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时间:2019-05-13 14: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第一篇: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论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女性犯罪也随之呈现出不断上升和蔓延的趋势。女性犯罪问题是当代社会学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当代社会女性犯罪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因以及预防与救助措施。客观系统地分析当代社会女性犯罪问题的特点、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对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犯罪;特征;原因;对策

自从有犯罪现象以来,男性一直都是犯罪成员的主体,女性只占相对较低的比率。但近年来,女性犯罪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率都在以不可忽视的速度逐年递增。女性是家庭的纽带,女性犯罪对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是长期巨大的。日本犯罪学家斋滕近子在1981年指出:日本这个犯罪率低、结构严密的社会制度是基于一种强有力的母子关系。日本的女性视丈夫为她们自己的“大孩子”,而且非常巧妙地让丈夫自己感到这是他所心甘情愿的。事实上,日本之所以能使犯罪率保持很低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妇女间接地发挥了她们对犯罪的监督作用。[1]当前我国女性犯罪不断上升发展之态势对整个社会稳定来说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由此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冲击社会链条的各个环节。因此,研究探讨女性犯罪问题及其预防对策,对家庭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女性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女性犯罪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50至60年代我国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为1%-3%,70年代约占7%,80年代初为9%-10%,80年代中期达到12%,90年代以后上升到20%左右,有个别地区甚至增长到了30%左右。可见,近年女性犯罪同五、六十年代初期比较,已增加了近10倍。而且,女性犯罪的增长率明显超过了男性。资料显示,从1997年底至2002年底的5年时间,全国在押女犯人数净增2.9万名,平均每年增加13%,大大超过了在押犯的平均增长数。从总体上说,女性犯罪无论在相对数量还是在绝对数量上都呈上升趋势。据犯罪学专家康树华教授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女性犯罪还会继续上升,可能维持在20%以上。

(二)我国女性犯罪的特点

1、被动性

封建意识、男权主义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家庭暴力还很多,不少妇女不堪忍受虐待,但不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终铤而走险,走上犯罪之路。女性犯罪有相当比例属于“逼近犯罪”、“情面犯罪”,而积极主动实施犯罪的比例相对较小。据调查显示,女性犯罪案件中,80%属于被动性犯罪,是由于受到伤害、欺骗、盲从而犯罪。女性贪污犯罪的案件中,90%的女性都不是单位主要负责人而是会计或出纳,出于对领导的盲从,或者是来自于领导的压力,而被动的成为领导实施不法行为的工具。

2、依赖性

女性因其生理特点因素,体力不如男性,加之女性固有的依附心理,使得她们实施犯罪行为时经常依附男性或犯罪团伙,而女性团伙犯罪也多与男性纠结,且大多处于胁从或配角地位。如在一些贩卖假币团伙中,女性往往充当配角。

3、欺骗性

德国犯罪学家阿沙芬堡认为,“一般而言,女性犯罪具有不诚实性,而男性犯罪具有暴力

性。”[2]女性天生柔弱,是受保护的对象。因此人们一般对女性的戒备心理低于男性,犯罪女性常借助生理条件和人们对女性普遍的宽容心理来实施犯罪行为。这就使得女性犯罪具有欺骗性、伪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比如,在诈骗案中女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常用姿色、花言巧语和自身的“弱者”身分来麻痹对象。

4、冲动性

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激情犯罪。社会普遍认为女性都是富于感性的,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女性由于内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突发性和难以控制性等特点的行为。在女性故意伤害案件中,100%是属于此类犯罪。特别是在女性涉及婚外情或家庭暴力的故意伤害犯罪中,大部分女性首先是受害者,然后是不堪忍受长期的虐待和伤害,对施暴者进行报复才导致犯罪的。

二、我国女性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个体原因

女性暴力犯罪大多心理存在障碍,性格上有自私、偏激和狭隘的缺陷。因而在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特别是在女性两个特殊的生理期——青春期和更年期,在这两个时期的女性易烦躁、易忧郁、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罪犯中有40%-60%诊断为有人格障碍,说明人格在犯罪行为中起着重大作用。在一次山东省女子监狱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研究发现,在监女犯有较多的心理偏离,研究组的10个临床量表,按高分例数多少的排列顺序,提示总体表现为神经质、偏执及人格偏离者较多。

贪图安逸享受,好逸恶劳。这类女性一般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不是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而是利用性和非法的手段去换取物质利益。现在在女性犯罪类型中,介绍、容留卖淫犯罪居各罪之首,案件数量占女性犯罪案件总数的31%。其次是盗窃罪,案件数量占总数的11%。在所有容留、介绍卖淫犯罪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达95%以上,几乎是垄断了这类犯罪。20-30岁的女性在性犯罪中占有相当大比重,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虚荣心在女性犯罪过程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犯罪女性普遍文化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超过50%,农民和无业人员占88%。她们由于缺乏教育,知识水平低下,视野狭窄,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差,不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往往被束缚在家庭的角落,情感经历的挫折和长期封闭的生活状况很容易使他们形成自闭性格,导致人格扭曲,继而产生犯罪冲动。

(二)家庭原因

1、家庭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更脆弱,依赖心理强,容易受环境和他人影响。家庭环境紧张、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是许多女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1966年心理学家吉泽拉·科诺普卡首次证实,在极不和谐的家庭里长大的女青少年,她们内心情感特别敏感。在一个家族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父母不可能成为女儿心目中良好的榜样,也不可能拥有力量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睦及彼此互相关心。因此,犯罪的女青少年往往在心里上感到孤独,以自我价值为中心,与成年人疏远,产生感情上的隔阂。犯罪的女性多半享受不到她们母亲的爱抚与照管,她们的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她们放任不管,要不就是娇纵、溺爱。1934年,研究员格吕克夫妇经过对500名犯罪妇女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犯罪妇女中间,家庭气氛紧张、缺少父母的照料、离家出走、过早辍学、闲荡流浪、工作单位不固定、孤独离群、经常更换异性朋友等情况较为普遍。[3]

2、家庭暴力

据调查,女性暴力犯罪与遭受丈夫、公婆的暴力侵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家庭暴力已成为促发女性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据江苏省妇联权益部近期对南通监狱女子分监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收的513份有效问卷中,有237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问题,其中有125人的犯罪直接与家庭暴力有关,有62人因家庭暴力问题犯故意杀人罪,制造了伤害[4]。

匈牙利犯罪学家加布里拉·拉斯科女士经过对由女性作案的凶杀案深入的研究之后,于198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长年累月,妇女以巨大的毅力,容忍着各种排斥、失望、冷待以及日常的种种折磨和虐待。她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表示出她们的反抗,只有到了极度失望或者绝望、在家庭和爱情的生活中再也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她们才会突然发作。由此可见,被害人之所以被害,正是由于他本人对作案人长年以来的欺凌、作践而造成。在实施凶杀时,妇女并不是躲在幕后,而往往是一种直接的、突发性的激情反应。譬如,她会突然出手向被害人头部猛击10到15下。而事实上,她毋需如此猛烈,也许一两下就已经把对方击毙了。

3、婚恋问题

婚姻和感情危机很容易使女性铤而走险,或者是产生消极思想。婚外情、包二奶等现象的日益蔓延,使无数家庭陷入危机,女性深受其害。在婚恋的震荡中受到最大冲击和伤害的大多是女性,因为女性与男性不同,她们的情感依附较强,女性感情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一旦遇到“负心汉”或者是感情骗子,就很有可能把心中的愤懑和仇恨转化为暴力进行报复。值得强调的是,当前网婚、网恋日渐盛行,这种新型的婚恋行为引发的女性暴力犯罪越来越多,网婚网恋正发展成为女性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原因

1、学校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急功近利思想广泛渗透,社会心态普遍浮躁,各个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对教师奖惩的硬性指标,使得教师把心力集中在智育上,忽略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其次,青春期教育被忽视。青春期是女性成长的必经时期,也是困惑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但是学校并没有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的责任,对性教育敷衍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许多女青少年因好奇和无知而失足,甚至形成畸形的性观念。再次,女学生失学现象严重。导致女学生失学的原因主要是性别歧视和家庭贫困两方面。据2007年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有1.8亿文盲,其中女性占70%,全国5.8亿女性中,文盲、半文盲近1.3亿,约占女性人口的1/4,从这些数字明显看出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足。

[5]

2、生活所迫

人的需要首先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本能。调查表明,贫困是云南边境女性毒品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女性生活在边远农村,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作为女性本来就难以承受重体力的劳作,超生更使她们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她们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及自身独特生理条件进行一本万利的贩卖毒品活动。

3、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加大,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人事政策放宽带来的劳动力合理流动,使得我国流动人口急剧增多。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为流窜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提供了较多的掩护和隐匿机会。一些流窜犯罪分子混杂在庞大的流动大军之中,既可以到处流窜,又可以以各种身份和理由掩盖其犯罪活动。女性犯罪中诈骗盗窃类犯罪即说明了这点。

4、活动范围

对于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持妇女解放理论观点的社会学家塞威斯特在《性犯罪研究》中指出:“随着妇女进入劳动者行列人数的增长,她们参与某种犯罪活动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也就是说如果妇女的角色行为与男子的角色行为十分接近,那么女性犯罪的比例就有可能接近男子犯罪的比例。女性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范围越广,她们罪犯的可能性就越大[6]。比如女性参与的经济犯罪、高科技犯罪,源于就业增加了女性进行犯罪的机会。

5、社会角色

现代社会,女性由于角色冲突而带来的压力增强了。传统女性的角色特征一一柔弱、依赖、顺从等已不适合于参与社会竞争,因此,女性如果想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取得成功,似乎就必须与传统的女性角色告别。但事实上,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却希望她们保持传统女性的特质,以满足男性私欲为标准的儒家道德规范依然在制约着女性的发展。社会上还存在着对女性不同程度的歧视。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一个女性进行贪污、受贿往往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享受,而是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的条件,以示补偿,因为许多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仍具有为夫为子为家的“牺牲精神”。这类女性犯罪人在法律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冲突型女性犯罪人”。

6、暴力文化

各类媒体所谓“暴力美学”等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社会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很多都带有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情节的所谓“暴力美学”等不良文化色彩。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好奇心强,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更容易去模仿。著名的“法官妈妈”尚秀云认为,目前影视剧中一些威风凛凛的“大姐大”形象成了某些不良少女竞相模仿的对象,受这些人物的影响,女孩也把使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此外,她们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同学中树立威信,这使得某些少女在使用暴力的强度上丝毫不逊于男孩子。[7]最终在危害社会的同时自食苦果。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女性犯罪的原因问题,1982年北美犯罪学家玛格丽特·韦伦认为:在所有关于犯罪的论述中,监督理论最确切地解释了妇女犯罪的原因。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教育、学校里成绩低劣,婚姻、家庭、职业都不受社会团体和单位的监督,这些都是造成妇女犯罪的因素。[8]

三、我国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说:“在当代,人们也谨慎地将外国犯罪学研究成果适用于本国,这既节省成本,且获得经验旷日持久。”[9]因此,笔者拟通过借鉴国外女性犯罪预防措施的成功经验,结合以上对我国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提出预防我国女性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女性学教育,重塑女性社会形象

要在全社会推行现代女性文化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增设女性学的课程,不断提高女性正确的社会角色观念,重塑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逐渐消除依附心理,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从1969年开始,全美大部分高校就开设了女性学课程,90年代以后,全美已有600多所高校设立女性学中心,每年开设30000多门女性学课程,旨在从观念上矫正歧视妇女的思想,也使得妇女对自身社会角色认识有了重大变化。[10]

(二)完善女性权益的立法保障

美国早在七、八十年代就通过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妇女利益的相关法案,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妇女的种种利益,如堕胎、家庭暴力和育儿义务等。[11]这些法案不同程度上为妇女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应地得到了提高。我国要尽快制定统一的《预防与制止家庭暴力法》,强化相应的法律责任,以遏制家庭暴力现象的发展蔓延。另外,婚外恋、包二奶等不良社会现象也需要法律加以规制,修订《婚姻法》时应更多地参照道德观念。

(三)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通过干预社会分配过程以实现社会公平,它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保护,可以减少以至消除那些因为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犯罪行为。建立有关女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要扩大覆盖率,特别是对下岗女性要进行充分保障,制定向女性倾斜的就业政策,扩大女性就业门路,帮助女性争得经济独立,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四)设立女性被害人援助机构

我国女性被害人人数众多,其中为数不少的受害人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社会的同情、理解、支持、帮助和服务,进而转化为犯罪人,即所谓的“恶逆变”。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女性被害人援助机构。这些机构直接向遭受强奸和重大暴力犯罪的女性受害人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危机辅导和精神治疗,安抚女性受害人受伤的心灵。同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协助受害人行使其法律权利。

(五)社区帮助

社区是社会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动用了很大力量来组织女性居民开展各种活动。组成专门的妇女委员会,政府拨出巨资作为委员会的活动经费。委员会最大量的活动就是文娱体育活动,目的就是使女性与周围居民互相认识,从而成为朋友,以消除冷漠的邻里关系为她们犯罪埋下的隐患。所以应该重视社区的监控作用,营造良好的社区关系和氛围。现在我国广泛开展的社区矫正也是希望能借助社会上大多数积极的力量来监督、控制、影响、矫治那些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

(六)文化、法制、道德教育

重视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我国应当大力加强农村教育,保障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增强法制教育,提高女性法制观念。加强对女性法律常识的教育,特别是要广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使她们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和性爱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七)家庭预防

家长应该积极改进教育方式,要了解自己子女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要掌握表扬和批评的场所和分寸,对子女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夫妻之间加强情感交流是婚姻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夫妻之间要以平等、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互相交流,以挤压婚外恋和家庭暴力的存在空间。

(八)学校预防

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万万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升学率。应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学校要做好学生青春期的教育工作,逐渐形成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青春期心理矫治、青春期道德教育和青春期理想教育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要做好性卫生知识、性道德观念的教育以及正确的婚恋观教育,使未成年少女了解青春期的变化,安全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

(九)加强女性流动人口的管理和保护

针对女性人口流动引发的各种消极现象应该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建立和健全职业介绍机构,畅通就业需求信息渠道,宏观调控和督促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和健康发展。建立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机构,促使流动妇女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就业,以消除劳动领域性别不平等的基础。

(十)净化文化市场

新加坡是一个在女性犯罪的治理上卓有成效的国家,其对不健康的传媒进行严格管理,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对电影、电视节目进行严格审查。我国有关部门在工作中也要严厉打击和彻底清除文化市场中对女性影响尤甚的“黄色污染”、以暴力为主要内容的“黑色污染”、以毒品为主的“白色污染”以及以腐败为主要表现的“灰色污染”。[12]同时,应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多建设一些以科技和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娱乐场所,引导女性把注意力投放到有丰富科技知识或健康内容的娱乐活动上来。

参考文献:

[1](德)汉斯·约阿西姆·施耐德.犯罪学[M].吴鑫涛,马君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619-620.[2]转引自邱国梁主编.女性违法犯罪[M].群众出版社,1992:9.[3](德)汉斯·约阿西姆·施耐德.犯罪学[M].吴鑫涛,马君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621-622.[4]宋光茂,贾富彬.女性犯罪调查:女性暴力何以上升[EB/OL].http://,2003-01-25.[5]毛新娟.对当前女性犯罪的思考[J].人民公安.2000(3):46-47.[6]安妮·坎贝尔.少女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59.[7]邱国梁.女性违法犯罪[M].群众出版社,1992:9.[8](德)汉斯·约阿西姆·施耐德.犯罪学[M].吴鑫涛,马君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622.[9](德)汉斯·约阿西姆·施耐德.犯罪学[M].吴鑫涛,马君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26-27.[10]闵东潮.妇女研究在美国、西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74.[11]张晓玲.妇女与人权[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10-111.[12]孙振荣,房桂枝.转型期女性犯罪原因探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3):44-45.

第二篇: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范文模版]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就现实的危害程度而言,这种犯罪行为虽然不及成人犯罪,但所产生的危害性却不容忽视。因其犯罪主体的年龄较小,加上当今社会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因而不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周期较长,所牵涉的社会层面也较为广泛。此外,从当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来看,不仅渐具成人化的倾向,且犯罪的手段也更加残忍。因此,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有关人士及部门对此均极为重视,有人甚至将未成 年人的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成为世界三大社会公害。

第一部分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普遍引起关注的问题,犯罪学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只有真正明确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对策,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则成了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重中之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 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犯罪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它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司法实践来看,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一、教育方法失当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为人父母者,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可是,我们许多做家长的往往由于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是要求过高过严,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害了孩子,使原本美好的愿望化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如今,在不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有宠爱滑向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便怎么。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做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做事情随心所欲的坏习惯,从而形成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为我独尊,经常干出出格的事情,严重的就构成犯罪。据统计,上海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家庭暴力中,未成年人隔代施暴正令人担忧的呈现增长趋势。未及弱冠的少年,竟然将父母或是祖父母们打的遍体鳞伤。而对孩子从小过于溺爱,使孩子性格畸形,性情暴躁,是造成这种“儿子打老子”现象的主要祸因。“爸妈少给点钱我就不会坐牢了。”这是刚刚跨出校门的朱强站在被告席上哭着说的一句话。朱强出生在四川某县的一个小镇。家境富裕。在他高中毕业时,他的父母为了庆祝他顺利毕业,给了他一万元的“奖金”。春节又给了他近十万元“压岁钱”。早在镇上玩遍了的他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叫上镇上的四个哥们儿来到成都,在某高档花园小区租了一套房子,白天进宾馆,晚上泡迪吧,虽说家里不断有汇款寄来,可也经不住五人挥金如土的开销。他们手中没了钱便出去抢劫,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生活上越来越溺爱的同时,在学习上也越来越严厉,总希望通过自己的 “锤打”锻造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才子。而无端的施压和不切实际的强求,往往最终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二、家长重养轻教,放任自由,顺其自然

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材却不往深处想。因此,他们只顾供孩子吃喝,而对孩子的行为品德等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方才悔悟。

有些学生家长,对自己上学的子女关怀特别少,甚至连孩子在哪一年级读书都不知道。与此同时,由于现在的孩子性早熟,同时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走上“早恋”的歧途。四川成都市某中学初三学生小丽,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并把老师的劝说当作耳旁风。一 天,老师发现她行动异常,经检查,15岁的孩子竟已经有了8个月的身孕。当班主任告诉其父母时,他们的第一句话竟是“你乱说”。在事实面前,其父母才恍然大悟:“都怪我们平时只顾打麻将,很少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老师也说过小丽谈恋爱的事情,我们以为没啥子,不懂事耍耍就算了,哪知道都怀孕8个月了,我们咋个就没有发现呢?”

孩子养成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家长的正确引导是极为重要的。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钱”途漠不关心,眼看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竟不闻不问,不经意间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下了陷阱!据报道,有一初中生小强失踪了4天后又上学了,问其原因,小强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前几天与“哥们”去杭州玩了几天。在老师的连哄带劝下小强说出了一切: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常从家里拿钱,每次300元、500元不等,4年中拿了不下2万元,但父母并不知道。那些钱都用来买零食、玩游戏机、朋友聚会、请人办事了。

三、家长行为不健康

孩子缺乏鉴别能力,视父母为“榜样”,于是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做出了“惊人之举”。苏北某县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胡某,其父经常在家看黄色录像。胡某参加高考后,因无事,便翻出父亲从黑市买来的黄色录像带观看。片中的刺激镜头使胡某想入非非,不能自拔。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守候在一个路边,当一晚归的女孩儿匆匆走过时,他疯了一样的扑了上去……

家长自身行为的过分出格,有时“逼”着幼稚无知的孩子犯罪。山东省某县15岁的少年许连福,其父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与妻子结婚后先后生有2个孩子。在邻居眼中,这是一个比较美满的家庭。可就在父亲在他外出打工时候,母亲竟红杏出墙,并且要与父亲离婚,父亲劝说,自己跪在母亲面前也没有打动母亲的心。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看着上学的弟弟没有人管教,吃凉饭剩菜,他的心隐隐做痛,仇恨的怒火在心中翻腾。他找了一把菜刀,准备在母亲与父亲离婚开庭的时候,吓唬母亲让他回家。若母亲一意孤行,他打算将母亲杀死。在开庭的前一天,当父亲与母亲的情夫在家门口争斗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冲上去捅了母亲的情夫两刀……

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因此,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承继。家庭是社会文明的承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父母的言传身教。

(二)学校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学业表现与青少年犯罪

学业表现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功课掌握的好与差的程度。学业状况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学习成绩差的青少年学生,整天闷闷不乐,无心学习。同时,由于学业成绩差,有些校方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渐渐地,他们成为学生群众中孤独的竞技者。要么升学考试中金榜无名,要么过早的走进了社会的大熔炉。面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世界,他们更加惊慌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苦,生命追求的挫折,就象影子一样紧贴着他们生命发展的活动,于是,他们会觉得生命的困惑,自我价值的受压,就如一位15岁的中学生所倾诉的一样:“我就象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港口。孤独、寂寞时常笼罩着我,使我常常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哀,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而我就好像穿行于沙漠中孤独的旅行者一样,多么害怕没有人和我会晤啊。”这种青少年就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关系与青少年犯罪

学校关系是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机制正常运行所形成的有机的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全部活动的总成。继包括一个学校的办学方针、班级编排、教学人员的配备、后勤管理等,包括为规范学生行为所制定的各种规则以及对失范学生的教育措施等等。我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学校,其根本任务是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可是在此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少偏差和失误,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恶果,从而使有些青少年跃出了理性的王国而跌入了违法乱纪的深渊。

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强少年犯罪。我国的教育历来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建国以后,又建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成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这个方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冲击下被人们给淡忘了,“德、智、体”的两头被抛弃,中间的“智”备受青睐。“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依看得见,摸得着的升学率开体现。于是,便少了体育课,没了品德课。革命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无形的课不能给学校增光添彩,慢慢就被遗弃。接着又有了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被编进了快班,精加工,吃小灶,其结果是这一部分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低下,不懂得马列主义的基本常识,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革命的理想,没有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只讲实惠,自私自利,一旦升学考试落榜,又觉得前途黯淡,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被编进了慢班,倍受冷落。原来只是学习成绩跟不上,品德并不比别人差的学生因受感染也开始放任自流,从学习差慢慢变成学习差思想差的学生,原来对自己前途还怀着希望的学生,一旦被打入慢班的“冷宫”,也就无指望了。于是,厌学、辍学现象增加,流失生的队伍不断增大,这些本该成为经济建设的青少年成了违法犯罪的后备力量。

三、学校处分与青少年犯罪

学校处分是学校对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以及学生行为准则的学生所进行的处理,包括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开除学籍等。它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的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威慑、警告的作用,使之下次不敢再犯,改掉不良习惯,重新做人,奋发向上;对其他一般学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使他们懂得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可违背,违背了就会受到制裁,从而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专心攻读,遵守纪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运用的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一蹶不振,在邪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不能自拔,沦为违法犯罪者。前几年里,有的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的重心,一切为了升学率,一切围着上学转,由此,把一切力量和精力都放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则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动则给予处分,小则记过,大则开除,毫不留情的把他们推向了社会。这些学生到了社会上由于一时找不到事情做,带着原有的不良习性,整天无所事事,渐渐由原 来的行为失范者发展成为偷盗抢劫之徒。

(三)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第一,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向,当前社会上一方面是大量不良文化的客观存在,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随处可见,另一方面是正面宣传教育形式过于枯燥,致使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沉湎其中,由于社会不良文化的长期作用,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线逐渐模糊,误认为不良文化表现的内容就是当今的客观现状。同时,也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价值趋向出现误区,精神生活狭隘、空虚、颓废,寻求感官生理刺激的日渐增多,当其欲望因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追求目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一、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2010年全国法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人,比2009年上升26.5%,其中犯流氓罪和奸淫幼女罪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性犯罪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是不同程度的受到黄色传媒的毒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淫秽、色情、凶杀、恐怖的电影、网络游戏、录像、图书刊物等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直接诱发的作用。2005年,北京市少管所在押的少年犯中80%是由于看了网络黄色影碟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他们看了男欢女爱、打情骂俏等露骨镜头后,脑子里全是影片中的情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上瘾,总想试一下。大量事实早已证明,黄色传媒不仅对人产生消极影响,更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毒害对青少年尤其明显,因而被称为“精神鸦片”。

二、黄色传媒是直接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第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有强烈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动机产生的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从根本上说,黄色传媒正是满足了未成年人个体在低级需要,使他们在感官上及肉体上高度膨胀,直至不能自我控制。调查与研究表明,他们在观看时,往往只对作品中的性内容较为好奇和关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抑制不住生理的骚动,便可能冲破现行法律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青少年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心理学早已揭示这样一条规律:人对被感知的对象,有着“内模仿”的本能。当然,未成年人的模仿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的。新奇的,初遇的、羡慕的、感兴的以及与自己生理、心理等有关的对象易被模仿。因此,如果我们的文化时常大量充斥反映暴力行为的书刊、录像、电影等等,而大众传媒又缺乏必要的正确导向,那么,青少年就容易把其中暴力角色作为榜样来学习。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行为,大多数都是从电影,录像和书刊中模仿学习而来的。

第三、大众传播学理论认为,传媒密度与频次决定着传播效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黄色传媒的密度与频次越大,性犯罪的动机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表明,各种淫秽、色情的声像制品作为性的视听刺激,对于青少年的性冲动具有明显的激发作用。经常看黄色录像、色情小说、淫秽画报等,就会使青少年沉溺于黄色、淫秽的书刊和录像之中而一味的追求性刺激,丧失意志,行为放荡,导致犯罪。

第二部分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 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家庭防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作为第一任启蒙老师,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家长责任重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家长在抓子女教育时要坚持用积极向上的德观念正确引导,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并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使他们从小就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要及时向他们提出正确的要求和建议,鼓励督促他们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激发其自尊、自信、自强,要克服和纠正简单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不良教育方式,应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把子女的意识引向正确的方向,避免因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的不满和对立情绪,要引导子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清是非善恶。家长还要主动联合学校与社会,做好对失足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既不要歧视冷落,又不能推卸责任,应通过付出更多的关怀,鼓励帮助,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改正错误,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一、成立家庭学校或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对家长进行教育

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孩子的生存空间、思维,判断,认识能力都具有时代特点,家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因此,由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中心,利用业余时间开课,讲授未成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父母双方如可密切配合,对未成年人进行早期的行为教育,使未成年人懂得做人的原则,心中确立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准则;自觉养成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念、杨善弃恶的道德观念等,为抵制邪恶、预防违法犯罪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和睦、温馨、友爱、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父母要更新教育观,克服家长作风,抛弃旧的“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旧观念。克服家长作风,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即:确立一种首先是朋友,再是慈爱父母,最后再是严师的新型家庭关系,让孩子敢说真话、错话。使家长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同时也要敢于承认错误,学会向孩子道歉,使未成年人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受到大人的尊敬,心理得到满足。另外家长要有“换位思想”,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教育孩子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培养孩子有个良好的心理。

三、建议实行家庭安全承包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畸形的家庭教育也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另一个原因。畸形、扭曲的家庭教育,一方面表现为子女的放纵,对其不良行为的袒护和包庇,拒绝亲友和社会的善意忠告;另一方面,则是父母离异后重新组合家庭,对前妻,前夫的子女冷漠,使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无情的打击,这些家庭的子女,心理变态的居多,易被社会上的犯罪分子拉拢,利用,破坏社会的安定,但是根据现有的政策和处理方式,当某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时,政府和社会就没有一种制约的方法,管理工作显得苍白无力。位改变这种状况,建立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的同时,增加落实家庭安全承包制的内容,体现家长教育未成年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巩固学校防线

一、正确办学思想,正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设立学校办义务教育,目的在于国家为社会输送成千上万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为此学校在善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加着眼于大多数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决不能根据考试得分高低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甚至将“查学生”当成“包袱”弃之不理。

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研究所的皮艺军所长说:“开除应该从学校废除,把青少年推向社会,其实就处于谁都不管的状态,”据他研究,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是在他们闲暇时间,这段时间不能为社会控制。众所周知,流失生、辍学生流浪社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其对学校的积怨很容易转化为对抗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经过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流失生、待业者约占37%。

二、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

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道德法制教育,中小学都要设立法制课,选派优秀教师,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内容上要具有时代感,使学生接受,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其次,拥有一定的文体设施、图书教具,课余活动场所,使未成年人旺盛的精力有所寄托,并得到合理、适当的满足。学校要把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切不可体罚,歧视,排斥或随意给予处分,尤其是开除要慎之又慎。

(三)加强社会防线

一、提供学习机会,正确引导

社会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把精力、聪明引到正路上来,通过国家投资办学,同时调动企业单位办学的积极性,吸引未成年人参加社会教育,使他们旺盛的精力有所寄托,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不走无聊、消极的道路,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积极措施。对未成年人有害的行为作出限制,如: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劝阻未成年人到饭馆纵酒狂欢等,同时加大管理力度,限制社会上有害的青少年思想的活动,净化文化市场。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场所有伤风败俗的举动;父母禁止虐待、遗弃子女,使未成年人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生活,健康的成长。

二、成立帮教小组,做好帮教工作

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做好帮教工作,把关口向前延伸,不要等接近犯罪的边缘再去管。城镇街道、农村、工矿企业等基层党政组织,要成立帮教小组,责任到人,一方面对本地区本部门的“两劳”释放人员进行安臵帮教,防止其从新犯罪。另一方面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加强思想教育,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政治上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发动社会大专院校志愿者、离退休干部及知识分子开展帮教工作。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键在教育。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的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全党全社会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都来做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工作。真正形成全党抓教育,全民齐参与的局面,这项工作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张荣光

[摘要]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呈现出犯罪形势多样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使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多样化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共同犯罪 文化因素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谈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必须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如若不然我们的研究只是一纸空文,所以,首先必须准确了解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群体低龄化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①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三)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在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

(四)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

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

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

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

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他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

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

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②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

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

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

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

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2、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

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

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

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

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

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

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

人由于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面对

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

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

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

“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

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

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

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

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计划,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每一个学校的法制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列入对该校考评内容并将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列入学生毕业考试的科目中去。

(四)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

4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五)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打击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价值观之间的对抗,是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对抗。打击青少年犯罪,不仅要从加强打击力度上入手,还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同时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入手,因势利导,预防和打击并重,只有这样,青少年犯罪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政治与法律》,200

1年。第六页。

2、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五页。

3、杨燮蛟。《跨世纪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心态的分析》.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0年第二期.第十一页。

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十一页。

第四篇: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内容摘要: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表现出成人化、突发性、低龄化和手段更趋残忍的特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应上学求知的年龄,却在看守所、监狱度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断发生?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得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有其自身、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个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当坚持教育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同时从自我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四个方面进行,其中以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为重点。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因素 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且低龄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并出现低龄化。某市破获一个抢劫团伙,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3岁。有一个15岁的少年,模仿电视剧中暴力犯罪情节,将邻居家一个5岁儿童绑架,然后,给孩子父母写恐吓信。他被抓获后,问他:“你为什么要绑架一个5岁儿童?”他说:“我是想试试电视剧中的办法好不好使。而犯罪手段也日趋成人化、智能化,较之过去的传统犯罪,其隐蔽、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做大案,如抢劫金融场所、盗窃抢劫机动车、盗窃商店、撬盗保险柜时都会有预谋、有计划、作案后尽可能地销毁现场遗迹,给公安机关破案制造障碍,以逃避打击。

(二)是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尤其暴力型和侵财型犯罪多发。前些年,在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大多只是盗窃、故意伤害等案件。这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出现多元化,比如聚众斗殴、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绑架、故意杀人等等。我们清楚的看到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为没有钱上网而结伙铤而走险的,形成一种“网络犯罪现象”。未成年人因无钱上网而犯罪的现象呈多元化趋势。

(三)是结伙犯罪的特点突出。从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看,他们以往的生活轨迹大体类似,他们经常以村街、小区、学校、工厂、网吧、游戏厅等相同生活、工作和娱乐区域为特征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他们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长期相互交往,互相感染,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上容易达成一定的共识,钱权虚荣心强,攀比思想深厚,一味追求物质上的需要和满足,为了达到一定的享乐目的,他们结伙作案,比如盗窃、抢夺、抢劫、诈骗、绑架等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是因为未未成年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个因素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原因,二是指家庭、学校、社会等对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客观方面的因素,通过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而起作用。在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成长时期中,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作用巨大,更应该加以重视。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因素

1、未成年人自身发育水平的原因,情感、情绪、心理方面不成熟,身体缺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眼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从生理发育来讲,出现未成年人早熟现象。一些14—17岁未成年人生理机能已接近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未成年人的精力旺盛,如何没有争取的活动途径和健康的活动,很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引导下走向犯罪的道路。

2、未成年人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低,抵御能力差。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未成年人极容易形成爱慕虚荣、寻求刺激、焦虑逆反、抵抗不良影响免疫力弱、遇事冲动、行为过激等心理特点,这些心理很大程度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因素

1、家庭因素,一是破裂的家庭造成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导致青少年过早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所谓“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同时当前被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未成年人因为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整天为了生计东跑西赶,很多未成人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祖父母年纪较大,无力管教孩子,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且长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晚辈的过错,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缺少稳定的健康的成长环境,辨别事非能力弱,容易被坏人所利用,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家庭管教方式不正确,这种发生常常表现为溺爱型、打骂型家庭。“问题孩子”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管教不当造成的。在孩子尚未出现问题时,对孩子百般溺爱,任其为所欲为;或者严厉独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父母管教方法不一致,有人严厉有人护短;或者迫于生活压力,忽视与孩子沟通交流,都是问题孩子形成的“家庭温床”。而当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通常又无限扩大孩子不足的危害性、长期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而不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甚至在对孩子问题无计可施时选择逃避,过分依赖心理医生而不对孩子本身进行个体分析,这些都是家长时常陷入的教育误区。全面地认识孩子,看到他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成长目标;理解孩子的困 惑,相信孩子,不要随意夸大孩子的缺点;孩子出现问题后,积极地和孩子一起面对,找准教育切入点,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逃避、推卸责任。三是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总是所述,不良的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但会影响其正常社会行为的发展,甚至还会造成其人格偏差和心理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被坏人所利用,从而为以后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伏笔。

2、学校因素,现在学校教育往往对青少年在学习成绩方面更加重视,投入的人力、物理、精力也最多,而在德育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存在薄弱环节。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方针偏差。不少学校将“素质教育”当成口号,片面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学校不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的教育,不重视法制教育,忽视青春期健康教育,未能帮助孩子在思想上筑起牢固的防线以抵御不良意识的侵蚀。第二,对学生缺乏全面的关心。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同时缺乏和家长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因而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解决,无法及时对不良行为、思想和习惯进行矫治,走上犯罪道路。其次,教师对“后进生”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往往是批评多鼓励少,有的甚至对这部分学生采取“放任式”教学,甚至简单地以“开除”作为保持学校在校生犯罪率为“零”的手段,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后备军”。社会上有很多案例都是因为学习不好而辍学,后因没事就到社会上玩,而结识了一些行为不良的同龄人,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开始腐蚀未成年人的思想,伴随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偏激倾向,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也深深地毒害着未成年人的纯洁心灵。我们知道,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是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市场需求有限,到处都是大学生,他们毕业后的留向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又不好解决的问题,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大。在未成年人身边有很多亲戚和朋友都是大学毕业生,这些大学毕业生有的仅有文凭没有实际工作能力,有的又不能吃苦,还碍于面子不愿屈就等等因为种种原因找不到工作,这样,无形地影响了未 成年人上学的兴趣,他们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从而辍学,他们很早就步入了社会,但因为没有文凭,没有技术,就业困难,一些未成年人整日无所事事,三一群两一伙,长久发展走上犯罪道路;二是随着大量传播媒介的丰富,一些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直观地灌输到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思想和法律意识中。未成年人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这样,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耳闻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遇事,头脑简单,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三是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分配和收入开始变得不平衡,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严重、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等不正当观念,而未成年人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现象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些错误思想和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和左右着未成年人的大脑,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厌世、愤世情绪。四是受到社会犯罪频发现实形势的影响,一些如偷盗、诈骗、绑架、抢劫、色情、黄赌毒等犯罪案件潜移默化地给未成年人传授着所谓的生财之道,然而,对实施犯罪后可能受到的刑事处罚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一些未成年人只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法律意识淡薄,又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因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久而久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既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又对涉世不深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辐射力。第一、选派专门人员定期走上村街,走进学校和社区、对未成年进行法律宣传,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指派相关人员做法制辅导员到各中小学讲法制课,用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得到警示,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第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载体,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征文比赛、以案说法、案例小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网络建设,让广大未成年人更生动、直观地清楚违法犯罪的后果,从而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第三、广泛发动老干部、老同志、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中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完善组织网络,与社会各方协调,努力形成帮助失足青少年的网络合力。第一、引导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基层组织、学校、社区、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选派专门人员共 同参与到关心、帮教、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中来,让他们担当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调解员。第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向他们伸出爱心之手,深入到学校、村街和社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特别是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及单亲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形成网络合力。

(三)案件延伸服务,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而法院只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加强教育和引导也是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有效途径。第一、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上看来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因为其身心发展特点通常涉世较浅,抵制诱惑能力较弱,缺少辩别是非的能力,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淡化,容易受到社会暴力文化和不良风气的渗透,而且很多未成年人都因为家庭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家庭应有的关心,学校又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忽视对他们法律知识的教育,缺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对正义、公平等观念认识错误,政府和社会上对于这些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度也存在很多盲点和死角,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根源。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与他们拉近距离,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耐心讲解,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第二、工作中,应始终贯彻执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可判可不判的不判”、“可轻可重的从轻”原则,努力做到“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他们,减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让他们对法院放心,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第三、落实刑事和解制度。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如果被告人向被害人诚心悔过,且尽力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就可以取得被害人的误解与宽容,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结合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社会危害性和悔罪态度,对被告人被告有罪认定,并在法定量刑幅度内予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刑事处罚。这样就会达到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也会取得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综上所述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然而,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张远煌编《未成年人犯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康树华著《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陈国庆著《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的认可与对策》,载于《检察日报》2007年4月26日

[4]陈伙平、范秋凤 著《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家庭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25(2)7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据统计,在全国3.67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 龄只有 15.7 岁。因此,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 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因为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而将一名撞伤的妇女残忍杀死。时隔不久,同样的案件就在萍乡发生了,3月16日,湘东区发生一起因为轻微的交通事故而致人死亡的案件,其中两人为20岁以下青年,3月24日凌晨,湘东又发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其中4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是什么让这些处在花样年华中的青少年走上歧途?以下我就谈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和探讨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呈现多样化,以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为主。第一,根据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从2001年到2003年期间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1.67%。第二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 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出现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受从众心里的支配较大,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蹈入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

(三).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

(四)从犯罪后果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许多方面,集中起来说,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法制道德教育、个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正在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 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来因特网的应用和普及也给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对判断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有的经不住诱惑而误 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不法青少年通过网 络实施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三是就业竞争的加剧使社会闲散 青少年不断增多,农村进城务工青少年缺乏管理等等,成为诱 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观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虽未离异但感情不和,经常的吵架打骂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极易走向人生的“极端”;有的家庭则属教育方法不当,过分的溺爱和极度的管制都属于教育方法的误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留下了一大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支“生力军”。

(四)学校教育不当。

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单纯追求升学率,只注意智的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缺乏法制教育、缺乏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

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此外,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暴自弃,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这部分学生极易被坏人所勾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许多青少年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罪,更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六)青少年自身特有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走向歧途。这些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内在原因。

纵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内部原因,要结合内因和外因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道。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加大惩腐力度,清除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创造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从而消除或限制企图犯罪作案的条件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二)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 行为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决

定性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包括预防犯罪教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法制宣传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综合所述:青少年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才能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下载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有增长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一 原因浅析1. 市场经济深......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郭玉萍时间:2007-11-22 10:25: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五篇范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预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预......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

    论“侵权”犯罪的预防

    “侵权”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它是一种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属广义的渎职行为。“侵权”犯罪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损......

    论“侵权”犯罪的预防

    “侵权”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它是一种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属广义的渎职行为。“侵权”犯罪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损......

    论青少年犯罪被害及预防(推荐)

    论青少年犯罪被害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现已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在各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它呈现出犯罪......