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海:走近孔子悟美德

时间:2019-05-15 00: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世海:走近孔子悟美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世海:走近孔子悟美德》。

第一篇:史世海:走近孔子悟美德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国际 时政 财经 评论 体育 军事 台湾 港澳 华人 留学 创投

旅游 西藏 新疆 文教 文史 娱乐 社会 汉语 书画 健康 社区 论坛 博客

海外合作伙伴: 韩国版

欧联时报

新华侨报

英中时报

中东刊

菲律宾华报

美洲刊

欧洲刊 人民日报报

人民网>>海外网>>文史

感悟孔子的“仁义礼智信”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史世海

2012年10月22日15:47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关注 86.2万 分享 推荐 字号

前不久,我专程来到山东曲阜,虔诚地拜谒了孔庙、孔府与孔林。肃立大成殿里,倘佯“杏坛”周围,静默孔子墓前„„我一次次地轻叩历史的门扉,一步步地走近尊崇的孔子,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心灵受到极大的洗礼。

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国的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孔子所 倡导发展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溶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强调“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传统美德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她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传统美德的“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 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传统美德的“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他认为“仁”与“知”互为前提,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择不处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孔子还把“知”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学则智”,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的智慧,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传统美德的“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决不能减弱诚信在心灵的光泽。他认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信则人任焉”,一个人忠诚与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培育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当今时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撑,需要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我们应以未来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她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赋予她体现时代精神的创新内涵,在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让孔子思想中无穷的精神文化养分,长久地播益于我们的道德人生和幸福人生。

第二篇:走近孔子的读后感

坐在窗前,桌子上放着一杯热茶,手中捧着一本书,这个有些诗意画面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是一个书虫,深信着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近孔子的读后感。我认为一本好书就像是你的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他开拓你的视野,增长你的智慧,洗涤你的心灵。我也喜欢把我所读的好书跟所有同样爱书的人分享!

最近读了一本自认为很好的书—《于丹《论语》心得》,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就很喜欢于丹。看到她才知道原来讲《论语》的不一定是老头子,喜欢听她讲的《论语》,因为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没有文邹邹的死板语言,有的只是生动的趣语。还记得于丹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我心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多么精彩的一句话,还不成熟的我不太理解这句话,可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孔子是灰色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普通的,贴近人心的。我们不需要仰望他,只需平视。

之所以买这本书,一是因为于丹,二是因为孔子。孔子是家喻户晓的,自上学前我就对他有一定的了解,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自己,就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另一方面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以看出他不求富贵,只求道义,他认为行义是最重要的;同时孔子生性正直,老子曾这样评价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他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作为一名学者,他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历代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的人们不再关注于古典,他们更关注时尚的、新潮的语言,这难道不是人类一种变相的落后吗?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才使现在的人们少了一些纯真,少了一些真诚

我也许就是同学所说的落伍的人吧,但是不知怎的,我对那些时尚的东西总是没什么兴趣,我可能更中意于古典的东西吧!其实谁说少年不能读《论语》,论语是我道德品质的教材,论语所代表的思想其实也是儒家的主张,从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是历史的主流,最早是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则是,中国在各国所设立的孔子学院,论语是中国的一个标志,孔子是中国人的典范。

作为一名新中国的少年,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学习他的精神—不求名利,乐于助人,勤奋好学,正直,力争成为第二个孔子!

轻轻地合上书,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孔子的形象和语言,睁开眼时忽然发现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细雨,论语何尝不是着春雨呢,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阅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是因为题目很吸引我,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场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读后感《走近孔子的读后感》。“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和“师生心灵的共鸣”

教育什么时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同样是:让师生双方产生心灵的共鸣!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才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仅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爱。

孔子对待教学的态度比喻成“孔子式的爱情”。“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认为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孔子对教学的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把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在没有职称、没有工资,甚至连固定的教学场所也没有的情况下,孔子还是全身的投入和付出,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就是将灵魂中的爱,献给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是世间其他任何可能变动、难以把握的存在。孔子曾有堪于柏拉图媲美的坚定执着、不畏孤军作战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孔子“终身坚持一种信念”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因为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柏拉图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尽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即使我们将爱情寄托于求知、教学以外的人与事,也同样可能是失意而回。就内涵而言,孔子的教学之恋除了是以自己的爱学习、爱仁心和爱人生等等大爱作为基础,更表现为他对颜渊、子路、子贡等学生的无私忘我的大爱。孔子以其一生的经历证明,教学,绝对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让深爱着它的教师体验到人间的极致情感。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包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

除了我们的心灵需要坚定明晰的信仰,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不能没有孔子或柏拉图式的理想来维系着,否则只有分数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话,也绝非真正文明、真正值得爱的教育和国家。这种文明、可爱的教育和国家正需要每一位以传授文化为职业的教师一点一滴的努力。倘若不曾有过孔子或柏拉图式的怀抱理想的教师,则中西方的教育与文明史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学习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情怀和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孔子的情怀之一,倘若教了一辈子的书,连这样一点情怀都不曾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又有何底气可以让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更不要说去感受教学之恋的幸福与快乐。人除了吃饭工作之外,还要为爱而生。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爱。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而且倘若真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那么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孔子倾尽了自己的“深情”与“真气”,再倾下去,生命便要消失了,孔子的教学之恋即可以和人间任何一种之情媲美。

孔子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同时有懂得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美,此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理”他们彼此的关爱、尊重、理解与体贴正是这些人性力量构成了可以升华的“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

人类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勇敢、执着、仁慈、洁净……无论爱什么,在爱的过程中,只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极可能成就并体验极致的爱情。

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

周子曰:“圣人所以圣者,诚而已。” 即教师只有虔诚地付出自己的一片仁心,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的学生曾点说的一段让孔子引为之音之言的人生理想。不是子路、冉有他们理解的“学而优则仕”,竟然是归于大自然。

归于大自然,身边是单纯年轻的笑脸,迎着春风,洗尽尘埃,畅游在春风和歌声里……天地开阔,师生之间可以畅谈嬉戏,也可以在山水之间明澈自己的心境。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某门知识或者某个技能,而是一种自动求知的能力。

我们不可能有孔子那样的人生经历,甚至也很难有他那样的学问和人格。可是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所从事的教学,无论深浅,都意味着他将承受多么可悲的职业生涯。其不幸程度,就像一个人从未爱过谁一样。教学也可以成为爱的对象,哪怕自己爱的教学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想,也足以让我们留恋终生。

如此想来,在教学这旅程中,即使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要将自己的文化和人生价值观影响了学生,便可以让学生永远留恋求学岁月,也可以让自己真正实现职业理想。那么,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这正是孔子“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谢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就让我们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

第三篇:走近孔子主题班会

南通中心小学《走近孔子》主题班会

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一、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加深对孔子名言的印象。

二、班会准备:

1、确定主持人。

2、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文学人物的资料。

3、“走近孔子”4个美术字。

4、制作精美的课件。

三、班会程序:

(一)学生观看孔子的图片(包括孔子、台湾孔庙、孔府、孔子学院等)

(二)、介绍孔子: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相传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三)比一比,猜一猜。猜猜孔子的名言:(屏幕上打出孔子名言的解释,学生猜名言。

(四)孔子的小故事。学而时习之

(五)论语知识竞赛

(六)唱班歌《弟子规》

第四篇:走近孔子教学设计

《走进 孔子》教学设计

柳林小学 张淑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诗,请看大屏幕:“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师范读)、全班一起读一读好吗?(生齐读),师介绍诗句大意:(仰望着那高耸的山峰啊,真让人向往!放眼那通天的大道啊,不禁也要迈步前行!即使自己到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然而心里却是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我们虽然不能达到孔子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应向往他,追求他)

2、谁有这样的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他就是孔子。他之所以被人们尊崇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与他的优秀的品行是分不开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他年轻时候的两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3、请同学们快速打开书第67页。认真读读课文,看看通过孔子拜师这个小故事,你能从中了解到孔子的哪些优秀品行。

二、初读感知文本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课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动,在旁边写上批注,把你的感受和同座交流一下吧。

3、指名交流。

三、拓展阅读《孔子学琴》

师:孔子学无常师,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他就拜谁为师,他不仅拜老子为师,而且还拜师襄、渔夫为师,甚至还向七岁的项橐请教过。

1、请同学们拿出第二篇阅读材料《孔子学琴》,认真读读短文,思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读短文,感知大意

3、连老师都说孔子可以学新的内容了,为什么他却一连十天,没有学习新的内容呢?

4、《孔子学琴》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师襄子,这是为什么呢?

五、巩固积累

师:我们本学期的奋斗目标是是:(生:勤于积累,乐于表达。)非常棒,人们常说:厚积才能博发,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请看大屏幕:快速进入佳句积累。

1、指名回答

2、大家看,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佳句,想不想赶快记住并且运用它,那就让我们齐读两遍,看谁记得最快最牢。

五、小结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对孔子有了更新的认识,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孔子说什么?

2、师小结:孔子一生治学育人,有弟子三千,他勤学好问,精益求精的品行令我们感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写的《道德经》流传百世,他诲人不倦的品行更令人敬仰!如果你对孔子或是老子感兴趣,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再做专题交流。

第五篇:孔子悟

孔子悟

何露露

花桥中心小学322200

【摘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人极为推崇的文化大师,他的智慧影响了一代代人,他的智慧就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为珍贵的宝物。尤其对我们教育界的影响,这是孔子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关键词】孔子 智慧 教师 道德 教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一种“为己之学”或“成德之教”。所谓“为己之学”是说它是一门为着人的本己心灵安顿的学问;所谓“成德之教”,是说它是一种成全人的道德情操的教化。它的经典命意全在于人生“境界”的自律性的升华,所以孔子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说。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与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简直就是一个“智慧之库”,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本人阅读了一些关于孔子的书籍,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完全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吸取一些宝贵建议。以下就是自己的少许见解与大家分享。

一、正人先正己

“李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据《论语》记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想孔子请教什么叫政事?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这个字,就是端正、正直,你自己率先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孔子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两句的意思是,为官者如果能够端正自身,那么,对于执行自己的权利,开展自己的工作怎么会有困难?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又如何去端正他人?自身端正,不必发号施令,政令也能实行;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无人听从。

教师也是如此,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则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体现。青少年模仿性很强,常把教师做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不仅在思想道德、学习工作上,而且连教师的衣着打扮、神态举止都模仿教师,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明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责任,以自己高尚的行为去影响带动青少年。

我是一名新教师,从学校毕业才两年,两年时间里任教的都是一年级的语文。做为一名教师,我会不自觉的要求我的孩子去遵守许多的规则,隔三差五的进行一些常规的教育。总以为这些是他们应该做到的,我想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孩子,从小打好基础;但是,偶尔会因为我们的疏忽,教师自己却没有做到像我们可爱的孩子一样的认真遵守规则。

那天是早上第三节,也是吃午饭之前,我从图书角拿了一本故事书给小朋友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吃饭时间。可我正给小朋友们讲着第二个故事。我随手把书放到一边的桌子上,告诉孩子们,等吃完饭以后我继续给他们把故事讲完。

孩子们按照往常有次序的先去洗手,再回教室排队盛饭,整齐有序。就在这时候,教室的那一边传来一个很熟悉的声音,“看完了书,老师怎么也会忘记把书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呢?”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声稚嫩的叹息。我寻声望去,只见那个孩子正把刚才我随手放在桌子上的书放回图书角。我楞住了,内心一阵波动,久久未能平静。

之后我把这件事当做一个例子,在全班的小朋友面前说了这件事情,还表扬了那个学生。说真的,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他们还是那么大的孩子。就懂得去做教师说过的他们也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教师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都不能以身作则,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所以,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这是能否做到为人师表的基础。一个教师一时一事给学生做出榜样是容易的,但时时、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则是很难的,需要持之以恒,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人的道德品质善恶优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一个教师的道德品质也不是先天的,需要加强自我修养。

二、坦率说不知道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得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啊。

我国先哲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 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正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过去总是认为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是无所不知、知识权威的代表者,在课堂上,即使偶尔遇到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会用诸如“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在座的同学们,我们等下一节课再来回答”这样的方式顾全自己的面子,课后再拼命翻书找答案。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以博学著称的孔子尚且承认自己并非天才,根本在于勤学好问,虚心求索,那我们这些平凡人为何偏偏去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人呢?

“教师的不懂装懂”,含义无需注疏。他们何以要不懂装懂呢?面子所需,形象所迫,尊严所致。其隐秘思想是:我是教师怎能被学生问倒呢?殊不知,在人类社会早已进入“后喻文化时代”的今天,向晚辈学习,向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何况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渠道是如此的畅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洞悉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因此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分享话语权的场所。教师“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身为教师,如果不明此种真意,固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装知”,其结局必然是“不知也”。

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报以居安思危的态度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人的一生都发生很多事情,没有人知道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为自己想一下将来的事情,没有人会提醒你。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孔子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所谓忧患意识,就是居安思危。任何时候都要想到挫折与失败,想到不幸与灾难。这样,才会在苦难面前应对自如。

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老年的衰朽和辛酸。

温水煮青蛙效应由来“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因此,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了危机意识,它觉得这一温度正适合,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逃出来了。

教师也是如此,年复一年的教师生活如果只是单纯的上上课,改改作业。那将永远原地踏步,毫无前进而言。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眼界狭窄,目光短浅。从不会想到给自己充充电,补充下能量。那对不起了,你只能当一只被煮熟的青蛙。

四、不必苛求回报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说:“事奉君上,先要尽心力把职事做好,而把食俸禄的事放脑后。”

孔子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但有的人却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只求回报;有的人付出大于回报;有的人付出却低于回报,但99%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付出大于所有的回报。

都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以前只把它当成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而今当我真正走上三尺讲台,回眸这短短的两年以来的教育历程,以及那些老前辈的经历,我更深深的体味到了它更深层的意义。教师的职业就是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一份工作。

初为人师,我满腔热情,一整天忙碌于课堂之间都不觉的疲惫。我陶醉在我为师的高兴与自豪之中,每天不知多少次地给学生悉心讲解;不知多少次地鼓励安慰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不知多少次地照顾学生,为他们倒水,送药,问寒问暖。那时候,我真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守护着自己的孩子。

每天无时无刻牵挂的都是自己的那些孩子,不管天气冷还是天气热都会在早上5点左右准时起床,特别是冬天的早上,伸手不见五指,一个人走在街上去比较远的地方坐公交车上班。一路上其实很担心的,抢劫,小偷,流氓不时浮现自己脑中,但是咬咬牙还是每天坚持着。其实我没必要那么早,但我放心不下自己的班,孩子都是很早来学校,怕出点什么事找不到老师该怎么办,他们才一年级。来到学校几乎除了几节不是我的课

没在教室,其余的全都在教室和学生们一起度过,仿佛只有这样我才会安心。所以正因为这样,我对我们自己班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哪天谁稍微有点异常,我都能察觉到。只要一发现异常,我先孩子这头了解,再打电话或者亲自去他们家,所以我和家长们的交流比较多。去年的那些家长现在他们孩子不在我们班了,还是照样见到我,习惯性的来和我唠唠家常,说说他们孩子的最近的表现,这让我很欣慰。

我们班差生比例比较大,这就意味着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可能得到一点成绩。我几乎失去全部的休息时间,每天重点辅导几个差生。有些家长知道了,想给我一些报酬,但是我拒绝了,如果我这样做是为了报酬,那真的错了。这些孩子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得到了自己满意,家长满意更让我满意的成绩,这是我想得到的。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根本没想过需要得到什么回报,或者什么报酬。我只能说我也是一个平凡人,没圣人那么高尚,但是我要做的对得起孩子,对得起他们的父母,更对得起我的良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感情的奴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付出多少,懂得感恩的人肯定能记得,更会加倍的回报。他们不懂得感恩也没事,付出是你的事,感恩是他们的事。付出了,心里也就踏实了,也对得起自己了。

孔子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了一代又是一代,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牢骚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开世人尊重的耳膜,并在别人的羡慕与嫉妒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 师,要 居 安 思 危[EB/OL]http://xiamantian.blog.sohu.com/41516865.html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bc0f0100b5ai.html

3、http://www.xiexiebang.comct20081114 2008.(11)

4、李志敏.感悟孔子智慧[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2)

下载史世海:走近孔子悟美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世海:走近孔子悟美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论语》悟读,误读?

    孔子《论语》误读?悟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和“乐”在这里和现代文不同,都是通假字,“说”“乐”都通“悦”。据说二者字义......

    《海权博弈史》读书笔记

    《海权博弈史》读书笔记 《海权博弈史》详细介绍了从大航海时代开始15世纪至19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各国在海洋的博弈历史,各列强轮番登上世界的舞台,现今的历史格局逐步......

    国旗下讲话稿之走近文学,品悟真善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走近文学,品悟真善美”。 最近的一项关于文学和阅读的调查报告指出:社会各个行业不同的从业人员及......

    管世海同志的先进事迹

    管世海同志的先进事迹 管世海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思想方面,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

    海 底 世 界[推荐阅读]

    海 底 世 界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 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

    第6课 海 底 世 界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想象画一幅海底景观的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美丽的海底世界视频,能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 2、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

    《史记》选读教案 孔子世(共5篇)

    孔子世家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

    走近家乡名人 传承名人美德[最终定稿]

    走近家乡名人 传承名人美德 ——四年级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性学习和少先队的体验教育都是现代教育理念,他们的核心都是“一切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