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书笔记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书笔记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壁,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极其深远。《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学领域,备受各国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的青睐。它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和参谋,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而对于学习管理知识的我而言,阅读此书一定会获益良多,可以在另一个深度和角度领悟管理学的真谛。
《孙子兵法》一书,深刻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该书共13篇,内容十分丰富,将战争的目的、性质、战略、战术、地形、间谍、后勤、干部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哲学等均包罗其中,道理深刻而辩证,让人叹服。《三十六计》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三十六之数又与《易经》的原理暗合。《三十六计》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出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使每一计都体现出极强的辩证哲理。
《孙子兵法》分为十三篇,有《始计》、《作战》、《谋略》、《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内容。在第一篇中,孙子提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即战争的正义性和君心、民心的向背;气候冷暖变化和战争的时机;地形的远近、险夷和复杂简单情形;指挥战争的将领在智谋、诚信、勇敢诸方面的素质和军事才能;军队的编制、后勤供给与保障和行军用兵的纪律、军令是否严明。孙子将这五方面概括为道义、天时、地利、将领和法规。其中我比较喜欢这段,“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里描述的用兵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在我们现如今的商战中甚为广见,这也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为每一篇进行举例说明,在《始计》这里做的比较出色的当属越王勾践,勾践灭吴的例子充分证明了一个用兵者要想取胜必须有相当的谋略。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的吴国,首先是由于越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之战,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定以退为进、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黩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采取乘虚蹈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灭吴之战的胜利。《作战》篇中,一句“兵贵胜,不贵久”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孙子在这里提出“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他认为,对敌国用兵,不宜打拖延战,应当速战速决,这主要是出于对军队后勤供给与保障系统而言的。《谋攻》篇中,孙子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铁血杀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要想在战争中取得“全胜”,必须要靠智慧和计谋。《军形》篇孙子关于战胜敌人应当首先从物质方面做好准备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这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物质基础,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九变》篇中,“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诫我们不要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抱有侥幸心态,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由自己主宰自己的明天。《孙子兵法》中的每一篇都让我颇有感悟,或许有些我还不是很懂,所以需要我去继续品析和领悟。
《三十六计》每六条计合成一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一条计都印证着“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空”的特点。每一套计中都有令人警醒的计谋和智慧,让人不禁引发思索和探究。胜战计中,“瞒天过海”遵循“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的真理。薛仁贵让唐太宗乘屋过海、蔡锷韬光养晦反抗袁世凯,这里都有着“瞒天过海”的胆识和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寓暗于明,寓真于假,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围魏救赵”中“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指出,在兵法上面对强敌,不应一味硬碰,而要避其锋芒,采取迂回战术。这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也同样适用,尤其在商业竞争中,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斗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敌战计中,所谓“无中生有”,即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手法,用假相欺骗敌人,使敌人产生判断失误和行为错误的一种计谋。“李代桃僵”可以说是一种舍车保帅、舍小保大的计谋,在军事对峙、政治纷争、商业竞争中常常会出现,在很难获取全胜的情况下,就只能付出一定的代价或以一定的牺牲换取更大的胜利。还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顺手牵羊”等计谋,似乎都非正义之举,但我们必须要有所警惕和防备。攻战计中,“抛砖引玉”在战争中并不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样,“凡与敌战争,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是一种诱敌之法。“擒贼擒王”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指要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取得全面胜利。这就如同我们在马哲中所学到的知识一样,要分清主要矛盾和其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混战计中,“釜底抽薪”一计,是指对于力量强大的劲敌,应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避其锋芒,削弱其攻势,以取得胜利。“抽薪止沸,斩草除根”,是一种决绝的处事方法,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金蝉脱壳”,是一种“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的状态,走而示之不走,留下虚假的外形稳住敌人,自己暗中脱身而去,离开险境。狄青智取昆仑山,蜀将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之际以“金蝉脱壳”之计得以完整保存全军,南北朝宋将檀道济便装脱离北魏军队的围困。并战计中的“偷梁换柱”、“假痴不癫”、“反客为主”以及败战计中的“空城计”、“反间计”、“连环计”等,无一不透露着巨大的智慧和谋略。只有善于思考,敢于执行,运用所学知识和个人智慧者,才能称之为王者,才能在所有逆境中迎难而上。然而《三十六计》中不得不说的,则是“走为上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情况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不是胆小怯懦、贪生怕死,而是一种智慧,韬光养晦,以寻求战机,东山再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需要这样的变通,而不是一味地认准一条道就走到黑,能屈能伸者,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元素在于每一计后面生动的战争案例。俗话说“读史使人智慧”。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既是对我们历史知识一次充电,也不仅验证了三十六计的正确与高明,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失败亦或成功,都是对后人的一种教育,一种启发,并且这种教育可以超出军事界限,衍生到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也与我们大学生日常学习,交往密切相关。比如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翻译过来是: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而不是采取直接进攻的方法;刚柔相互转化。其主要宗旨在于用简单控制复杂,用不对付变化,用小变化对付大变化,且静止对付活动,用小量活动对付大量活动,好像圆心用转动来对付无穷无尽的广大四围一样。核心内容:疲惫敌人,以便乘机破敌。书中引用了“七国之乱”时梁将周亚夫以逸待劳,以假乱真重创吴楚联军的例子和化学家海威先生利用这一计策巧妙捉住了一名珠宝大盗的故事。将本计引伸来说,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觉着应付外力侵扰的,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劳”。处事和做人的原则不同,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做;做人,尤其是处理一些复杂的人事问题,就需要拖一拖,待各方面都冷静下来,处理才会稳妥。这是做人的原则之一,听起来挺像前不久易中天老师在东大讲座“中庸的原则”中一些思想的。另外,就我们学生平时学习中,也可以也应该做到以逸待劳:一味的强攻,不分昼夜的奋战到底,打疲劳战,最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累了,适当休息一下,将课外活动与课程学习有机相结合,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巧取胜,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也就翻了几页纸。不过,《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值得每一个人去咀嚼,去涵咏,去体会。
上溯伏羲,悠悠七千载;追源黄帝,漫漫五千年,中国人能贡献给这个星球的,不光有古老的长城,有四大发明,有气功中药,有八卦书法„„在汗牛充栋的浩瀚文献中,煌煌如中天之月是关于“智慧”、“计谋”的著述。
“一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讲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大智慧。《周易》讲的是关于计算的大智慧,算政治、算经济、算世事、算人生„„其内涵深奥莫测,有不算智慧?《道德经》、《诗经》都是给人以智慧启迪的金钥匙。《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可以说是将两部谋略学经典合而为一,并配以精彩的战例和历史故事,是古典名著更通俗化,更能为我们所接收。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谋略的精髓,增长了智慧,同时也让我了解了更多历史。这本书中所体现的智慧、谋略,相信可以让我受用终生。当自己读过一遍之后,虽然只是从中收获了皮毛都已经颇有感触,我想自己今后会继续研读其中的奥义和精华,让古之圣贤的智慧来推动我前进,让我可以对今后的发展多一份信心和力量。
《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如今日益受到企业领导者的关注,而日本企业家又率先将《孙子》之思想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堪称一大智举。《孙子兵法》这部生于本土、源于本土,高度浓缩和体现我国人民大智、大学的传世杰作,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在加速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身逢盛世的我国企业家和经营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中关于现代企业领导艺术的方法可供借鉴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二篇: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后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后感
班级:应用化学1002班
姓名:刘贤明(字子心)
顾炎武数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乎天下,关乎天下之事,古今学者所为之事也。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今之社会,察知此事者,寥寥数也。或以此者过之时也,不以为然;或以为此无关己也,何需以此劳吾心神?或以国盛而兵强,何需吾忧?吾之以为不然,今天下之事,时时渐进,若无如履薄冰,如及深渊之心,何以强吾国?若众人皆无兴亡之心,何以固吾国? 今之天下者,强者多也!东西南北,东西南北,欲嗜国土者,亦多多也。东有日本,韩国之患,时欲造势于吾国,时患之亦然;北有俄罗斯之大强,吾与此之国界亦未可知也;西南各有欧洲各国,老挝,印度,泰国之属,个怀心叵测;更有大强者,美国各势力,行天下若乎无人之境,数连东西各国欲致我国之不利,更数教本国之“人”成东西之势,欲离散吾国,此心可谓深也!此外敌也。
国内之事亦多如数麻也。时遭自然之大害,水火无情,地震无形,数挫我国之经济。更有东西叛乱,左右相难,进退亦难也,东有台独之辈层出不穷,西
有藏独之辈数范边邑,此可谓内有忧患而外有强敌也。国何以兴盛,何以立足与天下,何以为天下道?故需国人之心一也,及一人之力,一己之力,敌数亿之敌,胜负强弱可分也,故需集众人之力,处众之心,力发一处,打击一点,何乎不胜?国已危矣,以此者过之时,以为此无关己,此大误也!出外忧内患之境地,何能无动于心?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固吾国之人皆应习之兵之盛典,书之绝迹,孙子兵法。更有吾每习其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皆有所感。孙子与庞涓之事,可谓深也。庞涓之才,孙膑之能,二者固应为当时之奇才也,而涓妒孙膑之才,数害之甚,各显其才,斗智斗勇。
庞涓因得孙膑之力,方城之战,大锉楚国之势,一举成名,为天下所敬。方城固若金汤,涓欲诱敌而出示之以弱,诱敌而出本为良计,而示之以弱,大不妥也。楚人不濡,定不受其骗,而膑示之以强,出上屋抽梯之计,投之死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诱敌而出,大败楚国之军。庞涓攻赵国,膑围魏救赵之计,救赵于水火之中,更巧用兵法之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处高山之地,绝魏之后路,大败魏军。其后,更有数计,二者斗其志,各展各才,成就一番史实。
习其兵法之后,吾大有所获。知其计谋之重,虚实之重,地势之重,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策,其下攻城。固今之全全国者为上,破国次之,百战百胜亦非上者。固吾荐天下之人习其兵法,此种真意,各有所感。兵者,可获其兴兵作战之能;商者,可得行商策案之利;理国者,可厚的治国之道;固吾荐之。一为能使君有所获,二为强国兴家。
第三篇: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论文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论文
关于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异同的探究
学校:湖南大学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姓名:吴义彪
学号:20090620121 一)导言:
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总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与不同凡响。而这种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著作在经历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之后,与现实的今天依旧可以焕发光彩,更让人体会到孙子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意义与影响。想说,我愿跨越时空,去到遥远的先秦国度,去感受孙子,去了解孙膑,去真真切切的感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即使不能如愿,在现实的如今,我也愿去追寻这份难得的感动与朴实。
“瞒天过海”与“声东击西”这一对相似而又相异的计谋,无疑也是《三十六计》中的精髓所在,探究它们对于把握整个用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着“一叶知秋”的作用。
二)正文:
1)计谋解释:
“瞒天过海”顾名思义即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原文为“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译为:以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论文
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原文为“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为: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2)计谋相同点
A)、都是采用“假象”来蒙蔽目标,隐真示假。“瞒天过海”采用秘密的方式进行隐瞒,“声东击西”采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方式进行蒙蔽。
B)、都是借助于目标对象的失误或者麻痹来达到目的,打心理战。“瞒天过海”借助目标的疏忽,骄傲大意,而“声东击西”则部下天罗地网,使敌人误判形势,掉入自己的圈套。
C)、都有一定的风险性。“瞒天过海”重点在于“瞒”,一旦被识破或被告密,这个计谋将会失去作用甚至产生反作用。“声东击西”重点在于对对手的把握,“东”和“西”这两个事物对对手的重要程度孰轻孰重有很重要影响,即对手是否愿意对换。
3)计谋相异点
A)、两者采用的手段方式不同。“瞒天过海”采用的暗地里的手段,而“声东击西”采用的是很张扬的活动方式进行。
B)、两者采用的指导思想不一样。“瞒天过海”以自己对于“瞒”的掌控程度,而“声东击西”则主要考虑对方的反映方式。
C)、两者达到的效果的过程不一样。“瞒天过海”达到目的的过程就是“瞒”一个过程;而“声东击西”不仅要“声东”,还要“击西”,包括两个过程。
三)结语: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系统的文献,这里面的思想不仅在于军事上的应用,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发挥与理解,那样,孙子无憾,孙膑无憾已。
惟其如此,善莫大焉!
第四篇:《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书报告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书报告
西方国家花了2500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战争,才认识到孙子的伟大和英明;“三十六计”更使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成名于天下。德皇威廉二世被废黜后叹息说: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绝不会遭受亡国的痛苦了。三十六计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如今,《孙子兵法》被译成多国文字,是很多著名的军事院校的必读教材。在军界就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在海湾战争中有一位中国人参与了战争并对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人就是孙子。正是怀着对孙子的无比崇敬之情和对三十六计的好奇之心,我接触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本书。
这本书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合二为一,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三十六计和孙子的军事思想。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细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十三篇,主要介绍了《孙子兵法》的内容。第二部分分计具体介绍了三十六计内容,从瞒天过海到最后一计走为上计。每一篇或每一计的介绍都分为“原文”、“译文”、“按语”三块。在按语中则对计谋做了通俗现代的讲解,并引用大量中外相关战争案例及少量近现代经济、政治领域相关事例作生动补充。
我从大学长学期开始后一周左右开始读这本书,接触的时间不长,主要根据兴趣选择从第二部分“三十六计”读起。也许有些人读《三十六计》直接跳过原文读译文和例子,我则不然。确实,原文为几千年前很深奥的文言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要看懂这些话没有很深的文言功底基本就跟读天书似的。但看不懂并不意味着不能用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的理解去品味,欣赏乃至用自己的话去翻译它。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在与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话,从原汁原味中去体会前人的思想,别有一番味道。其实每一句,每一种翻译都是个人思想的表达,都无非对错。不过当你发现你翻译的结果与原文相近甚至相同时,那种自豪感没得说的。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元素在于每一计后面生动的战争案例。俗话说“读史使人智慧”。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既是对我们历史知识一次充电,也不仅验证了三十六计的正确与高明,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失败亦或成功,都是对后人的一种教育,一种启发,并且这种教育可以超出军事界限,衍生到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也与我们大学生日常学习,交往密切相关。比如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翻译过来是: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而不是采取直接进攻的方法;刚柔相互转化。其主要宗旨在于用简单控制复杂,用不对付变化,用小变化对付大变化,且静止对付活动,用小量活动对付大量活动,好像圆心用转动来对付无穷无尽的广大四围一样。核心内容:疲惫敌人,以便乘机破敌。书中引用了“七国之乱”时梁将周亚夫以逸待劳,以假乱真重创吴楚联军的例子和化学家海威先生利用这一计策巧妙捉住了一名珠宝大盗的故事。将本计引伸来说,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觉着应付外力侵扰的,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劳”。处事和做人的原则不同,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做;做人,尤其是处理一些复杂的人事问题,就需要拖一拖,待各方面都冷静下来,处理才会稳妥。这是做人的原则之一,听起来挺像前不久易中天老师在东大讲座“中庸的原则”中一些思想的。另外,就我们学生平时学习中,也可以也应该做到以逸待劳:一味的强攻,不分昼夜的奋战到底,打疲劳战,最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累了,适当休息一下,将课外活动与课程学习有机相结合,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巧取胜,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也就翻了几页纸。不过,《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值得每一个人去咀嚼,去涵咏,去体会。
第五篇: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感
《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始计篇>》有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兵法》定江山。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文化和军事的瑰宝便都包含于此。刚开始读不久,仅仅读了前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顿时感觉自己似乎错过了很多东西,该了解的,该知道的,都没有去看过,读过。古人以《孙子兵法》为依据去打江山、定江山;现代人则以《孙子兵法》为指导,去从事政治、经济,管理科学以及社交等活动。作为一个学管理科学的学生的我来说,就不可推辞的要看看这本书。
《始计》篇中,第一:提倡的“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实际上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作战的方针,政策。用到管理中来,我觉得所对应的便是,要把企业内外环境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环境的变动来制定企业的计划,即管理者,如何利用管理思维正确的做出企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的决策;第二:”得民心者的天下“古时候都认为,统治者只要能安抚百姓,是人民富足,安居乐业,就能得民心,他的统治就会延续下去,国富民强。对应到现代企业中,应该是领导者、管理者如何妥善处理好员工的问题,包括社会福利,奖惩制度,工作的安排,人员的任用与提拔。更为重要的是要是员工对企业的文化,对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有认同感,能使有能力的人得到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才华的舞台。再者,就是要凭借自己的专长和影响力来吸引、号召自己的下属,最后达到完成企业计划的目的;第三:”兵者,诡道也“说的是要灵活多变,而有能把握住性质。要在重道德基础上来诡道。故有,兵者重道与兵者诡道这两个重要的军事命名看似对立,实则互不矛盾之说;第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在军事上这是决胜千里的重要因素,在商业界,管理界里这也是应酬帷幄的,保证决策能够顺利实施,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在商业界里只有自己能事先发现新领域,新的发展空间,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即要有变通思想,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又要结合实际才能使自己,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出其所不趋,趁其所不意。即要有大胆的,果敢的决断能力,敢其所不敢,试其所不敢试。最后,诡诈藏形,令敌失备。(商业秘密)对待同行业、同领域的人,要在道德的约束下,进行正当的竞争,应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击败竞争对手;第五:”庙算者胜“。首先,先算胜后算,成大事者必三思而后行,举大兵者当先计而后动。商业界内不动便吧,动则比成,故而动前必先庙算;其次:多算胜少算。就是要知道运筹帷幄,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要想别人所不想,三思而后行,方可运筹帷幄;最后得算多胜得算少。超前一招的市场开拓与产品开发战略,只有多谋多算,才能正确的估量分析竞争各方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只有懂得事物转化的辩证法,促成竞争双方优势与劣势的转化,是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得算更多,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商业界有云,商场如战场,一不留神,倾家荡产(国破家亡)。
这是自己读了《孙子兵法之<始计>》篇的一点感受,《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军事书籍,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商业,经济,管理科学,政治都有深刻影响的古典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