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洛民族小学校本培训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反思
民族小学校本培训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讲解:*** 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但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成绩与问题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对于成绩,必须给予肯定,同样,对于问题,也必须给予正视。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如下: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新课堂与旧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是一些课堂虽有温度,却没有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非常自觉地拒绝这样的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拓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宁愿要肤浅的热烈,也不要片刻的思维的沉静。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
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这是一种极其狭义的教学。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这是新课程十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
第一,教材受到了冷落。
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成为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超越。教材是引子,依然强调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
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必须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如某教师在讲“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均为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可
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第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防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第四,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对这个过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应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主观性偏差。
第五,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应该说,相对于传统教育对孩子吝于肯定、褒奖,过于批评、严厉,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实践上也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课堂上,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大夸其口:“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探究,这便是误区。
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
传统的不一定都是糟粕,流行的也未必全是精华。传统是继承的基础,承前方能启后,教学教育改革和创新亦是如此。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作结。“有一个放羊娃,人们问他为什么放羊,他回答:赚钱。人们问他赚钱干什么,他回答:要媳妇生孩子。人们又问他:孩子长大干什么,他回答:放羊。”多么朴实,但又多么悲哀!
新课改如果不引领教师彻底更新教育理念,不冲破原有传统教育思想。那么,无疑也将走进一个怪圈,演绎一出新悲剧!坚信课改的冬天必将过去,课改的春天即将来临。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技术改革的特点,经过其他教师的评课,我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着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如我在《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亮度随电压的变化由暗到亮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学生感觉精彩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物理量引发新的思考——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出采取控制变量方法的实验探究方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接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逐步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在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图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在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元化。最后,各组学生就实验过程与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及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体验欧姆定律得出过程中,既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的要求,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以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注重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
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趣
如我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时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父亲从国外带回了一只灯泡,其正常工作电压为110V,而我国照明电路使用的电压为220V,这只灯泡能不能在他家使用?”这样引入新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强富有创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好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活泼、有序、自然。本节课内容是以学生常见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到研究的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展示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要素
这些课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作了一定的尝试,除了开展较为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外,小组和团队的合作学习也得以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1)学习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促进互动;
(2)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维护成员间的互信,解决组内冲突;(4)对各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成果进行评估、改进。本节课中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交流评估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要素得以明显体现,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则是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可以避免一些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学习方式。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求知欲望的进一步增强。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尤其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它的形成或建立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次展示课都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赵老师在上《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可能→一定的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去探究规律,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所得结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在探究中只做点拨,不包办代替。只做“工作巡视”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按需教学”。当学生在新的知识生长点发生疑问时,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使因才施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涨,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改目标。
五、关注全体、分层教学上还不足。
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出,我认识到教学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中对后排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对他们没有进行分层要求任务,没有检查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他们的提问,表扬还不够。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新课程理念有差距,今后在方面一定大力改进。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说到“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教会”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
今天,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了,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 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 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就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反思无非是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等。
再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 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 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浅谈课后反思的几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 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 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第四篇:校本培训材料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
校本培训材料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
一、教师听课的好处
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经常听课:
(1)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2)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3)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总之,经常听课,有利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听课者的角色定位
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听课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
1、进入“学生”角色
听课者必须首先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充当小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2、进入“教者”角色
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从而才能判断出优劣。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
3、进入“指导者”角色
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就能做到:(1)、居于学术的高度,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与判断;(2)、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3)、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4、进入“管理者”的角色
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就能统观全局,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并能从系统教学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全体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三、听课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准备和听课内容准备两个方面:
1、思想准备
要做好向同行教师学习、耐心把课听完的思想准备。必须清楚这时自己是作为一个不能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身份听课的。所谓不能参与教学活动是指在讲课教师讲课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听课者不能高声评论甚至当即指责,不能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能在下面相互议论影响课堂秩序,或者是以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表示不满(比如离开教室等)!有些教师在听课期间翻阅其它书籍或批改作业,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2、熟悉有关教学内容
可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听课前看看相关教材,熟悉有关内容;二是在听课初再用极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熟悉听课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在听课中,判断讲课教师是否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后面的评价阶段做好准备。
四、课堂听课的基本方法
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五个字,即:听、看、记、想、谈。(1)听
一听老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答题,答题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的?是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的?是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讨论问题的?(2)看
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表现;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学生发言、思考问题的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是否合理;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为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3)想
就是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4)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一是记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二是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三是记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是记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五是记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5)谈
就是和被听课老师和学生交谈。可先请上课老师谈这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对这节课的感受;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对这节课总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五、听课的注意事项(1)听课要有计划
听课是教师的职责与工作,所以要有计划性,不能随心所欲,高兴或有时间就去听,不高兴或时间紧时就不去听。学期初每位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要求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好听课计划。如,准备听哪些老师的课?安排什么时候听?听课目的是什么?等等,要作周密安排,甚至有可能的话排进课表中去。(2)听课要有准备
听课前要做到:①要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②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③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心中有数,听课效果就更好。(3)听课态度要端正
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思想开小差,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老师上课。
(4)听课记录要详略得当
要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变成书记员、录音机。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听课记录本可按上述四点内容设计成专用本子。一段时间后,听课笔记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5)听课后要交换意见
课后要及时和上课老师交谈或交换意见(但要经过思考,要慎重)。交换意见时应抓住重点,多谈优点和经验。做到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吃不住的问题不急于下结论,学术上的问题不武断,有创新的要肯定与鼓励,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但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开河,切忌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新课程下的听课要重视听课后的反思
一节课听完了,其优劣得失尽收眼中、耳底,其过程细节也皆记在本上,是不是就完事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借其长为我所用,见其短以之为鉴。因此,听课后,要重视课后反思,每次听过课后都要对听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听课教师在听课后自觉地对自己的听课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听课方式下,听课者重点反思的是别人,很少主动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新课程下的课后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无疑会获得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新课程理念对听课反思的要求
一些听课老师即使有了明确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常常苦恼于无处着手,觉得没什么内容好反思,导致听课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不得要领,难以深入。这样的听课反思就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
(1)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听课后反思的着眼点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应该说是当今教学中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听课教师在撰写听课反思时,应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考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反思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又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2)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听课后反思的重要参照
进行听课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原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在反思时联系自己以往授课的经历,并且把有关教育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论述作为反思的基本参照,使听课反思成为联系听课教师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桥梁,成为贯通既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3)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听课后反思,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思考,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局部思考。有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反思,有的时候需要“就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两种反思的方式都是允许的,视具体情况而定。两者的结合,使听课反思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在局部上认识整体。
(4)把听课反思贯穿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常常说教学反思要体现在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但可能缺乏有益的直观经验。听课前的反思集中在授课教师对教学的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听课中的反思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听课后的反思集中在反思授课教师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是否一致上。如果反思能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
(5)把听课后反思的结果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改进自身教学实践
听课后的反思不是事不关己的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听课教师改进和提高自身教学实践的具体举措。
二、听课后反思的基本内容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应该着重围绕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反思。
(1)从教学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的协同程度方面反思 反思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主要看师生是否都明确各自的教与学的目标;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主要看是否把握了知识规律和应用知识的规律的教学,是否遵循了同化、顺应的规律,是否讲清了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反思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主要看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组合的原则,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等;教学目标是统领性的,是教学展开的依据和核心,它只有与内容、重点、方法相互协调,才能最终落到实处。(2)从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方面反思
课堂教学是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步骤,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环节。这些环节安排的适宜程度直接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反思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程序的展开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是否符合既定学生认知的特点。
(3)从师生关系中“两主”作用是否协调方面反思
主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对学习任务的表达、解释与顺序安排是否适于既定的学习者;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指导的理解是否透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是否强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师生互动是如何展开的,互动的类型有哪些;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机会等。
(4)从教材的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方面反思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的媒介,教师并不能一味讲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或者说“二度加工”,主要看授课教师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5)从时量分配容量是否合理适中方面反思 时量分配主要看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一致;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容量主要看教学是否做到有张有驰;知识呈现是否有密有疏。
(6)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当方面反思 教学手段要服务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看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是否充分运用了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效果是否尽可能最好。(7)从反馈矫正的实施是否有效方面反思
主要看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的意识是否强烈,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是否及时;矫正应尽量避免雷同,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打不同的比喻,列举不同的例子,教学同一知识内容。(8)从训练是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方面反思
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始终在进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的训练。(9)从教学效果是否显著上反思 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答问和练习的正确率高不高;师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愉悦、欢畅。
(10)从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方面反思 主要看教师的导入、讲解、课堂教学语言、提问、板书、变化、反应、反馈、演示、结束等教学技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三、听课后的反思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听课后要尽可能及时地同被听者进行交流
听课后,听课教师要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要尽可能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最好先听授课教师讲自己的授课体会,然后再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存疑问题。例如,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不要把存在的问题讲得太多,应有重点地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建议的形式提出,要尽可能挖掘他们教学中的闪光点,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感觉;对有经验的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还有改进的地方和提高的空间,让他们继续努力,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这种交流虽然也需要指出成功和不足或改进的地方,但交换意见时要抓住重点,多谈优点和经验,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存在的问题不回避,要尽可能以平等商量的语气,以鼓励为主,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是去做定性的分析和评价。(2)虚心学习他人课中的闪光之点
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可是每次听过课后,总有人会说,这节课哪儿不怎么样,哪儿还没有谁讲得好,如果我们听课时,只抱着这样一种挑刺的态度去听课,那就很难让我们有所长进了。可以说,每一节公开课,哪怕从整体上来看是失败的,只要我们认真去捕捉,至少都会有一两个闪光点。因此,我们在听课时,一定要首先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要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人家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然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正确对待他人课中出现的问题
白璧无瑕之玉总是少见,实践中的每一节课绝非是尽善尽美。针对他人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该持什么态度呢?是发出他这一点还不如我的感慨,还是做出这一点究竟该怎样处理才会完美的反思呢?答案不言而喻。要想使我们自己在听课中真正得到提高,就不要去无视、轻视、蔑视甚至是嘲笑人家课堂上的疏漏之处,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以后在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人失败的肩膀上去获取成功。
(4)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
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下的听课做好听课记录
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做好听课记录,显得尤为重要。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象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听课记录既有别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又与课堂的教学实录有所不同。它应该是对课堂教学一种简要、合理的再现,又是对课堂教学环节、方法、效果的一种记录和思索。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
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而在听课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课堂实录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
课堂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三种形式:(1)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2)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
(3)是实录,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
课堂评点。记录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评点包括: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等等。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1)是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2)是总评,就是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了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太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好的听课记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堂课教学设计的内容很丰富,要非常详细地记录每一细节,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应该有选择地做好记录。
(1)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关注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教学环节设计。看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等。
(2)要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这要求我们青年教师必须认真细心揣摩。
(3)要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与争论等。
(4)要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板书,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
(5)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既要关注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又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关注教师的身体语言。老师在讲课中,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往往会使用各种身体语言进行强化,如一个眼神,一个会意或鼓励的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乃至教师在讲台上的步伐等等。教师的举手投足都是教学进程的一部分。当然,并不需要记下所有的动作,而是记下教师使用得较好的身体语言或不当部分。
(7)关注听课者即时的思考和评价。听课时产生的随感及评价。授课教师的讲课往往对听课者产生影响,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选用、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语言的特点、教学思想的体现等的思考和评价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以利于课后评价。
新课程下听课的角色定位
听课要想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就需要听课者依据自己不同的听课目的和听课任务,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新课程要求听课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听课的角色定位。
一、进入“学生”的角色
同是坐在教室里听课,教师听课与学生听课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听课的目的任务不同。教师听课在于学习教师的授课经验,或者检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听课则是为了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其次,从文化水平看有很大不同。如就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上说,听课教师一般对教学内容已经掌握或了解,而学生对教学内容是无知或知之不多。再次,从心理水平的认识能力看,也有不同。单就思维能力说,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都已发展成熟,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中。这几种差异的存在,就要求听课者必须有意识地收起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自觉地进入“学生”的角色。当听课者进入学生的角色时,就能较多的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听课者必须首先有意识地转变角色,要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的教学是否兼顾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去看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会掌握。
二、进入“教师”的角色 仅仅进入学生角色是不够的,听课教师真正的角色毕竟不是学生,听人家课也不是直接吸取知识,而是看人家是怎么授课的,这样就要根据讲课的内容和进程,把自己引人授课教师的角色,使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考虑: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上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
当听课者进入教师的角色时,就能较多的关注: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候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安排哪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课堂教学氛围如何等等。
进入教师角色要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低格调地同情、理解,看不到授课者的缺点和短处。
三、进入“学习”者的角色
听课者在听课中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去发现授课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普通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授课者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讲,听课教师不仅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授课者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授课者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体会授课者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这是更高境界的美,值得我们永远去追求学习。
四、进入“指导者”角色
听课是指导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首先是熟悉教材,掌握大纲。在课前就能同教师一起备课,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其次,做到居于学术的高度,运用已有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能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和判断。既能抓住教者每一启发性思想的闪光,教者的教学风格和长处,又能准确地发现教者的失当和不足。再次,要对课堂教学细心地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以肯定,指导和扶植。第四,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授课者改进和提高的建议,为授课者做好指导性评议。
五、进入“管理者”的角色
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于管理者的角度,就要履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的职责。进入这种角色,首先要求听课者要统观全面,居高临下,身在某一具体课堂上,通过授课教师的实际授课,抓住那些富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以此作为学校决策的依据,并从教学系统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教师提出发扬、改进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其次,要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乃至业务水平等诸方面做出分析,为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和搞好业务水平提高提供依据。无论听课教师在听课时将自己定位于何种角色,都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学习到授课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也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新课程下的听课要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者盲目地去听课,和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有计划地去听课,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不是简单的拿着听课本,带着耳朵进教室,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要想真正发挥听课的实效,让听课的教师通过听课有所顿悟,带着思考离开教室,带着反思回味,那么每个听课者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都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
听课目的也就是听课的动机。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按照听课目的划分,可把听课分为六种类型:学习取经型听课、帮助指导型听课、考查考核型听课、总结推广型听课、调查研究型听课、检查评估型听课。因此,听课者在听课前必须明确听课的目的,根据听课目的决定听课中应采取的方法。
一、学习取经型听课
学习取经型听课,是以了解学习兄弟学校或外地的教学改革动态、教学改革方法,用于指导本校、本人的教学工作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听课类型。进行这种形式听课,听课组织者一定要事先选择好听课的单位或教师,听课前要组织听课教师研究,明确取经学习的目的、内容,听课后要认真总结,探索、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以便用以指导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虚心好学。听课者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坚持认真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和课后请教结合起来。
(2)认真观察。对授课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研究分析,以获取系统的经验。(3)正确对待。特别是在取经学习过程中,即使对方的教学出现某些失误,也不应评头论足,而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帮助指导型听课
帮助指导型听课,目的在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这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种听课形式。进行帮助指导性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听课目的明确。听课过程中,要明确帮助指导的目的和内容。比如,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帮助指导教师如何减轻学生负担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质性问题。听课前,要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诊断。制定计划措施,确定具体方法。
(2)听课态度诚恳。听课者要以诚心实意的态度投入到听课的整个过程中去,特别要注意表达指导意见时的诚恳态度。不仅要善于发现被听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教师在授课的每一个环节上应该怎么做会更好,尤其对青年教师更应如此。
(3)工作务实。听课者在帮助指导教师过程中,要务实、求实。特别是为了以培养骨干教师或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听课,要从备课、上课、设计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全过程,对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具体指导。
三、考查考核型听课
考查考核型听课目的是为了对教师在业务能力考核、优质课评选、升级考核、评定职称等时候做出比较客观的鉴定意见。这是为了比较深入、确切地了解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态、语言、板书、课堂组织能力等)、教学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挖掘的程度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程度)、教学特点及个人的教学风格而采取的一种听课形式。听这种课要按有关规定的条件,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框框,评议要秉公而论,结论力求准确,最后还要将教者的全面情况,向有关单位提出尽可能客观的书面的鉴定性意见,以供决策时参考。
四、总结推广型听课
总结推广型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教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某些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独特性的值得推广的经验,或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试验或大规模的实验后总结出了教研或科研新成果,经有关单位审查通过,决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而组织的听课形式。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这种性质的听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要善于发现典型。即被听课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推广之后能起到示范作用。
(2)要善于发现帮助总结。通过听课,不仅要起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的作用,而且要善于在听课中发现问题,并以诚恳态度提出后进行商讨,以使他们教学经验更趋完善。
(3)要注意确定方向。对于所发现的典型,要根据教学改革的主体方向进行认定。如在总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那么就应该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去研究、分析、总结。
(4)要注意不能武断决定。听课时应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共同参与,以保证对经验认定的准确程度,避免由于个人武断而造成不必要的过失。
(5)要注意听课过程的完整性。不管对发现的典型经验有什么看法,也应该对其所具有的经验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决定这个经验的价值,避免因个人看法有异而半途而废。特别是对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虽具有一定特点,但还不够成熟,更应完整地去了解、认识、分析、总结,以帮助他们尽快总结出完整、实用且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
五、调查研究型听课
调查研究性听课,是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教学工作或根据某一方面的问题,专题进行的以调查研究为目的的听课。进行调查研究型听课,在听课前应做好周密安排,如听课的时间,所调查研究问题的初步设想、估计,听课的形式,选取的对象等。听课后要进行认真总结,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并要根据存在问题的程度,制定出改进工作的意见。若属于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调查研究,应客观地分析这个区域、学校教学的现状、优势、不足,为今后制定教学工作的决策从整体上提供有效证据。调查研究型听课的听课具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强。所组织的听课,主要是围绕一个问题或一个专题进行。
(2)涉及面大。进行调查研究性听课,涉及的学校、教师、班级面要大,以便从整体上了解情况,掌握较多的第一手资料,为决策提供有效证据。
(3)形式灵活。可以是调查组几个人同听一节课,也可以是分散同时听几节课。
六、检查评估型听课
检查评估型听课,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或教师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情况,了解学校或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教育教学的领导机构组织的对学校、教师或学校组织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以检查评估为目的的听课活动。这种类型的听课,因具体的检查目的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听课形式。(1)单一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因学生对某些教师的教学工作反映强烈而采取的听课形式。这种形式的听课,目的在于检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督促其改进教学工作,因而可事先不通知教师本人。
(2)集中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对某一年级或某一学科进行教学检查时的听课,以便于进行同级或同学科教学情况的对比分析。
(3)抽查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上级部门对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检查性的听课。抽查比例视具体情况而定,抽查方式可以是随机抽查,也可以是由学校指定一定比例,检查人员随即抽查一定比例,抽查范围应涉及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科。
(4)统一形式:这种形式使用于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检查时的听课,也适用于上级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进行的全面检查时的听课。
无论是听何种类型的课,在听课前都应确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听课者也必须明确这些目的和要求,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真实的听课信息,就达不到听课的目的。
新课程对教师听好课的要求
一、新课程要求听课教师态度要端正,要集中注意力。
卓有成效的听课总是听课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听课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就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听课者必须做到。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思想开小差,不要随意说话议论,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老师上课,更不要迟到、早退、衣冠不整或抽烟、喝水、干扰教学秩序等。如果听课者心猿意马,左顾右盼,或迷迷糊糊地打嗑睡,或嘀嘀咕咕相互讲话,心思全然不在听课上,这种听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听课时长时间的静坐容易使人疲劳和困倦,这就要求听课者用意志来克制自己,使自己自始至终进入角色进入状态,整个意识要随着讲课情境活动而活动,这样才不容易走神。
二、新课程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前要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听课要透过现象听出本质,即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经验、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听课者应不断地关注和学习有关学科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获取新的信息,思考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听课的品位,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当前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换意识等。如果听课者不了解这些新的要求,就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就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为此,听课者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
三、新课程理念要求听课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听课中的关注点。
(1)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主动学习。以前听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看老师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看老师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看老师如何控制学生的活动,欣赏老师的板书设计等等。总之,听课时偏重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注意学生的学。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听课的关注点也变了。教师要更多地观察师生之间如何互动,更多地观察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主、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2)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一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单纯关注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多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转向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3)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转向关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学生身上蕴藏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应受到保护。李政道说得好: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当更多地培养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问、质疑,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方面应当成为教师在听课和自身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4)从偏重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转向关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教材,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深讲细讲透就行,甚至有的老师只凭一本教科书,两根粉笔,就可以上讲台。现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呈现了新的特点,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呈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重在引导教与学的方式上的改变,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教材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新教材强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听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师生能否充分运用新教材提供的自由创造空间,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5)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现在一些观摩课都较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老师舍得下工夫花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电视、实物展示台等先进设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应当克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要认为没有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就不是好课。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能够根据实际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
(6)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以往听课时不太注重评价这个问题,以为评价是阶段、单元测验或者期中期末考试的事。在课堂上,最多也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练习或当堂小测试的结果,注意力较多集中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结果上。然而,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过程性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教师、学生各自评价主体的能动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即时评价,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以及诊断、反思提高作用,理所当然成为听课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五个字,即:听、看、记、想、谈,要做到听、看、记、想、谈有机的结合。(1)听
①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的?是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的?是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是怎样启发学生思维的?是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的?只有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听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客观分析,才能达到心中有数。而要做到这些,听课者在听课之前必须有所准备。首先,要掌握《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其次,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听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②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活动多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传递信息的。因而要听教师的语言是否科学准确、言简意明;是否生动有趣、富有感染性;是否具有激励性;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否到位以及课堂随机应变的艺术等。
③听听课学生的发言。通过听学生的发言甄别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智慧的生成。(2)看
看教师:主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①看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折射出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是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否相符。要看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是关注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要看教师是否将学科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要看教师的教学作风是否民主,学生是否得到“解放”,是否构建和谐课堂等等。②看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师课堂有效教学和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的试金石。这里不但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而且要看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达成,更要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有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情感,收获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收获的是终身发展的能力。
③看授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挖掘和处理,看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整合,看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看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看课堂教学程序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④看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等等。看学生:主要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课堂教学中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学习,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能否主动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看学生是否善于合作,乐于交流;是否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看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表现。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课堂表现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3)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记听课的日期、节数、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记录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记录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记本节课的教学思想和教材处理,了解课堂上是否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是否兼顾“两头”(优秀生和基础差的学生),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记录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听课中的记录要有重点,详细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4)想
听课者在课堂上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就是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听者听后还要设身处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节课我该怎样上”、“假如学生向我这样质疑怎么办”、“为什么授课者的学生学习兴趣这么浓”等等。(5)谈
就是和授课老师谈,和听课学生交谈。可先请上课老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对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统计学生对这节课的满意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这节课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想与建议。交换意见时要抓住重点,做到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吃不准的问题不回避,还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夸夸其谈;更要围绕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谈,特别是教学效果方面,因为一堂课的优劣,最终还是体现在教学效果上。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如果听课老师能做好一听、二看、三记、四想、五谈,那么听课老师肯定会有所收获。这不但会促进听课老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提高听课老师的授课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发展。
第三节
新课程听课误区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有些缺乏改革精神和教研教改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听课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把听课当成一种应付学校检查的任务来完成。以至于出现在听课时马虎应付者有之,做其他事情者有之,只当“记录员”者有之。可想而知,以这样的心态去听课完全失去了听课的效果,达不到听课的目的。听一节课如同读一本好书,“开卷有益”同样适合于听课。
二、听课缺乏计划
有些教师听课缺乏计划,随心所欲,高兴或有时间就去听,不高兴或时间紧时就不去听。听课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要求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好听课计划。如听哪些老师的课、安排什么时候去听、听课目的等等都要作周密安排,甚至有可能的话排进课表中去。
三、没有调整好听课心态。
有些教师在听课时以挑剔的目光去寻找教师授课时的小小缺憾。经常在听课后把授课教师贬低得一文不值,体无完肤。听课前一定要树立学习经验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来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听课要做到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
四、听课前不做任何听课准备。
有些教师认为听课只要带着耳朵进教室就行了,事先不做任何必要的听课准备。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匆忙忙走进教室,糊里糊涂地听,不理解授课老师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不熟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听课前做好学识准备、心理准备、情况准备和物质准备。
五、听课只关注授课教师的教。
有些教师在听课时关注的只是教师怎么讲,在课后评论的也是教师怎么讲,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人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等教学原则,要求我们的听课也必须在关注教师活动的同时关注学生活动,在关注教法的同时关注学法。
六、听课不能做到跨学科听课。
有些教师认为听课就是听与自己同学科的课,而从不跨学科听课。跨学科听课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重视本学科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为全面的知识。跨学科听课,无疑是重温或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学科听课,有利于教师教学思维的拓展,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沟通,能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并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所教学科教学的方法。
七、听课后不注意交流反思与评课。有些教师听完课后一听了之,不对课堂实况进行回顾反思,不会带着听课过程中的疑问与讲课教师进行交流,不去进一步了解授课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其实,通过交流可以更清晰的地分析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败,更好地借鉴教师的经验和教训。有些教师评课时要么一味的说好话,要么一味的挖苦讽刺,不能按照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评课。
八、听课忽略细节要求。
有些教师自己上课能够做到人为师表,但听课时忽略一些细节。比如听课迟到,甚至于进进出出,影响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学习,听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注意场合,随便和他人闲谈乱扯。
第五篇:校本培训--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范文模版]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
(一)——如何听课
时间:2.17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梁亚茹
一、教师听课的好处
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经常听课:
(1)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2)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总之,经常听课,有利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听课者的角色定位 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听课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
1、进入“学生”角色
听课者必须首先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充当小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2、进入“教者”角色 听课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从而才能判断出优劣。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
3、进入“指导者”角色
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就能做到:(1)、居于学术的高度,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与判断;(2)、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3)、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4、进入“管理者”的角色 听课者如果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就能统观全局,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并能从系统教学的高度有的放矢地向全体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三、听课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准备和听课内容准备两个方面:
1、思想准备
要做好向同行教师学习、耐心把课听完的思想准备。必须清楚这时自己是作为一个不能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身份听课的。所谓不能参与教学活动是指在讲课教师讲课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听课者不能高声评论甚至当即指责,不能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能在下面相互议论影响课堂秩序,或者是以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表示不满(比如离开教室等)!有些教师在听课期间翻阅其它书籍或批改作业,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2、熟悉有关教学内容
可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听课前看看相关教材,熟悉有关内容;二是在听课初再用极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熟悉听课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在听课中,判断讲课教师是否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后面的评价阶段做好准备。
四、课堂听课的基本方法
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五个字,即:听、看、记、想、谈。(1)听 一听老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答题,答题中显露出来的才
能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的?是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的?是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讨论问题的?
(2)看
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表现;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学生发言、思考问题的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是否合理;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为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3)想 就是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
(4)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一是记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二是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三是记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是记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五是记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
(5)谈
就是和被听课老师和学生交谈。可先请上课老师谈这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对这节课的感受;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对这节课总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五、听课的注意事项(1)听课要有计划
听课是教师的职责与工作,所以要有计划性,不能随心所欲,高兴或有时间就去听,不高兴或时间紧时就不去听。学期初每位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要求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好听课计划。如,准备听哪些老师的课?安排什么时候听?听课目的是什么?等等,要作周密安排,甚至有可能的话排进课表中去。
(2)听课要有准备
听课前要做到:①要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②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③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心中有数,听课效果就更好。
(3)听课态度要端正
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思想开小差,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老师上课。
(4)听课记录要详略得当
要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变成书记员、录音机。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 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听课记录本可按上述四点内容设计成专用本子。一段时间后,听课笔记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5)听课后要交换意见
课后要及时和上课老师交谈或交换意见(但要经过思考,要慎重)。交换意见时应抓住重点,多谈优点和经验。做到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吃不住的问题不急于下结论,学术上的问题不武断,有创新的要肯定与鼓励,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但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开河,切忌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新课程下的听课要重视听课后的反思 一节课听完了,其优劣得失尽收眼中、耳底,其过程细节也皆记在本上,是不是就完事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借其长为我所用,见其短以之为鉴。因此,听课后,要重视课后反思,每次听过课后都要对听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听课教师在听课后自觉地对自己的听课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听课方式下,听课者重点反思的是别人,很少主动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新课程下的课后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无疑会获得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
(二)—对听课反思的要求 时间:2.24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王彩霞
一些听课老师即使有了明确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常常苦恼于无处着手,觉得没什么内容好反思,导致听课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不得要领,难以深入。这样的听课反思就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
(1)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听课后反思的着眼点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应该说是当今教学中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听课教师在撰写听课反思时,应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考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反思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又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2)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听课后反思的重要参照
进行听课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原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在反思时联系自己以往授课的经历,并且把有关教育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论述作为反思的基本参照,使听课反思成为联系听课教师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桥梁,成为贯通既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
(3)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听课后反思,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思考,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局部思考。有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反思,有的时候需要“就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两种反思的方式都是允许的,视具体情况而定。两者的结合,使听课反思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在局部上认识整体。
(4)把听课反思贯穿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常常说教学反思要体现在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但可能缺乏有益的直观经验。听课前的反思集中在授课教师对教学的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听课中的反思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听课后的反思集中在反思授课教师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
是否一致上。如果反思能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
(5)把听课后反思的结果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改进自身教学实践
听课后的反思不是事不关己的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听课教师改进和提高自身教学实践的具体举措。
二、听课后反思的基本内容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应该着重围绕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反思。
(1)从教学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的协同程度方面反思
反思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主要看师生是否都明确各自的教与学的目标;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主要看是否把握了知识规律和应用知识的规律的教学,是否遵循了同化、顺应的规律,是否讲清了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反思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主要看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组合的原则,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等;教学目标是统领性的,是教学展开的依据和核心,它只有与内容、重点、方法相互协调,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2)从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方面反思 课堂教学是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步骤,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环节。这些环节安排的适宜程度直接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反思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程序的展开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是否符合既定学生认知的特点。
(3)从师生关系中“两主”作用是否协调方面反思
主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对学习任务的表达、解释与顺序安排是否适于既定的学习者;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指导的理解是否透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是否强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师生互动是如何展开的,互动的类型有哪些;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机会等。
(4)从教材的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方面反思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的媒介,教师并不能一味讲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或者说“二度加工”,主要看授课教师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5)从时量分配容量是否合理适中方面反思
时量分配主要看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一致;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容量主要看教学是否做到有张有驰;知识呈现是否有密有疏。(6)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当方面反思
教学手段要服务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看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是否充分运用了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效果是否尽可能最好。
(7)从反馈矫正的实施是否有效方面反思
主要看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的意识是否强烈,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是否及时;矫正应尽量避免雷同,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打不同的比喻,列举不同的例子,教学同一知识内容。
(8)从训练是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方面反思
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始终在进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的训练。
(9)从教学效果是否显著上反思
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答问和练习的正确率高不高;师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愉悦、欢畅。
(10)从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方面反思
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
(三)——听课记录 时间:3.3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王彩霞
课堂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三种形式:(1)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
(2)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
(3)是实录,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
课堂评点。记录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评点包括: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等等。
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1)是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2)是总评,就是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了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太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好的听课记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堂课教学设计的内容很丰富,要非常详细地记录每一细节,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应该有选择地做好记录。(1)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关注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教学环节设计。看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等。
(2)要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这要求我们青年教师必须认真细心揣摩。
(3)要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与争论等。
(4)要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板书,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
(5)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既要关注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又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
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关注教师的身体语言。老师在讲课中,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往往会使用各种身体语言进行强化,如一个眼神,一个会意或鼓励的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乃至教师在讲台上的步伐等等。教师的举手投足都是教学进程的一部分。当然,并不需要记下所有的动作,而是记下教师使用得较好的身体语言或不当部分。
(7)关注听课者即时的思考和评价。听课时产生的随感及评价。授课教师的讲课往往对听课者产生影响,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选用、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语言的特点、教学思想的体现等的思考和评价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以利于课后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
(四)——新课程下的听课目的
时间:3.10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王彩霞
听课者盲目地去听课,和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有计划地去听课,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不是简单的拿着听课本,带着耳朵进教室,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要想真正发挥听课的实效,让听课的教师通过听课有所顿悟,带着思考离开教室,带着反思回味,那么每个听课者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都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
听课目的也就是听课的动机。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按照听课目的划分,可把听课分为六种类型:学习取经型听课、帮助指导型听课、考查考核型听课、总结推广型听课、调查研究型听课、检查评估型听课。因此,听课者在听课前必须明确听课的目的,根据听课目的决定听课中应采取的方法。
一、学习取经型听课
学习取经型听课,是以了解学习兄弟学校或外地的教学改革动态、教学改革方法,用于指导本校、本人的教学工作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听课类型。进行这种形式听课,听课组织者一定要事先选择好听课的单位或教师,听课前要组织听课教师研究,明确取经学习的目的、内容,听课后要认真总结,探索、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以便用以指导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虚心好学。听课者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坚持认真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和课后请教结合起来。
(2)认真观察。对授课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研究分析,以获取系统的经验。
(3)正确对待。特别是在取经学习过程中,即使对方的教学出现某些失误,也不应评头论足,而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帮助指导型听课
帮助指导型听课,目的在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这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种听课形式。进行帮助指导性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听课目的明确。听课过程中,要明确帮助指导的目的和内容。比如,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帮助指导教师如何减轻学生负担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质性问题。听课前,要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诊断。制定计划措施,确定具体方法。
(2)听课态度诚恳。听课者要以诚心实意的态度投入到听课的整个过程中去,特别要注意表达指导意见时的诚恳态度。不仅要善于发现被听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教师在授课的每一个环节上应该怎么做会更好,尤其对青年教师更应如此。
(3)工作务实。听课者在帮助指导教师过程中,要务实、求实。特别是为了以培养骨干教师或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听课,要从备课、上课、设计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全过程,对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具体指导。
三、考查考核型听课
考查考核型听课目的是为了对教师在业务能力考核、优质课评选、升级考核、评定职称等时候做出比较客观的鉴定意见。这是为了比较深入、确切地了解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态、语言、板书、课堂组织能力等)、教学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挖掘的程度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程度)、教学特点及个人的教学风格而采取的一种听课形式。听这种课要按有关规定的条件,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框框,评议要秉公而论,结论力求准确,最后还要将教者的全面情况,向有关单位提出尽可能客观的书面的鉴定性意见,以供决策时参考。
四、总结推广型听课
总结推广型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教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某些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独特性的值得推广的经验,或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试验或大规模的实验后总结出了教研或科研新成果,经有关单位审查通过,决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而组织的听课形式。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这种性质的听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要善于发现典型。即被听课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推广之后能起到示范作用。
(2)要善于发现帮助总结。通过听课,不仅要起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的作用,而且要善于在听课中发现问题,并以诚恳态度提出后进行商讨,以使他们教学经验更趋完善。
(3)要注意确定方向。对于所发现的典型,要根据教学改革的主体方向进行认定。如在总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那么就应该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去研究、分析、总结。
(4)要注意不能武断决定。听课时应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共同参与,以保证对经验认定的准确程度,避免由于个人武断而造成不必要的过失。
(5)要注意听课过程的完整性。不管对发现的典型经验有什么看法,也应该对其所具有的经验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决定这个经验的价值,避免因个人看法有异而半途而废。特别是对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虽具有一定特点,但还不够成熟,更应完整地去了解、认识、分析、总
听课要透过现象听出本质,即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经验、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听课者应不断地关注和学习有关学科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获取新的信息,思考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听课的品位,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当前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换意识等。如果听课者不了解这些新的要求,就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就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为此,听课者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
三、新课程理念要求听课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听课中的关注点。
(1)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主动学习。
以前听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看老师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看老师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看老师如何控制学生的活动,欣赏老师的板书设计等等。总之,听课时偏重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注意学生的学。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听课的关注点也变了。教师要更多地观察师生之间如何互动,更多地观察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主、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一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单纯关注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多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转向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3)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转向关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学生身上蕴藏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应受到保护。李政道说得好: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当更多地培养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问、质疑,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方面应当成为教师在听课和自身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4)从偏重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转向关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教材,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深讲细讲透就行,甚至有的老师只凭一本教科书,两根粉笔,就可以上讲台。现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呈现了新的特点,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呈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重在引导教与学的方式上的改变,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教材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新教材强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听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师生能否充分运用新教材提供的自由创造空间,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5)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
现在一些观摩课都较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老师舍得下工夫花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电视、实物展示台等先进设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应当克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要认为没有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就不是好课。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能够根据实际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
(6)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以往听课时不太注重评价这个问题,以为评价是阶段、单元测验或者期中期末考试的事。在课堂上,最多也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练习或当堂小测试的结果,注意力较多集中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结果上。然而,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过程性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教师、学生各自评价主体的能动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即时评价,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以及诊断、反思提高作用,理所当然成为听课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五个字,即:听、看、记、想、谈,要做到听、看、记、想、谈有机的结合。
(1)听
①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的?是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的?是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是怎样启发学生思维的?是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的?只有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听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客观分析,才能达到心中有数。而要做到这些,听课者在听课之前必须有所准备。首先,要掌握《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其次,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听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②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活动多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传递信息的。因而要听教师的语言是否科学准确、言简意明;是否生动有趣、富有感染性;是否具有激励性;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否到位以及课堂随机应变的艺术等。③听听课学生的发言。通过听学生的发言甄别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智慧的生成。
(2)看
看教师:主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①看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折射出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是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否相符。要看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是关注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要看教师是否将学科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要看教师的教学作风是否民主,学生是否得到“解放”,是否构建和谐课堂等等。
②看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师课堂有效教学和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的试金石。这里不但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而且要看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达成,更要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有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情感,收获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收获的是终身发展的能力。
③看授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挖掘和处理,看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整合,看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看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看课堂教学程序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④看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等等。
看学生:主要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课堂教学中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学习,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
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能否主动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看学生是否善于合作,乐于交流;是否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看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表现。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课堂表现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
(3)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记听课的日期、节数、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记录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记录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记本节课的教学思想和教材处理,了解课堂上是否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是否兼顾“两头”(优秀生和基础差的学生),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记录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听课中的记录要有重点,详细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
(4)想
听课者在课堂上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就是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听者听后还要设身处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节课我该怎样上”、“假如学生向我这样质疑怎么办”、“为什么授课者的学生学习兴趣这么浓”等等。
(5)谈
就是和授课老师谈,和听课学生交谈。可先请上课老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对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统计学生对这节课的满意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这节课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想与建议。交换意见时要抓住重点,做到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吃不准的问题不回避,还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夸夸其谈;更要围绕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谈,特别是教学效果方面,因为一堂课的优劣,最终还是体现在教学效果上。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如果听课老师能做好一听、二看、三记、四想、五谈,那么听课老师肯定会有所收获。这不但会促进听课老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提高听课老师的授课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