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之争
浅谈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之争 10工商管理 10100920106 曹光宇
摘要:据最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IPAD商标案目前已经进入了法院主持下的调解程序,双方均表示出了和解意愿。此前,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的“IPAD”商标之争激烈上演,历时一年多的诉讼以苹果的失败告终。本文简单分析这场商战苹果败诉的原因及其对企业产品运营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启示。关键字:苹果公司 深圳唯冠 IPAD商标 商标专属权
一、案件背景:
根据本次事件涉及三个“唯冠”:在香港上市的“唯冠国际”(简称“香港唯冠”)、台湾的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北唯冠”)以及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唯冠”)。
深圳唯冠是香港唯冠在中国大陆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子公司。早在2001年,深圳唯冠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获得iPad文字商标和文字图形结合商标的商标专用权。2005年前后苹果公司策划相关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之时,得知iPad商标归台湾唯冠所有,曾以撤销闲置不用等理由向英国商标局提出申请,希望获得iPad商标,但败诉。2009年底,台湾唯冠以3.5万英镑的对价向英国IP公司转让旗下的所有商标,包括“IPAD”商标。2010年2月,英国IP公司以10英镑为对价,将从台湾唯冠获得的所有商标转让给苹果公司。9月17日,苹果公司iPad产品挺进中国市场,认为深圳唯冠拒不履行其转让涉案商标的义务,2010年6月将深圳唯冠告上法庭,但最终宣告苹果败诉,二审结果仍然是苹果败诉。
二、支持唯冠胜诉的原因:
根据所学到的有限法律知识,以及文献资料查阅,支持唯冠胜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经核准注册成立的公司,独立经营、独立承担法律后果,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虽然深圳唯冠与台湾唯冠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但两者均作为唯冠国际的子公司,两者均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独立处理公司一切事务,独立承担其行为的法律后果。深圳唯冠的经营行为不受台湾唯冠的干涉,台湾唯冠对外经营行为,对深圳唯冠不产生法律效果,台湾唯冠只能对拥有所有权的产权享有处分权。
第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当事人不能通过合同对第三人创设权利义务。2009年底,英国IP公司与台湾唯冠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该协议的主体是英国IP公司与台湾唯冠,不论英国IP公司与台湾唯冠的协议内容如何,两者均不得对第三人深圳唯冠创设权利义务。协议中有关深圳唯冠的权利义务内容对深圳唯冠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我国采用先注册原则。
早在2001年,深圳唯冠已经获得“IPAD”商标的注册商标专有权。而苹果公司IPAD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远远晚于深圳唯冠获得“IPAD”商标的时间。虽然“IPAD”商标的知名度与苹果公司的杰出贡献不无关系,但这不能从法律角度改变“IPAD”商标的归属。
第四,商标具有地域性,超出核准注册的地域范围,将不受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地域性,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地域性。几经转手,苹果公司获得了原归属于台湾唯冠的商标权,包括在其他地区的“IPAD”商标权,但这并不意味着苹果公司取得了“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的商标专有权。即使“IPAD”商标在甲地区核准注册,但该商标未在乙地区核准注册,则“IPAD”商标的商标所有人不能以该商标已在甲地区核准注册,而当然认为其获得了该商标在乙地区的商标权,也不能据此对抗他人在乙地区将该商标申请注册,要求乙地区对该商标予以保护亦没有法律依据。
四、IPAD商标权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经过苹果公司的这次事件,我们深深认识到知识产权在企业投融资交易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重视产品商标的使用权限及地域范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商标注册和保护战略必不可少。尤其是经第三方购买商标时,千万要注意对方转让商标的权限。公司的法务代表要特别关注国际商法中的主权原则,确保所用商标在目标市场所在的国家享有商标权;同时要注意适用法律重要性原则,不能像苹果公司这样一次购买十几个法律区域的ipad商标权;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认真调研和严谨考虑。总之,鉴于商标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我们要注重商标注册的战略,抢先注册抢占商机,买卖和使用商标时要防范法律漏洞。
此外,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谨防侵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解读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IPAD”商标之争——兼谈“IPAD”商标归属与苹果应对策略》。
2、《从苹果IPAD商标败诉看知识产权律师在公司投融资活动中的作用》
3、《苹果公司ipad商标权案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篇:美国苹果公司、英国IP公司诉唯冠IPAD商标权属案代理词
美国苹果公司、英国IP公司诉唯冠IPAD商标权属案代理词
美国苹果公司、英国IP公司诉唯冠IPAD商标权属案
代理词 被告代理人 肖 才 元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苹果公司(Apple Inc.)、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诉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亦称“深圳唯冠”)商标权属纠纷二案(208号、233号)今天开庭审理,受被告方的委托,并受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的指派,本律师出庭参与诉讼活动,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第一部分 对原告证据质证
一、原告的“核心”证据《授权书》、《协议》、35000英镑之银行汇票及所谓的电子邮件发生在原告二与本案案外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之间(以下亦称“台湾唯冠”),与我方即本案被告无关。这些材料恰恰是原告方荒唐错误的记载。
1、《授权书》记载的授权人,明确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加盖的公章也是该公司的印鉴。
2、《协议》即IPAD商标转让协议(以及相关配套文件),转让双方主体的记载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台北县6/F,No.1,Pau-Sheng Pau-Sheng Road,Yung Ho City(“唯冠”);和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
而该转让协议将非缔约方---归我方所有的两IPAD中国注册商标(1590557号、1682310号)进行转让,显然是无权处置,不产生效力的。
3、巴克莱银行汇票,原告提供汇票的收款人为“Proview Electronics Co.,Ltd”(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本案被告无关。
4、所谓的电子邮件发生于原告与台湾唯冠联系人之间,我方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均不予认可。并且,根据原告二与台湾唯冠之间的协议,以及台湾唯冠联系人邮件中的特别提示,电子邮件均不作为依据。
91949343.DOC(1)该邮件尽管由一家公证处制作了公证书,我方仍明确地指出:不合法、不真实。该电子邮箱主人是外国人,行为均发生在境外,依照中国司法诉讼证据规则,必须是由境外当地公证、中国相关使领馆认证,方可作为证据使用。而本案中,原告违反上述程序进行,径直说服一家与本案没有丝毫联系的外地(GZ)公证机构出证-----深圳公证处对此是不可能出证的。
此外,还需特别指出的是:邮箱标明的主人-----即原告二的授权代表Jonathan Hargreaves,地球上根本不存在此自然人,是一虚幻人士。关于这一点,本代理人在质证时明确指出了此人根本不存在---这是从原告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的材料中得知的,并且断定,原告在申请办理公证时,对公证机构隐瞒了这一事实---反之,任何公证机构都不可能出证。关于本代理人指出的这一事实与观点,原告方当庭只好回避,无法否认(反之,原告应当庭后及时提交此人居民身份证明)。
(2)从原告方提供的其真实性无法确认的邮件“内容”来看,也可以看到转让方系指台湾唯冠,而不是我方---深圳唯冠。
首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原告方在香港高等法院的案件中提供了更多的电子邮件作为证据,原告在本案中,对电子邮件进行了过滤筛选,将一些认为对原告“不利”的邮件过滤掉。由于我方对这些邮件的真实性均不予认可,故为避免产生歧义,也未将被原告过滤掉的邮件在本案中引用。
而即使是从经原告过滤加工后的电子邮件内容来看,其出让方也仅仅是台湾唯冠,而绝非我方----深圳唯冠。
往来邮件正文中,多以简称“唯冠”(proview)来指代出让方公司,而出现公司全称处的均无一例外的是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Proview Electronics Co.,Ltd)。
例如:2009年12月8日11:05, Jonathan Hargreaves发给“惠元”(Huy Yuan音译)的邮件中提及:“Finally can you ask Mr.R* M* whether he has the authority to blind Proview Electronics Co.,Ltd?(译文:最后,你可否向M* 先生询问他是否有权代表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又如:所有协议包括商标清单(包括每一次的草案)均由原告方的律师起草制作,而这些协议及附件均无一例外地采用出让方公司全称:“Proview Electronics Co.,Ltd”(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13:43,Jonathan Hargreaves 发给惠元(音译,Huy Yuan)的邮件的附件系转让商标的清单为 PROVIEW ELECTRONICS CO., LTD: I-PAD/IPAD MARKS WORLDWIDE ,其Owner 栏中的记载也为Proview Electronics Co.,Ltd。
91949343.DOC 再如: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11:05,Jonathan Hargreaves 发给“惠元”的邮件所附转让商标的清单也为 PROVIEW ELECTRONICS CO., LTD:I-PAD/IPAD MARKS WORLDWIDE ,其Owner 栏中的记载也为Proview Electronics Co.,Ltd;而且,所附(分区)商标转让协议Assignment of Trade Marks 中记载的出让方为PROVIEW ELECTRONICS CO., LTD,a company organised under the laws of Taiwan(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依照台湾地区法律设立的公司)。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附件,原文在原告方邮件公证书部分可见,而译文,原告刻意省略,没有提供。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由原告方提供的邮件可清晰得知:协议及商标清单系由原告方律师起草-----2009年10月23日星期五15:35,Jonathan Hargreaves 发给惠元的邮件中记载:“程序非常简单……我会让我的律师准备书面协议和转让文件将IPAD的权益转给我公司”。原告在庭审发问阶段中的回答,则纯属抵赖。
二、原告其他证据不能成立
1、原告二以三年不使用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撤销第1590557号IPAD商标的受理通知书,根本不支持原告的请求,而是与本案原告的请求恰恰相反,原告提起本案诉讼,原本就是认定该商标的有效性,是对其所谓“撤三申请”的实质性否定。
2、香港法院传讯令状、香港大律师法律意见均不属合法证据。后者实际上就是原告方的代理意见。
3、原告一与原告二之间的转让协议,是两原告之间上演的双簧。原告在本案《起诉状》明确地记载:“2010年4月7日,原告二向原告一转让其所受让的全部IPAD商标”。
而此转让,是在明知原告二不可能受让我方IPAD商标之后签署的,显然不产生任何效力,并且是恶意的;此外,另案中,2010年3月22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已作出(2010)深中法立裁字第13号《民事裁定书》,将本案涉案的两商标已经查封。原告
一、原告二之间在此之后就已被依法查封的商标签署转让协议,纯属闹剧。
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原告一苹果公司都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
三、我方证据说明---商标收购闹剧系原告方专业人士主导
由于我方实为“转让协议”闹剧的局外人,并不知情,故手中并无任何证据。仅仅提供2009年12月23日在台北签署《协议》时在场人的名片,该证据来源于两原告在香港案件中提交的91949343.DOC “誓言”(AFFIDAVIT OF T** J*** H***,卷宗号“TJH-3”、”TJH-4”)。宣誓人原告方的律师,系香港律师(solicitor)、英格兰与威尔士律师,自1980年始持续在香港执业,主要执业领域为知识产权。
名片体现签约在场人有:
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一方人员:**国际法律事务所合伙人何**律师(台湾大学法学博士)、黄**律师(台湾大学法律学士、政大国贸商学硕士);民间公证人--****事务所副所长马**;(此外还有宣誓人T** J** H***在场)。
台湾唯冠一方人员:**专利商标事务所总经理M*(地址:深圳市**区**路**大厦**号)。
此证据重点说明:
1、台湾唯冠方代表,其(授权书上的)正式身份为台湾唯冠法务部处长、个人商务名片上的身份系深圳一家中介事务所的总经理。
2、原告方有庞大的专业律师团队的介入,发生张冠李戴的荒唐转让,其主要责任方显然是原告方。
四、原告关于自己律师不懂中文而导致商标转让主体辨认混淆之解释,更是荒唐。在整个事件中,原告方可谓精心策划:所谓的原告二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原告香港案件中自己的说法,在整个过程中,有庞大的律师队伍支撑:美国律师不言而喻,有英国律师、香港律师,还有至少三位台湾华人律师参加。
除了上述名片记载的何**律师、黄**律师外,在本案中的“邮件”中,还可看到原告方何**(J** H*)律师及林**(J** L**)律师参与商标收购的记载:邮箱邮件目录中多次呈现邮箱主人与何**(J**H*)及林**(J** L*)之间的往来(见公证书部分,原告在本案中未将此部分翻译),而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16:16,Jonathan Hargreaves 发给H** Y***的邮件内容中也明确提及到林**律师:“来自于**律师事务所的我们的代表会于明天联系您。若您能向该代表(我相信将会是林小姐)回答…..”。
简言之,过失的主要责任在原告方。其他证据已经反驳,不再赘述。
特别说明:本代理词中对邮件内容的部分引用,仅仅用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原告的主张进行驳击,并不表示对材料本身的认可。该类材料均没有本案被告授权代表的参与,与我方无关,原告提交的电子邮件均不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91949343.DOC
第二部分 被告方法律观点
一、我方从未授权任何人转让IPAD商标。
如前所述,原告提交的核心证据为《协议》、《授权书》、金额为35000英镑的巴克莱银行汇票、所谓的电子邮件。而《协议》中的出让方、《授权书》中的授权人、银行汇票记载的收款人均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即台湾唯冠。
所谓的电子邮件不具有真实性、合法性,本代理词前段已有详述,仅仅补充一点:客观上,原告二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在与台湾唯冠整个交往中,从未将电子邮件当做效力文件,也并不在意台湾唯冠授权代表日常在何处活动----是台北还是大陆,而关注的是法律的核心问题:即签约代表是否得到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授权。
原告二在邮件中曾明确询问HUY YUAN 是否得到该公司的授权(HUY YUAN明确回复自己不是授权代表),原告二在2009年12月8日11:05邮件中又特别明确地询问 MAI 先生是否得到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授权,并且强调一定要唯冠电子股份公司的授权证明。而电子邮件不作为效力文件,也是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唯冠交往中双方的共识-----此前台湾唯冠联系人HUY YUAN也反复特别强调这一点。HUY YUAN电子邮件尾部均带有提示:“任何在本信件内容中的非官式意见、结论和其他资讯,不得视为代表唯冠或其子公司之立场或意见,除非有独立于此邮件之外的唯冠全权代表的另行证明”。
为了避免歧义,原告二律师起草的《协议》中,第11条,即协议最后一条,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唯冠公司特别约定:“第11条 本协议及本协议提及的一切文件构成双方之间关于本协议标的的全部协议并取代先前关于该标的草案、协议、承诺、陈述、保证及任何性质的书面或口头安排”。
简言之,仅就邮件自身内容而言,反映出原告二强调须有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授权方可、HUY YUAN邮件强调邮件不具有效力,加之,原告二律师起草并由原告二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的《协议》第11条之约定,往来邮件均已被书面正式协议取代,不作为任何依据。
因此,原告提供的全部证据,无论是客观的证据分析,还是牵强附会地逻辑推理,均无法说明协议得到我方的授权;相反,恰恰说明,与我方无关。
二、原告与台湾唯冠之间的协议对我方不产生任何约束力。
91949343.DOC 如前所述,原告二与台湾唯冠签署的商标转让《协议》,将本案被告在中国国家商标局注册的两IPAD商标错误地当作台湾唯冠持有的商标进行转让,显然是无权处置、不具有效力。
原告在诉讼中,一直遮掩出让方主体仅仅是台湾唯冠这一客观事实,牵强附会地硬称我方同意转让,却在法庭上拿不出像样一点的证据。
台湾唯冠与深圳唯冠是不同法域内的企业法人,台湾唯冠是按台湾地区法律设立的股份公司,深圳唯冠是依照中国法律设立的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均是独立的,两公司之间也无股权联系(本公司的投资者为唯冠实业有限公司),商务活动及民事责任均是独立的。两家企业负责人为同一人之说,并不影响中国法人与境外法人独自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商务规则。
被告是中国大陆独立的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法人意志,台湾唯冠与原告之间的协议,对我方不发生任何效力。
根据合同仅对签约者产生效力之合同相对性原则,原告二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唯冠之间的《协议》如何履行、如何解决争议,是原告二与台湾唯冠之间的事,与我方即本案被告无任何关系。
企业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合同的相对性,这是世界通行的法理原则。
签约主体不是我方、收款者即履约主体也不是我方。我方的财产,任何他人均无权处置。中国大陆企业法人的资产,岂能不受管制、毫无依据地消失在境外?
因此,原告状告我方,纯属无理。
三、原告与台湾唯冠间荒唐地买卖第三人的商标,其主要过失在原告方。
整个事件中,均以原告二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为主导:要约邀请由原告二发起、广泛性的收集调查由原告二事前进行、实质性的尽职调查由原告二进行、转让协议及商标清单等相关文件均由原告二起草制作。
而根据事后原告方在香港高等法院提交的材料反映,苹果公司此前是精心策划、处心积虑,在由专业人士在全球范围内搜索查询IPAD商标注册情况后,于2009年8月11日,由苹果公司律师操控设立了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专用于收购IPAD商标而为,商标收购的整个事件中,苹果方有英美律师、香港律师、台湾(华人)律师的深度参与。然而原告方百密一疏:偏偏在最重要的环节,发生了一项极其荒唐的事:原告方将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注册的两项IPAD商标,混淆成唯冠电子股份公司的商标,而台湾唯冠由于协商转让价格91949343.DOC 很低,并未重视此转让事宜,仅仅是简单地以同意与否的姿态附和原告方的要求,故未及时发现原告方已备材料中的错误-----其实,谁也难以想象原告方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原告在庭审中关于自己律师不懂中文而导致商标转让主体辨认混淆之解释,更是荒唐。
四、本案适用中国法律。
原告起诉称存在商标权属纠纷,而商标权权属纠纷通常发生于共有人之间、合作者之间或商标名义注册人与实际持有人之间,原告与我方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因此,根本不存在商标权属纠纷,原告的主张纯属无理。
原告起诉所主张的背景材料是原告二与台湾唯冠公司之间的《协议》。该协议约定:原告二与台湾唯冠之间的争议解决由香港法院排他性管辖并适用香港法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方不是原告二与台湾唯冠公司之间《协议》的签约主体,故不受该协议的约束,其中的争议解决条款也同样对我方不产生效力。因此,中国深圳市中级人民中院管辖此案不容置疑。而原告主张在本案中使用香港法律,则毫无依据。
我方作为本案被告系中国企业法人,涉案标的物—即我方持有的IPAD商标是中国商标,原告是向中国深圳中院起诉的、原告在其《起诉书》中引用的法律也是中国法律的相关条款,因此,本案必须适用中国法律。香港法律适用之请求,毫无依据。
五、原告
一、原告二之间的转让,是原告方上演双簧。
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与苹果公司均与本案被告毫无联系,而原告方在明
知原告二取得不了涉案商标权利后,不去采取合法途径解决,相反原告
一、原告二自欺欺人签署所谓的商标权再次转让协议。
而此前该商标已被查封。2010年3月22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另案中,作出了(2010)年深中法立裁字第13号《民事裁定书》,已对本案涉案商标依法查封。而原告
一、原告二之间的转让,根据原告《起诉状》,发生在此后的2010年4月7日。
不言而喻,此转让无效。
故,苹果公司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与涉案商标无任何联系。
91949343.DOC
六、本案不存在表见代理。
本案并不存在商标权属纠纷。原告与涉案商标间没有任何连接点:商标是
被告的,原告与被告间没有任何合作使用或共同持有等联系。本案原告所主张的连接点只有一个:也就是原告二与台湾唯冠签署的协议。
因此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表见代理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本案的事实非常清晰:表见代理根本不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法发〔2009〕40号)第13、14条对如何认定表见代理明确地加以了规定:
“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表见代理制度不仅要求代理人的无权代理行为在客观上形成具有代理权的表象,而且要求相对人在主观上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合同相对人主张构成表见代理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不仅应当举证证明代理行为存在诸如合同书、公章、印鉴等有权代理的客观表象形式要素,而且应当证明其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
人民法院在判断合同相对人主观上是否属于善意且无过失时,应当结合合同缔结与履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综合判断合同相对人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此外还要考虑合同的缔结时间、以谁的名义签字、是否盖有相关印章及印章真伪、标的物的交付方式与地点、购买的材料、租赁的器材、所借款项的用途、建筑单位是否知道项目经理的行为、是否参与合同履行等各种因素,作出综合分析判断”。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就《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中,特别指出:《指导意见》认为“有理由相信”是指合同相对人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即相对人在不知道行为人无代理权方面不存在疏忽或懈怠,并为此承担举证责任。
而结合本案,台湾唯冠(或M先生)是以台湾唯冠的名义签约、出示的是台湾唯冠的授权书、收款人系台湾唯冠公司。代理的任何一项客观表象形式要素,均指向台湾唯冠,而与本案被告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无关。
表见代理成立的要件在于“相对人在不知道行为人无代理权方面不存在疏忽或懈怠并为此承担举证责任”。而本案中,“相对人”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的过失显而易见,因此,表见代理根本不能成立。
91949343.DOC 综上所述,我方从未授权任何人转让IPAD商标,原告与台湾唯冠之间的协议对我方不产生任何约束力,原告与台湾唯冠间荒唐地买卖第三人的商标,其主要过失在原告方,原告一苹果公司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表见代理根本不成立。
原告对我方的起诉,要求确权并要求赔偿(二案)400万实属无理,是企图“先声夺人”、用极端的手法遮掩此前的荒唐。
为澄清客观事实、维护国家知识产权秩序、维护我方企业自身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恳请人民法院及时判决、依法驳回原告方的无理诉求。
上述代理意见,敬请考虑!
被告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代理人: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肖才元
2011年2月23日
91949343.DOC
第三篇:台湾唯冠公司与IPADL公司签订了合同
台湾唯冠公司与IPADL公司签订了合同,以3.5万英镑出售十个国家和地区的IPAD商标给IPADL公司,其中中国大陆的IPAD商标不属于台湾唯冠公司,而属于深圳唯冠公司。其后,IPADL公司转让十个国家和地区的IPAD商标给苹果公司。
另外,台湾唯冠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都是杨荣山。有证据显示杨荣山授权麦世宏代表其签订上述IPAD商标的转让协议。
思考:
1.台湾唯冠公司系无权处分吗?构成对深圳唯冠公司的表见代理吗?
2.假设转让有效,现在苹果公司是否有权使用IPAD商标?
3.你认为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公司求和的机会大吗?为什么?
1.台湾唯冠公司系无权处分。台湾唯冠和深圳唯冠都是唯冠国际的子公司,但双方股权没有交叉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民事主体。台湾唯冠无权处分深圳唯冠的商标权,因为iPad商标在内地的所有权属于深圳唯冠公司。根据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虽然台湾唯冠和深圳唯冠都是唯冠国际的子公司,唯冠集团依然无权处分深圳唯冠的资产。
根据我国法律,表见代理是合同没有相对人或者相对当事人不明确,一方当事人以为代理人有权处分合同标的物,与该代理人之间签署的合同。而该案商标转让合同系原告英国IP公司与台湾唯冠公司签订,有明确的相对人,且深圳唯冠公司没有参与谈判,也没有授权他人处分其iPad商标权,更没有提供法律规定的合同、公章、印鉴等形成表见代理的要素。因此不能构成对深圳唯冠公司的表见代理。
2.即便苹果公司胜诉,转让合同有效,也不代表苹果就能够拥有商标在中国大陆的所有权。因为在中国国内,iPad商标权属于深圳唯冠公司。
同时台湾唯冠也提起诉讼,指控苹果公司欺诈和不公平竞争行为。一旦官司胜诉,苹果平板电脑将不能在欧盟、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越南继续使用“iPad”的商标。
3.我认为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公司求和的机会大。苹果公司在未取得IPAD商标所有权的前提下,仍然以此名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种对商标所有人的侵权,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不尊重。如果苹果上诉,依然有被判败诉的可能,对苹果而言,如果想继续在内地使用iPad标识,就需就商标权转让事宜进行谈判,依据苹果iPad目前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苹果肯定不允许这个商标流失。苹果虽然可以有平板电脑改名的这条退路,对销量虽然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之前的销售行为都将构成违法侵权,要面对工商查处和索赔。因此,对于这一现状苹果公司请求和解的可能性较大。
第四篇:注册香港公司与深圳公司环节不同之处
注册香港公司与深圳公司环节不同之处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等等为事业奋斗的人士,想通过国际大都市,世界上最自由的贸易通商港——香港,这一优越条件的跳板,进入中国内地城市开创新市场或者走出中国内地向全球各国拓展国际市场。据相关统计,每年注册香港公司的增长率是20%多的增长率,注册深圳公司的增长率是33%。
不论是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或者是通过香港走向全球。在所有的计划的关键第一步都是要先注册合法公司。只有成立一个合法的公司,所有的蓝图才能展开,所有梦想的脚步才能迈出。然而,地域性政策、体制、环境的等等特殊情况之下,注册的流程、申请资料甚至公司的名称都存在着不同的要求。
深圳市中港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公司注册,商标注册公司。下面中港星相关专业人士为您一一讲解深圳公司注册与香港公司注册的不同之处。
1.公司名称与注册资金
注册香港公司,仅需1万港元注册资金,您的公司名称中便可含有国际、集团、控股、产业、实业、投资、企业、贸易、协会、商会、联合会、基金会、促进会、中心等等这些相关组织或有限公司。另外,注册资金无需在注册的时候进行验资。您可以随意报上大于1万港元的注册金。
注册深圳公司,如果是合伙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最低要3万,可以分期到位。但是第一期最低要20%,余下的注册资金在两年内要完成投入。如果是个人独资,最低注册资金就要10万,并且注册资金要求一次性到位。以上所说只是注册资金最低多少。如果你是要在公司名称中含有含有国际、集团、控股、产业、实业、投资、企业、贸易、协会、商会、联合会、基金会、促进会、中心等等这样的组织名称,则需要按不同的名称来决定注册资金的多少。在此就不一一罗列。
2.开设银行账户
注册深圳公司必须先开验资账户,验资账户只能存不能取,验资完成了要注销掉。再开基本账户,基本账户可以为企业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最后开一般账户,这里有个条件,必须在开基本账户的时候同时办理了《银行开户许可证》方可开一般账户,一般账户只能转账不能取现。一般账户的功能是企业为满足和适应企事业单位向多家银行借款的需要而开设的。
注册香港公司,开设两种银行账户,离岸账户和本地账户。本地账户就是开设香港本地银行开立的账户;本地账户开不开可自由选择。香港政府没有强制性要求开设。离岸账户就是在香港地区之外银行开设的账户。
3.注册所需时间
注册香港公司的流程办理时间在10个工作日左右便可完成。
注册深圳公司的流程办理时间在22至30个工作日便可完成。
以上3点便是注册深圳公司与注册香港公司的主要不同之处。
第五篇:华为公司与三星、苹果公司的价格策略及其比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华为公司与三星、苹果公司的价格策略及其比较
华为公司与三星、苹果公司的价格策略及其比较
[摘要]:华为作为一家传统而有实力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其业务日益向着终端方向发展,而其手机业务更是在近年异军突起,成为业界第三。在此情况下,华为(终端)的董事长高调宣布其手机业务将于5年之内超过三星或者苹果,至少成为业界第二。对于此种说法,从4P营销理论中的价格策略角度,对比华为、三星、苹果在价格策略上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实用性。
[关键词]:华为 手机业务 价格策略
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与企业战略的差异,企业会选取不同的定价方法,包括竞争定价法、撇脂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等等。本段即基于现时的手机报价数据,通过对比同等价格手机产品的质量差异,分析华为手机业务的定价策略。
1华为公司手机业务的价格策略分析
华为公司的产品在低、中、高档市场上的定价策略并不相同。在低、中端市场上,华为公司采取了竞争定价法,即以对手相同性能的手机的价格为根据,将本公司相似性能产品的价格大幅降低,使得消费者可以用相同的价格买到性能远比三星所提供产品为好的产品。而在高端市场上,华为公司则采取了品牌导向的认知价值定价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华为公司对自己产品与品牌的认知,二是华为公司判断的顾客对此产品与品牌的认知。因此,在这个价格段上,华为的产品(ascend p2)与苹果公司 iPhone产品价格相同而性能较为优越,而较价格稍高的三星产品(galaxy-note2-N700),其性能又有较大差距。
2三星、苹果手机业务的价格战略分析
三星、苹果公司手机业务的价格战略,较华为公司价格战略有较大差别,而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显著。以下,本段将分别对二者的价格战略进行分析。
与华为、苹果公司的产品相比,三星公司的在市产品最多,其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品价格分布也是最广泛的。与华为公司相比,三星公司对待其不同产品同样采取不同的定价方法。对待其中低端以及非新款的高端产品,三星公司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如S5368型号与S5698型号),并视其为保证其手机市场总体占有率的手段。而对新款高端产品,三星公司则采取了撇脂定价的方法(如galaxy-note2-N700型号)。
而相比于华为与三星的手机业务,苹果公司的手机业务显得十分特别。这体现在其只推出一脉相承的iPhone产品,包括各种发展型号,在市产品仅有15款,这个数量仅是华为产品数量的1/4弱或者三星产品数量的1/10强。而对于有限且高端的产品,苹果公司采取了以撇脂定价法为主、辅之以竞争定价法的定价方法。这体现在其在市的旧款产品并未直降到符合其性能配置的价位,而是略微下降到有竞争力但仍然较高的价位(如iphene4S-16GB型号)。
3华为公司与三星、苹果公司价格战略比较
根据上两节对华为与三星、苹果公司价格战略的比较,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以下,笔者将从三家公司对待低、中、高档产品的不同价格战略的角度,对比其差异。
3.1华为公司与三星公司的低档产品价格战略比较
在低档产品范畴中,华为公司主要采取了竞争定价方法,而三星公司则主要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华为公司在低端领域采取竞争定价的方法,体现出其市场追赶者的竞争角色。通过这种方法,华为公司将其与其他品牌同质产品的价格降低到有显著差距的低位,在弥补了品牌以及原产地形象上的劣势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富余,使得消费者增加对之的购买,进而增加华为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这是市场竞争中追赶者角色的通常行为。而三星公司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则是其市场领导者角色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三星公司既收回了成本,同时也相对巩固了原有的市场份额,这也是市场领先者的通常做法。对比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华为公司与三星公司虽然在价格战略上有所差异,但都是其所处位置的通常选择,同时也都是比较优化的选择。
3.2、华为公司与三星公司的中档产品价格战略比较
在中档产品范畴中,由于苹果产品过少,故本段仍以比较华为、三星产品区别为主。华为公司仍然主要采取了竞争定价的方法,而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星公司也在延续着其成本加成法为主的定价方法。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中档机领域涉及到了一些比较高级的技术,使得华为公司在获取这些技术时不得不多付出一定的成本,进而影响到了其价格优势的幅度。如在中档偏低价格范围的产品(华为G525与三星S5698)较量中,华为仍能保持比较全面的优势,但在中档偏高价格产品(华为U9510、三星I9268与苹果iPhone4-8GB)的较量中,华为对三星产品的优势就明显不足了,而其对同价苹果产品的技术优势,在考虑到品牌因素后,也基本会被抵消殆尽。相比之下,三星公司则沿承了其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其出发点在于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并获得适当的利润,这里不加赘述。综合的看,在中档手机市场范畴中,华为的竞争定价策略进行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
3.3、华为公司与三星公司的高档产品价格战略比较
在高档产品的竞争中,华为公司在较低端市场使用的竞争定价方法因为其技术上的高成本而难以实现。在高端产品领域,华为公司提供的产品种类较少,与三星相比性能较低而与苹果相比品牌劣势明显。因此,华为选择了一种较为抽象的定价方式――认知价值定价法。然而,此种方法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差异风险,即定价者主观认为的顾客认知价值与顾客实际认知价值存在差异的风险。不幸的是,华为的高档手机产品就被这种风险所困扰,仅有的三款价格超过3000元的手机都面临着买者寥寥的窘境。
参考文献:
[1]、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基础营销.1960.[2]杨丹.华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65.[3]吴运建,程发良.创业企业融资模式探讨――以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24-25,32.[4]孙简.华为海外营销之道[D].2005.[5张筝,邓湘南.华为文化的得与失[J].中外企业文化,2010,(06):48-49.[6]周万木.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分析[D].2007.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7]张缄.华为手机的渠道之踵[J].商界(评论),2012,(06):40-44.[8]叶健.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其启示[D].2009.[9]张媛.三星手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2012.------------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