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度医药行业投资策略
2018年度医药行业投资策略
行研君说导语我们看好的医药行业投资主线包括: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分级诊疗带来的基层医疗快速发展、处方外流推动零售药店增长、消费升级,另外,也看好原料药提价和国企改革的相关机会。PS:打开微信,搜索微信公众号“行业研究报告”或者“report88”关注我们,点击“行业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栏,有你想要的!
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将持续享受高估值。中国正在经历从仿制大国向创新药创新器械的转变时期,CFDA的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意味着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的回报周期大幅缩短,A股的医药投资逻辑也将从销售主导转向产品主导,产品研发管线将是决定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因素。有丰富研发管线的上市公司,估值将持续高于其他上市公司。分级诊疗政策推动基层医疗快速发展。近年来,新农合筹资水平持续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也更加优惠,这就使基层医疗机构、一二级医院的药品增速远远高于三甲医院,许多优秀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基层布局。
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处方外流逐渐加速。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今年已经普遍实施,医院售药的动力在大幅下滑;医保控费实际上又进一步让医院把药品往院外推送。两方作用叠加下,我们判断处方外流的速度将继续提升,利好于零售连锁药店。消费升级。带有消费升级属性的医药股,其他一些我们看好的机会还包括:环保政策趋严推动原料药涨价,原料药涨价行情还将持续,明年业绩也将兑现,推荐维生素C行业及个股;国企改革带来的变化将是上市公司业绩估值双提升的因素。风险提示:各项医改政策进展较慢。
一、2017年回顾和2018年投资策略
2017年3、4季度(7年1日至11月17日),医药指数上涨7.89%,上证综指上涨4.98%,创业板指数下跌3.85%。我们认为此轮白马股的行情和去年以来医药行业政策核心导向为提高行业集中度高度对应,并且判断该趋势还将持续;同时在CFDA大力鼓励创新的背景下,17年10月出台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点燃了A股市场的创新药热点,研发实力强劲的个股估值迅速提升。从三、四季度来看,白马股仍然跑赢了医药整体指数,云南白药、华东医药等股价涨幅均显著高于医药指数涨幅。研发能力强的白马股得益于估值的提升,长春高新、丽珠集团、信立泰、沃森生物、智飞生物、通化东宝等个股涨幅较大。血制品行业由于白蛋白供需拐点的到来和静丙因学术推广的欠缺而表现较弱,但行业阵痛期后仍然看好。在白马恒强 创新为王的主线下,个股取得了靓丽表现:长春高新、丽珠集团、沃森生物、智飞生物等作为我们推荐组合中研发实力较强的个股,从7月初至今涨幅均超过60%,信立泰和通化东宝在催化剂释放后也取得不错的表现,涨幅均超过30%。我们从5月底开始推荐的药店主线表现不俗,其中益丰药房和老百姓都取得了30% 的涨幅,我们预计随着一心堂省外门店的整合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后续也将有不俗表现。其他个股中,永安药业涨幅66%,领跑医药生物板块;太极集团作为我们看好的混改标的,涨幅也有18%左右。从统计局数据来看,2017年1~9月,制药行业收入增速12.1%,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比16年全年提升2.4个百分点。也印证我们在2季度投资策略中,认为医药行业增速会加快的趋势判断。
1~9月,医药行业利润增速18.4%,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与去年全年利润增速相比,提升了4.5个百分点。我们判断,收入增速小于利润增速是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表现,行业龙头(通常是白马股)在规模/成本控制、学术推广实力、研发实力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监管趋严、鼓励创新的市场中,应对更加从容、迅速、有效,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原来医药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少,龙头的企业利润率随之提升。
在已经落地的政策中,两票制对商业企业影响明显,主要体现是企业调拨业务的减少和业绩增速的下降。投资策略上,2018年我们看好医药行业4条投资主线:
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将持续享受高估值。中国正在经历从仿制大国向创新药创新器械的转变时期,CFDA的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意味着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的回报周期大幅缩短,A股的医药投资逻辑也将从销售主导转向产品主导,产品研发管线将是决定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因素。有丰富研发管线的上市公司,估值将持续高于其他上市公司。
分级诊疗政策推动基层医疗快速发展。近年来,新农合筹资水平持续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也更加优惠,这就使基层医疗机构、一二级医院的药品增速远远高于三甲医院,许多优秀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基层布局。
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处方外流逐渐加速。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今年已经普遍实施,医院售药的动力在大幅下滑;医保控费实际上又进一步让医院把药品往院外推送。两方作用叠加下,我们判断处方外流的速度将继续提升,利好于零售连锁药店。
消费升级。带有消费升级属性的医药股,其他一些看好的机会还包括:环保政策趋严推动原料药涨价,原料药涨价行情还将持续,明年业绩也将兑现,推荐维生素C行业及个股;国企改革带来的变化将是上市公司业绩估值双提升的因素。
二、政策部分:
1、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药、创新器械审批加速 10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是药品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医药行业有着深远意义。我国已经是仿制药大国,也有一定仿创能力,国家在此时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就是希望推动药品器械从仿制走向仿创、创新。从意见的整体改革方向来看,我国药品器械审评审批制度,将越来越接近美国FDA的模式。我们认为,首次提出并影响重大、值得关注的政策有如下三点:
一、临床试验申请的备案制。“受理临床试验申请后一定期限内,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未给出否定或质疑意见即视为同意”,过去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的平均审批时间是1~2年,而在美国FDA,申请人在提出IND申请30天之后,没有收到意见就可以开展临床。此次中国的IND申请制度终于改革,意味着IND申请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一方面有利于研发实力较强,研发储备多的上市公司,如恒瑞医药、科伦药业、沃森生物等,另一方面,临床试验数量的增加,也有利于CRO企业,如泰格医药等。
二、不再发放原料药批准文号,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原料药质量负责。类似于美国FDA的DMF备案制度,原料药将没有批文壁垒,更多企业能够进入,但只有质量优异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制剂生产企业的采购,我们判断金城医药(从头孢中间体转向头孢原料药,依靠质量优势获取客户)等优势中间体生产企业将有望受益;
三、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将大大加快进口创新药进入中国。过去进口创新药必须在国外已经获批,才能在国内申请上市,一般进口药在中国上市时间比欧美晚5~7年。进口创新药加快上市,将有利于代理型企业,如智飞生物、康哲药业等。
四、规范医药代表行为。医药代表和学术推广活动都必须备案,禁止医药代表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如果严格得到实施,对国内多数制药企业的销售模式都是极大挑战。实际上这两年,多个省的政府部门对医院的商业贿赂事件已经屡有打击,对医药代表的管理也越来越严,一些先知先觉的制药企业已经在开始需求转变。
与市场不同的观点:市场可能认为创新只是主题投资,但是我们不这么认为:
1、中国正在经历从仿制大国向创新药创新器械的转变时期,投资逻辑也将从销售主导转向产品主导,产品研发管线将是决定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因素。有丰富研发管线的上市公司,估值将持续高于其他上市公司。
2、创新也并非仅仅是提升上市公司的估值,由于CFDA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药创新器械的审批时间其实是大大缩短了,而且,国家对创新的支持,可能也意味着创新药创新器械的获批相对于以前更容易。这就表明,创新药创新器械不仅兑现业绩的时间将大幅缩短,而且获批的确定性也将更强。我们整理A股创新能力较好的上市公司如下表:
2、药品零加成实施 利好院边店流量
此次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高度空前,势在必行。从国务院联合卫计委发布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文件来看,2015年5月国务院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具体措施中提出了取消药品加成;2016年11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医改工作由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且完成情况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绩效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基本路径中明确全部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2017年4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中,将取消药品加成放到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的首位,行政高度前所未有,并规定了详细的时间点(9月30日前),并要求各省(区、市)及兵团医改办于每月15日前报送上月进展。从各文件对取消药品加成的描述来看,此次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力度空前,势在必行。
整体来看,全国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加成在2014年已经有明显减少。从数据上看,很多城市的零加成政策在2014年已经开始实施,因为全国第一批(16个城市)和第二批(17个城市)的名单分别于2010年2月和2014年5月公布。地级市属综合医院的药品加成比例已经从2011年的17.20%下降到了2015年的12.12%。我们估计2016年市级及以上医院的药品加成比例进一步下降。
我们估计9月底执行的全国公立医院的药品零加成政策将影响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市场的15%左右。根据我们的测算,2017年8月1日起还未实行零差率的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公立医院市场的20%左右(2017年8月1日开始实施零加成的省份也算作受影响省份)。其余80%左右的公立医院已经在2017年8月1日前完成了零加成政策的执行。其中全国县级公立医院在经历了两轮试点后,于15年4月全面实施零加乘政策,我们估计该部分药品销售占比在34%左右。对于市级及以上的公立医院来说,有19个省份在17年8月前实施了本省公立医院零加成政策,我们估计该部分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占比在46%左右。对于剩下的12个省,我们估计即使考虑其中的医改试点城市的影响,其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销售占全部公立医院的比例也在15%以上。根据米内网数据,2016年公立医院药品终端销售额9514亿元,假设16/17年7%的增速,则9月底的零加成政策影响的药品销售金额为1500亿元以上。药品销售从医院药房转向院外,院边店受益。零加成后,医院药品销售成为成本端,销售越多成本越高。我们认为会产生如下影响:
1、医院二次议价的动力增强。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医院会尽量多的争取空间来保证自身药房成本的覆盖,普药的降价压力会增大;
2、院边店流量增加。由于医院有更强的动力将药品销售从药房转移到院外,所以我们判断院边店的流量会增加。利好更大有院边店的连锁药房,一心堂、益丰药房和老百姓等。同时拥有院边店的流通企业。
3、连锁药店:集中度提升和处方外流带来确定性高增长 我们在今年6月发布《零售连锁药店专题报告-处方外流逐步体现,OTC药品将提价让利》,持续推荐连锁药店板块。展望明年,我们认为连锁药店是医药行业里少有的长期增长逻辑确定的子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处方外流两大增长逻辑,将推动龙头公司高速增长。
3.1 政策推动以及资金助力,集中度不断提升
政策面,我们认为营改增、两票制等税收政策对小型不规范药店的利润影响较大。同时,2017年监管部门对药店的检查力度明显加大,小型门店不规范操作空间被大幅压缩,寻求被并购的需求强烈。
以往一些非正规小药店通过不开票,不替员工交五险一金等方式增厚利润。药店进货不要票可以避开增值税。当年销售额
两票制执行后,工业企业低开转高开,药品流通环节的价格大幅上升,小门店的进货成本将上抬。营改增后,政府加大票据审核力度,非规范门店正规化运营成本快速上升。同时,以前药店还可以以协助过票的方式赚取利润,两票制和营改增执行后也将收到很大影响。政策严格执行后,不规范的单体药店可能不挣钱甚至亏损,利于连锁龙头收购整合。仅以我们草根调研的数据做参考:早期,单体药店相比连锁药店而言:采购成本高5%-10%;税负低3-4%;员工五险一金:低3%。因此早期不规范单体药店相比连锁药店虽然采购成本有劣势,但通过税费和员工费用抵消后,仍可以获得跟连锁药店相当的利润率(5%-7%)。经营能力强的小药店盈利能力甚至可以超过连锁药店。
但如果政策严格执行后,不规范单体店的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采购成本(不含税)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我们假设拉大2%;之前针对部分产品不开票避增值税的漏洞被堵上后将使税负提升3-4%;按照目前正规连锁药店五险一金占销售收入约3%的比例计算,不规范门店员工五险一金未来执行力度有望加大,假设影响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上述各项将使不规范药店的净利率下降7%以上,基本处于盈亏边缘。
资金面,新一轮融资到位,行业将再掀并购潮。在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一心堂、益丰药房和老百姓相继上市,合计融资额度达到25亿,随后连锁药店行业掀起整合浪潮,时至今日,三家企业门店数量相较上市初期均已翻倍,而IPO时所融资金已经使用殆尽,并采取了诸如短融、中票、发债等融资方式,各家也推出了新一轮定增方案。目前,益丰药房13亿定增在16年7月已经到位,而一心堂的15亿定增和老百姓8亿定增的资金也已获批文,且有望在年底前到位。同时,大参林通过IPO募资9.5亿进入上市连锁药企行列。上述四家龙头资金总量接近50亿,我们判断行业即将掀起新一轮并购浪潮。
3.2处方外流加速,药店处方药销售快速增长,带来利润增量更摊薄费用成本
目前处方药销售的大头仍在医院,IMS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处方药销售渠道中医院占77%,药店占比10%,第三终端占比13%,但零售药店的增速近年来明显在上升。尽管处方外流在医院端仍面临一些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药店对处方的承接能力增强,制药企业对OTC渠道的重视加强。受益于部分处方药渠道转移,处方药在零售市场增速已经反超非处方药,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2016年处方药的零售市场规模达到11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5%,对零售市场药品的增量贡献达到61.2%,远超非处方药。从企业性质而言,无论处方药还是OTC药物,2016年本土企业在零售市场的发展势头喜人,其对药品零售市场的增量贡献高达85.4%。我们认为未来处方外流的趋势仍将强化,影响因素在于: 医院端:虽不情愿,但取消15%药品加成和药占比由目前40%降到30%的政策指标强行推进,仍会加快处方药向院外转移。药店端:开展慢病管理,提供健康增值服务,店内小诊所等逐步展开,布局DTP药房,处方承接能力加强。
药企端:中标难度加大,价格维护能力减弱,院内推广风险加大,促使企业重视OTC市场。
参照台湾经验,据报道,台湾从1997年开始实施医药分业,然而实施的第一年,病人拿处方到药房取药的比例只有0.9%,但经由台湾药师公会与药房的努力,2012年提高到36.1%,到2015年已接近45%。
实际上,处方外流在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了一些实质性政策。我们认为对于具备处方承接能力的药店来说,这些实质性政策对其影响将特别明显。虽然这些政策刚刚起步,但我们认为对于药店未来发展来说,无疑呈现出非常好的趋势。我们以湖南为例进行说明。湖南省的特药协议供应药店
湖南省在大病保险方面实行特药集中供应。湖南省根据特药生产企业推荐,经考核筛查后由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原则,确定特药协议供应药店,负责特药供应。
特药协议药店根据特药的给药途径及需求,将特药配送至参保患者就诊医院或发放给参保患者。特药的注射制剂应由特药协议药店于参保患者注射前安全配送至就诊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协助协议药店与就诊医院做好特药配送及在医院注射等诊治工作。
参保患者使用特药,原则上限在统筹区特药协议药店购药方可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参保患者在特药协议药店取药,只需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应由大病保险支付的费用由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或大病保险承办机构与特药定点机构定期结算。
2016年5月,湖南省印发《湖南省大病保险特殊药品支付管理办法(试行)》,公布了16个大病保险特药品种及限定支付范围。
2016年8月,湖南省公布了7家药店为特药协议药店。老百姓和益丰药房均有门店入选。
另外,去年开始,广西省柳州市施行公立医院改革,医生处方自动上传到统一的APP,患者可以持APP选择在医院或药店购买药物,而柳州医药的子公司桂中大药房则是试点药店之一。
我们判断处方外流对药店的影响在于:
收入端:假设未来5年处方外流比例占总处方量达到10%,给药店带来的规模增量大概率超过1500亿。但并非所有药店能均享这一增量市场。院边店最为受益,现阶段积极布局慢病管理、DTP药房、具备处方承接能力的中大型药店也有望分享盛宴。
利润端:目前药店销售处方药的整体毛利率(10%-20%甚至更低)低于OTC药品(30%以上),由于之前处方药企业更注重医院市场,药店与其议价能力偏弱。未来随着处方药药店渠道占比提升,处方药毛利率具备提升空间。即使在目前毛利率水平下,由于处方药单价高(据CMH统计数据显示,药店处方药均价约70元,OTC药品均价约30元),实际毛利额并不低,因此处方药销售本身可以提供利润增量。重要的是,处方药销售增多可进一步丰富店内品种,吸引客流量,提升客单价,摊薄药店费用成本,对利润贡献更为积极。
4、两票制实施:龙头受益两票制引发的医药商业大洗牌 4.1、“两票制”实施范围
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逐步推行“两票制”,鼓励其他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要率先推行“两票制”,鼓励其他地区执行“两票制”,争取到2018年在全国全面推开。目前,我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达到11个,其中,江苏、安徽、福建、青海四省自2015年起开展综合医改试点,2016年新增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和宁夏七省市作为试点省份。
到2017年11月,国内所有的省份均已披露两票制实施方案。4.2、推行“两票制”的意义
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减少药品流通环节,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二是有利于加强药品监管,实现药品质量、价格可追溯,保障群众用药安全;三是有利于净化流通环境,治理药品流通领域乱象,依法打击非法挂靠、商业贿赂、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四是有利于深化药品领域改革,助推药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三医联动”改革。4.3、两票制进展:2018年全部执行两票制
事实上,自16年4月国务院26号文提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两票制’”以来,国家高层对其推行态度已然明确。医改标杆省份安徽率先垂范,自2016年11月起就在省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推开两票制。
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3月28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17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都要出台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也要按照时限要求出台配套的细则。国务院医改办要到点验收、定期通报,年底前对各省推行两票制,药品集中采购的情况开展一次评估。目前来看,全国所有省市均已出台明确的两票制实施时间表,2018年将全部执行两票制。
4.4、龙头受益两票制引发的医药商业大洗牌
两票制实施后,传统的医药商业模式和倒票模式将受到冲击,药品的中间流通环节被大量压缩后,预计大量传统经销商将在退出和转型之间作出抉择。一些传统的流通企业或面临如下局面:(1)被大型医药商业公司收购;(2)转型成为药品销售或推广服务提供商;(3)因为业务萎缩或者没有业务而最终关闭。
两票制实施后,预计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大趋势,利好配送网络覆盖广 上下游资源丰富的全国性龙头(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和地方性商业龙头(瑞康医药、国药股份、柳州医药、国药一致等)。
维生素C行业:冬季环保监管加强,维生素C将继续涨价 进入冬季供暖季,冀鲁地区环保监管加强,部分维生素C企业可能面临停产或减产,VC价格将继续上涨。山东淄博和河北石家庄都发文,对涉及VOCs(挥发性有机气体)排放的原料药企业将施行停产或错峰生产,维生素C生产企业山东鲁维和石药集团都有可能面临停产或限产。石药和鲁维的VC产能分别为4万吨和3万吨,如果这两家停产3~4个月,在理想情况下,将导致VC供给减少1.5~2万吨,我们估计当前国内VC总产量在14.2万吨左右,略低于总需求15万吨,如果停产造成VC供给继续下降,将进一步扩大供需缺口,涨价也就势在必行。
石药和鲁维的产能大于产量,是否会提前备货,以应对停产?我们认为,也有这种可能,VC实际供给的下降可能并没有1.5~2万吨这么多。但是,这仍然不会影响VC提价的趋势:经过过去数年的恶性竞争导致的亏损,今年VC企业都从涨价中享受了巨大利润,限产提价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因此,冬季的环保限产,即使对VC产量影响有限,这也将是VC企业继续提价的理由。
从我们产业链调研来看,维生素C价格已经开始上涨。我国VC过去供过于求,但2015年华北制药关停,2016年11月石药集团被要求停产,国内VC生产企业都开始限产保价。VC报价从2016年11月的30元/kg开始上涨至2017年4月的70元/kg。我们产业链调研显示,VC价格10月份又开始上涨,报价已到13美元/kg(86元/kg左右),近期一些长单价格已经签订在11美元/kg(73元/kg)左右。如果山东鲁维和石药集团停产,我们估计VC价格将上涨至15美元/kg(100元/kg)。
VC将给相关生产企业带来业绩弹性。以东北制药为例,我们估计2017年VC均价45元/kg,全年净利润1.3亿元;按当前的长单价格(73元/kg)和后续散单价格(100元/kg),我们估计2018年VC均价将至少达到80元/kg,如果成本和各项费用不再变化,将新增毛利润7亿元,新增净利润6亿元。
风险提示:明年下半年VC新增产能,可能打破目前企业限产局面。
血液制品行业:等待血液制品行业恢复
整体而言,第3季度的数据显示血制品行业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没有继续恶化。白蛋白和静丙的价格可能仍然有一定压力,尚需观察。
我们维持此前对血制品行业的观点:白蛋白由于存在进口,长期来看价格下行(除非国内企业能够通过公关实现利好政策出台);静丙的滞销则是短期因素,主要原因就是静丙的学术教育没有跟上,而供给这两年却上升较快;静丙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今年不少血制品企业已经在组建销售队伍,开始教育医生,我们预计明年静丙的需求将开始转暖。我们判断,今年到明年,血制品企业会面临一个较为艰难局面,即产品竞争加剧导致降价压力增加,而销售费用却不断上升。我们仍然对血制品的长期发展有信心,认为目前的中国血制品市场正在处于白蛋白驱动向静丙驱动的转型时期,面临短期阵痛。
风险提示:采浆量低于预期风险;血制品提价时点和幅度可能低于预期。
第二篇: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DOC
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
2005-2-22 中宏数据库
投资要点:
●医药制造业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现处于效益型增长阶段。预计2005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增速均为17%。药价下降及成本上升等导致医药制造业毛利率下滑的压力将缓解,企业规模扩大、管理能力提高使得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制造业利润增速将达20%。
●2005年除医药流通业外,各子行业将维持较高增速。生物制品业尤为突出,增速将达27%,利好政策有望提升其长期成长能力;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成药收入增速在16-17%之间;医药流通业经营环境不佳。
●从长期看,医药上市公司成长性优于A股平均水平。根据美国医药上市公司估值情况,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合理市盈率应该介于26-32倍之间。根据2004年的预测业绩进行计算,目前医药公司平均市盈率为31倍,给予医药行业“中性”的评级。
●医药业部分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具备快速稳定增长能力,目前股价未能反映其内在价值,建议重点关注天坛生物、北生药业、康美药业、天士力、白云山、九芝堂、山东药玻、现代制药等龙头企业。此外,在行业资源整合取得成效、生物制品业利好政策出台、SARS及禽流感重新爆发、治疗性乙肝疫苗二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也将有部分公司受益。
优势企业更有投资机会
2004年前三季度,医药行业共实现收入2269亿元,利润总额194亿元。2004年前三季度生物制品收入增速为26%,其余三个子行业的收入增速在15-18%之间,相差不大。预期2005年生物制品业仍为增速最高的子行业,增速将达27%,其余子行业增速在16-17%之间。
生物制品最具增长前景
生物制品业相对其余子行业具有技术及性能优势,中国生物制品业处于成长初期,历年维持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生物制品业收入将达327亿元,增速将达27%。此外,2005年国家发改委将针对生物技术产业提出包括投融资、税收、人才、出口等一揽子的专项政策,将提升生物制品业的长期成长能力。
中国生物制品业正逐步从仿制向研发转变,创新产品将带来大量利润,行业利润率有上升空间,2005年将在11%左右。目前中国投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制药项目有近150个,其中10种药品有望成为一类新药。而且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一批生物技术企业,经过一段时间成长后,将为市场带来较多新药。未来上市的新药将带来生物制品业收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
中国基因诊断市场快速成长,国内企业的技术与世界同步。中国疫苗市场年用量增长率达15%,且国内企业在治疗性乙肝疫苗等领域取得进展。目前生物制品上市公司的治疗用药创新能力较弱,但在疫苗和诊断领域具较强实力。在向仿创转型的国内生物制品业中,具技术及市场优势的上市公司前景乐观。
化学原料药利润增速回升
在人力、能源、环保等综合成本优势的作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由于原料药销售主要面向化学制剂药企业,在国内化学药制剂市场增长趋缓、国际化学药制剂市场增速只有9%、大宗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难以扩大等因素作用下,化学原料药增速趋缓,且如果2005年人民币升值将对其出口造成不利影响,预计2005年化学原料药业收入1083亿元,增速为16%。
导致2004年化学原料药毛利率大幅下滑10%的主要原因是:
1、产品价格回落幅度较大,如青霉素等从2003年的最高价12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6美元/公斤;
2、能源及化工原料价格上升;
3、出口退税率减小2-4个百分点也降低了化学原料药整体毛利率近1个百分点。
2005年在原料药价格接近成本价的情况下,价格难以大幅下滑。且能源及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上升的动力不足,加上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较小,推动2004年化学原料药毛利率下滑的压力消除。预期2005年化学原料药业毛利率将稳定在22%左右的水平。预期利润增速将回复至15%以上的水平。
2005年虽然化学原料药行业盈利能力难以全面提升,但在部分细分行业中仍然存在投资机会:皮质激素、D-泛酸钙等早期原料药,国内外需求维持稳定增长,国内部分企业受益于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正走向垄断,行业有较好盈利前景;晚期原料药的单一品种需求不大,但保护期满的国际专利药数量从2000年开始快速增加,国外制剂厂商所需的原料药及中间体60%是外购或合同生产,每年合同总金额约在80多亿美元左右,总体市场需求较大,抢仿到期原料药能快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化学制剂药类关注领先企业
化学制剂药业主要面对国内处方药市场。生物药品的发展将压缩化学药制剂在国内处方药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国内化学制剂药市场需求增速相对前期放缓。我们预计2005年化学制剂药收入增速将略微下滑至17%,收入1130亿元。
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通用名药主导市场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仿创性质的药品数量增加及部分企业的退出市场,产品同质化降价竞争压力有望缓解,加上上游化学原料药价格仍将处于较低水平,化学制剂药毛利率将稳定在20.5%左右。企业并购及内部业务整合降低费用,费用比率将下降至31.0%。2005年行业整体仍将保持较高盈利能力,利润率将会稳定在2004年的11.0%左右,利润将保持与收入同步增长。
从找寻领先国内通用名药产业的化学制剂药企业出发,我们将更加关注以下企业:
1、技术升级路线处于仿创阶段的公司,以及部分具有创新产品的企业;
2、市场升级路线中具备国内细分市场龙头地位的企业,以及部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企业。
中成药类关注优势企业
中药具有药品与保健品的双重属性,在OTC市场上的前景尤为乐观。未来,在自我药疗需求增加及非处方药管理全面实施的带动下,OTC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出整体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而中药作为未来OTC市场的主导者无疑将分享这一高速增长。国家推动中成药在处方药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扩大。在 2004年公布的新医保目录中,中成药与化学药数量之比上升到28----35,而之前这一比例为20----
35,未来列入医保目录中的中药仍将较具成长能力,将提升中成药在处方药市场中的份额。
国际市场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向好。目前天然药物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我国在植物药资源及认识上具有优势,拥有系统而且不断完善中的中医体系、丰富的药材资源及对药材的深入认识、丰富的中成药配方和应用经验、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在世界植物药的热潮中占有优势。
在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的2005年,中成药收入难以快速提升,预计收入将达784亿元,增速为16%。中成药在OTC市场上面临着价格竞争压力,且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后也给产品价格带来了下降的压力,但中成药业走向集中,有利于企业费用的降低,利润率将保持稳定在11%左右,利润增速将继续保持与收入增速同步。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中药行业中具有品种、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分享这一成长。
医药流通业投资机会不大
2005年医药零售企业经营环境不佳。中国的医药流通市场已经对外资开放,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将受到外资冲击。此外,根据处方药分类管理规划,到2005年末,除部分处方药外,药店不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出售处方药,这将压缩医药零售业原有收入空间。影响零售药店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为进行中的医药分家改革,成功的改革能够促使医院处方外流到药店从而扩大药店的收入空间。在医药分家改革尚未全面推行,医院处方难以外流到零售药店的情况下,我国医药零售业在2005年还将继续举步维艰,连锁店稍占优势。
重点关注价值低估的龙头公司
在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由于医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的特性,收入增速低于周期性行业,这是在经济周期特定阶段出现的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医药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部分优势公司具有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能力,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参考近三个月美国医药股定价:利润增速在15%的健康护理产业平均市盈率在28倍左右波动;净利润增速为25%的生物制药企业平均市盈率在43倍左右波动;而大型药企三季度利润增速为6%,二季度利润增速为14%,市盈率在20-25倍间波动。
预计2005-2007年国内医药工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在15%-20%之间,高于美国健康护理产业净利润增速,相应的市盈率也应高于美国健康护理产业的市盈率,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应给予一定的折价。综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国内医药工业合理市盈率应该介于26-32倍之间。根据我们对医药工业上市公司2004年每股收益的预测,按照2005年1月4日的收盘价计算,得到目前国内医药工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为31倍,给予医药行业“中性”的评级。
医药公司间的市盈率差异较大。由于医药上市公司基本面差异大,建议给予不同公司以不同的市盈率定价,如:具备核心竞争力,未来三年利润增速能稳定在15%-20%间的公司,市盈率应在26-32倍左右。
2005年,虽然医药行业将重入效益型增长轨道,但医药企业盈利及成长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医药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仍将走向分化,相应的二级市场股价也将走向分化。我们认为2005年医药板块中存在两类投资机会:
1、长期投资机会:医药
上市公司中,部分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具备快速稳定增长能力,而目前股价未能反映其内在价值,应受到重点关注。
2、部分不确定因素有望给市场带来短线机会:我国医药行业处于资源整合期,其中,广州医药集团的业务整合已全面启动,该集团控股广州药业和白云山。白云山、广州药业等公司的股价有望随业务整合的进度影响而活跃。生物制品业的利好政策有望在2005年出台,相关上市公司有可能成为短期热点。SARS及禽流感等仍有可能爆发,相关上市公司有可能成为短期热点。如治疗性乙肝疫苗临床研究进展顺利,疫苗类公司的股价有望受此影响而活跃。
2005年将稳定增长利润增速迅速回升
医药制造业为非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且领先于GDP增长。从1991年到2003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17%,约为GDP增速的两倍。到了2003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已达2880亿元。
在人均收入增加、消费升级、人口增长、老年人口增加、农村消费增加、城市医保支出增加等需求向好因素的作用下,预期2004-2005年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仍然将维持稳定增长,增速为17%,2005年将实现销售收入3766亿元。
目前,医药制造业仍处于效益型增长轨道,利润增速将快速回升至20%。从1995年起,医药制造业进入效益型增长阶段。1995-2000 年,医药制造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9%,首次实现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2001-2003年,医药制造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4%,医药制造业在效益型增长轨道中运行良好。2004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17%,但由于医药制造业毛利率只有34.28%,同比下滑2.37个百分点,较期间费用率1.65个百分点的下降幅度高,最终导致利润率从2003年同期的9.28%下降到 8.53%,使得利润增速落后于收入增速,利润增速只有8%。虽然医药制造业毛利率自2000年以来逐年下降,但通过较好的费用控制,目前的利润率水平仍处于8.4-9.4%的正常范围内。2004年只是一个短期调整年,2005年医药制造业还在效益型增长轨道内运行,利润增速将迅速回升。
预期导致2004年毛利率大幅下滑的压力将在2005年得到缓解,医药制造业毛利率将会稳定在34.2%。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来自政府的降价压力减弱:在前期药品招标推动药价下降之后,2005年药品招标继续推动药价下降的压力减弱;在前期大幅下调主要品种价格后,2005年发改委下调药价的力度将减弱。
其次,需求增加带来市场容量增加,预期产能不会有明显增加,企业降价竞争压力得到缓解。由GMP认证带来的产能扩张已基本于2004年停止;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把维生素C、青霉素原料药等项目列为限制类,还把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列为限制类,制约企业盲目新增产能;部分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退出市场。
其三,新品种上市减少产品同质化竞争压力,从而减小企业降价压力。近年来获批临床研究数量迅速上升,从90年代后期每年不足千项上升至2003年的4000余项,未来上市的新药将不断增加,药品创新使企业的价格竞争压力变小。
此外,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将仍处于高位运行,但继续快速提升的可能性不大,相关生产成本也不会出现快速提升。2004年GMP认证带来大量新增资产折旧,化
学原料药出口退税率减小也提高了成本。在带来成本基数上升后,2005年这两因素对医药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将不再加大。同时,随着企业购并增加、经营规模扩大、管理水平提高,加上加息对财务费用的影响有限,期间费用率将下降到
25.3%。预计2005年医药制造业利润率将回升到8.7%左右,利润增速将快速上升到20%,实现利润总额达328亿元。(来源:中经网)
第三篇:医药行业策略
医药行业策略:
从医药行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来看,2012年将是一个困难的年份。2011年的政策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抗生素限用和低价招标的影响还比较深远,2012年非基药招标和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还存在不确定性,四大类药品降价也是势在必行。因此2012年收入和利润增速下滑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从今年2月份经济数据可以看到,整体工业制造业收入增长13.4%,利润增长-5.2%,医药行业收入增长21.3%,利润增长11.5%。都低于大家对行业全年增速的判断。但是,从医药行业相对整个工业的增速来看,我们认为医药行业的防御性体现出来了,在所有行业的利润增速排名中由过去的后1/3,到了前1/3。我们认为子版块分化仍然是今年的主线,正如我们在12年策略报告中提到的,今年上半年我们看好生物制品子版块,下半年看原料药板块,全年看好商业和中药板块。从前三月,医药子版块的市场表现来看,生物制品表现最好,是唯一取得正收益的子板块,也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逻辑是生物制品2011年上半年受到政策因素的扰动,是一个低基数的年份,随着政策的恢复和需求的持续旺盛,今年上半年或成就高增长。原料药板块与价格密切相关,我们判断下半年的价格可能会有达到一个周期性的拐点。商业板块和中药板块受行业政策影响较小,医药十二五流通对行业整合有了明确的要求,全国性的龙头企业已经基本形成,现在有机会的将是地方性区域龙头。基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判断和年报的表现预判,前三月份,我们的策略都是以稳健为主,四月份是年报和一季报集中发布的时间,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一季报表现较好的公司。
个股方面,四月份重点推荐以下几个公司:康美药业,瑞康医药,上海凯宝
康美药业:
• A股唯一一家业务贯穿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公司
• 上游涉及种植(新开河人参,文山种植管理公司),中游掌控药材(收购了四个中药
材交易市场,陇西,普宁,安国,亳州),下游进入大健康领域
– 中药饮片、贵细药材,保健品
• 外延收购中药材贸易市场,贸易商转型做市商,提高药材价格风险承受能力,盈利
模式:贸易交易赚取差价,坐收交易佣金
目前价格13.30元,2011年EPS预计0.48元,2012年0.67元,PE分别是28和20倍。瑞康医药:
山东的区域龙头企业,与医院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好,能够帮助工业企业进入山东省的市场,帮助招标和进入医院临床。因此,它对上游的议价能力较高,能够拿到更高的折扣,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都高于行业水平。商业将是一个地方割据的局面,医疗资源丰富和地方经济条件较好的省市将会促发区域性龙头的成长,给龙头企业的成长提供一份沃土。山东就是这样一个地方,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对医疗资源的补贴也比较到位,从基药招标的补贴情况来看,是比较到位的。而且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也比较浓,因此当地的企业比全国性的龙头更加有优势。
目前价格25.83元,2011年EPS预计1.02元,2012年1.40元,PE分别是25和18倍。上海凯宝:
一季度业绩预增35%-45%
痰热清,产品质量较好,抗病毒中药注射液,抗生素限用受益的品种,供不应求,受制于产能的限制,2011年,预计销售3400万支痰热清,新增医院覆盖391家,达到近3000家二级以上医院,2012年,产能达到4500万支。
目前价格20.12元,2011年EPS 为0.64元,2012年预计0.90元,PE分别是31和22倍。风险:产品较单一,中药注射液安全性的风险
第四篇: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前言
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概况-5
二、报告主要研究内容-4
三、报告研究成果及意义-2
正文目录
第一章研究概述5
第一节研究背景5
第二节研究内容6
第三节研究方法7
第四节研究结论8
第二章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0
第一节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10
一、生物医药经济环境10
二、生物医药政策法律环境13
三、生物医药社会环境15
四、生物医药研发技术环境16
第二节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回顾与展望19
一、2011-2013年世界生物医药市场稳步增长19
二、生物医药产业化明显进程加快20
三、发达国家占据全球生物医药主导地位22
四、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的趋势
五、多种新技术融合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7
六、各国纷纷争夺产品市场技术的制高点28
第三节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31
一、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规模扩张31
二、发达国家已形成若干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区32
三、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趋势34
四、生物技术制药和天然药物前景广阔37
五、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市场并购重组高潮迭起39
六、战略性技术同盟成为新药开发的成功模式40
七、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42
八、生物制药产业向多领域拓展45
第四节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48
一、美国生物医药市场PEST分析48
二、2011-2013年美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50
三、美国生物制药企业打造全新合作研发模式53
四、美国生物医药市场竞争格局55 25
五、美国生物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特点56
第五节德国生物医药行业地质战略分析59
第六节日本生物医药行业地质战略分析60
第七节印度生物医药行业地质战略分析61
第三章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宏观环境分析63
第一节中国医药行业的经济环境分析63
一、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平稳,有回升趋势63
二、政府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支出64
三、生物医药行业成为市场投资热点66
四、中国医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69
第二节生物医药行业社会环境分析72
一、2011-2013年中国人口统计及老龄化趋势72
二、中国居民医药费上涨势头趋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4
三、中国生物资源丰富77
四、殴债危机下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仍受风投青睐79
第三节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环境分析81
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人才及技术在国际竞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实力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83
三、各地生物技术园区的建立促进了生物医药行业发展84
四、中国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行业前景看好86
第四节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90
一、医疗改革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90
二、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93
三、生物技术与社会伦理、法律之间的矛盾95
四、政府专门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相关政策96
五、生物医药作为高科技产品出口退税率再次被提高98
第四章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103
第一节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103
一、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现状103
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104
三、国内生物医药发展模式106
四、国内生物药的开发研究步入创新阶段109
五、投资者信心回升行业并购案呈暴涨态势111
第二节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现状113
一、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及预测113
二、2013-2017年中国重点生物药品市场分析115
三、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竞争格局116
1.整体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2.潜在进入者与替代产品
3.主力品牌产品分布
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竞争模式121
1.产品价格
2.品牌竞争-2219 230
第八章中国生物医药国际主体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SWOT、BCG分析法)273
第一节辉瑞273
一、企业整体概况分析273
二、2011-2013年公司营业规模分析275
三、公司业务范围分析276
四、市场竞争力SWOT分析278
五、公司在华发展战略分析281
第二节强生制药公司284
第三节瑞士诺华285
第四节瑞士罗氏286
第五节葛兰素史克公司287
第九章中国生物医药国内主体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SWOT、BCG分析法)
第一节天坛生物289
一、企业整体概况分析289
二、2011-2013年公司营业规模分析291
三、公司业务范围分析292
四、市场竞争力SWOT分析294
五、公司发展战略分析297
第二节科华生物300
第三节华兰生物301
第四节达安基因302
第五节北生药业303
第六节双鹤药业304
第七节金宇集团305
第十章中国医药行业市场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307
第一节技术风险307
第二节市场风险308
第三节投资风险309
第四节经营风险310
第十一章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研究成果及建议312
第一节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研究成果312
第二节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战略建议313
第十二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
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289
第五篇:医药行业(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的分析)
药品行业(企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医药行业特点的分析
1.医药行业属于防守型行业
从本质上讲,医药行业是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产业,因此,它不存在成熟期,是一个永远成长和发展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一般高于其它行业,而且较少受经济危机影响,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据测算,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37%,即收入每提高100元,医疗消费水平要增长137元),因此,国家经济良好时,个人收入增长将拉动个人药品需求增加;但在相反情况下,由于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因此药品需求并不会有大幅度减少,这在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由于医药行业受宏观基本面的影响较小,在国家经济处于不景气周期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一般要优于其他行业。2从产品市场角度来看,医药行业有以下特征:
(1)产品特异性强。有道是“对症下药”,大多数药品用途专一,事关健康和生命,丝毫不可混淆,药品种类繁多、各不相同,对药品市场的分析必须十分细致。
(2)需求弹性小,供应弹性大。健康人一般不会因药品价格下降而多吃药,病人一般也不会因药品价格上涨而拒绝消费,尤其是在公费医疗和保险必将普及的情况下,消费者一般不太注意药品的价格变化,但是药品价格对其供应的影响却很大,一般情况下调节着供应量使之与其需求相适应。
(3)独特的购买行为。对于绝大部分药品来说,其购买决定不是由消费者作出,而是由医疗机构作出的,其经销渠道不同于一般商品,一般消费者也不熟悉其所消费的药品。
2.高技术性
中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和手段已经并将广泛的应用于中药行业。如在药物剂型方面,透皮控释制剂、新复方制剂、释药器具和制剂设备新工艺的专利文献大量涌现,新剂型大大提高了药效;在药物开发方面,化学制药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药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将是90年代制药业的重点;在医疗器械方面,该行业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与计算机科学、图象处理、精密仪器、放射科学和人体科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医药行业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
3.高收益性
医药行业的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附加值的特性。一种新药一旦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尽管前期投入巨大,但产生的收益也是巨额的。
据统计,一个成功的新药年销售额可以多达10—40亿美元;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药企业利润率都在30%左右;专利产品在专利有效期内由于能垄断该产品市场,因此,在受益期内能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二 医药行业的类型
2011年1-9月中国医药行业分经济类型生产统计情况
三.江中药业市场竞争策略的分析
2011年为了巩固江中的市场,加之江中药业的总裁依然看好其市场潜力,力主将江中健胃消食片作为新增长点,承载起江中药业上台阶的艰巨任务。品牌定位
在发现助消化药市场存在巨大的空白后,研究人员立即与江中药业的专家们(销售人员、主力经销商)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主要是从产品、渠道等各方面论证江中健胃消食片能否占据这个空白市场。在一一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成美向江中药业提出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品牌定位——“日常助消化用药”。
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江中健胃消食片的现有消费群集中在儿童与中老年,他们购买江中健胃消食片主要是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多发的“胃胀”、“食欲不振”症状。显然,定位在“日常助消化用药”完全吻合这些现有顾客的认识和需求,并能有效巩固江中健胃消食片原有的市场份额。
报告同时指出,鉴于“日常助消化用药”定位的第一步是针对酵母片、乳酶生等产品要市场份额,而这些没有品牌,仅靠低价渗透的产品,除了在省会城市有一定的市场外,二、三线城市才是他们的主要销售来源。加之武汉健民也在二、三线城市对江中药业形成了冲击,因此,江中药业实施的 “渠道扫荡战”的结果,不仅仅对江中健胃消食片即时销售产生影响,还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略的实施,应务必确保成功 定位广告
确立了“日常助消化用药”的品牌定位,就明确了营销推广的方向,也确立了广告的标准,所有的传播活动就都有了评估的标准,所有的营销努力都将遵循这一标准,从而确保每一次的推广在促进销售的同时,都对品牌价值(定位)进行积累。
由于本身避开了和吗丁啉等竞争,面对的是需求未被满足的空白市场,广告只需反复告知消费者,江中健
胃消食片是什么,它能起什么作用,就能不断吸引消费者尝试和购买,从而开拓这个品类市场。成美为江中健胃消食片制定了广告语“胃胀腹胀,不消化,用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传播上尽量凸现江中健胃消食片作为“日常用药、小药”,广告风格则相对轻松、生活化,而不采用药品广告中常用的恐怖或权威认证式的诉求。
在推广力度上,江中药业深知,仅有一个好产品与好定位是不够的,一定要把这个产品所代表的概念或价值构筑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才会完成“惊险的一跳”,实现商业价值。而且竞争对手也在寻找利润增长来源,自然不会坐视江中慢慢去开拓独享市场。——万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向市场推出VCD的,然而,最终获利最大、成为行业第一的却是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的爱多和步步高。所以江中健胃消食片需要采用狂风暴雨式推广,迅速进入消费者心智。积极防御
2003年,山东宏济堂的神方小儿消食片尝试走出山东,在中央台投入广告,其广告明显针对江中健胃消食片市场而来,广告主张“孩子不吃饭,儿童要用小儿消食片”——其细分江中健胃消食片市场的企图十分明显。江中药业的监测系统随即发现了这一情况,并立即从央视索福瑞取得了其相关的广告投放数据,由于神方小儿消食片在山东省具备较强实力,是江中药业一直密切关注的品牌之一,在成美的协助下,江中药业迅速制订并实施了反击方案,一方面在其山东大本营、安徽等其已上市的个别省份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江中健胃消食片的“买赠”活动,打压其销量;另一方面在这几个省市加大江中健胃消食片广告(儿童片)推广力度,电视广告投放量增加3倍……未待江中药业全面出击,神方小儿消食片很快便偃旗息鼓了。今日的江中药业,正逐步成为中国日常助消化用药市场的主宰。江中健胃消食片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专业公司的帮助下,以定位理论为指导,对助消化药市场进行了全面客观评估,从而彻底厘清了“助消化药”、“胃药”——特别是吗丁啉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最终确立了与强大竞争对手吗丁啉完全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日常助消化用药,并通过诉求准确的定位广告迅速、大力度传播出去。
由此可见,一个品牌如果要在市场上取得根本性胜利,其关键所在就是其品牌定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关于这一点,我们再次引用菲利普·科特勒的原话:“解决定位问题能帮助公司解决营销组合的问题。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从本质上来讲是定位战略战术运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