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化张力,铸造大国酒魂

时间:2019-05-15 00:0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凝聚文化张力,铸造大国酒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凝聚文化张力,铸造大国酒魂》。

第一篇:凝聚文化张力,铸造大国酒魂

凝聚文化张力,铸造大国酒魂

——国酒茅台基业长青背后的文化张力解读

纵观世界历史,解析大国崛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十年发展比经济,五十年发展比制度,一百年发展比的则是文化。“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根与灵魂,成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所说,“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无疆界,对于企业来说,厚重的文化与卓越的品质正是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时代发展到今天,一提到国酒茅台,人们总是为13年来的持续跨越发展而惊讶,为今日国酒茅台不断增长的品牌价值而惊讶,有人甚至称其为神秘的“茅台奇迹”。在惊讶之余,许多人开始不断比照、思考、追问、解析,试图找到甚至破解“茅台奇迹”背后的神秘力量。实际上,对于一个延续千百年的民族品牌来说,“奇迹”一词过于玄妙。如果说,在国酒茅台高速发展的背后,真的有什么强大的神秘张力在主宰的话,那,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种力量,更近于一种脚踏实地、渐聚渐强的创造力; 这种力量,是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创新与凝聚、蓄势与飞跃,才逐步显现出的强大的作用力;

这种力量,为国酒茅台的持续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国酒茅台的基业奠定了厚重而深刻的基因。

◆ 文化扬企,终成大家气象◆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进,文化积淀与经济发展齐飞。国酒茅台通过实施“文化扬企”战略,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构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企业文化体系,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外部,一直致力于重塑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文化品位。

在以醉人芳香享誉五洲四海的同时,茅台酒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白酒、华夏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国酒文化既是对茅台集团企业文化的全面概括,又超出了一般性的企业文化的范畴,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上,构成了中国酒文化最为挺拔的枝干和景观。

国酒茅台的历史文化张力,不断推动着茅台集团的传承与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传统民族企业与现代先进企业理念的结合,为国酒茅台赋予了历史与时代价值。

世界名酒和中国国酒,这是茅台酒成其文化茅台的基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成为滋养文化茅台的母体。

两千多年前,茅台酒的前身——“枸酱酒”即昂首进入了汉代主流社会生活的视野。从而名垂《史记》。穿越时空,国酒茅台一路走过的,其实就是一个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文化

创新过程”„„人们走近茅台,发觉它更近似于一部中华文化密码;人们品味茅台,甚于品鉴一部东方智慧的“圣经”。

清代,茅台就有“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发展辉煌;1951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智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一举跻身“世界三大蒸馏名酒”,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1935年,茅台酒凭借自身的独特品质和文化魅力,与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结下了旷世奇缘。

当物质层面的茅台酒跃升为精神层面的荣耀与尊严时,茅台酒便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茅台。

1949年以来的60多年间,国酒茅台见证了世界舞台上与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幕幕风云际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政治酒、外交酒、国宴酒、国礼酒、壮行酒和庆功酒等重要作用,以国酒之尊备受国人推崇。难怪人们说,“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如果缺少了茅台酒,就缺少了一种味道„„”

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可以说,茅台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国酒人将物质创造、精神铸造相互糅合、发酵、蒸馏、勾兑、升华、积淀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国酒人将茅台酒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天赐的环境,天人合一的酿造过程,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等文化因子糅合而成的“综合体”。

国酒茅台的企业文化建设,为茅台集团积淀内部凝聚力,释

放外部竞争力。

美国学者基恩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会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

在茅台集团酒库车间,员工们自己制作了这样一副极有内涵的标语,“储天地之精华,勾兑和谐人生”。在茅台集团宣传部,员工们把“传播有思想的新闻、塑造有理想的灵魂、创建有特色的文化、续写有价值的丹青”作为自己的使命„„

随着企业发展,国酒人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扬企”的实践。1998年以来,茅台集团高度重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第一阶段,表现为延续传统、尊重积淀的“继承”;第二阶段,表现为实施文化扬企战略的“创新”;第三阶段,表现为精心构架理念体系的“规范”;第四阶段,表现为致力于落地生根的“转化”,即促进文化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大化地释放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员工“自出难题、自讨苦吃、自加压力、自强不息”的“四自”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茅台传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继承创新、争创一流”的茅台精神,“以人为本、以质求存、恪守诚信、继承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国酒文化,追求创新卓越”和“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使命等不

断推动着茅台前行。

国酒茅台在文化载体建设上,已拥有“一报两台三网四刊一城一个数字茅台:即《茅台酒报》、国酒茅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公司官网、《国酒书画》、《世界之醉》、《国酒诗刊》、《茅台科技》、中国酒文化城以及数字茅台等媒体资源。这些媒体不断提升着品位质量,成为传播国酒文化的主渠道。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产业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等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物质文化体系格局。

茅台酒长期沿用特色鲜明的红色商标、白色酒瓶、红丝带,在客观上巩固了茅台酒在人们心中的深刻印象,使产品最终转化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在建筑风格上,统一的生产房、酒库库房、各地茅台酒专卖店都体现了茅台集团独有的国酒风范和文化特色。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方面基本上做到了“绿起来、靓起来、彩起来、文起来、撑起来、美起来”,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与空地,把绿化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兴建了许多人文景观,如:“国酒之父”周恩来铜像、巴拿马金奖纪念碑、酒神雕塑、酒壶景观等等,这些具有文化与环境双重意味的绿色人文景观不但装扮了厂区环境,也充实了员工的文化精神世界。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重大会议和活动统一着装、统一佩戴上岗证;全国各地的国酒茅台专卖店实行八个统一(其中包括服装统一、服务统一);每年一次以祭奠茅台先辈为主要内容的茅台酒节;两年一届的职工艺术节、职工运动会以及每周一举行的升

国旗、唱国歌、升厂旗、唱厂歌仪式;进厂新员工的宣誓仪式;编写《员工手册》,对员工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使员工有了书面形式的行为规范准则。这些上升为文化层面的行为活动,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了国酒茅台的企业文化,起到了凝聚人心,振作士气,提升形象,展现风貌的作用,是茅台集团企业文化中最为可圈可点的部分。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与企业管理制度构成了企业的制度文化。在茅台集团,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五大管理体系、有完整系统的《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经济责任制、绩效考核手册、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这些都是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有必需的强有的强有力的保证。

“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会和语言。”彼得﹒德鲁克说。

茅台集团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创建了历史性的文化扬企战略工程,提升了产品的美誉度,培养了员工的忠诚度,营造了企业的归属感,也为企业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与保证。

一位在茅台任职多年后离开的员工说,“离开茅台就像移民一样”。这样的文化才是最根深叶茂的。也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在外部,茅台一直致力于重塑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品位。为了挖掘和延伸茅台酒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品牌价值,茅台集

团加大对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国酒对您说》、《国酒茅台13问》、《解读神秘茅台》、《茅台精神铸就茅台传奇》等一系列理性文化文章,被业内外刮目相看,评价为代表中国酒文化发展方向的“神来之笔”。

自办《茅台酒报》、《世界之醉》、《国酒书画》、《国酒诗刊》等文化报刊进行亲情赠阅。“国酒茅台,酿造高品位的生活”、“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够交情、喝够年头的酒”等广告语的倾情诉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的“国酒茅台为您报时”,《国酒与共和国的世纪情》大型摄影图片巡回展,“国酒敬国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50年茅台酒、修建国酒希望学校、协办《人民文学》、向世界100所(包括哈佛、剑桥、牛津、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图书馆赠阅文学期刊《山花》,《共和国外交风云》、《亲历国宴》、《百年茅台》等纪录片的展播,“国酒茅台杯”中国公益广告大赛的举办,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汉语桥竞赛的深度合作等活动,建立国酒茅台网站等等,营造了国酒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全面展示了国酒茅台深厚的文化内涵。反响强烈,引人注目。

成立香港茅台之友协会、北京国酒茅台文化研究会、国酒茅台俱乐部等,实施茅台会员制,深入传播茅台文化。坚持每年召开供应商、经销商联谊会并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评优奖励,组织进行庄严宣誓承诺,忠诚国酒,感恩茅台,风雨同舟。

在奥运会、世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的精彩亮相。香港

回归纪念酒、澳门回归纪念酒、奥运会纪念酒、国庆六十周年纪念酒、世博会纪念酒、孔子纪念酒、十大青铜器酒等具有特别纪念意义,充满独特文化色彩的个性化产品的成攻上市,茅台酒向世界宣传中国酒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华民族品牌的高贵形象,传递了企业价值观,树立了企业的个性与特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打造了“茅台”这个千年品牌,盘活了无形资产存量,挖掘了茅台酒的深厚文化底蕴,释放了茅台酒的文化力量,增强了国酒茅台的影响力,树立了国酒茅台在消费者心中的神圣地位,为今天的国酒茅台赋予了与既往完全不同的价值内涵。

可以说,茅台集团已经构建并完善了企业文化体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物化于境。◆文化创新,塑造时代定力◆

当今时代,品牌的竞争以上升为文化的竞争,品牌的高端塑造乃是用产品承载文化,张扬时代精神与灵魂。而国酒茅台的品牌定位正是“凝结了文化价值的工业品牌”。

国酒茅台文化包含了中国酒文化、红色文化、忠孝文化、诚信文化、健康文化、社会责任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但丰富了茅台自身的品牌内涵,更弘扬了社会责任,使国酒茅台逐渐在行业中成为品牌标杆,在时代大潮中成为行业定力。从单纯卖酒的生产经营企业,逐步走向既卖酒同时更卖文化的品牌企业,茅台经历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品牌经营转换。茅台

集团也一次一步步从一个传统的民族企业,走向一个具有时代定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名牌企业。

“爱我茅台,为国争光”。国酒人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彰显国家道义与时代担当、践行社会责任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有着献身精神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不要怀疑这种说法,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正如西方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说。

在茅台,有这样一句话,一直伴随着茅台的成长壮大,也一直镌刻在茅台一万多名员工心里,同时时刻张扬在茅台人的行为之中,成为无数茅台人追逐理想、实现价值、成就自我的动力与源泉。它很朴实,却足以令每一个茅台人热血沸腾,令每一个了解茅台的人敬仰和尊重,令每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时刻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那就是“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为国家作贡献,是“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直接表现。

“国运兴,国酒兴,国酒与祖国共命运”。60年来,人们一直为国酒人创造的两个奇迹而惊讶:一是茅台酒年生产能力突破长期缓慢增长的瓶颈,达到2.6万吨,并正以每年2600多吨的速度继续稳定增长,标志着国酒茅台应对消费需求增长、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日益得到增强,开始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发展时期。二是打造“百亿集团”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指标在连续13年跨越式增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正在向

“千亿茅台”发起冲刺,中国国酒和白酒行业“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巩固。

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曾总结说,“企业精神是企业崛起的支撑。没有‘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的支撑,国酒茅台不可能拥有那么巨大的创造力和发展力”

热心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更是“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具体彰显。

13年来,茅台集团上缴给国家的税金达200多亿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抗灾救灾等方面捐资达3亿余元,其中,向汶川地震受灾群众捐款就有3600多万元。此外,用于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和反哺农业的资金仅2008年既有1000万元之多。2008年至今连续已连续三年在北京、贵阳等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急公好义、扶助弱者,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酒人的企业文化从来也没有背弃过这点。国酒茅台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的努力得到了世人的赞许,人们以“大品牌承担大责任”在形容茅台的国酒风范。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致力于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鲜明特征。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裁罗曼﹒费彻认为,“环境责任意识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如今供应商在合作中已经引用了环境指导原则,这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一个对自然环境不负责任的企业

很难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

从“七五计划”开始,茅台集团就“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所考虑的因素”,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建立起一支多达170人的环保专业队伍,对厂区及茅台镇的生产生活污水排放进行了前面的治理,大力实施“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仅1997年以来,环保方面的投入和污染治理设施投入累积到1.46亿元,厂区绿化覆盖面现已达40%以上,一个手工作坊变成了花园式企业,使茅台酒成为唯一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一身的白酒品牌和中国食品。

一位考察过赤水河的生物专家曾用这样饱含诗意的语言描述茅台镇的环境,“赤水河两岸美酒飘香的时候,人和鱼的愿望达成了一致。”

“爱我茅台、为国争光”。60多年来,国酒人一直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酿造高品位的生活”。国酒人营造了话语体系,在时下食品安全严重威胁人类生活的恶劣环境下,引领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公司并不是经营者个人追求梦想的地方,公司应该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幸福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近年来,食品危机甚嚣尘上,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等事件正在逐步摧毁着人们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和追求高品位生活的信

心。

茅台集团每年都要组织员工集体宣誓:“崇本守道、坚守工艺、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组织全国经销商集体宣誓:“挚爱茅台、风雨同舟、打假保知、捍卫国酒、诚信经营、不卖假酒”;组织全国供应商集体宣誓“严守合约、诚信经营、精细管理、确保质量、食品安全、铭记心上、打造品牌、美名远扬”。向社会和消费者的公开承诺、诚信宣誓,将茅台的商业诚信道德资本积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常言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用合乎大道的规则行事,传承民族文化,打造中国企业的商道,这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消费文化的渐入,林林总总的“洋酒”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消费意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岌岌可危。对于中国白酒来说,如何把握时代特性,引领国人文明饮酒、健康饮酒也成为了历史赋予行业的责任。而国酒茅台一直在告诉消费者:“中国白酒有哪些香型?是怎么酿造出来的?为什么地理环境与白酒质量有直接关系?白酒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中国酒文化与华夏文明有着怎么样的渊源......”

在现实生活中,“品位”作为一种理想诉求,往往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语言、行为和文化的价值。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曾经畅想:“未来的茅台酒,将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让人一打开,高科技气息就扑面而来,让人一品味,就能感知到高品位。”国酒人历经风霜雨雪,已将“酿造高品位的生活”转化为企业哲学,无

所不在地浸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努力输出“高品位”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生活价值。

时至今日,“文明饮酒”、“健康饮酒”,“高品位的生活”已成为行业内的主流话题之一,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国酒茅台,营造了关于喝酒的一个特殊而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这也是茅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根,铸造大国酒魂◆

21世纪是文化致胜的时代。

现代世界的竞争更在于文化的竞争。发达国家输出文化产品是全世界都在追逐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了全世界的消费观。酒类产品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产品类型,一种酒的风靡,必然是建立在一种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观念上。茅台酒要想走向世界,必然将建立在中国文化的输出之上。这事茅台的抱负和愿景。

曾经,国酒茅台以厚重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认可;未来,国酒茅台将继续夯实和发展以文化为主体的软实力,努力铸造大国酒魂,进一步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灿烂的奇光异彩。

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三者比重为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精神要素被视为最关键的要素,文化建设的高度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幅度。

哈里森和亨廷顿在合著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书中认为,“文化,决定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物质文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在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全球商业评价体系是在1989年,从1996年起,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公司成为一个被高调宣扬的梦想,至少有超过200家公司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此。今天,当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一家世界级的公司?”

何为世界级的公司?国际标准有二:拥有话语权,制定且能售卖规则。

显而易见,这二者都需要文化的支撑。

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和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保护。这一举措,从一个侧面证明,重视经济中的文化因素,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通行证。自2004年起,茅台集团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国内供应计划非常紧张的情况下,2009年茅台酒在国外销售量达到500多吨,占整个公司销售的6%左右。同时2010年开始首次在法国建立茅台酒的营销网络,5年内还将陆续在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建立更多海外营销网络。

一百年前,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说他的愿景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部汽车”,有人认为他是疯子。但在今天的美国,这一愿景已经实现。一百年后,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说他的愿景是“让中国老百姓都喝得起茅台酒”,这个愿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

如今,中国国力的快速发展需要以文化为主体的软实力的支撑。强大的中国需要强大的企业、需要优秀的中国文化、需要悠久的中国酒文化、需要优质的中国国酒。

对于国酒茅台来说,如何提升全球市场对其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让世界上更广泛的人群通过对中国国酒茅台的了解、接受和欣赏,来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正式茅台矢志不渝的追求,长期努力的方向。正如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所说,就是要“让世界通过茅台酒对中国文化更加景仰”。

茅台,势必从中国西部贵州高原的偏远小镇,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中心区域。数万公里的距离,将因为文化的力量,而趋近,而融合。

大风起兮,展翅翱翔,文化早已为国酒茅台的持续跨越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第二篇:铸造师魂

铸 造 师 魂

——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孙永超

我一直以为,教书育人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是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直到学习了冯志远老师的事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与肤浅……我忽然想写点什么,许许多多与师德相关的词句纷至沓来,蓦地,定格在一个画面: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驼铃,冯志远老师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支边、支教,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简单,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凡。然而,面对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可冯志远老师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有些时候退却并不一定是因为软弱,但坚持却往往是因为对于追求的执著与赤诚。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 “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用热情与执著谱写生命”。这应该是对冯志远老师支教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了,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老师的视力急剧恶化。“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老师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能够坚守平凡的人,本身就不平凡。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在冯志远老师的选择面前,一切赞美的词句都是那么的苍白。他坚忍的心智,真诚的品行,“一片真心育桃李”的奉献精神,都远远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够做到的。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纵使工作条件艰苦,纵使生活艰辛,又有何惧!尽管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但冯老师却依然要去承担,在双目失明的条件下“心存学生,不辱使命”,只为一条理由——“教书育人”!“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老师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老师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这是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每每想起,让人感动不已。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冯老师那深沉壮阔,甘于奉献的意境所深深震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冯志远老师绝不仅仅是一个模范教师的象征,一个铭刻在宁夏人民心中的故事,一位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他更多的是一种融合、承载了中国优秀教师的人文形象、伟大精神的经典意象——一如此刻,看着冯老师的感人事迹,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正穿越时光的风雨烟尘,走入我们的心境:他的面容,因曾经模糊而清晰,因沉静而生动,因庄严肃穆而无比鲜活……

鸿鹄久翔,终至疲惫,夫子易老,心志未竟……

冯志远老师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往事涌上了冯老师的心头,“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老师,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老师40岁才得子。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父爱。有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丈夫回去。可学生们马上要参加中考,冯志远老师权衡再三,硬是等到中考结束才赶回上海。此时,儿子已病愈。上世纪80年代,当身边的一些支边人员纷纷返回大城市时,他也想过给组织写报告。但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他最后还是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回上海的请求。”

知其艰难而为之,结局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冯志远老师放弃对大都市舒适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们泪下的一句“一辈子就认准教书育人一件事”,是他唯一的选择。“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此时的冯志远老师仿佛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了华夏育人文化的精神强音——师魂!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固是古圣先贤之情怀,然而,生活在当代冯志远老师自从肩负起授业、解惑神圣职责的那一刻起,便立下了为之奋斗终身誓言,鞠躬尽瘁,无怨无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师德之风范。是很多人所难以彻悟的当代授业者“红烛一心,爱岗奉献”的伟大精神。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时代,冯志远老师的情操是极其崇高和可贵的。“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宁夏中宁县教了42年书的冯志远老师,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冯志远教过的学生有1万多名,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北大教授。谈及自己的一生,病榻上的冯志远老师用微弱的声音说:“最快乐的,是教学。我喜欢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记者问老人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还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四十三年的漫漫旅途,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手捧细沙,缓缓滑落,带不走的就是这份此爱绵绵无绝期的伟大情怀。”

其实,冯老师的精神已如莹莹的清月,流光四海,永存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灵的青空。那虚弱的病体所掩饰不住的,不正是天地间的那一股浩然的德气,那一种大爱的精神么。冯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与青春铸造了闪耀在人们心中的不灭的师魂。

大漠之上又响起了清脆的驼铃,那是莘莘学子归乡的脚步么?冯老师已经等得太久、太久……

第三篇:建设文化九江 铸造城市之魂

建设文化九江 铸造城市之魂

陈安众

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具特质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沉积着一种精神,彰显着一种魅力。九江要建成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文化。

一、打造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立市之本

关于城市的起源,《春秋》一书这样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易?系辞下》也有这样的解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里显然把政治、经济作为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由此可见,维系城市生存的诸要素中,经济、政治是不可或缺的,但文化是最为根本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就犹如一个人没有灵魂而缺乏灵气和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和生衍繁息之地,即便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内陆城市,文化同样是城市诸多生存要素中最活跃、最根本的部分。纵观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一些原本很繁华的城市,因为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单纯强调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而忽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导致了人与社会之间缺少人文关照,人与自然之间缺乏亲和友好,出现了所谓的“现代城市病”: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文化生活越来越贫乏;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马路越来越宽,交流越来越窄……前车之鉴不远,我们要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把文化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立城之本,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

文化是兴市之基

传统观念中,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现代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是构成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25%。文化兴则城市兴。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来实现的。单靠消耗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因缺乏文化这一新兴产业的支持而逐渐衰落,在城市的横向比较中位次下降,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城市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切条件优势: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丰富的产业资源、文化资本和天然形成的必备基础。立意须高远,我们要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兴市之基的不二

文化是强市之源

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关乎一个城市的品质和发展潜力;文化也是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关乎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投资环境。一个城市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家园,并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未来的理想城市。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不仅要看它的经济硬实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软实力,即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人类的城市演进史表明,没有文化的城市如同没有灵魂,也没有美好的未来。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源头之水,未来城市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

二、铸造城市之魂必须充分凸显区域文化个性

九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秀山清,举世无俦。有学者归纳为:读书成风、学者成林、作家成派、士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佛道成宗、青铜成王。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自得自在于这份先天厚赐,而不见山外之山、不识天外有天。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充分凸显九江文化个性,塑造现代城市精神,客观审视历史,科学规划未来。

彰显山水文化,培育勇往直前的赶超精神

九江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壮观的山水胜景。在纵横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0多个景观景点星罗棋布,形成了一个以庐山为“龙头”,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名洞、名寺于一体的山水文化体系。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九江的山水不仅哺育出了一代代成就卓著的家乡儿女,而且也吸引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诗文巨擘、文章巨公,他们为九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孔子曾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观,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文化提炼成一种厚重不移、周流不滞的山水精神。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厚重不移、周流不滞的山水精神对我们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九江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未来区域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力的较量,更是文化力的较量,说到底是意志和精神的博弈和较量。九江要建成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具备厚重不移的赶超意志,周流不滞的赶超作风,勇往直前的赶超精神。

传承商业文化,培育开明开放的创新精神

九江的商业文化厚重深远,在晋代是“七省通衢,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在唐代是江南一大商港,明清时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鸦片战争后是“五口通商”之一,成为最早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兴盛的商业孕育着厚重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就是诚实守信、开明开放。开明开放,就是要有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要能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今天,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既要传承、容纳、吸收商业文化中的大气开放精神,在发展中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更新观念、完善思路,虚心学习吸纳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又要改造九江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子,变抱残守缺为积极进取,变淡泊名利为义利兼顾,精心培育出与九江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相吻合的开放个性、开明品德。

发掘宗教文化,培育圆融和谐的人本精神

九江的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市城市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境内西林寺、东林寺、真如寺、铁佛寺、简寂观、仙人洞个个都是四海知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教聚集九江,和谐相处,共同打造了九江宗教文化的深厚凝重与不同凡响,从而树立起了九江宗教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千百年来,宗教文化圆融和谐、包容求同的因子和内核深深融进了九江城市精神之中,成为九江涵养民风、化育和谐的基本准则,为九江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发掘宗教文化,就是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努力在领导班子中倡导和形成“以干为要、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以廉为荣”的共事环境;在机关干部中倡导和形成“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的工作环境;在全体市民中倡导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

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

九江的红色文化壮丽雄浑,是激励千百九江儿女奋发创业的精神财富。收回英租界,首应二次革命,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升起第一面军旗,南昌起义策划于九江,《抗战宣言》发表于庐山,伟大的抗洪精神在这里诞生,感人的抗震救灾事迹在这里涌现。伟大历史孕育的伟大精神已成为我们建设新九江的强大动力。当前,面对兄弟城市逼人的发展态势和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新要求,全市人民必须下定决心,奋起直追,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百舸争流,慢进即退,自强之道在于“师而法之,比而齐之,驾而超之”;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外找差距,内找原因,变“负气”为服气,变怨气为志气,变丧气为勇气,见贤思齐,见先思进,知难不畏,志在超越;必须立足于“抢”,早认识、早研究、早行动,快速反应,抢占先机;必须落实于“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机遇期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将正确的思路转化为发展的现实;必须着力于“创”,借势发力,乘势而为,在争先进位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伟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目标。

三、推进文化建设必须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面对新的目标和定位,九江新一轮文化建设必须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把文化建设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以规划为龙头,引导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推进文化建设,最紧要的是抓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引导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以规划为龙头,按照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相衔接、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九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增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文化建设制度创新

推进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抓好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为我市的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一要围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自主运营”的文化体制新目标,通过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体制及机制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二要努力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推动社会力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筹资机制。三要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积极推进文化娱乐、竞技体育、演艺会展、艺术拍卖、书报刊、影视等文化市场及各种文化中介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四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引人、用人环境。

以项目为突破口,促进文化建设全面繁荣

推进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抓好文化项目建设。要以抓重大经济项目的招数、办法和力度抓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要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和切入点,抓好文化旅游、重要景区景点、历史文化遗存、重大文化活动、新闻出版等知名文化品牌和项目的开发。要根据九江实际,建立《九江市文化产业项目库》,精心培育出既具有九江特色,又具有诸如“印象刘三姐”、“丽水金沙”这样鲜亮大气的知名文化品牌,采取多种形式对外推介、对外招商,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真正形成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四篇: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1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女职工先进事迹材料)

张智华

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

2011年1月12日

我叫张智华,是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教师。1989年6月毕业于洛阳二师,2004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进修毕业,1995年12月小学一级教师。从198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04年9月调入洛阳市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一颗火热的心和满腔炽烈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

一、提高境界,育人先育德。

从教以来,我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我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平时教学中,遵纪守法,严以律己,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处处以良师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己任,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终身学习,只为教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作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果不重视更新自己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接班人,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班学习、普通话培训学习、计算机初、中级知识培训学习、公修课培训学习以及学习新课程标准,参加校、区组织的教学业务知识学习和校内外的教研教学活动。以及利用互联网和《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师道》等教学杂志了解当前的教学教改动态等,积累别人的宝贵经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工作效率。

三、大胆创新,精心施教。

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努力地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课堂上,我带着创新的意识去实验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采取“综合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使学生想学、乐学,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先要认真审题,边审题边思考:“题抄对了没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简算?”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进行自觉检验。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做错了题,及时要求学生纠正,自觉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必须写得清楚工整、规范,作业做完后,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活动讲究实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

学”,变“学会”为“会学”。“我要学”、“学会”与“我要学并学会”都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形成“自己脑子笨”这种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一遇到问题,先想自己不行,对自己没信心,结果自己什么都学不成,什么都不想学,作业不会做,造成成绩低下。我所教六年级两个班的差生比较多,他们基础比较差,学习数学很吃力,多次测验都没有及格过。他们主要是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做题,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成功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主动承担教研、教改实验项目的公开课,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教改专题认真撰写教学论文和上好公开课。在任现职期间坚持每学期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所上的课都得到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本人所写的教学论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2008年河南教育7-8月刊登,2009年7月,论文《要“反思” 更要“前思”》在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七期发表。河南省省级论文获奖7篇。

四、日常管理,倾注爱心。

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坚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甄小梅,她在上学期临近考试的前一个多月突然提出退学申请,经过了解后我才明白,她家里有三个姐妹,个个都在读书,而父母亲的收入又少得可怜,家里决定让她不要读书了。于是,我在班上发动学生捐款,同学们的捐款十分踊跃,有的同学把自己仅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我把自己孩子的衣物和学习用品送给她。这件事我向学校领导作了反映,学校领导也相当重视,师生个个慷慨解囊为她捐款,最后为她筹得了新学期必须的资金。全班同学兴奋不已。给学生一颗诚挚的爱心,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我们班后进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也不自觉,有的性格内向,我针对这些情况,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上做到“三多”,即多谈心、多表扬、多家访。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谈心时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流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就“小题大做”,及时给予表扬,给其信心,树其威信。平时一有空闲就和科任老师一起去家访,随时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交流转化信息。经过努力,他们的成绩进步很明显。

另外,我还从学生的纪律、仪表、学习等方面做好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坚持开好周班会,落实教学上常规检查,抓好文明班的评比工作。几年来,我班学生都能做到团结友爱、勤奋好学、遵守纪律、敢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一个班风好、学风浓的良好育人氛围,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2007年被评为洛阳市涧西区优

秀班主任。2010年5月,我所带的六一班被评为洛阳市先进班集体。2009年9月,被评为涧西区优秀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

五、哺育新人,无私奉献。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要的问题是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我一心在教学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把自己的一切抛在脑后,一切为了工作,一切为了学生,每天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贫困生,经常是马路上的灯已亮多时,人们都吃过晚饭在路上散步,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家门。2008年3月。我妈妈因糖尿病病发症严重住院治疗,我白天坚持上课,晚上去医院伺候她,没有缺过一节课。2004年9月我刚调入南华实验小学,那时我老公在郑州上班,孩子才三岁多,我一个人照看孩子,有时孩子又生病,家务又繁重,但我没有缺过一节课,受到乡、校领导及家长的好评。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用一句话说,我无怨无悔,我没有因自己的私事请过一天假,耽误学生一节课,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在教育这块沃土上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他们,编造他们美好的未来和希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五篇:“文化营销”的张力

“文化营销”的张力

中国营销传播网,2011-05-12,作者: 王运启,访问人数: 20

如果问企业要不要深入研究“文化”并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去?回答是,要!企业尤其是制药企业在面对原辅料价格上涨,制药成本压力骤增,国家新版GMP认证的相关规定,迫使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和运营成本等的医药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企业要不要打出更能出人意料的“文化牌”?回答也是肯定的:要,当然要!现如今制企业如果要想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寻求一种新的过度与转型成功,将“文化”注入到企业的营销管理当中不失为一剂“良方”,因为企业要想实现一流,文化必须先行。前有车,后有辙,也说明的“文化”的提升为企业在求生一搏中的重要位置与回归价值。老子《道德经》上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文化的魅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用植入深厚的文化根基方式,用以提升营销管理水平也是企业制定和实施一切战略战术的基础,企业如果继续在不自知的文化中徘徊,就会逐渐被市场机会抛弃,使企业运营陷入混乱,甚至最终走向死亡。而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产品的升级与维护、新制度的执行与考评、营销团队的管理能力、执行力与责任心,以至于到最后营销业绩的提升和创造更大价值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企业用文化的手段来锻造。

文化能够提升企业的营销业绩,改变管理结构,营销管理的提升应该是诸多企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提升并不要求过分的精细化,而是要在基础部分与关键点控制上着力,除了要梳理组织机构设置和营销流程、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及找到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点外,将“文化”融入到企业运营的最基本层面使认知清晰起来,并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成为了为企业的变革发展提供必要创新的先决条件。

以“营销文化”作为支撑

企业在营销产品同时,其实是在营销一种文化,同样是在进行一种文化的说服与输出,而营销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既时尚且有效的营销管理模式之一,为此,江苏的杨子江药业就充分尝到“营销文化”所带来的甜美果实。

扬子江集团之所以取得如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关键在与它的销售模式,也是被业界称为的“扬子江模式”。扬子江集团将该模式打造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实质是公司将底价承包给销售员,通过提高销售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获得极大提高。它的营销模式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责任到人、执行到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即每个具体医院与自己的销售人员签定底价销售协议,以返利方式让销售人员获得收益;与终端推广方式相对应,公司成立自己的医药公司,建立直接受控制的商业管理队伍来牢牢把握物流和资金流;同时,它的强大的公共关系,与各级政府良好的互动关系,整体的市场推广活动,三维一体来推动扬子江公司的销售。

扬子江药业的将企业“十六字营销管理模式”作为企业内外部人员的一种营销文化的重要手段,这种文化深入到企业每一位销售人员当中,一种该企业通过与销售人员签订严格的责任

书,确保把责任严格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形成了“千钧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让业务员垫资开发,确保费用的准确到位;严格考核并实施激励措施,确保每个人对公司的要求和公司制度严格执行到位;对业务员诚信,确保业务员的利益及时准确到位,不仅有效管理了市场、规范制衡的营销人员,更是将这种已经形成的营销文化作为一种执行理念,从而提升了业绩。

扬子江药业将“营销文化”作为营销支撑点的营销管理模式受到国内许多企业如恒瑞集团、康缘药业、济川药业、先声药业等企业的追棒与学习

践行六•二四 “文化”

“领悟文化、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强化执行、严格考核”这六名句话二十四字,是一家名叫华世丹药业的中型制企业的“文化”内容之一。华世丹药业很早就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教育和实效践行,将“创中华一流药业”作为孜孜以求追逐的目标、将 “华世丹、造好药、为人类”作为企业永远不变的宗旨。而企业在经过发展和转型时,在何去何从方面在遇到困境后,经过深入浅出和研究,得出了营销管理上必须要从“六•二四”入手,才能实现企业的平稳高效的向专业化的营销模式转化。

华世丹药业从理论和实践中,证明了“六•二四”的科学性、逻辑性、可行性以及对我们华世丹药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华世丹药业一致认为:营销和营销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环节,企业丝毫不能马虎与耽搁的,否则企业市场有可能转瞬间即逝或被对手逐步吞食。而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目前的市场状况。所以企业营销模式在“六•二四”指导下从两型转到四化。即从,简单粗放型、传统型转化为“学术化、系统化、科学化、模式化”的营销模式,为企业开创一条新的广阔的思路与模式,不断追逐杨森、史克、默沙东、施贵宝等国际一流的企业的脚步。

营销也同许多职业与行业一样,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而专业的营销要运用专业的手段。“六•二四”也在不断指导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的转变,需要强化培训,用产品专业知识打动他的目标客户,尤其是医院里的目标大夫等。

“六•二四”是华世丹药业创造出来的一种先进的工作模式,更是他们作为一种“文化”的践行。华世丹药业通过教育、培训、考核的方式将“六•二四”主题不仅仅停留在高管层,而是从决策层、经营层到执行层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执行“六•二四”的文化内容,通过领会、思考、琢磨这种文化的理念、价值观、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的逻辑性、规律性、科学性、技巧性从而去领会、思考、琢磨华世丹文化的理念、价值观、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的逻辑性、规律性、科学性、技巧性。

打造“营销文化”软实力

在特定的时候,当文化成为指导企业的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时,那么,它也成为这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一流企业而融入到主流制企业的行列当中。而这种以“文化”作为企业主导力进行营销的方式,从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企业取得骄人业绩和软实力有效证明之一,东阿阿胶集团则正是将“文化”软实力纳入到企业目标规划中,进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我们知道,阿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超凡的滋补养生之功,更在于其文化价值。因此,作为东阿阿胶集团“掌门人”的秦玉锋在执掌东阿阿胶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划“文化营销工程”。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东阿阿胶首先从打造文化节名片开始。

由此,针对阿胶价值回归的“文化营销”战略得以全面实施。2006年开始,东阿阿胶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用两年多时间搜集、挖掘、整理出东阿阿胶药方3200多个、食补方100多个、膏方200多个;针对阿胶2500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整理了阿胶系列历史典故《东阿阿胶拍案惊奇》,极大地丰富了阿胶的文化内涵。

2008年,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玉峰成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随后,又恢复了古方生产线,对阿胶古老的工艺进行传承和保护。2009年将第三届东阿阿胶文化节更名为“中国冬至阿胶节”,不仅弘扬中国冬至文化,还联手中医药界推广冬至膏方进补,其目的就是倡导恢复中华民族传统的进补方式,将进补民俗文化和中医养生文化相结合。

文化营销战略取得成功后,为了将东阿阿胶大健康养生理念更好地推向社会,他们又提出要由“文化营销”向“营销文化”转变—营销传统的中医药保健养生理念和健康管理方法。东阿阿胶实施文化营销战略以来,新老产品全都供不应求,复方阿胶浆的销量增长了30%以上,在补血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东阿阿胶一系列的“文化”实力进一步证明了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让“文化”在营销和管理中唱主角必须要让“文化”实现“软着陆”,这样才能够让“文化”这种软实力在企业中演绎得更红更紫。

下载凝聚文化张力,铸造大国酒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凝聚文化张力,铸造大国酒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铸造铁军之魂

    企业文化铸造铁军之魂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文化就像一泓活水,不仅容得下天光云影,更呼唤着海语天风,一个把文化镌刻在......

    关爱学生,铸造师魂

    关爱学生,铸造师魂 小时候,坐在小小的课桌边上,双眼注目着讲台上诲人不倦的老师,心中充满了向往;长大后,选择了教师这个岗位,心中对此依然敬仰。教师,在我的心目中,已经超出了一个职......

    用爱心铸造师魂

    用爱心铸造师魂 用情感谱写教育篇章 ——记全县优秀班主任推荐对象虞艳珍老师先进事迹 虞艳珍老师,2012年开始在船湾小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在她从教的几年间,一直兢兢业业,勇于......

    铸造共和国的师魂

    河北鲍远阔 各位领导,老师,在座的朋友们: 晨光朦胧,我在抗震纪念碑的石雕下默立良久,又在古老而清新的月光中绕到一片地震遗留下来的废墟前.透过堆堆烟土,我仿佛看见了疾驰......

    税务铸造税魂演讲

    文章标题:税务铸造税魂演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历史的长河为后人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先贤哲人在探索如何做人处世的道路上苦苦求索,皓首......

    铸造七中师魂演讲稿

    铸造七中师魂演讲稿 晨风吹拂,朝阳乍现,镇北路上一座气派的建筑楼群正沐浴在晨曦之中,这便是从化七中。当你踏进七中的校门,看这那精巧幽雅的绿化,置身于那整洁亮丽的教学环境时......

    文化的张力[五篇范例]

    《上海王》的中国式理想人格分析 王江生1 梅 黎2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32集电视连续剧《上海王》是继电视剧《上海滩》以来又一力作,它以哲......

    大国崛起=文化崛起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表现,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独有的尊贵名片,这些“名片”介绍着国家的特点,民风民俗。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悄地在幕后牵引这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