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辽都市网”论企业的内部商标管理
“通辽都市网”论企业的内部商标管理
一、企业内部商标管理概述
(一)商标管理概念和特征
商标管理,是指商标管理机构或者商标所有人对其商标注册和商标使用所依法进行的管理,既包括国家主管机关对商标的行政管理,也包括企业对商标的经营管理。1
目前,国内商标管理的特征:
1、经过几十年的知识产权立法、管理实践,国家商标管理逐步开始由国家行政权、司法仲裁、企业内部自主权进行协调管理;
2、国家公权力,尤其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权,在我国商标管理方面仍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自主权在国内商标管理方面开始逐渐发挥作用;
3、国内商标管理逐渐开始从市场和品牌保护的角度作为制定管理制度的立脚点,基本上放弃了国家对具体事项的行政指导性管理。
(二)商标管理的分类
商标的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有关主管机关依法对商标的注册、使用、转让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商标的注册管理、商标的使用管理和商标的印制管理三大块的内容。
商标的经营管理2,是指商标权所有人对其商标的申请登记、使用、转让、许可等行为的实务性管理,主要包括了商标的基础保护管理、商标的防御性保护管理(即“商标的扩大保护管理”)、商标的使用管理、商标保护的成本控制管理、商标保护的风险控制管理以及商标的综合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商标管理的管理者
目前,在我国商标的行政管理,主要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 12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一期,第15页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二期,第18页
局负责商标注册管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和人民法院负责商标的使用和印制管理。
在企业的商标经营管理方面,一般由企业自身对商标进行管理,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往往将商标的经营管理分属市场部、法务部、行政办公室或者品牌保护中心等企业机构负责,其中,由法务部或品牌保护中心负责企业商标经营管理的为主3。
(四)商标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企业长期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商标管理仍然处于非常原始的管理层面上,大部分企业对商标管理的理解仅局限于企业对商标档案的管理和收集之上。
从理论上而言,商标的管理至少是并列于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中的一种企业高级管理层面,而不仅仅只是法务部或者行政部的一个边缘事务。根据国外知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商标管理是知识产权管理中比较高层面的战略性管理,是与专利、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一同,受企业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直接管辖的一种综合性事务,一般由企业实际决策者或者是企业副总级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一个部门级事务。
从理论和国外商标管理的实践来看,企业对商标开展的有效管理,最少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协调企业品牌保护和管理的作用;
2、为企业作出准确的品牌战略提供了情报和实务基础;
3、可以为企业开展主品牌、主副品牌及副品牌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个详细的理论和信息基础;
4、为迅速的处理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保障,等。
二、中国企业内部商标管理现状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第一期,第03页
商标作为工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对如何利用商标这一商战利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商标的管理更是无从谈起4。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中坚力量的中大型企业,在商标管理方面也存在极大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对商标管理工作在职责方面的混乱,自有商标权流失现象严重,其企业内部大部分未设置商标管理部门或未配备商标管理人员,有些即使有也流于形式,对注册商标的后续管理缺乏明确规定,无章可循,涉及到权利冲突时,拿不出有效证据,造成商标权的流失。
其次,商标法律知识缺乏,商标自我保护能力差。面对自有商标被他人假冒或者抢注时,不会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商标权,甚至有些企业自认为他人用自己的商标还可以扩大自己商标的知名度。
再次,商标使用方法不当,商标作用被不断弱化。其主要表现在选择商标不够慎重,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盲目跟风模仿现象严重5。甚至有的企业闲置自己的无形资产,却热衷于有偿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或者在商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中,热衷于宣传通用名称和厂名、厂址;或者为了暂时利益,在与其他单位联营时,既不签订商标许可合同,也不监督商品质量,严重影响到商标的信誉6。
另外,对驰名商标认识存在误区。要么盲目跟风,要么过高地估计驰名商标的认定门槛,有的企业只是为了能够认定驰名商标,而伪造驰名商标认定的条件,没有真正认识到驰名商标给企业能带来的什么样的切实利益7。因此,现在许多把企业是否进行了驰名商标的认定,作为了该企业实力的佐证,使驰名商标认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因为认定而驰名的”怪异现象。
三、商标的管理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第一期,第07页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第一期,第05页 6 参见《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郭修申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09月,第385页 7 参见《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郭修申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09月,第287页
商标的基础保护管理,是指对商标在实际使用和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商品和服务领域进行最基础的保护,开展的信息管理和调查工作,这一层管理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企业实际使用商标的需要。
(一)商标的基础保护管理
商标的基础保护管理,主要体现为对商标的注册管理、商标使用信息的收集管理以及商标保护成本合理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纵向管理等几个方面。
1、商标的注册管理
商标的注册管理,是指在商标的注册过程中,如何选择商标标样、商品和服务范围、法律服务机构及成本核算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管理。
2、商标使用信息的收集管理
此阶段的商标使用信息的收集管理,主要集中于商标使用历史和使用证据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3、商标保护成本合理化和风险最小化管理
商标保护成本合理化管理,是为了使企业在商标保护过程中,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浪费,是企业保护成本事项合理化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其主要从商标注册管理方面开展控制,如对商品和服务范围的精细化管理等。
商标保护风险最小化管理,主要是为了使企业在相对安全的品牌保护状态下,开展实业经营工作,避免由于商标存在的问题影响企业的整体决策。
(二)商标的扩大保护管理
1、商标保护范围的扩大保护管理
随着企业和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对商标的保护也就需要随即加强,根据企业和品牌知名度提升的快慢,可以采取不同程度的扩大保护管理,如商标使用及涉及领域的扩大保护管理和全类别商标扩大
保护管理。
一般企业对商标保护范围的扩大保护管理,主要出于保护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避免出现他人搭自有品牌顺风车,或者损害自有品牌行为事件的出现,也为提高品牌宣传的回报率的目的8。
2、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保护管理
商标知名度,也称“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消费者认识到或者记得某一个商品或服务的能力,也就是商标在社会公众之中的知晓程度,其包括了商标的购买认知度和商标的知晓认知度。一般认为,商标的购买认知度包括了商标的知晓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构成9。
商标美誉度,也称“品牌美誉度10”,其是品牌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是现代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美誉度一般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其是以品牌知名度为基础,反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价值水平。
一般认为对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保护管理,是指在品牌推广和商标使用过程中,对品牌形象的良性规划和引导管理,即在市场推广和使用品牌时,对品牌美好形象的塑造,树立消费者忠诚度的过程管理11。
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保护管理,主要包括了商标市场推广和实际使用的全程管理、商品和服务交易过程中的细节管理、商标公共形象的塑造管理、商标或者品牌的定位管理等同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有关的品牌实际使用方面的细节管理。
(三)商标的使用管理
1、商标基本使用权的使用管理
商标的使用权,作为商标所有权中的基础权利之一,是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商标的使用,就不可能有商标的知名度,而商标的美誉度更是无从谈起。
商标基础使用权的管理,表现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上,主要包括 89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第一期,第08页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第二期,第17页 10 参见《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郭修申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09月,第355页 11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第二期,第355页
了商标的许可管理、商标的权利延伸管理、商标权利的延续管理三部分组成,直接在维护程序方面分别表现为商标许可备案、商标续展申请和商标权人名义变更申请三个法律维护程序12。
2、商标资本权的使用管理
商标的资本权,是知识产权经济到来后,才开始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经济性权利,通常被称为“无形资产权”13。这里所说的商标资本权的使用管理,主要为对商标价值的增保值管理,包括了对商标价值的使用管理、商标价值的增值管理和商标价值的保值管理三部分组成。
从近20多年知识产权资本权的使用和应用实践来看,国内外知识产权界对商标价值的使用管理方面,主要为商标的抵押、质押等信贷管理及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的管理尝试。
而商标的增保值管理,主要是对商标价值的维护和提升管理,其包括了商标的品牌化保护和品牌的价值维护两部分组成,其中,商标的品牌化保护,主要是指对知名商标的全面性系统保护,而品牌的价值维护,就是对品牌美誉度的维护和提升14。
(四)商标保护的成本控制管理
1、商标基础保护成本的控制管理
商标的基础保护,从上面的阐述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商标的注册管理、商标使用信息的收集管理、商标保护成本合理化和风险最小化管理三个方面,因此,商标基础保护成本的控制管理,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展的,具体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管理:
1)商标注册时的成本控制管理,这个部分主要通过对商标申请成本的控制来考虑的,商标申请注册过程中主要涉及两方面的费用:
一、国家商标局收取的官方费用,二、委托专业的代理机构产生的服务费用,或者自行递交商标申请的邮递交通费用。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二期,第366页
参见《知识经济与法律》,罗玉中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45页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二期,第21页
1314
根据商标申请的费用结构,对于商标注册的成本控制管理,也明确细分为商标申请注册的官方费用控制和服务费用控制15。依照我国商标申请审查实务中官方费用收取的原则及服务费用支付的习惯,企业在商标申请的官方费用成本控制方面,应该采取一标一类原则,仅可能的将商标的保护范围延伸到企业的潜在发展领域,除在实际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进行全面概括保护外,其他领域可以仅考虑在单一近似群组上采取防御保护的策略。
2)商标使用信息的收集管理方面,企业应该有限考虑通过其下属的分子公司及代理经销商,协同配合知识产权部门或者人员开展,而非委托外部服务机构开展,这样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费用,同时,这样既可以准确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信息,也可以减少商业信息泄露的可能性16。
3)商标保护成本合理化和风险最小化管理方面,企业应该考虑将其知识产权事务委托该二至三家实力相当各有特长的服务机构代理,这样既可以监督服务质量,也可以间接的降低知识产权维护成本。
2、商标保护成本控制中的证券化管理
企业商标证券化管理17,主要是指对综合知识产权价值的证券化管理,即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合理化后,拥有稳定的无形资产收益时,将这些相对稳定而不易进行直接流通的资本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类似于证券一样的能够随意交换流通的无形资产管理。
由于该项管理在全球无形资产管理实务中,仅存在不到30年,在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案例和操作实务18,因此,基本上没有具体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但从现有的基本信息来看,主要是将无形资产未来收益,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组建专门的无形资产资本池19,通过证券商、银行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共同协作,将其品牌未来的收益,进行流通交易的实务管理。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一期,第23页
1617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一期,第28页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二期,第32页 18 参见《商标法原理》,曾陈明汝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07月,第210页 19 参见《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郭修申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09月,第360页
(五)商标保护的风险控制管理
1、商标风险监测机制的建设和管理
目前,在我国商标风险监测机制的建设方面,大致分为两种监测机制:
一、动态风险监测机制,如海关备案、侵维权调查等;
二、静态风险监测机制,如商标公告监测、新法或者参考依据的调整监测等。
一般而言,企业的动态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国家行政力和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来完成风险监测的。依国家行政力完成商标动态风险监测,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商标所有人向国家海关机构申请商标的知识产权海关备案申请;依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来完成商标动态风险监测,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分子公司及代理经销商对其下属市场及地区品牌发展情况的调查来完成的。
而企业的静态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对商标局发布的每月四期的《商标公告》进行的监测,还包括对每5年一次的《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和商标法及实施条例的调整信息的监测。
对于品牌所有人来说,完成以上商标风险监测事务,可以通过国家行政力和监测外包的方式开展,以尽可能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同时,减少知识产权费用的投入,以保障企业品牌的发展环境更加安全。
2、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的建设和管理
商标档案库和商标储备库20是构成品牌信息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品牌战略决策和规划应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品牌信息库,就没有所谓的品牌战略应用和规划,而日常进行的所谓企业战略规划,充其量仅仅是一种营销战略规划,同品牌规划相差甚远。
由于每个企业的产品、品牌定位、市场范围、消费群体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异的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构架,以汽车产业为例:
汽车企业的品牌,一般既是企业字号,也是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如奇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奇瑞牌系列汽车和整车零配件,以及以“奇瑞”命名的4S专销店。因此,在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建设 20 参见《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第二期,第16页
时,就需要将“奇瑞”品牌作为企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其制造的如东方之子、旗云、QQ、瑞虎等系列汽车21的附属品牌信息作为企业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建设的补充。
其次,汽车产品往往可能由于更新换代、销售不利等原因退出市场,这样可能造成有些附属品牌仅仅使用几年、或者几十年,而企业字号及主品牌一般会跟随企业的不断发展长期使用,因此,这些原因也造成了各异的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架构。
再次,由于企业需要根据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等外界条件的特点,需要适时地推出风格各异的附属品牌产品,而这些品牌往往由于这些外界条件的差异,仅可能在部分领域或者市场上配合主品牌一同使用,因此,也造就了差异的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建设时,需要考虑品牌发展、使用、规划等方面各种差异,因此,每一个企业的商标档案库和储备库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在管理过程中,可以设立专人或者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与研发、市场等其他部门进行协调管理,或者委托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委托管理。
3、商标使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商标的使用风险控制和管理22,主要是指商标使用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商标,避免商标美誉度所损害的管理,如商标的规范使用管理、商标的许可使用管理、商标的宣传推广管理等。
以商标的许可使用管理为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品牌的跨行业、地区、法人之间的使用,其可能涉及商标许可最多的就是跨法人之间的商标使用了,其中包含了许可自己的直属或者下属关联企业使用商标的情形,都需要做好商标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21 参见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网址地址:www.xiexiebang.com
五、参考文献
在本论文编写过程中,主要参阅了以下期刊及书目:
期刊类:
1、《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室,知识经济时代里的商标附加功能,2008年05月;
2、《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国内理论实务篇)》,赵国程编著,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室,商标的正确使用,2008年05月;
3、《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室,商标标识的选择与设计,2008年08月;
4、《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室,成长型品牌商标注册流程浅论,2008年08月;
5、《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室,商标档案库的建设和基本信息,2008年08月;
6、《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室,企业主品牌与子品牌的协调保护,2008年08月;
7、《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期刊(战略规划设计篇)》,赵国程编著,北京君杜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室,知识产权风险的源头控制,2008年08月。
书籍类
1、《知识产权教程》,陈美章主编,专利文献出版社,1993年08月;
2、《企业商标实用知识手册》,宛士雄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5月;
3、《商标法教程》,张旭九主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06月;
4、《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条约协定选编》,李继忠编,工商出版社,1992
年05月;
5、《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郭修申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09月;
6、《商标设计》,吴国欣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01月;
7、《知识经济与法律》,罗玉中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06月;
8、《商标策略》,金多才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05月; 《商标法原理》,曾陈明汝编著,以上文章有北京君杜知识产权事务所提供,“通辽都市网”编辑发布
想了解更多商标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内容登陆:“通辽都市网”www.xiexiebang.com,编辑:通辽都市网
第二篇:“通辽都市网”谈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概念及相关事项
“通辽都市网”谈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概念及相关事项
一、集体商标
1、集体商标的概念和特点
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
集体商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集体商标不是个别企业的商标,而是多个企业组成的某一组织的商标。
2)集体商标可以使用于商品,也可以使用于服务。
3)集体商标由该组织的成员共同使用,不是该组织的成员不能使用,该组织成员对该商标的使用权也不得转让。
4)为适应集体商标“共有”和“共用”的特点,它的注册、使用及管理均应制订统一的规则,并将之公诸于众,由集体成员在公众的监督下共同遵守。
2、集体商标与普通商标的区别
集体组织既可以申请注册集体商标,也可以申请注册普通商标,两者的区别如下:
1)集体商标与普通商标均表明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但集体商标只能表明商品或服务来自某组织,普通商标则表明来自某一经营者;
2)集体商标只能由某一组织申请注册,普通商标则可以由某一组织或某一企业、个体经营者申请注册;
3)申请集体商标注册的,必须提交使用管理规则,申请普通商标无须提交;
4)集体商标不得许可非集体成员使用,普通商标可以许可本组织以外的其他主体使用;
5)集体商标准许其组织成员使用时不必签定使用许可合同,普通商标许可他人使用时必须签订使用许可合同;
6)集体商标注册人不得准许非集体成员使用该集体商标,并不得转让他人,普通商标可以转让他人;
7)集体商标失效后两年内商标局不得核准与之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注册,普通商标则只需一年商标局就可以核准与之相同、近似的商标注册。
3、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的区别
依《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有如下区别:
1)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都是由多个生产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共同使用的商标;但集体商标的注册人可以在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注册人则不能在其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商标;
2)集体商标表明商品或服务来自同一组织,证明商标表明商品或服务的质量达到规定的特定品质;
3)集体商标、证明高标的申请人都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组织,但证明商标的申请人还必须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
4)集体商标只是该集体成员均可使用,非集体成员不得使用;证明商标则具有开放性,只要当事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这一特定的品质并与注册人履行规定的手续,就可以使用该证明商标,注册人不得拒绝。前者为“俱乐部型”,后者为“开放型”;
5)集体商标不能转让,证明商标注册后可以转让给其他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商标主体资格的组织。
4、集体商标的注册流程
申请前查询(非必须程序)→递送申请书件→三个月左右商标局下发《受理通知书》→商标注册申请补正(非必须程序)
1)申请前的查询(非必须程序)
集体商标从申请到核准注册至少需要2年时间,申请后如果被驳回,一方面损失商标注册费,另一方面重新申请注册还需要时间,而
且再次申请能否被核准注册仍然出于未知状态。因此,申请人在申请注册前最好进行商标查询,以便确认是否存在在先商标权。
2)申请所需文件
①加盖申请人公章的商标注册申请书一份;
②集体商标申请人主体资格的文件及复印件,或者加盖申请人印章的有效复印件;
③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的,应当在申请书件中说明下列内容:
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与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关系;
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的范围。
④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
⑤集体组织成员的名称和地址;
⑥清晰的商标图样(电子版);
⑦商标代理委托书。
3)申请文件的具体要求
①集体商标注册申请人,应为某一组织,可以是工业或商业的团体,也可以是协会、行业或其他集体组织,而不是某个单一企业或个体经营者;
②申请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由来自该地理标志标示的地区范围内的成员组成;
③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申请注册的,应当附送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并应当详细说明其所具有的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具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检测设备等情况,以表明其具有监督使用该地理标志商品的特定品质的能力。附送的证明其具备监督能力和原产地域范围的文件应当由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含省级)出具;
④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应包括以下内容:
使用集体商标的宗旨;
使用集体商标的集体成员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
集体商标指定使用的商品的品质;
使用集体商标的手续;
集体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违反规则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册人对使用该集体商标商品的检验监督制度。
二、证明商标
1、证明商标的概念和特点
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证明商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证明商标应由某个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注册,由其以外的其他人使用,注册人不能使用;
2)它是用以证明商品或服务本身出自某原产地,或具有某种特定品质的标志;
3)只要当事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这一特定的品质并与注册人履行规定的手续,就可以使用该证明商标,注册人不得拒绝;
4)证明商标是由多个人共同使用的商标,因此其注册、使用及管理需制订统一的管理规则并将之公诸于众,让社会各界共同监督,以保护商品或服务的特定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2、证明商标的注册流程
1)流程基本同集体商标的注册流程
2)申请所需文件
①加盖申请人公章的商标注册申请书;
②证明商标申请人主体资格的文件及复印件,或者加盖申请人印章的有效复印件,并应当详细说明其所具有的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具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检测设备等情况,以表明其具有监督该证明商标所证明的特定商品品质的能力;
③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应当在申请书件中说明下列内容:
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与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关系;
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的范围。
④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
⑤清晰的商标图样(电子版);
⑥商标代理委托书。
3)申请文件的具体要求
①证明申请人主体资格的文件可以是企业的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经登记成立的批准文件;
②申请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附送的证明其具备监督能力和原产地域范围的文件应当由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含省级)出具;
③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应包括以下内容:
使用证明商标的宗旨、意义或目的;该证明商标证明的商品的特定品质;
使用该商标的条件;
使用证明商标的权利、义务和违反规则应当承担的责任;
注册人对使用该证明商标商品的检验监督制度。
三、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专有权期限及申请费用
1、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专有权期限
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有效期为10年,专用权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
注册的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使用的,注册人应当在期满前6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注册人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续展申请的,可以在期满后的6个月的宽展期内提出,但须缴纳续展注册迟延费。每次续展注册的有限期为10年。
宽展期满后仍未提出续展申请的,商标局将注销该注册商标,如果原注册人想继续拥有该商标专用权,则须重新提出注册申请。
2、申请注册费用
一个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在一个类别上申请注册为一件注册申请。在一个类别上不管指定多少个商品或者服务项目,每件申请注册规费为3000元。
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办理的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注册申请,申请人应向商标代理机构缴纳注册规费(3000元)和代理费,商标局收取的商标注册规费从该商标代理机构的预付款中扣除。
想了解更多商标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内
容登陆:“通辽都市网”,编辑:通辽都市网
第三篇: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要:主要介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与未来反战。在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两个报告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比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内部控制将扩展为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发展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1.1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
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控制除了关注传统的内审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促使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试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的自身特点,其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控制机构和人员是企业内部成员,其利益同企业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使其不同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高层次的监督部门,其风险评估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足以引起管理当局的重视。内部控制的独立地位还便于其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政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短期计划的调节,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内部控制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同时,内部控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财务造假案导致了安然、世通等跨国大公司的破产,同时也导致了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我国也曾出现“银广厦”、“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坑害中小股民的事件。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全球引起了各方对民间审计机构诚信问题的探讨,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思索。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1.2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自然发展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历史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COCO在解释广义的控制与风险时论述道:“‘领导’包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选择。‘风险’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作出选择后遭受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正是机会的对应物。”显然,这些论述已经认识到企业的存在是为股东或利害相关者(针对非盈利性组织等)创造价值的,而价值创造不仅是被动的资产安全等,还应包括机会的利用。另外,对股东价值的威胁也不仅来自经营者会计舞弊等内部因素,还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等。
1.3技术的发展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外在联系
1它们都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发布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个方面都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3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的新观念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3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例如,在内部控制发展的早期,市场上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条件都不充分(如计算机系统、统计学理论、数量模型、对冲工具与保险等),这时内部控制包含(替代)风险管理功能是很自然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例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问题,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
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目前应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周兆生.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7.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 R ].1992.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draft)[R].2002.
第四篇:论企业内部市场管理
论企业内部市场管理
汪贤裕,钟胜,王虹
(四川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本文引入了企业内部市场和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这两个概念,并就企业内部市场的特征、企业内部市场管理的内涵及管理方式作了一些探讨。本文认为企业存在内部市场,企业是在内、外部市场双重作用下开展其经营管理活动,因而企业应将市场机制全方位地引入企业管理,开展企业内部市场管理。我们认为企业内部市场管理概念的提出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理论;内部市场;企业市场管理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搞好国有企业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然而,国有企业改革历经多年,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遇到了更大的困难,改革进展缓慢,形势不容乐观。本文拟通过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市场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内部市场管理概念,将市场观念全方位地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期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企业内部市场与企业市场管理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经济利益各方为了协调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而以一系列契约构成的经济组织。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企业与市场的差别在于,市场以契约完成交易,而企业则在权威的作用下完成其内部交易。应当看到,企业内部各经济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客观存在自我利益的追求,因而存在利益差别与冲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协调这种利益差别与冲突的最佳途径不是内部权威作用,而是在内部各经济体之间进行等价交换。因而,企业内部各经济体,根据自身利益,在企业内部签定各种契约,进行各种形式的内部交易,交换各自的产品和服务。可见,企业内部客观存在市场条件和市场要求。由于企业内各经济体之间进行的这种内部交易同企业外部社会市场中的交易一样,存在收入与成本的矛盾,利益与风险的矛盾,冲突与协调的矛盾,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因而我们把企业内部的这种交易结构称为企业的内部市场。由上述可知,企业内部市场不应单是在权威作用下,而应在权威和契约的双重作用下完成内部交易。企业只有在内部引入市场手段,协调各经济体的利益,实现内部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可以认为,企业内部市场是外部社会市场在企业内部的某种程度上的延伸,外部社会市场是内部存在的前提。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是根据外部社会市场的需求,利用内部市场环境和条件组织生产经营,最终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利益。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企业整体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面向外部社会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则来自企业内部市场所创造的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氛围。因而,企业必须在外部社会市场和内部企业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决定自己的经营、管理行为。
企业内部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内部各个具有不同利益的经济体,交易的客体则是各经济体提供的(中间)产品或服务。企业内处于生产部门的上游主体将其产品在内部市场销售给需要其产品的下游主体,非生产部门则通过为生产部门提供服务获取利益。各个主体均应在内部市场通过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竞争价格进行交易,实现自身价值。如果某个主体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为其它主体所需或入不敷出,则意味着该主体失去了存在价值。因而内部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所谓企业市场管理,就是要在企业外部市场与企业内部市场并存的基础上,将市场机制全方位地引入企业管理,以市场的观点、方法和手段去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的一切问题。企业市场管理的目标,一方面要以企业内部各经济体作为企业内部市场的主体,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将外部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企业,让各个经济体感受到市场压力,分担市场风险,促使他们形成一种新的合力,共同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要按照内、外部市场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与外部市场相适应的、有利于市场开展企业市场管理的经济、文化环境,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管理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组织、人事安排、收益分配、企业文化建设等诸方面的先
进的企业制度,确立良好的内部经营管理秩序,促使企业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改革20 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具雏形,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国有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其原有运作机制必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管理机制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这种变化更多地表现在一些企业与市场接口的外在的方面,比如,产品品种和数量以销定产,产品价格随行就市,与市场接口的调研、销售部门成为企业基本结构,等等。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方面,效益观、成本观基本确立,一些成本核算方法得以推广使用,用人分配制度也有所改进,但变化还太少,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运作方式还未根本改变。对多数企业而言,这些变化还仅仅是企业在外部市场巨大压力之下的自然反映,而非自觉行动。企业内部的运行仅是一种面向市场的粗放管理,还未确立全方位的企业市场管理观念,市场观念尚未有意识地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各个方面。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市场已被广泛认可的同时,企业内部市场的存在一直未能确认,以致对内部市场运行特点及规律性的认识还十分模糊,更谈不上将市场机制全面引入内部市场管理;二是,对企业市场管理内涵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企业市场管理运作方式及领域还需明确。为此,我们将从企业组织生产的方式、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等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对企业市场管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企业组织生产方式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组织生产的观念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市场需求取代指令性计划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的指挥棒,成本观、效益观已为广大企业所接受,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的基本观念。然而,在企业组织生产的方式和过程方面,尽管生产中人、财、物的组织安排、协调配置等已有所改变,比如,“邯钢经验”建立了一套“成本倒推”为核心的组织生产机制,“许继集团”提出了人事用工、分配、人才引进领域“远离三条死亡线”的人力资源组织、利用机制,但总体上变化还太少,基本保留了计划经济下“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内各经济个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如何协调他们的利益,促使他们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则是选择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组织生产要按内部市场进行管理,建立符合内部市场特点和要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各经济个体只有通过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来实现其各自的利益。就企业管理现状而言,应重点作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定以内部产品转移和内部服务价格为核心的企业内部市场价格体系;二是建立与市场管理方式相适应的用工制度。
企业内部市场是通过企业内各经济体之间的等价交换得以体现的。企业内部市场与外部社会市场的根本差别在于,外部社会市场完全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而企业内部市场则是在权威和契约的双重作用下完成其内部交易。企业内部产品转移价格和服务价格体系是这种内部交易的载体,又是各经济体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因而建立企业内部市场价格体系是企业市场管理的必然要求。企业内部市场价格同外部市场价格一样,都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都有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的功能,同样具有各种形式的价格歧视。但企业内部市场价格又不同于外部市场价格。一方面,它是在企业内部权威和契约的作用和规定下根据企业最终产品的外部市场价格制定的,并随着最终产品的外部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内部市场价格还需具有激励以及政策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讲,建立企业内部市场价格体系就是要将各经济体的利益同企业利益捆到一起,让各经济体感受外部市场的压力和风险,进而将外部市场的竞争引入企业内部,促使各经济体共同自觉加强成本控制,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的用工制度也应体现市场观念。人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企业无论是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组织产品生产,还是根据市场的潜在需求组织产品开发,都离不开人。而用人是否得当,是否满足产品生产和开发的需要,则是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用工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导向,因事设人,追求效益。凡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开发需要的人员要坚决任用;凡企业生产经营不需要或多余的人员,则应坚决弃用。企业最小的经济个体———员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有各自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企业能否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关键在于企业是否为员工创造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和条件。因此,企业必须明确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科学的劳动分工考核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将员工的努力与收益结合起来,形成对职工的激励与约束。同时,还要通过建立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进一步促使职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三、企业组织结构建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办社会问题与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矛盾日益尖锐,原属企业的各种具有社会职能的机构正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而逐步脱离与企业的关系。这是社会分工、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在计划经济下按照乌托邦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建立起来的企业,除了有子弟学校、厂医院等具有社会职能的机构外,还建立了与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相对应的各种部门,如宣传部、统战部、计生委等。尽管这些组织机构与企业市场经济下的职能已不相符合,服务于这些部门的经济个体在企业内部市场或多或少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其存在或过多地存在,只能增大不必要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但它们至今仍被视作企业的当然组织机构。如何以市场观念合理高效地组织企业,是企 业面临的又一课题。
我们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职能相符。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职能,就是要在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其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立,一方面要符合企业内、外部市场的要求。凡顺应市场变化,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并最终服务于外部市场的内部组织机构一定要设立;凡与市场要求不太相符或不符,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不再需要的机构则应实施归并或撤消。另一方面,组织机构的设立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若一个机构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价格比企业内部其他机构或企业外部市场所提供的同类同质产品或服务还高,则该机构的存在性就值得认真考虑。若一个机构存在的现实价值及潜在价值不足以补偿其运作成本,则其必然失去存在或独立存在的意义。企业的组织结构既要为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及其组织体系,又要为劳动用工、人才引进与使用提供依据;要在保障生产经营的同时,讲究低成本、高效益。
四、企业文化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文化或狭义讲人们的思想意识已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的最小经济体———员工个人不再把进入企业视作自己的归属,而更多的是将工作当作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手段,工作变迁也已成为寻常小事。企业不再把自己看作国家的体现,而更多的是将自己看作人们实现个人及共同利益的载体。在经历了一个经济至上、经济决定一切、忽略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时期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在单纯纪律约束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之外,能以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理念来协调企业内各个经济体的活动和利益,以促使企业进一步发展。
我们认为,企业不单纯是一个经济组织,而是一个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组织。企业员工不仅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还有追求名誉、地位、成就感等文化、精神方面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人”。企业应创造条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努力使企业成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政治经济舞台。为达此目的,企业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适应企业内、外部市场双重作用,满足企业市场管理要求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企业。企业文化作为建筑在企业生产经营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极强的反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反作用已显得愈来愈强。甚至在一些企业,企业文化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既要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也要重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应当看到,良好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不仅使员工关心其个人利益,更使员工关注企业的利益,这将有利于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确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关系,促
使企业发展壮大。从管理的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念对员工行为实施的一种软约束,它将有力地配合规章制度、定额标准、规划预算等硬约束,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因此,企业要面向内、外部市场,建立适应市场发展、体现企业精神、具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以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去影响和支配企业员工的经济活动和行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要用市场的观点解决企业的问题”挂在嘴边。但究竟市场观念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被用于企业,以及是否有意识地被用于企业,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国企改革的今天,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企业市场管理概念的提出,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其它所有制企业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必须在其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中全方位地引入市场观念。只有这样,国企改革目前遇到的许多困难才能解决,改革才能前进。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各种不正当竞争、政府的过多干预以及市场交易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现实的企业外部市场是一个极不规范的市场。要想在这样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单靠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观念,实行企业市场管理,就解决国企改革的诸多困难,显然是不现实的。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市场管理,必须以规范外部市场为前提。
此外,企业市场管理的思想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认为无论是进还是退,企业都必须开展全立位的企业市场管理。尤其是退,不能因为国有资产退出来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正是当前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认识上的误区。应当看到,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改制后的企业也应根据企业内部市场管理的要求,重建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用人分配等一系列制度,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制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钱颖-企业理论[A].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Z]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2].何玉长.国有公司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王纪年.远离“三条死亡线”[N].商务早报.2000.1.16.[4].Tirole,J.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MIT Press,1988.
第五篇:商标管理
经过几个月来我部门配合南京东路工商所、黄浦区工商局、上海市工商局的有关同志对我公司商标管理工作的检查,一致认为我公司在上海市工商局的商标管理软件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适合自身的商标管理软件,不仅在管理上维护了《商标法》的要求,保护了消费者和市场的权益,同时也得到非常好的管理效益。因此上述有关部门一致将我公司推荐给国家工商总局领导前来听取我公司成功运用商标管理软件事宜的汇报。
11月18日国家工商总局在的带领下到我公司莅临检查工作。我公司邵总经理等领导会见了国家工商总局领导一行,对他们到公司来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国家工商总局领导首先听取了我公司开展贯彻实施“商标法”的情况汇报,然后我们又向领导们当场演示了我们的商标管理软件,得到国家工商总局领导的赞赏,同时国家工商总局领导也就我们商标管理软件上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我公司表示将在尽快更新软件,配合国家商标法的管理,能更有力得保护名优品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