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教版必修4)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理解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革命批判精神与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发展的,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一、创新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因此,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
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发展创新。
(1)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2)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人类文化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具体实例(略)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内容,并思考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教师点评: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综合探究: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内容,并思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教师点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3、坚持唯物辩证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点评: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知道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还总结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明确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分歧,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实例探究
[例1]1992年,党的14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了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主要说明
()
A、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C、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D、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答案:D [例2]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②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④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在于
()
①是否承认联系
②是否承认矛盾 ③是否承认发展 ④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
第二篇:思想政治④必修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反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事例及我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创新的作用 明标自学:(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并完成练习册填空)
1.课本从几个方面把握创新的作用 2.创新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创新怎样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4.创新怎样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合作释疑一:(组织学生在明标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本P78 探究题
王选当代毕昇的事例.思考: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合作释疑二:(组织学生在明标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本P79 探究题
人类几种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思考: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点拨拓展: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的实质就是创新”。科技的进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创新使得科技进步,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技术使人类有能力将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劳动对象的范围,甚 1
至生产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类使用。所以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板书)(1)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2)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
古代科技水平较低,人们认识对象范围小,认识水平低,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内在构成和联系,局限于对事物现象的直观性,表面性,局部性和偶然性的经验性认识,因此习惯于整体,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忽视对事物的精确的量化和分析。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指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事物。(3)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4)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板书)板书设计: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板书)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当堂检测
1、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3、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B、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C、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
D、深入群众、贴近生活
4、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面貌。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可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这段话说明了理论创新()
A、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能够知道人们的行动,决定着实践的发展
C、是领袖人物的事情,一般人望尘莫及
D、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后反思
第三篇: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本框设计了三目:第一目——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广阔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论证了这一观点。第三目——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难点是理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反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事例及我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不同时代纺织机的图片 材料:纺织业的发展与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
英国产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纺织分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改进了织布技术。1738年,约翰·惠特和路易斯·保罗发明滚轮式纺织机。织布速度变快而纺纱速度显得慢了。1765年,纺纱工、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锭子垂直放置的“珍妮机”。这种立式的多滚轮纺纱机可以安装80根锭子,大大加快了纺纱速度。1769年,阿克赖特(1732-1792)在别人的帮助下发明了动力纺纱机,改变了从前棉纱只能作纬线不能做经线的局面。1779年,塞缨尔·康普顿将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相结合,发明了新一代的走锭纺纱机,称为“骡机”。最初的骡机有12个锭子,纺得的纱线不仅结实而且十分精细。后来经过改进,骡机可装400枚纱锭。这种纺纱机的出现改变了纺纱业跟不上的局面,相反造成了织布业的困顿。1785年,根特的一位牧师卡特赖特造出了一架动力织机。由于新式的动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英国纺织业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轻工业。
[思考]1、纺织机的改进和纺织技术的进步意义何在?其进步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2、社会生产力由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结合你们所了解的事例从这三个方面说明创新是怎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多媒体依次显示这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二、层层分析,教学互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的实质就是创新”。科技的进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使得科技进步,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技术使人类有能力将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劳动对象的范围,甚至生产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类使用。所以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同学们还了解到哪些体现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事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理解)
[学生交流]同学们能否分别列举一些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你认为这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对我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
[探究二]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一直受计划、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此,邓小平对上述不同层次的范畴造成的思想混乱,在理论上给予了澄清。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区分开来,得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结论,从根本上打破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考]以上事实说明了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一大二公”的经济制度,发展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等经济制度,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先导,推动了我国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板书)(1)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2)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探究三]材料:课本79页。
师:(简单解释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种思维方式)
(1)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古代科技水平较低,人们认识对象范围小,认识水平低,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内在构成和联系,局限于对事物现象的直观性,表面性,局部性和偶然性的经验性认识,因此习惯于整体,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忽视对事物的精确的量化和分析。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指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事物。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3)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现代科学研究的细化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趋势不断加强,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系统科学。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考]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学生)
师:归纳,(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板书)实践-→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思维方式变革(2)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板书)
(学生交流)试举出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创新实现文化的发展。
师:(总结)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对实践的推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思维方式是较为抽象的知识,需要教师加以解释,并能通过简单介绍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则交给学生即可,实现 “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第四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第十课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学习过程】【导学设计】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1: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的本质是什么?(2)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3)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探究2:2008年1月30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如何看待我国的农村综合改革?
(2)为什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探究3: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探究4:2008年1月5日,“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这对于更好地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条件和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的发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2)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归根到底与创新密切相关?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1.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因素。日本动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个性化强,要么极其夸张,充满喜剧效果;要么稀奇古怪,充满神秘色彩。中国动画片并非技不如人,关键是缺少创意、想象和个性。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事物即是过程,事物在运动中发展 b.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9年,中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30多亿亩,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以上事例说明()a.科技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只要种植杂交水稻就能解决全球的吃饭问题 d.科技的发展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近代以来我们落伍了,但是中华民族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成就的民族之一”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无条件的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4.美国《科学杂志》载文指出:“人类的长跑速度有 一定的极限,科学极限的例子也存在不少,但在更大的辉煌面前,有些神话都黯然失色,克隆技术就是 其中的一例”这段话的哲学启示是()
a.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b.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打开了破解生命奥秘的大门 d.极限是不存在的,极限只是人们的想象
5.当代毕昇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他立志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以上事例说明()
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科技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就一定取得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④
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①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 ②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③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④人类改变和利用客观规律
7.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能体现这—道理的是()
①我国农民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利用电脑开发算命程序 ③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我国政府倡议“构建和谐世界”
二、非选择题
9.为什么说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结合材料说明国家重视创新的原因。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学案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基础知识梳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具体表现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活动一: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2)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3)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活动二:2008年1月30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如何看待我国的农村综合改革?
(2)为什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
活动三: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活动四:2008年1月5日,“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这对于更好地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条件和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的发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2)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归根到底与创新密切相关?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美国有个著名的植物园,它的各种珍奇名贵的花卉每天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却时有花卉不翼而飞的事情发生。为此,管理人员在植物园门口树起一块告示牌:“凡检举偷花卉者奖200美元。”从此以后,植物园再也没有丢失过花卉。作为常规思维,要防止花卉丢失,就是要惩罚盗窃者,而奖励检举者的思维方法和做法,实践证明却更有成效。这说明()A.创新可以不用从实际出发
B.创新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创新就是敢想敢做
D.在特殊情况下,创新不需要遵循客观规律
2.迄今为止,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从卫星通信到太空育种,从气象预报到新材料试验„„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4000多个航天器,使人类的生活时刻被覆盖在太空技术的光辉之下。这主要说明了()A.科技创新会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B.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D.科技创新会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如图,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把汉字悄悄拉进画面。他紧紧咬住汉字结构和韵律的形式美不放,空间错觉打破常规,幽境新意跃然而出。由此可见,耕作“汉字田园”必须
()
A.破戒律,法古人 B.寻创新,穷妙境 C.强意志,生规律 D.求价值,勤实践
4.司马光看到同伴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5.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个没有理论思维、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文化素养的民族,是无法实现振兴国家的伟大目标的。因此,我们必须()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通过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通过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课后练习】
要求:限定时间9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一.选择题
1.一个人的一生是会犯很多错误的,对此一些人常用以下观点暗示自己“过去的一页掀过去了,要向前看,只要努力,你会做好的。”此观点体现了()A.割断了事物过去与未来的联系 B.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是简单否定一切的错误说法 D.体现出创新永无止境
2.有一则寓言:甲乙两个人到郊外树林游玩,忽然看见一只老虎跑来。两个人就慌了,甲想:只要我跑得比乙快就行了。于是撒腿就跑。而乙不慌不忙把鞋脱掉,爬到了树上。老虎来了,树上的人它吃不着,就往前追,最后,老虎把甲给吃掉了。这个寓言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A.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 B.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
C.既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 D.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
3.视频通话、下载音乐、收看电视、实时导航、网上购物、在线游戏、手机钱包„„随着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明和服务的推广,其丰富多样的功能让手机不再是“打电话”那么简单了,一股3G手机发展新浪潮也随之在全球掀起。这表明()A.创新使得人类的思维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 B.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离不开革命批判精神 D.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60年代,提倡‘有啥吃啥’,强人以一律,巴金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是应该‘吃啥有啥’,结果招致讨伐。今日当不致如斯也。”这是已故历史学家、《文汇报》老报人唐振常在《乡味何在》一文中的结尾。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转变的实现,主要的原因在于
①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实现了更新 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③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④推翻了过去的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这说明 ①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求真知的可能 ②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6.创新,是新时代的关键词。大众汽车公司曾一度积压了100多万辆汽车,尽管它把产品价格降到了成本以下,仍然销不出去。在严峻的局势面前,该公司决定:将100多万辆汽车全部实行有奖销售,把每辆售价的10 000美元分成10 000张面额为1美元的奖券,中奖者可得一辆汽车。该公司四处设售票网点,到处张贴“买张试试吧,祝君走运”之类的促销广告。这一出奇的促销方式,犹如一强大的磁场,有力的抓住了人们“幸许自己一张奖券还真能买上一辆汽车,即便是运气不佳,损失一美元也无所谓”的消费心理,100多万辆汽车的奖券在3个月内便被抢购一空。
(1)为什么说“创新是新时代的关键词”?
(2)有人认为,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否定。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体验高考】
1、(2010年高考·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2.(2008重庆卷25)我国工商机关高度重视市场的食品质量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食品质量监管方式,如实行安全分类监管、食品市场准入等,降低了食品违法案件数量。监管方式创新属于
①认识创新 ②制度创新 ③实践创新 ④思维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0年高考·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人心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2007年高考四川卷,30)“威客”是英文witkey(wit智慧、key钥匙)的音译。目前,“威客”主要通过在网上提供创意、标志设计等各类智慧点子和知识产品,来为客户服务并以此获利。“威客”提供智慧点子获利的内在原因有
①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②创造性思维能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③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5、(2010高考·福建卷34)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 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 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 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④ C. 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