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当代部分青少年信仰缺失,没有追求和梦想,生存能力低下,生活随意无序,而他们恰恰是未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少年之道德沦丧、行为乖张,绝非国之幸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之所在,中国能力之体现。我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突出习惯教育主题,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以今天之努力培养强少年,实现未来之建设强中国。
一、建设传统文化校园,营造习惯养成氛围
“读好书,做好人”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现实目标,学校把“读好书,做好人”做为学校的校训,用字简单清晰易懂,默默回味道理无穷,让孩子清楚上学就是要把书读好,把人做好。学校把校训张贴在学校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孩子自己在学校的使命。学校校风把“厚德”做为首要目标,更是让孩子明白要做事,先做人。
学校东面围墙绘制国学经典长廊,将儒家精髓“仁义理智信忠孝廉耻勇”绘制上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其新的解释,提示孩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背衬万里长城图案,让孩子领略长城的雄奇险峻壮观。绘制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让孩子学习其高洁品质。
同时西面北面围墙上绘有中华文化史长廊,从盘古开天开始,按朝代顺序,到新中国建立,每个朝代选取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杰出人物或科学成就或文学典籍或艺术经典,加有文字说明,让孩子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校地处城郊,校园建设学习古典园林特色,平房校舍具有乡村田园风格。西、南两面建有绕场半周的砖铺小道,银杏、翠柳、梧桐高树掩映,旁边榆树墙环绕,四个圆拱小门上书或“清心”或“宁神”或“远志”或“明理”。南面贴榆树墙建有近30米长葡萄架,夏季绿叶婆娑,秋季果实累累。葡萄架下石子小径,径外绿草如毯,边上木杖围绕,坐于架下石凳心平气和赏心悦目。对面八盆盆栽排于教室之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干净整洁的校园,体现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建设,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营造了气氛,良好行为习惯在优美的环境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不言而教。
二、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明晰良好习惯内涵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空口说教,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为养成而养成,要让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通过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明晰良好习惯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让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润物无声之果,收水到渠成之效。
学校编制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笠翁对韵》和《论语》,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授课,五年结束。所选编的校本教材内容朗朗上口,寓教其中,在简捷精练的语句中囊括了为人做事的众多道理,对学生有积极的启发作用。从日常起行坐卧的微小事项着手,把一个人所应有的行为规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念阐发得丝丝入扣,表述得匡正深邃,一个内心和谐友善文静端庄,外表谦逊有礼博学笃行的谦谦君子形象已经跃然纸面。通过授课诵读,以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美德对孩子进行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自然事半功倍。
学校编制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教育三个一》,要求孩子每天记住一句名人名言,每周讲述一个感恩故事,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用名人做榜样,以名言导行为,形成优良品质,养成良好习惯。开发的晨诵课程《积累运用》教材中,将名言、古诗、歇后语、成语、经典片段汇编成册,利用早晨时间背诵,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熏陶孩子品德修养。
学校编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手册》和《行规礼仪习惯教育》,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手册》促进孩子习惯养成,以《行规礼仪习惯教育》解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手册》中确定的好习惯,让学生清楚好习惯的标准。《行规礼仪习惯教育》的编制以诗歌形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利用快板活动进行背诵展示,寓教于乐,因其道理明显,熏陶作用不言自明。
三、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内化良好习惯养成
(一)生命大阅读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在册册图书中得到传承与宣扬,学校开展 “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的生命大阅读活动,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中感染孩子们的品德修养,继而影响他们的言行。学校每天要求孩子阅读一小时,在学校集中阅读半小时,在家庭阅读半小时。每学期安排读书活动月,有阅读主题,有启动仪式,有阅读指导,有阅读汇报,有活动总结,让孩子在系列读书活动中聚文化气养高尚魂。
(二)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学校是逢节必有活动。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享受节日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比如重阳节学校组织学生收集“重阳节来历”,让学生了解中华尊老、敬老传统文化。安排以 “九九重阳”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等,营造了敬老氛围。召开主题班会,畅谈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自己感谢之情,交流了敬老想法。学生们感念亲恩纷纷付诸行动,或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或给家长洗一次脚,或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等,这些都闪烁着学生稚嫩的孝心。学生把敬老从物质生活延伸到精神世界,真正演绎了“孝”的宽广内涵。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实在的行动,我们对孩子良好习惯的期待如约而至。
(三)社团活动
学校社团活动是学生们践行的最好方式,学校一方面通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培养良好习惯,一方面让良好习惯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巩固与发展。学校安排具有传统特色的社团活动:剪纸社团向学生传递传统手工艺的无穷魅力,国画社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绘画的独特风采,软笔书法社团让孩子们屏息凝神体会笔走龙蛇,还有快板、民族舞蹈、笛子等。社团是熔炉,锻炼孩子身心;社团是练兵场,锤炼孩子们言行。德育活动基地,有轻声慢语为老人服务的孩子义工;开放的运动场上,有谦谦有礼提醒服务的义工孩子;校园运动会上,有奔走忙碌的学生志愿者;校园志愿岗位上,有默默劳作的志愿者学生。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在社团中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慢慢养成。
(四)管理活动
好的习惯养成也要依靠科学的管理来监督,学校创新学生日常管理方法,以星级班级与星级学生的评比,激发孩子们的向善性。学校制定星级班级评比办法,将学校管理各方面涵盖其中,张贴上墙公布于众,每周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对评星情况优秀的班级颁发优胜牌子。学生制定了星级学生评比标准,有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卫生星等共十星,对学生表现情况开展自评与互评,根据评比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比。在评比中纠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强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五)体育活动
在体育运动中安排传统体育项目,全校学生共同打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哲理的运动形式,其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孩子个体身心健康及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打太极拳一方面让孩子了解祖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一方面让孩子去除浮躁心理,学会平心静气,静心凝神。几年坚持下来,看到一定成效。
(六)艺术活动
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安排传统艺术教育内容,学校大课间活动安排花式快板说唱训练,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弟子规》、《三字经》、《行规礼仪习惯教育》及安全韵律歌等内容的集体诵读活动。因为所选内容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在学生边打快板边大声朗读的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孩子们品德、修养上得到提高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进行积极的影响暗示。
四、创新传统文化评价,促进习惯持续养成
没有评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就没有持续性,习惯就缺乏稳定性。学校重视习惯养成评价,以评价促养成,制作《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评价手册》,内分公德习惯、做人习惯、礼貌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安全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十个大项,每项再分十个小项,每小项分ABC三等,A等为具有良好习惯,B等为基本具有良好习惯,C等为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小项习惯评价每月评价一次,达到A 等的划红星一枚。每学期对大项习惯综合评价一次,所有十个小项全部具备十颗红星的颁发红花一枚,即养成此大项习惯。习惯评价动态管理,一旦学生对习惯没能保持,将取消红花,重新对习惯进行培养。通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评价手册》,对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及时评价,跟踪评价,确保了习惯养成的持续性、稳定性、有效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抓手,良好行为习惯是目标。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孩子们要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城厢小学六年毕业,孩子要身心健康,知书达理,阅读至少100万字图书,背诵至少100篇古典诗文,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会用一件传统乐器,能打一手标准的太极拳,做当代谦谦君子,做现代知性淑女。
第二篇: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在讲话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除了节假日,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那么,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太多了!在我看来,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什么这样说?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培养良
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现代人类社会研究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教育家们都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那么,习惯是什么? 简单地说,习惯是人们在较长时间里养成的生活方式。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大家都知道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就连智力超群的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曾有一位美国医学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站在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教育我们清洁卫生,对人要友善,不说谎话。”按理说这些与他的医学研究没有任何关系,但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习惯,成就了他一辈子的德行,为他的医学成功奠定了真正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性平台。
总的来说,习惯分两大类: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怎么样才能养成呢?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思维习惯。我们初中现在所学的知识是一些基本常识,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大多数都会用得着,有一些对一些人来说是用不着的,比如说,英语、数理化中的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肯定就会问了:既然用不着,我们为什么还那么辛苦去学呢?问得好!我的回答是:只有通过学习,特别是通过博学,才能使我们变成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通过学习英语,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先进的科学成果等等;通过学习数理化,完善自己的思维方法,数学里面的一题多解就能培养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事物的思维习惯,甚至是逆向思维。思维习惯经常左右着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决定于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如果多几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其实就可以多一些智慧和豁达。
从前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草帽的,一个嫁给了卖伞的。老太太经常是忧心忡忡,愁苦不堪。有人问她,你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她说,“晴天,我就担心卖伞女儿的雨伞难卖。而雨天,又担心卖草帽女儿的草帽没人买,一想到这些,我心里便难受,吃不好睡不香!”问话的人听后,笑着说: “这个太好办了,你不妨这样想,雨天,卖伞的女儿伞肯定好卖,晴天,卖草帽女儿的草帽一定好销。这样,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你的女儿都不愁没生意,你还担心什么呢?”老太太按照这一说法,调整了心态,从此以后,果然吃得好睡得香,变得快乐起来了!老太太的两个女儿,就好像事情的两个方面。当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时,就会悲观失望,忧心忡忡,当你换个角度,反过来看的时候,事情就会立刻转向积极的那一面。当你呈现了事情好的一面,心态就会随即转换,人自然也就乐观起来了。
再举个例子,有两个旅行者在烈日下焦渴疲惫地走在沙漠上,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旅行者却高兴地说:“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进行了一千多次实验,当有人嘲笑他的失败时,他却自豪地说:”我已发现了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智慧,难道不让人拍案叫绝吗?!而这一切,不正是源于爱迪生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吗?
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心态又影响着成败。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谈谈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有很多,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学习习惯平时老师都说得比较多了,我主要讲讲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包括很多习惯,比如说家居生活习惯、出行习惯、相处习惯、卫生习惯等。
当我们走进一个人的家,特别是他的卧室就知道他的居家习惯。有些人的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把家里的东西布置的整整有条,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充分显现出主人家的良好素养。而有些人就很随意,换了鞋随意放,换了衣服随地扔,门窗几年都没擦洗过,家跟鸡窝狗窝差不多。
现在说说出行习惯。作为学生,平时出行的方式主要是骑自行
车。我们大多数同学骑车出门的时候都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过马路的时候、通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总是确认安全了才通过,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有些同学就不是这样了,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完全不把街上的车水马龙放在眼里,也不把自己和别人的安全放在心里,更谈不上珍惜自己跟别人的生命!还有些同学只顾自己的方便,完全没有顾及对别人造成不便,比如说阻塞交通(校门口)。也有些同学骑车回到学校后乱停乱放,有个别同学甚至连自行车都忘记上锁。如此种种不良习惯,轻者影响别人的出行、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或者是财物的损失,重者造成生命的损失。
再说说相处习惯。我们大多数同学与人相处的时候都很友善、很有礼貌,见到长辈师长问个安,见到同辈问个好,去到哪里都是个开心果,这样的同学谁不喜欢?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好象全世界都欠他一样,见到谁都黑着脸,一开口就恶语伤人,这样的人去到哪里都是良好气氛的破坏者。
最后说说卫生习惯。(个人卫生、用餐习惯、光顾无牌摊贩、乱倒乱扔)
老师、同学们,思维习惯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行为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坚持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是使学生变成更有教养、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行为端正、阳光上进的人;就是使学生变成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让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将来美好幸福的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在他生活环境中对他接触最多的人行为的模范。模仿是儿童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对人热情、诚肯、文明礼貌,孩子就不会对人冷漠、粗鲁,父母爱读书、经常看书、逛书店,孩子也会爱看书,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之中就构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
儿童年龄小,很多道理他们不能理解,因此我们要让他们在创设的环境和活动中亲自去体验。例如,要让儿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就可以组织一些游戏,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中不能取胜,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儿童只有亲自的参与中才能体验,在体验后才有行为。
三、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
每个人的良好习惯,除了先天的不条件反射行为外,极大部分的行为均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在儿童的生活中、学习中、做事中,根据年龄阶段的特点,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训练,这也是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所必需的。在训练过程中,父母对儿童行为的正强化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按要求做的时候,成年人一定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或鼓励。这种正强化会加速良好行为从被动转入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形成习惯的过程。
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
在生活中,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想法,或者理念,如能不能微笑对人,儿童看书、涂鸦时拿笔及看电视时正确的姿势;进餐时不对食物挑肥拣瘦,不偏食、挑食;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嚷,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等等,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父母如果能抓住身边的这些细节,就能让儿童自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当好牛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2)班的陈诺,今天,我要谈的是“培养好习惯
争当好牛牛”。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当然,良好的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首先提高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其次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无巨细,都要对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为习惯了。
再者,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力薄弱,控能力差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昂首阔步,去追赶形象的春潮;弯下腰,拾起一片纸屑,去沐浴礼仪的洗礼!用礼仪之风把绿草成荫、繁花似锦、树木葱茏的棠小校园装点得更加美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就要处处时时注意做到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行为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我们应该抛弃掉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自尊自爱,整洁朴素大方的学生;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做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纪的小公民!
第五篇:怎样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怎样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
永登县第八中学仲生芬
良好的习惯不是与生是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良好习惯将使每一位学生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会导致某些学生走上歧途,那么怎样才能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当前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孩子脑海中日趋淡薄,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臵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自己值日、劳动的怪现象。
2、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架秧;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在学校公车上,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二、造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1、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尤其是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中倾向;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
够,自制力不强,情绪不太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在学校教育、自我认识和个体行为之间往往又偏差。
2、目前不少中学生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分偏袒、放纵,原谅迁就多,批评教育少,是他们很容易产生“骄”、“娇”二气,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还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以致使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也有些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3、当前,纷至沓来的多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还较为幼稚的心灵。一方面,传播工具先进发达,互联网迅速发展,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潜力。但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近几年,部分学生沉迷网吧、游戏机房和歌舞厅等,荒废学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当一部分少年犯就是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的。另一方面,在缺乏节制的个人利益的强烈驱动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许多人抛弃了原来恪守的规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道德品质被有些人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空话,使之在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方面的作用被严重地弱化了。学校老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一两句顺口溜抵消了。
4、目前的学校德育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养成教育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工作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
三、怎样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
1、净化社会公德环境。
要重视舆论引导,通过典型示范,让中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得到启迪,找到自身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把讲文明、讲道德、讲奉献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介关于公共生活中各种文明、道德行为的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及对公共生活中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的解剖,营造讲文明高尚、不讲文明的可耻的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整顿社会文化市场。
2、优化家庭公德环境。
要给予因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家长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家庭抓好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庭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3、健全道德纪律机制。
大力呼吁社会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制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公德教育网络,使公德教育一体化,让全社会齐抓共管,落到实处。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使教育的成效得到巩固和发展。
4、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倾向给予正确引导,以加强针对性。教育内容应立足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做出判断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接受教育。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有教育客体转为主体,又被动转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只有这样,公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日益彰显。
5、强化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进行公德教育时,要改变过去德育讲得过满、做得太少;强制太多、自主太少的通病。注重让学生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的活动实践,使他们自觉、自主、自动地参与,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予以体认,并自我内化,从而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
6、德育要着重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热爱祖国、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等基础教育。核心
是学会如何做人。所以,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中处事、修身之道中的精华摆在中学公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修身、处事观将“做好人"座位人生的基本坐标。
7、加强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若能把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道德规范,它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它等问题讲清楚,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更自觉、更有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自己去总结、去探讨、去筛选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8、把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西方现代道德力量相结合,培养鉴别能力。我们要指导中学生学会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并在相互比较中提高其鉴别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和督促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增强自信心、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增强学习意识,养成热爱学习习惯,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并能从从根本上促进班风和校风的好转。
总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