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后劲。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我区对外开放步伐,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实际工作,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一些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的迫切需要;是营造一流服务平台的关键举措;是确保全区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的现实所需。第一,环境是生产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可持续。环境是资源的组成部分,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生产力。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要保护、集聚、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努力为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二,环境是吸引力。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而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环境优良,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进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迅速成长壮大。第三,环境是竞争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优势。在一定意义上,发展的压力实质上就是
环境的压力,发展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环境的竞争。优化环境,就是要为投资者营造一个“低门槛进入、低成本运作、高利润回报”的良好环境,以环境优势催生发展优势。第四,环境是创造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动力。环境优良,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生创造财富的巨大激情。能够激发土地、人才等要素的潜能,形成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加强领导,确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见到实效 创新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痛下决心、坚定信心、拿出狠心,想高招、谋实招、出硬招,全力打造发展环境优化“第一品牌”。一要强化责任。掀起“责任风暴”,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无责可负、有责不负、失责不纠等突出问题,使全区上下都以加快东安发展为己任,都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个人“小环境”的好转,促进整个“大环境”的优化。二要全面提质提速。为从根本上解决机关工作中的“繁”和“慢”等突出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效能革命”,提高服务水平,向囿权观念宣战,对疲沓行为开刀,全面破除影响提质、提速、提效的障碍,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个人都在这场“大合唱”中唱好唱准自己的“音符”。三要完善鼓励政策。靠政策吸引外力,用政策鼓励发展,结合当前全民创业的新形势,大胆研究、加快制定具有突破性、灵活性的鼓励政策,激发投资创业者热情。四要提高内在素质。激
发全民动力,人人参与,注重全民素质提升,增强工作能力,增长服务本领,使每名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真正的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的工作者。
三、明确目标,全面落实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任务 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引擎”,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凝聚内力外力形成“加速度”。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永不懈怠地创造良好环境,真正促进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是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各级各部门应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中心意识,全力打造东安区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文环境的优化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深入宣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对典型事例进行报道,为优化环境造势,深化广大群众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优化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贡献的自觉性。
二是努力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突破口优化发展环境,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
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同时把开展优化发展环境纳入考评工作。优化发展环境政风行风评议结果较差的部门在全区实绩考核中不得评为本年度实绩突出部门。切实降低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成本。
三是强力规范文明有序的执法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强化执法单位“规范执法、守信执法、文明执法”的理念,确保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维护、发展。对投资者,只要他们不踩红线、不碰高压,就全力支持他们放手发展经济。在生产经营中,如有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要以帮助纠正为主,原则上首次不予处罚。对不可免除性罚款,一律按规定标准下限执行。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欺行霸市、制假贩假等违法经营活动,决不因其纳税多而姑息迁就,依法予以打击,确保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要做到服务不添乱。加强对创业者和群众投诉以及监测点反映问题的督查督办,及时受理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严肃查处一切损害投资创业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影响机关效能、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尽力优化宽松的服务环境。一是完善创业政策扶持平台。大胆探索、大胆尝试,抓好具体政策措施的创新实践,凡是涉及企业发展、投资条件、投资者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等
有关政策的,要放到相对宽松的程度,放到企业和纳税人最满意的程度。二是完善创业资金支持平台。进一步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充分创造条件,积极创造融资机会,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资金瓶颈,加大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支持力度,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完善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完善创业孵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落实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补贴政策、扶持创业社会保障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力度。要多学习和借鉴经济发达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大做强创业孵化平台。要带着浓厚的感情,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生命工程”来抓,不让“索拿卡要”在我区发生,不让发展环境在我区受损,不让办理的手续在我区延误,不让投资者在我区被冷落。
五是全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一是司法部门要增强为投资者服务意识,及时依法惩处各种危及企业投资者生产经营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要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对向企业敲诈勒索等干扰施工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对投资者要求提供执法执纪保护或服务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派员赶到现场,帮助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三是政法机关对投资者的举报、控告、申诉,要及时受理,迅速查办,依法从重惩处犯罪分
子。要通过打击干扰企业正常生产、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积极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的良好环境。
第二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开发区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开发区建设 ——##乡针织产业带建设的四条经验
一、明确目标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发展定位,本着高起点、适度超前原则,结合十里针织产业带建设,采取招标方式,对产业带与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及功能小区详细规划进行了充实、完善。
二、依法征占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征占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上干国家法律,下涉农民利益,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发展建设进程。该乡首先确定了依法征占土地的原则,一是严格按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带详细规划占地,二是征占土地前与村委会依法签约,做到手续完备。其次,坚持以项目带开发和适度储备土地相结合的原则,既为项目引进留有余地,又避免浪费土地资源。第三,在遵守国家法规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方式征占土地,既采取出让转让的形式,也允许租赁和入股的形式,以适应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
三、优化综合环境,增强区域吸引力为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自~年开始,产业带全面实施了“综合环境战略”。在“硬环境”建设上,以实现“七通一平”和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在服务环境建设上,设置了专职招商服务机构,不断选拔、招聘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充实服务队伍,为外商企业提供办理手续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的“全方位”服务和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在人文环境建设上,以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新区为目标,不断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从教育、卫生、文化、游购、居住等方面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及其配套建设,提高综合环境档次水平。在法制环境建设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改革开放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市、县政策,制定并逐步健全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公用设施、基本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照章办事,规范政府行为,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项目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施能人招商带动“全民招商”战略;二是为新上项目垫资建厂,实施孵化器战略;三是采取代理招商、市场化运作形式。四是以外引外,实现招商网络化;五是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多条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经常性地宣传推介产业带。
第三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开发区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开发区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开发区建设
——##乡针织产业带建设的四条经验
一、明确目标定位,制定发展规划
根据发展定位,本着高起点、适度超前原则,结合十里针织产业带建设,采取招标方式,对产业带与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及功能小区详细规划进行了充实、完善。
二、依法征占土地,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征占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上干国家法律,下涉农民利益,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发展建设进程。该乡首先确定了依法征占土地的原则,一是严格按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带详细规划占地,二是征占土地前与村委会依法签约,做到手续完备。其次,坚持以项目带开发和适度储备土地相结合的原则,既为项目引进留有余地,又避免浪费土地资源。第三,在遵守国家法规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方式征占土地,既采取出让转让的形式,也允许租赁和入股的形式,以适应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
三、优化综合环境,增强区域吸引力
为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自2004年开始,产业带全面实施了“综合环境战略”。在“硬环境”建设上,以实现“七通一平”和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在服务环境建设上,设置了专职招商服务机构,不断选拔、招聘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充实服务队伍,为外商企业提供办理手续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的“全方位”服务和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
在人文环境建设上,以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新区为目标,不断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从教育、卫生、文化、游购、居住等方面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
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及其配套建设,提高综合环境档次水平。
在法制环境建设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改革开放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市、县政策,制定并逐步健全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公用设施、基本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照章办事,规范政府行为,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项目
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施”能人招商”带动“全民招商”战略;二是为新上项目垫资建厂,实施”孵化器”战略;三是采取代理招商、市场化运作形式。四是以外引外,实现招商网络化;五是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多条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经常性地宣传推介产业带。
第四篇:靠法治环境优化发展环境
靠法治环境优化发展环境
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哪里的环境优,发展就好就快;相反,哪里的环境不优,发展就差就慢。一定要有所警醒,正视我市同广东等一些发达地区的差距,既要补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的课,又要搭上营造法治化发展环境的车,抢占先机、加快发展!
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近些年来,我市在抓发展环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其中,既有行政效能不高、公务人员作风不好的原因,更有法治化环境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仅就行政审批而言,广东只有60多项审批事项,深圳等沿海城市取消了登记注册所有前置审批事项。相比之下,我们的思想还是不够解放,审批事项还是太多,办事效率还是太慢。同时,广东等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到了由靠特殊政策抢先发展,转向靠法治化环境抢占先机的阶段。我们要借鉴学习追赶,后来居上。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思想要大解放、要有大动作。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应该意识到,搞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老百姓生活更幸福。这是历史潮流、人民心愿、大势所趋。倘若还在那里抱残守缺、抱着权力不放,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就是封建思想残余在作怪。全市上下要坚决破除部门和小团体利益,不要再为一己之私利揽权。该下放的全部下放,该精简的全部精简,真正在全省、全国叫响“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城市品牌。
法治化水平上实现大提高、大突破。牢固树立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的意识。重点打造公平规范的经营环境、依法经营的诚信环境、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全和回报是投资者对一个城市发展环境的基本要求。亲商、富商、安商,首先就要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安全、公平、稳定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生命线。不管国有、民营、外资哪种成分,不管大、中、小、微哪种规模,要一律公平对待。继续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健全和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一切没有法律依据的管理、收费、罚款、审批都要取消。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对违法行政、执法不公、粗暴执法以及吃拿卡要等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并依法整治重点项目施工环境。
竭尽全力、真心服务。应看到,在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家在市场上打拼很不容易。如果对老百姓摆谱,对企业家吃拿卡要,那么改善发展环境即便喊得再响,也会沦为一句空话。一定要更加关心企业家、关心市场主体,主动作为、搞好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保护企业家的创业激情,让企业家在我市成为最受尊重、最有自豪感的一个群体。
第五篇: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研究制订招商引资和发展工业的政策法规,营造 “亲商、安商、引商、利商、助商”的 政策环境。二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转变作风,落实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改善服务,提高效能。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简化办事程序,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三是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认真执行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严肃纪律强化问责切实转变作风的若干规定》。决定于3月中旬前,向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派驻专门工作组,规范职能部门检查行为。充分发挥“清风监督热线”、“经济110”的作用,严肃处理对吃、拿、卡以及“三乱”现象。四是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加强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诚信教育,打造“诚信东昌”。尽快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诚信美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