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吉美丽乡村模式
“安吉模式”就是:以生态工程大项目启动生态环境大建设;以生态环境大建设带动生态经济大发展;以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大跨越。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引领,天子湖现代工业园、临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布局金三角;形成了以竹业、椅业为统领,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特色机电、汽摩配件等新兴产业后起之秀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
安吉围绕建成“全覆盖、高标准、深领域”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定位,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项原则,通过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浙江安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3-02-04 10:44:36 来源:光明网 编辑:付承堃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地处浙西山区的安吉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从省级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县、生态县,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形成了“环境宜居一流、乡村美丽一流、百姓富裕一流、文化生态一流”等诸多优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实践,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生态特色基础谋篇布局,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开辟一条差异化、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安吉县的实践为例,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安吉县确立了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载体,以县域大景区为共同愿景,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核心,经过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大步骤,坚持城乡协同并进,初步建立了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协调、发展潜力强劲、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塑造了以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中国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综合品牌,成功打造了长三角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
繁荣县域生态文化。首先,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从“山上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提升。其次,要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第三,要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全面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均衡的公共服务、舒适的富裕生活、祥和的人居环境,开创民生发展的新局面。第四,要增强人才保障,吸引、培育各类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求突破口。首先,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整合、联合、融合”。通过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其次,要实现工业经济的“集中、集约、集聚”。一是推进企业集中,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三是推进要素集约,珍惜土地资源,推广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等“三率考核法”,引入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第三,要实现循环经济的“低耗、低排、高效”。以政策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注重产业的循环链接与节能减排。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抓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医药、生态休闲、生命养老等绿色产业。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生态村建设作为生态县建设的基础工程。
首先,要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划引领、差异发展”的建设思路,实行县乡村三级配套补助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配套补助激励政策和奖励补助措施,调动乡镇、村和农户的建设积极性,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其次,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公共设施,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速建立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注重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创新。
第三,确立鲜明的主题,集中力量实现既定目标。例如,安吉县以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抓点成线、延伸扩面、完善提升,覆盖到全县187个行政村;持久开展“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扩大生态精品覆盖面,高标准实施一批城乡生态项目,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公路沿线生态走廊、乡村生态群落。第四,在村庄改造的过程中,要坚持高品位、高起点,做足山、水、树、花的功夫,巧妙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垃圾固废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疏浚整治和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
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政府推动、百姓参与、上下合力”的良好氛围,效果显著。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和竹产业发展更是全国山区半山区县市典范,倍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中央省市级各类媒体的关注。县宣传部门为提高安吉知名度与美誉度,积极为安吉对外宣传进行吆喝,营造声势。一是主动走出去。宣传部门及时将县内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制作宣传资料由部领导亲自前往北京、上海等地与主流媒体进行沟通,争取在全国有影响的媒体上报道安吉建设与发展成果;二是诚心请进来。在与主流媒体沟通的同时,创新形式力邀媒体到安吉采风,实地感受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竹产业对安吉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提高农民生活的重要影响,通过记者体验、百姓畅谈等形式生动报道;三是做大做强外宣工作。由常委宣传部长、分管部长亲自带队到北京、上海等地与主流媒体负责人联系协商,力争播精品、上头条、扩影响。目前沟通的均是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继2009年9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为题头条报道我县良好生态环境与建设成果后,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再次以《浙江安吉竹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题报道了我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如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安吉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12月28日,央视一套与央视新闻频道在7点至8点时段的《朝闻天下》栏目中分别以《村庄名片》、《记者体验:竹子改变生活》、《农民2009:农民老李的致富三级跳》、《数字增收》为题全面报道安吉县政府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地理优势情形下,政策支持、技术帮扶、产销跟踪,因地制宜推动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成功做法与典型经验。通过以记者体验、农民说安吉、数字证实等不同形式报道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竹产业发展,使安吉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全国权威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在重点栏目如此高频率报道安吉,在安吉对外宣传历史上罕见的。这也反映了安吉对外知名度与影响力在扩大,安吉政府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是明显的,更是符合安吉山区半山区自身特点的。浙江省安吉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立县理念,注重领导方式、思想观念、载体平台、制度政策、服务方式的五大创新,充分发扬安吉人兼容并蓄、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精神,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全力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据安吉县委副书记王树介绍,为保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有序,县委县政府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每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个农户当成一个小品来改造。现已把全县所有行政村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并出台了《中国美丽乡村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使“中国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使新农村建设从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实践,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培育了“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同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安吉精神”。
王树告诉记者,安吉县通过实施环境、产业、素质和服务“四大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使安吉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昔日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的安吉,如今被称为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成为长三角地区大城市产业转移、要素外溢的“首选之地”和都市人群摒弃浮躁、回归自然的“休闲乐园”。
据了解,安吉农村产业发展按照“一产调优提效、二产调强提质、三产调大提速”的发展思路和“一产接二连三”的产业互动目标,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使农业变强了,2008年,全县竹产业销售额达108亿元,白茶产值7.8亿元,已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3个,面积7万亩。2009年上半年,全县休闲农业园区共接待游客307万人次,旅游收入12.25亿元,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农家乐”经营户达520户,8800余张床位,全年可接待游客68万人次,解决农民就业3万人,实现收入1亿元。让农民变富了,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3元,高于浙江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000多元。农民富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富庶,还表现在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把农村变美了,建成了全国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农民生活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收集率达9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建成生态公益林100万亩,空气质量和水质量保持Ⅱ级以上,走进安吉就像到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公园,山美、水美、田园美。城乡也更加和谐了,县城以山为脉,以水为径,形成群山环绕水穿城、青山碧水绿绵延的生态城市形态,广大农村把生态村建设与小康示范村创建等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县城乡收入差距比达到1.96:1,一些经济活跃乡村的农村户口甚至已经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身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优势资源,关键是如何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效益。安吉基于这种理念,大力挖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耐心寻找跨越式发展之路,利用生态环境优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设大都市后花园,打造休闲度假天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让安吉人得到了第一桶金,大批城市游客的到来又使安吉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农民由一产“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正在向“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发展,闯出了一二三产联动、综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对于“安吉模式”应该全面、系统地来看待和认识,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理念。比如“安吉模式”把各地的领导干部忽视的生态资源转化成了资本,大力发展农业三产化,让农民分享到了第三产业的资本收益,使农民靠三产增收,而不是靠一产增收,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这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再添一计。再比如,安吉一个县的产值仅相当于苏南的一个村,一个县的财政仅相当于苏南的一个乡,但是安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建设水平却达到了日韩的水平,而且不是一个两个点,可以随处下车,随处去看。这也为新农村建设怎么搞、怎么以极低的成本让千家万户实现生态农业环保农村、是不是只能在高度发达地区才搞得成、是不是财政拿足够的钱才搞得成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在发言时说,美、新、富、荣四大要素构建了美丽乡村,支撑了“安吉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安吉特点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子,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做了最好探索。特别是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创业和农民增收这个根本着眼点,依靠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农业的发展功能,使把整个农业产业附加值得到了最大提升,创新了农业产业创新模式,很有推广价值;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吸收相关的社会资本和农民资本来进行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用以奖代补的这一点点资金撬动了比较大的社会资源来共同建设新农村,也值得借鉴。与会专家认为,“安吉模式”演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运作轨迹,体现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思路,实践了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推进生态立县和生态强县的发展方式,揭示了特定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从“安吉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看,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坚持以农为本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安吉围绕竹子、白茶、蚕桑这三个农业主导产业做足文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同时大力打造县域经济整体品牌优势,形成了“中国竹乡”、“中国首个生态县”和“中国美丽乡村”三张亮丽的“名片”,进而使农业在“接二连三”的同时实现“跨二进三”,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实现了“三农”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生态先行发展战略,强调自然和谐与生态文明,推动“三农”可持续发展。安吉善于挖掘和保护生态、善于经营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产生了绿色GDP,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是坚持文化立县发展战略,内促外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三农”科学发展。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民族性、生态性和专业性,作好农村文化消费这篇大文章。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文化,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形成了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吸引城市游客的一大卖点。
四是坚持精神传承发展战略,突出理念思路转变,实现“三农”和谐发展。安吉把“奋战五年·再造安吉”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传承先贤遗风,弘扬安吉精神,上下同心,一年连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事跟着一事抓,锲而不舍,不断在推进中完善,在落实中提升;通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了全县覆盖、全民参与,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共同建设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安吉模式”对推进全国新农村建设有三大启示:
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采取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模式,统一规划,一起推进,统筹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只有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安吉模式”通过开发内源改变了农业弱质本性,使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也能做到安居乐业,生活在清新的自然风光中,享受着城市的现代文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三农”解决方案。
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准确定位,科学决策,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山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只有着力拓展生态、文化的功能,向休闲、观光、旅游、环保等方面转移,才能实现农村的良性循环,才能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安吉的实践告诉我们,山区县的资源在山水,潜力在山水,山区县的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走出一条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
三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含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后,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直接因素,他们需要绿色GDP、务实GDP;农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无必然关联,富民与强县并非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安吉2008年的财政收入不足15亿元,但安吉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343元表明,强县并不等于富民,只有富民基础上的强县才最值得推崇。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守聪告诉记者,举办此次研讨会就是集中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进行梳理和研究,探讨在农村推广“安吉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树立一个鲜活而又生动的典型。
王守聪透露,今年10月底,农业部还将联合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安吉举办“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届时将召开“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成立大会”和举办“2009首届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暨中国美丽乡村节”,进一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山区、半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美丽乡村:安吉样本
安吉模式 中国样本 2011年04月08日 09:12 来源:东方早报
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分赛场设在安吉
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不禁感慨:“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生态立县
几年间,安吉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让人震惊。
上个世纪,安吉因环境破坏和污染,曾被国务院点名批评,如今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美丽乡村”的代名词:竹林竹海、中南百草园、江南天池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令人流连忘返;旅游产业、白茶产业、椅业产业又给安吉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00年安吉痛定思痛、因地制宜、谋求转型,决定依靠安吉特有的生态优势,走“生态立县”的发展之路。2008年安吉将目光放地更远、更高,正式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用10年时间把安吉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同时,发挥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利用旅游目的地、两大特色产业形成经济发展“双引擎”,最终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农村样本
农业部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调研组对安吉调研后认为,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注重领导方式、思想观念、载体平台、制度政策、服务方式的五大创新,使新农村建设从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操作的工作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使农业变强了,二是让农民变富了,三是把农村变美了,四是城乡更加和谐了,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树立了一个鲜活而生动的典型。
安吉利用生态优势,闯出了一条由第一产业“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正在向“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综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安吉将生态资源转化成资本,大力发展农业三产化,让农民分享到了第三产业的资本收益,使农民靠三产增收,而不是靠一产增收,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再添一计。
模式由此形成,“美丽”自始至终。
链接
推进新农村建设
安吉“美丽乡村”三大启示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采取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模式,统一规划,一起推进,统筹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只能靠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准确定位,科学发展,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之后,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
第三篇:安吉“美丽乡村”的示范意义
安吉“美丽乡村”的示范意义
“美丽乡村”正在开拓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成为继“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之后,安吉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安吉是浙西北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有山林198万亩,其中竹林100万亩,立竹量1.45亿株。安吉曾经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安吉引进了一批环境污染型产业,尽管一度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
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安吉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内容打造美丽乡村。在城乡统筹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方面,堪称典范。美丽乡村的16字真言
村村优美,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距杭州市65公里、上海市209公里的区位优势,使安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后花园。在怎样融入杭州、接轨上海这个战略判断上,安吉决定因势利导,以大乡村的姿态当配角,实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安吉县委书记唐中祥介绍说,用10年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连点成片,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大乡村。这是一个覆盖安吉的整体行动,横山坞村共有400家农户,90%以上都进行了卫生设施改造,公共卫生责任到组、到户,“垃圾要入箱、污水要处理”成为当地村民的自觉行动。横山坞村只是安吉的一个缩影,全县各村都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收集率在95%以上,有288支巾帼义务保洁队活跃在城乡各地,有60%以上的村实行了生活污水处理。
家家创业,为农民创造致富的发展环境。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和宜旅则旅的原则,安吉以100家成长型企业为龙头,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高效农业为目标,引导绿色和有机生产;以生态环境为依托,推动休闲旅游组团运作。通过4000家农村家庭工业、20个家庭工业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安吉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产业布局,孵化了30个工业经济强村、20个农业特色强村和10个休闲旅游强村。
在报福镇,这个山区镇的生态农业很有代表性,万亩山核桃基地、高山生态茶基地、森林蔬菜基地和土鸡养殖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220元;接待游客量20万人次,创收2000万元。报福镇先后被命名为湖州市文明镇、卫生镇,浙江省生态乡镇、新农村10大冲击波乡镇,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验收。
处处和谐,为农民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早在2004年,安吉就把每年的3月25日定为全县“生态日”,生态意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安吉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治理了74家水污染企业,关闭了33家污染严重企业,拆除规模和利税列全县之首的孝丰造纸厂制浆生产线。在经济增长指标考核没有根本改变的大环境下,作出这样的决策可能牺牲发展速度,可能减少财政收入,可能拉大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因此需要远见、勇气和魄力。
在安吉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2006年6月5日,在第35个世界环境日表彰大会上,安吉被命名为首个“国家生态县”。验收组写下了这样精彩的评价:“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人人幸福,为农民创造文明的人文环境。让全县人民的生活像县名的由来一样“安且吉兮”,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安吉以创建优美乡镇、精品生态村为具体抓手,融合竹文化、茶文化和昌硕文化,打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藏在天目山深处的大溪村,以原生态的风景和众多的“农家乐”著名;翰墨飘香的迂迢村,村民白天握锄,晚上握笔,画扇面成为全村的文化产业;座落于黄浦江之源的深溪坞村,则是一座生态博物馆„„
在安吉,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以黄浦江之源为纽带,生态安吉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竹乡“农家乐”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四个一”的安吉实践
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作出了最新尝试;在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形成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制度安排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吉丰富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规划一张图,重在落实综合配套。规划在农村总体发展布局中居于龙头地位,安吉把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县共有12个乡镇、50个行政村、38个重点职能部门完成了规划编制和配套方案,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做法,在起点上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连续性,保证了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保证了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梯次发展。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安吉在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既不愧对先人,又能造福后代。全县所有乡镇和84个行政村都完成了生态规划,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建设一盘棋,重在推动资源整合。农村改革发展涉及20多个部门,“九龙治水”必然造成财力、物力分散,权力寻租机会增多,因此迫切需要整合部门利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安吉集中整合政策资源,打捆使用资金项目,不仅符合当地客观实际,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而且具有纲举目张的统揽作用。
为了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安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76个部门结对共建,握指成拳,步调一致。以农村公共设施为例,环保部门实施生态村创建工程;交通部门实施康庄工程;水利部门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和10万农民饮水工程;卫生部门实施农民健康和农村改厕工程。这种全县一盘棋的总体战意识,有利于集中力量抓好沿路、沿线、沿河地带的生态建设,有利于提升精品示范村和核心示范区的质量水平,客观上扩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力。
产业一条龙,重在发挥比较优势。从确立生态立县战略那一天起,就坚定信念,发挥生态优势,谋划市场广阔的生态产业新格局, 形成竞争优势。安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始终没有停顿过。
美丽乡村建设从概念酝酿到思路调研、从规划论证到全面启动,用一年多时间综合评估了安吉的实力与潜力,借鉴吸纳了省市意见与基层心声,统筹兼顾了工作传承与思路创新。全县187个行政村被划分为98个高效农业村、40个工业特色村、20个休闲产业村、18个城市化建设村和11个综合发展村。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安吉人没有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这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把握。
民心一杆秤,重在尊重农民意愿。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一些地方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立竿见影,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安吉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改路、改水、改厕和改塘起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已完成的1000个村庄整治点,农民受益率达82%。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已有床位5000张,从业人员2.6万人,经营收入1.5亿多元。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就有了自觉自愿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有了农民真心实意的拥护,美丽乡村才会继“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之后,成为安吉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第四篇: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嘉年华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
学号:0304080328
姓名:宋喜新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嘉年华-假期社会调查报告 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浙江省安吉县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一年前,安吉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品牌概念,在各地经济建设势头低下的时候,安吉的建设工作依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众所周知,GDP的提高,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牺牲,然而安吉至始至终坚持生态立县,凡是对生态不利的项目不上,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不批。安吉县委,安吉人民顶着压力,安吉的生态立县在一片反对声中站立起来了,时至今日,安吉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2011年1月,我有幸成为了由安城村委组成的考察团人员之一,开始了为期一周美丽乡村专访之路。
建设中国新农村,打造安吉美丽乡村品牌战略目标的提出
2009年9月22日,安吉县委召开第十次全县代表大会,会上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按照生态立县理念,注重领导方式、思想观念、载体平台、制度政策、服务方式的五大创新,充分发扬安吉人兼容并蓄、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精神,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全力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全国生态环境最优
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大会上,县委书记王树说道,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农为本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安吉围绕竹子、白茶、蚕桑这三个农业主导产业做足文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同时大力打造县域经济整体品牌优势,形成了“中国竹乡”、“中国首个生态县”和“中国美丽乡村”三张亮丽的“名片”,进而使农业在“接二连三”的同时实现“跨二进三”,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实现了“三农”跨越式发展。二是坚持生态先行发展战略,强调自然和谐与生态文明,推动“三农”可持续发展。安吉善于挖掘和保护生态、善于经营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产生了绿色GDP,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坚持文化立县发展战略,内促外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三农”科学发展。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民族性、生态性和专业性,作好农村文化消费这篇大文章。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文化,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形成了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吸引城市游客的一大卖点。四是坚持精神传承发展战略,突出理念思路转变,实现“三农”和谐发展。安吉把“奋战五年·再
造安吉”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传承先贤遗风,弘扬安吉精神,上下同心,一年连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事跟着一事抓,锲而不舍,不断在推进中完善,在落实中提升;通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了全县覆盖、全民参与,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共同建设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
安吉美丽乡村取得的成效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报福镇石岭村时,映入眼缭的是青灰瓦披的屋顶,白色墙面上用木构架装饰,两根圆木支撑的农家门前的亭台上悬挂着两只红灯笼,亭子的顶部用茅草遮盖着,显得别有洞天。走进古朴典雅的庭院,绿草如荫,花香四溢„„这是报福镇石岭村谢绍明的家。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幢普通的农家民宅。“我是按照设计师的规划进行改造的,房屋主体结构未发生变化,总计花费不到4万元,村里奖励了2万多元。”谢绍明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报福是安吉去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乡镇,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优势将报福做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镇里结合本镇实际,按照每家每户的不同地势和山水环境,聘请设计师进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的设计,形成了“山水统里”、“石岭人家”、“观光洪家”等各具各村各户特色的建设格局,把“家
园”与“田园”结合好,让自然环境与人工雕琢相协调,一个村村是精品、户户是新景、处处是美景的美丽报福已风生水起。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愿行动。鄣吴镇的玉华村项目启动后,在村民的支持下村容村貌大变,去年年底,项目完成后评上了美丽乡村精品村,邱兴平激动得热泪盈眶。相邻的景坞村行动迟缓,村民不高兴了,他们对村党支部书记曹成法说:你不带领我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你就下台!曹成法急了,赶紧启动项目。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地处偏远的迂迢村,那里曾是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的小山村。然而,眼前的一切却让我们惊呆了,该村原本没有列入去年“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可全村村民人人签名,村干部立下军令状:“不改变面貌就引咎辞职”,县领导感动了,批准了他们的要求。“广大农民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如此高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县委宣传部长叶海珍告诉我们说。“这是一个既符合中央要求,又顺应群众心愿的工程。美丽乡村工程启动后,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安吉农村更加安定,党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更加和谐。”如今该村已是面貌一新。村口的臭水沟变成了景观渠,蚊蝇乱飞的垃圾场变成了健身公园。
如今的安吉,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向着小康前进。在归去的途中,我不由的想到上海世博的主题标语:“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虽然安
吉还不符合作为一个大城市的标准,然而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安吉将会站在另一个高度,向世人展示它独特安闲富足,自然和谐。安吉,安且吉兮„„„
第五篇: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浅析
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浅析 文章来自中研智业集团
作者:吴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乔文(副所长)
一、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综述
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典型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安吉模式,主要特点是立足优势,结合存在问题,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创建“区镇合一”的新体制,使各类要素资源有形、无形地得到了最高效地配置和整合。二是永嘉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三是高淳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题、以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国际慢城为品牌,集中连片营造欧陆风情式美丽乡村,形成独特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四是江宁模式,主要特色是积极鼓励交建集团等国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形成都市休闲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五是“巴伐利亚试验”的中国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进行土地整理和农村革新,项目的实施对包括人的思想在内的各方面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从实践来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均体现下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挖掘优势,弥补不足,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二是均具有经济支撑,无论采取哪种模式,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是基础也是核心。三是均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美
丽”无从谈起。
二、基于土地性质的发展模式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针对不同的土地性质,美丽乡村建设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由于禁止开发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不考虑农村建设。
(一)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但是这种区域一般来说经济实力较强,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国家定位优化开发区要缩减农村空间,重点发展城市地区。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应重点围绕实现农村的社区化管理。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社区建设
充分依托区域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培育一批新社区;以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农民集中安居工程”和“农民转化市民工程”,推进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同时,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可以解决农村新镇区、新社区建设用地,通过引导农民到新镇区、新社区集中居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区化,实现土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对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增强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功能为核心,以全面构建和谐社区,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应涵盖老年学校、就业服务、低保服务、计生服务、党员服务、医疗保健、居家养老、慈善超市、警务室、调处站、图书室、棋牌室、青少年活动室等服务内容,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国家对该区域的定位是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区域。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的重点应依托工业产业和城镇化的发
展展开。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乡村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强力推进项目到村工程,进一步强化农村水、电、路、讯、树、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发展条件;着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加快“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和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工作进度,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作,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创建工程,积极探索小城镇聚集型、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合一型、村村联合型等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大力建设农村社区。
文化传承
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产业发展
大力挖掘周边工业发展优势和工业园区载体对乡村发展的价值,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
工业发展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
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区域发展思路,构建“六个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统筹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构建城乡交通网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居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各类社会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创业就业服务,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强化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社会事务管理,强化各级管理服务职能,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三)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
限制开发区域就是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该区域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应重点围绕农业和生态建设展开。具体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为:
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推进连片标准粮田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设节水农业。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应用新理念、高技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旅游业发展
以风景宜人资源丰富的旅游业为特色产业的,可定位为风景旅游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
项目整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工作,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生态保护观念,要严格控制生产资源消耗大、生态影响大的产业的发展。坚持依法治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开展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护工程建设,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