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子有关“仁”的论述
孟子有关“仁”的论述
孟子是战国时期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据《史记》中记载孟子是拜孔子子孙——子思的门徒的门下,继承了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的史书《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集合了孟子的政治思想观点,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这是在孔子提出“仁”的基础上,加以“仁”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得儒家思想的中心更加鲜明,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仁”的道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是有孔子提出并加以说明的。主要是从“仁者——爱人也”的观点出发,围绕着为人的本性而谈的。在孔子认为,“人而不仁,礼如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的“礼、乐”传自西周的文化,孔子放弃谈西周文化,而从“仁”出发,目的是让人们从道德上寻找实现自我的途径。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解释“仁”是由“礼”和“孝”来加以说明的。从孔子的“仁”之道,我们可以看出,它提出的儒家思想主要是让人们发展自身内在的潜能,积极行善,用真心诚意来对待别人,建立良好的自身品格,才能在成就自我,在社会上有所表现。
继孔子之后,孟子从“仁”的思想出发,并把它发扬光大。“仁”更加具体化,范围扩展到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因此儒家思想在孟子的时期,已经全面地延伸,为人民、社会奠定思想的基础。孟子也提出“仁政”的观点。“仁政”主要以人民为核心,强调施政的目的是对人民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仁政”的基础是“性善论”。早在孟子之前,孔子就有“人出生时,人性相近”的论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孔子的“人性相近”的思想意义是针对“人天生有善恶之分”和“人天生就有优劣等级之分”的思想相对立的。孟子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出生时,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以水来作比,认为“人性向善”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至于后来变成恶人的人,孟子的解释是:“恶”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是由于形势所迫,人才迫不得已做了坏事。这里的“形势所迫”指的就是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不好的客观环境会产生人性的歪曲。孟子的“性善论”的目的并不是强调人的先天带出善心的一面,而是说人本性都具有求善的能力。既然每个人都有求善的心,那么在此基础上,孟子就提出了人要在后天的自身发展中,增加修养,分辨善与恶。孟子在“人性向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也是儒家思想作用在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的体现。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提倡在政治上要“以人为本”、“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是大胆而有力的,因为他从人民出发,更加认同人民的重要性。在政治上,百姓不但会但有自己,也会为国君、国家而担忧。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很大,以后朝代的君主、改革者都会根据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确立自己的政治态度。不但如此,孟子也主张用正确的思想观教化人民。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孟子》)所以,他认为教导人民用正确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
孟子“仁”的论述,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由孔子、孟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从人的内心出发,涵盖了人文、自然和社会等方面,但是归根结底,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主要围绕着人的爱心和善心,在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强调了人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现今社会中,人更加重视自我价值。如果现代人能够理解孔子“仁”思想和孟子“人性本善,注意个人的道德修行,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思想,那么人就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能处理得很好,达到和谐。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孟子与孔子的学说结合,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第二篇: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一起来看一下吧。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7.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不行仁德而能获得一个国家,这种事是有的;不行仁德而能获得整个天下,这种事是决不会有的。”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
第三篇:论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论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一、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二、性善论的现代意义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性善论对于社会道德的意义
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所以有《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学会做人,参与社会,恰如孟子所说的,居于安宅、行于正路,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因此我得出“性善论”能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将“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由于是一个动态评价标准,“向善”是一个过程,所以会减轻当今社会因本着“人性本善”的原则进行道德建设的许多压力,从而加速国民素质比较普遍的提高。
(二)“性善论”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性善论”是教育史以来,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现代教育思想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探究出人“善”之本性,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本着“善”的品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以学生“善”之本,规划了其发展的进程。学生本着“善”之端,在他人教化中使其得到拓展;本着“善”之根,在自我教化中实现自我价值。“仁者无敌”“与民同乐”的“民本论”启示学校教育必须立“德教”为本,倡“尊贤尚德”为主的德育目标,仅此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基于“善之始”,即性善论,它为学生自我身心发展提供了舞台。
第四篇:孟子名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仁者无敌。
1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1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1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0、人皆可以为尧舜。
2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22、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8、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3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4、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35、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6、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37、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38、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39、人之患,在好为人师。40、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41、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42、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4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44、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45、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47、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48、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49、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50、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5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56、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5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9、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0、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6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6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6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6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6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66、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67、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6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69、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70、彼一时,此一时也。
71、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7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73、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7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7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7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79、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8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8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82、尽心知性,尽性知天。83、吾善养浩然之气。84、行有不得,反求诸己!85、顺天者存,逆天者亡。86、育才造士,为国之本。8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88、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8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91、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9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3、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94、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95、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96、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97、无欲者,可王矣。
9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0、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第五篇:孟子议论文
千年孟子心
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微微颤动。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披波斩棘中,我闻到了来自远古的气息,是孟子身上一种沧桑、悲愤的味道,静听孟子,原来孟子也有不被世人理解所发出的愤世感慨。他心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积极、超然的宝贵思想,历游齐、宋、滕、魏诸国,但却被冷落、耻笑甚至驱逐。他的仁爱之心在强势、残暴的乱世成了诗人鄙夷之物、牺牲之品。听着孟子这样的心声,我的心不禁痛楚起来。千年巨变,人事皆非,而战争的硝烟还常常弥漫大地,人心的冷漠更加令人寒彻心田。我们需要的是仁爱相传,人与人之间再多一份关爱,国与国之间在少一份争端。孟子用四处奔走、疲倦却有力的双腿走出了一条千年不移的仁爱之路,踏平了世人心中高矮不齐的丑恶。
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
论礼义
昔仲尼学富五车,周游列国。人美其游乎?人美其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然八佾止于庭乎?然人皆耻于犯上乎?后,国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不悦,孔子遂行。后,国衰。齐景公问道,孔子对以君臣父子之序,景公弗以为然。后,国衰。孔子过境,民皆愤起而砍其所乘之树,趋之若鹜。可悲!可叹!当是时,天子弱而诸侯强,大国纷争,动荡难安,如不遵行礼义之化,民何以自兴?民乱则国必乱。民何以乱?乃国无礼义之故也。
危乎哉!国无礼义也!国无礼义,所为者何事?唯一“利”耳。孟子云:“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重利轻义,君臣相戳,手兄相残。人人为敌,岂可长久?礼存,国存;礼无,国亡。义在,民在;义失,民弃。如此,礼义可谓立国之基矣。
国不以礼,何以立国?秦始皇废王道而立私权,其暴力为天下始。愚其民,而不教以正道,其败可见。
孟轲“君为轻”之语令洪武怫然而起,废孟子之位欲以毁其口。后作八股以束其民。“士”不学礼义之本而教以局限之法。不可谓崩坏,也亦可谓淹没。数年之后,尽显弊端。如此,国无礼,可乎?
前汉之黄石,怀经天纬地之才,辅世安邦之计,作《三略》之书,名传后世。然独传其作于子房,非
偶然也。黄石三试子房于桥下,察其言,观其色,验其行,终传韬略于良。可见子房之德深矣。其后,张良才可助高祖立汉室之基业,成留侯之名。故曰,才自德生,有德之士,必不为才穷之人。如人皆有德,岂不美哉!
危乎哉!人无礼义也!人无礼义,亦只为一“利”字耳。孔明日:“澹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重
利,则鼠目寸光、胸无实略,不可教也。朋友相欺、夫妻相侮,岂可安宁?礼存,人便知类;义在,人便可知勇。如此,礼义可谓为人之本矣。
人不以为礼,何以为人?所谓“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人不可为生矣。如此云云。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哉?”礼义立,则贤不肖别矣。又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仁以爱之,义以正义。古之贤者言之于此,乃为理也。凭吾之智,岂能悟之?圣人悟道且行之,愚人不知且不悟。此,“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寡,可叹;今人之不悟,可叹。礼义其难乎?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
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本也。”由此之看,礼也亦简乎?然人为何不力行之?
余读《论语》《孟子》《太史公书》,常叹圣人之德,竟不能止。圣人教化其深乎!然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如道遍地皆存,人何惜道?如此,道难求乎?非也。周有子牙、仲尼、子舆之徒,汉有黄石、子长之辈。其言不亦道乎?人皆知之。所谓难者,乃为“悟”。人皆言道,然人皆行乎?道之艰涩,可谓至矣。知之者众,明之者寡,然如不行此礼义之道,何来“仁和”之士,何来“六守”之质?如此,不可不忧矣。
余言仅至于此。其后,亦非余智所能及,实属可惜之处。
余读古之佳作,畅览典籍而力学于礼义,所为者何?惟愿礼义之种撒天下,文明之花遍地开
必先苦其心志
外面在下雨,落叶纷纷,不如秋,却总有些萧瑟。
不知不觉,我已经遗失了许多,后知后觉。前阵,班里失窃,老师让我们怀疑谁有嫌疑,我认为没有证据怀疑不了别人,于是就写了不在场证明交了上去。翌日下午,被老师在班上痛斥,我成了明哲保身之人。还好,有班长在旁陪我,但是我确实开始和老师疏远了,有些意见不和。我消沉不了,因为我要努力,政治书里有说,尊重是靠自己赢得的。而且我理应有自己的想法,若随“大众”,那就淡漠我的个性和想法,所以与人不同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对。就这样,我遗失了一段师生情。只是,老师在不断疏远我。打分数不
找我,做事不找我,举手不点我。我漠然,这是一次挫折吧。但这次的代价我情愿。
心凉了,人还在。没关系,心痛,还是要坚强。天降大任于人,必得有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心志这关,先得过。no.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前天一大早7点就起床出发,到了下午5点才回来。天气一开始还是晴空万里,轻风拂拂,不想11点时太阳解开了层层薄纱,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将它的光芒尽数散发出来。我们班军训时有句话,不晒死不是男子汉。那时已经遭受毒辣的太阳折磨的我已经丝毫不畏惧,于是我没有在太阳伞底下,而是毅然决然地在太阳底下钓鱼。4点时,我已经大汗淋漓,我感觉全身发烫,皮肤火辣辣地疼,鱼也好久没有上钩了,可能也是惧怕紫外线的威力了吧。5点时,我已经不敢再与太阳做斗争,躲在太阳伞下面,任由那鱼在海面上跳跃。晚上回到家洗碗时,再一次感到了皮肤火辣辣的疼痛。当晚,我检查了一下皮肤,我小时候摔伤的那块疤刚好被袖子遮住了一半,我看的时候,发现一半白,一半通红,截然不同。晚上,我躺在床上,全身筋骨咯咯作响,脚几近瘫痪,全身乏力,也没有什么精神想问题了,只是想好好地躺一会。
家里没有任何现成食物,我也不想动。等待,是一个人最大的极限。等待的最大限度,是超过极限。到2点,我已经饿得没有力气,肚子空空的,让我感觉到了“行尸走肉”的滋味。到了3点,我已经超出限度决定去煎个鸡蛋填饱肚子。但超出限度的最后结果是激发潜能。我亲自下厨,煮了一碗鸡蛋面,当我发现自己煮得是那么好吃时,我才知道原来煮一碗美味的鸡蛋面会是那么容易。劳筋骨是锻炼意志,饿体肤是激发潜能。no.3: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天上创网一看,创网女人气写手精华写手强力写手月儿宝贝发来pk挑战书。放弃,还是接受,需要抉择。我想起有一个我很崇拜的人所说的话,有挑战才会有希望。就这样出战。即使如项羽乌江自刎,血流乌江,他最终谢幕得是轰轰烈烈,至少他死得是值得。2000多年后的我,照样可以像他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照样可以像他勇敢地做最后的斗争。就算他知道前方是无穷的危机,他还是能勇往直前。他原本不能,只是在磨练中锻炼出来,而这次pk也是一次很好的磨练。
我知道我会输,但是那句话让我鼓足勇气。后方是绝路,此时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其实我原来是一个很好胜的人,我很喜欢《亮剑》中那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没错,就是要这样。这是我一贯崇尚的亮剑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同样,今天,我依旧知道我敌不过多过我几倍精华的对手,但是我依旧要pk!如果你问我我会退缩么?我会说,不会!如果你会问我我会刷票么?我会说,不会!刷票是种虚假的东西,即使别人会觉得你的人气很高,但是当你战胜对方那一刻时,你大概会感受到心虚的可怕吧。如果你问我我是不自量力么?我会说,不是!没有最 好,只有更好。总有一天,就算不是我,也会有人超越她的。惧怕不是我的本性,勇敢才是我所需要的。我不甘于败于你的手下,只因我想胜利。没有更多的鼓励和加油,只有一片冷笑和指责。我不甘于永远淡暗无光,所以我在努力。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曾益吾所不能,让别人感觉到奇迹原来有时离人会是那么近。
做原本所不能的事情,对对手不惧怕,敢于亮剑!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说,坚持到底。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一直在步步为营,披荆斩棘„
孟子没想到 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他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我赞同《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取义”,赞同孟子所说的“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但是,孟子并没有想到,“取义者”与“舍义求生者”之间还存在着一者,我可以由一个成语来说明:忍辱负重。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我也不否认,一般人是会这样做的。但孟子提到的“贤者能勿丧耳”就让我有些想不过去了。像文天祥这等的民族英雄自然是很符合孟子所讲,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为保留骨气而死的。
大家对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定不陌生吧?他为什么能有后来的灭吴的决心呢?正是因为他受过吴王的侮辱。他被吴王呼来喝去,被迫服侍吴王。而他怎么想的呢?死吗?不,他没有生出那等想法,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朝一日定要洗清所受之辱。于是,他忍辱负重,屈尊服侍吴王。后来,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卧薪尝胆,不忘耻辱,终于灭吴洗去了耻辱。这样看来,勾践并不是个没骨气的人。但他若是不甘被吴虏而拔剑自刎,会有机会灭掉吴国吗?那样做,反而会贻笑大方。
如果这个史实还不足以证明忍辱负重是明智的,我还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韩信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而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骨气吗? 可见,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能屈能伸,听说当初明太祖朱元璋贫困时也当过乞丐,那他有没有受过嗟来之食呢?换个角度说吧,我们假设孟子还未写下《鱼我所欲也》,有一天他也是穷困潦倒,饥饿难耐。此时,有人“呼尔”而与之饭菜,他会接受吗?若不接受,饿死,那哪里来《鱼我所欲也》这传诵至今的文章?若接受,即生,那又哪里能合《鱼我所欲也》之说?
有时候,现实与思想还是存在着矛盾的,也可以说,矛盾无所不在。任何事都是有角度的,所在角度不同,想到的也就不同。如果思想确实很好,但角度不够的话,还是说得保守点好,但是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思想。大胆地提出来,即使错了,也会有人帮你改正,你只用虚心纳谏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是反对孟子的思想,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看法罢了。若得罪了他老人家,那么就只有愿他在九泉之下能体谅了!孟子是空想家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带在孟子头上那些名誉的光环后,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孟子将会是个十足的空想家。他的政治理论,“民贵君轻”毕竟不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思想。他的政治体系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得到的利益最终获益者是统治者所代表的“君”而不是普天之下的“民”。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所以即使他认为作为君王,那必须是“天与人”,并且提出了“天视自我而视,天听自我而民听”,这种似乎将君主的地位就托负给“民”一样,其实不然。因为我们而尔后就看到,当有人问起孟子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君时,他自己说是没有经过君王的推荐,即便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能成为君王。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大的漏洞,孟子虽然有意愿让君“民与之”,但这种形式下的君王并不是“民众”选举的结果,而是君主“禅让”移交的结果,仍然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游戏。因此即便是孟子高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民仍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限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已。
正如拍拉图眼中由金,银,铜铁组成的理想国,莫尔假想中那个人人平等的事有最初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一样,孟子的那个淳正风篇二:以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的作文_议论文600字
以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的作文_议论文600字
仁者无敌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墙时人就倚着强站着,没墙时人就自己站直了。
世态变幻无常,安逸和安乐本是一对双包胎,家庭富裕,不愁吃不愁穿,就读于一所贵族学校。两兄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说神仙都不及,富裕的生活其实不错,这只不过是对于常人来说,但是这样的生活造就了这对双胞胎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安逸是弟弟,安乐是哥哥,安照常理来说,哥哥应该比弟弟懂事早,然而事实却相反,弟弟安逸,懂得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他勤奋克苦,努力学习;然而哥哥安乐,却恰恰相反,每天都游手好闲,从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贫玩,他总是认为,父亲是个百万富翁,有父亲的能力,不会让他受苦,根本用不着他自己奋斗,只要他需要,父亲就会满足他;但是谁都会明白,就算是金山银山,照这样下去,也会坐吃山空的。然而好景不长,安乐和安逸的父母感情不和,终有一天,父母离异,这对双胞胎必定要分开。法院判决,他们两个一个和父亲继续在这么富裕的家庭里生活,而另一个注定要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个普通的家许主妇,不像爸爸是个生意场上的高手,父亲拓手可得的东西,对于母亲来说却尤如登天,像是要经过万水千山,似乎比唐僧取经还要困难,才能得到。就这样,勤奋的弟弟安逸,选择跟着母亲改名为忧患;而幼稚的哥哥安乐,继续跟着父亲,继续游手好闲的生活着。
忧患跟着母亲艰苦的生活着,过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张口的忧患,对于这样的生活必然会有些不适应,但是他有坚韧的毅力,忧患更加的克苦,努力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母亲为之骄傲,为之自豪;日子虽然平淡,没有过去的风光,但是优秀的忧患总是会为母亲带来快乐,艰苦的生活,总是夹杂着甜密和幸福。时间一天天过去,岁月的年轮在不断的增长,忧患和安乐也渐渐的长大。就要面临高考,忧患的大学是进在咫尺,然而安乐却依然是个遥远的梦。
高考过后,成绩必然会有云泥之别。终于皇天不付有心人,成功不会给没有付出丝豪努力的人。忧患经过努力,勤奋,克苦,终于金榜提名;而安乐每天游手好闲,不努力,最终还是名落孙山。弟弟忧患和哥哥安乐就这样告别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忧患走向了理想的大学,继续寻求美好的未来,安乐不知悔改,命运会惩罚他。
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乐中失败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强弓劲弩,信臣精卒,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却不想在万千文人的惨叫声中,宫女嫔妃的歌舞声中,王公大臣的奉承声中,天下百姓的怨恨声中土崩瓦解。秦国,一个不可一世灭了六国,一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泱泱大国,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谓的太平后,成为了历史。
当秦始皇兵强马壮的军队遍布六国时,他笑了,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最强大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此时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该死的文人,处处说他的不是,他愤怒了,于是,焚书坑儒,焚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没有人敢评论他了,但人们心里都窝着火。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愿所有统治者都记住这句话。篇三:孟子论文800字左右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际治理 中,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圣贤施教,当各因其材。教育百 姓的方法归纳 为五种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 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中,有像及时 的雨水一 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 品德 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 的,还有 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这 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 .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 民的内心之 中。这样,民心就会归服,人民就会认同并且 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孟子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急功近利的封建时代固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和崇高性。孟子不是立足于如何发展经济而不顾人民死活,也不是某人或其集团的利益,而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乐。这对于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学》
山东商学院
汽检1101级
李继锋篇四:孟子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 总论
作为一代先贤,孟子的思想洞穿了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思想的光辉照耀世界很多国家,继孔子之后,他将儒家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文不想谈及他的“仁政”学说,不想谈及他的“性善论”思想,也不涉及他的“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即使这三项内容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一个人光耀古今。本文将从他的雄辩谈起,谈谈他的辩论方式和辩论艺术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启示。孟子是一个斗士,他没有无敌于天下的武功,没有号令武林的宝刀,有的只是自己的头脑和唇舌,孟子善于辩论,通过辩论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那个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家是很容易被湮没的,因为在当时整个中华文明都在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而在孟子生活的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必须站出来予以抨击,以一己之力对抗众人口舌。特别是战国时期那种特有的动荡,各诸侯国之间忙于战争、吞并,“仁政”思想难免显得过于“迂远”,他不得不到各国去游说,去“推销”自己的思想,齐、晋、宋、薛、鲁、滕、梁各国都有他雄辩的身影,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坚守自己思想的孟子,朝堂就是战场,每一次的游说都是剑拔弩张,他要以自己雄辩的口舌和敏锐的思维迎战一个个准备否定他的人,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对战”记录: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国答邹穆公问,公元前330年在任国答季任,同年在邹国与屋庐子、曹交问答,公元前329年在齐国与齐相储子问答,公元前328年与告子辩、劝蚳鼃向齐王进谏,与匡章问答,公元前326年与滕国世子问
答,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公元前324年说邹之滕推行仁政,公元前323年与农家陈相辩,公元前320年与周霄论出世,公元前319年与公孙丑论短丧,公元前318年答齐宣王问,公元前315年与充虞论葬母,答齐宣王问伐燕,公元前312年与淳于髡辩。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查到的孟子经典“雄辩战役”,而他的“孟子见梁惠王”更是其辩论的精华,我们都知道平等关系的游说至多不过是面红耳赤,而对于君王的游说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特别是选入高中课本的《寡人之于国也》,其语言之准确,譬喻之精当,思维之缜密,语言之平实、晓畅,他的欲擒故纵,反复诘难的手法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而这样的文章在“孟子见梁惠王”中处处皆是。这就使我想到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重在摆明观点,然后分析阐释,来支撑观点。想要让别人接受这些观点还要运用得当的论证手段。议论文的美在于其逻辑思维之缜密,语言之雄辩,这正是孟子所特有的,再加上排比对偶句式的使用,犹如排山倒海一般,来的气势磅礴。反观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无非就是搭出一个框架,开篇摆明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举实例然后加以分析,扣回分论点之后再给出实例,在进行分析然后就是回扣中心论点,这样做与我们心中的逻辑缜密失之千里。再看看学生写作的语言只能用平淡一词来形容,如果说语言就是武器,那么孟子的语言就是长枪和匕首,相对而言学生的语言就只能算是一个有好多窟窿的塑料袋,以及一个从别人那借来的面具——学生写议论文时所使用的论据往往是平时积累,写作时现场套构的。这差别犹如斗士之于
病夫,猛虎之于羸犬,怒海之于扁舟,如果答辩的双方是孟子与学生,我不担心学生会无言以对,只担心他们连孟子思维的过程都无法理解。但是反过来想想这也是好事,因为学生们想写好议论文至少有了一位楷模。
一、高中生议论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在作文中存在很多弱点,特别是议论文写作。因为议论文对于学生思想的展示要求更加突出,对于语言则要求力度更强,说服力更大,条理性更清晰,而这些都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弱点,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一)缺乏思想
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思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么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将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中心,选择合适的套在要求的题目之下,要么学生的观点不够明确,摇摆不定,导致跑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作文很多都是给题目或是给要求的作文,同时还有以材料与提示性话语或材料与命题、半命题相结合的形式,再拓展看看全国其他地区的语文高考作文题,也无出其左右(具体题目举例可见附录1)。高考是一个指挥棒,它在调节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面于高考中给定作文题目或范围的出题形势,学生在处理中心问题时留下的自由空间并不大,思想稍有拓展就有可能超出考题范围,一旦跑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学生只能 从思想深度上下功夫,对于给定的题目不断向下挖掘,我们都明白高考中的作文从本质上不同于文学创作,至少缺了自由,虽然我们都明白失去翅膀的蝴蝶并不美丽,然而,“至少还能生存”。
学生能够通过训练进行拓展的是思维的广度,比如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附录2中“绵阳下海经商”这个训练,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谈没有经验;没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注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没有按实际需要、客观规律办事;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认真学习;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没能够从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这些中心都是合理的,然而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又可能造成无法收束,于是有可能在考试中跑题。所以教师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后,又要强化学生在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审题,选择符合题意的中心,这就又加大了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跑题的风险。此外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我认为不是简单训练就能实现的,则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所以在高考指挥棒引领之下,教师必然把更多的工作放在准确审题,放弃在思想上的求新,而是把作文的重点放在结构与言语形式层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培养。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没灵魂就会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而高考的重压之下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在培养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呢?学生没有思想又何谈立意?
2、学生阅读量小。我们都知道,学生现在的课业压力很大,我曾将做过关于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3),这是一份
成熟的调查问卷,调查了天津市5所学校的高中在校生共计2785人,在这里,我们只用其中的一个数据那就是高中生有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只要读过就算)占了中人数71.3%,而平时学习中,一个月课外阅读的字数平均下来只有335个字,这就说明学生在课外阅读上下的工夫不大,古语云“开卷有益”,学生的人生阅历几乎已被学习全部占据的今天,我们能有多少时间让他们去“行万里路”呢?学生的见识该从何而来,没有见识又从哪丰富自己的思想?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而言,什么是第一位的,我想“立意”二字大家都会认同,可没有思想又从何来谈立意呢?
(二)语言乏力
学生的语言乏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1、在谈论某一个观点时,学生往往不能够一语中的,说来说去,车轱辘话说了一大堆,就是“说不到点上”,学生自己表述着困难,篇五:孟子作文素材1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和寓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3、《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4、有关孟子的典故: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5、作文素材
范文一: 孟子:当我们周围狼烟四起的时候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着历史的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 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于是你由孤独变的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了君王。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巴。
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范文二: 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
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范文三: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
白昼易过,黑夜难熬。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那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彻?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可是先生远比我等“有见,口未能言”之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