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唐边塞田园山水诗 教案
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
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诗歌内容有:
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E.厌战怨征。
王之涣,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官职小而诗名大,只当过衡水县主簿、文安县尉。他是盛唐时代重要诗人之一,但流传下来的有关材料很少,《全唐诗》仅录他六首诗。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昌龄,生平史料亦缺,年龄大概与王之焕相上下,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与孟浩然交游,出为汜水尉,大约在开元27年贬岭南,第二年北归,游襄阳,访孟浩然,时孟浩然疾疹发背,食鲜疾动,遂致暴死。王28年回京,又被任为江宁丞,天宝初年贬龙标尉,李白有诗:“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安史乱后还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与陈子昂结局相同。死时不早于755年,不晚于757年,因为757年闾丘晓被张镐所杀。张为河南节度使,调闾带兵到河南,大家都到了,闾后到,张要以军法杀闾,闾求饶说:“有家小,乞求余命。”张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闾不说话了。
王昌龄交游广阔,与李白交谊很深,与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之焕等都有交谊,与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崔国辅、储光羲、常建等也有交往。走的地方也多,肯定也到过边塞。有人认为没有到过边塞,但如果没有到过边塞,边塞诗不会写得那样真切动人。留下的诗作可分为三类:
1、边塞诗,2、闺怨诗,3、送别留别诗。
诗的成就最高是七绝,当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有人又推为七绝圣手。诗人中只有李白七绝可以与他媲美。明焦竑《诗评》云:“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清宋荦《漫堂说诗》:“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王夫之甚至认为七绝以王昌龄为第一;“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纇。”(《夕堂永日绪论》)有人又比较王、李,明胡应麟《诗薮》:“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清叶燮《原诗》:“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 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二十岁时西游长安猎取功名,却失意而归。以后离开长安,过漫游生活,三十多岁时曾到过蓟州,天宝三年秋曾与李白、杜甫同游于汴宋。八年荐举有道科,中第,得官封丘尉。十一载,高在京师与诗人杜甫、岑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赋诗,是文学史上的佳话。十四载,佐哥舒翰守潼关,抵御安史乱军。潼关战败,哥舒翰被擒,高适逃走。玄宗逃到西川,高适从小路追上。后得肃宗赏识,提拔为淮南节度使,以后为宦官李辅国所短,改官太子少詹事,又任蜀、彭两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终散骑长侍。唐诗人中高适官当得最大,《旧唐书·本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诗作风格:风骨凛然。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高适是边塞诗派重要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旧唐书·高适传》说他“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作”。《新唐书·高适传》亦说:“年五十始为诗”。《唐才子传》亦云:“年五十始学为诗”,这是错误的,也许五十岁时诗名才著。高适的诗音响浏亮,语言整饬,风骨遒上,抒情性较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岑参(715—770),生卒年说法很多。作品选所定年限是根据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而来,现据闻一多文介绍一下生平。河南人,父亲曾任仙州、晋州刺史,早逝,岑参由哥哥抚养长大。二十岁到长安,献书求仕,没有结果。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到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掌书记,来到安西,三十七岁时,高仙芝兵败还朝,岑参没有参加战事,也于是年返长安,三十八岁(天宝十一载)在长安与杜、高等登慈恩寺赋诗,他的诗写得最好。四十岁入封常清幕府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第二年安史乱起,岑在安西没有回京,四十三岁,杜甫等五人荐岑可任谏职,回京为右补阙,五十一岁出为嘉州刺史。五十六岁死于成都。两次边地生活改变了他的诗风,以雄健之笔描写边地奇诡风光。
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岑参与高适是边塞诗的主将,共同之处在于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与雄浑壮大的气势,也就是风骨。而高岑又有不同,比较一下两人的不同之处是很有意思的,高诗倾向于写实,岑诗则倾向于浪漫。高适善于抒发情感,揭示重大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岑诗善于描写景致,边地风光表现得光怪陆离,这是高诗没有的。在形式上,高诗整饬,多偶句,岑诗则奔放跳跃,变化多姿,多散句,岑诗可以归结为一个“奇”字,殷璠说他:“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甫赠岑参诗云:“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虽指个性,亦可指其诗作。他的诗当时流传也很广,杜確在《岑嘉州诗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王昌龄《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第二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由来久远,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歌唱农业劳动的诗,也出现了对山水的描写,不过山水田园在诗中只是背景,是配角,是起兴,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泉水》)魏晋时期儒学衰退,而老庄盛行,在玄言诗中也表现出这些隐逸之士对山水的留恋。山水诗的真正出现,在于老庄哲学的再次告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这就是二谢山水诗的出现。但二谢写景,多着眼于景物外........形,描写虽细腻,不能抓住景物的神韵,情与景是分离的。东晋的陶渊明则是第一个写作田园诗的大诗人,他的诗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山水田园诗在中国的盛行,大概与我们的农业文化有关,人与大自然的亲近有关。歌德说过:“在中国,人与自然总是生活在一起。”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中国人总是神秘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召唤,感觉与自然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呼应,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我们民族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比哪个民族都多。从审美看,我们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就是意境,这是其他文化没有的一个审美范畴。而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心物相通,人与大自然的合而为一。
到了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出现了鼎盛状态,这既与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有关(纵向),...................也与盛唐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有关(横向)。他们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的,已经不是谢灵运“有句无篇”的佳句,而是整体的、无工可见、无迹可求的完美诗境。诗人的注意在于捕捉并描摹一种意境氛围,这就是一种兴象玲珑的意境。兴是感兴,象是形象,也就是情与景融为一体,达到兴在象中,兴在象外,从此,完美的诗境创造提到诗歌创作日程上来了。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裴迪等人。我们介绍孟浩然与王维。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孟浩然(689—740年),襄阳人。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考试,未中,但诗名开始流传。王维曾私邀他到翰林院(或秘书省)赋诗,孟吟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座叹服。一次在内署谈诗,玄宗突然来了,孟只好藏到床下。玄宗问是谁,王维说是布衣孟浩然,于是召出念诗,孟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不高兴,说:“我没有抛弃你,只是你自己不求进取,何不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呢”?于是放归襄阳。以上说法据新、旧《唐书》《唐摭言·无官受黜》《唐诗纪事》,互相亦有差异,可靠性也难讲。一般说孟仅入长安一次,后来说两次,孟回襄阳后,曾漫游江淮吴越。四十五岁时,应山南采访使韩朝宗之请入京,大概朝宗入奏后召他一起见玄宗,他正与朋友喝酒,居然未去,又失去一次作官机会。开元25年,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召为从事,而后又回襄阳隐居。开元28年,王昌龄过襄阳,时孟病疽,喝酒食鲜而发病,死于襄阳。
孟浩然一生未仕,所以以前一般人总认为他是坚决不想作官的,如李白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而过去传为王维画的孟浩然象是“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唐张洎题识)(款段马:《后汉书》:“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注: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其实,孟浩然对入仕也是很热衷的,如诗云“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前举“不才明主弃”诗及《临洞庭》“欲渡无舟楫,端居恥圣明”,只是在一次次碰壁后才失望了。这其实也不奇怪,盛唐诗人处在那样兴旺的时代,个个热中功名,不热中反而奇怪了。
孟浩然年辈较长,比王维、李白大十二岁,比杜甫大二十三岁,比高适、岑参都大,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开派人物。他的诗以五言为主,风格是清淡。可以说“淡”正是山水诗的主要特征。闻一多评价孟诗:“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缺点是韵高才短,他的诗大多为短篇,以五律为多,陆游曾指出后四句每觉气索。(《渭南文集·跋孟浩然诗集》)苏轼指出:(孟)“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如《春晓》用语极为平淡自然,而明媚的春光中,又透露着伤春的意绪。又如《宿建德江》在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的景色里抹上了“客愁”的孤寂心绪。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王维,字摩诘,来自佛经《维摩诘经》,看出王维的佛教思想。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音乐。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岁,张九龄罢相为界。前期与盛唐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开朗,充满入世思想。21岁中进士,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他写诗自陈,得张九龄赏识,任为右拾遗。张九龄罢相,王维随之消沉。唐代社会矛盾尖锐化,可以张九龄罢相为界,以后任李杜甫、杨国忠,政治腐败。王维买下宋之问的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乱起,王维被俘,被迫受伪职,不敢反抗,只好吃药装哑巴,企图摆脱。一次安禄山在凝碧池举行宴会,把玄宗的乐工全部找来伴奏,雷海青把乐器摔坏,向西边大哭,安禄山把他支解于试马殿。王维当时被拘系于菩提寺,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来乱平,肃宗回长安,处罚投降安史的官吏,王维由于此诗没有处分,重新作官,当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当时名声很大。《旧唐书·本传》称其“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创作比较复杂,前期写了不少从军、出塞、游侠之类诗,如《老将行》、《少年行》等,后期隐居辋州别业,大量创作山水诗。他的山水诗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景象阔大,如《终南山》、《江汉临泛》、《使至塞上》等,但数量不多,更多的是另一类写景小诗。在这类诗中,他以诗人画家兼音........乐家的特点,善于抓住景物在特殊环境下的光彩、声响、动态来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的主........................................题是静,这与他的佛教禅宗思想有关,但往往是寓动于静,以动衬静,尽管是写静景,却充........................................满了一派勃勃生机,这又与盛唐的时代气息有关了。总之,我们欣赏王维的诗,一要抓住诗........................................中的画意,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画.........................................家,南宗水墨画即文人画的创始人,北宗李思训画金碧山水)二要抓住王维诗中的禅意即哲........................................理,正如明胡应麟《诗藪》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 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选 1.王维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李陵咏(时年十九)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氵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啼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一作落雁 一作失雁)处,千里暮云平。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二篇: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
制作人:张莉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初步把握四杰的创作概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已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
二、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
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王勃诗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骈文佳作。
杨炯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从军行》。卢照邻的代表作是七言歌行《长安古意》。骆宾王的代表作是《在狱咏蝉》。
三、王勃
(一)诗人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二)、背景及其经历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6年之后,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才结束了凄凉的蜀川之旅,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 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滕王阁序》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诗篇之一。之后王勃在渡海的时候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6岁。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序诗**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阎大人女婿吴子章(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抢风头,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滕王阁序》是自己宿构的诗,王勃是抄袭自己的,是偷背出来的!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众人皆大惊,对王勃起了疑心,怀疑王勃抄袭。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写下这首序诗。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实乃王勃所作。吴子章羞赧而退!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王勃的名
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在表达方式上,诗歌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诗评】:
杨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四、杨炯
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在“四杰”中,杨炯(650—694)诗歌数量最少,成就也较低。但他用乐府旧题写的一些诗篇,表现渴望保卫祖图建立功勋的意愿,节奏有力,颇有新意,如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
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边塞是当时士人幻想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尽管“四杰”中的王、杨、卢都从未到过边塞,然而他们在诗中表现的立功边塞的志向和慷慨情怀,却显得十分强烈。
第二课时
一、卢照邻
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他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最著名的作品是《长安古意》,这篇歌行通过对汉代长安的描写,反映了唐代长安的盛况:大道小巷纵横交错,官禁侯府比宅相接,玉辇宝盖川流不息,帝室王公竞争豪奢。全诗辞藻艳丽而能厕以清词,并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叠字、顶针格、复沓层递句式等,加强了音韵铿锵的节奏感。读来声调圆转,“抑扬起伏,悉谐宫商”,气势充沛,力量雄厚,可称其言长篇之极致。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昭君怨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这首五言律诗以琴曲旧题写,属对工整,音韵和谐。“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飞。”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构思精巧,用词准确而贴切。卢照邻一生怀才不遇,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甚多。此诗明里哀叹昭君
之不幸,实则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感慨
二、骆宾王
骆宾王诞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骆宾王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这四句话可以概括骆宾王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就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的是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画面。“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敬佩之情。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整首诗读起来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抒发了一种抑郁难申的悲痛。
公元678年,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因为他对武则天相当不满,所以屡次上奏批评她,把武则天惹怒了,结果便以贪赃罪名使他下狱。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名诗《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公元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图谋推翻武则天的统治。骆宾王对武则天素有恶感,当然是参加了武装斗争,而且还为起兵写了讨伐檄文,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武则天镇压了徐敬业的起义,把追随徐敬业的骨干分子都杀了,但却没有消灭骆宾王,因为他奇迹般地躲过了追捕。之后唐政府一直在缉拿他,但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甚至到现在还是下落不明。
骆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卷二O三,都持此说。
(二)逃亡。郄(qiè)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新唐书·骆宾王传》,都说兵败逃亡。
(三)投水而死。张鷟(zhuó)《朝野金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
三、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1、内容的充实与拓展:他们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
①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②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为诗歌注入了高情壮思和倜傥之气。③拓宽了诗歌的视野,使之从宫苑台阁走上江山与塞漠,从而便于容纳更为丰富的感情内容。
④在前人偏于游戏性和应酬性的题材中注入人生热情,表现出自我的个性。
2、形式的创新与完善:他们以新的章法和节奏表现出新的情绪,在诗歌语言形式上努力向生活靠近。大体而言,卢骆喜作五七言长篇,尤擅七言歌行一体。卢骆创造性的发挥了七言歌行工丽整练婉转流走的风格,并大大加强了它的抒情性,丰富了表现力,使之成为“极能发人才思”的新体制。王杨则以五言律绝取胜,在语言上更加明净凝练,进一步洗涤了六朝以来繁缛的格调。
四、小结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五、板书设计: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 杨
炯——《从军行》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
六、作业布置:
何谓“初唐四杰”,他们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第三篇:边塞诗二首教案
边塞诗二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积累诗词名句,体会其含义,汲取语言营养。能力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情怀,获得艺术享受。
2、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
3、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比较探究边塞诗的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仔细品味,展开丰富想象与联想,结合背景及诗人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
3、对名句进行鉴赏分析。
4、比较探究边诗的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2、学习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和戍边将土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了解诗歌所描绘的特有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比较探究边塞诗的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教师点播,师生共同分析欣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说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边塞诗可谓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我们在以前学过高适的《别董大》(集体诵读)。这首诗既是边塞诗,又是送别诗。边塞诗人中能与高适齐名的是岑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岑参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题:(出示课题及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曾作过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有《岑嘉州诗集》。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放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指导:
读法指导: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这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须更新:这首诗的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
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裘 衾 掣 着 翰 阑 羌
3、齐读。
四、分步解读,品味诗意:
1、课文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白雪歌”,一部分是写“送武判官归京” 请同学们将由写景过渡到送别的句子用“——”标示出来。(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诗句中含有“雪” 的词语
(板书:飞雪
暮雪
雪满
雪上)
通过这四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时间在变,场景在变,“雪”字贯穿课文始终,可见“雪”就是本诗的线索。
3、作者的送别饱含了深情,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重点品味“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四句所表达的作者的真挚情感。
(1)饯别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子中哪一个词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愁云)为什么用愁云,是云愁还是人愁?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离愁、担忧)
(2)饯别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古人有为朋友摆宴饯行的习俗,那么作者在中军帐置酒宴饮归客,弹起胡琴琵琶吹起羌笛,烘托了热闹的气氛,体现了作者的一片盛情。
(3)临别时: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作者送朋友送了这么远,想起回京之路这么艰难,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和依恋。
(4)离别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不愿意离去也充分表现作者的依恋之情,但此时是不是只有依恋呢?体现了作者无穷无尽的回味。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这结尾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而羡慕,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又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
归纳:全诗用了四个“雪”表现不同的场景,以雪来衬托送别,送别时又写景,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这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细细咀嚼,佳句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谈谈喜爱的理由。(理解句意是最低要求,抓关键字,理解用字魅力,结合诗歌景色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写作手法运用。)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先传风声,妙在由风见雪,南方八月秋高,而此时北方已满天飞雪。“即”,表现诗人少见多怪惊喜之情。“飞”,表现风之大,风之猛,雪之大。卷 折 从 正侧面写出风的大。
B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颖,想象奇特,描写别致,形象优美,“忽如”一词更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化无常,也表现我惊喜之情。那雪花仿佛一团一团,一簇一簇,压枝欲低,繁荣壮丽,真可谓妙手回春。
C“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飞入户,沾幕帏消融,表现作者体物入微。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手法勾画出瑰奇壮丽雪景,大笔挥撒。
E“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很猛,红旗却因冰封雪冻结而不动,突出天气奇寒。白雪映红,反衬环境更洁白寒冷,象征将士们不畏艰险的气概。
F“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这结尾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而羡慕,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又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总结:这首边塞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下面我们学习另一首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
六、比较阅读,认真体会:
1、学生读这首诗
2、学生参看注释,疏通通文章大意
3、诗文解读(出示幻灯片)
4、中心:描写边塞特有景色,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七、比较探究
开拓思维
1、请同学们分别指出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景物及特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
胡琴
琵琶
羌笛 瀚海
《凉州词》:孤城
万仞山
羌笛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边塞诗描写景物的共同点是: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气势豪放
2、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共同:思乡
爱国
不同点:第一首诗是惜别,第二首诗是思乡。
边塞诗的特点: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
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边塞诗,去比较,去探究,对边塞诗将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八、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
雪(景)
别(情)
写边塞特有景色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戍边将士的怀乡情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边塞诗的特点: 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
第四篇:山水田园诗词及古今绝句山水诗创作谈
一、几种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类型
--—提交芦溪县诗词学会“山水田园诗词创作研讨会”
曾建开
山水田园诗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种类,作品数量巨大,流传至今的精品也有不少,2006年,我曾撰写过一篇名为《山水田园诗作法》的文章发在“诗文天下社区”论坛上,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转载过它,但是该文一直没有在诗词刊物上发表过。不过今天我不准备在这里谈所谓的“作法”,只是想结合在我们的会刊《芦溪诗词》第二期和第三期中刊发过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作,谈一下几种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类型,供大家参考。
一、运用白描手法,诗中饶有情趣,育清新淡雅之作。
古代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意境优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
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大多运用白描手法,极少有用比兴手法的。如南坑中镇中邓朝雩老师的《游天子山》:
天子山上薄岚飘,孔雀开屏傲碧霄。我自攀峰上陡峭,风光一览看天娇。
龙成前的《袁江杂诗
(五)》:
蓝天飞燕舞东洲,两岸车行似水流。远看濂溪图画里,烟云袅袅亮新眸。
钟恒彩的《巫山一段云 · 在大岭至团丰公路上散步》词:
散步团丰路,晨曦伴鸟鸣。精神爽利步轻盈,拂面晓风生。公路风光美,两旁树木青。路中花带丽而馨,步步好心情。
刘政生的《西江月 · 芦武公路》:
岭峻腹中穿洞,川深水上架桥。丛林叠嶂彩绸飘,如画新村更俏。往昔穷乡壤僻,如今路坦楼高。车流滚滚访罗霄,满载游人歌笑。
所谓白描,是指文字上平白如话、不施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鲁迅在他的《南腔北调集 · 作文秘诀》中对白描一词作过这样的解释:“‘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用这种白描手法做的诗,少用修辞手法,也不用典故,诗风清新淡雅,一看就懂。
二、注重情景相融,力求诗中有画,创意境幽远之作。古人创作山水田园诗时,非常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尽量使之诗中有画,借景传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中间二联的画面清晰、生动,非常传神。《芦溪诗词》中也有不少这类作品,如邓世萍的《夜泛明月湖》:
朗朗长空明月高,轻舟水上弄波涛。晚风吹得游人醉,把酒湖中问碧霄。
邓世萍这首绝句,句句入画,四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又美丽的湖上夜游图。
徐庆芳的《游玉皇山》:
玉皇山色美,流翠湿人衣。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有心听竹语,无意悟禅机。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二句“流翠湿人衣”从王维诗“空翠湿人衣”而来,而着一“流”字,似更使人感觉到山色的生动与活泼。“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两句诗中有画,可绘可想,散发出一种清幽之气。颈联上句“有心听竹语”,情趣盎然。竹非能语,清风拂竹之音也。下句“无意悟禅机”,言唯喜山而已。尾联“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发一感叹,玉皇山风光虽然这么好,可惜“我”不能在那里久留,只能做到归来后回想一下过去在玉皇山下生活的那些日子了。《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作者曾在玉皇山下的张佳坊乡中学任教多年,诗中的“采薇”,应是指作者的这一段“隐逸”经历。
周英的《初游武功山》:
青峦如鹤立,飞瀑荡云烟。绿甸铺金顶,丹霞盖九天。栈桥穿古树,灵石绕山泉。此景凡间少,我心亦陶然。
周英这首五律,前三联皆入画:青峦、飞瀑、云烟、绿甸、丹霞、栈桥、古树、灵石、山泉,六句中列九个具象,这些具象通过“立”“荡”“铺”“盖”“穿”“绕”等动词的衔接,组合成了武功山的整体形象。全诗四联的组织结构为“起——承——再承——连转带合”的形式,前三联铺垫充分,尾联抒情。笔者的《四题〈春江如画〉(之一)》:
新叶葱茏鸟语喧,春江碧水翠笼烟。粼粼倒影千丛树,袅袅渔歌一片船。可是武陵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欲临此地邀明月,携友寻诗待晓天。
这首七律,是《四题〈春江如画〉》四首中的第一首。多年前,笔者在“诗文天下社区论坛”任“天下采风”版面的首席版主,有一天我在“三月风”网站里的图片版面上看到一幅图片,画面上有一河,河中有一呈弯月形河洲,洲头不远处一渔舟上有渔人摇橹,两岸绿树如茵,烟雨朦胧。整幅图片已经后期制作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绿色,非常漂亮,于是便萌生了要为它做一首题图诗的念头。这首七律做成后,我立即将它发到了天下采风版面,彭福顺老师看到它后和了一首。我有意要难一难他,便再做了第二首。就这样,我每做一首他就和了一首,我一连做了四首题这张图片的七律。这第一首的前两联也都是写景,系按图索句之作,将“诗中有画”反过来说就是“画中有诗”。颈联转为设问:“可是武陵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这么清雅秀丽的景色究竟是在哪里呢?是不是在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要不就应该是在他任过职的彭泽县里?尾联抒发自己的奇想:想与诗友们一起到图上这风景里去赏月寻诗,玩它一个通宵才好。当时我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值到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图上的美景原来就是江西婺源县的月亮湾。
再看李荔的《蝶恋花 · 游横龙寺》词(新韵):
柳簇鹅黄湖漾碧,二月寻春,处处着春意。草长莺飞花信递,燕儿早把归程计。钟鼓幽幽香火密,世外逢春,肯把春风避。心挽千结恩怨替,春来春去人迢递。
横龙寺在今萍乡城南横龙公园。此词虽名为写寺,但上片写的却是公园,因这湖在山北,寺在山南,两处地方还差远着呢。先写湖后写寺,说明作者是从山的北麓上去的。“柳簇鹅黄湖漾碧”使人看到春色,“燕儿早把归程计”则使人感到亲切。词的下片写横龙寺的只有“钟鼓幽幽香火密”这一句。如果继续将寺内的景观再详细描述的话,由于词谱容量的限制,抒情的话就会容纳不下去了。
三、关注农家农事,描写田园环境,成闲适恬淡之作。
古代诗作中,有不少描写、欣赏农村田园环境,关注农家农事的诗篇。如东晋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组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暮行田间》,陆游的《游山西村》、《岳池农家》、《牧牛儿》、明代钱澄之的《田园杂诗》等。现在,诗词界将今人写的这一类题材的诗作归入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题材中去了。在我们芦溪诗友中,有一些人曾经种过田,有的甚至现在仍在种田。《芦溪诗词》上刊发过一些此类题材诗词作品,但是写得比较好的诗作数量很少。这里我仅举三例:
张吉群的《珠亭山竹林逸兴》:
芬芳泥土自然风,吹到农家小院中。一按快门留倩影,竹香醉倒众诗翁。
这是一首闲适之作,描述了作者随众诗友到宣风镇珠亭山村采风所体验到的事。“一按快门留倩影”一句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感,如果换成别的句子,可能就会分不清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诗了。徐庆芳的《春日》(新韵):
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兰。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黄花开绿野,白水绕青山。谷雨清明日,蛙声满稻湾。
徐老师的这首五律我也比较喜欢。全诗描写了农家与农事:“农家耕种欢,无暇赏竹兰”,也描写了农村的环境,而且着墨较多,有声有色:“谷雨清明日,蛙声满稻湾”——有声,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只只的青蛙在田埂下正鼓胀着腮帮子一张一合地对歌;“黄花开绿野,白水绕青山”——黄、绿、青、白,色彩鲜明。这里,春日农村给作者的感受是“田野真天地,山林大乐园”,是一种清新美、自然美的享受。通过对全诗的诵读,读者也会被他所描述的田园环境所感染,所愉悦。作者那种热爱农村、喜爱田园风光的思想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再看笔者的《南乡子 · 春日》词: 绿树掩山家,摩托声催紫燕斜。谁闹芳菲红烂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
陌草发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播种人归天已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
这首词描绘的是山区农村春耕的画面。
绿树掩山家,摩托声催紫燕斜。——写农家,紫燕翩飞在山间田野之中,农家外面的路上有人骑着摩托车驶过,也许骑车的人正是这农家的主人,他或她正骑着摩托车驶出。不是柴扉,也不是木制土车驶过,也不是自行车驶过,新时代农村的环境便显现出来了。谁闹芳菲红烂漫?堪夸,可爱桃林无数花。——写农家环境,附近有盛开着桃花的桃树林,它们正在争红斗艳,展现它们美丽的青春花季。
陌草发新芽,两岸牛哞初启耙。——春草生长,草长莺飞,河的两岸已进入春耕季节,农事繁忙。农夫正在赶牛耙田。
播种人归天已暮,鸣蛙,西岭残晖吻落霞。——天暮人归、田野蛙鸣、残晖落霞,组合成了一幅农村清丽的图画。
整首词中无一字议论或是直接的情感抒发,但通过各种意象的选择与有机组合,作者已将自己愉悦的思想情感渗入其间,读者也不难读出作者这种对农村田园环境的欣喜之情。
二、古今绝句山水诗赏识
(诗词讲座专稿)
1,何为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景观的诗。即以自然风光、主要是山川景象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抒发着诗人对大自然奇妙造化的惊叹、以及行旅出游所触发的心灵感受,是以欣赏和感悟为主要情调的一类诗篇。说是山水自然风光,其实也包括自然界里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造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有历史积淀的人文古迹等等。山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以是山,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荒原,是沙漠,是田野,不一定非得山和水都同时出现。而且,诗人笔下所写的山水景观,不一定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实体景象,也可以是间接所见如画作、影视中的景象,乃至诗人梦境所见或自己头脑里虚拟的景象。简言之,在一首诗里,主题所表达的内容,只要包含有景观的元素、有景趣的内涵、有景悟的色彩者,尽可归入山水诗的范畴。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大支流。2,山水诗的由来
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骚客是性情人的翘楚。当文人的情感与山水的景观相碰撞、相交触、相濡染,便有诗的衍生,诗的变种。这变种,便是山水诗的形成。
山水诗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东晋时期。
中国人历来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自魏晋以来便形成一种亲近自然、钟情山水的风尚。这种风尚在东晋时代的江南地区最早流行。而受流风影响,山水诗便应运而生。虽然在此之前,从最早的诗三百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乃至汉魏时期的诗赋,均有自然风景描写的片断和章节,如《诗经.大雅.崧高》中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楚辞.九章.涉江》中的“深林杳以冥冥兮,猿貁(you去声)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曹孟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的“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等等。但所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还只是诗人活动背景及行旅心绪的衬托渲染而己。
到了东晋时期,南迁的中原士族在江南原野纷纷修建庄园,美好的自然景象逐渐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而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玄学也广为流行,这种淡薄名利而亲近自然、追求心与“道”和谐统一的超世观念,促使文人更多地寻求对山水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感悟。于是,一种把自然景观当作独立审美客体的山水诗便脱颖而出。按南朝人刘勰的说法,这山水诗的出现是在南朝宋初,所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老庄告退,是指以老聃、庄周思想为特色的玄言诗和游仙诗的逐渐淡出。山水方滋,是指描写自然景象的山水诗代之而兴。
虽然,以写玄言诗而著称的东晋诗人庾阐、孙绰,及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雪景而被人誉为“咏絮才”的女诗人谢道韫,都已有独立成篇的山水诗问世,如庾阐的《登楚山》、《衡山》、《三月三日》,孙绰的《秋日诗》,谢道韫的《泰山吟》等。但一是数量不多,还未成气候,二是玄言未了,留老庄虚幻。真正使山水诗昂首直入诗歌殿堂而使得山水诗其后便盛极一时的是谢灵运和陶渊明。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擅长把人带入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领略一地一景的独特风光,给人以清新开朗的审美意趣。而陶渊明则在山水诗一类中独创了田园诗分支。从广义上来说,田园诗也是山水诗,也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与咏唱。但田园诗又有自已的特色,因而习惯上有时也把田园诗从山水诗中分离出来。
中国山水诗的写作,到了唐代便蔚为大观,达到一个鼎盛的高峰。此后便一直影响了诗词界一千多年,使山水诗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最有光彩的一颗明珠。
3,山水诗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特色
A,二谢代表的赏景言志的山水诗流派
中国山水诗有一个萌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自然风物已渐渐成为一种抒情手段了,但还没有成为直接的审美观照对象。晋 宋之际,诗人们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便正式诞生。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眺接踵而起,他们所代表的山水诗风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从“二谢”开始,中国的山水诗开始走上了“诗言志”的道路,诗中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山水诗走向成熟。这是山水诗形成的第一个流派,其写作模式大致遵循开头先叙事、中间重笔状写景、结尾言情或说理的三段式结构,略显呆板。举如谢灵运的《郡东山望溟海》、《登石门最高顶》,谢眺的《游东田》、《游敬亭山》,都是路数相同的写法。
B,孟、王代表的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流派
古代诗人的隐逸情怀最早是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抒发出来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诗句,开创了山水景观的物象与诗人个体精神水乳交融的境界,陶渊明也因此被冠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的美誉。这种隐逸情怀在谢灵运、谢眺的诗中也有流露,但却淹没于以“言志”为要旨的理性色彩之中。唯有到了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流派中才大放异彩。
孟浩然是有才学却与官场无缘的诗人,一生过的是文人隐居生活,其所作诗篇便有亲近山水自然的韵味。长期的隐居生活所养成的恬淡胸襟,使他作诗时“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语),故其诗作便有冲淡自然不同于初唐雕字琢句的风格。比孟浩然晚12年的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典型,他工书善画(南宗山水画派开创者),精通音乐(做过大乐丞),深谙禅理(其名维、字摩诘,皆取义于佛经),这使得他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把乐律画理和道释义旨融入诗艺,使他的诗兼有音乐美、绘画美及玄机禅味,作品往往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韵有味、形神兼备。以王维、孟浩然为领军人物,还有裴迪、常建、储光羲、卢象、丘为等一大批盛唐诗人,将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推向一个空前绝后的高潮。
其后的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中的钱起、郎士元、司空曙等中唐诗人也延续了孟、王寄情山水、抒发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使得陶渊明开创而由孟、王发扬光大的隐逸情怀山水田园诗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为深广的一大流派。
C,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色彩的山水诗流派
在盛唐的山水诗创作中,李白的山水诗风格,又与孟、王的隐逸情怀显示出较大的区别。李白独具一格的山水诗创作,将盛唐山水田园诗又推向了时代的另一个高峰。
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情性,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在长安不满两年,李白便愤然离去,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期间,李白游名山大川,留下许多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他的诗,改变了传统山水诗固有的形式和规律,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纪元。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陶渊明、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李白是一个强烈追求“自我”展示个性不向权威不向豪贵不向宿命妥协的浪漫诗人,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景物之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这种风格,在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在这些诗句里,自天而落的黄河,飞流壮观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之中。李白诗中的自然山水,多带有这种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更多地显示了一种动态美,这与王维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D,以杜甫为代表的沉郁悲悯的山水诗流派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一座绕不过的大山,与李白的浪漫情性相比,杜甫的诗显示得更多的是现实主义风格。这一点既与个人的情性有关,也与诗人的经历有关。杜甫所处的时代变迁、生活罹难、仕途失意等坎坷经历,使得杜甫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于是便造就了诗歌创作中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山水诗中一样表现得非常突出。杜甫同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漂泊流浪的经历与饱含激情的心灵,也促使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与二谢不同,与王、孟不同,也与李白不同,杜甫在游览和欣赏自然风景时,并没有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正是这一点,使得杜甫笔下的山水诗呈现的是山水实景与山水实景中的真实感受。杜甫尤其重视在对山川草木的自然本性的客观描写中抒发细腻的情感。尽管在杜甫的山水诗中也不乏有恬淡娴静的闲适之作(比如《绝句慢兴九首》其七中的“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六首》其六中的“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动静皆有闲适之情),但更多的是沉郁悲悯的情调,总是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融入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这样的诗句,都是在漂泊行走游览山川景象时咏出的。是所以,在杜甫的山水诗中,离不开对世事人情的关注,离不开对生命意识的表达。而对百姓生存的关切、对国家兴亡的思考,便让杜甫的山水诗充满悲天悯人的侠义之气。
E,唐代以后的山水诗风格变化走向
山水诗在唐代的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带动了山水画的兴起与繁荣。山水诗与山水画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主体。这一点正是中国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最大区别。唐代以后山水诗继续发展,继续繁荣,但没有出现大的群体和新的流派。宋人爱说理,山水诗便增添了许多议论说理的内容,水平比较高的便有了几分哲理趣味。比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翁卷的“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这些山水诗都闪耀着空灵卓锐的智慧之光。但水平一般者便降低了山水诗的审美感染力。明清两代,山水诗依然繁荣,但大体上都没有超越以上四大流派的成就而创出新的风格。
近现代亦然。但在近现代的山水诗创作中,也有几个诗人的山水诗值得一提。
一个是清末的湖南诗人易顺鼎,少时被视为“神童”,成年后却屡困场屋,五应会试均报罢,无奈以捐官身份步入官场,但仕进艰难。甲午战争爆发,他几次舍生渡海,欲保台湾,终无功而返。辛亥革命后一度供职于袁世凯政府。易顺鼎“生平好游山水”,一生所行不止万里,神州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每到一地必登名山,临胜水,于山水之间讴歌吟唱,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据说他“平生作诗万余首,刊诗集七十二卷”(王森然《易顺鼎先生评传》),约30部,但多已散佚,今存易诗不足三千首(《琴志楼诗集》前言),其中所占比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山水纪游之作。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另一个是别号人境庐主人的广东梅州晚清诗人黄遵宪。这位自誉“吟到中华以外天”(《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的黄遵宪,曾充任外交使节十余年,创作了大量描写海外山川名胜的山水诗篇,这些诗作按其出使国度和地区可分为使日、使美欧、使南洋三个时期。黄遵宪的山水诗,展示了异域山水的雄奇和壮美,寄予了作者爱国图强的真挚情感,表现出先进、开放的全球意识和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精神,开创了古典山水诗的新领域、新意境。在艺术上,诗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雄奇奔放、沉郁壮阔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给传统山水诗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当代诗人创作的山水诗,数量也相当多,或许比历代山水诗的总和还要多,但水平参差不齐、泥沙俱下、少有精品,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群体并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山水诗杰作,当然也就没有新的流派。
附带说一下,以上是从艺术风格方面划分了山水诗的四大流派,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比如从立意的精神层面来看,中国传统山水诗也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道德精神为依照的人对自然山水美之欣赏。这类山水自然诗,往往借用自然物来寄托自己的高贵品德、赤子情怀和远大理想。是以道德精神为主的人对自然万物的观赏或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这些诗人眼里,自然山水之所以为人们欣赏,并不仅在于自然山水本身的美,而主要是自然山水所蕴含的精神符合人的某种道德或精神。二谢、杜甫、陆游及陈亮等人的山水诗,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诗的作者,往往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较深,以道德的观点看待自然。
第二种类型:以审美精神为依归的人与山水自然的融合。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对大自然最倾心的要数庄子和道家了。“道”作为道家学说中的最高概念,其意义向上可以推演为形而上学的宇宙论,向下也可以落实为人性论,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验。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无所不在的“道”便集中到自然山水中来了。受老庄学说和道家影响的诗人,在创作山水诗的时候,便常以纯粹审美的眼光来观照洞察,并且将自然山水与人格主体融而为一。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是此一类型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第三种类型:以宗教精神为依归的人对山水自然的观照。与道家相同,佛家也有爱好自然的意向,佛教对于山水诗的影响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佛教在山水自然中体验的是一种宗教的快乐。历代诗僧、禅僧以及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的诗人,其山水诗大都属于这一类型。谢灵运、王维的一部分山水诗,也可归入这一类型之中。4,中外山水诗歌的不同特色
自然山水一直是古今中外诗歌中必不可少的描写对象,而且中西诗人笔下的山水诗都以追求自由、寄寓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含主观情愫为主要特征。但中西山水诗人的审美观物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同样的自然山水却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蕴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种差异其实也反映着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在古希腊,自然含有“生长”之意。自然是一个生长着的、巨大的、和谐的统一体,人和神不为其敌手,而是平等相处,共同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有机整体。在这种理念中,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两极。在这两极中,自然是处于被动和客体的一方,人对其施以逻辑性的分析与认识。西方的山水诗人,承认自然作为二元对立中的一方的存在,然后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而在中国诗人的眼里,人与自然是对等静观可以互为化入融成一体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皆忘”。中国的山水诗在审美心态上必须进入“忘”的状态,忘欲、忘知、忘己、忘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中国山水诗歌中的山水意象常常呈现出一种平和、恬淡的色彩,神秘中充满禅趣,幽静中蕴含生机,山水景观成为一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精神栖息地。在中国山水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宇宙万物与自身联系深深的思考。但最终还是汇入赏景言志、借景抒情、因景寄怀、移景隐性的几股支流之中。古人登山观景,俯视山川,高山、流水、江海、风云,世间万物,哪怕最普通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诗人抒怀言志的载体,都有着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象之美。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诗歌中没有对自然的敬畏和怜爱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而西方人山水诗中呈现得更多的是一种生态意识,呼吁社会的发展要与自然同步,不能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这一点也与西方以自然景物为吟咏主题的山水诗出现较晚有关,直到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兴起,才有华兹华斯、雪菜、济慈等著名的自然抒情诗人出现。这时,工业社会的生态问题开始暴露)。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华兹华斯的《鹿跳泉》都有对人类残忍破坏美丽自然环境行为的批判。西方诗人在其山水诗歌中传达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发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互利互惠的呼吁。这一点,恐怕在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诗人的山水诗中,却极少有人思考过。
5,当代的山水诗应当如何写
山水诗还要不要写?当然要写。但,还要继续沿古人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吗?还要赏景言志、借景抒情、因景寄怀、物我两忘吗?还要不断重复古人一再用过的陈旧意象吗?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目前还不能给大家提供正确的答案。但我认为下列几点可以作为思考的线索。
1)传统不能切断
中国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艺术最有成就的硕果之一,古典诗歌的体裁为山水情怀的咏唱提供了整齐划一的形式美、平仄和谐的音韵美、文字组合的节奏美,而大量的旧意象则成为约定俗成言简意宽有非凡表达力的活语言,这些好东东都值得我们合理地继承,如果切断了这一传统,诗词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新诗完全抛弃旧的形式,切断文化的传统,很难有出色的生命力,这一点只要看最终流传的数量就可以知道。
好的传统必须继承。继承传统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原地踏步是没有意义的。新的起点就是超越古人的突围。因为要超越,因为要选择突围点,你必须对前人的成就有足够的认识。在我看来,中国历代的山水诗,有下列几点成就非常突出:
一、中国的山水诗大都重视自然风光的景象刻画,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历代山水诗的作者,善于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最让人称道的就是王维的那些山水诗。
二、中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或于景中见情,或于景中见理,或于景中见趣,或于景中见智,不单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三、中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这也是陶、孟、王所开创的“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隐逸娴静的艺术特色。
四、中国的山水诗大都重视“有我之境”并追求“物我两忘”的主客体交相融汇,这种创作意识既有道家观念的影响,也受禅宗佛教理论的影响,带有浓郁的哲理色彩。
如果你不能从这四方面突围出去,你就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3)吟咏题材与审美意趣的推陈出新
在吟咏题材方面的推陈出新,要着眼于:在人们看不到美好的景观中挖掘出美好、在人们捕捉不到惊奇的景况中释放出惊奇、在人们感觉不到有趣的景物中提炼出有趣。同时,要强化时代气息,比如重视生态环境,重视低碳生活,重视生命意识,重视生存质量等等。
人生在世,所必须面对、处理的事物有三种:物,心,事。人与山水(物的一部分)相遇,主客体交融、互动,最后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为诗。从这一点来说,山水诗并不是摹写客观物象的诗歌,而是人与山水联系的形成品,是对人与山水相遇的联系的一种思考,因而具有主客观交融的特点。吟咏题材的出新,就必须在主客观交融的这个骨节点上进行全新的观察和思考。
中国诗人通常较多关注的是自我的内心与情感,再推而广之就是人类自己的命运,再现实一点就是社会存在的问题。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真正关注人类生存基础的自然山水,真正关注人类的生态问题、文明的发展前景问题。这里面就有可以全新的题材可以思考。
在审美意趣方面的推陈出新,则要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研究时代的价值取向,了解青年的思想倾向,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提高共鸣度。
独创个人的艺术风格
任何一门艺术,只要你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不怕落后,就不怕陈旧,就不怕没人欣赏,就不怕一时的埋没与失落。
当然要独创自己的个人风格,没有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艰苦摸索,没有锲而不舍的努力锤炼,又怎有可能。我们现在全社会的人都很浮躁,政治家浮躁,总想搞大运动,商人浮躁,总想抢大蛋糕,医生浮躁,总想开大方子,教师浮躁,总想争大课题,诗人也浮躁,总想出大诗集。古代的诗人,诗名早已远播,诗稿还压在书斋里,现在的诗人,刚学会写点打油的杂凑文字,就急着张罗印书,一年一本,反正自己掏钱,有钱就印,也无需让人审稿,也无须考虑是否有出版价值,似乎这诗集一出来,自己就是一名诗人了。名是有的,但有谁恭维你呢。诗人是要靠好诗好作品方有真正的好名声的。
第五篇:边塞征战诗教案
边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技巧赏析
【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诵读热身使至塞上
塞下曲
王维 李白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二、整体感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解析:
1、诗中有边地的特有地名、景物。描写了边地的苍茫、寒冷、荒凉等地域特色景象;
2、记叙描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3、抒发征人的怨情或豪情。
一言以蔽之:以边塞景象和征人生活为题材,抒发他们的怨情或豪情的诗就是边塞诗。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答案】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
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出关(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1)关,指居庸关。(2)旆,旆旗
问题: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四、小结归纳
五、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问题:“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风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够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为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余味无限。知识链接:
一、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1、不同历史阶段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二、边塞诗抒发的情感
1、怨情
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
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难以回家与亲人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 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
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之情(诗人角度)
2、豪情
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感情特点:雄壮豪迈、建功立业豪气、积极报国之志、勇猛杀敌豪情、乐观开朗、昂扬向上精神,感伤凄凉、悲壮低沉
三、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居庸关、渔阳:本为秦代郡名,辖境相当厂今北京市及以东各县,治所庄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据《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谪戍渔阳。后因以“渔阳”称代征戍之地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乐曲与乐器看:《阳关三叠》《梅花落》《关山曲》羌笛
胡琴
琵琶
《折杨柳》是表达征夫离愁的曲调,常常用羌笛演奏。有双关意
“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离别时往往折柳相送,现在听到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自然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梅花落》也是曲调名,巧妙将曲调名拆开,组成双关意 《关山月》也是曲调,抒写离愁别情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苍茫、荒凉凄冷
四、边塞诗抒发情感常运用的表达技巧
1、用景物衬托
用哀景正衬怨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
用哀景反衬高昂的士气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用壮景衬壮情
李益的《塞下曲》
2、用夸张修辞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3、用对比凸显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用典故表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5、虚实结合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6、对比
多种手法结合起来使用的情况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