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新朋友评课记录
山东人民出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上册
《认识新朋友》评课记录:
东平县实验小学 芋立祥
一、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美丽的情景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提出有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注重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3、本节课的习题设计难度适宜,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体会到掌握新知的喜悦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听课教师评课 王校长:
1、本节课的练习太少。
2、教师要随时关注小组内互动的情况,及时引导。韩老师:
1、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教师调动学生的 力度不够。
2、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及时评价 李老师:
1、关注一下个别学生,特别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2、练习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总结
根据授课教师的说课和三位老师的点评,我总结如下:
1、本节课的优点:(1)教学目标、重难点把握恰当,体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比较好。
2、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反面:(1本节课的练习太少。(2)少数学生没有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没有对个别学生进行关注。(4)练习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进措施:(1)课堂上尽量节约时间,余出时间多做练习,加大课堂练习的量。(2)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课堂活动,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3)练习要结合生活实际。
2015.5
第二篇:《认识钟表》听课评课记录
《认识钟表》听课评课记录
针对校本课程的磨课,我们学校进行了听课和评课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钟表是生活中的知识,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又由于时间概念抽象难懂,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时间和时刻,在认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整时时针和分针有什么样的特点,进而认识时刻,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理想的,现将我校老师对这节课的听课评课意见和建议总结如下:
一、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生动的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二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活动的主导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时充分调动在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这个游戏不是玩,而是通过玩从事一些数学活动的意思。或许在刚开始参与数学活动的时候,学生并没有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但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进入数学问题情境,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其实就是努力向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三、练习的设计层次鲜明。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精品”习题,以少胜多。
四、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包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深化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感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参加这次听评课研讨对我个人有许多促进,无论是从教材的挖掘到课堂的设计,还是从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到积极有效的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大胆的尝试,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应用教材,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角的认识》评课记录
《角的认识》评课记录
毕清红:《角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李老师这一点体现的比较好。
闫娇余: 教学开始,李老师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寻找校园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为后面学习角打下伏笔。
考秀斌:设计动眼、动口、动手的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动手、动脑、动口、全员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乐于参与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认识角。然后自然的过度到角的特征上,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构成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王新卫:本课教学的设计,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是站在数学知识的角度上,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今后要以此为基础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添加,如标角就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孙老师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添加,让数学知识与学生今后的学习衔接更为紧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高文玉:这节课李老师通过找角、摸角、认角、画角、比角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生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第四篇:《认识整时》评课记录
《认识整时》教学评析
听了由孔繁红老师执教的“认识整时”这一节课后,收获颇多。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这一精神。从新授到实践巩固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地跳跃,个性得到尽情地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引人入胜,教学方法较灵活,知识目标落实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反复地认钟面、认整点,巩固了知识,并能加以应用,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堂课从整体设计到细节的把握,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素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所缺憾的是对教材的处理上还缺少一些大胆的创新:比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如果此时教师能用钟面模型或者课件演示出时针一天走两圈的话,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教学中,也有存在不少值得探讨与商榷之处:
1、课件演示也要与生活实际相符。课件中分针、时针模拟快走容易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
2、教学中,要及时利用学生错误反馈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比如,有学生回答钟面中共有11格时,老师应及时追问: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在教学中,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有时比知识更重要。
3、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认识整时》评课
教者:孔繁红 时间:2011年12月 呼兰区腰堡中心校
第五篇:《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新屯中心小学
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