾斜优先供地。对农房集中建设项目用地,在土地用地指标分配中优先予以保障。
3、要解决“钱哪来”问题,需坚持多方投入,创新筹资模式。在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中,需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镇海区除通过银行融资渠道,还创造性地通过BT代建,解决融资问题。“BT”代建,即由企业全额投资建设,政府在未来几年内分期分批回购,并支付一定额度的利息。镇海区通过BT融资的农房“两改”资金已达12亿元,蛟川街道的古塘丽景、银凤晓月、丰颐家园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采用这种模式,全部建成后可安置农户4000多户、10000多人。
农村住房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住房建设后,各级政府还需重视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集居后续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