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大全)

时间:2019-05-15 00: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大全)》。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大全)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谢景红 中方县城北中学

[内容提要]新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这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及思维方式。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程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提出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课程整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新世纪教育创新的根本标志。目前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必需。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引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的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综合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它的内涵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和学生的知识面,能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获取新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见,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及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让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达到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信息技术学科内部的整合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现代社会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它不是劳技课或活动课的内容,也不同于计算机课程,是人们增强科学技术观念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科技信息意识。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教学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处理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学科内部的整合进行探索。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教学生制作手工艺品时,教师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一两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再教授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能、技巧,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只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辅导,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如在教授画图中的一些简单工具时,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热区功能来制作教学课件,当学生把鼠标指针放在一个工具上或在这个工具上单击鼠标时,工具的旁边就会出现这个工具的作用及用法等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看资料来自学这些工具。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

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势放在局域网或因特网上,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同时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远程通讯软件来提问和解答。这种方法本身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高度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所以,我们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中学生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可能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说一些道德败坏的黑客,人们不是深恶痛绝吗?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 径去完成某一任务。教师讲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就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讲Excel表格处理软件时就与数学结合起来,讲绘图软件要与美术课联系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等。这样的整合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其他课程服务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又为在学校课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扫除操作技术障碍。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整合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以目标为核心,学生为导向,策略为重点,评价为调控。它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使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改革服务。信息技术是现代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但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点缀与装饰,杜绝形式主义的做法。各学科教学中应做到应用信息技术与渗透信息技术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不仅会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也使得学习者信息素质的提高对各学科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有关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该文写作背景等,从而全面地认识作者和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及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些评价方法包括:量规、范例展示、电子文档等,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亦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制作电子文档、幻灯片或网页等以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既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评价完之后,使用Excel软件,不但可以登记和统计成绩,还可做出分析图表,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形和需要加强补救的地方,使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进度,增进学习效果。评估的项目界定要清楚,且与教学目标要求一致,能体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估策略。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是一个新的内容,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解决,但我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有作为。参考文献:

[1]王国钧、邵斌.《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月第26卷第1期

[2]杨志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陈晓丽、张庆秀.《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电教:上》2010年第10期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9期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买尼瓦尔1

(1 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中学,新疆 8353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21世纪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2.1信息获取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2.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2.4信息创新的能力

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2.5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最初的启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数年时光。然而回过头来看看发展历程与目前的现状,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1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表演课

当很多教师把课程整合的着力点放在技术手段如何出新的时候,一些学科专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光是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的独特优势,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看到教师把热情过多地落在具体技术手段上,在什么地方用,用多少次,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数就不够档次。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鹏远老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不应该硬性规定用了技术加分,不用技术扣分,关键是看技术用的是否恰到好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北京市一位老教师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融合。”

1.2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 2 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按照有的人的“理想”,通过研究出一种整合课,形成一种整合课例,供广大教师依样画葫芦岂不更好?殊不知,这就违背了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所谓教无定法,如果有一种理想的课程整合模式的话,试问还需要什么创新和发展呢?

1.3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引进和本土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美国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用于解决美国的教育问题的,我们要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的是借鉴别人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全盘照搬,更不能机械地模仿。以引进网络探究(WebQuest)和英特尔未来教育为例,这些本来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可是我们的一些课却把这两种模式的应用推向极端,不分析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机械地照搬照抄。笔者观摩过不少小学语文课,千篇一律的祖国大好河山学旅游,学生无一例外成为导游,为了突出公开课的效应,更把明明要用几节课时间才能完成的探究全过程浓缩到一节课内完成,于是活动和表演很热闹,但有活动没体验,整节课中阅读和理解课文没有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没有了。观摩后,笔者总有一个不便公开说出来的困惑问题,这是语文课吗?这是本来意义的WebQuest吗?

这种现象决非个别。相当一部分教学者追求教学的形式化,导致教学策略和目标倒置,不是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而是把千差万别的课程“整合”到一种教学模式中。结果导致重教学设计、轻教学实施,网上发布的成千上万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少真正上过课的,上过课的又有多少真正取得学习成效,如果真的进行统计,其结果恐怕不容乐观。

1.4整合背后的道德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用到信息,而我们在采集、处理信息的时候就要深刻思考信息的负面因素。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技术,信息大多是零散的、有偏向性的、经过别人加工和“污染的”。概况地讲,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四类活动的循环——探究、交流、建构、表达,还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学习社群或者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社群或者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本来不可能见面和交流的人们开展交流。但在虚拟交流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本来有思想仍然有思想、没有思想还是没有思想;有道德的仍然有道德,不道德的会更加不道德。

4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4.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4.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4.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技术”,我们在使用技术时,技术也在“使用”我们、改造我们。但这种改造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要把我们带向哪里,现在尚无定论。切忌将信息技术当作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药,因为各种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绝不是技术的匮乏和落后。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祥霖.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01):50-54.[2] 蒋华程.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胶州市阜安小学2005(z1):99-100

[3]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J]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2002(02): 22-28

[4]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J]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5(03)16-19

[5] 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2003(z1)22-27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索

莆田第四中学

林碧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处理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地理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的整合及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成了整合中的难点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整合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21 世纪之初席卷全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由此引发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真正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

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含义,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地理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学习中展示问题情景,提供探究问题解答和评价工具;在协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等等。

二、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的整合

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在处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这一探究问题时,播放两段视频,一开始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一些其中的原因,再利用“Google Earth”把三江平原的一些自然特征非常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最终得出开发及停止开发的原因。这样 1 得出结论,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饶有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重难点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重难点的整合。重点和难点体现的地理对象有的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我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重点和难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褶皱断层的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既增加了生动感,又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整合

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整合可描述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会话与练习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这里简单谈谈两种主要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1.群体―多媒体讲授型

群体―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教学 2 形式仍是在同一时间对整个班级群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不过教学手段多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师不但可以用粉笔、黑板等向全班学生传授教学信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传递。(见图1)

学生学习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授课时还是以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如在讲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时,使用Flash 动画演示水平状态地层由于地壳运动弯曲变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的慢镜头。一步步的演示,配合讲解,就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网络自主学习型(1)自主―监控

自主―监控型的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选择学习预备知识、基础地理知识或拓宽知识,而教师则从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监视监听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微机进行轮流监视监听,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见图2)

(2)交互―讨论

交互―讨论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论坛、BBS、E-mail或QQ等,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这种教学一 3 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如引人注目的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沙尘暴的利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环境人口等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它打破了先举手后发言的传统,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见图3)

(3)练习—评价

教师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知识传授后,教师想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再利用网络的手段设置相应的自测与课堂练习题。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完相应的题目后提交,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总结。(见图4)

其中,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或问题时应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引导。如 “热力环流”中的问题设计:①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一样?为什么?②地面的冷热不均对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③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④B、C两地空气下沉,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⑤这样,A、B、C三地的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运动?

五、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的整合

实行“3+x”考试制度后,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注重:①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基于以往我们学习知识的特点是范围专一,结构组合是线性的,而网络上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树枝状”的、跨学科的。因此,网络技术的学习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况且,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如环境问题的产生可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问题要从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长江三峡建设的利弊必须从国民经济、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流域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在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中,可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密切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如“东北工业区的振兴”,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之间从地理、历史、政治原因、国民经济等方面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强大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将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它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地理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及时了解它在生产、生活、社会、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更要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并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地理信息技术, 不断地提高自 己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 在新课改中更好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学科教育,1998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M].北京:电化教育出版社 ,2001.[4]何克抗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 陈澄.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林培英主编.《计算机辅助地理学习》测绘出版社.1995

[7]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8] 林培英.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4,(7):58—62.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讨会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胡向锋

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是一所省级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位于名桥“宝带桥”畔,学校自1994年8月创办以来,一直以“教育设施现代化”为办学目标,与时俱进,为开创一所知名的学校而努力。下面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点滴经验,与各兄弟学校作交流。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提出了将在5至10年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之,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到来了,与此同时,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崭新命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要实现这样的整合,不仅仅对学校领导的办学能力,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校资源建设是整合的基础。

“资源建设”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学校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再建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我校办学以来,在教育现代化方面共投资近200万,建成“班班通”校园宽带网,教师每人“一机”,教室内背投与计算机相接,以“便捷、高效”的方针,为整合教育作了硬件上的保障。同时,我们还化了一定的资金购入了各学科的电子资料,并设想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建教育资源信息库,学校的电教工作从硬件建设逐步向软件建设转移。

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又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初级、中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同时还要经常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理论培训。我们还利用夜办公的时间,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制作出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三个自理”,即“自己的文章自己打,自己的课件自己做,自己的网站自己建。”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二、课堂教学过程是整合的途径。

课程整合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

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赋予了课程整合策略在内的活动过程,而学生“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融入了课程整合目的在内的活动过程;另一方面,“课程整合”应该是一个载体,它既承担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讨会交流

着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凭借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的能力)的双重任务。下面以我校的一堂课程整合课《苏州园林》为例,阐述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本课在探究前,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并确定探究课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翻阅资料、上网搜索、走访调查,利用假日去园林实地考察。教师制作好探究性网站,供学生浏览研究。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探究性网站,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学生在获取园林的资料后,于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整理、分析、统计自己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制作成网页、录像、图片等等。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学生可以把做好的网页上传到“苏州园林”网站上,把好的录像、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并办好一些小展览,如园林门票展、园林建筑展、园林漏窗展等。这些活动是学生的课后延伸,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整合的目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不例外。我们要通过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种教与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我们应该使学生逐步达到: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课程探究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苏州园林》这一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一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不应该是部分学生的活动,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各个小组中,力求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凭借信息技术,整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社会等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力求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初浅体会,很多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恳请各位同行指正。

第五篇:探索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探索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经验介绍

[来 源]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发表时间] 2009-03-27 15:01:3

4我园建园于1993年,坐落在北京南城方庄小区,2003年分园在西罗园小区成立。作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丰台区示范园,建园伊始我们根据园所所处小区周边环境、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园确立了自从“八五”以来跟随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所积淀的经验和优势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把信息技术作为探索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条途径和幼儿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多年来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美劳游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区域游戏的整合”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信息技术化的互动环境,让幼儿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使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儿童得力的认知工具;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我园发展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学习和体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养成探索、求新、独立、求实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更新观念,加强硬件和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建设,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设备和观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上,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之两翼。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从最早的幻灯机、投影仪到386电脑,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建设,我园始终坚持将资金重点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上,到目前我园每班拥有2—4台电脑,每班配备有数码相机摄像头,移动硬盘等外接设备,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配备了大量的软件设备,班内教师和幼儿使用的计算机实现了联网和上网,我园建设了自己的内网,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于教师和幼儿,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内网实现了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资料共享,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内网下载课件,进行教学,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使得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了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内网,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上网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图片等资料,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绿色网络空间。同时我们进行了外部网站的建设,其功能定位于一是幼儿园的窗口门户,同时也是家园互动的交流平台,幼儿园定期发布幼儿园的热点新闻,家长可以上网察看有关信息,网站实现了幼儿园活动的延时的视频呈现,家长论坛和班级博克的建立,给家长、教师、幼儿园搭建了一个互动的教育平台,我园在2003年建立的分园后还建立了分园与主园间的远程监控和网络对话。例如在“新年”主题活动中,主园和分园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视频对话,讨论怎样设计、制作新年贺卡,并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欣赏到对方的作品,两园的幼儿共渡新年。

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让大家了解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此,我们努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化技术,具备现代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认识到学会驾驭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从1994年进行DOS的培训到目前全园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进行教学活动,这些都来自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着重考查教师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源。要求全园的教师能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能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园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课件制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师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论文、每月撰写一篇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案例、教学笔记等,并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各自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论素养。

二、贯彻《纲要》精神,探索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形成园本课程。

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入手,创新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树立了四个方面的观念。

即:以孩子为主体,倡导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

充分相信孩子创造潜能,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观念;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内涵,确立现代人才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

教师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为创新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1、创设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信息技术化环境。

我们本着有利于幼儿欣赏、有利于幼儿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幼儿与家长的互动和参与、有利于游戏的原则,例如在公共环境创设中以美劳作品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审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丰富幼儿的信息量,幼儿在欣赏我国传统的藤艺、纸艺、雕刻等传统手工艺的美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让家长、幼儿了解了很多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和有趣故事。例如,液晶电视滚动播放录像资料和幼儿生活片断资料,摄像头记录幼儿活动的影像,MP3播放器和CD机为家长和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资料,使幼儿和家长获得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与环境产生更为有效的互动。

由于幼儿年龄不同,为孩子们创设的计算机环境也是不同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引发幼儿参与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创设了富有童趣的计算机环境,让孩子不但乐于操作计算机,更加乐于来到这里游戏,同时从多角度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水平。比如在墙饰环境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卡通或动物形象,吸引幼儿自己取放光盘,并把取放光盘的方法规则通过图片物化在墙饰环境中,促进幼儿与环境产生有效的互动。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加强,单独的进行计算机活动,很多时候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把计算机活动与其它活动相整合,已达到通过计算机活动辅助幼儿学习进程的目的。

2、设置软件目录

为了培养幼儿做事有条理性,结合计算机活动涉及光盘软件数量、种类很多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讨了要设置计算机区的软件目录,孩子们结合自己的需要设计软件目录的形式,并按软件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分为:益智类、影像类、音乐类、游戏类等,各班的孩子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更加方便自己的计算机游戏活动,同时在软件分类后,孩子们结合自己不同的喜好,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软件内容,在这个活动中,也吸引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选择、推荐软件,大大丰富了软件资源。为了保证软件目录的有序,孩子们定期检查光盘是否方对了地点,在游戏时也关注着软件的完好性。

3、建立计算机游戏规则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保护幼儿健康,老师和孩子们还共同总结了一些计算机活动区的规则,例如计算机游戏要轮流,孩子们制作计数器,利用计数器帮助自己排队,这样既不影响孩子进行其他活动,又在计算机旁站上了位置。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在计算机活动区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设立了此方面的提示。每隔30分钟要让孩子离开计算机以保证不要让孩子的眼睛过度疲劳,利用定时器规定上机操作时间。另外还有其它计算机游戏的规则,比如:上机前洗手、不要离电脑太近、使用鼠标的方法、安全提示等。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理解每条规则的意义,把规则用图画表示并贴在计算机旁边比较显眼的地方。将教育目标物化在环境中。

4、计算机外部设备的使用

在与计算机进行互动时也少不了外部设备的参与,比如数码相机和摄像头,孩子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自己的作品并保存到班级资料库中,这一系列的工序都是有孩子自行完成,另外孩子们可以利用摄像头记录自己的作品、记录自己的舞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将过去的表演进行再现,启发幼儿的原有经验。计算机、数码网络产品的投入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幼儿在学习中可以上网查信息;可以在幼儿园的资料库中找资料;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用数码相机、摄像头记录下来;可以通过远程监控与分园的小朋友对话交流,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交流、互动的好朋友。使计算机区域与幼儿各个游戏区域很好的整合。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孩子们还可以利用打印机把虚拟的作品变为现实,当孩子们拿到自己的计算机作品时,他们的快乐是不可言表的。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幼儿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变革,从而构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对于2-6岁的学龄前的幼儿来说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幼儿园中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环境产生互动又是孩子们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园从2000年开始,开放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黑板演示”到计算机(网络)、(CAI课件),教学手段质的飞跃给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幼儿学会获得、利用、综合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创设自主的学习条件,便于幼儿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和填鸭式的教学,走向多向互动式和主动探究式的教学。就拿大班的主题活动--《我的成长》来说,了解自己是如何来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教师让幼儿拿来照片和家长拍摄孩子成长的DV,让孩子看看自己身体成长的过程,同时利用班级中有一位教师怀孕的契机,开展了“我在妈妈肚子里什麽样”的主题调查工作,并将孩子们从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在环境,在教师带领下孩子们用数码相机和DV录下怀孕教师一天的生活,幼儿了解了怀孕的妈妈不容易,从中引发了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帮助妈妈、老师做什么,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体验怀孕的辛苦,孩子们将气球、枕头、鸡蛋、放在自己的衣服中,要带着自己的气球宝宝、枕头宝宝和鸡蛋宝宝进行一日的活动,让孩子真实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让孩子们把爱升华到爱家人到爱并尊重周围的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及教师的成长。

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首先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这应该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创造;也应该是一种能体验成长欢乐——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成长——的工作。但是,传统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师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师的生命价值难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让教师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发展创新精神。如通过网络帮助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应用方法,或者通过E-mail电子邮件对其进行跨越时空的学习指导,或者通过分组交流等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计算机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反思型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支持。例如,教师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数码设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地播放再现使游戏讲评时不再是枯燥的而

是生动形象的,教师利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并利用多种软件制作成孩子的电子成长档案,并呈现给家长,使家长看到了孩子们有趣的成长故事。老师们都说,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我们观察记录幼儿的另一支笔,而且是一只魔法笔。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使教师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化成为反思型教师。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导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课程论文班级学号姓名 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现状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计科一班李晶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今年我市提出了“学校教育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要在学校教育文化这个大环境下开展进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队伍......

    专题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步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步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常州市谭市小学王旭 在2011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过程中本人作了深入的思考,谈一下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研究_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教学中较常采用 但不易于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手册课程学习心得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手册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管理业务素质,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参与了南京教师培训网站进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5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发布时间:2010-04-15 13:2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变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且标志着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