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水平考试资源准备复习要点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资源准备复习要点
常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及格式(详见考试说明P76-78)
1)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2)文本格式;TXT DOC HTM HTML RTF WPS 3)图像格式;JPG GIF BMP tif eps 4)动画格式:GIF SWF flc avi mov 5)视频格式:WMV RM AVI MPG dat 6)音频格式:WAV MP3 WMA MID aif vqf
1.多媒体素材收集与处理方法(详见考试说明P83-87)2.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与技巧(详见考试说明P94)
1)控制每个文件夹中的资源数目。(50)2)控制目录结构的级数。(3级)1)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4)利用计算机管理、搜索工具搜索文件。
3.在教学中实行有效的资源管理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93-94)
如果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管理,为电脑中日益增加的不同类别的资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地文件夹结构,科学合理的对文件夹进行分类、命名,有利于个人数字化资源的不断积累,并在需要使用已有的资源时便于快速查找、为重复利用已有资源提供便利,也为与他人分享、交换资源提供方便。
4.超链接(详见考试说明P95)?网页构成要素(详见考试说明P95)
网页由标题和网页主体两部分组成;网页主体又可分为网标、横幅、导航栏和页面内容组成。
5.网页课件教学作用及使用条件(详见考试说明P96-97)
1)作用:A、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交互环境友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C、信息资源丰富,扩大学生知识面;D、超文本连接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6.主题资源教学功能(详见考试说明P98)
1)主题资源通常以主题资源网站的形式呈现,网站是主题单元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共同设计的结果,能将激射主题单元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及支持活动的资源和工具等几种表现出来。是一个半结构化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2)知识类:具有存储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与单元学习主题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拓展学习等支持材料。
3)工具类:与主题相关的软件和学习工具的支持材料,还包含该单元的学习计划模板、课程设计模板等,便于学生学习。
4)案例类:教学案例和学生作品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型学和和探索性学习提供开放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能力。
5)评估类: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学生学学习指明方向,具有开放性。
6)素材类:数字化资源元素,包括图文声像等单元学习支持材料,模拟或重现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教学。
7.常用网页制作工具、网页课件结构(详见考试说明P98-P99)
1)常见的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网页课件结构包括线性结构、百科书式、指导式几种。
第二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教学设计要点复习要点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教学设计要点复习要点
教学设计要点
1、分析教学目标(详见考试说明P55-56)提示:
(1)教学目标表述要注意的问题:A.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B.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C.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具体的,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D.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科特点。
(2)关于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六个层次可能出现的题型是匹配题型或选择题型。参见样卷第3题。
(3)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可能出现的题型是改错题型或选择题型。参见样卷第2题。应对此类题,关键要熟知教学目标的表述规则:(见考试说明第55—56页)
2、分析学习者特征(详见考试说明P57-59)提示:
(1)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考场环境下,没有预知的学习者,分析其特征并不现实。所以,此类命题应更多地是相关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对不同学段学习者心理分析,多为选择题、匹配题。参见样卷第4题。
(2)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材与考纲的表述角度有所不同,且教材表述也相对简略。建议备考以考纲为主。
3、选择教学策略(详见考试说明P65-70)提示:
(1)考纲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评价给定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根据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2)“了解”二字意味着知道三种教学策略即可。
(3)“评价”则表明在检测“应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可能出主观分析题。也就是判断是否有效,然后阐明理由。应答此类题,关键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几个因素。
(4)“根据” 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显然是“应用与设计”方面的 检测,考试题型可能是选择题、匹配题、应用设计题。参见样卷中第6小题,即是选择题;第5小题,“设计导入阶段的教学活动”,显然是“应用设计题”。
4、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
5、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交流工具与学生、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
6、根据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方案。
提示:在设计研究性方案时,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或者主要构成要素,并注意区别授导型教学中的学生活动。
7、按照MiniQuest模板,填入空缺的某一两个要素的设计。
8、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方案。(详见考试说明P131-132)提示:
在教学评价中,关键是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评价工具,以形成评价方案。可以考虑时间线评价方法及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模块5作业中对主题单元各学习要素拟采用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设计。掌握常用评价工具的设计方法应以评价量规设计、档案袋设计、观察记录表设计为重点。
9、设计评价量规。(详见考试说明P132)提示:
设计评价量规应知晓量规的设计要素及设计流程,能根据评价对象及样例范式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权重,并在评价指标的各等级上确定分值,在质性上作出详尽而准确的描述。可以参见模拟考盘“故事会口头表达评价量规设计”试题的要求
在考试说明、模拟考卷和培训教材中,关于评价量规的某些术语使用不太一致,例如,“评价指标”,有的称为“评价项目”,有的称为“评价要素”、“结构分量”,复习考试时注应意所用术语的实际含义。
10、设计电子档案袋。(详见考试说明P133)提示:
档案袋可以分为过程型、成果型、评价型等不同类型,无论哪种类型档案袋,都可以包含多种数字化形式的材料,如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任务描述与学习计划安排、收集的文 档内容及理由、评价和反思文档等。电子学习档案袋设计不仅要求设计出文件夹结构,并能对其功能作出说明。可以参见模拟考盘“电子学习档案袋设计”试题的要求。
11、设计调查问卷。(详见考试说明P133-134)
12、设计访谈记录表。(详见考试说明P134)
13、设计观察记录表。(详见考试说明P134-135)提示:
观察记录表设计。需注意观察的内容、范围、仪器,设计记录表时要简明、科学、结构化,易于操作。可以参见模拟考盘“口算情况记录表”试题的要求。
第三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我市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初步感受到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学习方法、以及教育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即将在我市开始的中级培训,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将中级培训的特点简要介绍给大家。
一、单元化设计:培训者与学员能够在充分领略我国新课程所追求理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课时教学设计的局限,学会基于单元的教学规划方法,以便在较大的视野内协调目标、活动、内容、评价的相互关系,统筹信息资源与媒体工具的有效利用。掌握了这种“中观教学设计”方法的教师们将成为游刃有余的教学设计师,上可关顾课程的总体目标,下可驾驭单元内的教学过程要素。
二、问题化设计:注重于培养教师学员的问题设计能力,学会用问题主线来贯穿单元学习过程和组织相关知识,不但要善于针对单元目标来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还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于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与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机结合,形成了学习过程的思维框架。还为教师学员准备了一系列工具模板辅助教师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并提供了若干指导原则和易于操作的行动程序。
三、多样化活动:以问题为导入情境,为学生设计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通过系列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程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中级培训追求的目标。为帮助教师学员能够根据单元目标和问题情境设计有效教学活动,还提供了便捷的活动设计模板和诸多参考案例。
四、主题化资源:中级重视培养教师学员利用信息化资源支持单元教学的能力。事实证明,围绕一个单元主题来组织和利用资源具有较高教学效能。因此,中级培训首先选定了一些各学科教师都易于理解的案例来展示主题资源创建和利用方法,并鼓励学员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寻找一个恰当的主题单元,利用工具模板来创或重组主题资源,并在单元规划中增添与资源利用相关的学习活动。
五、全空间环境:单元化教学使教师们赢得了较大的自由度,老师们能够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包括教室物理空间、信息虚拟空间和社会自然空间)调研资源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中级通过理论引导和案例研习,使教师学员形成全空间优化教学的意识与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设有效教学环境的能力。
六、多元化评价: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一致,中级培训首先向教师学员展示多样性的评估方法与工具,并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习、同伴交流、自我反思等活动,初步形成根据教学目标选用评估方法的能力,并在表现性评估工具的使用、改进、创建方面进行重点训练。
七、多维度整合:中级培训特别重视教师学员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通过系列训练,首先学会规划单元框架,接着从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资源利用、环境创设、评估选择等方面做深入思考与开展创建活动,为单元框架逐步丰富内容和完善设计,从而产生具有实践价值的单元教案。
总之,中级培训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的学习思路,在培训过程中浸润协作互动、实践反思、持续改进的专业发展文化,使教师学员能够获得既接近于工作流程、又富有新意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
第四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教学人员(中级)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教学前期分析:教学前期分析(Front-End Analysis)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J.Harless,1968)提出来的,意即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ral Modelling Method,简称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当我们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要想通过上面所述的几种方法直接求出各级教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这时就要使用ISM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画出目标矩阵;(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运用上述目标和内容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完成总的教学目标子目标以及完成目标所需的单元内容和知识点,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内容编排方法。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方法是: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等。
认知结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到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帮助学习者建立健全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因此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HTML:HTML的全称是Hyper Text Marked Language,意为超文本标记语言。一般而言,网页均由HTML语言写成。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首先,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集体上课,而表现为各种技能、技巧的程序性知识则应尽可能做到教学的个别化;其次,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在班集体中进行,也可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最后,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联结起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表现性评价:在学校教育背景下,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上的。表现性评价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过程性评价: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要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与教学过程相互整合。评价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从延续性的一面看,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阶段性的一面来看,评价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效果。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它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二、简答题
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四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吸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优点,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2.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的?您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区?今天的学习对您有哪些启示?
提示:在回答本问题时,可以结合您在教学中遇到的误区,从技术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方面、教学资源应用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等来回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答出这些对您教学的启示。3.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
提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主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提供的支持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4.教学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前期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阐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即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分析及阐明;另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对学习者特征进行把握,是教师分析“怎么教、怎么学”的重要依据,即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起点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特征因素的分析。5.请阐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及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是继布卢姆之后,又一位对目标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界认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都是指导学习目标设计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学说。加涅在《学习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6.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分析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总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为完成总目标所必需的学习单元内容或学习模块。在确定了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又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确定达到单元学习目标所需的知识点。因此,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以线性的方式将它们截然分开。
因此,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是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它们同样也适用于教学内容分析。
7.您认为学习者特征分析应分析哪些主要特征?对于不同的特征,各有怎样的分析方法?
学习者的主要特征因素包括学习者起点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对于学习者起点能力(或水平),主要进行预备能力、目标能力的分析,可以使用测验的方法。
对于认知结构,主要就是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可以借助概念图这一工具对认知结构进行分析。
对于学习态度,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包括他们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判断学习者态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态度分析。
对于学习动机,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满足感)可以用来指导教学设计中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习风格的分析,Curry(1983)的“洋葱模型”提供了很好的框架。该框架由三层组成:最外层(教学偏好)、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其中最外层包括了环境的、情感的、社会的等方面因素;中间层主要关注个体吸收信息的时候所用的智慧方法;里面层的场依存、场独立理论揭示了这两种认知方式与学习的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
8.您认为教学前期分析的哪些方面可以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比如概念图)的辅助?
教学前期分析中的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判明都可以借助概念图的辅助。
9.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具有独特的特征。其一般特征有: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有团队精神,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在削弱;扮演意识强烈;认知策略趋向简单化;学习风格得到了充分得发挥和完善;学习目标多样化;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就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学习者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不同的学习风格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性不同。10.您认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
对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在北美,教学策略有时可作为教学模式的同义词。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前一种认识完全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不贴切的。而第二种认识仅从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就得出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的下位概念这样的结论,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如前所述,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策略,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大方法。
11.如何判定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目标达成情况和与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的切合度来判断,其中前者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既要能体出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教学实施,使学生不仅要得到深层次的认知深度、广泛的认知范围,同时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如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等。
另外还要考虑所选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与适宜的教学媒体。教学不可能脱离现实情况而孤立存在。只有最适合当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模式。因此从经济性、可操作性、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成本等角度综合考虑,选择出来最适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才是有效的,是有意义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12.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当知识掌握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时,可以更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系统讲授和系统训练。如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际能力或方法的培养,那就要在教学中更多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如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某种态度或价值观,那就要更多采用突出社会互动、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当然,一门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往往同时会涉及多个目标,所以,要在教学中适当对不同模式加以组合。
第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某种学习过程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考虑将让学生进行何种学习活动,其过程是怎样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1)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包含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是一种绝对的、非白即黑式的思维模式,其中会尽量减少矛盾冲突。(2)中等复杂性的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思考,避免绝对化,不盲目相信权威。(3)高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则体现了更多的辩证思维,需要灵活地、多角度地看问题,需要深刻地进行思考,且具有更高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认知复杂性,就需要选择采用结构较松散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性较低,允许学生进行更主动的、更开放的探索性活动的教学模式,如发现学习的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模式、非指导性教学等。相反,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于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那就可以选择结构更严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学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详细严格的规定,比如程序教学等。
第三,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低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上更多依赖于动作和具体形象,依赖于直观经验,所以应采用突出学生活动的教学模式,如发现学习。而高年龄阶段的学生则可以更好地进行抽象概括,可以借助于语言符号获得更多的间接性经验,所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模式在这一年龄段上更为有效。另外,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各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上都有一定要求,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限制。
13.为什么说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建立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基础之上,决定了教学过程、教学资源选择与使用形式等。它不仅贯穿了整个教学设计环节,而且是体现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主要形式,不同的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它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环节。14.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等特点。
1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来完成的。
2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强调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内容与研究的主体必须具有实践性。
3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人的认识必须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 到 理性认识的飞跃、有理性认识 到 革命实践的飞跃),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简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的环节?)
(1)动员与培训阶段(2)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成立课题组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开题报告和评审(3)课题实施阶段
(4)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实施总结 成果展示
评定成绩、总结、反思
15.简述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1)指导选题
2)指导小组的分配
3)指导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开题报告的书写
4)指导帮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5)指导学生完成成果总结汇报和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
(1)选题指导
选题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把好选题关。
(2)分配小组的指导
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教师在分组上要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要改变传统的“好生”和“差生”的观念,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小组长的产生尽量避免“任命”的方式,而要鼓励民主选举产生。
(3)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指导
实施方案和计划对研究的开展影响深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用开题报告的形式对实施方案和计划进行评审,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4)实施阶段的问题和对策的指导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教师也肩负着重要任务,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为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研究创造条件,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还要做好各种过程性数据和成果的收集备份工作。
(5)结题阶段的指导策略
结题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大检阅,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地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16.简述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过程全程性 同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贯穿了几次阶段性评价(包括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收集的数据更为全面。
(2)评价主体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评价仅以教师评价主导的局限,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3)评价内容丰富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4)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17.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案要点: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 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18.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是什么?
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一般来说,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融为一体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只是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才把它抽出来做为独立的范畴分别考察。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效果具有直接的意义。
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以及种种新形式的尝试,主要是围绕着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如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19.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特点有哪些?
多媒体网络教室又称网络机房或网络教室,是目前国内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它集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演示室等功能于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构协作化学习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它的特点如下:
(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硬盘或光盘中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
(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
(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
(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脱机状态进行单独学习,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进行语言指导。
(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8)资源共享。可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
(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
20.您认为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21.您认为教学评价的设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地位如何?原因何在?
(1)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
(2)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
(3)管理作用;
(4)强化激励作用;
(5)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
(6)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7)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2.您认为教学评价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的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因此,教学评价依据的标准是教学目标,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评价是对测量结果作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主体、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
23.请简述行动研究法的一般实施过程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1)计划。即旨在改进现状的行动蓝图,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一般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尤其是第一、第二步行动计划。研究者可以依据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修改总体计划和具体行动计划。(2)行动。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进行实践,在行动环节也可以根据其他研究者、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调整。
(3)观察。“观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对行动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
(4)反思。它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反思环节中,在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行动的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并为下阶段的计划提供修正意见。
“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是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即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2)合作性。行动研究将从事两种不同性质活动的主体——实践者与研究者结合起来,倡导教育理论人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或教师群体内部的合作。
(3)及时反馈性。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直接进入研究,缩短了信息往返节,且在不同人员间信息转换出错率大减,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更为迅速、高效。一旦出现较为有效的结果,可以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影响到教育实践过程。
(4)开放性。从研究过程看,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促成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总目标的指引下,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调整方案,修改计划,甚至更改研究课题,真正体现边行动边研究。
(5)兼容性。行动研究并非一种独立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方法。它是依据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不同而优选的多种教育研究方法于一体的一种多元化研究方法。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基本特征概括而言,有以下几条(可以围绕这几条展开阐述)。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2)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3)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4)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5)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6)学科知识的有效应用。
第五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考试大纲
学策略选择、教学评价等。
4.能够围绕一个教学环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主题,完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5.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环节,并能掌握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方法。
6.能够综合运用文本、图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以演示文稿、网页等形式呈现教学资源。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管理的方法。
7.能够初步运用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和学科工具软件。
8.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与分析;掌握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方法。9.初步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分为基本知识、教学方案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五部分,对教育技术的知识以及教学环节中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基本知识
一、教育技术
内容
⑴ 教育技术的含义与作用 ⑵ 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⑶ 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及其基本环节
要求
⑴ 理解教育技术的含义、研究内容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⑵ 进一步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⑶ 进一步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及其基本环节。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内容
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
要求
⑴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⑵ 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
内容
⑴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⑵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⑶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法
要求
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及设计方法。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
⑴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⑵ 行动研究法
要求
⑴ 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能够在实践中树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
⑵ 了解行动研究法及一般步骤,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
内容
⑴ 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 ⑵ 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 ⑶ 教学目标的描述
要求
⑴ 了解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
⑵ 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内容。
⑶ 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类,能够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准确描述教学目标。2.学习者特征分析
内容
⑴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⑵ 学习者主要特征的分析
⑶ 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
要求
⑴ 了解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⑵ 掌握学习者主要特征的分析,并能分析不同学段的学习者特征。⑶ 了解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3.教学策略的选择
内容
⑴ 教学策略的概念
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典型教学策略 ⑶ 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
要求
⑴ 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
⑵ 评价给定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⑶ 根据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
⑴ 文字处理软件 ⑵ 知识可视化工具
要求
⑴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进一步运用文字处理软件优化电子教案和处理电子教案(样式、模板、修订和批注、目录和索引等)。
⑵ 会在教学方案设计中使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如FreeMind)。
资源准备
一、数字教学资源格式
内容
⑴ 网页格式(*.htm *.html)⑵ 音频格式(*.wma *.ram)⑶ 视频格式(*.rm *.wmv)⑷ 图像格式(*.bmp *.gif *.tif)⑸ 动画格式(*.swf *.gif)
要求
区别更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格式(包括初级大纲要求掌握的格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
1.数字化教学资源搜索的方法与技巧
内容
⑴ 关键词的使用 ⑵ 按类别搜索
⑶ 高级搜索选项的使用
要求
进一步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方法。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
内容
⑴ 网上数字资源的下载与保存 ⑵ 图像和视频的抓取
⑶ 利用外部设备(摄像机、数码相机、话筒、扫描仪等)采集资源
要求
能使用适当的工具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3.数字化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
内容
⑴ 图片素材的格式转换,裁剪,尺寸、对比度与亮度的调整等 ⑵ 声音素材的截取、格式转换、合成 ⑶ 视频素材的截取、格式转换、合成
要求
能利用相关软件对图片、声音和视频等数字化教学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
4.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
内容
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要求
⑴ 增强资源管理的意识。
⑵ 掌握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与技巧。
三、网页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1.网页课件的基础知识
内容
⑴ 超链接的概念 ⑵ 网页的构成要素
⑶ 网页课件的教学作用及其使用条件 ⑷ 常用的网页制作工具
要求
⑴ 了解超链接的概念。⑵ 了解网页的构成要素。
⑶ 了解网页课件的教学作用及其使用条件。⑷ 了解常用网页制作工具。2.网页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内容
⑴ 网页课件的设计 ⑵ 网页课件的制作
要求
能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网页课件的结构,会制作简单的网页课件。
教学实施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
1.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
内容
⑴ 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形式(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⑵ 网络教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⑶ 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要求
⑴ 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形式。
⑵ 了解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2.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内容
⑴ 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⑵ 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要求
⑴ 了解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⑵ 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交流
内容
⑴ 信息化交流工具的种类和特点
⑵ 信息化交流工具(博客、实时交流工具)的使用
要求
⑴ 增强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交流的意识。
⑵ 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交流工具与学生、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内容
⑴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⑵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要求
⑴ 了解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环节。
⑵ 掌握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基本知识
内容
⑴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理念 ⑵ 不同教学评价的作用及特点
要求
⑴ 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理念,并能主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⑵ 了解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及其特点。⑶ 理解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内容
⑴ 常用评价方法(作业与测验、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档案袋、反思)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⑵ 常用评价工具(调查问卷、档案袋、访谈记录表、观察记录表、评价量规)的设计
⑶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设计
要求
⑴ 了解常用评价方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⑵ 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方案。
⑶ 掌握常用评价工具的设计方法。⑷ 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设计。
三、教学评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内容
⑴ 评价数据的处理(统计计算、分类汇总、统计图表等)⑵ 评价数据的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⑶ 评价数据的呈现(文本、表格、统计图表等)
要求
⑴ 能够根据需要利用电子表格工具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⑵ 能综合运用文本、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呈现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