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从工会产生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矛盾、劳资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会始终是在劳资关系中运行和发展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劳动关系领域,企业的权利不断扩大,政府则由直接的参与者转变为立法和宏观调控者。劳动关系的这种转折性变化,要求我国工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不再仅仅是协助党政各项工作的一个助手,而首先是劳动关系两方主体中劳动者一方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明确工会的身份,是市场经济对工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工会在市场经济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那么,工会作为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它对劳动关系的协调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双方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追求是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企业一方在生产活动中居于指挥、管理的主导地位,效率、利润是企业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处于被管理、被指挥位置的职工,希望的是良好的劳动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水平。显然,企业一方与职工一方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还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当企业方以损害和牺牲劳动者权益来达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劳动者个人很难与强大的企业抗争,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劳动者一方的弱势地位就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组织———工会,代表和维护自己的合法
1权益和合理利益,工会实际上成为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实力,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工会组织,劳动者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采取自发的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其结果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是引发更尖锐的冲突,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说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其它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工会组织健全并有效运作,通过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保护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有序,存在的矛盾得以及时通过法制化的渠道化解和处理;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借助三方协商机制,从源头上表达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整个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工会是劳动关系的稳衡器。
第二篇:浅谈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浅谈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使得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使得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与突出。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必须站在经济变革的前沿阵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时度势,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好劳动关系,解决好劳动关系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一、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愈来愈明确。工会已成为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其基本职责是维护。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维护稳定的大局,就是维护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而这种维护是通过调整劳动关系来实现的,在协调劳动关系矛盾中应有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对策应把握以下四条:
1、强调三方协调,发挥独特作用。按照《工会法》的要求,要努力营造三方协调机制,加大参与力度,提高参与能力和协调水平。在协调中把握好三个体系。一是运用工会组织法律体系,对干部职工强化法律意识教干部职工懂法、守法、依法办事。明确工会干部参与协调不是一般个人行为,而是具有一级组织的法律效力。二是运用劳动者权益法律体系,让干部职工清醒地认识到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侵犯法律赋予职工的权益,都应按照法律来执行。三是运用工会监督法律体系。在协调工作中,应将参与权、协调权、监督权有机地统一,运用工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特性,进一步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维护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2、强化机制协调,发挥好维护作用。强化协调机制建设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举措,在机制上一是强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完善平等协商的机制,从根本上把住维护关。二是让职工有反映问题维护权益的渠道,成立群众监督小组,广泛地收集职工的反映和意见,及时做好维护工作。使工会在完善机制和载体的过程中,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注重预先协调,发挥超前维护作用。针对一些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及时成立工作小组,运用预测、预防、预报的方法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做有上访苗头人员的家访和谈心工作。另外根据上访事件的发展态势,要在全矿上下进行排查,主动分析不安定因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这些预警机制的执行使矛盾提前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使预警机制,在基层单位改革中成为做好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4、做好保障协调作用,发挥“娘家人”的作用。工会组织要把维护职工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作为实事,特别是帮助解决困难职工生活、子女就业等实际困难。每到节日工会组织都应该主动家访到户,运用经济手段帮助解决困难职工的后顾之忧,让职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把群众利益无小事,通过工会人员热情服务,落到实处。
二、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应坚持的原则,具备过硬的本领。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维权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激励群众共同前进,是新形势下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会要在经济变革 中解决好劳动关系矛盾,就要通过反思对原来反映在经济变革过程中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找出原因并着手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在协调中应坚持三大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是工会做好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动力和保证,是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偏离。
2、坚持两个维护统一的原则,工会在维权时,一定要把维护职工具体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促进企业发展是对职工利益的根本维护,只有把企业的效益搞上去,职工才能得到实惠,提高生活水平。
3、坚持“两个最大限度”的原则,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使工会成为职工的“有话好说,有事好找,有难好帮”的娘家。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工会工作者在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时应具备的过硬本领
1、政治思想过硬。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具备坚定的信念,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面对劳动关系的矛盾和问题担当起维权的使命。
2、业务能力过硬。具备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掌握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为解决劳动关系矛盾和问题奠定基础。
3、行为规范过硬。具备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维护群众的利益,积极主动调整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为解决劳动关系矛盾创造条件。
4、工作作风过硬。具备忠诚老实,求真务实的作风,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作风和大局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用工会好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为解决劳动关系矛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环境。
5、心理素质过硬。具备克服压力,解决困难的素质,面对压力不气馁,强化自身修养,找准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坐标。
三、发挥工会作用,必须提高机制运行质量。
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企业工会组织要坚持把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首先要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职工利益,必须要保护职工的政治权利。要全面落实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凡是企业重大决策、有关职工薪酬、福利的重大事项,必须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或决定,确保职工(代表)大会的五项职权落实到实处。工会组织要通过建立完善平等协商、厂务公开工作机制,将集体合同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基层,惠及到全体职工。以职工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针对职工关心的工资、奖金分配和保险特遇等问题,切实做到真公开、出成效,促进企业管理过程的和谐。各级工会应从职工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把矛盾预防在源头,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以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与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认真做好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中发生矛盾的表现,直接反映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冲突,不及时解决,会导致双方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影响到和谐企业建设。《劳动合同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劳动法》第八十条规定“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明确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法律赋予工会权利,就是要工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方面发挥好的作用,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之,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需要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工会组织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抓住全心全意维护员工权益的根本,充分履行工会的各项职能,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让员工对企业有足够的信心,企业对员工有足够的信任,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活力,企业肯定会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向前发展。
第三篇:工会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工会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新疆沙驼股份有限公司/温玲英
随着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所有制,劳动组织、劳动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使劳动关系方面出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和突出矛盾。工会怎样结合实际,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会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解决处理预防各类劳动争议呢?这一切都成为工会急需协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不规范,签订率低,甚至有明显违背法律法规的条款。多种劳动关系并存现象较为严重。
2、集体合同履行存在有名无实现象,或只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没有实际效果。
3、集体合同保障制度落实不充分,存在少缴甚至不缴保费的现象,尤其对于短期合同工、农民工、季节工表尤为突出。
4、企业在改组、改制过程中,存在侵犯职工利益的行为。
从以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不难看出企业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侵犯职工利益的现象,那么企业工会在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处理中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
二、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要采取的对策思考。
1、强化参与意识。工会参与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因为职工在积极性要工会来引导,企业的劳动关系要工会来协调,改革方案的实施要工会来支持,实践证明,凡是工会积极参与的企业改革,往往比较顺利,进展快,反之问题就多。因此,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不能变。职工参与改革,是落实依靠的基础,依靠职工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
2、突出维护职能。履行工会职责要突出维护职能。工会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按《劳动法》规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利益,是工会在新经济组织中的基本职责,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维护是企业工会的基本职责。要维护职工的利益,要理直气壮地担负起维护劳权的代表者的职责。工会只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护职工利益,才能不脱离群众,否则,就失去了工会本身存在的意义。企业制度的改革,现行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会在协调决策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其它组织无法代替的作用。工会要在维护的途径上,由过去的事后维护、被动维护、局部维护变为主动维护,依据政策法规整体维护,用法律来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法律规定的职工享有的政治权力、民主权力、经济权力、劳动权力。
三、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问题的措施
1、强化工会的监督作用。完善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是保证平等协商、集体合同顺利推行的重要措施。在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及舆论监督的体系中,企业工会的监督相对于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具有政治监督的性质和意义。这种监督比起企业内部职工的群众监督更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由于企业工会组织始终参与平等协商活动的全部程序,因而这种监督也始终伴随着平等协商活动的全部程序。
2、强化服务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组织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加固“桥梁”,加宽“纽带”,增强群众意识,树立服务观念,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服务于职工,服务于全局。首先是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立,完善组织体系,转变工作职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地工作制度。工会组织要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工会作为依法独立开展工作的社团法人,要依法独立开展工作,体现群众组织特色,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第二,强化职代会职能。发扬民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职工主人翁和责任感,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人是企业之本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企业竞争、科学管理、技术创新是在人的作用下实现的,只要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智慧与潜能,企业才会保持活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一、工会定义、地位和作用
根据我国《工会法》的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从中可体会到工会的法律地位和阶级属性;而工会最基本的职责是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工会的社会经济地位。
中华总工会界定中国工会的作用是:(1)保护工人和职工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2)调动和组织工人和职工积极参与建设和改革, 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3)代表和组织工人和职工采用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企业的民主管理;(4)教育工人和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
二、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一)工会对提高工资福利的研究
1.目前主要观点:
(1)工会通过维权为其会员争取较非会员高的相对工资优势,同时,工会在提高会员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在整体上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2)除了提高工资,工会调整了整个报酬的构成,提高了福利在报酬中的比重,尤其是保障性的福利,这些调整促进了社会福利化程度的提高;
(3)通过限制管理方随意确定工资的政策,工会的标准工资政策减少了同一企业内部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不平等;
(4)工会对工资增长的诉求是依据工资分配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相适应的原则在与雇主方讨价还价后得出的,并非垄断价格,而是双方可接受的合理价格。
(5)工会通过集体谈判不仅将谈判单位的工资增长与员工要求相统一,并形成了合理预期和稳定的增长机制,对相关企业组织也形成一定的工资压力,从而有利于工资水平的普遍合理增长。
2.重点文章介绍:
(1)赵忠义在《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上发表《工会垄断与经济效率》(被引频次13次)中提出以下观点:在主流经济学派的工会垄断劳动力供给有损经济效率的观点使决策者感到不安的情况下,他采用主流经济学派的分析思路和分析工具,得出结论:工会垄断劳动力供给在第一阶段引起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但发生转移的财富在第二阶段被用于回报率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增加的投资回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补偿第一阶段的损失。
(2)胡建国, 刘金伟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上发表《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治理中的工会绩效》(被引频次12次)中提出以下观点:以私营企业劳动报酬为例, 对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治理中的工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工会在当前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治理中具有一定的绩效, 相对于非工会工人, 工会对于工会工人劳动报酬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小于西方市场化国家。
(3)姚先国,李敏,韩军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上发表《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被引频次11次)中提出以下观点:我国工会在改善劳动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工资回报到各项福利, 工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利益。此外, 实证研究也表明: 很多雇主也乐意在企业设立工会以及给工会拨付经费, 增强企业凝聚力,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总体来看, 教育和技能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设立工会, 而且会员覆盖率也比较高。企业工会覆盖率对于企业平均工资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工会对职工教育费、劳动和待业保险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的作用也有积极影响。在企业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福利费方面, 工会也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二)工会反映工人利益的表达功能研究
1. 目前主要观点:
(1)工会通过维权可以促进工人被公正平等地对待。工会化工作场所,往往建立固定的申诉渠道来解决工作场所工人的抱怨。
(2)工会也成为工人参与用人单位决策的重要渠道。通过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工人可以有机会在包括工资、工时、工作条件等广泛范围内参与用人单位政策的制定。
(3)工会组织本身作为雇员心声的表达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冲突释放渠道。工会与管理方共同制定工作规则,确定劳动标准,限制了管理方在裁员、晋升等方面的随意性。由工会所推动建立的产业民主渠道也使得管理者的管理意图更容易被雇员所理解和接受,也使得管理方得到更多来自基层工作单位的信息,从而有利于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4)工会发挥维权职能的一个主要贡献在于改善工人在工作场所和社会当中的自由度。这是工会维权所发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甚至超越了它的经济作用。
2.重点文章介绍:
(1)陈爱金在《工会论坛》2005年第1期上发表《加强工会反映工人利益的表达功能》(被引频次14次)中提出以下观点:新的劳资关系的出现与变化,必然对广大工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受到一定冲击。因此,如何正视我国工人阶层特别是农民工的弱势问题,加强工会的现实作用,努力构建一个反映工人的利益诉求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表达通道,是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冯钢在《社会》2006年第3期上发表《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被引频次10次)中提出以下观点:我国现行工会组织及其运作模式源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于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这种传统的工会组织及其运作模式存在着三方面的“制度性弱势”:即工会组织对行政主管和企业领导的高度依赖;工会组织无法代表职工的利益;集体谈判、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缺乏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基础。
(3)程蹊,陈全功在《工会论坛》2005年第1期上发表《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建立和作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工会的改革走向》(被引频次22次)中提出以下观点:农民工维权的有效组织应是工会。工会维权效率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农民工、工会、雇主和政府四个方面,其中关键的是工会改革问题。工会要真正成为农民工的维权组织,必须转变工作重心,重新定位经济职能,提升社会地位,改变工作方式,加强区域/行业联合。
(三)工会实践与组织承诺的研究
1.主要学者观点:
(1)有关工会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Hamner认为,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会实施有组织活动的能力、员工对工会代表的支持度紧密相连。
(2)Berger、Olson和Boudreau认为在工会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比非土会化企业要低,但不表明是由于工会成员资格导致了对工作的不满意。企业工会化与工人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由工作环境的差距产生差异,而不是由工会成员不同的地位所造成。
(3)Freeman和 Medoff指出,工会的存在,为员工提供了“话语权”,员工的想法得以传达,增加了他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离职率。而此时企业就更愿意给工人提供培训,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4)Deery等人认为在工会努力与管理层形成更协调的合作关系时,组织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收益,但工会能否获得承诺却并不清楚。他们发现,工会实践与生产力、离职率有关,当员工忠诚于他们所在的工会时,显然所在的银行分支组织的绩效更高,而员工离职率则会下降;有效的工会可以重塑管理实践、组织规章,提高生产绩效。工会在劳资冲突的解决过程中,更加公正和透明;员工在向管理层传达意见时,不用担心报复;工会会将员工一些特殊的不满加以收集并有效解决。另外,强势的工会使员工参与到工作场所的管理,而这一实践的受益者并不是单向的,组织也能从中获益。
(5)Green、Machin和Wilkinson认为由于工会存在,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感提高,使工人愿意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普通在职培训传递给新工人或下级工人,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生产率。(出自凌文栓,张治灿,方利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结构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2):76一81.)
(四)工会实践与工会承诺的研究:
1.主要学者观点:
(1)Fullagar与Barling通过研究发现,工会参与和工会承诺的“工会忠诚度”、“对工会的责任感,以及“为工会服务的愿意”三个维度呈正相关性,同时工会参与也与工会工具性、工会满意度、工会一般性态度,以及会龄的长短有正向关系。
(2)Kelfoway和Barling提出:工会承诺的行为倾向与参与工会活动有关,为工会服务的愿意则以实际参与行为来表示。
(3)Fullagher和 Barling认为,像工资、就业保障和工作条件等外在工作特征与工会承诺有关。另一方面,Goulon等人发现,工会承诺的忠诚度维度和这些外在的工作方面直接相关。工会通过提高外在方面的工作获得信任,并从员工对工会更为强烈的忠诚感中获益。而其他像公平薪酬等几个工作特征也已经被作为工会承诺的前提条件进行研究,但结果有少许差异。
(4)此外,许多学者还从种族角度出发研究工会承诺,Defreitas认为工会的存在使黑人的工资的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黑人比其他群体更倾向于加入工会。此外,相比白人,黑人加入工会能够获取更多的收益。Deery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合作型的劳资关系气氛中,员工更忠诚于组织而不是工会。因此,工会在积极努力促进劳资关系气氛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问题。Lau和 Raymond认为,由于中国官方工会没有形成统一的策略与机构组织以保证农民工的需要,使得农民工只能通过一些非正常的途径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出现了一些非官方的农民工组织。(出自凌文轮,张治灿,方利洛.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探讨.[J].心理学报,2001(3):259一26.)
(五)工会实践与劳资关系气氛的研究:
1.主要学者观点
(1)Angle和Perry指出,工会应该试图改变他们在管理层眼中敌对的印象,更为积极地与管理层建立合作关系。他们认为,工会不能死守与管理层的敌对态度,而是应该积极发展双方的劳资关系。Magenau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2)Newton和 Shore指出,工会工具性本质是满足员工低层次经济需求的能力(如工资和工作条件)。在一个敌对的劳资关系氛围中,当雇主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个体就会转向工会以求得帮助,因此员工会更加忠诚于工会。当低层次的经济需求冲突得以解决后,个体会同时忠于工会和组织。
(3)在Applebaum、Bailey、Berg和Kallebers关于美国钢铁、服装和医疗电子仪器部门的研究显示,工会的参与,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实践会对不同的工人结果产生积极影响,这些结果包含对管理层的信任、组织承诺(服装厂是一个例外)、工作满意度(只在钢铁广出现该结果)和收益。但也有许多研究显示工会实践会造成消极的劳资关系气氛。
(4)Dowrick和 spencer认为工会为了维护员工权益,而要求企业履行降低生产率的工作条例,这一行动会阻碍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5)Belman认为当工会和员工都能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制定过程时,在劳资双方之间更有可能产生一个友善、互信的气氛。
(6)Walker:和 Lawler认为,当工会不仅仅作为一个伙伴,而是主动参与工作场所项目的设计和员工的薪酬谈判实施时,双组织承诺就能得以增强。
(7)cohen认为工会参与的主要动机包括工作不公、经济原因和社会化,并且工会参与
动机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工会承诺.但在另一方面,Beauvais等人则发现,在北美地区,工会主义在白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扩张,已经在企业主中引起恐慌。雇主害怕工会成员的工会主义会影响员工高标准的敬亚精神和组织参与。只有当员工有能力同时忠诚于组织和工会时,企业主的这种担忧才能得以缓解。
(六)劳资关系气氛和工会承诺的研究:
1.主要学者观点:
(1)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工会承诺、工会参与既有积极的研究结果,同时也有消极的研究结果。Cohen等人认为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因为工作满意度是工会承诺和工会参与主要的动机因素之一。
(2)Deery等人研究发现,当个体认为劳资关系气氛是合作的、有好的,他更倾向于对组织的忠诚,很少反映对工会的忠诚。
(3)Jiman Lee(2004)在其研究中发现,在合作型的劳资关系气氛中,工作自治、上级支持、就业保障会影响组织承诺,但不会影响工会承诺。而工会承诺与绩效导向管理和消极的劳资关系气氛感知正相关,与就业保障等呈负相关。
(七)工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
1.当前主要观点: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将劳动关系纳入法治化轨道运行是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的关键。对于协调劳动关系重要法律的《工会法》在实施中出现的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的各种误区,以及在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推行中遇到的困惑, 从立法和执法的层面进行反思, 提出对策, 乃是当前劳动关系协调中的重要课题。
2.重点文章介绍:
(1)王贤森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上发表《当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新视角———<工会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被引频次20次)中提出以下观点:当前《工会法》实施中暴露的若干问题, 已对劳动关系的和谐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之从法律和现实两个层面上进行反思, 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乃是当前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
(2)郭黎明,张雅维在《工会论坛》2008年第5期上发表《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简析劳动合同法之下工会作用的加强》(被引频次10次)中提出以下观点: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企业的裁员、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关系等领域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工会也将借助企业、政府与工会的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3)叶迎春, 夏厚勋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上发表《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引频次15次)提出了以下观点: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 工会应监督劳动合同履行情况, 指导职工与企业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 完善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建设四有职工队伍, 提高劳动力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
三、发展趋势
加入WTO后,我国的劳资关系更加复杂化, 劳资纠纷将呈上升的趋势。在此特殊的背景下, 应充分发挥工会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变, 由行政化的利益一体型通过利益分化向市场化的利益协调型转变。劳动关系的重大变革, 要求工会就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和社会保
障等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会维权的工作目标。
在劳动关系研究中引入经济全球化的变量,是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历程展开的。这方面的讨论主要是以研讨会的形式展开的,包括2000年的“WTO与劳工权益保障”学术研讨会、2002年的“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和劳工政策”国际研讨会、2003年的“国际劳工标准与劳动法教学”国际研讨会以及2006年的“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等。学者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劳资关系的重构和加剧了劳资关系的冲突。在世界劳资关系和工人运动的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基础上,中国劳动密集出口加工产业的劳工正面临着巨大的、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工的竞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劳工处境一样,面对着的极有可能是寻底竞争以及世贸管治和跨国企业管治的侵害。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一方面要加强工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合作。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佘云霞的《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常凯、乔健主编的《WTO:劳工权益保障》、常凯等主编《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与劳工政策》、石美遐等主编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与劳动法研究》等著述和一些学术文章。
相关文章介绍:
(1)曹艳春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工会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新视点》(被引频次22次)提出了以下观点:人世随着各行各业的逐步放开, 外资大量涌入, 私营企业的兴起, 形成了典型的市场化的劳资关系, 这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和利益关系, 雇主追求的利润最大化, 雇员追求的工资最大化, 形成了鲜明的利益冲突, 使得我国的劳资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工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着重以下方面的问题:集体合同的管理,关注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源头参与工作,参加劳动争议的调解与仲裁以及加强工会的执法监督工作。
(2)董保华在《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上发表《论我国工会的职业化、社会化和行业化》(被引频次16次)提出了以下观点:工会改革面临的最大顽症是工会的“行政化”倾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工会应当通过职业化、社会化、行业化的方式进行改革。从职业化出发, 工会应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为唯一的职能;从社会化出发, 工会应发展社区工会及企业间的联合工会;从行业化出发, 工会应参与制定行业劳动标准, 来完善我国的劳动协调机制。
(3)沈琴琴在《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发表《中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工会工作的主要目标》(被引频次15次)提出了以下观点: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其中主要是劳动关系 矛盾的产物。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 我国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变, 由行政化的利益一体型 通过利益分化向市场化的利益协调型转变。劳动关系的重大变革要求工会工作进行适时的调 整, 确立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我国已进入工会改革的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标志是《工会法》修改和《劳动合同法》颁布。这一阶段,工会的维护职能在法律层面进一步得到确认。2001年《工会法》的修改,从法律上对工会市场化改革进行了认定,同时对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的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法律要求。2006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地位和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和变更中的作用,从法律上为工会介入劳动过程,维护劳工者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工会改革也逐渐由“应该维权”的认识层面转入到“如何维权”的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1.赵忠义.工会垄断与经济效率[J].《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2.胡建国, 刘金伟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治理中的工会绩效[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姚先国,李敏,韩军.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
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陈爱金.工会反映工人利益的表达功能[J].《工会论坛》2005年第1期
5.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J].《社会》2006年第3期
6.程蹊,陈全功.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建立和作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工会的改革走向[J]《工会论坛》2005年第1期
7.凌文栓,张治灿,方利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结构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2):76一81.8.凌文轮,张治灿,方利洛.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探讨.[J].心理学报,2001(3):259一26.9.王贤森.当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新视角———<工会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0.郭黎明,张雅维.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简析劳动合同法之下工会作用的加强[J].在《工会论坛》2008年第5期
11.叶迎春, 夏厚勋.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12.曹艳春.工会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新视点[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3.董保华.论我国工会的职业化、社会化和行业化[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14.沈琴琴.中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工会工作的主要目标[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第五篇:关于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也愈来愈明确。工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稳定的社会支柱,党的重要阶级基础,党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基本职责是维护。工会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维护了稳定的大局,就是维护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而这种维护是通过调
整劳动关系来实现的。在劳动关系矛盾冲突复杂化的今天,工会的协调作用日益艰巨,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如何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当前劳动关系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还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企业经济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突出,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机制不够健全;二是有些失业人员,特别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三是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工伤、养老、医疗保险等覆盖率还不高;四是有的企业存在拖欠职工工资、超时加班、安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劳动安全生产无保障、女职工无特殊保护制度等现象,这些都容易引发各种劳资纠纷,是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工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当前劳动关系的这些新特点和发展态势,加强研究,寻找对策,不断推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充分发挥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职能作用
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离不开工会对劳动关系的协调。健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
(一)、协调劳动关系,强调三方机制建设。三方协调机制已纳入了《工会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适应建立这一新的机制的要求,加大参与力度,提高参与能力和协调水平。工会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应该建设三大体系:一是工会组织法律体系,这是协调的基础。必须牢固确立工会参与协调的组织基础。工会干部参与协调,不是一般的个人行为,而是具有一级组织的法律效力;二是劳动者权益法律体系,这是协调的依据。劳动者的所有权益和劳动标准都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都应是法律赋予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侵犯了职工的这种法律赋予的权益,都应该依照法律来调整;三是工会监督法律体系,这是协调的保证。工会组织如果只有参与权、协调权,而没有监督权,那么,工会的协调是不完整的。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完整性应是参与权、协调权和监督权的有机统一。工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性,决定了工会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性和独特性。在抓好现有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三方协商机制建设,及时协商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劳动关系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协调劳动关系,深化机制协调,发挥源头维护。主动从源头上参与维权。《工会法》规定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工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力条件进行立法层面的“源头参与”,以推进和拓展和谐劳动关系在立法上的法律保障,从法律上引导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要加强源头维护,加大地方立法和规章、政策制度的参与力度。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府规章和行政措施的制定工作,提出工会的建议和主张,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源头维护机制。在企业中充分利用职代会、民主管理等形式提出议案,以规范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正常发展。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预防劳动争议的有力措施,要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基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主要载体。《工会法》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针对一些企业(转改制企业)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大力推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如建立职工代表(联合)会议制度、劳资协商会议制度、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议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等等。通过各种民主管理形式,切实落实职代会各项权利,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劳动用工实行签订劳动合同制度。以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继续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建制;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建立完善的工资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强机制建设,促进集体合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切实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不断增强职工对集体合同工作的参与度。重点推动非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指导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变更、终止、解除的行为。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
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企业实行集体协商工资制度,通过集体协商工资制度,制止克扣员工工资和不依时逐月发放工资的问题和现象,预防和减少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当前要特别注重发外包工、临散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依时发放工资的问题。
(四)、协调劳动关系,加强和完善劳动法律监督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一是切实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和企业劳动
争议调解组织的建立,把职工群众监督和化解矛盾的工作真正落实在基层。二是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协助和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行和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时化解劳动纠纷,把争议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抓好劳动争议仲裁,协调好劳资双方的利益,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基层工会,关键要抓好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机制建设,特别是要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要解决好劳动纠纷,保障企业和职工劳动关系在和谐稳定的轨道上规范运行。
(五)、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职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一是建立职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制定有关工作制度,以有效的工作方式开展职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切实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重点放到特困职工迫切需要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上来,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认真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活动,为广大职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
(六)、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工会组织要把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作为实事,重点解决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在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帮扶救助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积极发挥各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职工法律援助站的职能作用。同时,还要搞好个别协调,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安抚工作,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既是实实在在的实事,又是看得见的思想工作。事实证明,在协调劳动关系矛盾中,把思想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效的。二是广送温暖,多办实事。首先,送温暖作为工会组织扶贫帮困的常规做法,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救助制度,以实现送温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其次,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培训、就业、再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另外,工会要积极协助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七)、协调劳动关系,加强预先协调。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实质是突出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核心是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作用是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要运用“预测、预审、预防、预报”措施调整劳动关系。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要进一步延伸到依法源头参与、落实集体合同、新建企业工会组建、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困难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要深化信息网络系统,切实搞好职工来信来访工作,千方百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群体性事件减少到最低限度,使预警机制真正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稳定的重要制度。
三、工会需加强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
工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以党和国家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为指导,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发挥好主导作用。为切实做好职工维权工作、提高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工会组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和加大组建力度。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维权能力。提高工会的维权能力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首先以《宪法》、《劳动法》、《工会法》为普法重点,切实抓好在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中开展工会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工会要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岗敬业的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建设,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工会还要引导企业经营者切实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关爱职工,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劳动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增加福利,在企业中营造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氛围,促进企业发展,共同构建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三是要增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维权意识,强化全过程维护和依法维权的观念;四是要通过培训,使广大工会干部熟悉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掌握协商本领,熟悉谈判技巧,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当好职工的代言人;五是要创新工会组织领导体制,探索派遣工会主席和工会组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推进基层工会工作;最后要加大对工会干部维权的保护力度,促进维权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工会组建力度,必须把广大员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做到那里有员工就要在那里建立工会组织。职工群众参加和组织工会的目的,就是要工会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安身立命之基,离开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没有必要存在也存在不下去,所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肩负的基本职责,通过工会组织实现最大限度地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广大职工吸引到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中来,实现工会组织的全覆盖,是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环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夯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群众基础。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要始终把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自己的生命线,认真研究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特点,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正常的渠道,以冷静理性、有序依法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竭诚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事。
总之,工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努力担负起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