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务战略的选择分析
我国小企业融资财务战略的选择分析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小企业都占各个国家企业法人总数的绝大比重,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整个GDP的一半左右。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从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中可知,我国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法人总数的近95%,其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的近50%。可以看出,小企业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何谓小企业?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什么?2000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新近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小企业即“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这里所谓的“不对外筹集资金”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这里所谓的“经营规模较小”则采用了原国家经贸委等于2003年2月制定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之规定。由上述可知,对小企业的定义,是从融资和经营规模两个角度进行质的规定。本文仅从融资的角度对小企业的融资财务战略的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融资,即筹集企业所需的资本。因此,融资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据测算,融资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占全部经济发展的三分之二左右。按一般的分类方法,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其中,外源融资又包括负债融资(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贷和发行债券等)和股权融资。按小企业的规定,可供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源融资、负债融资(仅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包括合伙或股份合作制)。
由于上述几种可供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各有利弊,因此,在研究小企业的融资财务发展战略时,需要结合小企业所处的各个生存发展阶段具体分析。
(一)小企业的初创阶段
小企业的初创发展阶段,亦即小企业的开办之时。此时,小企业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创意,通过将这个比较好的创意转化为真正的生产经营活动,小企业将会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甚至小企业可能发展成为中企业、大企业。然而此时,由于社会资本对小企业未来前景的认识不一,即认为小企业未来期望利润的概率分布是离散型的。这时,欲通过负债融资以支持小企业的设立是不现实的。初创阶段,小企业融资财务战略的唯一选择是股权融资,通过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本,以支撑小企业的设立,为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一个资金平台。
(二)小企业的成长阶段
小企业成长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小企业的产品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在相同或类似产品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占有一席之地,且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此时,在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支持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些资金,主要用来继续扩大再生产,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挤占更大范围的市场,击败市场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小企业此时还会有较大的广告需求,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支出,激发社会对小企业产品的潜在需要。这两种需求,都是与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密不可分的。因此,小企业此时融资财务战略应选择负债融资,一方面,小企业尽量争取供应商的信用,同时给予购货方较为严格的付款条件。因为此时小企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旺盛阶段,许多企业都愿意与小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小企业若能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则等于节约了一大笔资金。但应该注意的是,小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不是无节制的,商业信用过高,必然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财务体系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外部环境异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和商业银行谈判,寻求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商业银行此时也乐于将资金注入蒸蒸日上的小企业,小企业在导入银行信贷资金的过程中,务使银行信贷资金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合理测定银行信贷资金的最佳融入点。
(三)小企业的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小企业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经饱和,小企业已经没有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可能。此时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处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任何扩大生产经营的行为都会导致边际利润下降为负数,小企业不再对资金支持有较大规模的需求,准备退出该领域是小企业的未来战略选择。此时,小企业的融资财务战略选择是内源融资,通过折旧和未分配利润等方式,逐步收回小企业的投资,为小企业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准备资金。
(四)小企业的衰退阶段
小企业衰退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小企业的产品已经滞销,库存未售的产品形成积压,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质量、交货期等问题导致小企业经常面临诉讼。此时,小企业融资财务战略的选择是:催收应收帐款,尽可能确保应收帐款不发生坏帐;同时应尽量避免诉讼,防止由于诉讼失败而导致小企业承担无法估量的损失。
第二篇:家族企业的财务战略分析
为什么有的家族企业能长盛不衰,而有的却只能勉强维持甚至是昙花一现?其中的缘由不一而足,但是,成功的家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普遍格外注重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策略实施。
千辛万苦创业
从小家境窘迫的胡江龙21岁时被安排到一家重庆军工制药厂,当了一名锅炉工。由于他好学肯钻研,几年的时间就先后自学完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大学课程,并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尖子。
1995年5月,由于觉得在厂里不受重视,胡江龙从原工厂辞职,应聘到一家乡镇企业任技术副厂长。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不久便开发出一项新产品,并很快占领了重庆市同类产品80%的市场份额。这次成功,使胡江龙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机会终于来了,1997年,胡江龙得到一个消息,一个边远县想将1个小化工厂承包或租赁出去。听到消息后,胡江龙马上到这个厂进行了外查内调,他发现虽然这里海拔较高是山区,但是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而且交通也算便利,从这里到重庆市北碚区和沙坪坝区的时间差不多,很适合办化工企业。经过反复谈判,终于签订了5年的承包合同。
胡江龙接手后,他劝说弟弟、大妹和几个堂弟与他一起创业,并且承诺让他们都在工厂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一激励机制使得他们一家人抱成了团,一起艰苦创业。为了筹措创业资金,胡江龙以个人借款的名义找朋友筹了3万元,他决定专门生产化学试剂。多年做化工的经验告诉他,化学试剂生产批量小,操作条件又极其恶劣,一般的国营化工企业都不屑于生产这种产品。可是这种产品却有一定的市场,不论是
医院、制药厂,还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都离不了它。事实也证明,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很快订单就像雪花一样飞来,小厂初露生机。
仅1年的时间,胡江龙的厂子销售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为了赚更多的钱,胡江龙将钱全部投入扩大再生产中,到2002年承包期满时,他已经赚回了两个化工厂。当地政府看到胡江龙如此有能耐,很快就放心地与他续签了承包合同。
此时胡江龙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资金,他决定开发新产品。同时胡江龙敏感地意识到,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新兴的一项热门产业。他决定把发展方向定位在废物的再利用上。
通过调查,胡江龙发现,重庆辉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丁胺卡拉霉素药品时,有道工艺要有DCC。DCC用后变成DCU,如果排到环境中,将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当时,辉中药业公司生产所用的DCC是从日本进口的,一吨的进口价达39万元。摸索了半年,胡江龙研究成功了从DCU中提炼DCC的技术。为了实验成功,胡江龙先后改造设备十多次,花了很多心血。胡江龙把他的产品价格定为28万元/吨,比日本原装进口整整便宜8万元,目的是为了以价格优势帮助企业迅速打开新市场。
正是这项技术,使得胡江龙的化工厂迅速腾飞。2000年时销售收入已达到了3000万元,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个人资产超过300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翁。
兄弟“叛变”导致破产
此时,胡江龙的妹妹担任厂里的会计,几个堂弟分别在厂里担任生产技术关键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技术人员,是生产的关键性人物。亲弟弟胡江国也在厂里任办公室主任之职。
然而,就在胡江龙准备谋求更大发展的时候,让他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
2003年的一个深夜,一向与胡江龙合作得很好的辉中药业公司突然打来电话,称从下月开始,他们公司将终止向胡江龙提供原料,也不再需要他的产品了。
听了这个电话,胡江龙一下子愣住了。辉中药业公司是他最主要的客户,业务量几乎占到了整个化工厂的80%,现在他们突然变卦,不就等于是将他的化工厂逼上绝路吗?经过
调查,胡江龙发现原来辉中公司近年来经济效益不佳,眼看胡江龙从他们手里大把大把地赚钱,他们决定抛弃胡江龙,自己办一个生产厂,目前办厂的一切手续都已经办下来了。
这下胡江龙慌了,他立即跑到车间,想找几个主管商量应付办法。谁知,厂里的技术科长、化验科长,两个堂弟、自己的亲弟弟胡江国,竟一齐神秘地失踪了。
原来,早在几个月前,为获得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料,辉中公司决定挖胡江龙墙脚。他们首先游说胡江国,给他许下了非常迷人的诺言:只要他能介绍化工厂的人员到辉中公司,来一个就奖励1500元;并让他担任副厂长的职务,每月工资增加到5500元,而且承诺给出更多的分红奖励。
尽管辉中公司开出的薪水只比胡江龙高出500元,但胡江国还是动心了。他想:自己和哥哥年龄相仿,起点差不多,凭什么哥哥可以做千万富翁,而自己却靠看他的脸色拿点钱?况且这么多年来,胡江龙一直不断地将赚到的钱投入扩大再生产,原本承诺的股份分红一拖再拖,胡江国觉得所谓的股份不过是说出来哄着他干活而已,于是,他很爽快地接受了辉中公司的“邀请”。他还趁胡江龙不在厂里的时候,从哥哥的办公桌里将全部生产技术资料偷了出来,复印后提供给辉中公司。此外,胡江国还私下拉拢了厂里的几个主要技术骨干,说服他们一起投奔辉中公司。
这个变故对胡江龙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主要技术工人的集体叛逃,致使他不得不将厂子停产3个月。但是这一停产,又直接影响了对其他客户的供货,被客户们告上法庭。在短短3个月里,胡江龙一连输了七八场经济官司,赔偿了很大一笔钱。
更让胡江龙始料不及的是,等他处理完一身的官司,找到了新的原料供应商,并培养出新的技术骨干,准备再次崛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竟如雨后春笋,一下就冒出了20多家。于是他决定改革
化工厂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企图以低廉的售价重新占领市场。
由于他先后投入巨资不断地改革生产流程,为了打价格战,产品生产出来又将利润压到了最低,使工厂财务日趋恶化,尽管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还是回天无力,胡江龙耗光了以前的所有积蓄。
2005年10月,已经3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工人们,哄抢了厂里一切值钱的东西。胡江龙只好宣布破产。
·财务分析· 家族企业的财务战略
为什么有的家族企业能长盛不衰,而有的却只能勉强维持甚至是昙花一现?其中的缘由不一而足,但是,成功的家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普遍格外注重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策略实施。以下的几种措施值得借鉴:
一、注重“净现金流”的增长,而不仅仅是业务量的增长。沃伦·巴菲特在进行投资选择和评估时惟一重视的指标就是现金流,而不是销售额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当然可以带来长期的业务增值,但是只有现金流增长,公司才有财力支付股东红利,才能保证股东权益增长。在测量现金流时,成功的家族企业使用的指标是“净现金流”,即销售额减去投资和红利,有“净现金流”才能保证企业在开拓新业务、多元化发展甚至是股份赎回等方面在财务上得到充分的支持。
二、保证股份适当的流动性。在私人公司中,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股票的价值可能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快速升值,但是股票持有者却很难认识到这点。因为,他所持有的股份是不流通的,他很难立刻找到合适的买家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所以,对股份价值的评估成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导致了股东们对股票价值意见不统一,并由此引
发冲突。如果股份一点都不能流通,股东就会有被套住的感觉,他们会要求更多的分红,但是太多的现金分红又消耗了业务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司股份的长期价值。
一个解决的方案是:制订一些规则,能够保证股东可以向公司或其他有意向的家族成员出售部分股份,以此来促使参与公司管理和不参与公司管理的股东都更注重长期股东价值的增长。通常情况下,当设置了这样的条款后,很少有股东愿意出售他所持有的股份。
三、建立透明的薪酬福利体系。股东们对公司管理的介入程度是不同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但是这种信任是不牢靠的,不参与公司管理的股东很容易怀疑管理层的股东是不是为自己攫取了过多的利益。当管理层的股东享有了以公司名义支付的过多好处如高级轿车、豪华住宅,管理层之外的股东们就会觉得恼火。所以,家族企业给予外部经理公平合理的报酬,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采用和公众公司一样的会计准则。当一个私人公司决定转变成公众公司时,它通常会很吃惊地发现为了符合公众公司的标准,它的财务制度不得不做出许多调整。很明显,两套财务制度同时存在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审计和内部会计控制能够使公司得到股东更多的信任,同时也为制订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以,聘请专业的遵守通用会计准则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是明智的举动。
第三篇: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现状及财务战略选择
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现状及财务战略选择
【摘要】
加快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目前中小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通过对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现状的认识、了解和分析,从而建立适合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现状 成因 财务战略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民营企业不仅在吸纳就业、活跃市场和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也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金融政策及企业自身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要求企业尽快建立新的发展战略予以应对。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这是企业所有战略的核心,是决定企业在未来时期内能否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现状
(一)原始资本投入不足,资金积累能力不强
民营企业在创业时原始资本的投入,主要靠发起人的资本力量。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90%以上的原始资本来自业主、合伙人或家族。不难想象,这部分资本力量十分有限,往往与企业经营目标所需的资金规模极不匹配。同时,民营企业的特征决定着其只能从事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或对规模要求不高的行业的生产经营,加上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又有限,所以其经营能力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利润率水平较低,资本增值的速度较慢,企业规模在短期内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生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目前困扰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内外部融资困难。
首先,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具备从银行取得贷款的能力,而且企业规模越小,申请贷款的难度越大。据农业部对江苏武进个体私营企业的调查显示,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从银行取得贷款难的占45.1%,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从银行取得贷款难的高达86.5%。事实上,我国小企业贷款申请失败的概率约为23%,中型企业申请失败的概率约为22.13%,而大企业失败的概率仅为12%。又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委员会等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60.5%的中小企业没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能获得,仅16%能满足全部需要,52.7%只能满足部分需要,31.3%不能满足需要。从
贷款金额上看,据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4月的一项金融调查表明,截止2000年3月底,全国共发放短期贷款65€E?56.07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为593.24亿元,仅占全部短期贷款额的0.91%。
其次,中小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手段严重匮乏。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仍然偏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进入机会。据了解,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不到6%,其中很多还是通过“买壳”上市。而经国家认定的高薪技术企业上市数量只占总量的1%左右。第三,内部融资遇到了严竣挑战。传统上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一般都高度依赖内部融资,如私人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等,但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竞争,使得这部分资金的融资更加困难。
(三)投资渠道单一,资本运营水平低下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资本、人力及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多数企业的投资渠道过于单
一、投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不高。而且,大部分企业不重视或不懂得资本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企业的扩张。
(四)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与国有企业相比,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制度普遍不够健全,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往往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而且企业内部往往只重视会计职能,而忽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所以在存货库存管理和现金交易结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等财务环节薄弱,资金筹措和营运能力十分有限。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造成目前民营企业财务现状的原因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中小民营企业服务难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注重稳健性、集约性和效益性,不愿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缺乏灵活性,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较高。第四,金融服务水平低,缺乏适应中小民营企业特点的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二)证券市场基本未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
证券市场是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最佳来源,然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重点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很远。虽然深圳中小企业板块的出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的舞台,有利于民营企业获取和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规模扩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有少数企业才能进入二板市场,而且中小企业板是在主板市场全流通问题未获解决的情况下出台的,原有市场股权分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也可能出现,因此,中小企业板市场的潜在风险仍然很大,另外,我国不够稳定及不景气的股市现状,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发展前景。
与股票市场相似,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基本未向民营企业开放,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的资格和条件,所以通过债券融资十分困难。
(三)市场准入壁垒
市场准入也是当前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国有投资和经营遍布各行各业,涉及领域多达80多个,国家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多达60多个,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只有40多个。民营企业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尤其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通讯、科教文卫、旅游等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这使民营企业的投资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
第一,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资本少,底子薄,短时期内规模难以做大,造成市场竞争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破产比例大。据美国中小企业局估计,美国国内有近23.7%的小企业在两年内消失,有52.7%的小企业在四年内退出市场。我国的小企业情况与此相当。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能力低、贷款风险大,决定了其向银行贷款的难度。第二,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具有数额不大,但次数频繁、随机性大的特点,造成了融资成本的增加并使融资更加复杂化,从而也使商业银行无法对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的债务跟踪监管。第三,民营企业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谨慎的态度。第四,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着重复建设、低效率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现象,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的信贷政策。第五,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家族式色彩浓,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四)地方政府管理失当,国家支持力度欠缺
一方面,尽管国家和各地方己经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积极扶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断致力于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但现实情况仍然存在政令不通、政令不畅和地方政府部门监管失当的问题。“所有制歧视”、设租、寻租现象依然大量存在,许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国家尚未建立包括财税支持体系、信贷支持体系、直接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体系,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理财环境,阻碍着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
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和效率。民营企业总的财务战略思想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科学稳定的发展,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速度、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和自身财务特征,并善于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和完善。
(一)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资本运营
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部分为粗型外延式扩大生产。这种方式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投入产出率不高,而且容易造成重复投资,资金浪费严重。如果民营企业长期依赖这种方式促进企业经济增长,一方面必然加剧资金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不高,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民营企业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外延式扩大生产为集约型内涵式扩大生产。通过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改进服务水平,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资本运营是企业分散投资风险,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手段。当前,实施资本运营是中小民营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有企业并购、股份制改造、无形资产运营、强强联合及战略联盟等。
(二)保持企业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稳健理财
资本结构的科学合理与否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筹资能力。负债比例越大,财务风险越高,特别是在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就会越容易产生财务危机,进而引发企业破产。同时,负债比例过大,筹资能力必然减弱。所以民营企业能否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一,民营企业在创立时,应做到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发展规模,尽量避免因发展规模与资本实力不相称而造成负债过多、风险增大的情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资本负债比例的协调。第二,要善于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广泛吸收内部职工资金,扩大资本规模,壮大企业实力。第三,实施有利于企业积累的利润分配政策,采取多留少分,把更多的税后利润积累下来,充实资本,发展生产。当然,在经济效益良好的情况下,企业适度举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也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这一前提必须是增强企业的信用能力。
中小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实行稳固的财务战略,做到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张,只有等到财力壮大、时机成熟后再适度扩张。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加强对存货资金的管理。民营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材料采购数量和产品销售数量也相对较小。因此,要合理地确定材料采购经济批量,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库存商品要做到以销定产,就近销售,缩短库存周期,减少商品积压,不断降低销售费用。第二,加强对现金的管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节约现金管理成本,做好对现金的回收和支出工作,重视对闲置资金投资,增加现金收益。第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降低坏账损失率。
(四)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要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彻底消除家长或家族式管理的影响,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财税政策和财务规章。同时,要不断增强财务人员的素质,重视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理财环境。
第四篇: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根据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目前阶段性实物相对过剩而非资金过剩、企业规模较小和经营机制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我们现实的选择,且实践证明比较容易取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境外建成了一批颇具影响的项目,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管理成本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4、海外华人网络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5700多万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劣势
1、立法滞后
在全球跨国投资风起云涌、形式多样和中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尚无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以新建企业为主,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投资后期的管理和监管没有形成气候,造成“只生不管”的尴尬局面。
2、审批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具体来说,一是审批内容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份;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期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五是对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按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层层报批,不利于其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索性避开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而现行政策却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3、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
到海外投资设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这点,没有将海外投资臵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缺乏海外投资的中长期计划。由此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动机不明,随意性较强。另外,国有企业产权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其管理体制也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4、资金与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与融资困难是我国现有“走出去”企业的共同弱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跨国经营的步伐,并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此外,我国跨国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素质还有待提高,与跨国经营的激烈竞争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仍是一大缺口。
5、技术劣势
中国企业自身拥有的优势技术少,且创新能力也很弱,所事的大多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的入世及产业升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投资风险加大也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要发挥优势,改善不利条件。
1、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其次要制定国际化战略及其实施步骤。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确定的长期目标和行动方针,企业国际经营战略的形成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经营战略。
国际化企业是推进经济国际化的主体,因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企业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一般都经过商品国际化、国外生产和跨国公司3个阶段。
从纯粹的国内企业到成熟的国际企业,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过程,而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组织功能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企业的国际化总是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国际化首先面临的一个战略抉择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国际化。我国企业既要积极发展国际化经营,又要谨慎地稳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和确定国际化经营模式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途径。
从现实来看,21世纪初我国企业依然应选择出口作为主要跨国经营方式,中小型企业和那些已进入国际市场而又不愿大量投资的大型企业,还应以直接出口为主,通过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随着企业实力和规模的壮大及国际经营能力的提高,再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已有丰富直接出口经验和大规模出口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应转换到国外生产的方式,争取早日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至于国外生产的具体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和实力,以及目标市场的环境和需求,来做出选择。一般来说,企业实力雄厚,而目标市场国家对进口设臵了较高障碍,但对企业产品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和需求很大,这时可考虑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否则,应采取出口或对外合作的方式。
2、产业和投资区位的选择
中国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和投资区位战略。
(1)资源性投资仍是我国近期海外投资的重点。现阶段获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如铁矿、石油和木材等)是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重点。高精尖技术也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寻求高新技术资源是我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
(2)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在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以及超导材料等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些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利用率低,而在国际市场则前景广阔。因此,这些技术和相关产品应向消费和需求层次较高的发达国家出口,或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同时,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发达国家建立R&D机构,或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联盟,吸收当地技术成果,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
(3)专有技术。主要指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术,包括古典园林、中国国画、中医中药、手工艺品以及传统食品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可以转移到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还可以通过海外华人网络向全球市场开拓。
(4)中间性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的不少生产流水线,经过20年的发展,许多已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如彩电生产能力高于国内需求60%,空调器生产厂家开工率为30%,洗衣机开工率43.4%,电子产品中供大于求的产品达到75%,这些产品扩大出口又受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因此,这类技术应尽早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更低一档的发展中国家,或绕过壁垒直接进入发达国家。(5)标准技术产业。一般指纺织、机械制造业等,其产品多趋标准化,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商品价格,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因此,这类技术可以转移到一些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交通便利的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并向第三国出口。
(6)适用技术产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而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则比较适应,我国这类企业不仅可以直接出口产品,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3、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选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贸易式进入,如通过代理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机构,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契约式进入,如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合作生产协议等,转移技术、商标、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三是投资式进入,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取投资新建、跨国并购和合资经营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贸易式进入的优点是经营成本低,灵活性强,风险较低。缺点是容易受贸易壁垒阻碍,对目标市场控制程度较低,还会受到文化的障碍,得到的收益也较低。契约式进入是低风险、低费用的市场进入方式。其优点是既可以把企业的部分费用分担出去,又可从技术反馈中获利,还便于进入那些对进口和投资实行严格限制的国家;缺点是对国外市场不能进行有效控制,未来扩展的弹性较小,并且它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竞争力优势的最佳选择。投资式进入市场,可绕开贸易壁垒,是企业积极利用生产国际化协作以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企业进入市场的方式并非是单一的,可能会几种方式同时并用。这取决于企业对客观情况和自身条件的判断,包括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生产、地理位臵、外部经济关系和文化差异等,及国内的有关情况。企业进入某一给定产品的目标市场的模式选择,通常是这些相互矛盾着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企业应对目标国家市场的投资环境及候选产品项目做出审慎的评估和筛选,并对可行的进入模式进行利润收益、风险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最后确定进入模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劣势,努力在“走出去”中发展壮大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高成兴.国际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 曾国平.重庆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3‟ 陈启杰.现代国际市场营销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 白明韶.乐观面对精心准备———关于企业入世应对措施的探讨„EB OL‟.www.gzass.gd.cn,2001-12-08.„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五篇: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的财务战略分析
随着理财环境的日趋复杂,企业更加关心未来的财务发展状况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取得。通过对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企业可以明晰未来资金运动,帮助其根据理财环境变化制定出合理的资金规划,以提高资金收益率。本文欲以上市公司年报为基础,利用财务分析的技术,探究上市公司所采取的财务战略,帮助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一、基于年报的财务战略分析
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的决策活动,因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长期资金的有效流动,因此企业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筹集战略、投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
利用上市公司财务年报分析其财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发生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而给投资者带了经济损失。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息数量和质量上占优势的上市公司为使公司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发生隐藏信息或隐藏行为,造成信息劣势方,即投资者,因缺少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遭受经济损失。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战略分析,投资者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为投资提供有用信息。
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对其财务战略的分析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上市公司近几年来披露的信息,利用水平分析法和垂直分析法等专业分析手段,可以清晰地描述公司的经营方向、财务风险等经营战略的变化,掌握公司各项战略的变化,进而全面地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可行性和投资价值。
二、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的财务战略分析
本文以业绩比较优良的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茅台股份)为案例,利用其提供的公开年报信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战略,进而探究其所实施财务战略的类型,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
1.融资战略分析
上市公司融资战略分析实质上是对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形成的财务风险收益的分析。因此,分析的主要对象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配置。融资战略分析具体包括融资规模分析和融资结构分析。其中融资规模分析是利用近几年的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数据,采用水平分析法,揭示公司资金占用规模的变动规律。融资结构分析则是采用垂直分析法,利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结构比率,揭示公司财务风险以及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性。
(1)融资规模分析
为了反映资金占用规模变动,本文从该公司历年资产负债表中选取相关数据分析可知,茅台股份近4年来资金占有规模逐年递增,2006年资金增长率为16.5%。相比较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波动状况来看,公司伴随着经营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投入量也在不断增长。从融资来源看,该公司既有外源融资,也有内源融资。利用外源渠道融资时,由于债务资金的配置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来初步观测其财务风险。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29.99%增长到到2006 年的36.15%。这表明随着公司资金总额的增加,其债务规模逐步增加,财务风险逐步增加。
(2)融资结构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的融资策略,现对其历年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分析。相关数据如表1。从表1 可知,近三年来公司的长期资产负债率非常低,表明公司债务中绝大多数是流动负债,特别是流动负债中的预收账款,而长期借款几乎没有。这足以表明公司的负债多数是由生产经营中预收商品货款形成的,而公司主动根据资金需求进行筹资安排的负债——长期负债比例较低。另一方面,预收账款所占的高比例,说明公司产品销售供不应求,现金流比较充裕。因此__按照财务战略理论,该公司所采取的筹资策略属于稳健型的,资本结构以权益资本的直接融资为主,很少或几乎不采用财务杠杆,显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理论上讲,采用稳健型的融资策略,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另一方面公司资金成本较高,且对股东有不利影响的。根据融资理论可知,长期债务资金有放大权益资金利润率的效应,即杠杆效应。因此,对于茅台股份来说,随着近几年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公司经营风险并不高,此时完全可以逐步提高长期债务规模,更大限度利用财务杠杆降低资金成本,放大权益资金收益率,提高每股收益,提高股东收
益率和公司市场价值。
2.投资战略分析
通过投资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公司将各种有限的资源按照经营战略的需要配置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转化成各种形态的资产,进而创造各种形式的收益。因此投资战略的分析主要依赖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和利润表而进行。投资策略分析的重点包
括投资方向的分析和投资效率的分析。
(1)投资方向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茅台股份2003年~2006年对外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均较低,2007年第一季度的对外长期投资率为仅0.65%。因此公司投资的方向专注于和主营业务有关的对内投资。深入分析2006年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投资信息可知,公司本累计进行20项长期投资,这些投资重点集中于传统生产工艺的技改、营销网络的完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等对内投资上。投资规模最大是“十一五”万吨茅台酒工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公司整体投资思路是以自我发展为主,其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
(2)投资效率分析
由于公司侧重对内投资,因此本文重点分析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是否协调和资产收益的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该公司平均总资产占用2006年比2005年增长20.89%,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57%,明显高于平均资产占用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及平均总资产周转率都呈上升趋势,且增
长率高于行业平均增幅。数据表明茅台股份的资产规模比较合理,与经营规模相协调,且投资收益率较高。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公司的投资策略属于稳健型的投资策略,投资项目集中于公司内部投资,以稳定和长期的收益性项目为主,对前瞻性的项目比较重视,较好地实施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3.股利分配策略分析
股利政策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的留用利润如何在股东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通过股利支付方式和股利支付率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上市公司所执行的股利分配战略。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现金和股票作为股利的支付
方式,茅台股份也不例外。从该公司历年的利润表来看,其股
利发放采用现金加股票股利的混合支付形式(见表3)。随着公
司的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公司分红比例也越来越高,尤其现
金股利,2006年现金股利为最高,成为当年证券市场中派现比
率较高的上市公司之一。因此,该公司采取的是积极的股利分
配战略。
公司采取积极的股利分配策略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获利水平
较高,同时短期内没有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上市公司发放一定的现金股利,既可以给股东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同时也表明
公司有较强盈利能力,现金流充裕,有利于股价和投资者信心的稳定,维护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优质蓝筹股的形象,进而吸引
更多的潜在投资者。特别指出的是,公司2005年现金股利下降
股票股利上升,主要是因为公司2006年有重大投资项目——“十
一五“万吨茅台酒工程”,为满足投资的需要,公司采用了剩余股
利政策。
三、贵州茅台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总体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茅台股份的财务战略趋向于稳健发
展型财务战略。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均较低,注重公司自身发展
壮大,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以
实现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平稳扩张。稳健发展型的财
务战略定位符合公司成熟期发展阶段和加强型战略的要求。另一 方面,由于该公司采取稳健的筹资和投资策略,没能很好地优化 组合风险与收益,没有充分的利用杠杆效应,失去了进一步提高 公司收益能力和放大股东财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卢斯·班德 凯斯·沃德: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 出版社,2003,1
[2]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案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姚 文 胡葆青:从公司年报看财务战略[J].工业会计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