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英语中的文化背景教学
中学英语中的文化背景教学
宁乡一中
张红梅
张灵梅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本文主要从中学英语中进行文化背景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运用三方面进行探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让他们领会两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文化中的相同,相融的地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背景;交际能力
Abstract: The language is the cultural carrier and the specific language is always rooted in the specific cultural soil.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teaching from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in English.And it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y in English.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cultural background;communicative ability
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战意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英国名俗学家林诺夫斯基说过:“语言深深的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陈友良 ,刘明东,2005)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学习一种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它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一、进行文化背景教学的必要性
有的教育专家把学习语言的过程称之为“文化传输”,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传输,也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社会文化知识的传输。文化知识的缺乏势必造成外语文化背景教学的必要性,特别是处于语言发展最佳时英语教学,迫切需要将文化背景溶入到英语的教学中去。然而现在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意识不是很强烈,使用的方法也简单,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要改进也需要一些时间去调整。同时还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只注重句子、发音、单词的掌握,而没有传授文化背景的意识,忽视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学生从小就没有接触到具体的含有英语国家文化的土壤。
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例如,英语中“ green eyed”,学生可能会马上回答说是“绿色的眼睛或绿眼”,其实它是“眼红、嫉妒”的意思,学生掌握了单词的意思却不能理解词组的含义。这都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这个词含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出错。把英语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的来教学的话,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就会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出现很多不得体的句子。现在的英语教学都提倡多读、多说、多用,这个方法在很多方面的确有好处,但是在多说多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正确的语言如果用在错地方就会犯错误甚至闹笑话。要用,就要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所学的东西,而文化背景教学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个缺陷。让文化渗透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学英语教学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更要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意识的去接触英语国家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文化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让他们领会两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文化中一些相同,相融的地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文化背景教学的可行性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能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导入与课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可以消除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形成的对英语语言知识理解的障碍和误区,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自发的想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这就潜在的提高了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同时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此,日常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让学生既掌握简单的技能——听、说、读、写,又掌握交际能力以适应不同社会的文化环境,避免文化错误的产生,从而成功的进行交流。
总之,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利于理解与掌握。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那么,如何在中学英语中进行文化背景教学呢?
三、文化背景教学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
如何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会在正确适当的场合使用英语,就成了教师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种文化不应该是传授的知识结果,而应是在环境中习得的成果,是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而内化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文内容挖掘其文化背景知识
结合教材中丰富的单词、词组、句子、篇章、对话,在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适时的导入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领读单词时,介绍英语中的时间地点的排列顺序与汉语的不同,英语习惯从小到大,而汉语习惯从大到小。从时间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每个人都会过的“生日”,这在英语国家和中国习俗中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生日以农历的为准,而英语国家没有农历,他们的生日当然就是以阳历为准。除了这些,教师还可以讲讲英语国家的人是怎样过生日的,让他们想想和我们中国过生日有些什么方面的相同相异处,也可在班上挑一位同学的生日,为那位同学过一个西方的生日。这样既形象又直观的把英语文化背景溶进了小学英语的教学。讲词组时,如:“白象”“金鸡”在中国它们代表“吉祥可爱”,常被用做产品的商标,而英语中“white elephant”指一种“害大于利的累赘无用之物”。“狗”这个词在汉英的文化含义不同,“a lucky dog”不能译成“幸运狗”,在英语中“dog”是褒义词,应该译成“幸运儿”,“White House”(白宫)指美国政府而不是白色的房子。在讲解句子时,把中西文化的不同编成短剧,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可以这样把死板的东西变得生动了。例如:英美人听到赞扬时就常会说“Thank you”这句话。外国人注重直来直去,“坦率”就能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交流方式,而中国人在交往时则比较注重委婉含蓄。当中国人听到赞扬时常会谦虚的说些“不,哪里?哪里?过奖了”诸如此类的话语,尽管内心很开心但也绝不会喜形于色,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教师在传授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及英语国家文化的尊重,客观的分析评价吸收才是合适的。
2、特色节日接触文化
每逢节假日,可及时把相应的英语名称介绍给学生,也可讲解一下有关那些节日的由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敏感性。外国文化包含节日的各种特色物品及活动还有行为上面,例如:美国的万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又称鬼节。罗马天主教(罗马人的天主教的信仰,教义及组织)于公元835年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纪念宗教的先驱者。10月31日晚便称作“万圣节前夜”(万圣节前夕)。万圣节前夕一词来自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称为“全部神圣”。再例如,除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有“New Year’s Day”外,双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中国有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端午节(The Dragon Festival)、中秋节(The Middle 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Valentine’s Day)、母亲节(Mother’s Day)、圣诞节(Christmas Day)等,中西节日风俗习惯很不相同,庆祝方式各有其特点。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在圣诞节来到之时,我们也可以简单的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自己制作圣诞树,扮演圣诞老人,分发圣诞礼物„„在这些模拟的情景中,学生开心的体验了西方文化,并在情景中进行了语言交际。在礼物方面可以介绍中国人接受礼物都会回家再看,而英语国家的人就会当面打开称赞一翻并欣然道谢。老师可以运用色彩斑斓的图片、物品、生动的语言去吸引他们的眼球。对于学生,教师应努力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角色加入到语言交流中来,让学生在语言交流时了解异国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对于那些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异国文化价值的语句,教师应及时向该学生提出。结合学生对这些节日的了解,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同时,在某个节日到来时,我们也可以按照西方的习惯与学生一起过,一起体验这种文化。、让英语从生活中跳出来,从生活细微处找文化差异
在中国,人们相互间比较习惯于称呼别人的头衔或职务以示尊重,比如“张局长”、“李教授”、“王老师”等等。而在英语国家,人们习惯直呼其名或可以在前面加“Mr/Mrs/Ms”,不知姓名的可用“Sir”、“Mandam”或“Miss”。关于打招呼,中国人在路上遇见熟人喜欢说“去哪里?”、“吃饭没有?”而英语国家的人见面只讲“Hi”、“Hello”。如果把中国打招呼的方式用在英语国家人的身上会让那个人很不愉快,因为觉得触犯了他的隐私权。外国人爱谈论天气,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表达天气的多种方式。如:“Lovely today, isn’t it ?”“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等等。小学生所学的英语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打招呼、告别、各种称呼、祝贺、赞扬以及其他社交礼节等差异的介绍,老师都应该传授给学生。还有,外国人很尊重个人隐私,他们忌问年龄、婚姻、收入等等。应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4、使用有效方法、手段让学生接触真实生动的文化
中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真实情景的练习活动,如pair work,role play,group discussion,presantation等。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口头训练的机会,通过创造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教会学生一些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打招呼等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语言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记忆深刻,而且可以马上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中学生一旦觉得他们能够用英语交谈时,虽然有时只会说几句,但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大大的提升,从而更加刺激他们内在想学更多英语的欲望。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氛围,找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奋点,把乏味的课本知识转变成为生动有趣的生活元素,让学生从被动的吸收变成主动的投入参与,而老师则转变成为指导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一定的语感及良好的语音语调,让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的去改进教学方法,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最终达到能够正确应用英语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小学生想一想找一找他们曾经听过看过的故事和相关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进行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短篇小说、故事、剧本等,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同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外国文化,了解其真正涵义,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除了这些外,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其他的渠道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例如英语国家的地图、邮票、风景画、明信片、钱币等,都可以让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了解英美文化。它们含有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了书本文字的不足。
总之,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中学英语要注重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 明.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3).[3] 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安徽: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Cultural Background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The language is the cultural carrier and the specific language is always rooted in the specific cultural soil.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teaching from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in English.And it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y in English.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cultural background;
communicative ability
第二篇: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镇原县新集初级中学 李宁 744507 摘要: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长期以来一直偏向于语言诸方面(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忽略了对该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又具体反映到我们所学习和运用的语言上,所以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非常必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等。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有效英语教学 1.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是注重对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讲解传授,而较少结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逐渐缺乏在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背景知识的自觉意识。这种片面强调英语词汇、语法等单纯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将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误认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便可在交际中得心应手了,结果忽略了作为这些载体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传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颇低。实际上,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增长见识;而且,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在阅读、翻译时从以往的字、词、句的狭隘层面中跳出来,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去把握,分析语篇,理解语句,从而达到理解篇章、正确翻译的目的。在阅读和翻译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从以语言知识为目标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信息为目标上来,进而对语篇、语句进行整体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与翻译水平。目前,虽然我国各级各类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基本上都涵盖了中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而且,文章风格体裁形式多样,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普遍具有一定深度。这就在客观上为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供了条件。况且,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以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学生完善的掌握所学的语言,按照语用原则进行交际,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的语言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语言、文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值得外语教学者的深思。2.语言与文化 2.1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体系。它是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有层次的符号系统,是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现代汉语词典》1998)。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2.2文化
文化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关文化的定义“约有四百五十多种”(Trifonorich1980)。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用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知识。英国人泰勒(Tarilo)在《原始文化》(1871)给文化下了一个颇具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可见,文化的概念范围极为广阔,内涵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简言之,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文化具有时空性,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处在历史(时间)的纵坐标和地域(空间)的横坐标的“时空坐标系”(Kreusler,1963)中,从时间角度来看,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从空间角度来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2.3 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2.3.1 中外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文化相互关系的观点
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语言学家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也对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作出了相近的论述:“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也有许多论述,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语言》(Language)一书中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两者间的关系,他写道:“语言是有背景的,此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R· Lado)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1964)一书中就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Lado继续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明确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交际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学家Huderson指出:“语言和它赖以存在的文化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这种语言,即必须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社会语言学家古德诺夫也指出:“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能力是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信息系统的编码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系统知识”。美国社会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阐述的很清楚:“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整个文化。” 2.3.2 教学实践中文化和语言的相互影响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名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又依附在语言之上。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是由特定文化转移和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储存了一个民族全部劳动和生活的经验,记录着民族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习惯传统,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的文化交往。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而一定时期所产生所流行的语言也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语言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语句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该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具备一些语言技能外,使他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手段去探讨目标语言(英语)上所记载和表达的一定社会文化内涵。”
可见,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其实,从形式上看,英语教学直接从事的活动是异语交往和交换;从内容上看,其实际上是在不同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理解。而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及交际能力。这已经是许多语言学家和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
探讨外语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问题,明确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必须的。自19世纪现代语言学建立之后,语言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Bloomfeild的结构主义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语文学传统(Philogical Tradition)和20世纪初Boas与Sapir建立的人类学传统(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前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后者则注重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去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的出现和兴起。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从传统的“大写字母C文化”扩展到“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人类文明成果和对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之总和”;后者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传统等等”。据此,美国语言教育家C·Kramsch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归纳为三条:“1.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用词造句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共同的经验。2.语言体现文化现实。一个文化社团的成员不仅仅用语言来表达共同经验,同时他们也通过语言来创造经验。3.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说话人通过使用他们的语言来区分非属他们同一社团的人。”由此可见,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它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它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坚持在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进行第二文化的习得。否则,真正掌握好英语就只是一句空话。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
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目的语文化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专家认为语言交际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加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前苏联语言学家E.M维列夏金和威克斯托马洛夫在他们合著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学外语教学》(1983)一书中指出:语言交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参加交际者要有共同语言;(2)他们要有共同的社会历史经验。(3)他们要有共同的言语情境。这三个要素中的第二点便是指语言的载储功能(cumulative functions),即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记录和存储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的能力。
人们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朝夕沐浴在相关文化之中,其行为和思维一直受气熏陶,因而语言交际和理解中不存在文化障碍。但在学习和使用外国语言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中国文化去比附外国文化,产生负迁移作用,从而造成理解困难,甚至误解。
这种干扰反映在许多方面,尤其在文化词汇上最为典型。文化词汇能否被理解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它所能产生联想意义是否为读者所知。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汉语文化中多含褒义;但“dragon”在英语中代表邪恶的事物,含贬义。因此,在童话故事里那个向奥莱拉公主(Princess Aurora)施魔法的邪恶的巫婆变成一条恶龙。在汉语中我们把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叫做“四小龙”,而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却是“Four Tigers”。再如,蝙蝠(bat)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邪恶的黑暗的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吸血蝠(vampire bat),提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在英语习语中蝙蝠总是用做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等。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说他(她)有些反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寓意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蝠”与“福”谐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民间有许多图案采用蝙蝠以表示吉利。还有在英语中,猫头鹰(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如as wise as an owl,说某人owlish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身旁就有猫头鹰相伴。汉语中,由于猫头鹰鸣声凄凉、夜间行动,因此人们把它与死亡并提。花卉也有种种象征意义:百合花在中文中象征纯洁、美好,而在美国被看做死亡之花,只用于复活节(Easter);白菊花在欧洲被看做死亡之花,而在中国则被当作“花之隐逸者”而倍受诗人礼赞。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语言还渗透着一个名族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在中国,由于佛教有上千年的历史,许多人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反映在语言上就有“借花献佛”、“我佛保佑”之说。而在英美等国,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敬畏上帝,认为只有上帝才是全能、威力无比的。因此,有相关的话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上帝助之),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英美等国,人们竟会把“My God”时时挂在嘴边。
4.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4.1 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众所周知,以汉语和英语分别为典型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习群体要较好地掌握英语为目的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的巨大文化差异。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有意识地学习将有助于我们英语语言的习得。4.1.1 中英传统文化在政治特点上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自秦汉以来,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这种组织直到明清才开始解体,但对汉语语汇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在西方,这种原始的血缘组织关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就解体了。因此英美人(特别是美国)家庭的核心是夫妇,所以英语有new clear family(核心家庭)这个词。但在汉语中必须分清长幼兄弟叔伯。因为宗法社会中财产继承人必须是父系男性成员,故又须区分父系和母系(祖父和外祖父)。这样,汉语的血缘亲属关系就有(1)辈分;(2)直/旁系;(3)男女;(4)长幼;(5)父/母系共五个参数。而英语中所谓的参数共有三个,即(1)辈分;(2)系族;(3)男女。所以英语中兄弟不分(Brother),叔伯不分(Uncle),爷爷与外公不分(Grandfather),委实让中国人诧异。更有甚者,英语中cousin一词,连男女都不分,可以是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兄,表姐,表弟,表妹,“以一当八”。倘若这些亲戚关系词(Kinship terms)在分割遗产时产生麻烦,那英美人是绞尽脑汁也理不清!4.1.2 中国与英、美的宗教不同
中国宗教除佛、道、儒三大主流宗教以外,还有“九流”的影响。而英美主要是信仰基督教,信仰耶稣上帝,平时可以看到My God!For God`s sake!God bless you!等常用语。类似的宗教问题在英汉翻译中有时便可以碰到文化障碍引起的沟通问题。例如:《红楼梦》第七回中,薛宝钗诉说“冷香丸”的配方,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人了„„”。这“阿弥陀佛”,佛家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无量寿佛。僧尼信徒口诵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等意思。但在此处却用作惊叹词。霍克斯教授译之为“God bless my soul!”这就把“上帝”拿来代替“无量寿佛”了。宗教不同,也反映在言语中,中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译为英文则是“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parson意为牧师)。又如英语Like priest ,like people(有什么样的牧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徒)。译成中文则最好译成中国人所熟悉的词汇,“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宗教是一个奇异独特的伴生物,那渊源于远古的神秘数字崇拜。虽然这种做法十分幼稚,但还是保留到了今天。例如“三纲五常、七情六欲、三拜九叩、三十六计、七十二变”等等。这些数字往往是一、二、三、五或其倍数。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时,不能直译。相反,在英译汉时加上一点数词,读来还是颇有中国味的。如《儒林外史》中的“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就只能译成“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halls”。有人把“你是三头六臂,我也敢碰”译成 “I dare to offend you even if you are a demigod!” 此处将“三头六臂”译为demigod(半人半神),是因为一般西方读者至多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而根本不知道三头六臂是佛教塑像中神通广大的象征,更不知道“哪吒”是谁。
无独有偶,在英语文化中许多人忌讳13这个数字,他们认为13这个数字很不吉利,它会给人带来不幸和灾难。许多住宅和办公楼里没有标有13的楼层。旅馆、电影院、剧院等对13这个数字更为忌讳。既然西方人有对13这个数字的忌讳,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就应加以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伤害他们的情感。4.1.3 中国和英美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存在着差异
我们常说“老将出马,一个抵俩”、“姜是老的辣”,中国传统文化受家长制的影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长老文化,“老”意味着权威和智慧,比如“老教授”、“老中医”、“老首长”及“某老”。但是在英语文化中,old(老)意味着senile(衰老)。西方社会中,老年人失去了竞争能力,被人唾弃,那种凄凉景象是人一说到“老”就感到心寒,故在美国有“老年人坟墓”之称。所以如果我们称呼年长的外宾为“old lady” 时,本以为是中国的礼貌,殊不知人家听了很不受用。在书面语的翻译中,我们尽可能的用“aged,elderly,veteran,advanced in age” 等词来代替。如老人(senior citizen)、老兵(a war veteran)、老酋长(an aged chief)等。像《红楼梦》中“老祖母——贾母”,在霍克斯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中都没有译成“old Ancestress”之类,而是分别翻译成了“lady Dow ager”和“Her/your ladyship”。在这两个译本中,中国文化中的祖宗崇拜因子就消失了。
再如,上个世纪80年代亚洲地区有四个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人称“四小龙”,用“龙”来比喻这四个国家,中国人普遍认可,因为龙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贯休有诗曰:“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之句,(夏征农,1979:379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人把“四小龙”译成“four little dragons”。但是这种译法在英美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龙”是恶的象征。这在古英语长诗Beowulf 中就有反映。据此,我们应该把“四小龙”译成“four little tigers”。因为小老虎在东西方人眼中均为活波可爱,是巨大生命力的象征(朱永寿,1997:74)。4.1.4 英语中大量词汇和习语(idioms)也透露出英语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特点。由于当今英语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文化背景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英语中特有的意念的表达方式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同样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及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在College Englis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修改本)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his was the last straw.”这个句子就涉及到 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这一谚语。该谚语出自于“ It was the last straw that broke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上去的一根稻草也会把已经满载的骆驼的腰背压断)。这个谚语表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可承受的范围,即使很小的量也会把事物搞砸。英美人把“最后一根稻草”用来比喻“一个人已经承受了许多沉重的压迫,终于被最后一点小小的打击压垮了”。英语中的这个谚语和汉语中我们常说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比喻的内容,可以说完全是意思相反的,是两码事。
Pandora´s box---祸根。在希腊神话中,Pandora 是从天上降落到人间的第一个女子,由上天派入凡间的复仇使者。Pandora下凡之际,天神命诸神各送一个礼物给Pandora,放在一个箱子中。Pandora 新婚之夜,打开了箱子,于是灾荒、瘟疫、贫困、罪恶、死亡都散布到世界上。现在常把“似为幸运,实为祸害的东西”称之为“ Pandoraˊs box”。我想在当今社会把那些行贿之人送给某些贪官的贵重礼品和金钱称之为 Pandoraˊs box 就是一个最合适的比喻(陈锡麟,1983:53)。
To bear oneˊs cross(背十字架),此语从基督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而来,现在常用来表示“为人蒙受苦难”。颇有些像中文的“为人背黑锅”、“替人受过”。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把煤运往纽卡斯尔)。纽卡斯尔是英国著名的产煤地区,把煤运回产煤的地方去,无疑象征着汉语中的“老公公背儿媳过河,出力不讨好。”
An early bird(早起的鸟儿)出自英国谚语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捉虫多),该谚语相当于汉语中的“捷足先登”。
An old bird(老鸟)出自于英语谚语“Old birds are not caught with chaff”,(用粗糠捉不到老练的的鸟。英语中用老鸟来比喻“精明老练、不易受骗之人”。它同我们汉语中的“老马识途”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英语中有些词汇也颇有来源。像人们熟知的Sandwich,这个词来自于一位嗜赌如命的英国海洋大臣,这位被戏称为Mr.Sandwich的赌徒在他44岁那年,昼夜不离赌桌,他命令佣人用面包夹肉来给他充饥。后来这种由他独创的食品便风靡西方许多国家。
现代医学术语中的“剖腹术”一词Caesaream operation,则来自古罗马的将军、政治家和作家 Julius Caesar。据说在他出生时他母亲难产,医生便创造性地运用剖腹术把他接到人间。
有时,地理气候也会对语言的理解产生影响。例如:西风把大西洋湿润的暖空气带到英国,此时,正如我们中国人感到春风拂面那样舒服,和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呼啸的西风完全不一样。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英国诗人为什么会写出The West Wind(《西风颂》)这样的名诗了。4.2 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2.1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了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与中国文化同样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A Valentine Story》的教学中,用歌曲“Love Story”引入课堂,并向学生介绍Valentine`s Day的由来,让学生真正了解情人节和为情人节而牺牲的基督教徒圣瓦伦丁,便把他遇难的2月14日定位了情人节,在这一天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特尔尼的主教里会举行大型的宴会来纪念这位英雄。这样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更能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4.2.2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
要想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各国人们的主观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习惯,在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很难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都相同的对等词。一个常见的词“Dear”在英语中可在许多场合被用来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慕或者只是一种称呼的习惯,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情感,而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特别含蓄,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其语言的情境中进行。
4.2.3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
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了解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帮助学生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提升价值观念,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西方主流文化中的博爱与宽容也尤为重要。西方先进的国家普遍宣扬爱人,爱所有人,甚至爱我们的敌人。美国每年从其他国家移入大量移民,有白人、黑人、黄种人等,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博爱与宽容思想。我们学习西方主流文化,就是要学习这种博爱与宽容的精神,少一些仇恨与刻薄。另外,值得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社会的对妇女的尊重与爱护,这是一种男人的美德,值得广泛的宣扬和学习。这些先进的人文观点,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当学习。
4.2.4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和中国自然也有着很多的差异。所以,如果英语学习者想要在日生活中自如地和外国人交谈,他们应该要尽可能详尽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尤其是那些和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例如,西方国家尊重个人隐私,避谈年龄、收入、住房和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也不会问及他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比方,如果一个人正在读书,他们绝不会问类似“你在看书吗?”的问题。并且,他们也不会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除非他们想和对方一起用餐。而被对方赞美时,也会大方地表示感谢。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人才。5.结语
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里,大学英语作为培养学生对外交流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换句话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就是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恰到好处的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等。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虽有相似之处,但总的说来,差异很大。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情景的影响程度是由文化之间差异程度决定的,他在《跨文化传通》一书中将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按大小顺序排成了一个竖表,而位居该表顶端的、代表着文化差异程度最大的正是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中国文化是亚洲文化的主要代表,英美文化又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有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具体形式上。而语言和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具有基本的英语使用能力。他们进入大学后,毋庸置疑地会对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具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能使他们不仅具备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知识,还能敏锐的识别不同语言形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去了解并研究这种差异,学到地道的英语,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有利于扫除跨文化交际上存在的障碍。
参考文献
[1]Allen, W.& Valette,R.M.1997.Classroom Techniques: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second edition.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325.[2]Claire Kramsch.1999.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Kramsch,C.1998.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155 [4]Kreusler.1963.The Teaching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Soviet
Union
.leiden, Netherlands:E.J.Brill.28-67 [5]Rivers,W.M.1964.The Psychologist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2-35 [6]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7]曹雪芹.红楼梦[M],霍克斯译1973.伦敦:企鹅出版社.[8]陈昌麟1984.英语词语知识二十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79-88.[9]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0]邓炎昌、刘润清.1994.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 [11]胡文仲.1994.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0-145.[12]胡文仲.1995.英美文化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3-212.[13]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3-23.[14]刘丽英.2001.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72 [15]平洪、张国扬.2001.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6]萨姆瓦等著,陈南等译.1983.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35.[17]肖礼全.200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35-41.
第三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夏洛的网》三中文译本风格比较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
从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对话分析塞斯性格 集体主义对初中生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影响 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祥林嫂和苔丝比较中西悲剧女性形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反奴隶制精神
追寻自我之旅:浅析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 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浅析菲利普•罗斯《凡人》中的存在主义 政府工作报告中冗余信息的翻译规范
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人际隐喻在商业广告中的作用分析
论《无名的裘德》中裘德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 中英颜色词的翻译和比较
浅析《红色英勇勋章》的成长主题 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与分析 中西商务宴会差异的文化渊源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输入的研究
多模态教师话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以PPT为例 压抑人性——论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 《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的悲剧 香港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大卫科波菲尔》
浅析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自然主题透视 英语交际中蓄意歧义的应用研究 初中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个案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与汉语数字习语翻译 基于心理模型的会话含义认知研究 《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会话幽默的语用分析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探索 浅析《三个女人的一生》的语言艺术 《到灯塔去》的叙事时间艺术 BBS论坛中的语码转换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双重形象分析 用圣经原型浅析《等待戈多》中的信仰缺失 《红楼梦》中诗词英译的文化体现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英汉教育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
论英语学习中阅读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征和表达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研究
从美国医保改革浅析美国政治博弈 论爱伦坡《怪异故事集》中的哥特美学 英语歧义结构的化解与翻译
应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比较《滕王阁序》的两个译本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国多元文化主义
《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中黑奴境遇的对比研究 浅析《莫尔弗兰德斯》中的语言特色
《塞莱斯蒂娜》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 《老人与海》主要人物分析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理历程 吸血鬼文学和《暮光》
浅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根源 男女言语风格的差异
痛苦的灵魂—《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初中英语课外辅导的问题与对策 论凯特肖邦《事关偏见》中的偏见观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瑞普凡温克尔》的女性主义解读
不同种族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角色研究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映现的中西方文化 论《红字》中的象征主义与心理复杂性 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摇滚中的自由观念 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迁移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 《时代周刊》“十八大”报道中的中国政治形象 斯佳丽与姚木兰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
真正的生活是不是美国的电视剧:以《实习医生格蕾》为例
多丽丝莱辛和《浮世畸零人》-解析莱辛在《浮世畸零人》中的社会反思 论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沟通技巧 NBA球员绰号的隐喻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翟林奈《孙子兵法》英译本 从电影《推手》看中美跨国家庭中的文化冲突 浅析《纯真年代》中服饰的象征意义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策略 论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伊索寓言》对中国现代短篇寓言的影响 中美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分析 《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特征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乔治•萧伯纳《巴巴拉少校》
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及其翻译——以奥巴马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演说稿为例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哈利波特》看中西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差异 91 从儿童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从功能目的论看《》中“新话”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93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应用 94 汉译英中使用直译在网络时代的优势 95 同声传译中的顺句驱动
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玫瑰”分析 97 女性英语的特征
浅析怀特《风暴眼》的主题及创作特色 99 浅析《宠儿》中扭曲的母爱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之研究
第四篇:九中文化
细品浓浓九中文化情
吴燕杰 杨红
每一个清晨,载着希望而来;每一个日暮,带着梦想而归。实习的每一天,我的心都被九中“爱国,博爱,尚德,奋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所熏陶、触动着„„
一、爱国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星期二至星期五早上的7点30分,伴随着悠扬的国歌声,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水池边搞卫生拿着拖搞卫生的同学们,面向国旗,端正地站着;看,跑道上背着书包赶路的同学们,面向国旗,端正地站着;看,车棚里停着车的老师们,面向国旗,端正地站着。此刻,国旗下的我们都深刻地想起我们同样的名字:中国人!是谁说爱国是很遥远的事?此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停下行进的脚步,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就是爱国的表现之一。星期一7点40分的升旗仪式除升旗仪式以下,还有一位同学及老师做国旗下的演讲(每周的主题各异)。另外,校园的宣传栏目里除了宣传校园的成绩与动态之外,还有就是党的最新的理论宣传。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摆设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践行着的细小而实在的爱国行为习惯。
二、博爱、尚德
“敬礼!老师好!”跨入九中的校门,首先迎接我们的是端正站立在校门10位治管同学们响亮的问候声——这使初为人师的我感觉到幸福之情盈溢!每天早上7点20分及下午2点40分,都会有轮值的治管班极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及同学们的到来,问候老师,监督同学的仪容仪表情况。到校门口,同学们会自觉放慢脚步,出示自己的校单,老师们会自动下车推车,与治管的同学示意,老师与同学互敬、互重、互爱。校门口站岗,是同学们参与学校及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九中的特色管理方式之一。学生治管主要包括校门口站岗,卫生检查,早操出勤情况,眼保健操情况——每天轮值一个班级,每位同学轮流执行不同的任务,在督促别人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律的习惯,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渗透道德文化的教育。
三、奋进
“常规立校,创新活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锐意进取,追求更好!”是九中的办学理念。活校旨在强校、兴校;强校、兴校依靠科研与特色。师资方面,九中现有128名专任教职工,高级老师49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50人;省级以上21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对象9人;硬件方面,有6个球场和220米的塑胶跑道,基础设施完备,拥有足够的标准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实验室,另有语音室,微机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馆,球场和健身馆等。学校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都有老师的交流课,互相学习学习,不断进步;每个学期也会委派部分老师外出学习;也有固定的开放学习活动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气氛随处可见。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是我在九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相信九中莘莘学子们在爱国、博爱、尚德与奋进的环境中定会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绩,走得越来越远。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1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发展平洲学校 倪馨萍
【摘要】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更好的关注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学生的能力搭好台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地整合新旧知识,加速语言的内化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新课程理念才能落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得以保证。
【关键词】 课堂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 有效性
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限于教师领读、解释词义和讲解课文、语法和句型,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为更好地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我们还是应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努力构建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所谓科学,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既切合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思想正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就是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创造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在教学中实践和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的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传统的英语教学时一种应试性的教学,它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单纯的记忆知识。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应试,并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许多教师过分拘泥于统一标准,用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个人去探索,研究和发现。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创新,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许多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堂活动时,只考虑教学内容的高密度,条理性及层次性,而忽视语言活动的趣味性,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理解其中之乐。他们只是单单的传授教学内容,而不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发学生非智力及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会充分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因素,如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公德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3)教师过分拘泥于教学内容和教师用书,认为教材神圣不可变,他们很盲目地使用教科书,利用课本的内容设计各种课堂活动。然而,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减,而教师缺乏应变意识,这会造成课堂内容和社会的严重脱节。如教师受时间的限制,并不能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学科知识,许多老师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设计上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它将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部考虑,保证各学段课程的衔接,体现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这种做法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另外,也有利于解决各地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性的矛盾,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地区,本学校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教材编写者编写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教材;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进而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二.对英语课堂设计的界定
课堂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高中学生共同基础,为他们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学生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供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高中英语课堂设计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以活动为中心原则和着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个性和情感,关注个别差异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把每一个学生看做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充分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责任,灵活处理教学材料,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应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过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高中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高中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共同的基础。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可能要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周全,设计的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2)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学生要担当起输入信息的主要任务从而保证所学内容的关联性。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角色有所改变,从原来的传授者变为身兼多角色的人。一是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应积极,真诚地投入课堂活动中,贡献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或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会给出一些良好的建议。二是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肯定要强于学生,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应给学生以帮助,这会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三是教师可以成为语言把关者和促进者。教师充当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果的检测者。尤其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和必要。
(3)以活动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设学生英语的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说说唱唱,而是面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全感官和全过程地促进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参与多样的时间活动,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语言学习氛围。
(4)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原则。学习言语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有一种交际能力。教师应设置能促进交际的课堂活动。这些活动应从易到难,兼顾大多数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几种能力的训练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四.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1)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而教学改革的听说读写必须贯穿于其中.经过这几个环节后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内容, 他们要掌握的重点。(2)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3)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认知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交流,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景,安排各类课堂教学活动,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尽量体现真实的交际,教师在设计时要创造“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使学生感到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性。(4)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等是现代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的利用他们,让现代化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功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产生需要运用外语的激情,增加使用外语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电化教具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由学生的被动听讲变为全面参与,变化的情景,多方位的语言刺激和实践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5)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疑与提问是英语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武器。它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对于学生来说,它还具有多种教育心理功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启迪聪明智慧,还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可以说,英语课堂调控的起承转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疑提问的精心运筹。五.结束语
新课标正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课程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可以独立支配的不确定性增多,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的教学情境需要英语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创设良好的,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新颖,有效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胡淑珍:《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