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打印
来源:
时间:2009-06-16
作者:李上辉
字体:放大
默认 缩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全新论断,这是党对工会组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工会工作开展在基层,工会的广大会员活动在基层,会员的意见要求靠基层工会组织反映,工会的各项任务要由基层工会组织发动广大职工去完成,工会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的细胞,是工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在基层工会中体现。
一、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企业是社会细胞,是反映社会性质、劳动关系性质的重要载体。基层工会活力的重点放在企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着眼于职工权益,建立健全科学有效机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企业工会应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完善以职代会为主渠道的源头参与机制。在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职工代表大会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认可的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保障职工民主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坚持职代会制度,企业的重大决策经职代会审议,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由职代会讨论决定,能有效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强化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维权机制。企业依法经过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实践表明,实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对于实现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会组织要把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作重点,在集体合同具体内容上,要坚持标准、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集体合同制定程序上,要坚持集体协商、合同文本须经职代会通过,规范和完善程序;在集体合同落实上,强化履约监督,坚持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集体合同执行情况向职代会报告。
建立平等协商机制,是集体合同制度的关键环节,是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和职工加强沟通、共谋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把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推进平等协商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继续支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同时,重视研究和大胆探索广大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参与分配特别是利润分配的体制、机制与办法,使平等协商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健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企业工会处在协调劳动关系第一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成为其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和作用力应该是企业工会活力建设最活跃的“核心力”。
工会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配合党政妥善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将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推动改革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按照“快立、快办、快结”的原则,及时高效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并完善工会法律援助与服务机制,向困难职工提供有效的帮助,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二)着眼于企业发展,构筑职工主力军作用发挥平台,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物质保障
企业发展离不开职工,职工的各项权益也只有在企业发展中才能得到。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企业工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的特点和优势,为职工提供劳动得到尊重、价值得以体现的舞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加强职工教育,营造“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利益共同体教育,充分认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引导职工热爱企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引导职工严格遵守,依法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加强安全生产教育,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遵守操作规程,严格劳动保护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健康。
工会组织要在企业中努力营造“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环境,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促进企业的发展,让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形成“企业关心职工利益,职工关心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提升职工素质,促进岗位成才。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将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逐步向知识密集型升级,传统产业的生产也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能,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对劳动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深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职工提供劳动得到尊重、价值得以体现的舞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活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企业工会动员职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工会组织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实际,不断赋予其新内涵,创造新形式,健全考评机制,完善奖励办法,使活动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发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在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活动的切入点,使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活动在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上发挥作用。
二、目前我县工会组织及劳动关系的现状(一)基层机关工会组织的职工队伍现状。
1、企业工会对企业行政的依附。
工作中遇到具有相对普遍性的问题、困境,笔者认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基层工会主席的产生和管理制度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是不平等的,表现为对企业行政的依附性和隶属性。在公有制企业表现为:行政副职兼任工会主席,工会主席兼任行政工作;公司制企业的一把手大多为党政双肩挑;股份制企业工会主席实行年薪制或占有股份,其依附性更为突出。工会主席按副职配备变成按副职使用。非公企业表现为:工会组建过程中雇主的意向成为主导,职工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工会主席双重身份,打工者和工会主席集于一身;有些工会主席与雇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2、工会依附企业行政是致命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刘少奇针对一些工会依附于行政的现象指出,工会依附行政对工会来说是致命的。当前企业工会普遍感到工会组建难、维权难,企业工会缺乏活力;职工对工会的满意度,社会对工会的认可度不高,其症结与此紧密相关。
企业工会主席的双重身份,在社会中称为双重角色。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行为表现,任何一种社会位置都有一套相应的规范要求。工会与企业利益相关,又利益相对应,两种不同、对应的规范要求都期待着双重身份的工会主席去行为,其结果必然是角色混乱或角色冲突。工会主席而面临双重的心理压力,维护职工利益是绝大多数工会主席的愿望,依附于行政能保住饭碗和既有利益。因此,在涉及职工的重大切身利益的转制、破产、欠薪、增薪时刻工会主席难以作为、不作为,甚至出现工会主席以行政身份与职工对簿公堂的尴尬局面。
3、基层机关工会组织法律地位、干部队伍情况情况:目前,大多数机关都建立了工会组织,选举产生了工会委员会,大多数基层机关工会组织依据《登记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取得法人资格,在法律上也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但是,基层机关工会组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地位。工会组织大都设置了工会主席(副主席)职位,选举产生机关工会委员会,机关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工会会员,工会干部和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充实。但是,由于机关工会主席(副主席)一般是由行政机关副职或中层干部兼任,工会会员又都具有行政工作人员身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角色错位,定位不明,在行政工作与工会工作有冲突的时候,往往舍弃的是工会工作,使工会的工作要开展起来非常困难,工会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4、基层工会组织经费情况:根据《工会法》的有关规定,工会经费的组成一般由五部分组成:(1)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2)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依法向工会拨交的经费;(3)工会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4)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机关的行政方面给予工会的经费补助;(5)工会组织获得的捐赠及其他各种收入。现目前各基层机关工会向同级工会上缴的经费基本都能如数如期上缴到位。但是由机关 行政向工会拨付的经费在实际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一些行政机关由于经费紧张,截留挪用工会经费的情况不在少数,而且,行政方面给予工会的经费补助这项也由于机关经费的情况而有所不同,有的机关给予补助,有的机关没有给予补助或补助金额很少,造成工会要开展职能活动却没有经费的保障。再次,工会会费收缴情况也不容乐观,有的机关向个人收取了工会会费,有的机关工会却没有向个人收取。
5、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基层机关工会组织的职能相对较弱,长期以来,工会组织给党委政府及广大职工群众的印象都是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造成工会组织开展职能活动得不到党委政府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机关工会组织,由于工会会员大部分是机关行政人员,存在机关工会组织在机关内部维权较弱的现象。
6、法律地位体现不明确:机关工会组织由于依附于行政机关而存在,虽然取得了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实际存在认识上可有可无的现象,造成机关工会法律地位体现不明确,无法独立享有法人权利和承担法律责任。
7、机关工会组织干部队伍定位不明,角色不清:由于机关工会干部队伍基本都是机关行政人员,而这些人员都兼有一项或多项行政工作,这种兼职过多过滥的现象,往往造成工会干部无暇顾及工会工作,使工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劳动就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用工不规范,动合同实施不到位。《劳动法》颁布实施至今已有十多年,但在劳动合同的推进和实施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企业内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劳动关系较复杂,劳动用工形式多样,有的企业管理者对规范劳动关系还缺乏理智性和自觉性,私营企业尤其是个体经济组织中外来工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一些企业只对原有职工签定劳动合同,对农民工、临时工不签订劳动合同、行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普遍。非公企业职工的合同签订率仅为70%。有些企业虽然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劳动合同不规范、内容空洞或雷同,俨然成了一种摆设各类员工在企业中被动地按管理者的要求从事劳动的弱势特征明显,一般员工工资在600至1000元之间,工资收入较低。在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方面:职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核心权益问题没有形成平等协商,有的集体合同签订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其发挥作用不大。近年来劳动合同短期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用新不用旧,使用黄金年龄段的问题十分突出。多数企业一般只与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而与普通职工,劳动合同基本是一年一签,这对那些年龄偏大的职工非常不利,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2.工资支付不规范,职工收入增长缓慢。有的企业工资虽然表面上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线以上,但职工工作时间大大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如果扣除加班工资,真正的工资收入就不高了。而且多数企业没有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虽然企业利润年年增加,而职工工资却增长不大。不少非公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劳动者工资制度,劳动者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脱钩。部分企业把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劳动者工资发放依据。同时一些企业劳动标准执行不够严。有些非公企业,不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加班加点,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和健康权;有些私营企业劳动定额偏高,职工只能靠延时完成生产任务,因而产生很强不满情绪,这些都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职工民主权益保障程度低。严重制约劳动关系和谐的最突出问题是职工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经济利益保障程度低。(1)落实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制度还不够规范。一是企业职代会召开程序上不够完善。调查显示职代会召开流于形式,内容、热点问题避重就轻。二是对集体合同、工资协议的协商内容不够深入、标准较低。三是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企业,公开的内容偏重不同,于职工利益的一方大加宣染,于领导利益一方避而不谈。四是部分企业负责人的认识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不积极支持也不反对。(2)在部分改制企业中还明显存在着因改制政策措施不完善,宣传落实工作不到位等造成的侵权问题。在民主权利方面的不和谐表现在:股东会替代职代会,企业的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与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工作关系不顺畅;有少数管理者民主意识差,独断专行,对员工关怀不够,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落实不到位,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增大。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和谐表现在: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没有为员工缴纳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许多职工对社会保险关系没有接续,对买断工龄,买断“医疗、丧葬、抚恤”三费等问题积弊心存凝虑,面对就业难、治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困难产生后顾之忧。(3)保率还比较低。调查显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能够同时参加的比率较低,在参保的企业中不少企业相对重视养老、工伤,轻视失业保险、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不均衡,还有一些企业不能按时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降低了社会保障的应有功能。
4、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全国职工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一表现为企业经营和管理者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悬殊。其二表现为同工不同酬现象非常普遍。现在不少单位依然存在着“正式工”和“临时工”、有编制职工和没编制职工之分,他们虽然做的是同样的工作,但仅仅是由于身份或户籍不同,其收入及福利待遇却相差很大。
5、劳动条件比较差,超时加班加点现象普遍。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在危险岗位工作的职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一些企业必要的安全设施也不很到位,让职工长期在劳动条件极差的环境中工作。超时加班加点对部分在私营企业工作的职工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尤其在特殊行业和一些私人企业,职工劳动强度之大,劳动保护条件差让人难以想象。
6、劳动执法与监督不到位。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已经是公开的、显性的,各利益群体的愿望表达越来越强烈。广大职工认为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是好的,许多矛盾问题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导致劳动关系不和谐原因是依法解决利益矛盾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不完善,维权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行的劳动法规对违法责任追究等规定缺乏刚性,实践中难以操作。“执法”和“监督”环节是产生问题的关键,查处不力是问题纠而复生的重要原因。
三、存在问题的根源
社会化的一些共性侵权问题与不和谐因素已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所能解决,有待于完善法规政策统筹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所致;另一方面是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使之降低要求接受就业条件。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增加了协调和谐劳动关系的难度;职工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难以体现主体地位;资本在劳动关系格局中处于强势,并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干预力、影响作用力、检查监督力有待强化。
1、劳动关系市场化。企业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通过推行合同制度来代替固定工制度,使劳动关系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制度。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打工者、被雇佣者”称谓。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建立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受法律保护,权利和义务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劳动者有了更大自主择业权,劳动就业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市场化。
2、劳动关系复杂多样化,劳动争议逐年增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加快,大量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之而来的是劳动者身份发生了根本变化,就业方式有了更多变化、更加灵活,使劳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劳动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进一步增加。当今社会,我们听到的对劳动者更多的称呼是“打工者”,劳动者一下从主人翁变成被“雇佣者”,形成“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事件频频发生,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3、劳动关系初步实现契约化。随着《劳动合同法》出台,劳动关系调整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强资本、弱劳工”态势下,《劳动合同法》侧重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真实体现了政府的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及社会公正问题。着重解决了劳动用工不签合同,随意辞退劳动者和签短期合同,当把劳动者最辉煌的几年用过之后,将劳动者一脚踢开,以及使用劳务派遣工的不负责任的问题。
4、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将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资本的流动可瞬间完成,也给劳动关系带来巨大冲击;劳资关系国际化,使资本活动空间扩大,劳资力量对比对劳动者更为不利;企业的趋利性,更导致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加剧,使得企业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等方面或降低条件,或偷工减料,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关系的矛盾,严重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5、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作用有限。突出地反映在《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各方反响强烈。政策吃不透,认识不到位等。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导致劳动关系的僵化,又回到了吃大锅钣的年代、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等,导致外资的撤离等等。最终《劳动合同法》能否顺利地贯彻执行成为劳动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四、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作用中的对策
(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对策
1、从认识上着眼,改变工会组织不被重视的局面:首先工会组织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工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阶级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从上到下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各级领导对工会组织的认识,改变工会组织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改善工会组织的外部环境。其次广泛宣传工会组织在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支持、政策保护、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广大职工改变对工会组织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有困难找工会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工会组织是他们的娘家。
2、加强机关工会组织自身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四有”职工队伍,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首先,工会干部自身要重视所担负的工会干部职责,改变对工会组织的认识,其次,加强自身各方面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再次,改变机关工会干部兼职过多过滥的情况,使他们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从事工会工作。
3、进一步明确基层工会的法人资格,提高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促进基层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4、重点组建社区、乡镇行业工会
行业相对集中的社区、乡镇可建区域和行业为一体的工会,行业相对分散的可在区域工会下组建若干小型行业工会,即可面对相应的企业协会,也可直接面对相关企业,履行行业工会的职责。
5、加强乡镇、街道工会组织建设。现在,乡镇和街道工会主席多是由乡镇和街道党委负责人或行政干部兼任。由于他们身兼数职,无暇顾及工会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在乡镇和街道配备少量的专职工会干部。
6、增强干部能力保障维权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各级工会和工会干部的历史责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干部队伍是履行工会维权职责,实现工会工作科学发展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着力改善劳动就业环境问题
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作为维护职能第一责任人,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作用,最主要、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好劳动关系。总而统之,就是:健全“四个机制”、兼顾三方利益、加强双方沟通、强化一个手段。
1、要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健全“四个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组织要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宏观上讲,要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围绕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机制、诉求表达机制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各方尽其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建立、完善预警机制、信访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一是工会组织要广泛联系广大职工,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了解职工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反映职工的呼声,理顺他们的情绪,疏通民主渠道,满足职工合法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二是要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使他们能正确理解和认同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从我国现阶段国情看,劳动还是劳动者谋生和维持家庭生活来源的基本手段。工资既是社会分配问题,也关系社会和谐,是职工群众最大的切身利益。通常我们总是说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在调处劳动争议中我们也总是说关键的问题是把企业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做大,我们每个职工应得的一份才能有所增长,问题是我们每个职工应得的一份是不是按合理的比例增长,这里涉及一个分配问题。分配机制不合理,则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实现劳动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有公平才能谈得到和谐。所以要协调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工资增长机制,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才能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落到实处。
2、正视劳动关系中不同利益的矛盾,兼顾三方利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同的阶层意识、不同利益群体必将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价值诉求、不同的利益获取与维护方式。因此,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工会不仅仅是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应正视矛盾所在,站在全局高度,全面掌握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并分析矛盾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在此基础上,工会一方面要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使他们能正确理解和认同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另一方面要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建立、完善预警机制、信访机制,积极反映职工的呼声,理顺他们的情绪,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企业各职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办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社会,造福职工。企业发展了职工才能致富,前提是企业发展,目的是使职工致富。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工会不仅仅是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更要站在全局高度,正视劳动关系中的诸多矛盾和和问题,全面协调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推动劳动关系制度化建设,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各方尽其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共谋发展。
3、加强双方沟通,保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工会组织要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劳资双方关系中起到润滑剂作用,通过沟通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化解利益摩擦,进而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特长,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协助企业党政,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把企业和产品做强做大;以自己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对企业事务的参与和有为影响和引导企业经营者,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稳定劳动关系,善待劳动者,让利于劳动者,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增加企业凝聚力、亲和力,给职工归属感,把共建共享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4、强化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群众基础,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要始终把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自己的生命线,认真研究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特点,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正常的渠道,以冷静理性、有序依法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竭诚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事,深入开展下岗再就业、最低工资标准实施、职工重大病医疗互助、“金秋助学”、“一帮一”扶贫解困等活动,以国有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领域,以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群众为重点对象,以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内容切实做好工会维权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群众基础工会的维护职能通过职工参与管理来实现,要强化民主管理这个主渠道作用。《工会法》中规定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工会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力条件主动从源头上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一方面,推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政府、企业、工会)协商机制,推动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有效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一方面抓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推动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动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效参与,参与有效。
5、主动从源头上参与维权,工会要积极争取源头参与,争取每年一次的政府联席会议。《工会法》规定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工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力条件进行立法层面的“源头参与”,以推进和拓展和谐劳动关系在立法上的法律保障,从法律上引导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宏观层面,就是要加强源头参与,推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工会与政府联席(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推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制建设,从整体上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和劳动关系,微观层面抓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与有关部门联合实施“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动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各级工会要真正代表职工就职工工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重大问题积极争取源头参与,发表工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积极争取每年一次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发挥桥梁作用,搞好与政府的沟通与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工会应督促资方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合同。如员工劳动合同、企业集体合同等,合同要充分体现权力对等、责任公平、内容规范、期限合理、重点突出等。同时工会要督促企业切实搞好厂务公开,防止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依法落实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平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工会还要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特别是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上级工会要大胆维护基层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建立工会干部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工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工会要积极争取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劳动执法监管。工会要积极教育引导资方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者的权益,让业主明白市场经济不等于是不要政府,而社会和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用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关爱每一个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做出贡献。同时,工会组织还要积极争取配合工商、劳动、安监等部门,围绕收缴清欠社会保险、检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协商谈判、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这些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落到实处。对企业经营者,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他们定期进行法律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经营、爱护员工的自觉性,为协调好劳动关系做出贡献。
7、工会应大力开展“争创学习型单位、知识型员工”活动。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作用,教育引导员工重视知识,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这既是对职工就业权、发展权的维护,也是对企业长远利益的根本维护。因此,工会不仅要动员职工针对当前的形势需求,搞好自身学习“充电”,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工作技能。同时,工会组织要结合企业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组织各种技能培训班,让职工在培训中得到技能上的提高和充实。
第二篇: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权利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工会就是要通过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进一步促进构建和谐园区、和谐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发展,劳动关系市场化已形成并日趋完善。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面对新型劳动关系,工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关系呈现出的新情况
一是非均衡化。强资本弱劳力的格局在园区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制约着职工的权益和利益要求的伸张。二是非公有化。园区企业都是民营私有(或股份制)企业,如何处理好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与经营者关系,实现互利双赢,成为新的课题。三是非正规化。过去职工更多的是在单位企业内,而现在则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固定人向流动人、正规就业向非正规就业转变,职工流动速度加快、领域加宽、层次加深,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带来劳动关系的复杂化。
(二)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
一是现实与部分职工期望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关系的变化使劳资双方利益主体明确化,加剧了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市场经济诱发了经营者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的要求;也诱发了职工在自身具备高素质的条件下,通过劳动尽可能地获取较高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福利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房改、医改、教育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必然增强职工对增资和解决社会保障的强烈欲望。然而,面对新常态下企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分歧。职工的正当愿望得不到满足,导致劳动关系中经济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当生产要素进入分配领域后更加剧了与现行分配制度的冲突。
二是劳动关系趋向复杂多变。在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更加企业化、个人化;职工的工作范围更广、弹性更大;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更加自主、灵活;职工劳动报酬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薪酬差距不断拉大,企业随意解雇职工、忽视劳动保护、强迫加班加点等做法,都加剧了劳动关系问题的复杂多变。
三是劳动关系对抗性有所增强。随着市场经济新常态下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改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而且与一般劳动相比在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更大,这就造成利益差别的进一步加大,使新时期劳动关系的对抗因素有所增加,特别是存在保障职工劳动就业、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以致于引起职工群体性劳动争议。近年来奉新工业园区就有少数企业出现因劳动报酬低、同工不同酬等的原因,引发少数职工停工和辞职的事件。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常态下的劳动关系问题
一是要正视劳动关系问题的客观性。正视新形势给劳动关系带来的新问题,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和改革的复杂性。广大职工是改革的直接体验者,也是新一轮利益调整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各级工会要以理性、冷静和积极的态度去解决不断涌现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关系问题。二是要区别劳动关系的差异性。就当前来说,有些劳动关系问题是社会结构转变和企业运行机制调整带来的,但有的问题则是由于管理不当、工作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工会在认识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区别对待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代价和人为代价。对必然代价,要做好对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对人为代价,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二、辩证看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工会作为代表职工群众的组织,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它的基本职责,也是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组织的主要特点之一。而企业则为了追求最大效益和利润,与工会在代表职工履行集体合同,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保证职工生产安全条件等方面显然充满了矛盾。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生产费用而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克扣职工工资等管理手段,工会为保障职工利益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必然会加大企业成本,工会与企业就成为争取职工利益和侵犯职工利益的一对矛盾。
但是,工会与企业也存在着共谋发展的共同点。
一是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提高依赖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企业是职工生存的希望。二是企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有赖于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不仅要靠企业的管理和改革,也有赖于工会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威信。三是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职工素质的提高。工会组织担负着提高职工文化、科技、技能的重任,是企业生存发展离不开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四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职工的民主管理途径。实践证明,职工中蕴藏着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内部挖潜的内涵性增值因素,企业利用好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工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开明的老板,重视工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职工、教育职工、引导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很多非公企业经营者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效益作出贡献,树立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工会组织的工作水平。
工会组织应善于在工作中化解矛盾,在矛盾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中寻找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充分发挥工会作用
(一)发挥职工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的作用,做职工维权的“娘家人”
《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依法维护职工权益责无旁贷。工会只有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好维权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随着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涉及到职工劳动权益的问题更为突出,维权工作也越来越艰巨。工会应围绕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维权贯穿到工会工作之中,切实把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一是健全源头参与机制,加大维权力度。工会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动争取党委、政府(行政)领导对工会维权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及时向党委、政府(行政)反映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法规、政策、措施、方案的制定。要敢于说话,敢于维权,善于维权,积极反映职工的意见,提出工会的政策性建议和主张。要坚持把职工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职工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职工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显现的新形势下,工会组织要树立大维权观念,把保企业、保岗位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最大任务。
二是坚持推进以职代会为基本形成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工会要积极推行职代会制度,对涉及到企业的重大决策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等问题,都要经职代会讨论通过。要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凡是应向职工群众公开的,职工群众应该知晓的事情都要公开。保障职工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切实落实好职工群众对企业生产经营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对涉及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协商权,对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履行集体合同情况的监督权。
三是推进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四家协商机制,做到劳动矛盾纠纷调解、仲裁工会全程参与。积极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履约率和职工群众的满意率;实现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二)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职工矛盾的调解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应充分发挥联系面广,代表性强,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独特优势作用,始终把保持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工作的生命线。要围绕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群众,多做了解和反映民心民意的工作;及时向企业传递职工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要建立工会的调解机制,协助党政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切实发挥工会为党政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协调劳动关系的问题上,不仅职工需要工会,经营者需要工会,政府也需要工会。工会的介入,使劳资双方有了平等对话的基础,使劳资双方沟通渠道变得畅通。工会通过在正常组织制度内进行沟通和协调,正确处理企业和职工的关系,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彼此间相互尊重、忍让、协商、合作,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达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工会对劳动关系矛盾要做到尽早发现、快速反应,及时介入,协助党政把矛盾妥善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做职工建功立业的引导人
发展是企业和谐之本。工会要以发展为主旋律,引导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
一要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岗敬业、“厂兴我荣”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职工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企业经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
二要在职工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积极开展向劳模和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舆论环境,激励广大职工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为促进企业发展作贡献。
三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开展劳动大竞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组织职工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岗位培训,积极推进“工人先锋号”、“劳模创新工作室”、“金牌员工”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技术改进、产品研发,激发职工的智慧和创造活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现个人岗位成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动力,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四)发挥扶贫帮困优势作用,做职工冷暖的知心人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键是要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以稳定来保障和谐。因此,工会要树立主动为广大职工服务的思想理念,在做好职工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始终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关心职工疾苦,为职工排扰解难,做到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帮职工之所需,解职工之所困,诚心诚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努力当好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第一知情人、第一帮扶人,才能真正使“职工有困难找工会”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救助制度和长效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加快推进职工互助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送温暖工程,真正做到困难职工救助全覆盖,使困难职工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工会对职工的关怀,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五)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做职工保障的监督人
工会要加强对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每年要重点对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工资集体专项合同、劳动保护、厂务公开、职代会提案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督促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工伤保险等“五险一金”,落实社会保障制度,让职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要加强劳动保护和工作环境卫生的监督,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要不断增进生产者与经营者的理解合作,营造职工关心企业,企业关爱职工,共谋企业发展,共建和谐劳动关系,共享改革成果,在“双爱双评”、“共享共建”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以上只是本人近年来在基层工会工作的一点肤浅认识。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我们发出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的纲领性文献。我们应当认清形势,顺势而为,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途径、研究新方法,充分发展工会组织的优势和职能作用,努力构建经济新常态下的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篇: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大有可为
学习宣传实践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发展道路网络征文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大有可为、大有
作为
绥芬河站运转车间 杨杰
王兆国同志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毫不动摇。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具有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要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出积极贡献。要承担组织者职责,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引导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维护和发展职工利益。坚持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正确认识和 处理劳动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劳动关系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指示,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强调只有尊重和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才有动力,社会才能和谐,只有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职工群众利益才具有更可靠的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要切实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关心职工群众疾苦,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反映职工群众愿望,解决职工群众困难,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力度,充分保障广大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推动形成包括职工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共谋经济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党领导的工会中来,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挥主力军作用;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 依法科学维权”工会维权观,坚持维权工作的根本宗旨、重要原则、核心理念、途径方法和总体格局,主动了解和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变事后介入为事前参与,做到主动维权;监督企业依法经营,引导职工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把维权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维权;维权诉求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职工工资收入,不简单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标准,做到科学维权。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企业工会工作原则,组织引导职工做企业发展的主人,推动企业主动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把企业建设成为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推动党政主导的维护职工群众权益机制建设,促进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把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维权工作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始终做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二、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
中国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既要全面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各项社会职能,又要突出维护职能。要着眼于保持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益和社会权利。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职工群众权益机制,把维护职工权益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的统一,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统一,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与教育引导职工提高自身素质的统一。
三、以职工为本 服务职工在基层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热点问题。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胡先春说,在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包括困难职工在内的广大困难群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职工在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走好这条道路,就要始终坚持以职工为本,强化宗旨观念,更好地服务职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通 过开展“普惠化”服务提升工会维权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实打实地为职工和企业服务,出实招、办实事,努力实现职工队伍状况在一线掌握、工会维权帮扶在一线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推进、工会工作任务在一线落实、创先争优活动在一线开展,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源头维护职工权益力度,推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积极参与工资指导线、行业人工成本、行业劳动标准的制定,推动提高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收入。
四、从利益协调入手,在参与和促进中构筑和谐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但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仍然比较多,因劳动就业、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仍大量存在,反映了劳动关系问题的严峻性,这种状况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稳定这个主流,又要看到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既要对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充满信心,又要看到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既要对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充满信心,又要切实增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有效途径。工会在协调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围绕职工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做到“五个兼顾”,即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利益,兼顾改革中利益较多群体与改革中利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企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制度的出台,都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这既体现了由职工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对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参与,又促进了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推动了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五、从依法维权入手,在监督和维护中构筑和谐
监督职能是工会职能的表现形式,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因此,工会组织要通过完善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厂务公开,使职工及时了解企业改革发展、内部管理、职工晋级奖惩等情况,扩大知情权,增加透明度,实现劳动关系双方信息对接。特别是在企业改制、关闭、破产、重组时,工会要源头参与,监督企业重大决策及劳动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确保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过程更加透明有效。维护职工合法利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护职能体现了工会组织的本质属 性,是工会组织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为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大力开展工会扶贫帮困活动,帮助解决困难职工、农民工生产生活问题,通过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把广大职工的心力凝聚一起,为促进劳动关系的良性循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六、企业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工作思路
首先,由于经济的不独立性,基层工会组织出现大量“老板式”工会,其表现为工会干部尤其是工会主席由企业任命或是领导人兼任,而不是按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和要求,由职工选举产生。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工会往往形成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工会工作受制于企业的经营者,很难真正按照工会法的要求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工会法虽然赋予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但并没有给予履行职责的权利保障,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时,工会发言权小或是没有发言权,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企业工会工作人员人手不足和法律素质不高,导致企业工会维权能力十分有限。
第三,企业工会维权机制不完善。职代会是职工参与企业事业管理的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工会维权的重要手段。工会通过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参加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合同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协助和督促企业做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和保险福利等方面的工作,监督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调解劳动争议等工作。但很多地方企业职代会往往是走走形式,主要表现有:企业不按期或长期不召开职代会;或是指定职工代表人选而不是民主选举,职工代表中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占多数,职代会变成工作会;企业重大决定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不提交职代会讨论等,职工的意见和呼声无法进入领导层。
再次,企业工会干部维权能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在工会干部对工会工作、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不深不透,职工迫切需要的集体谈判能力与技巧欠缺,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工资协商的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从某个侧面也反映出了目前阶段,新时期企业工会组织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思路:强化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把学习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武装头脑。深入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把加强理论政策研究摆上工会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既要善于总结归纳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又要注重研究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找准症结,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增强工会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强化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工会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直接面对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难题的思路、办法和对策。
究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研究和把握,增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真分析落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工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工会要始终站在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创造性地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特别注意研决劳务派遣工、农民工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让我们更加紧 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凝聚力量、积极奋进,不断开拓中国工会事业的广阔前景,团结动员全国亿万职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来源:胡律师网 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进一步加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并且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加大对工会作用
——以新《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为契机
杨晓玲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进一步加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并且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加大对工会作用的立法,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切实加强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工会
作用
在不同的时期,劳动关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我国目前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劳动关系类型也正处于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化劳动关系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利益化和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转变过程。在新形势下劳动关系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采取何种措施使劳动关系顺利渡过转型期,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即通过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和特点,并结合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就如何强化工会组织的作用及工会应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发挥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劳动关系主体由国家回归为企业和劳动者,劳动关系模式由政府主导模式转变为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和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并存,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分化加剧,劳动关系的规范契约化,劳动关系的调节方式由国家行政调节为主转变为以法律调节为主等新的特点。
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劳动关系性质的变化,其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劳动关系主体回归为企业和劳动者,也唤醒了双方对各自经济利益的追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唯一和直接的目标。而对于劳动者来说,由于在现阶段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他们参加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维持生活需要的劳动报酬。既然企业和劳动者都是利益主体,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参加劳动关系主要是追求自己的经济目标,双方的关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劳动关系的经济利益关系性质,必然使劳动关系的利益冲突加剧。
(二)劳动关系双方是一种平等协商关系 劳动关系不再是国家主导型,而是通过契约来规范;主要表现为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订立的过程中,双方地位平等,进行磋商。劳动者个人作为劳动力所有者,享有充分的择业权,这既表现为在劳动关系建立时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企业,也表现为在劳动者认为企业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时,有权重新选择企业和职业;有权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进行劳动力配置的个人决策。企业则根据本身的特点和生产经营需要自主选择劳动力,享有充分的用工自主权;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和数量,并享有法律规定的辞退权,只要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即可。劳动力供求双方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根据自愿和平等原则,通过劳动力市场达成协议,从而建立劳动关系。是否建立劳动关系,完全取决于双方的自愿和意思一致。因此,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以平等和自愿为特征的民事法律关系。
二、目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劳动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关系涌现出诸多问题。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已变成平等协商关系,但是劳动者个人毕竟力量渺小,在面对企业这一强大的对手时,往往很无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关系双方随意违反劳动合同现象普遍
企业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由于签订劳动合同成本比较高,他们利用劳动者的不利地位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为了得到工作也只好委曲求全,不敢和用人单位对抗。因而造成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的内容,形式不完备;合同管理中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内容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建工会的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65.4万个,占已建工会企业总数的38%;签约职工5771.4万人,占已建工会企业职工总数的48.6%;签约农民工910.8万人,占已建工会企业农民工总数的39.5%。建立工会的企业签约率尚如此之低,更别提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了。据《人民日报》报道,2004年抽样调查统计显示,中国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劳动合同签订率40%左右,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
(二)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普遍
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冲突矛盾的加剧,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合同管理的不规范,常常导致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主要表现为:1.许多企业为了赚钱,不顾工人死活,工人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许多用人单位不提供劳动保护。特别是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尽管国家下大力气整治煤矿安全生产,但一些小煤窑的安全状况仍不容乐观。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691057起,死亡119827人。尽管与以前年份相比事故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由于就业竞争激烈,许多职工不敢反抗,没有能力反抗;他们担心的不是丢了性命,而是丢了工作。2.老板任意侮辱处罚打骂职工,侵犯人权,该类事件时有发生,其严重程度惊人。3.强制职工加班加点,目前加班加点现象尤其严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0%。对许多职工来说,“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已成为惯例。特别是在薪金较为优厚的外资企业里,加班加点现象更为严重,累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劳动法的规定。但外企职员出于对工作岗位的珍惜,很少敢于提出反抗意见。有的企业甚至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制工人劳动。4.压低克扣甚至侵吞工人工资,工人的工资得不到按时发放,特别是农民工等一些季节性工人的工资。目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5.阻挠建立工会组织,不许开展活动。目前工会组织率仍然不高,许多企业阻止建立工会或者阻止职工加入工会。劳动者的权利成了一纸空文。
(三)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严重饱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企业分流人员及农村劳动力都向城镇转移,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劳动者为了得到或保住工作岗位,在企业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的时候也不敢吱声,不敢和企业对抗。再加上劳动者力量分散,更无法和用人单位抗衡。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促成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间接因素。
(四)劳资矛盾加剧
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已从“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转化为“利益性的互利互惠关系”。[1]市场经济唤醒了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意识,也促进了劳动关系主体对各自利益的追求,势必引起劳动关系利益摩擦的加剧。在我国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利益摩擦大多发生在企业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方面。[2]许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强制职工加班加点工作,压低克扣工人工资,甚至殴打辱骂职工,激起工人的反抗,严重挫伤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劳动者不讲信用,随意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擅自跳槽,不遵守培训协议,违反竞业禁止的规定,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等侵害用人单位利益的现象也屡有发生。于是,在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不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交换中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发生在企业内部。从内部解决劳动关系冲突,协调劳动关系,对建立和谐企业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一套完整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目前的调整机制主要有三:一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善工会组织、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三方协调机制的功能,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赋予工会更大的权力,使之具有与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鼎足抗衡的力量。二是加强集体谈判制度,使之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三是完善集体合同制度。不管是哪种机制的调整,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抓住《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契机,强化工会组织的作用,对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一)工会在稳定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1.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通过集体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动合同法》(草案)第7条第1款规定:工会组织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2款规定:工会组织或者职工代表有权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标准。
2.在三方协调机制中积极发挥作用,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权利。三方协调机制是指由政府、企业和工会组织共同就劳动关系开展协商合作。三方协调机制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机制中的作用,使之形成与企业、政府鼎足抗衡的一股力量。
3.发挥帮扶作用,为困难职工解决问题。
(二)工会组织在调整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工会组织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织,同时,加入工会又是劳动者权益之一种。加人工会的权利被称作团结权,是指劳动者为实现维持或改善劳动条件的基本目的而结成暂时的或永久的团体,并使其运作的权利[3]。具体是指劳动者组织工会并参加其活动的权利,又称为工会组织权[4]。在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对劳动者的团结权进行了规定。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1条规定:“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机关和学校中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职权捕获主要来源之体力及脑力的雇用劳动者及无固定雇主的劳动者,均有组织工会之权。”到50年代末,中国境内建立了23个全国一级的产业工会,18万个基层工会,1630多万名成员,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人群众无组织状况。我国的1992年《工会法》第3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
可见,我国十分重视工人的团结权,并对之加以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劳动者的团结权却没有很好地被落实,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的人数少,工会建制率不高,工会无力和用人单位对抗,不能起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等问题大量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赋予工会的强制性约束力尚显微弱。目前关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虽然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均有体现、并且有专门的《工会法》;但总的来说,我国法律赋予工会的权利仍然十分微弱,在企业强大的优势地位之前,工会无法也不敢和用人单位抗衡,不能充分发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在《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中,对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权力赋予的仍然不够;一是关于工会作用的法条太少,涉及工会权力的规定仅有六条,致使工会维护劳动者的权力不全面。二是劳动合同法赋予工会对用人单位的约束力太小,大都是一些软约束,对用人单位违反工会意见作出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形没有规定强制性的惩罚后果,致使工会没有能力发挥应有作用。例如:《劳动合同法》草案第35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书面处理结果通知工会。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给与支持和帮助。该条规定看似赋予了了工会在约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的法定权利,但是,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工会的这种权力是多么的软弱无力。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工会。对于不同意见,工会只是有权要求工会纠正;只是有权,却没有相应的具体权利,到底是什么样的权利?对于工会的意见,只是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并通知工会,如果用人单位研究工会的意见后仍然坚持原决定怎么办?工会的约束力在哪儿?如果一项权利没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作保证,实际上不能被称作权利,因为别人可以随意侵犯而不用承担责任。
分析以上法条,我们会发现,目前法律对工会的权利规定力度不够,大都是弹性规定,软约束,没有硬性的约束力,以致于工会不能有效约束企业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在维护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2.工会自身不完善,价值目标不明确,没有起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工会在企业的控制下,成为企业的一个部门,没有真正起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分不清到底是在为谁服务。它没有真正约束企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权力,只有建议权,只能代表企业发放福利,很少行使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权力。
3.工会组织率低,工人加入工会受到限制。许多企业不组织工会,还对组织工会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限制工人组织和加入工会的权利。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到1998年底,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建制率仅为7.3%,职工覆盖率只有11.5%。近几年虽然工会组建率大幅度提升,然而,质量却没有保证。许多企业的工会只是流于形式。工会组织要实现全覆盖,就需要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多、劳务工多、工会组织的组建率低、覆盖面还远远不够等问题。
4.工会主席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目前工会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原因是工会经费、用人均受企业控制。如果工会不按照企业的决定办事,就会受到处分。目前正闹得沸沸扬扬的唐晓东事件即是一个例子。北京三环建模公司本来没有工会,后来该公司总务部经理唐晓东在职工的要求下组建了工会,他本人担任工会主席职位。在作为工会主席期间,他多次为维护职工权益而和企业对抗;在企业不依劳动法办事,侵害职工利益时,又向相关行政部门反映。后来企业将其降职,他本人则最终被迫辞职。唐晓东事件只是一个例子,在我国企业里,工会成员为了维护职工利益遭企业报复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工会只好照着企业的想法去做。连工会主席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工会又何谈维护职工利益。
四、如何进一步加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一)加强工会立法建设,赋予工会更大的权力
进一步健全《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体系,在法律上赋予工会更大的权利,足够和企业抗衡。当前社会是法治社会,任何组织都要依法办事,工会也不例外。只有拥有了法律上的权力才能有效地约束企业。目前,应抓住制定《劳动合同法》这个契机,在《劳动合同法》中加大工会权利,赋予工会更多的硬性权利,还要规定侵犯职工利益的用人单位应负的法律责任。否则,工会的权力必然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人员素质,要牢记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法》第6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都规定了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劳动者群体的代表,工会的基本职责只能而且必须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主体间利益冲突加剧。作为单个的劳动者,在面对强大的企业时,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与之抗衡,因此他们需要有能够代表劳动者整体利益的群体。组织工会即是国家赋予劳动者的团结权,即结成劳动者群体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会组织不能代表劳动者的权利,势必会失去应有的价值,被职工所抛弃。应该着重提高工会人员的素质,使他们牢记为职工利益服务的基本职责,在职工利益受到侵犯时,敢于站出来为职工说话。
(三)加强和完善集体谈判制度
集体谈判制度是指在企业内,由劳资双方代表就劳方权益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5]。它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机制,已为各国广泛采用。在我国《劳动法》颁布并实施的十多年来,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并未得到较好的实施。在集体谈判中,劳方代表是工会组织。工会代表在集体谈判中应当切实维护职工利益,不能脱离职工。区别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措施的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坚持主体独立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已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要承认劳动者作为一个阶层,有其独立的利益。坚持权利对等原则,劳动者群体和用人单位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就劳动关系中的问题做出决定,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另一方。坚持合法和合作的原则。双方从实际出发,本着合作的原则,强调己方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最终达到劳动关系的协调。
(四)完善集体合同制度
《工会法》第6条第2款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集体合同制度是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工会通过与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对全体劳动者有效,劳动合同不符合集体合同规定的无效。目前,在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程序化的条款较多,内容比较空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较少,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提高集体合同质量,抓好平等协商的环节,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增强可操作性。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应抓住《劳动合同法》制定的契机,加大对工会作用的规范,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切实加强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对维护职工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这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和重要的意义。
【注释】
作者简介:杨晓玲(197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1]王长城:《中国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及改进对策》,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李新挪:《目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及调整》,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3年第1期。
[3]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4](日)竹内昭夫等编著:《新法律学辞典》。
[5]王贤森:《西方国家工会集体谈判经验研究》,载《工会理论与实践》,第17卷第6期。(文章来源:胡律师网
上海地区邮箱:hulvshi119@163.com)
第五篇: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浅议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的作
用
和——禾 口,人人有饭吃,表达的是老百姓的的生存权。
谐——言 皆,人人有发言权,表达的是老百姓的民主权利。
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社会理论,对社会和谐的诠释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社会成果共建共享理论。总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带来社会安定团结,社会和谐带动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协调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需要和谐,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当然更加需要和谐,没有企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和谐又是企业和谐的最基本元素。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并通过协调劳动关系来实现。因此,工会应通过协调劳动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
一、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1、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劳动关系——政府、企业、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有人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概括为“四个关系”:劳资双方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双赢关系;劳资双方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平等关系;利益相容,矛盾协调的共生关系;共同创造,共享社会成果的发展关系。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但勿庸质疑的是,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带给企业的是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所以建立长期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的需要。
2、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劳动关系和谐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归属感、认同感,增加企业凝聚力,以劳动关系和谐带动干群关系和谐,促进企业和谐,以企业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由粗放型生产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一个IT企业的老总面对下班后空旷的工作间发出感叹:当我的员工下班后,我面对的仅仅是几台冰冷的电脑而已,这就是我所有的资产,而我真正的财富是员工们的智力。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我的理想报负和企业财富全部要靠他们来实现。这个例子很现实,也很说明问题,每一个员工的离开,实际上带走的都是一部份财富,也说明当今企业对员工的依赖程度,所以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兴旺发达的源泉。
3、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必须要用法律来规范和调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只有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行使劳动权利,劳动力市场才可能有序建立,健康发展。只有通过法律规范和调节劳动关系,使双方当事人始终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才能使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得到一定的平衡,形成和谐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用工制度,并实现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法律法规约束的劳动关系是不规范、不稳定的,也是无效的。
二、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1、劳动关系市场化。劳动就业逐渐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市场化,也不再是羞羞答答地谈论失业问题了。企业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通过推行合同制度来代替固定工制度,使劳动关系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制度。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打工者、被雇佣者”称谓。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建立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受法律保护,权利和义务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劳动者有了更大自主择业权。
2、劳动关系复杂多样化,劳动争议逐年增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加快,大量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之而来的是劳动者身份发生了根本变化,就业方式有了更多变化、更加灵活,使劳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劳动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进一步增加。当今社会,我们听到的对劳动者更多的称呼是“打工者”,劳动者一下从主人翁变成被“雇佣者”,形成“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事件频频发生,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3、劳动关系初步实现契约化。随着《劳动合同法》出台,劳动关系调整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强资本、弱劳工”态势下,《劳动合同法》侧重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真实体现了政府的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及社会公正问题。着重解决了劳动用工不签合同,随意辞退劳动者和签短期合同,当把劳动者最辉煌的几年用过之后,将劳动者一脚踢开,以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的不负责任、不人道,充满残忍剥削行为的问题。
4、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将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资本的流动可瞬间完成,也给劳动关系带来巨大冲击;劳资关系国际化,使资本活动空间扩大,劳资力量对比对劳动者更为不利;企业的趋利性,更导致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加剧,使得企业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等方面或降低条件,或偷工减料,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关系的矛盾,严重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5、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作用有限。突出地反映在《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各方反响强烈。政策吃不透,认识不到位等。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导致劳动关系的僵化,又回到了吃大锅钣的年代、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等,导致外资的撤离等等。最终《劳动合同法》能否顺利地贯彻执行成为劳动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三、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劳动法》中规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劳动合同法》第78条进一步规定“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作为维护职能第一责任人,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作用,最主要、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好劳动关系。总而统之,就是:健全“四个机制”、兼顾三方利益、加强双方沟通、强化一个手段。
1、健全“四个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完善预警机制、信访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一是工会组织要广泛联系广大职工,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了解职工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反映职工的呼声,理顺他们的情绪,疏通民主渠道,满足职工合法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二是要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使他们能正确理解和认同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从我国现阶段国情看,劳动还是劳动者谋生和维持家庭生活来源的基本手段。工资既是社会分配问题,也关系社会和谐,是职工群众最大的切身利益。通常我们总是说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在调处劳动争议中我们也总是说关键的问题是把企业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做大,我们每个职工应得的一份才能有所增长,问题是我们每个职工应得的一份是不是按合理的比例增长,这里涉及一个分配问题。分配机制不合理,则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实现劳动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有公平才能谈得到和谐。所以要协调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工资增长机制,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才能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落到实处。
2、兼顾三方利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各职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办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社会,造福职工。企业发展了职工才能致富,前提是企业发展,目的是使职工致富。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工会不仅仅是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更要站在全局高度,正视劳动关系中的诸多矛盾和和问题,全面协调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推动劳动关系制度化建设,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各方尽其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共谋发展。
3、加强双方沟通,保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工会组织要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劳资双方关系中起到润滑剂作用,通过沟通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化解利益摩擦,进而使劳资双方在让步和妥协中化解、缓和矛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特长,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协助企业党政,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把企业和产品做强做大;以自己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对企业事务的参与和有为影响和引导企业经营者,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稳定劳动关系,善待劳动者,让利于劳动者,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增加企业凝聚力、亲和力,给职工归属感,把共建共享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4、强化民主管理,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的维护职能通过职工参与管理来实现,要强化民主管理这个主渠道作用。《工会法》中规定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工会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力条件主动从源头上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一方面,推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政府、企业、工会)协商机制,推动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有效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一方面抓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推动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动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效参与,参与有效。
那么,在开展工会组织的工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引导,合力推进。工会组织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各方对和谐劳动关系及创建活动的高度认识,积极争取党委行政对创建活动的重视支持,引导形成党政工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坚持把职工的思想和智慧引导到实现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上来,激发职工参与热情,为构建和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源头参与,建章立制。工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源头参与职能,注重从组织源头入手,注重从制度源头入手,坚持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以职代会为主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合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等,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职工维权机制建设,促进企业民主政治和谐、劳动保障和谐。
三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工会组织要牢牢抓住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职工,围绕促进垦区经济发展,积极组织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大力开展职工素质工程,为企业打造出一流的职工队伍;围绕调动、发挥、保护职工积极性,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维权活动和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活动;围绕提升职工精神面貌,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进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工作。
四是畅通渠道,切实维权。工会通过畅通职工意愿的表达诉求渠道,积极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使大量的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建立健全工会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劳动调解争议组织等机构,旗帜鲜明地及时介入处理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事件;通过坚持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集体合同制度来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劳动权、民主政治权、精神文化权等等合法权益,促成劳资双方的合作双赢。
此外,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需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实现维权力量社会化上要做到:主动争取党委的领导,取得党委实实在在的支持,不要那种冠冕堂皇的虚假支持。建议各级党委通过召开工会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工会作用的核心问题,出台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定期听取工会工作汇报研究工会工作制度、完善行政与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畅通工会源头参与的渠道。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工会班子,加大对工会干部的培养和选拨力度,提高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在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形成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领导合力、舆论宣传合力、政策保证合力、社会共济合力,努力构建全社会联动的职工维权工作新格局。同时,建议各级党委要采取措施强化工会组织的建设,实实在在地为工会组织建设办几件实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要把支持工会工作变为自觉行动,行政要在政策上、人员上、费用上提供实际的支持,这是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保证;重视借助职工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影响企业政策的制定;借助新闻媒体力量,加大对《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参与劳动、安全监察等部门的检查监督,并加强安全生产和防治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工作;增强职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引导职工通过工会组织和法律渠道维护其合法权益。
在联合社会各方维权力量上要做到:首先,要与党政有关部门建立联手维权互动机制。依法组建工会,依法为职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依法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拨缴工会经费,依法为工会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
其次,与执法和法律服务部门联合,强化和保证维权质量。依据与相关部门建立的调解与仲裁联动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参与职工权益纠纷的调解工作,提高对劳动争议调解的效率和效力。同时争取法院支持,使侵犯职工权益案件能得到及时处理。
另外,树立大维权理念,实现维权对象社会化。要按照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全方位做好职工的维权工作。真正做到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岗位工作的人员,只要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工会都应积极援助,把维权工作深入到社会的各方面,使维权工作成为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体现。
《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栽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法律保障,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谐、社会和谐中大有可为。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和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和谐、企业发展、职工致富的需要,广大工会工作者、各级党政领导以及全社会都应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