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大全)

时间:2019-05-15 00:0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大全)》。

第一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大全)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局面。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追逐自己的城市梦,众多农村青年从农村来到城市,燃烧青春的激情。他们的到来,也催生了不少违法犯罪行为,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他们具有农村户口、在城市工作且年龄介于16周岁至30周岁之间。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农田等不太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但是,因为自身素质和户籍限制等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很难被大城市所接纳,也无法享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梦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心理失衡,有些人更是抵制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据统计,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占了60%,大约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逐年上升。以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2008年度,该院审结刑事案件1514件,其中审结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518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占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34.21%。2009年度,该院审结刑事案件1556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511件,占32.84%。又如,北京市顺义法院最新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1至10月,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占全部刑案被告人总数的39%,较去年同期增加60.7%。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高发,给人们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纵观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多为侵财型犯罪。新生代农民工高发型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聚众斗殴、强奸、敲诈勒索和非法拘禁,其中侵财型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最大。第二,多具有共同犯罪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从众性和团伙性。第三,犯罪年龄低龄化明显,犯罪时年龄不满25周岁的所占比重最大,有的不到20岁。第四,暴力倾向凸显。暴力化倾向严重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是年轻人,做事易冲动而走向暴力化。如出于对消费的欲求和对财

产的占有欲,他们往往通过抢劫、抢夺等暴力手段达到目的。第五,涉性案件占相当比例。强奸、猥亵妇女、强迫卖淫等涉性犯罪案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有相当比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高发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本身主观上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甘贫困 不愿吃苦。

与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后农民工并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而出门打工,更多的是为了追逐自己的城市梦。他们中,大多数人虽然生在农村,但几乎从不干农活,不像父辈那样能吃苦耐劳。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收入待遇等。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很多人只能从事保安、服务员、送快递以及建筑工人等既辛苦薪水又少的工作。然而,这些从小就接受到外界信息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安心过贫苦的日子。他们对于乡土没有太多的认同感,消费观念和城市人相似,也喜欢追求时尚,一心想融进城市,却因自身素质和户籍限制等客观因素受到种种的限制,很难被大城市所接纳,无法享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心理失衡 抗拒社会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往往感受到被社会抛弃、无助或精神压抑,成为城市里的“迷乡”人。大多数表现出性情暴戾、孤独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特点,对主流社会表现出抗拒的情绪。他们不懂得通过正常途径和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当其忍耐达到一定极限仍不能“求安”时,便动用武力进行自我解脱。

人格上的残损会使他们精神上躁动不安,没有合适的释放途径,有些人不知不觉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犯罪不完全为了钱,纯粹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瑕疵。他们在焦躁不安中无法把持自己,步入了犯罪的泥潭。

第三,年龄偏小 明辨力差。

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当中,大部分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就背井离乡步入社会,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在没有父母管教的条件下,一旦接触不良人群就极易效仿。例如,高邮法院在2009年8月27日宣判一起团伙盗窃、收赃、隐瞒犯罪所得案件。此案涉及13名被告人,都为安徽农村人,在城市打工,年龄从18岁到26岁不等。学历最高高中,最低小学三年级。被告人黄某、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摩托车,其中,被告人黄某盗窃数额巨大,达58000余元,被告人张某盗窃数额特别巨大,达63000余元,其行为均已构成盗窃罪,且属共同犯罪。最终被告人黄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万元。被告人张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5万元。由上述例子可见,年龄偏小,明辨力差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高发的有一诱因。

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全社会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防范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刻不容缓。在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利益,完善各项社保措施

首先,要摒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态度,采取有效措施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减轻他们的自卑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城里人”的仇视心理。

其次,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与其订立劳动合同,适当提高其收入,按时足额为其交纳“三金”,解决其的后顾之忧,从而消除其因权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报复”心理。

再次,要认真做好日常治安管理工作。各级派出所和基层组织要对辖区内的新生代农民工来源、工作地点、有无犯罪前科等情况登记造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日常联络,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寓惩治、教育、防范于一体,防患于未然。

此外,还应完善针对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逐步放宽对农民工获得城市户口的限制,努力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主要问题,促进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异地社区矫正立法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法律意识单薄,要加强对其的法律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普法教育网络。定期开办法制讲座,随时接受农民法律咨询,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把法制教育同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完整的人格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其次,为了减低缓刑新生代的再犯罪率,应该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进程。被判缓刑后仍在异地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屡见不鲜。他们被判处缓刑后很少人会回到户籍地报到,更不可能接受社区矫正了。由于流动人口日趋频繁,社区矫正立法不完善,异地社区矫也难实现。因此,要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进程,明确缓刑执行机关职责,将司法进行社会调查作为法定义务,确保准确判处非监禁刑。严格执行报到、请销假等制度规定,对于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的罪犯及时收监,从而杜绝脱管、漏管现象。

第三,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开展免费心理指导

首先,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普遍较低的窘境,加大政府就业扶持力度。比如,由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部门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等,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找到理想、稳定的工作。

再者,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的融入城市,更要在自我认知、生存方式乃至价值观等文化认同上融入城市。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缓解普遍存在的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以此增强心理抗挫能力。

总而言之,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关爱,可以有效减少这一特殊群体犯罪案件的发生。改革户籍制度,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主要问题,预防其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使其有更多的热情为城市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一定会歪曲其性质。”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性格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调研结果,下面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未成人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多塑性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所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生活阅历浅,辨识别力差,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道路。

1、思想价值观方面看。他们道德观混乱,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还有一套流氓哲学。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人生如梦的悲观虚无主义、哥们义气为重的“交谊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在他们身上体现。有的犯罪团伙甚至自成一套思想、意识等行为规范体系。

2、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幻的侠义心等,存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粗浅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较广泛的交际能力的矛盾等等,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糜、空虚、偏激固执的思想倾向。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

3、从文化素养和不良习气等方面看。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少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是非辨别力,缺乏正确的理想和志向,没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好逸恶劳,自身散漫,总希望不劳而获,但是自身的经济来源拮据,满足不了要求,易引发盗窃、抢劫、伤害等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与周围客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客观因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甚至有害其健康成长,将其引向歧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父母的过分溺爱、教唆、遗弃和家庭的分裂,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成为未成年人越轨的诱发因素。同时父母法律意识水平低下,家庭教育不当,也是诱发部分未成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中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1)家庭残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婚姻意识。近几年来,离婚案件出现上升趋势,而孩子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照顾时,便在社会上寻找“归宿”和“保护”。当他们寻找的“归宿”和“保护者”能够引导其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时,就会有着正常的人生,如果选择不当,如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鬼混,加入犯罪团伙。

(2)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说服教育、正常引导,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而是采取打骂等体罚方式,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隔膜,而孩子与父母较劲,采取逃学或出走,从而失去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3)对孩子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娇宠袒护,使孩子从小就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和不良习气及品德,在其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失控,走向邪路。

(4)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总认为“树大必然直,树大必然高”,对孩子管理放任自流,这些孩子的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容易误入歧途。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国也早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很多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

(四)社因因素

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容忽视。街头巷尾的低级文化市场侵害腐蚀着未成年人健康心理。游戏机室、舞厅、录像厅、网吧室鳞次栉比,一些营业主利欲熏心,门口挂着“少儿不准入内”的牌子,但大量接纳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沉湎于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和激情的网络游戏中,心灵深受毒害,思想被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人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录像厅一个像头。”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生活方式,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榜样和表率,同时讲究科学的管教方式,不专横也不纵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注意观察孩子在干什么、想干什么,要象朋友一样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不要随意训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

(二)加强学校预防

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学校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情操。二是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法制教育阵地和多种形式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差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针对其个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使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三)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为未成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淫秽、暴力、恐怖书刊、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是未成年人犯罪之源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及附近其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坚决取谛那些带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严禁出版和发行、出租不健康内容书报、录像制品等,减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条件。

学校在课余加强学习的思想教育和动脑、动手能力训练,增大学生的课余爱好,使学生既学好文化知识,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丰富其课外活动,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辩别是非善恶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同时,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资金,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如建立少年宫、文化宫,举办科技展、绘画展及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建立、健全司法制度,预防和减少犯罪

我国刑法、刑诉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理问题在运用法律上有一些别于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如“讯问不满18岁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还有在辩护制度上也作了一些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对保护未成年的讼权利起着很好的作用。各级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搪法,在办案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合法,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建议在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上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适用刑罚

针对未成年人年纪小、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实施各种行为比较轻率、主观恶性小的特点,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偶然犯罪、危害程度较轻、有悔罪表现的,一般从轻、减轻处罚,对同时具有从重和从轻情节的,都优先考虑从轻处罚,以体现刑法从宽的精神。

2、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羁押、缓刑、假释、减刑、附加刑方面,我国法律都有别于成年人的规定,在适用法律时司法机关均应适用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尊心和改过自身的信心及社会效果考虑,应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完善之方面的刑事法律:①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的条件;②对未成年被告人应尽量进行法庭教育,同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及学校、社区加强管教和教育,收容教养等;③未成年罪犯应当与成年犯罪分开关押、改造,防止交叉感染,以利于他们刑后的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五)加强帮教,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

未成年人再次犯罪比率较高,对未成年人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司法机关加强回访、考察,在失足未成年人居住地设置帮教机构,落实帮教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失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要积极帮助不起诉、免除刑事处分和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育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真正把教育关怀的情感送给他们,使其自我悔悟改造后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其预防对策,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指 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据统计,在全国 2.2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 15.7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不愿意面对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形式看,犯罪呈现多样化

一是盗窃犯罪增多,许多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在受到父母或家庭、学校的约束时就开始小偷小摸,从而走向盗窃犯罪。二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增多。有很多学生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暴力或家庭冷战中成长,造成孩子冷漠、内向、残酷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少许的言差语错就要采取残忍的报复手段。三是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据新华社消息: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 1

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法律对他们无可奈何,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他们是个误区。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 90%以上。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并且手段残忍 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且犯罪后果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 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经对比分析发现,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作案手段上有所不同。一是预谋较少,偶发性较大;二是胆大妄为,无所顾忌; 三是手段怪诞,令人费解。在校学生犯罪和智能化犯罪结合很紧密,近几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伪造证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和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等犯罪案件日益增多。

(四)犯罪后重新犯罪率增加

一般而言,青少年犯罪恶习不深,易于教育和改造。但事实上,一些青少年在劳改、劳教和其他场所不仅未得到充分的改造,反而因为他们之间的交叉感染变得更坏。据有关部门调查,初次违法犯罪的年龄低于 11 岁者,以后约有 65% 的人员重新犯罪,12-15 岁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再犯罪率为 54%,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 16-21 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约为 40%。在成年男犯中,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违法犯罪者比没有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员要多 7 倍。还有一些人刑满释放后,感到自卑、悔恨,心理上处于彷徨、徘徊的矛盾状态,亟须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遭到社会的歧视、指责、辱骂、讽刺挖苦,从而心灰意冷,甚至离家出走。他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专业技能,加上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很可能使他们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该年龄段某些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一)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包括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行为特征四个方面。青少年处在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特征相对活跃,某些不健康的诱因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1.认识特征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已有一定的独立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他们向往独立

思考,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有着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是非界限不清。

2.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感趋向稳定成熟。他们办事积极、热情,但情感控制能力较低,容易激动,以至失去理性,常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冲动,做出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来;有的甚至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怄气、打架。此外,随着电影和电视的日益大众化,一些不良的现象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重“哥们情感”,讲“哥们义气”,藐视法律和权威。

3.意志特征

青少年阶段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倾向极为突出,希望自己能做命运的主人,不愿意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言行;同时不愿意遵守传统的规范秩序,喜欢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他们有些时候非常自负,在“团伙”中表现天不怕地不怕,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行为特征

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他们要求摆脱成年人干预,独立行事,并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价值。但是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所以行为控制往往像童年人。一方面他们要求像成年人一样地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情感受到触动的时候,容易冲动。这种强烈的矛盾一旦失调,很多青少年就会仇恨成年人、仇恨社会,走上与社会为敌的道路。

(二)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涉及到三个领域:家庭、学校、社会。由于这三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健全的因素,从而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1.家庭教育失误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 社会影响、学校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 因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客观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1)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放纵不管, 任其发展;(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严,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3)父母自身有劣迹, 行为不轨;(4)单亲家庭使子女的教育出现缺陷。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经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环节。部分学校提素质教育之号,却行应试教育之策,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书与育人相脱节,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有逃学、厌情绪的“问题学生”,惩罚往往取代了教导,很多被开除出校的“问题学生”流向社会后成了犯罪预备军。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力。有的学校法制教育课形

同虚设,做做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很多学生对法律认识模糊,以为玩玩女孩(强奸),抢了几个钱算不了什么,认识不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3.社会失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 描写色情、暴力等内容的音像、书刊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文化垃圾对好奇心强、分析能力差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是精神鸦片。一些违规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此外, 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关心不够、保护不力, 导致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社会上游荡, 很容易交上坏友和沾染上恶习,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其三者之间有机统一,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有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法律依据。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深入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效的预防工作必须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完善“法律进课堂”;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升,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真正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即《利雅得准则》)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提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政策的重点应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同龄人、职业培训、工作环境及各种自愿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组织,帮助所有青少年成功走向社会。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防治青少年犯罪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技术,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树立法制权威,增强其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同时,大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严重的“黄、赌、毒”要实行长期的专项斗争,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二)教育预防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校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经验,要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学

生的专业知识及开展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采取平衡的教育方针,避免只重成绩不重德育的片面教育思想,清除校园内的次社会化现象,与家庭预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有效屏蔽不良导向及诱导。

(三)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尺度,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一味高压压制,要采取尺度合适、关系和谐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教育。四是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阶段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走向,要以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良性的导向,把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走上邪途。

(四)社区预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区资源,社区介入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介入方面,其中显著的功能是亲情教育指导、家庭咨询和家庭救济等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说明社会正常功能的缺失和不足,然而社区工作的介入正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和不足。社会工作具有治疗功效,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良性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同时社区是认识社会的窗口,具有地缘关系及归属关系,易于发动群众的力量。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矫正需要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使被矫正青少年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靠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的平台,构建一个和谐、健康、良性的社区环境对预防及矫正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五)自我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参考文献:

[1]梅传强:《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高歌:《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分折》,《跨世纪》2008年第8期。

[3]刘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9期。

[4]吴芳兰、朱国栋:《防范青少年犯罪之盾》,《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

[5]阎嘉陵等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旭著:《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据统计,在全国3.67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 龄只有 15.7 岁。因此,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 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因为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而将一名撞伤的妇女残忍杀死。时隔不久,同样的案件就在萍乡发生了,3月16日,湘东区发生一起因为轻微的交通事故而致人死亡的案件,其中两人为20岁以下青年,3月24日凌晨,湘东又发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其中4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是什么让这些处在花样年华中的青少年走上歧途?以下我就谈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和探讨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呈现多样化,以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为主。第一,根据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从2001年到2003年期间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1.67%。第二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 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出现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受从众心里的支配较大,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蹈入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

(三).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

(四)从犯罪后果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许多方面,集中起来说,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法制道德教育、个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正在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 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来因特网的应用和普及也给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对判断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有的经不住诱惑而误 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不法青少年通过网 络实施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三是就业竞争的加剧使社会闲散 青少年不断增多,农村进城务工青少年缺乏管理等等,成为诱 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观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虽未离异但感情不和,经常的吵架打骂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极易走向人生的“极端”;有的家庭则属教育方法不当,过分的溺爱和极度的管制都属于教育方法的误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留下了一大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支“生力军”。

(四)学校教育不当。

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单纯追求升学率,只注意智的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缺乏法制教育、缺乏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

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此外,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暴自弃,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这部分学生极易被坏人所勾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许多青少年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罪,更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六)青少年自身特有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走向歧途。这些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内在原因。

纵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内部原因,要结合内因和外因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道。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加大惩腐力度,清除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创造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从而消除或限制企图犯罪作案的条件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二)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 行为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决

定性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包括预防犯罪教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法制宣传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综合所述:青少年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才能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第五篇: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当面对来自外部或自身的压力时,感到无所适从,其行为往往偏离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犯罪道路。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

是全世界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好范文版权所有

笔者在自己工作所在地福建省将乐县深入调研后,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侵财化性质突出。相当部分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将盗窃、抢劫作案当成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挥霍和享乐欲望。如:未成年人杨某因无钱玩游戏机,先是向别人借贷,后因无力偿还,窜到邻居邱某家盗走现金1600元;更令人咋舌的是,未成年人曹某等人两个月内在将乐城区溜门入室作案竟达10余起,直到被民警抓获才追悔莫及。

(二)暴力化程度加剧。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居多,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一天晚上,陈某、熊某两名未成年人在将乐城区将过路行人杨某两人挟持到某巷子内,以言语威胁和搜身的方式抢走受害者身上现金100余元;有一天,未成年人王某等人在将乐水南桥头与刘某发生口角,随后王某等人携带菜刀、东洋刀及啤酒瓶等追砍对方,导致受害人刘某轻伤。

(三)外来化犯罪多发。由于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居无定所,一时又找不到活干,生活困难,导致一些外来未成年人以偷盗为生。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外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18名,占总数的18.2。外来未成年人胡某和刘某有一天窜到将乐城区一家石材店,乘店内无人之际,盗走抽屉内现金4800元、手机一部。

(四)低龄化趋势明显。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作案成员中,13岁以下的有19人,占总数的19.2。将乐民警通过巡逻布控,在城关抓获涉嫌盗窃摩托车案件4起的未成年人王某、温某、邱某,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仅11岁。

(五)团伙化倾向突出。近年来,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据了解,这些团伙成员大多数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组成,他们沆瀣一气,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并且胆大妄为,不计后果。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三人以上团伙作案的就达17个65人。2003年2月,民警通过调查,抓获杨某、温某、董某三名未成年人,经查,这个团伙涉嫌撬盗卷帘门入室作案22起。2004年4月10日在将乐县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参与人数多达30多余人,其中12名未成年人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六)女性犯罪有所抬头。女性未成年人在犯罪方式上出现了由过去与男性合伙作案的依附地位发展为现在的独立作案。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3名未成年女性犯罪嫌疑人,占总数的3。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盲目膨胀,追求物资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资,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哥们义气、好打抱不平、盲目崇拜“英雄”等,成为部分未成年人追求的时尚,致使一些良莠不分的未成年人观念扭曲。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低下,好奇心和摹仿能力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上邪路。那些不良影视、黄色书刊、有害网站等不健康的传媒宣传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育失当。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我们不然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号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有的家庭缺少温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有的家庭“内战”不断,孩子处在“硝烟弥漫”中,耳濡目染便形成一种暴戾怪异的脾气。有的家长或常年在外奔波忙生意,或沉迷于“筑长城”,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偶尔念叨一两次,起不到教育作用。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纵容溺爱,甚至袒护包庇,致使孩子无所顾忌而步入歧途;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粗暴,方法单一,动辄训斥或打骂,久之,孩子的灵魂便无端地被扭曲了,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听不进家长的教诲而犯罪。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更是不容忽视,这类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婚、或者死亡、或者两地分居、或者母亲未婚先孕所生,他们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的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消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加上缺乏长辈的引导往往误入歧途。

(三)学校教育失衡的影响。未成年人是在校生,应该承认我们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合格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受应试

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一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冷落、歧视、体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一来,原本应该得到特别呵护的“特殊生”,不但得不到关怀与帮助,反而受到排斥、歧视,久而久之,便产生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心理,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四)从业能力的限制。一些未成年人没有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无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打工,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报酬低,条件差,生活十分艰苦,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催化剂。有的用工单位,违法招收童工,并且低薪使用,有的甚至以各种借口拖欠、扣发其工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涉事未深、是非辨别力差和缺乏自控力的未成年人,便将怨气转向社会,甚至实施报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要从培养跨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未成年人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家庭确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要想方设法利用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切实抓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尤其要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四有”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从而增强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真伪、抵制诱惑的能力。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等多种渠道,净化优化育人环境。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思想的腐蚀。要多举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展览,展示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特点、成因、成果等,让未成年人做到自省、自律。要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旁听有关案件的审判,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警示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有关用工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广大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认真检查、监督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落实,坚决打击制造、销售和经营各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健康的活动场所,尤其要加强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净化文化和音像出版市场,电子游戏机室和营业性歌舞厅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此外,要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帮教工作。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要主动关心未成年人,特别是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最大程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针对迷途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教育改造难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助教育,对经过教育、改造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失足未成年人,要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对失足未成年人要以宽容之心、关爱之心去对待帮助他们,让他们卸去心理包袱,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有志、有为青年。

(五)强化学校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学生抓起,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学校要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加强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和歧视“特殊生”。中小学要聘任公、检、法、司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帮助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协助学校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建立治安室和警民联系制度,消除各种治安隐患。兼职法制副校长要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对待违纪厌学的学生,要耐心帮助,要给他们进步的时间,改正缺点的机会,同时对他们的期望要适当,不能过高过严。

(六)强化家庭教育。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因为家庭和谐美满,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教育孩子。尤其是离异或单亲的家庭,父亲或母亲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不能因为自身利益或情绪而迁怒于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动向、愿望、要求,要多传授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劳动的技能,吃苦的精神。

(七)加强打击力度。对唆使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人员,必须给予严惩,对典型案件快侦快破,营造声势,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公安机关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实施监控,特别是对“二进宫”、“三进宫”者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打防结合。同时要发挥监管场所教育功能,做到精心管教,真情感化,重塑失足未成年人灵魂。要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于监所内的未成年人,在管理方法上要区别于一般成年人的管理,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心。

(八)加强用工督查。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正逐步走上轨道。但对流动人口的准入,劳务市场的规范、私营业主的用工等方面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督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建立遣送机制,负责将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遣返原籍,杜绝用工方面的不规范行为,从而制止未成年人盲目外出。对外出打工人员,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外出打工条件的未成年人,不得出具有关手续,更不得造假,使用童工。

下载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生代农民工孤寂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孤寂的原因 11文学 1班 8号虞君摘要:随着改革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众多青年农民工远离故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工。但由于自身文化,修养的限制和城市法律条文的缺陷......

    2012年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及分析对策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无事睡觉休息、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购物、上......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五篇范例)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

    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施陆海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中一种新的犯罪形态。......

    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预......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郭玉萍时间:2007-11-22 10:25: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

    参加新生代农民工及

    参加新生代农民工及 其未成年子女的调查心得 我是一名09级应用韩语的学生,我很幸运的参加了这次由江苏省首先举办的对新一代农民工及其未成年子女的调查活动。同过这次活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